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四章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时精练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一、选择题
在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中,内力和外力是同时起作用的,它们作用的结果也往往交织在一起。

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四种地质现象中,属于内力作用的是( )
A.云南路南石林的形成
B.崇明岛的形成
C.澳大利亚的大堡礁的形成
D.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
2.下列有关地貌成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黄土高原的黄土是由风力挟带的粉砂、尘土堆积而成的
B.长江三峡是地壳上升、河流侵蚀下切形成的
C.内蒙古高原西部的大片戈壁和裸岩荒漠是风力作用的产物
D.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沙丘和沙垄是典型的风蚀地貌
1~2.解析:第1题,A项为流水的侵蚀作用,B项为流水堆积作用,C项为生物堆积,D项为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

第2题,沙丘和沙垄是典型的风力堆积地貌,风蚀柱、风蚀蘑菇等才是风蚀地貌。

答案:1. D 2. D
3.读秦岭北坡陡峭的断崖示意图,形成秦岭北坡断崖的地质作用是( )
A.流水侵蚀作用B.风力侵蚀作用
C.地壳水平运动D.地壳垂直运动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秦岭北坡为陡峭的断崖,是断块上升形成的,其北部的渭河平原是断层下陷形成的。

答案:D
图甲为黄山“猴子观海”景观,“猴子”由花岗岩组成,独居峰顶,静观山下云海。

图乙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

读图完成4~5题。

4.“猴子”的岩石按成因属于图乙中的( )
A.甲B.乙C.丙D.丁
解析:根据地壳物质循环规律和图中“变质作用”的信息,可确定丁为变质岩;由各类岩石在地球内部经重熔再生形成岩浆这一规律,可确定甲为岩浆;由岩浆经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确定乙为岩浆岩;剩下的丙为沉积岩;“猴子”由花岗岩组成属于岩浆岩。

答案:B
5.将棱角分明的花岗岩,塑造成栩栩如生的“猴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海浪侵蚀B.风力侵蚀
C.冰川侵蚀D.风化作用
解析:“猴子”是典型的花岗岩球状风化地貌,地质作用主要为风化作用。

答案:D
6.(2013·汕头一模)某内陆地区距今一亿三千万年前发生了剧烈的地壳运动,地表上升形成戈壁高原,至今一直保持着广阔平坦的特点。

该高原一直保持着广阔平坦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壳运动剧烈,迅速抬升
B.河流众多,流水沉积作用明显
C.河流稀少,流水侵蚀作用微弱
D.人类活动少
解析:“某内陆地区”“戈壁高原”说明该地气候干旱,河流稀少,流水侵蚀作用微弱;地壳运动剧烈,迅速抬升,使地表趋向崎岖而不是平坦;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造有限,且主要是向平坦方向改造。

答案:C
7.(2013·潮州二模)读我国部分省区某外力侵蚀作用统计图,图示的外力作用是(
)
A.流水作用B.海浪作用
C.冰川作用D.风力作用
解析:图中受其影响较大的省份都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该地区气候干旱,河流稀少,多大风天气。

答案:D
8.(2013·佛山一模)下图所示的水工建筑,它一端与海(河)岸相接,另一端伸到水域中,与堤岸构成“丁”字形,故名“丁坝”。

读图,完成第8题。

“丁坝”的主要作用是( )
A.减弱海(河)堤被侵蚀
B.加快轮船航行速度
C.阻碍水下海(河)滩形成
D.改变水生生物环境
解析:结合图文信息分析,“丁坝”的主要作用就是降低沿岸海水的流速,从而减弱海(河)堤被侵蚀。

答案:A
大自然鬼斧神工雕塑了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

读下图,完成9~10题。

9.分布在石灰岩地区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10.在干旱环境下形成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9~10.解析:第9题,黄土桥是黄土高原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南天一柱是海水侵蚀地貌;溶蚀桥是石灰岩分布地区流水溶蚀作用而成;蘑菇石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故C项正确。

第10题,黄土桥、南天一柱、溶蚀桥都是流水或海水作用形成的,蘑菇石多为岩石在干旱环境中受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

故D项正确。

答案:9. C 10. D
2012年6月3日,“向阳红09”试验母船搭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从江阴启航,奔赴马里亚纳海沟区域执行7 000米级海试任务。

据此完成11~12题。

11.马里亚纳海沟是世界最深的海沟,其成因是( )
A.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的张裂运动
B.大洋板块内部的碰撞挤压
C.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的挤压俯冲
D.海底地壳的断裂下陷运动
解析: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挤压,洋壳俯冲潜入陆壳之下而形成海沟。

答案:C
12.马里亚纳群岛位于( )
A.亚欧板块B.印度洋板块
C.太平洋板块D.美洲板块
解析: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挤压形成的岛屿位于大陆板块一侧;马里亚纳群岛是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亚欧板块受挤压上拱形成的;因此马里亚纳群岛位于亚欧板块。

答案:A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陆地的河流流速比较急,带着上游冲刷下来的泥沙流到宽阔的海洋后,流速慢了下来,泥沙就沉积在河口附近,日积月累,越积越多,逐步形成高出水面的陆地,这就叫河口冲积岛。

材料二长江三角洲历史演变图。

材料三青藏高原一直是一个神秘的地方,如今科学家惊奇地发现这个世界最年轻的高原竟然以每年7~30 mm的速度整体向北和向东方向移动。

材料四下图表示青藏高原移动的主要原因。

(1)河口冲积岛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有哪些?
(2)描述材料二中古沙洲的生消变化过程。

(3)近年来该地海岸线向近海移动的速度减慢,试说明其原因。

(4)图中的山脉是________,属于地质构造中的________,板块a为________板块,板块b为________板块。

(5)根据图示,从地壳运动方面分析青藏高原移动的重要原因。

解析:(1)河口冲积岛位于河流入海口处,它受流水和海水作用。

(2)古沙洲的发展与流水沉积作用、海水顶托作用、地转偏向力等作用有关。

(3)中上游水土保持林的建设和水库的修建,导致河流含沙量减少,海岸线向近海移动速度减慢。

(4)图中山脉为喜马拉雅山,属于褶皱山,它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挤压而形成的。

(5)青藏高原移动的重要原因是板块挤压。

答案:(1)流水沉积(堆积)作用;海水的顶托作用。

(2)河口地区由于落差小及海水的顶托作用,水流速度减慢导致大量泥沙沉积,露出水面形成沙洲;泥沙继续堆积,陆地面积不断扩大,古沙洲逐渐和大陆相连;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岸沉积速度快,最后与北岸连为一体。

(3)中上游植树造林,水土流失减少;三峡大坝等水利工程截留部分泥沙。

(4)喜马拉雅山褶皱印度洋亚欧
(5)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碰撞还在继续,印度洋板块向北运动引起的挤压。

14.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A图表示的是在________作用下形成的________地貌。

(2)B图是________地貌,往往形成于________地区。

近年来由于人类的_________________等不合理的活动,造成B图中的景观出现不断蔓延、扩大的趋势。

治理这种危害应采取的措施为___________。

(3)根据等高线数值判断,C图中的地形是五种基本类型中的________,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图上的地质构造是________,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此处地形的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A图地貌为三角洲,该地貌是由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

第(2)题,B图是流动沙丘,是由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在我国西北,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土地的荒漠化等问题严重,因此,人类要退耕还林还草,合理放牧,大力植树种草。

第(3)题,C图是对地质构造和地形的考查,首先要弄明白地形和地质构造的区别:地形是指地表所表现出来的形态(山地、丘陵、平原、谷地、盆地等),而地质构造是指地壳运动后所留下来的痕迹,即地下岩层的状况(背斜、向斜、断层等);其次,要明白用等高线判断地形,用岩层的年龄判断背斜、向斜。

若是背斜构造,又是山,则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若是谷地,则是由外力侵蚀作用形成的。

若是向斜构造,又是谷地,则是内力作用形成的;若是山,则是由外力侵蚀作用形成的。

答案:(1)流水沉积三角洲(平原)
(2)沙丘干旱、半干旱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退耕还林还草,严禁过度放牧
(3)丘陵地势起伏不大,坡度比较和缓,等高线数值小于250米向斜中心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致密(坚硬)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