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讲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总结
第4课经济大危机知识点整理: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
第4课经济大危机知识点整理:人教版九年
级下册历史
1、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1929年,一次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然后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经济危机的特点:涉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比较长,破坏性特别大。
经济危机中,受害最深的是广大人民群众,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失业工人超过三千万,就业工人工资大幅度下降。
2、罗期福新政
(1)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
为对付危机,他一上升就宣布实行新政。
(2)实行新政的目的: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
(3)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对工业的调整。
1933年,颁布了《国家工业复兴法》,加强了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调节和控制,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经济过剩。
(4)新政的成效:“新政”实施后,美国的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统治得到稳定。
但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没有得到消除。
只要这样踏踏实实完成每天的计划和小目标,就可以自如地应对新学习,达到长远目标。
由为您提供的第4课经济大危机知识点整理: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祝您学习愉快!。
产能过剩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产能过剩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产能过剩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竞争差距将会导致一些企业利润低于预期。
政府在这方面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因为政府的政策和措施对于制造业和工业能力的控制至关重要。
因此,本文将围绕产能过剩的问题展开政治经济学的分析。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什么是“产能过剩”。
产能过剩是指在现有技术和市场需求的情况下,产能体系中的生产能力过多,而相应的市场需求不能够相应增长,导致供大于求。
在这种情况下,价格可能会下降,引起市场分配的问题,同时企业的营收、利润也会受到影响。
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该深入了解市场需求,避免生产能力过多。
然而,由于政府的利益与企业不同,政府的政策和措施并不一定总是能够避免产能过剩。
政府通过大规模投资,对于市场供应的优化和升级可能会起到积极作用。
但是,过多的投资可能会导致生产能力过剩。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政府应该加强监管,控制企业的生产能力并且制定扶持政策,鼓励企业调整市场规模,从而避免过多的产能。
其次,我们需要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待产能过剩。
市场经济要求企业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生产计划,并投入同等的资源以满足市场需求。
然而,这种调整需要时间,但市场处于变化之中,市场需求也会有变化,因此企业有可能过度生产,导致产能过剩。
这种过度生产将导致产业链的能力过剩。
如果市场需求不能够相应增长,企业只能通过价格战和其他手段来争夺市场份额,进一步降低价格,形成自我滋生的循环,最终导致市场垮台。
最后,认识到产能过剩会导致利润下降、企业失去竞争优势,其实是一个市场调整的过程。
这种市场调整的过程,需要政府和企业的配合来实现重新调整产业结构,以满足市场需求,避免产能过剩。
适当控制生产能力,加强监管制度,实现供需平衡的同时,政府还要通过激励政策,引导企业增加研究投入,提高产品升级和升级新技术应用的能力,创造更高附加值的产品。
总之,产能过剩是一个经济学和政治学的复杂问题,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市场情况,控制生产能力、加强监管监督,在政府优化供应与控制生产的同时创造并引导需求,以达到供需平衡,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高中政治选修优质课件4:2.4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
一、 经济危机理论的主要内容
1、实质:生产过剩的危机。 不是生产的绝对过剩,而是相对过剩, 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的过剩。
2、 经济危机的根源: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生产的社 会化与生 产资料资 表 本主义私 现 人占有之 间的矛盾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只要人类存在,物质资料 的生产就不会停止。 作为物质生产特定形式的资本主义生产,由于其自身的基本矛盾运动 却是要退出历史舞台的。李嘉图把资本主义生产等同于物质生产一般, 并在此基础上得出资本主义制度将永远存在下去的错误结论。
2.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
(1)试对萨伊、李嘉图的观点作出评析。 (2)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有何意义?
二、经济危机理论的意义
1.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对经济危机的认识 (1)萨伊:不承认资本主义会爆发全局性的经济危机; 物物交换时,买卖同时,供给会创造需求,社会不会爆发普遍过剩的 经济危机。 但在商品流通条件下,买卖在时间和空间上分离,供给与需求会出现 量的失衡,达到一定程度时,有可能爆发生产普遍过剩的危机。
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
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
经
状态之间的矛盾
激
济
化
危
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
机
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
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从1825年7月英国爆发第一次普遍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起,仅19世纪发 生在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的危机就包括1837年、1847年、1857年、 1866年、1872年、1882年的6次之多。进入20世纪以后,除1907年、 1920年、1937年爆发的局部经济危机外,还有1929年-1933年世界经济大 萧条、1973年的石油危机、1987年和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 的东南亚金融危机、1998年的俄罗斯金融危机,2007年由美国次贷危机 引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是新世纪最猛烈、最具有破坏性的总危机。 从材料看,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周期性
生产过剩的危机
生产过剩的危机作者:陈弘闫磊来源:《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第02期[摘要]“明斯基金融不稳定假说”是西方经济学界对金融危机的主流解读。
明斯基认为,累积的金融冒险造成了金融体制的脆弱,最终引发了不期而至的金融危机。
这场金融危机本质上是一场生产过剩的危机。
生产过剩导致的经济停滞趋势阻碍了资本对剩余价值的追求,迫使资本主义以金融化的方式通过债务杠杆挽救经济停滞。
金融化没有真正挽救资本主义的经济停滞趋势,反而造成了金融膨胀的泡沫与实体经济停滞的对立,最终使生产过剩的危机以金融危机的方式爆发。
以金融化挽救生产过剩造成的经济停滞,必然导致金融危机的周期性爆发。
[关键词]生产过剩;“明斯基金融不稳定假说”;金融化;金融危机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11)一、引言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经济危机爆发是价值规律以破坏生产的方式对供求平衡的强制恢复,其根源是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这个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这个基本矛盾衍生的资本主义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购买力相对缩小的矛盾。
源起于美国次贷市场的金融危机是否是生产过剩的危机?有研究者指出,“金融危机不会在真空中形成,通常情况下只有在经济受到实际损害而导致经济增长下降时才会发生;金融危机是经济局势恶化的放大器而不是引发经济恶化的扳机”[1](P219)。
但西方经济学对这次危机的主流解读认为,危机是一场展现“明斯基时刻”(Minsky's Moment)的纯粹金融危机——资本主义经济的金融不稳定导致了一场突发的金融崩溃。
而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审视,这场金融危机是经典马克思主义危机理论的当代印证——生产过剩造成的资本主义经济停滞迫使资本主义以金融化(finacialization)的方式挽救经济停滞,当实体经济的停滞无法支撑膨胀金融的泡沫之时,价值规律戳破了金融泡沫,迫使泡沫化的金融繁荣向停滞经济增长“均值回归”。
第4讲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总结
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的观点
6.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 危机阶段: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导致生产下降的阶段。 同时出现生产下降的各种伴生现象,如失业率上升、 市场饱和、设备利用率下降,乃至股市下跌等。 萧条阶段:经济增长处于低水平停滞阶段,经济中产 出处在较低水平,失业、设备利用率、以及股市等都 处于低水平。 复苏阶段:经济开始摆脱低水平停滞,产出出现恢复 和上升迹象。此时,就业、设备利用率、销售额等都 出现恢复性上升。 高涨阶段:经济增长加速,销售旺盛,相应地就业率 大量增加,呈现经济繁荣景气的状况。生产增长的加 速及其与社会购买力的矛盾又会孕育着新的危机。
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
二、“第二次经济紧缩”——金融危机进 程
“大萧条”(the Great Depression)是资 本主义经济的“第一次紧缩” 2008年的“金融大危机” 是资本主义的“第 二次经济紧缩”(the Second Contraction ——雷恩哈特和鲁格夫
1 、从次贷危机到“金融大危机”
马克思从资本主义是为利润和资本积累而生产的性质出 发,真正表明了资本主义经济中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源。 马克思经济学所要表明的是技术进步条件下的利润率下 降问题,即资本主义经济在技术进步的条件下所发生的 周期性经济波动,这种经济危机来自于资本主义经济关 系的性质,因为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不是为了消费,而 是为了获取利润。也就是说,这种资本主义生产的特殊 性会在技术进步条件下导致有效需求不足和利润率下降, 从而引发经济危机。 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的目的,就是要表明资本主义经 济的商品实现问题,这一问题与有效需求问题是紧密联 系在一起的。
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的观点
4.经济危机与货币危机相互交织。一方面,经济危机 使资本正常的循环和周转过程受到破坏,造成信用关 系的紊乱、银行的倒闭、货币流通的紧缩,导致货币 和金融危机。另一方面,在生产过剩危机还没有发生 的条件下,银行、交易所和金融部门的投机活动也会 导致货币危机的独立发生,这种货币危机反过来会对 工商业发生反作用 5.无止境地追求价值增殖的本性使资本具有冲破一切 空间限制向全球不断扩张的趋势,经济危机也成为世 界性的。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4课经济大危机课件
股市崩溃,银行倒闭--金融危机 企业破产—工业危机 农产品价格猛跌—农业危机 失业人数激增—就业危机
经济危机的特点
特点
具体表现
涉及范围特别广 持续时间比较长 破坏性特别大
影响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造成 工业、农业、商业和金融部门的 危机;
从1929年到1933年,前后共5个年 头;
1929——1945年美国失业率
这位32岁的母亲卖 掉了房子和服饰, 以便全家七个孩子 能有吃的。全家只 能吃捡来的蔬菜度 日。
一 家 人 的 住 处
以上画面说明了什么问题?
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遭受沉重打击,失业 工人超过三千万,就业工人的工资大幅度下降。 广大劳动人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生活恶化, 资本家销毁商品,生产受到破坏
答:经济大危机。
(2)罗斯福上台后,针对‘‘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 采取了什么措施?
答:调整工业,制定《国家工业复兴法》。
(3)你认为罗斯福新政“新”在哪里?
答: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新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的相同点
①当时在经济上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困境。 ②都根据本国国情,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③都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 ④都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⑤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克服了经济困境)。 ⑥都巩固了政权(缓和了社会矛盾)。
银行存款进行担保。
农业方面 让农民缩减大片耕地,屠宰大批
牲畜,由政府付款补贴。
以工代赈 大力兴建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刺激生
产和消费。
颁布了《国家工业复兴法》 内容 各工业企业制定… … ,确定… … 目的: 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 作用: 加强了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
经济危机理论知识点总结
经济危机理论知识点总结引言经济危机是指在经济系统中出现严重的货币危机、金融机构危机、生产和交易停滞、失业率暴增、通货膨胀严重等现象,从而严重影响国家的社会发展和人民的生活。
经济危机不仅给一个国家的经济带来严重的冲击,也会对全球经济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对经济危机的原因、影响和应对措施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经济危机的定义和分类1. 经济危机的定义经济危机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系统出现严重的崩溃、破产、通货膨胀或其他严重经济问题,导致社会财富急剧减少或失衡的现象。
通常经济危机表现为金融危机、货币危机、负增长、通货膨胀等多种形式。
2. 经济危机的分类根据危机的起因和性质,经济危机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按照危机的起因可以分为内在危机和外部危机;按照危机的影响范围可以分为全球性危机和国家性危机;按照危机的性质可以分为短期危机和长期危机等。
二、经济危机的原因1. 经济周期理论和危机理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发展具有周期性,并且周期的起伏是因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的矛盾。
随着经济周期的发展,资本积累、生产过剩、投资行为等都会引发经济危机的发生。
2. 全球化和经济危机全球化使得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但是也加剧了国际金融危机、货币危机等危机的传播和影响。
经济全球化加大了金融市场的波动性,同时也让跨国公司和金融机构承受了更大的风险。
3. 政府政策和经济危机政府政策对经济发展和危机的发生有着重要影响。
比如,在货币政策方面,政府的过度印钞、央行的无序扩张等都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和货币危机的发生;在财政政策方面,政府的财政赤字、过度开支等也可能引发经济危机。
4. 金融市场和经济危机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和风险传递也是经济危机发生的重要原因。
如金融衍生品的波动、市场机制失灵、金融机构的破产等都会对经济造成严重冲击。
5. 全球气候变化和经济危机全球气候变化给经济带来的不确定性和影响也不容忽视。
八次危机各章节概要总结
八次危机各章节概要总结
1. 第一次危机:经济衰退
- 该章节讲述了经济衰退引发的危机,包括物价上涨、失业率飙升等问题。
- 将重点介绍金融市场的崩溃,导致企业破产、银行失败和市场崩溃等事件。
2. 第二次危机:资源短缺
- 该章节主要探讨了全球资源短缺带来的危机,包括能源、水资源和粮食等方面的挑战。
- 解释了资源短缺对社会和经济引起的不稳定和动荡。
3. 第三次危机:气候变化
- 该章节讲述了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危机,包括极端天气事件、海平面上升等问题。
- 强调了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人类健康和经济的影响。
4. 第四次危机:人口增长
- 该章节重点探讨了全球人口增长带来的挑战,包括就业、教育和医疗等方面的压力。
- 分析了人口增长对资源分配和社会稳定的影响。
5. 第五次危机:食品安全
- 该章节讨论了全球食品安全问题带来的挑战,包括农作物疾病、食品污染及食品保障等问题。
- 强调了食品安全对健康和社会的重要性。
6. 第六次危机:恐怖主义
- 该章节介绍了全球恐怖主义活动带来的威胁,包括恐怖袭击、网络攻击等问题。
- 分析了恐怖主义对国家安全和公众安全带来的影响。
7. 第七次危机:生物多样性丧失
- 该章节探讨了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问题,包括物种灭绝、生态系统受损等问题。
- 讨论了生物多样性丧失对环境和人类福祉的影响。
8. 第八次危机:社会不平等
- 该章节分析了全球社会不平等问题,包括贫富差距、社会排斥等问题。
- 强调了社会不平等对社会和政治稳定的影响,并探讨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能途径。
第4课_经济大危机[1]
1929年10月24日,美国证券市场 (3)开始的标志: 股票价格急剧下跌。
材料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具 体 表 现 影响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造成工业、农业、 商业和金融部门的危机。 特 点 ①
从1929年到1933年,前后共5个年头。
②
1933年与1929年相比,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 生产下降了1/3以上,资本主义世界贸易总额缩 减了2/3。
学习罗斯福新政给我们的启示:
①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②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与管理; ③大力发展经济,扩大内需刺激消费; 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⑤要从国情出发,适时调整经济政策。
美国为了摆脱经济危机采取什么措施?
罗斯福新政 效果
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生活得到 改善; 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 资本主义国家对资本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 到加强; 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
C
B
D
)。
C
5.罗斯福新政中,为解决失业问题而采取的措施是( A.举办公共工程 B.限制工作日时数
C.规定工资标准 D.整顿银行
A
)。
6.罗斯福新政的最大特点是(
A.国家干预和指导工业 C.国家控制和调节金融 7.应该怎样评价罗斯福新政?
B
)。
B.国家干预和指导经济 D.国家扩大对外贸易
答: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和维护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但 经济危机是由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基本矛盾所引起,所以不改变资本主 义社会制度就不可能根除经济危机。但“新政”在很多方面产生了 积极影响(直接影响、间接影响、深远影响)。
特色:
①在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允许多种经济并 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第4课经济大危机
Franklin D ·Roosevelt (1882---1945年)
轮椅上的总统---自强不息、乐观豁达
◆1921年夏天,罗斯福 带全家在坎波贝洛岛休 假,在扑灭了一场林火 后,他跳进了冰冷的海 水,因此患上了脊髓灰 质炎症(俗称小儿麻痹 症)。高烧、疼痛、麻木 及终生残疾的前景,并 没有使罗斯福放弃理想 和信念,1924年,他又拄 着双拐重返政坛。1932 年竞选总统已双腿瘫痪。
第4课
经济大危机
横山县第二中学 冯海龙
什么是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通常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 中周期性爆发的社会经济的大混乱。 经济危机的表现是:大量商品卖不出去, 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商店、 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 信用关系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
自学指导一 经济大危机 1、背景: 1924-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基 本上处于 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的经济“ ”一时。 2、时间: 年;首发国: ; 导火线:纽约证券交易所的 暴跌。 3、特点:涉及的 广,持续 长, 特别大;影响: 深受其害,引发 了 危机。
100万股股票的现金价值(贬值)
$ 1000 万 $10
$100 万
$1
——之时间、标志
时间:1929——1933年 开始的标志: 1929年10月24日“黑色星期 四”,纽约股票市场崩溃。
股票:股票是股份公司发给股东的入股凭证和取得股息 的有价证券。股票本身没有价值,之所以有价格能买卖,就 因为拿着它可以向公司领取一定的股息。股票通常在证券交 易所进行买卖。股票价格与股票票面金额不一致。经济繁荣 时期,买进股票者多,股票价格猛涨。经济危机时期,卖出 股票者多,股票价格急跌。股票主要有融资等功能;资本主 义国家的企业都是私有的,采用股份制经营。 企业生产停滞 而其股票热卖,则多为炒作,纯属泡沫。
产能过剩经济周期分析
产能过剩经济周期分析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贸易的不断深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产能过剩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和企业面临的常态。
那么,产能过剩的经济周期是如何出现的呢?一、产能过剩的成因产能过剩是由生产和市场需求之间的不平衡引起的。
在一个经济系统中,供给和需求是相辅相成的。
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失衡可能导致供应量过剩或需求不足,进而引发经济周期。
产能过剩的需求不足多是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或政策调整所引起的。
例如,某一市场需求不足,或者政府采取措施限制市场,进而影响了供给;某些公司或企业规模过大或投资不当,导致产能超越市场需求,形成过剩。
不同的行业会因其特定的市场条件和竞争要素而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产能过剩对经济的影响产能过剩不仅会直接引起短期经济衰退,而且会导致长期的经济困境。
在短期内,产能过剩会影响经济增长的速度和就业的增长。
高峰期过度投资的公司和行业,在供应过剩的情况下可能会遭受严重的亏损。
这可能会导致产业危机,尤其是在一些不成熟和新兴的行业。
长期的产能过剩可能导致企业和行业的长期萎缩,并在高峰期丧失市场竞争力。
这可能会导致企业和行业的长期危机和面临死亡的风险。
此外产能过剩还会导致通货膨胀,增加债务压力,进而影响经济的发展和稳定。
三、产能过剩的处理方法正确处理产能过剩是维持一个健康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
首先,政府应该采取预防措施,例如监管制度、政策限制等,防止于事无补造成的过剩现象。
如果产生了产能过剩问题,处理方法包括:减少生产规模、推迟投资、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调整市场需求、推动产业升级等。
企业和行业应该通过优化和调整生产和供应领域来解决过剩的问题。
在国家层面上,应该加强监测和预测产能过剩问题的加强预警机制,及早发现和应对问题。
政策层面的调整和市场的扶持是解决过剩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发挥国家优势产业的技术绝对优势和品牌竞争力,推进国际合作,增强经济的发展能力。
总结:产能过剩是因为市场需求和供给不平衡而形成的一个过程。
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
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但是这种过剩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绝对过剩。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一基本矛盾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第二,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产能过剩与经济危机的关系研究
产能过剩与经济危机的关系研究近年来,全球面临着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这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影响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产能过剩给经济带来的危机是不可忽视的,其与经济危机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产能过剩与经济危机的关系,并探讨可能的解决方案。
首先,产能过剩是经济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供大于求时,企业面临着产品滞销、订单下滑的困境,产能得不到有效利用,从而导致企业经营困难甚至倒闭。
这不仅对企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失业问题。
失业率上升会进一步减少人们的消费能力,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进一步加剧经济危机。
其次,产能过剩还会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为了消化产能过剩,企业常常会采取降价销售和过度生产的手段,这势必会导致资源的浪费。
浪费资源不仅增加了企业的成本,也给环境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比如能源的过度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增加。
这些环境问题进一步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
产能过剩与经济危机的关系还表现在金融领域。
随着经济危机的加剧,企业面临着巨额的债务和资金压力。
为了获取资金,企业会通过银行贷款、发债等方式筹集资金,而金融机构为了降低风险,常常会加大对企业的借贷限制,导致企业融资困难。
这种企业的经营困境进一步加剧了金融危机,形成了产能过剩和金融危机相互作用的恶性循环。
那么,如何解决产能过剩与经济危机之间的关系呢?首先,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优化产能布局。
通过有效的产业政策引导,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降低成本,以减少产能过剩的问题。
同时,鼓励企业进行绿色和可持续生产,从而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
其次,完善金融体系,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
政府应加大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降低融资门槛,给予更多的信贷支持。
同时,金融机构也应加大对实体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提供更加灵活和多样化的融资渠道,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最后,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全球产能的合理分配。
生产过剩 管综论效文
生产过剩管综论效文【引言】生产过剩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指的是生产的商品数量超过了市场需求的情况。
这种现象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广泛存在,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生产过剩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以及可行的解决方法和应对策略。
【正文】一、生产过剩的影响1. 经济影响生产过剩会导致产品供过于求,使商品价格下降,并导致企业利润减少。
过剩生产还会导致企业库存堆积,占用大量的资源成本。
这种资源的浪费将对企业的经营状况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影响整个经济的运行。
2. 社会影响生产过剩意味着资源的浪费,这不仅对环境造成压力,还给社会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由于过剩生产,一些企业可能会出现资金紧张、员工裁员等问题,给员工和家庭带来不必要的压力。
过剩的产品可能难以处理,可能导致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过剩的产品可能会通过降价、促销等方式出售,这将影响合理的市场竞争,对其他企业产生不公平竞争的效应。
二、解决生产过剩的方法1. 减少生产数量对于已经出现生产过剩的行业,必要时可以减少生产数量,以降低产品供应量,使市场供需恢复平衡。
企业可以适时调整生产计划,维持合理的生产规模。
2. 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产品质量是有效应对生产过剩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提高产品质量,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竞争力也将更强。
高质量的产品可以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有利于刺激需求。
3. 调整市场定位对于存在过剩生产的市场,企业可以考虑调整市场定位,开拓新的市场。
通过创新产品形式、拓展产品应用领域等方式,企业可以寻找到更多的销售机会,减轻生产过剩所带来的压力。
三、对生产过剩的个人观点和理解生产过剩是一个常见的经济问题,我认为解决生产过剩的关键是促进供需平衡。
在市场经济中,供求关系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如果供大于求,就会出现生产过剩的情况。
为了避免生产过剩,我们需要加强市场调节,提高企业竞争力,同时推动消费者需求的增长。
政府在解决生产过剩问题时也应发挥重要作用。
产能过剩与经济周期的相互关系
产能过剩与经济周期的相互关系产能过剩是指经济中某个行业或者整体市场中产品供应超过需求的状态。
它通常是由于生产力的快速提升或者需求的下滑而引起的。
与之相关的经济周期是指经济的波动性,包括经济增长和经济衰退两个阶段。
产能过剩与经济周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互关系,本文将探讨这种关系并分析其影响。
一、产能过剩给经济周期带来的影响产能过剩对经济周期有着直接的影响。
首先,产能过剩会导致价格下降。
当供应超过需求时,企业为了消化库存,不得不通过降价来刺激销售,从而导致商品价格的下降。
这种价格下降会带来通货紧缩的风险,进一步加剧了经济周期的波动。
其次,产能过剩会引发经济增长的放缓。
当企业面临产能过剩时,它们通常会减少生产规模、裁员或关闭部分生产线等措施。
这些举措都会减少投资和就业机会,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
最后,产能过剩还可能导致经济衰退的风险。
当产能过剩长期存在,企业盈利下降,投资积极性减弱,经济活动放缓,可能引发经济衰退的风险。
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企业的盈利能力下降,可能导致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如资本投资的减少、市场信心的下降等,进一步加剧经济衰退的程度和持续时间。
二、经济周期对产能过剩的影响经济周期对产能过剩也产生一定的影响。
首先,经济增长阶段有可能刺激产能过剩的形成。
在经济增长阶段,企业通常会加大对生产力的投资,导致产能的提升。
然而,需求的增长速度可能跟不上产能的提升速度,从而导致产能过剩的形成。
其次,经济衰退阶段可能减缓产能过剩的程度。
在经济衰退时,需求下滑,企业不得不减少生产规模,这将减轻产能过剩的压力。
虽然产能过剩的问题依然存在,但经济衰退有助于缓解这个问题。
三、如何解决产能过剩和经济周期的关系为了解决产能过剩与经济周期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加强供需平衡监测,及时发现产能过剩的迹象,采取预防措施以避免长期化。
政府可以加大对市场的监管力度,调整金融政策,鼓励企业适当调整生产力,以应对不同的经济周期。
后危机时代产能过剩
拓展市场需求
扩大内需市场
积极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升级,推动产 品质量提升和品牌建设,满足人民群众 多样化、高品质的消费需求。
VS
拓展国际市场
加强对外贸易合作,拓展国际市场,推动 产能走向世界,实现产业的全球化发展和 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要积极参与国际 标准和规则制定,提升我国产业在国际市 场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后危机时代产能过剩
汇报人: 日期:
• 产能过剩概述 • 后危机时代的产能过剩现象 • 应对产能过剩的策略与措施 • 案例分析与实践 • 未来展望与政策建议
01
产能过剩概述
产能过剩的定义
产能过剩指的是生产能力大于实际需求,导致资源闲置、效率低下、企业利润下 降等现象。
在经济学中,产能过剩被视为市场失衡的一种表现,可能是由于投资过热、市场 饱和、技术进步等多种因素引起的。对外投资、产能合作和跨国并购等方式,利用
全球资源和市场,实现产能的国际优化配置,提升全球竞争力。
政策层面应对产能过剩的建议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坚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推进产 能过剩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要素配置,提高供给 体系质量和效率。
的问题。
行业差异性
不同行业产能过剩的程度和特点 存在差异。一些传统行业产能过 剩严重,而一些新兴行业产能可
能仍然不足。
长期性
由于产能过剩涉及经济结构、市 场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因此解决 产能过剩问题需要长期努力,不
能一蹴而就。
03
应对产能过剩的策略与措施
调整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优化
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减少对传统产业的依赖,增加对高新技术产业、绿色产业和服务业的支持和 投入,以实现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和高级化。
经济危机的原因是生产过剩还是贫富悬殊?
经济危机的原因是生产过剩还是贫富悬殊?这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有些人认为经济危机是由于生产过剩导致的,而另一些人则认为是贫富悬殊所引起的。
但事实上,这两个因素都是导致经济危机的原因之一。
我们来看看生产过剩的影响。
生产过剩是指生产的商品和服务超过了市场的需求。
这种情况下,企业将面临无法销售产品的风险,最终导致企业的倒闭和失业率的上升。
生产过剩还会导致价格下降,从而降低企业的利润率。
这种情况下,企业将不得不裁员或减少工资以维持生产。
这将导致消费者的购买力下降,从而进一步降低市场需求。
这种恶性循环将导致经济的下滑和危机的爆发。
我们来看看贫富悬殊的影响。
贫富悬殊是指财富和收入的分配不均。
这种情况下,富人将拥有更多的财富和资源,而穷人则无法获得足够的资源和机会。
这将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经济的不平衡。
穷人将无法承担高昂的教育和医疗费用,从而导致他们的生活质量下降。
穷人将无法消费高价商品和服务,从而降低市场需求。
这种情况下,企业将无法获得足够的利润,从而导致经济的下滑和危机的爆发。
生产过剩和贫富悬殊都是导致经济危机的原因之一。
生产过剩将导致企业的倒闭和失业率的上升,而贫富悬殊将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经济的不平衡。
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减少生产过剩和促进消费来平衡市场需求。
我们也需要通过税收和社会福利来减少贫富差距,从而实现社会的公平和稳定。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生产过剩危机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
令人不可思议的现象:
一方面,成千上万的老
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
体,艰难度日,他们排
起长队领救济面包;另
一方面,资本家故意大
量销毁产品,拔掉田里
未长成的棉花,宰杀幼
猪,把大量的牛奶倒入
河中,任凭成熟的水果
烂在技头,玉米和小麦
Q1:资本家为什么要销毁商品, 而不去救济贫民?
被当作燃料付之一炬。 英国资本家把整船的橘 子倾入大海,巴西资本
美国生产恢复柱状图
1933
美国失业率下降图
1933
6.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积极: 1. 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2.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 3.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 4.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 5.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先例 )
工业下降 70% 69.1% 50%
48% 50% 2/3
失业人数
1700万 476万 近300万 85万
300万
近3000 万
我会三项技能,我会三种语言,我 已经有三年工龄,我有三个孩子, 我已经失业三个月了,现在仅仅需 要一份工作。
1929——1945年美国失业率
1929-1933年资本
主义世界突然出现一种
4.股票投机猖獗(股票是社会经济的晴雨表)
2.经济大危机
(1)时间: 1929-1933年 (2)开始国家: 美国 (3)开始标志:
1929 年10月纽约股票 暴跌,市场崩溃
1929年10月24日 黑色星期四
(4)经济大危机的特点:
特点
表现
波及范围特别 广
影响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造成工 业、农业、商业和金融部门的危机;
生产过剩是如何导致大萧条的?它是如何解决的?
生产过剩是如何导致大萧条的?它是如何解决的?
生产过剩消耗资源,廉价商品充斥市场。
它变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随着资源用完,生产成本增加。
但价格不断下跌,因为需求已经饱和。
因此,当价格下降时,生产就会停止。
循环在那个时候加深到我们所说的萧条。
工人下岗,农民失去土地。
债务无法偿还,银行不得不关门。
人们失去了他们的积蓄,购买堆满仓库的盈余的钱就更少了。
唯一能做的就是增加就业和提高工资水平。
必须创造足够的需求,以便行业可以重组并在有新市场的地区开始生产。
起初,这是通过“新政”完成的。
*** 对基础设施的支出为新的工业增长创造了就业机会和资源。
社会保障、银行监管和失业保险等项目有助于稳定收入并保护储蓄。
工会的合法化大大增加了收入。
有人说这还不够,抑郁症并没有消失。
但是,那是学术性的。
二战开始时,*** 支出确实结束了萧条。
这是完美的抑郁症破碎机。
没有生产过剩的危险,大部分东西在生产时就被销毁了。
失业也是如此,男性被以尽可能快的速度被杀害或被征召入伍。
我们还没有完全解决问题。
生产过剩/衰退周期仍在继续。
资源被耗尽,环境被破坏。
基础设施和战争上的支出仍然被用来防止衰退变成萧条。
这种支出产生了巨额债务,没有人真正知道该怎么做。
社会主义的答案是防止生产过剩,但我不确定这是否可以和平完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间表
2007年7月全球最大的抵押证券承销商之一,美国 最大的抵押证券交易商,国债、市政债券和公司债券 交易商,对冲基金管理人Bear Stearns被房屋抵押 贷款债券过渡投机所困 2008年9月7日Fannie Mae和and Freddie Mac被美国政府接管 2008年9月15日,Lehman Brothers申请破产 2008年9月18日美联储主席Ben Bernanke和财 政部长Henry Paulson在国会作证请求国会批准 7000亿美元救市计划 2008年10月3日,小布什签署Emergency Economic Stabilization Act of 2008
Tulip Bubble
“泡沫”一词是人们对经济经过一段时间的迅 速繁荣后急剧下滑,最后像肥皂泡一样破灭 这一兴衰过程的生动描绘。“郁金香泡沫” 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记载的金融泡沫。 1593年荷兰商人格纳(Guesters)从康 是坦丁(今日的土耳其)进口第一颗郁金香 花根种值。这种进口花卉后来成为有钱人的 符号与殊荣——拥有郁金香才算有钱。特别 是此后郁金香染上一种Mosaic的传染病后 ,郁金香花瓣更鲜艳;而染毒的郁金香更加 抢手,形成一股抢购的风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专题讲座
经济学第4讲 生产相对过剩的金融危机
1
主要内容
一、生产相对过剩——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 二、“第二次经济紧缩”——金融危机进程 三、生产过剩的危机——经济停滞、金融化
4
一、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
1.经济危机的性质与根源
危机是生产相对过剩危机。生产超过了社会有支付能力 需要而产生的经济活动紊乱。 消费需求不足是经济陷于困境的直接原因,并使经济危 机从可能性变为必然性。 生产的无限扩大和普通劳动者购买力相对狭小的矛盾, 需求的增长经常赶不上生产的增长,从而导致了生产过 剩的经济危机。 生产能力与购买能力的不平衡根源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中劳动与资本、工资与利润的对立的分配关系。 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必须改变这种这种对抗性的经济 关系。
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的观点
4.经济危机与货币危机相互交织。一方面,经济危机 使资本正常的循环和周转过程受到破坏,造成信用关 系的紊乱、银行的倒闭、货币流通的紧缩,导致货币 和金融危机。另一方面,在生产过剩危机还没有发生 的条件下,银行、交易所和金融部门的投机活动也会 导致货币危机的独立发生,这种货币危机反过来会对 工商业发生反作用 5.无止境地追求价值增殖的本性使资本具有冲破一切 空间限制向全球不断扩张的趋势,经济危机也成为世 界性的。
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的观点
6.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 危机阶段: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导致生产下降的阶段。 同时出现生产下降的各种伴生现象,如失业率上升、 市场饱和、设备利用率下降,乃至股市下跌等。 萧条阶段:经济增长处于低水平停滞阶段,经济中产 出处在较低水平,失业、设备利用率、以及股市等都 处于低水平。 复苏阶段:经济开始摆脱低水平停滞,产出出现恢复 和上升迹象。此时,就业、设备利用率、销售额等都 出现恢复性上升。 高涨阶段:经济增长加速,销售旺盛,相应地就业率 大量增加,呈现经济繁荣景气的状况。生产增长的加 速及其与社会购买力的矛盾又会孕育着新的危机。
当代经济危机新变化
对社会经济运行的干扰减轻,破坏性减弱 周期的长度缩短 经济周期四个阶段间的差别减弱 金融危机对整个经济危机的影响加强
经济危机简史
第一次经济危机,1825年7月,英国 Great Depression1929 1973-1975经济危机 1987年黑色星期一 2008金融危机
马克思从资本主义是为利润和资本积累而生产的性质出 发,真正表明了资本主义经济中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源。 马克思经济学所要表明的是技术进步条件下的利润率下 降问题,即资本主义经济在技术进步的条件下所发生的 周期性经济波动,这种经济危机来自于资本主义经济关 系的性质,因为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不是为了消费,而 是为了获取利润。也就是说,这种资本主义生产的特殊 性会在技术进步条件下导致有效需求不足和利润率下降, 从而引发经济危机。 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的目的,就是要表明资本主义经 济的商品实现问题,这一问题与有效需求问题是紧密联 系在一起的。
次贷即“次级按揭贷款”(subprime mortgage loan),这是一个高风险、高收益的 行业。与传统意义上的标准抵押贷款的区别在于, 次级抵押贷款对贷款者信用记录和还款能力要求不 高,贷款利率相应地比一般抵押贷款高很多。那些 因信用记录不好或偿还能力较弱而被银行拒绝提供 优质抵押贷款的人,会申请次级抵押贷款购买住房 。 次贷危机是指由美国次级房屋信贷行业违约剧增、 信用紧缩问题而于2007年夏季开始引发的国际金 融市场上的震荡、恐慌和危机。
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的观点
2.信用和股份制加速了危机的爆发,增加了危机的破坏力。 它们给资本主义的生产和消费带来巨大的伸缩性,使生产和 消费可以超出自有资金的限制而获得跳跃式的增长,但是, 它们在促进生产和消费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创造出巨大的过 剩生产能力和大量的虚假需求, 3. 随着资本的积累和生产力的发展,资本的有机构成在不 断提高,这一方面使单位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导 致相对人口过剩;另一方面使资本的平均利润率出现下降的 趋势,导致资本过剩。生产的过剩、资本的过剩和相对过剩 人口的之间互为补充、互为因果体现了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危 机的历史特征。
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
二、“第二次经济紧缩”——金融危机进 程
“大萧条”(the Great Depression)是资 本主义经济的“第一次紧缩” 2008年的“金融大危机” 是资本主义的“第 二次经济紧缩”(the贷危机到“金融大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