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一) 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1.虚实错杂 2.虚实转化 3.虚实真假
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1.正盛邪退 2.邪盛正衰 3.正虚恋邪 4.邪正相持 5.邪去正虚
(二)
阴阳失调:
1.阴阳偏盛 2.阴阳偏衰 3.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阳互损 4.阴阳格拒 5.阴阳转化 6.阴阳亡失
(三) 气血津液的失调 1.气的失常:气虚、气滞、 气逆、气陷、气闭、气脱 2.血的失常:血虚、血瘀、 血热、血寒、出血 3.津液代谢失常:津液不足、 津液输布排泄障碍 4.气血津液关系失调:气滞 血瘀、气虚血瘀、气不摄血、 气随血脱、气血两虚、水停 气阻、气随津脱、津枯血燥、 津亏血瘀、血瘀津停
有形之痰:视之可见,闻之有声的痰液
痰——较稠浊者
无形之痰:只是征象,不见形质的痰病
饮——清稀者:留积于组织间隙或疏松部位,因部位而名异
2.痰饮的形成
外感六淫 内伤七情 饮食失宜 其他各种原因
脏腑功能失调
脾失健运 肺失宣降 肾不主水 肝失疏泄 三焦气化失司
津液代谢障碍 痰饮
3.痰饮的致病特点
1
阻滞气机,阻碍气血
内伤七情的致病特点
影响病情 变化
直接伤及内脏 首先影响心神 损伤相应心脏 数情交织伤心肝脾 易伤潜病之脏腑
饮食失节 饮食不节 饮食偏嗜
二、饮食失宜
过饥——摄入过少,气血生化不足,体虚,抗病能力衰 退
过饱——积食,损伤脾胃功能,聚湿生痰,化热
五味偏嗜——引起脏气偏胜,脏腑之间关系平 衡失调 寒热偏嗜——致阴阳失调
偏嗜烟酒
三.劳逸失度
耗气(伤脾肺之气)
劳力过度(形劳):
劳伤筋骨(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试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试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50分。

多选或错选不得分)1.下列关于淀粉样变性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A,可知于结核病B.可见于骨髓瘤C.可以就是全身性疾病D.可以是局灶性病变E,由免疫球蛋白沉积而变成2.机体的内环境是指()。

A.体液B.细胞内液C,细胞外液D.血浆3.关于血吸虫病的叙述,以下哪项就是恰当的()Λ,晚期急性虫卵结节出现大量类上皮细胞B.慢性虫卵结节的虫卵内毛蝴仍存活C.急性虫卵结节内大量嗜中性粒细胞浸润D.慢性虫卵结节内大量淋巴细胞浸染E.肺内无虫卵结节形成4.液化性发炎常见于0。

A.脑B.心C.肾D.脾5.原位癌就是指()A.早期癌B.原发癌C.然膜内癌D.未出现迁移的癌E,未突破基底膜的癌6.以下H2受体拮抗剂中,抑酸促进作用最强大且长久而副作用最少的就是()。

A.西咪替丁B.雷尼替丁C.法莫替丁D.尼扎替丁7.病毒性肝炎时,肝细胞的灶状坏死属于()A.凝固性发炎8.液化性坏死C.干酪样发炎D.固缩性坏死E.坏疽8.甲亢危象的治疗,下列哪组最理想?()A.丙硫氧嗑咤+碘剂+泼尼松8.丙硫氧喀咤+泼尼松C.甲心疏咪哇十泼尼松D.丙硫氧嚅咤+甲磕咪嗖9.以下属营养必需脂肪酸的就是()A.油酸B.亚麻酸C.软脂酸D.硬脂酸E∙十二碳脂肪酸10.有关卢瓦龙县细胞癌的叙述,错误的就是()A.癌细胞形成角化珠B.不好厚腻膀胱和肾盂等处C.组织学上可有不同程度的移行上皮的特点D,呈圆形浸润性生长E.可由乳头状瘤恶变而来11.以下细胞中,再造能力最强的就是()。

A.心肌细胞B.骨细胞C.纤维细胞D.血管内皮细胞12.半抗原是指()A.既有免疫原性,又存有抗原性B.具有抗原性,而没有免疫原性C.具备免疫原性,而没抗原性D.既没有免疫原性,也没有抗原性E∙与蛋白质载体融合后,可以赢得抗原性13.丙酮酸段化酶是哪一个反应中的关键防?()A.磷酸戊糖途径B.糖原制备C.糖原分解D.糖异生14.脂肪酸大量动员时肝内生成的乙酰CoA主要转变为()。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

第十七单元病机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规律和机理。

《素问·至真要大论》总结归纳了脏腑病机和六气病机,被后世称为“病机十九条”:“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诸气(月贲)郁,皆属于肺。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诸热瞀瘛,皆属于火。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邪正盛衰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1)虚实病机《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实,指以邪气亢盛为主,而正气未衰,正邪激烈相争,临床上出现一系列以太过、亢奋、有余为特征的一种病理状态。

常见壮热、狂躁、声高气粗、腹痛拒按、二便不通、脉实有力、舌苔厚腻等。

常见于外感六淫和疠气致病的初期和中期,或由于湿、痰、水饮、食积、气滞、瘀血等引起的内伤病变。

虚,以正气虚损为主,而邪气已退或不明显,正邪难以激烈相争,出现一系列以虚弱、衰退和不足为特征的一种病理变化。

常见神疲体倦、面色无华、气短、自汗、盗汗、或五心烦热,或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

多见于素体虚弱,精气不充;或外感病的后期,以及各种慢性病证日久,耗伤人体的精血津液;或因暴病吐利、大汗、亡血等致使正气脱失的病变。

(2)虚实变化1)虚实错杂:①虚中夹实:即以正虚为主,又兼有实邪为患的病理状态。

如脾虚湿滞病变,即是由于脾气亏损,运化无力,而致湿自内生,阻滞中焦所致。

临床上既有脾气虚弱的神疲肢倦、食少、食后腹胀、大便稀等症状,又兼见湿滞的口黏、舌苔厚腻等。

②实中夹虚:即以邪实为主,又兼有正气虚损的病理变化。

如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由于热邪耗伤津液,可形成邪热炽盛兼津液损伤之证。

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点总结(一)

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点总结(一)

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点总结(一)中医基础知识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一是对人的整体观念,二是对疾病的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辨证论治1.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2.论治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与论治的关系二、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液经络病因与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一)阴阳五行学说 1.阴阳的概念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代表着事物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类经·阴阳类》“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 2.阴阳学说的内容3.五行的概念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4.五行生克乘侮五行之间并不是静止地、孤立地存在,五行学说以五行之间的相生和相克联系来探索和阐释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平衡的整体性和统一性。

同时,还以五行之间的相乘和相侮,来探索和阐释事物之间的协调平衡被破坏后的相互影响。

5.相生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另一行具有促进、助长和滋生作用。

规律:6.相克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另一行具有抑制和制约作用。

规律:7.相乘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

规律:8.相侮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即反克,又称“反侮”。

规律:相克与相乘、相侮的异同:相克——正常、生理相乘、相侮——异常、病理相乘与相侮的不同:相乘与相克次序一致相侮与相克次序相反(二)藏象 1.五脏肝、心、脾、肺、肾。

2.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称为六腑。

3.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4.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胆:贮存与排泄胆汁;胆主决断。

胃:主受纳与腐熟水谷。

小肠: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大肠:接受小肠下传的糟粕,吸收其中多余的水分,使之成大便排出体外。

膀胱:贮尿和排尿。

三焦:有总司人体的气化作用,为水液代谢的通路。

中医基础理论发病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发病病机

水湿不运:痰饮水肿。
现在三十三页,总共五十五页。
2、气机失调: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而致的病理变化。 (1)气滞:气机阻滞不畅。
情志刺激 气滞
瘀血、痰食阻滞
气血不畅:胀满疼痛 血行不利:瘀血。
水湿不运:痰饮水肿
主要影响肺、脾胃、肝。如肺气壅滞,肝郁气滞,脾胃气滞。
现在三十四页,总共五十五页。
(2)气逆
正胜邪
不发病
邪胜正
发病
2.正邪相搏决定证候类型
现在六页,总共五十五页。
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1.环境因素:气候、地域
生活工作、社会环境
2.体质因素(发病的内部因素)
3.精神状态
体质:形成于先天,定
型于后天的个性在形态结 构、代谢和生理机能上相
对稳定的特性。
决定 发病倾向
决定对某些病邪的易感受性
决定某些疾病的证候类型
阳盛格阴,简称格阴。
现在二十八页,总共五十五页。
1、阴盛格阳
概念:阴寒盛极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的“真寒假热” 性病理变化。 阴盛于内—内真寒: 四肢厥泠,面色苍白。
格阳于外—外假热: 身热(欲衣被)
口渴(不欲饮) 面红(非正常,戴阳,面红如妆, 游移不定) 戴阳:阴阳上下格拒,下元虚寒,真阳浮越于上之病理状态。
形成:感受温热阳邪,阴邪化热,五志化火,气滞、血 瘀、食积等化热。
病机:阳邪亢盛,机能亢奋,临床表现出一系列阳热亢盛 之证。
临床表现:阳盛则热:壮热、面红目赤。
热则伤津,“阳盛则阴病”:口渴尿少。
现在二十三页,总共五十五页。
2、阴偏胜
概念:阴邪偏盛,机能障碍或减退,产热不足,以及病理性
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 特点:阴盛而阳未虚的实寒证。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手足阳经 手三阳经足三源自经五、病因(一、)概念
1.含义:凡能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即是病因。 2.分类:六淫
疠气 七情内伤
饮食失宜 病理产物等
(一)风邪
(一)六淫
1.含义:凡致病中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称为风邪。
2.致病特点:
1.含义: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阳偏胜或机能亢奋,代 谢活动亢进,机体反应性增强,阳热过剩的病理状态。 临床特点:热、动、燥 病机趋向:“阳胜则阴病”
(二)阴偏盛
1.含义: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阴气偏胜,机能障碍 或减退,产热不足,以及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
临床特点:寒、静、湿 病机趋向: “阴胜则阳病”
气机阻滞 运行不畅
不通则痛—疼痛(胀、窜、攻痛) 气塞不行—胀闷(气行则舒)
体质壮实,精神亢奋,壮热烦躁,疼痛拒按,二便不通,脉
表现
实有力等。
精气夺则虚 含义 主要指正气不足,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状态。
精、气、血、津液亏少和功能衰弱以及脏腑经络功能减退,使机体抗病
特点
能力低下,正邪斗争不剧烈的一系列虚弱、不足的证候。
形成 先天禀赋不足、病后亏虚、多种慢性病耗损、邪气损害等。
(二)十二经脉
1.走向
头 手三阳经

手三阴经
手 足三阳经

足三阴经

《灵枢.逆顺肥瘦篇》:“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 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二)十二经脉
2.组成
手足阴经 手三阴经
足三阴经

中医基础理论发病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发病病机

虚的病机
精气夺则虚 含义 特点 形成 表现
主要指正气不足, 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 一种病理状态。 精、气、血、津液亏少和功能衰弱以及脏腑经络 功能减退,使机体抗病能力低下,正邪斗争不剧 烈的一系列虚弱、不足的证候。 先天禀赋不足、病后亏虚、多种慢性病耗损、邪 气损害等。 体质瘦弱,神疲乏力,声低气微,自汗,盗汗, 疼痛喜按,二便失禁,五心烦热,畏寒肢冷,脉 虚无力等。
如太阳少阳合病;太阳阳明合病;太阳、阳明、少阳三阳合 病。
并病是指一经病证未罢又出现另一经证候者;或一个部位
证候未了,又出现另一个部位证候。临床常见气血两燔、胃 脘痛并发大出血等。
复 发
邪未尽除
基本条件 诱发因素
正虚 未复
复发
疾病少愈及复发
多见较重的外感 热病如湿温
休止与复发交替
如哮喘
急性发作与慢性缓解 期交替
(3)气陷
概念:气的无力升举为主要特征的病理变化。多由脾气
虚转化而来。 清气不升:眩晕,倦怠。 中气下陷:内脏下垂,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 垂,久泻脱肛。少腹重坠,便意频频。
(4)气闭:气机突然闭阻不通的病理变化。 情志刺激 气闭: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浊邪过胜
(5)气脱 概念:阳气突然大量脱失,人体机能衰竭的病理变化。 正不敌邪 慢性病 大出血、汗吐下太过 面色苍白,汗出不止,目闭口 开,全身软瘫,手撒,二便失 禁,脉微欲绝
2、阴偏胜
概念:阴邪偏盛,机能障碍或减退,产热不足,以及 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 特点:阴盛而阳未虚的实寒证。 形成:感受寒湿阴邪,或过食生冷。 病机:寒滞中阻,阳不制阴而致阴寒内盛。 临床表现: 阴盛:恶寒、寒战、脘腹冷痛,拒按,吐泻物清冷。 “阴盛则阳病”:见畏寒肢冷。

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章-病因

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章-病因


• 风邪为外邪致病的先导,它邪多依附于 风邪而致病。如风寒、风热、风湿、风寒
湿、风燥、风痰等。

• 风邪致病广泛
侵犯部位较广,引起多种疾病。如伤风、漏 风、肠风、白殿风、油风
病案1
男,13岁。2002-10-07初诊。
初诊:全身浮肿10d,发热2d,抽搐3次。患儿10d
前因受凉出现发热,咳嗽,咽痛,此后患儿自颜面开始
六气太过或不及

或非其时而有其气

b.气候变化过于急骤
如:暴寒暴热
c.人体正气虚弱,不能适应气候 变化
导致发病 即为六淫
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
1.外感性

2.季节性
3.地域性

4.相兼性 ①依风相合 ②同类相兼
5.转化性
概念
凡致病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 泄等特性的外邪,称为风邪。


性质及致病特点
2、病程的缠绵性——如湿温、湿疹、湿痹 等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性质及致病特点
四、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湿
湿邪为病,多侵袭人体的下部。如水肿、湿疹等 病以下肢多见。另常见二便异常,女子带下异常。

“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素问·太阴阳明论》
湿邪性质
致病特征
阻遏气机 气机运行阻滞,升降失常,表现为身困胸闷,
燥 便干结等。

性质及致病特点
《素问·至真要大论》:“燥胜则干”
艽 12g,木瓜 15g,五加皮 15g,忍冬
藤 15g,土茯苓20g,防己 10g,萆薢
15g,7剂。
病案2
主症:大便脓血、肛门灼热。次症:身热腹痛、
大便臭垢、里急后重、口苦口臭、纳呆胃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三:六淫的性质(热和、致病温特)邪点
1.为火阳邪,其性炎上
火、热升腾上炎
2.火易胃扰火上心攻神—牙龈肿痛
风热上壅—头痛、咽喉肿痛
3.火易心肝生火火上上风炎炎动— —血口 目舌 赤生 肿疮 痛 视、4生颈.火项风强易:直耗热、灼角气肝弓经伤反,张筋津。脉失养,四肢抽搐、两目上
动血:热迫血妄行,导致各种出血病症
3.痛寒、主筋收骨疼引痛、(收脘腹缩冷、痛牵引)
指寒邪能使气机收敛,腠理、经络、筋脉肌
肉4收.缩寒而性挛清急的澈致病特点
六、六湿淫邪的性长夏质主气和(致大暑病~白特露)点Damp
1.湿为阴邪,易阻气机、伤阳气
2.湿性气痞机胀重升、浊降 小失 便常 短, 涩常 、见 大胸 便闷 不、爽脘。腹
重:沉重—-肢体沉重、头坠重、乏力、
肺喜濡润而清肃。肺与大气相通,外 合皮毛,开窍于鼻。 燥邪犯肺—干咳少痰,或痰粘难咯。
六五淫、的寒性邪质Cold和致病特点
伤寒—寒邪伤肌表
1.寒中为寒—阴寒邪邪直,中易脏腑伤阳气
阴胜则寒:1、全身或局部寒冷征象。
2.寒性凝2滞、寒邪(凝不伤结津,、阳不阻化滞阴液) 的分泌物、排泄物清稀。 寒凝经脉气血:(不通则痛) 头项强
功能
功能
功能






阳胜则热 阴虚则热
功能
功能
功能






阴胜则寒
阳虚则寒
二、阴阳失调
3、阴阳盛衰与疾病转归
阴阳消长盛衰变化是疾病好转、 痊愈或恶化、死亡的根本机制。
三、气机失常
气滞 —气机郁滞而流通不畅
气Stag逆natio—n 气Of Q机i 当降不降反升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与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与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与病机病因与病机是中医理论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是用来解释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和机制。

病因是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各种因素,而病机则是指病理变化的机制和规律。

病因与病机的研究对于中医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中医基础理论的角度探讨病因与病机的相关内容。

一、病因的分类中医将病因分为内因和外因两大类。

内因是指身体内部的因素,如情志不遂、饮食失节、过劳、不洁之气等。

外因是指来自外界的各种因素,如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气,以及传染病的病原体等。

二、病因的作用病因对人体的影响可以分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直接作用是指病因通过直接损害人体的组织和器官,导致相应的疾病发生。

例如,外感风寒可以导致感冒,饮食失节可以导致消化系统的疾病。

间接作用是指病因通过扰乱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流通,进而导致疾病发生。

例如,情志不遂会导致气机郁滞,湿邪内生则会阻碍气血运行。

三、病机的形成过程病机是指疾病发展的规律和机制。

中医将病机分为四个阶段,即未病、气滞、血瘀、痰湿。

在未病阶段,人体尚未出现明显的症状,此时病机尚未形成。

当气滞阶段出现时,疾病开始显现出一些轻微的症状,如胸闷、胁痛等。

随着病程的进展,血瘀阶段会出现明显的疼痛和瘀滞症状。

最后,痰湿阶段病情进一步恶化,出现咳嗽、气急等症状。

四、病因与病机的关系病因与病机是密切相关的,病因是导致病机形成的原因,而病机则是病因作用下的体现。

病因与病机的关系可以理解为因果关系。

只有了解了病因,才能深入了解病机,从而指导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五、中医治疗基于病因与病机中医治疗的基本思想是辨证施治,即根据病因与病机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施治要求医生全面了解病情,包括病因、病机以及其他相关因素,如年龄、体质等。

只有全面把握了病因与病机,才能制定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六、病因与病机的平衡状态中医认为,一个人的健康状态是病因与病机保持平衡的结果。

当病因超过了机体的调节能力,或者机体内部存在某些隐性的病机时,疾病就可能发生。

中医基础理论中的病因病机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中的病因病机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中的病因病机学说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的经验总结,其中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

病因病机学说是指中医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机理的认识与解释。

了解病因病机学说对于准确判断疾病的性质以及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1. 概述在中医理论中,病因是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而病机则是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与规律。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人体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所导致的。

病因主要包括外感、内伤、情志、饮食等方面,而病机则包括邪正斗争、脏腑功能紊乱等方面的内容。

2. 病因学说2.1 外感病因外感病因是指来自外界的各种病邪侵袭人体所引起的疾病。

中医将外邪分为六种:风、寒、暑、湿、燥、火。

不同的外邪入侵人体会导致不同的病症,这与人体体质和处于的环境有关。

2.2 内伤病因内伤病因是指人体内脏器官功能失调或损伤导致的疾病。

内伤的原因可以有多种,如长期的不良饮食习惯、情志不畅、生活作息不规律等。

内伤导致的疾病多属于慢性病,发展缓慢但危害较大。

2.3 情志病因情志病因是指由于人的情绪变化所导致的疾病。

中医认为气机运行受情志的刺激而变化,情志不畅可能导致气机紊乱,从而引发或加重疾病。

常见的情志病因有喜、怒、忧、思、悲、恐等。

2.4 饮食病因饮食病因是指人体摄入的食物与饮品对于健康所产生的影响。

中医将食物分为五味,即酸、甘、苦、辛、咸。

不同的饮食习惯和不合理的食物搭配可能影响人体的健康状况,甚至导致疾病的发生。

3. 病机学说3.1 邪正斗争邪正斗争是指人体对外邪的抗争过程。

中医认为,人体内有正气和邪气两种力量,正气指人体的自身防御能力,保持正常生理功能;邪气指外邪侵袭人体所引起的病理变化。

当外邪入侵人体时,正气会与之斗争,帮助身体恢复健康。

3.2 脏腑功能紊乱脏腑功能紊乱是指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所导致的疾病。

中医将人体内脏器官分为五脏六腑,每个脏腑有不同的功能。

当人体内某个脏腑功能失调时,就会引发疾病。

中医(专长)-中医基础理论-病机

中医(专长)-中医基础理论-病机

第十二单元病机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制。

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变化,与患病机体的体质强弱和致病邪气的性质密切相关。

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水液代谢失常属于基本病机。

第一节邪正盛衰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指出虚实两种不同病理状态的实质。

实,即指邪气亢盛,是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

致病邪气的毒力和机体的抗病能力都比较强盛,或是邪气虽盛而机体的正气未衰,能积极与邪抗争,故正邪相搏,斗争剧烈,反应明显,在临床上出现一系列病理性反应比较剧烈的有余的证候,即谓之实证。

实证常见于外感六淫致病的初期和中期,或由于痰、食、水、血等滞留于体内而引起的病证。

如痰涎壅盛、食积不化、水湿泛滥、瘀血内阻等病变,以及壮热、狂躁、声高气粗、腹痛拒按、二便不通、脉实有力等,都属于实证。

虚,即指正气不足,是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

临床上可出现一系列虚弱、衰退和不足的证候,谓之虚证。

虚证多见于素体虚弱或疾病的后期,以及多种慢性病证。

如大病、久病消耗精气,或大汗、泻利、大出血等耗伤人体气血津液、阴阳,均会导致正气虚弱,出现神疲体倦、面容憔悴、心悸气短、自汗、盗汗,或五心烦热,或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正虚的临床表现。

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中,正邪双方相互斗争所产生的消长盛衰变化,决定着疾病的发展与转归,最常见的是由实转虚、因虚致实和虚实夹杂。

(1)由实转虚:指因疾病失治或治疗不当,以致病邪久留,损伤人体正气,导致疾病由实转化为虚。

(2)因虚致实:指因正气不足,无力驱邪外出,或正虚,而内生水湿、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的凝结阻滞,导致疾病由虚转化致实。

(3)虚实夹杂:一是实中夹虚,指以邪实为主,兼见正气虚损的病机变化。

如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邪热炽盛,消灼津液形成的实热伤津、气阴两伤病证,既有高热、烦渴欲饮,又有尿少便干的表现。

二是虚中夹实,指以正虚为主,兼夹邪实的病机变化。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
医学课件 13
3、邪气影响病情与病位 • 感邪轻者病情轻,感邪重者病情重。 • 受邪浅者成表证,受邪深者成里证, 表里同受成两感。 • 风邪轻扬多在肺,湿易阻气多伤脾, 疠气发病急骤易入里。
4、某些情况下在发病中起主导作用
疠气、虫兽伤、金刃伤、化学毒剂
医学课件 14
正邪相争胜负决定发病
1、正邪相争胜负决定发病与否 正胜邪 邪胜正 2、正邪相争决定证候类型
医学课件 23
复发
• 复发 疾病初愈或疾病的缓解阶段,在 某些诱因的作用下,引起疾病再度发 作或反复发作的一种发病形式。 • 复病 由复发引起的疾病。 • 引起复发的机理 余邪未尽,正气未复,同时有诱 因的作用。
医学课件 24
复发的基本条件
• 邪未尽除 余邪留于体内,为复发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 正虚未复 正气虚,邪虽尽,稍有不慎也会出现旧病 复发。 • 诱因 如新感病邪,或过于劳累,均可助邪而伤 正,使正气更虚,余邪复炽,引起旧病复发, 其他如饮食不慎,用药不当,亦可导致复发。
形瘦骨立大肉尽脱毛形瘦骨立大肉尽脱毛发枯槁手abnormalmetabolismbodyfluidsabnormalmetabolismbodyfluids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82828383停留脏腑经络阻滞气机汗吐下等津液大量亡失气无所附汗吐下等津液大量亡失气无所附津液亏损血失其濡养血燥生风津液亏损血失其濡养血燥生风津液耗损血行瘀滞不畅津液耗损血行瘀滞不畅血脉瘀阻而致津液输布障碍血脉瘀阻而致津液输布障碍8484pathologicalmechanismfiveendogenousevils8585windwindqistirringwithinqistirringwithin指因体内阳气亢逆变动而形成的以眩晕肢麻抽搐震颤等为基本特征的病理状态

病因病机学说诊治特点辨证论治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2022年学习资料

病因病机学说诊治特点辨证论治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2022年学习资料

形成的源流脉络:-起源-奠基-充实-原始-春秋战国-秦汉-晋隋唐-→突破→发展-中西汇通→-振兴-宋金元清-清末民初-现代
形成的标志:-●基础理论体系的确立-、-《黄帝内经》的成书-第一部医学典-籍,誉为“医家之宗”-经—常道、 范-素问9卷81篇-《内经》-162篇,14万余字-灵枢9卷81篇
《中医基础理论》-成都中医药大学
绪论-重点:-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一、-中医学-。是关于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及其摄生康复,具有独特理论-体系的一门传统医学科学 ●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古代哲学-相结合的综合学科。-●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和-特点。具有浓郁的 国传统文化特色
●明清时期温病学说形成:-※明、吴又可《瘟疫论》-创“戾气学说”(新的病原学说创始-※清、叶天士《温热病篇 -温病学家-创“卫气营血辨证”-※清、吴鞠通《温病条辨》-创“三焦辨证”-※清、薛雪《湿热病篇》-深化湿热 证论治-※清、王孟英《温热经纬》-发展了温病诊治
后四人被誉为清代“温病四大家-至此,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温病辨-证诊治的理论和方法,使温病学在因证-脉治方 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难经》-“难”,有质难之意,即问答。全书共-有81个问答,称“八十一难”。-成就-在《内经》基础上有所发 ,尤以脉-诊和针灸治疗较《内经》更详。-《内》、《难》二经的成书,己为中-医学的独特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
●辨证论治体系的确立和应用-《伤寒杂病论》—第一部辨证论治的-专著(或称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作者:-东汉末 名医张仲景。在《内》-《难》-基础上,总结前人成就,结合自己临证经-验而著成。经后人整理分为《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两书。张氏被后人誉为“医-家之圣”
△中西医结合,中医现代化的提倡。-1956年以来,-国家大力提倡中西医结-近30年来,用现代科学研究中医的 -作取得较大进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阳盛、邪郁化火而成
例:五志化火,阴虚生热
脾失健运而成.例:痰饮内停.水肿
内燥 津亏阴虚而成.例肺燥、肠燥
内寒
阳虚温煦不足而成.
例:心阳虚、肾阳虚衰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二、 疫疠
Pestilence
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温疫`戾气)
疫:“民皆疾也”传染的意思 疠:天地间一种不正常之气
致病特点:急、强、似
第四章
病因病机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本章学习要求:
1.重点掌握“六淫”各自的性质与致病 特点。 2.掌握七情的致病特点。 3.了解疫疠、饮食、劳逸、痰饮、瘀血
的致病特点。
4.理解正邪相争、阴阳失调与疾病的发 生、发展、变化的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Bird plague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二、内伤致病因素
1.七情
伤及脏腑 影响气机 影响病情变化
2.饮食
不节 不洁 偏嗜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3. 劳逸
过劳: 劳 力、劳 神、房劳 。
过逸: 久卧伤气 久坐伤肉
二、内伤致病因素
一、七情: 人的喜、怒、忧、思、悲、恐
、惊七种正常情志活动。
致病特点:1、直接伤及脏腑 心
2、影响脏腑气机 3、影响病情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喜则气缓
1、气机涣散不能收持 2、神气涣散而不藏
怒则气上
1、疏泄失常上逆 2、肝不藏血而出血
悲则气消 忧则气郁
思则气结
恐则气下
惊则气乱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三、其它致病因素
外伤、烧烫伤、冻伤、虫兽伤
四、可致病的病理产物
1.痰饮: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 2.瘀血: 体内有血液停滞 3.结石:体内形成的沙石样物
二、致病特点 1、阻滞经脉气血运行 2、阻遏脏腑气机升降 3、影响机体水液代谢 4、易于上扰蒙蔽神明
三、诊断 临床病证结合舌苔滑腻,脉滑或弦, 形体胖瘦等综合分析,作出诊断。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瘀血
Blood Stasis
已经失去其本身生理功能的血液凝 聚在机体某部而形成的一种病理产物。
一、形成与分布
A暑.夏病季多多见雨:高,暑热热烦升渴散,汗,蒸出腾、水胸湿闷,弥恶漫心空,头间重 身倦B.,乘便凉溏露不宿爽,。恣(饮中生暑冷),伤脾生湿。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三:六淫的性质(热和、致病温特)邪点
1.为火阳邪,其性炎上
火、热升腾上炎
2.火易胃扰火上心攻神—牙龈肿痛
风热上壅—头痛、咽喉肿痛
3.火易心肝生火火上上风炎炎动— —血口 目舌 赤生 肿疮 痛 、颈4生项.火强风直易:、耗热角灼弓气肝反经伤张,。筋津脉失养,四肢抽搐、两目上视
动血:热迫血妄行,导致各种出血病症
5.火易致肿疡
热入血分,遏阻中医营基础理血论-:病因病化机 腐成脓
温、热、火
1、程度来分:渐进、渐强。 2、病气来分:温、热属外淫。
火则内生。 3、以正气而言:火是人体正气之一, 藏于脏腑,具有温煦、生化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温燥(初秋,燥与热结)
重:沉重—-肢体沉重、头坠重、乏力
、3.湿性粘滞(粘腻、停滞) 致4病.湿AB浊::性病病:症程趋关分——下节泌——疼物,粘难、痛易滞愈排重性易袭泄着起阴物。伏秽位浊不清。
与阳位相对而言,机体的下部或较低的部位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内生“五邪 (暑无内生)
”内风 内火 内湿
阳气亢逆变动而成.例:肝阳化风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痰饮Phlegm Retention
肺脾肾三焦气化失调导致水津停 滞的产物。质地稀为“饮”,稠为“痰”。 无形之痰:表现有痰饮的特殊症状和 体征但又看不到排出实质性痰浊或饮 液一类病证。
一、形成与分布 “积水成饮,饮凝成痰” “百病多因痰作祟”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痰饮Phlegm Retention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 2.风风风邪邪善具易行有侵轻犯而扬人数体、变上升散部、,使向腠上理、疏向泄外开的张特点
3.风出善性现行头:主痛病、动变鼻部塞位咽不痒固、定项背疼痛、汗出恶风 (游走性关节疼痛)
4风.风邪数)致为变病:百具致有病病动急之摇、不长变定化的,快特(易点中—兼风—诸抽邪搐、震颤、

不及 急骤变化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六淫致病共同特点:
1.外感性: 多从肌表、口鼻侵入人体。 2.季节性: 例夏多暑病,秋多燥病等。 3.地区性: 西北高原地区多寒病、燥病,
东南沿海地区多湿病、温热病。
4.相兼性:六淫邪气可单独致病,又可兼狭
致病。风热感冒,湿热泄泻。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一、风Wind
(Etiology)
破坏人体自身相对平衡状态而
引发疾病的原因。
中医认识病因的方法主要是 以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对症状 、体征的分析来推求病因。 “审证求因 ”“天人相应”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病因
气候因素 六淫 疫疠
生活因素
情志 饮食 劳逸 外伤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病理产物 痰饮 瘀血 结石
六 太过 导致人体发病 六
风为外邪致病先导,其它病邪常依附其致病、 风湿痹痛、风火牙痛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二:暑邪Summer-Heat
暑病发生在夏至之后,立秋之前,暑无内生。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暑 病多见高热、面红目赤、大汗、脉洪数
2.暑性升散,耗气伤津。
口渴多饮、气短乏力,气随津脱则昏迷
3.暑多挟湿。
3.痛寒、主筋收骨疼引痛、(收脘腹缩冷、痛牵引)
指寒邪能使气机收敛,腠理、经络、筋脉肌
肉4收.缩寒而性挛清急的澈致病特点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六、六湿淫邪的性长夏质主气和(致大暑病~白特露)点Damp
1.湿为阴邪,易阻气机、伤阳气
2.湿性气痞机胀重升、浊降 小失 便常 短, 涩常 、见 大胸 便闷 不、爽脘。腹
四:燥邪
Dryness
凉燥(深秋,寒与燥结)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2.燥易伤肺
肺喜濡润而清肃。肺与大气相通,外 合皮毛,开窍于鼻。 燥邪犯肺—干咳中医基少础理论痰-病因病,机 或痰粘难咯。
六五淫、的寒性邪质Cold和致病特点
伤寒—寒邪伤肌表
1.寒中为寒—阴寒邪邪直,中易脏腑伤阳气
2.寒阴胜性则寒凝:21滞、、全寒身邪(或凝不局伤结部津寒,、冷阳征不阻象化滞。阴液) 的分泌物、排泄物清稀。 寒凝经脉气血:(不通则痛) 头项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