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农业绿色发展研究报告》r主要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农业绿色发展研究报告》r主要成果
张东伟
【期刊名称】《甘肃农业科技》
【年(卷),期】2018(000)004
【总页数】4页(P前插3-前插6)
【作者】张东伟
【作者单位】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2018年3月20日,由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甘肃农业科技绿皮书》系列成果之一《甘肃农业绿色发展研究报告》。
《甘肃农业绿色发展研究报告》由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智库团队、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相关专业研究所、甘肃省农牧厅、西北师范大学等单位共同研创编写,全书由总报告、综合篇、环境篇、产业篇四大部分组成,集成的18篇研究报告(1篇总报告、17篇专题报告)凝结了60多位学者的心血与智慧。
一、甘肃省农业绿色发展形式的综合研判
目前,甘肃省农业进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临界期,既面临着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的繁重而艰巨的任务,也要应对发展动力转换、发展方式转变等一系列重大考验与挑战。
延续了数千年的农耕文明将不可避免地被“革命”,农业发展的“拐点”已经出现。
面对农业基础条件薄弱的短板尚未补齐、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态势尚未缓解、农民
收入持续增长的动力尚未提速、农业绿色发展的瓶颈尚未突破等系列困难与短板并存的局面,必须着力破难题、补短板,厚植优势,以绿色、可持续的理念和方式推进甘肃农业完成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华丽转型。
《甘肃农业绿色发展研究报告》从绿色发展的视角,对甘肃省农业发展状况进行全面、深入、细致地阐述,客观探讨了甘肃在农业绿色发展方面的优势与存在问题,综合分析了全省农业生态与环境的空间格局,研究提出了推动全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遵循、制度创新路径和技术创新策略。
二、综合篇研究视域
本篇章针对影响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和关键环节,以全省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农业生态服务功能、农业标准化、中低产田改造中生态与环境问题等为研究重点,分析该领域的发展动态、全省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等。
同时,搜集了全省各市州农业绿色发展基础数据,从生态环境系统、资源利用系统、社会经济系统三个准则层筛选了评价指标,构建了指标体系,形成《甘肃省市州农业绿色发展评价报告》。
(一)农业资源现状
1 自然资源
从图1可知,甘肃农业发展面临自然因素影响大、干旱范围广、水土资源时空不匹配、环境承载能力低、生态修复能力弱等自然条件的制约。
农业土地资源总体质量不高,中低产田占全省耕地总面积大,主要分为旱区水土流失型、瘠薄型、灌溉区盐渍型、沙化型等4种类型。
高标准农田建设要致力于解决土地生产力低下、用地与养地脱节、水利基础设施不完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不足等突出问题。
2 水资源
甘肃省各行业耗水以农业耗水量占比最大,约占87%。
全省农业水资源短缺现状已与快速发展的农业经济不相适应,造成区域农业水资源综合利用程度差异的主导
因素依次为水资源丰度、农业用水效益、农业需水满足度、供需平衡能力、非农业需水、水源涵养能力和社会经济技术保障。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基本健全、监管体制机制逐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基本建成。
农产品质量监测的时间频度及空间密度亟待加强。
图1 甘肃省中低产田分布
(三)各市州农业绿色发展综合评价
甘肃省各市州的农业绿色发展状况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嘉峪关、酒泉、金昌、张掖市评级为良好;天水、甘南、武威、定西、兰州等市州评级为较好;庆阳、平凉、陇南市评级为一般;临夏、白银评级为较差(表1)。
表1 甘肃省各市(州)农业绿色发展状况类型评级市(州)第一类良好嘉峪关、酒泉、金昌、张掖第二类较好天水、甘南、武威、定西、兰州第三类一般庆阳、平凉、陇南第四类较差临夏、白银
三、环境篇
以全省主要农业环境要素利用为主线,围绕“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从水资源利用、化肥、农药的减量化与高效化利用,农膜、秸秆及畜禽粪污的合理处置等问题入手,深入分析了甘肃省农业绿色发展条件及状况,剖析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应对措施。
(一)农田化肥
大量使用化肥仍是甘肃省实现农业高产的主要手段。
甘南高山草甸寒冷湿润牧业区单位面积化肥使用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河西干旱灌区、中部干旱半干旱雨养农业区、陇东半湿润雨养农业区、陇南湿润半湿润雨养农业区、化肥使用量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表2)。
表2 甘肃省不同生态农业区化肥使用量统计序号农业生态区化肥平均使用量/
(kg/hm2)经济作物化肥平均使用量/(kg/hm2)1河西干旱灌溉农业区 580.5 498.0 961.5 2 中部干旱半干旱雨养农业区 477.0 381.0 636.0 3陇东半湿润雨养农业区 508.5 462.0 789.0 4 陇南湿润半湿润雨养农业区 474.0 430.5 739.5 5 甘南高山草甸寒冷湿润牧业区 402.0 273.0 523.5粮食作物化肥平均使用量/
(kg/hm2)
(二)农药使用
甘肃省单位面积农地的农药使用量总体处于较低的水平。
其中设施蔬菜、水果的用药量高于露地栽培作物的用药量;杀菌剂的使用量高于杀虫剂的使用量(图2)。
图2 甘肃省农药使用情况示意
(三)农膜残留
甘肃省主要种植作物和用膜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地膜残留。
地膜厚度、种植模式、地膜重复利用等是影响地膜残留量的主要因素;农田残膜具有层次性、累积性和不规则形的特点。
国控监测数据表明,0~20 cm耕层土壤中的地膜残留量在0~151.8 kg/hm2。
(四)种养业废弃物污染防控
种植业废弃物对农村环境和水质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
甘肃省秸秆综合利用率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尾菜综合利用水平显著提高。
从表3可知,畜禽养殖业污染是当前环境污染的焦点问题之一。
目前,甘肃省大部分规模养殖场的粪污都实现了干湿分离,有效减轻了环境的污染压力。
表3 甘肃省畜禽养殖污染物排放总量种类排放量(万t)COD 242.00 BOD 199.94 NH3-N 8.69总氮 96.84总磷 9.96
四、产业篇
围绕甘肃省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布局,以全省草食畜牧业、设施蔬菜、马铃薯、优质林果、中药材、现代种业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主要内容,着眼于把优势做强、把
产业做大、把链条做长、把质量做优、把效益做高的目标,探讨切实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有效供给,巩固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绿色发展的方略。
五、基本遵循
以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为目标;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以“三不”为底线(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业资源承载力不下降、农业生态环境不恶化);以制度创新、政策创新、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农民主体、市场主导、政府依法监管为框架。
六、甘肃省农业绿色发展创新路径
(一)制度创新
1 完善市场经济体系、奠定农业绿色发展制度基础。
2 规范生态转移支付制度、优化投入体制。
3 开发人力资源、培养支撑现代农业绿色的职业农民。
4 创新农业生态扶贫开发模式。
5 重视农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
6 强化行政考核和法治保障机制。
(二)技术创新
1 农业技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依靠科技进步减少农业的环境负效应;调整农业科技服务和科技成果的供给方式;技术支撑农业生产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转变;更加重视农产品品质保障与提升技术的开发应用;用现代技术体系保障土地安全、产品安全、食物安全。
2 技术创新重点领域创新旱作农业、节水农业、生态畜牧业、废弃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和示范;开展全省名优特农产品营养品质、产地环境和DNA指纹标识;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