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_《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优教导学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优教导学案
主干梳理
知识点一:交通工具的更新
特点:更迭速度快,在城市比较显著,在乡村则迟缓得多。

概括:
①人力车:是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

②自行车:在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普及。

③公共交通
1906年,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

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

1969年北京地铁开始运营,结束了中国没有城市地铁的历史。

2003年磁悬浮列车专线投入商业运营,标志着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运营的磁悬浮列车专线开通。

④轮船:1865年,中国建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中国近代造船业得以发端。

⑤火车:19世纪末20世纪初,铁路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2006年,全线贯通,是我国铁路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⑥飞机:
a.20世纪20年代初,民航事业起步,30年代中期已形成航空网。

b.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实现了飞机的运营。

c.2008年,中国民航累计完成旅客运输量1.92亿人次。

知识点二: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
(1)邮政:
①19世纪中叶,依靠驿站和民信局通信。

②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1896年,成立。

③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邮局邮路进一步扩展。

(2)电信
①1877年,丁日昌在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

②1906年创设无线电报,到1932年底,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业务。

(3)电话
①1882年,传入中国。

②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

(4)影响:
①促进了人员、商品的流通与信息的传递。

②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③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④推动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深化探究
主题:近代交通和通信事业发展的原因?
讲史料
史料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

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

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的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练史料
史料(2013·北京高考,节选)计时——记时——纪史
1874年法国传教士在上海徐家汇建立了观测台,19世纪80年代这一观测台利用上海法租界内的信号塔开始报告正午时刻,为外国船只服务。

这一时间标准被称为“海岸时”。

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控制下的清朝海关采用“海岸时”,使用的是东经120°的时刻。

此后“海岸时”逐渐被铁路、航运、邮政、电报等行业采用,并延及京奉等铁路沿线和长江流域。

1918年,北洋政府将全国划分为5个时区,1927年将北京时定为标准时。

1929年国民政府以南京时为标准时,
每天通过电报和广播发布;上海、天津、南京、北平等地的车站、码头、银行、机关及市区街道多设标准钟。

与此同时,汽笛、午炮或寺庙的钟声等报时方式仍在使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东八区区时定为北京时间。

探究
依据史料并结合所学,解读从“海岸时”到北京时间在近现代中国的变化历程。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练出高分
1.(2010·天津高考)“盖天津(城)市发展之趋势,其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次则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

”这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化进程的显著特点是()
A.以老城区为中心不断扩展
B.伴随交通方式的变化而发展
C.由城市周边的不断开发而发展
D.伴随工商业的发展而发展
2.(2010·福建高考)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

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

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
A.电报业
B.大众报业
C.铁路交通业
D.轮船航运业
3.1890年,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小吏这样感慨(火车):“任载之重如此,脚费之轻如此,果能各处仿行,其利于民生者正非浅鲜。

”这说明()
①火车动力大、速度快、费用低
②19世纪90年代末,火车已经基本为清朝官员所接受
③清末铁路已大规模投入商业运营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4.1865年,两广总督毛鸿宾致总署函:“此(铁)路一开,遂为外国火车独行之路,中国马车既难与之并驾齐驱,更不堪其横冲直撞,势将断绝往来,商民交割。

……且内地股匪未靖……必乘机煽动,作梗生端,即外国人在中国者,亦不能平安无事。

”此函隐含的正确历史信息是()
A.毛鸿宾属于顽固派的代表人物
B.当时修路受到帝国主义势力的阻碍
C.修筑铁路不利中国马车事业和商业往来
D.义和团运动威胁到筑路安全
5.我们在欢庆青藏铁路通车的同时也不能忘了光绪六年(1880年)岁末,刘铭传力请修筑铁路……李鸿章立足中外,比较支持刘的倡议,但更多的人“群相哗骇”,责骂刘铭传与李鸿章“直欲破坏列祖列宗之成法以乱天下”,而且宣言:“铁路之行外夷则可,行之中国则不可”。

洋务派虽冲破阻力“毅然兴办”,但步履之艰可以体味。

步履之艰的原因有()
①中国人自建铁路遭到落后势力的强烈反对
②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投资兴建铁路并控制了中国的铁路兴建权
③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
④地主阶级洋务派拒绝引进西方生产技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参考答案
主干梳理
知识点一:交通工具的更新
天津、上海、青藏铁路、所有省份
知识点二: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
大清邮政局、台湾
深化探究
主题:
1.近代交通发展的原因
(1)工业革命的发展,在交通领域出现许多新的科技成就。

西方列强打开中国的大门,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到中国。

(2)列强为了扩大在华利益,控制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控制和操纵中国的交通建设。

(3)为了适应世界工业化潮流,各个时期的政府均采取措施发展交通运输业。

(4)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求救国道路的活动推动了近代交通业的发展。

(5)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交通工具发展的主要动力。

2.中国近代通信事业发展的原因
(1)从根本上讲,受到西方工业革命的冲击,随着中国国门被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自然也随之而来。

(2)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

(3)中国政府的政策转变及引导。

(4)外国列强为了扩大在华利益,加强对中国的控制而兴建。

讲史料:
导读:
史料表明了铁路交通发展有助于打破传统习性,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

划线部分说明铁路交通促进信息流通、知识传播,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

练史料:
探究:
答案表标准时间在近代中国的传播由点及面、影响由弱到强。

从发布者角度看,19世纪70年代是传教士,20世纪初是西方列强控制的海关,辛亥革命后依次变为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从传播地域看,由通商口岸、沿海大城市逐渐向内陆扩展。

从使用范围看,首先为西方人在华活动服务,后逐渐应用于中国近代新兴的航运、铁路、工矿、通讯等行业,对民众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从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看,标准时间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积极作用逐渐凸显,但由于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传统的计时方式依旧在中国偏远地区使用。

练出高分
1.解析从题干中的信息可知交通方式变化在先,城市建设在后,体现出天津城市化进程随交通方式的变化而发展的特点,故选B项。

A、C、D三项与材料内容不符。

答案 B
2.解析福建、上海两地茶叶价格的同步变动说明信息传递快,19世纪80年代,两地已能进行电报联络。

答案 A
3.解析材料只反映出了小吏认识到火车运输的一些优势,而这种感慨正说明了一部分清朝官员已经在思想上接受了这种方便的交通运输方式,但材料不能反映出清末铁路已经大规模投入运营。

故选A。

答案 A
4.解析题干材料叙述了“此路一开”的严重不良后果,从这一角度来看,毛鸿宾反对建铁路,属于顽固派。

因此,A项正确。

答案 A
5.解析材料中的“步履之艰”的原因主要是从国内保守势力方面来说的,因此①③正确。

②属于外因,材料没有说明;④说法正相反。

故选D。

答案 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