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传统村落:孟津县卫坡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级传统村落:孟津县卫坡村
山西晋商大院,连片成城,气势迫人。

皖南民居,青山绿水间起白墙高屋,遂成诗意栖居。

卫家坡,比不得它们。

其敛缩深藏,正是中原人性情使然。

简介
它位于孟津县朝阳镇西南部、北邙山半坡一小村落深处。

是“中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村,中国传统村落,河南省历史文化名村,河南省重点文物百户单位。

走进村边,转过一棵450年寿命的大国槐,前方路面下陷处,闪出一条东西古街,如青丝线,串连起两侧十几座古庭院。

古街,铺着旧旧青石板,多已破碎。

路两侧相对而建的古庭院,呈南北向延伸,高高的门楼大门紧闭,门前上马石磨得溜滑,门后庭院深深,正不知深有几许。

卫家坡古民居建筑面积25500平方米,建于清乾隆至道光年间,是家族兴盛时期建造的官宦住宅,建筑多为硬山式,现存房屋248间,院落窑洞26孔。

民居内以一条长150米、宽10米的东西向小街为界,分南北两部分。

街南现存7所宅院,街北现存9所宅院。

宅院青砖瓦舍,布局对称。

宅院内保存有大量木雕、砖雕、石雕及匾额等,展示了清代民间建筑的艺术风格。

对研究清代建筑艺术、社会发展、科学技术和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法国建筑大师努维尔批评现代建筑的致命弱点是:“割裂建筑与地理环境和历史之间联系。

”导致很多建筑突兀于环境中,华丽而苍白。

站在北邙之上看卫家坡古民居,它不显山不露水,低调敛缩,却是借邙山上一簸形纳金的土脉,将村落与北邙苍然博大化为一体,将其生命依附在沉厚的河洛大地上。

努维尔又称,好的建筑就像电影,总有故事要讲,总有情绪要表达。

这处三百年前的老民居,自有故事可讲。

且让我们踏上数百年的青石台阶,推开龟裂的旧板门,门枢发出“吱纽”幽幽长音,故事开始了。

数代努力,小农终成“高富帅”
卫家坡,顾名思义,是卫氏聚族之地,全村人口近2000人,95%以上姓卫。

卫氏起源于周,康叔受封于卫而取为始。

卫国,始建于公元前11世纪初,至公元前200年在野王城(今河南沁阳)败国。

卫国亡国后,卫氏子孙各地开枝散叶。

据卫坡村《卫氏家谱》记载,卫氏祖居山西阳城县,后迁居垣曲县峪子村,明洪武年间避乱迁居济源县清上乡无恨里,后又迁居济源轵城镇,卫氏第七世天禄,于清顺治年由轵城镇迁居现住地,因姓氏及地形起村名卫家坡。

卫氏先祖天禄公首先择址立家,从第四代卫圣言开始为吏,其后卫家官员渐多,整个清代出仕者近百人,最高官至五城兵马司(四品),七品以上官员有26位,还出过四位诰命夫人。

咸丰年间,家族中有功名出仕者渐少,家族逐渐衰落。

卫氏家族最后一个有科举功名者,叫卫作霖。

他授徒甚众,1940年,卫作霖逝世三周年时,他的学生为他立教思碑。

“卫——魏——卫”的演变
卫家坡以村民姓氏得地名,但这个家族之姓,曾经由卫易魏又复卫,地名也由卫家坡至魏家坡终至卫家坡,这是怎么回事呢?
据卫氏后人的说法,卫家最早迁居于此,命名此地卫家坡。

到了卫守仁卫守义兄弟时,家道变殷实,与洛阳知县魏襄素有往来,书信中魏襄误将卫写为魏,后来户书造册、书柬往来均书以“魏”字。

卫氏族人认为卫、魏同音,加上居住地又在北魏孝文帝陵墓之侧,且此处是“魏紫”牡丹发祥地,未加更正。

再往后,卫家当官的多起来了,官场往来,朝廷诰封,所写匾额、墓碑、祠堂,均为“魏”字。

到了清光绪时,族人为溯根本,决定复卫。

由族长卫镶、族正卫智林撰碑文写明这段历史。

卫家原来曾建一座魏氏祠堂,位于古街北侧称北祠,复卫之后,在路南侧又建了一座卫氏祠堂称南祠。

同时供奉卫、魏先祖神主。

建筑中的历史文化
卫家坡卫氏老六门中,卫圣言次子卫文奇生卫应升、卫应拔,古街上大部分建筑都是这弟兄两人所建。

他们弟兄分家,卫应拔住街北,卫应升住街南。

街北多为三进院,街南多为五进院。

两侧宅院门前,原本都有上马石,房顶都是五脊六兽狮子海马分列,并装有钢叉。

所有宅院客厅均为十二扇雕花门。

在大宅中生活,卫氏有严格家规:“长工不准进街,外客只能到客厅,不准过屏门,女眷不能出屏门。

人路水路神路分清,主人路仆人路各走其道。

”以此维持着纲纪伦常、尊卑有序的生活。

古民居中,年头最老的一所宅院,是街北侧第四家的一处三进院,建于清乾隆年间,现在仍有卫氏老人居住。

记者到时,客厅门大开,老人蜷缩在椅子上,盖着大衣,进入深长午睡中。

不忍打扰他,我细看客厅精美雕刻后就离开了。

这座客厅面阔三间,厅前侧无墙体,由十二扇雕花隔扇门组成,隔扇门上部打窗格,下部裙板都是图案精美的平板浮雕,有“麒麟祥云”、“凤穿牡丹”、“松鹤莲花”、“鹿衔仙草”等。

正中两扇门为圆形浮雕,中间“寿”字,“寿”字中盛开牡丹,意为富贵长寿,“寿”字周围环绕五只蝙蝠,意为“五福捧寿”,精巧而又寓意巧妙。

据说有不少古董商看中这组雕花门板,出过大价钱,老人舍不得老祖宗的心血,说啥也不愿意卖。

这间客厅廊檐柱头上雕有麒麟送子、天女散花,柱侧雕有双龙,均极精美。

这间客厅梁上还曾用铁条高吊一个诰封盒,1958年诰封盒摔落,里面的圣旨年久而朽,诰封盒面板上刻有“双龙捧旨”图案,1980年盒面板几块钱卖掉了。

这最老的一处院子,当年曾多处悬匾,至今仍有四块匾存放在院落临街房内,分别是“袭庆承休”、“望重兰台”、“辟雍俊杰”、“祖笃同宗”。

说完街北再说街南。

街南都是五进院,其中第五家保留最完整。

这座房的主人是卫大伦,是卫应升长子卫万策的次子。

卫万策为千总(正七品武官)、修职郎(正八品文官,虚衔),卫大伦官比父亲小,只是从九品,但他居于此院,培养出儿子卫楷,做过三任知州,从四品。

这处五进院全长80米,建房33间,从大门到后门,共10道门。

大门临街房是一进,进二门过穿堂两边有对厦,是客人留宿处,谓二进。

上月台进客厅为三进。

客厅内有屏门,过屏门出客厅后门,过后门风道再进内宅门,内宅正面为堂楼,两厢有闺房谓“四进”,堂楼为主人住处,闺房为女眷住处,闺房堂楼是两层木楼。

入后院为五进,是仆人住处,有裙房有厦房,与前面四进不同的是,前面房屋均为外砖内坯,仆人房屋纯土坯。

最后临街可出后门。

现在这处院落,厢房已倾塌,别的建筑大致尚存。

从大门一眼望进去,仍有“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的大家气象。

卫家坡古民居,砖雕、石雕、木雕随处可见,令人赞叹。

看木雕时,我发现它用了大量的牡丹图案,门楣镶着透雕牡丹,柱头、穿插枋有浮雕牡丹。

镂花雕叶的牡丹,与庭院中种植的牡丹相映生辉。

此地原就是“牡丹花后”魏紫发源地,而魏紫和魏家——卫家,有着扯不断的干系。

由魏紫想到洛阳,越觉这些木雕意韵深长,木头上的牡丹,好像一朵朵都活了过来,飘向不远处的洛阳城,与那里的牡丹会合在一起,共同打造出中原别样的妩媚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