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的天堂教案第一课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鸟的天堂教案第一课时
(最新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幼儿教案、小学教案、中学教案、教学活动、评语、寄语、发言稿、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reschool lesson plans, elementary school lesson plans, middle school lesson plans, teaching activities, comments, messages, speech drafts, work plans, work summary, experience,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 want to know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鸟的天堂教案第一课时
这是鸟的天堂教案第一课时,是优秀的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鸟的天堂教案第一课时第1篇
一、教材分析
《鸟的天堂》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篇课文。
主要记叙了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所感,在傍晚时分和清晨的不同景象。
重点描写了大榕树的姿态,清晨鸟儿惊起的过程,表现了作者对南国的美丽风光的喜爱以及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
二、教学目标
1、会写“抛,暇,耀,隙,榕,桨,茫,律”8个生字,会认“灿、烂、杆、茫、规、律、浆、支、株、缝、隙、耀、梢、寂”1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点
会认会写文中生字词
四、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感情,并且将这种感情从朗读课文中体现出来
五、课时安排
两个课时
六、教具准备
写有生字的卡片
七、教学过程
1、巩固新知、复习提问(5-10分钟)
针对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提问,检查同学们是否已经理解文章主旨。
生字词听写,检查同学们是否已经掌握《雅鲁藏布大峡谷》中的生字词。
2、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新课(1-2分钟)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知道花园是“花儿的天堂”,游乐园是“孩子们的天堂”,你们有没有看过“鸟的天堂”?
生:没有
师:老师和同学们一样,也没有见过,而他——巴金却见过,那我们就和他一起去鸟的天堂看看。
巴金是我国伟大的作家,在之后的学习中,同学们也会接触到巴金的作品,所以,在这节课中,有必要向同学们详细介绍巴金。
并且鼓励同学们课外阅读巴金的作品。
3、学习生字(10-15分钟)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画出生字词;
小组合作查字典,查阅生字词的含义;
请同学上黑板写出生字词,另外请同学注音并且带着全班同学朗读三遍;
“找朋友小活动”:
将准备好的生字词卡片贴在黑板上,请同学进行组词连线;
请同学们运用所学生字词进行造句;
4、流利的朗读课文
同学们熟悉了本节课的生字词后,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合作表演”:(15-20分钟)
两个同学为一组,共三组。
两位同学合作朗读课文,从朗读中检验同学们是否掌握生字词,考察对文章的感情基调是否有一个把握。
每一组结束之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对其进行指导和点评。
八、课后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并且运用生字词进行造句
鸟的天堂教案第一课时第2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能正确地读写下列词语:纠正、逼近、做巢、树梢、留恋、目不暇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从不同角度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命景观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4、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鸟的天堂的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能用各种喜欢的方式表达感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板书:天堂)同学们,你们心目中的天堂是什么样子?(23人)
那么,鸟的天堂会是什么样子呢?在广东省新会市有一个被称作鸟的天堂的地方。
这里为什么被称作鸟的`天堂呢?它又是什么样子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跟随我们熟悉的巴金爷爷来领略一下当地的风光吧!
二、过程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我们一起来看这课的生词。
(出示)
3、请同学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思考(出示课件)
去了几次?什么时间去的?每次都见到了什么?
4、学生回答,板书
5、找出描写榕树的部分,读一读,想一想:这株榕树有什么特点?划出有关的语句。
6、榕树有什么特点?你找到了那些语句?读给大家听听
7、你找到了那些句子?(出示句子)从中能看出什么?(板书:榕树大)谁能再读给大家听听?(2人)全班一起来读读,读出榕树的大来!
8、还有什么?(出示课件)谁来读一读?(2人)怎样理解这句话呢?(板书:充满生机)(学生谈)你为我们描绘了一副多美的
画面呀!同学们,看来我们每个人对这句话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
也许风吹,也许是鸟动,也许是阳光照耀,也许是新发的嫩芽,也许是那绿叶本身就孕育着无限的生机,才让作者产生了如此奇妙的感受。
让我们融入自己的感受再来读读这句话。
(齐读)
9、让我们一起走近大榕树,欣赏一下这迷人的风光吧!(播放录像)
10、现在你又有了什么新的感受?(1-2人)
11、多么奇妙的景色呀!难怪作者会情不自禁的发出赞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是赞美榕树,赞美南国,更是赞美这神奇的大自然。
12、伴随着优美的音乐,让我们再来欣赏欣赏这独木成林的美景吧!让我们怀着对榕树的赞美之情,一起再来读一下文章的七、八字然段!(齐读)
13、多么美丽的榕树呀!朋友说这里被称作鸟的天堂,可是呢?在这里作者没有看见一只鸟!如果是你,这时会想什么呢?
14、第二天清晨,作者又一次经过了这个地方,这次他有什么新发现呢?
(录像)第二天清晨,阳光照耀在水面上、树梢上,我们又一次来到了鸟的天堂。
起初周围是静寂的。
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
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
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
让我们继续拍掌
15、这次作者见到了什么呢?(很多鸟)板书
16、从那能看出来鸟很多?找出来读一读
17、除了鸟很多外,从这部分你还能体会出什么来?(小鸟很快乐)
18、从哪能看书来?如果你是这只画眉鸟,你会站在枝头上唱些什么呢?(12人).
19、多么热闹的景象!多么活泼可爱的小鸟呀!让我们一起融入自己的感受读一下12、13自然段。
(齐读课文)
20、看到此情此景,作者心里有什么感受呢?(学生回答:鸟的天堂真是鸟的天堂呀!)
21、谁来再读读这句话?你认为应该读出什么感觉?全班齐读
22、我们跟随作者一起领略了鸟的天堂的奇妙景色,那么鸟的天堂指得是什么?这里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呢?(小组讨论交流)
23、只要我们能够爱护我们周围的环境,那么,其实处处都可以称为鸟的天堂,也可以成为我们的天堂!
24、鸟的天堂因为巴金的这篇文章更加美名远扬,已成了一处旅游胜地。
今天的作业就是为鸟的天堂写一份导游解说词或设计一份广告词,让鸟的天堂因为我们的生花妙笔更加扬名万里!
25、下节课我们将一起来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相信会给同学们很多启示。
鸟的天堂教案第一课时第3篇
《鸟的天堂》课文原文:
我们在陈的小学校里吃了晚饭。
热气已经退了。
太阳落下了山坡,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在山头,在树梢。
“我们划船去!”陈提议说。
我们正站在学校门前池子旁边看山景。
“好,”别的朋友高兴地接口说。
我们走过一段石子路,很快地就到了珠江边。
那里有—个茅草搭的水阁。
穿过水阁,在河边两棵大树下我们找到了几只小船。
我们陆续跳在一只船上。
一个朋友解开绳子,拿起竹竿一拨,船缓缓地动了,向河中间流去。
三个朋友划着船,我和叶坐在船中望四周的景致。
远远地一座塔耸立在山坡上,许多绿树拥抱着它。
在这附近很少有那样的塔,那里就是朋友叶的家乡。
河面很宽,白茫茫的水上没有波浪。
船平静地在水面流动。
三只桨有规律地在水里拨动。
在一个地方河面变窄了。
一簇簇的绿叶伸到水面来。
树叶绿得可爱。
这是许多棵茂盛的榕树,但是我看不出树干在什么地方。
我说许多棵榕树的时候,我的错误马上就给朋友们纠正了,一个朋友说那里只有一棵榕树,另一个朋友说那里的榕树是两棵。
我见过不少的大榕树,但是像这样大的榕树我却是第一次看见。
我们的船渐渐地逼近榕树了。
我有了机会看见它的真面目:是一棵大树,有着数不清的桠枝,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一直垂到地上,进了泥土里。
一部分的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棵大树躺在水上一样。
现在正是枝叶繁茂的时节,树上已经结了小小的果子,而且有许
多落下来了。
这棵榕树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览给我们看。
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
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的眼前闪耀,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船在树下泊了片刻,岸上很湿,我们没有上去。
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有许多只鸟在这棵树上做窝,农民不许人捉它们。
我仿佛听见几只鸟扑翅的声音,但是等到我的眼睛注意地看那里时,我却看不见一只鸟的影子。
只有无数的树根立在地上,像许多根木桩。
地是湿的,大概涨潮时河水常常冲上岸去。
“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我这样想道。
船开了。
一个朋友拨着船,缓缓地流到河中间去。
在河边田畔的小径里有几棵荔枝树。
绿叶丛中垂着累累的红色果子。
我们的船就往那里流去。
一个朋友拿起桨把船拨进一条小沟。
在小径旁边,船停住了,我们都跳上了岸。
两个朋友很快地爬到树上去,从树上抛下几枝带叶的荔枝,我同陈和叶三个人站在树下接。
等到他们下地以后,我们大家一面吃荔枝,一面走回船上去。
第二天我们划着船到叶的家乡去,就是那个有山有塔的地方。
从陈的小学校出发,我们又经过那个“鸟的天堂”。
这一次是在早晨,阳光照在水面上,也照在树梢。
一切都显得非常明亮。
我们的船也在树下泊了片刻。
起初四周非常清静。
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
朋友陈把手一拍,我们便看见一只大鸟飞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
我们继续
拍掌。
很快地这个树林变得很热闹了。
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
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我注意地看。
我的眼睛真是应接不暇,看清楚这只,又看漏了那只,看见了那只,第三只又飞走了。
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给我们的拍掌声一惊,又飞进树林,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唱着,它的歌声真好听。
“走吧,”叶催我道。
小船向着高塔下面的乡村流去的时候,我还回过头去看留在后面的茂盛的榕树。
我有一点的留恋的心情。
昨天我的眼睛骗了我。
“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鸟的天堂》创作背景:
1933年4月,西江乡村师范学校校长陈洪有北上进行教育考察,5月底经过上海时约同巴金一起回新会。
当时,巴金还不满30岁,已是著名作家。
他南下广东,“到另一些未曾有过我的脚迹的地方去”(巴金语),并看看一班献身教育事业的青年朋友。
5月31日,巴金同陈洪有一起到西江乡村师范学校,先在学校住了3天,随后就到新会县城近郊的天禄、天马、茶坑等乡村游访了3天,后在新会坐当时新宁铁路的火车到台山公益住了一晚,6月7日傍晚回到西江师范学校参加座谈会,9日当晚离校返穗,在那里逗留了10天。
巴金与小鸟天堂结缘可说是天作之合。
他游访新会天禄、天马、茶坑三个乡时,由于陈洪有校长校务繁忙,他嘱咐天禄人叶渠均,天
马人陈毓就,茶坑人梁朝令三位同学兼同事陪巴金游三乡。
此时,正值南国水乡的初夏。
一个傍晚,在天马乡务本小学(现在近天马村委的'祖祠堂“务本堂”)吃过晚饭,陈毓就邀请巴金划船绕游“雀墩”。
像巴金文中所说的那样,当晚并见不到鸟,让他有点失望。
第二天早晨去“有山有塔”的地方(指茶坑乡,山是“凤山”,塔是“熊子塔”),找梁朝令一起探访梁启超旧居,此时再经过“雀墩”,令他惊喜地见到漫天飞舞的小鸟,心情雀跃,停船观赏鸟飞鸟落,出入于大榕树之中,让他久久不愿离去。
巴金回到上海后,怀着这种心情写成了《鸟的天堂》这篇优美的散文,记述了这段愉快的旅程。
这篇散文最初发表在《文学》季刊(1933年8月1日第一卷第2号)上。
由于当时中国处于动荡的年代,名家笔下描述的这一方乐土,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兴趣和向往。
《鸟的天堂》课文解析:
1、主题思想。
在这篇散文中,作者以精巧缜密的艺术构思和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奇特幽美、别具洞天的“鸟的天堂”的画卷。
同时,此文细腻的描绘中,透露出一种浓郁的自然气息,抒发着一颗宁静悠远的心,使人读了有一种感情上的解放。
三十年代初,人心趋向返归自然。
远离市声,独处幽境的鸟儿,正是作者一种热爱自然的心境写照。
2、艺术特色。
此文的艺术特色主要突出地表现为以下几个地方:
(1)平铺直叙,层次简洁。
从开头的叙述来看,作者故意不写到与鸟有关的东西,只写几个荡舟的场面,好像一幅画的色彩层次,起先淡淡地铺染,继而层层地加深。
“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鸟的天堂至此呈现出来。
将一件小小的见闻过程表现得如此层次简洁,这是正是此文的第一大突出特色。
而作者此时的心境,正是在层层递进的结构中和最终烘托出来的场景上体现出来的:
第一层结构,交待了时间、地点和人物(散文化的交待),笔调简洁;
第二层结构,描写景色和铺垫是“船平静地在水面流动,三只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动…”然后一步步船到树下,树进眼中,这时候,作者的笔一改清淡的调子,写道:“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此处用笔较多。
第三层结构,一声鸟鸣忽起,于是“到处是鸟声”,到处是鸟,顺时间秩序,似乎将要引到全文高潮的场景——鸟的天堂,但此处,作者将所写空间放缓进展,故意将话题引开,写到荔枝和欢悦的心情;
第四层结构,“鸟的天堂”出现,作声随势将笔一收,只留下淡淡的几句余兴未尽的话,来结束全文。
(2)准确传神,生动形象。
巴金善于运用确切的词语,描绘事物的性质、状貌,恰到好处地抒情表意。
在表现榕树生命力之美时,这样写道“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
动。
”这里如果去掉“似乎”变成写实,就显得不真实了;如果换成“我觉得”就把感觉和景物截然分开,语气平淡。
“颤动”如果变成“涌动、跳动、颤抖”,就不能把绿叶富有生命力的特有精神状态准确地刻画出来。
“似乎、颤动”传神地把当时作者的感受、联想融入于景,具有“物我两忘”的心态,意境深远,妙不可言。
写榕树的叶子亮丽,又反客为主,写成“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
叶子对人的吸引力太大了,让人不得不看,榕树的生命力可谓强矣。
作者第二次去看榕树时,写群鸟嬉戏,“到处是鸟声,到处是鸟影”,可知场面之广大。
从听觉写“声”,从视觉写“影”,写影比写鸟本身更能体现当时的热闹纷繁。
用“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这句话充分写出形态的多种多样,生动形象,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3)节奏明快,情深意厚。
《鸟的天堂》全文节奏鲜明,声音铿锵,自然流畅,琅琅上口。
课文开头多用短句,简洁明快,令人渐入佳境。
写静态的榕树,多用长句,具体生动,情深意厚,耐人寻味。
写群鸟嬉戏,以词为句,长短错落,生动热闹,给人以急促的动感。
作者又用“连环”“顶真”等写法,“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
读时就给人以“应接不暇”的感觉。
作者又较多运用排比、复迭的句子,体现热闹欢腾的景象。
在感情上,作者善于运用多种方式表达。
如在划船途中“三只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
写景抒发内心的愉快。
当没看到鸟后失望、迷惑,“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我不禁这样想”。
明写想法暗写心情。
当被大榕树生命力所倾倒和被群鸟的欢乐所感染时,直接抒情:“这美丽的南国的树”“那歌声真好听”前面的间接抒情对后面的直接抒情又给予衬托铺垫,使结尾的抒情显得异常强烈,震撼人心,结尾如豹尾般有力:“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4)欲扬先抑,气韵贯通。
文贵曲忌直,此文围绕作者的思想变化,欲扬先抑。
先写第一次看到是几株大榕树的错觉,先抑,后写真是一株大榕树,后扬;先写没有看到鸟的遗憾,又抑,后又突出写群鸟嬉戏的场面,再扬。
证实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前后对比,波澜起伏,产生动人的艺术效果。
而且,全文读之自然流畅,诵之琅琅上口,也归功于文章的气韵贯通,写动态的第一段,作者用两个表时间的名词“起初”“后来”,用两个写拍手的短句,连起了由静寂到有鸟,再到鸟开始飞起,最后到处是鸟,各具情态的整个场面变化过程。
下面的一段,则体现了由概括到具体,由整体描写到局部刻画的连通:由“眼睛应接不暇”的概写,到“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再到一只画眉鸟的细写,连贯流畅,紧凑而又有变化。
作者简介: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四川成都人。
1921年于成都外语专门学校肄业。
1923年赴上海,不久到南京大学附中读书,1925年毕业。
1927年赴法国留学。
1928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死亡》。
1928年冬回国。
1934年在北京任《文学季刊》编委,同年秋赴日本。
1935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化生活丛刊”、“文学小丛刊”。
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学月刊》。
抗日战争期间辗转于上海、广州、桂林、重庆,完成长篇小说《家》、《春》、《秋》,中篇小说《憩园》、《第四病室》。
抗日战争胜利后曾任平明出版社总编辑。
1946年创作长篇小说《寒夜》。
1949年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主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文艺月报》、《收获》、《上海文学》主编。
1982年获“但丁国际奖”。
1983年获法国荣誉勋章;1985年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授予国外名誉院士称号。
巴金是第一、二、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八、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主要著作收入《巴金文集》;2005年10月17日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