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教学情境,注重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设教学情境,注重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研究
作者:杨燕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 2018年第12期
【摘要】初中生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阶段,正是人格养成的重要时期,语文学科受自身特
质影响,是培养学生健全思想观念的主要阵地。
语文学科在人文素养培养方面的天然优势,让
这一课题成为诸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对象。
实践证明,人文素养的培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
想道德品质,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帮助学生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与综合素养。
要优化语文
课堂,提升语文课堂的人文教育水平,还需要结合社会发展、教育理论革新,创设更富有趣味性、更易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模式。
情景教学法能通过典型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求知
欲与创造力,是促进人文教育改革的重要教学手段。
本文结合初中语文学科中的人文素养基本
概念,扎根教学实际,就提升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优化情境教学模式等课题展开了探究思考。
【关键词】教学情境人文教育核心理念
【中图分类号】G6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8)12-189-01
1.初中语文学科中的人文素养概述
初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这为进一步培养其人文素养奠定了基础。
人文素养的培
养由来已久,从古至今,语文学科教育都崇尚“文以载道”,可见语文学科与人文素养的关系。
人文素养的定义并非简单的理念科学,更重要的是对人精神世界和实践能力的激发作用。
人文
素养是个人重要的内在涵养,从语文学科的角度来看,人文素养的培养包括对学生积极的精神
世界的培养、对人世界观念和人生态度的理解和培养、对社会观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进一步培养。
人文素养的重点在于情感与理念相结合,要在情感共鸣的基础上构建完善的思想框架,进而让
学生明确自身和社会、世界的关系,与外界建立关联,实现个人价值。
人文素养的培养,是实
现素质教育的必要阶段,是完善学生人格、帮助学生学以致用的重要方向。
2.在人文素养培养中导入情境教学的意义
语文学科具有抽象性,人文素养的培养更是难以检验,传统课堂上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内容和模式都过于单一,师生之间缺乏合理有效的互动,教师很难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也无
法界定学生的学习情况。
在人文素养培养中导入情境教学,有助于化抽象为具象,让学生成为
自身学习活动的主导者,在具有现实意义的情境中,学生能够加快理解抽象内容的速度,释放
自身的情感需求,同时接触到更多具有现实意义的生活内容,开阔自己的视野,启发自身独立
思考的能力。
同时,情境教学也有助于调动课堂气氛,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构建积极联
动的双向学习模式,也能帮助学生形成自主意识,更加自尊、自信,进而提升学习效率,在有
限的课堂时间内获得更多的学习锻炼经验,提升自己的实操能力。
与之相对,情境教学还能发
散教材内容,开拓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以小见大,对教材中的文本内容有更深入、更多元的
体验。
在多重情感体验中,学生的人文素养也能得到提升。
3.创设教学情境,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3.1结合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情境导入
随着社会经济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了重要的教学工具,教师可以根
据现有的资源条件,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开展情境教学活动。
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包括图
像、音频、视频、动态课件等,灵活运用这些多媒体手段,可以从多个角度阐述教材内容,并
合理分类,帮助学生尽快吸收、归纳和总结。
多媒体技术还能补充教材,其强大的信息库能够
让学生获取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加强学生对重点和难点知识的理解程度。
同时,多媒体的声、
色体验,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让学生获得更多美的体验,感受美的熏陶,提升人文
素养。
同时,多媒体能够辅助教师,带给学生“声临其境”之感。
3.2结合教学问题引发学生探究
教师需要把控学生自主学习的步伐,既要给予发散思维的空间,也要适当给予学生引导,
让学生在学习的基本框架内展开探究活动。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创设与教材问题相对应的问题
情境,让学生结合自身学习和生活经验展开思考,带着目的去思索练习。
相较于满堂灌的教学
方式,在人文教学中导入情境,更有助于学生创新力和想象力的培养。
同时,问题情境你来我
往的课堂模式也有助于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学生更易与教师建立相互信任关系,教师也能
实时跟进学生的学习进程,为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如在学习《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时,教
师可以通过文本中的典型意象:“夹竹桃”展开问题情境的构设,让学生以夹竹桃为线索,讨
论与夹竹桃相关的事件,进而找出整篇文章的隐含线索“毕业典礼”。
又如在学习《唐雎不辱
使命》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站在秦王、安陵君、唐雎的角度,来换位思考,如果自己
代入角色,应当会有什么样的心理变化?在学生模拟、代入的过程中,就能设身处地明白文中
角色的发展变化。
3.3让情境教学更贴近生活,深化学生理解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
”艺术来源于生活,要让学生在文字中找到情感的共鸣,就需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打开学生二次体验的大门。
如在学习《天净沙·秋思》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就诗词中出现的意象,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想象和叙述,也可以
让学生简单地进行绘画创作,构想枯藤、老树、乌鸦的情境气氛。
在学习《济南的冬天》时,
先让学生回忆寒冬时节常见的意象,在课文中找到与自己体验相近的部分,再设想与生活经验
有差异的部分,构想一个济南冬天的整体框架,让学生对冬天的现实感受与文本内容相结合,
组成一个熟悉又新奇的冬日感受,进而获得美的体验,感受其中的人文情怀。
[参考文献]
[1]谢彩云.情景教学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考试周刊,2018(06):56.
[2]魏贤军.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新课程(中),2017
(09):17.
[3]魏月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研究[J].学周刊b版,2015(1).
[4]付勤飞.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研究探索[J].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