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坑院之乡—北营村
第一书记陈博观后感
全文共计859字陈博是三门峡市公安局的一名干部。
2019年9月,按照组织分配,他到陕县张汴乡北营村驻村任“第一书记”。
北营村处在张汴乡的最北端,三面环沟,交通不便;村里没有河流,群众饮水难、浇地难;村民以种植苹果为主,收入低薄,陈博来的时候,村里年人均收入还不到2600元。
驻村后,陈博便开始了到每户群众家里、田间地头的走访调查工作,他在走访中了解到群众的想法,也在走访中掌握了北营村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针对交通不便和用水问题,陈博多次到县、乡有关部门积极争取资金,为北营村新铺设水泥路7.2公里,不但将5个自然村的村道连在了一起,还延伸到了生产路,同时在荒坡造田300亩,修建了3800米渠道。
针对村民主要以种植苹果为主,村里没有企业的现状,陈博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给北营村确定了发展思路:项目带动、产业调整、旅游开发三策并举。
先是帮百姓筹资金建立项目,投资130余万元建起5个香菇大棚——食用菌生产示范园;接着调整产业结构,根据金银花具有耐旱、见效快、效益高的优势,陈博组织党员干部带头种植金银花,到2019年底,北营村金银花的种植面积已达210亩,年增收200余万元,群众收入也得到了明显改善;北营村距陕县县城只有4公里,村里还有81座原汁原味的“地坑院”,发展旅游是陈博为北营村谋划的长期项目,2019年底,该项目被纳入陕县“十二五”规划,现已完成了设计规划。
他站在百姓的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用心的为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类问题,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
真心实意的为群众办实事,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总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努力提高工作能力,在实践中掌握方法,在行动中树立形象。
虚心向老党员、老同志请教,多听群众意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用自己的真心换取老百姓的真诚,在实际工作中锻炼自己,积累经验,增长智慧,提高本领。
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怀着一颗积极的心,怀着一颗为民服务的心,怀着一颗负责任的心,努力工作。
地平线下古村落 民居史上活化石——走进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地坑院
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走进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地坑院
作者:暂无
来源:《资源导刊》 2019年第6期
陕州地坑院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张汴乡北营村。
作为一种古老而神奇的民居样式,地坑院蕴藏着丰富的文化,是全国乃至世界唯一的地下古民居建筑,被誉为“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是我国特有的四大古民居建筑之一。
“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入户不见门,闻声不见人”便是它的真实写照。
地坑院的建造过程共分为四个步骤,可以简单通俗地概括为“向下挖坑、四壁凿洞、穿靴戴帽、美化装饰”。
营造技艺既与传统的阴阳八卦方位密切结合,又和宅主的命相息息相关,反映了古人卓越的智慧。
如今,像这样的村庄现存200多个,有地坑院12000余座,保存最完整现存时间最久的地坑院已有300多年。
这种神秘、奇特的民居,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
2011年,地坑院营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陕州地坑院景区是三门峡市陕州区政府精心打造的一个特色旅游项目,也是河南省国土资源开发投资中心参与投资建设的土地一级开发项目。
景区在地坑院原有的基础上,将22座地坑院相互打通,内设不同主题,全方位向世人展示地坑院的历史演变及陕州地区人们的生活风貌与民俗技艺,并于2016年5月23日正式营业。
与此同时,景区还保留了许多未经开发的地坑院供游客参观,沿着陕塬的黄土寻找失落的地下古村落,使地坑院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地传承下去。
地坑院内展示的民俗表演与非遗展示如捶草印花、陕州剪纸、锣鼓书、澄泥砚、木偶戏、皮影戏、糖画、红歌表演、陕州特色婚俗表演等,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体验互动性强,自开业以来深受广大游客的喜爱。
(修定版)北营村的由来
北营村
1、西汉公元8年,王莽建立新朝,称帝之后,为巩固统治进行改制,首先下令将土地全部收归国有。
此举触及了地主、大商人以及自耕农户的利益。
这样一来,原来拥护王莽的人也转而反对改制。
2、南阳大地主刘秀的哥哥刘演公然反讨,公元22年,在舂陵起兵,这股反对势力中,刘秀最为活跃。
他既有推翻王莽政权的雄心,更有“复高祖之业”的壮志。
刘秀的言行传到王莽那里,王莽十分慌恐不安。
3、为了消除隐患,公元22年秋,王莽便在东都洛阳召见刘秀,阴谋加害于他。
刘秀闻讯,便只身单骑逃出洛阳,得知绿林豪强马武在陕县张汴塬聚兵练武,便投其搬兵。
4、王莽领兵在后紧紧追赶,刘秀由南路经洛宁逃入陕县境内,后经菜园乡和张汴乡西罐村等地,几经辗转来到温塘村南边的高阳山上。
5、这时,王莽的军队也追赶到了高阳山,屯兵王莽寨,而此时得到消息的刘秀,已突破重围,率兵穿过高阳山上的光武洞,抵达至张汴塬。
6、刘秀到北营村和绿林豪强会合后,然后分兵驻守南营、东营、西营,刘秀军部驻扎大营,反将高阳山王莽寨里的王莽军队团团包围,断其粮草供给。
7、经过长时间的对垒,王莽被刘秀击败,引兵向长安撤退。
公元23年,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被杀,新朝灭亡。
公元25年六月,刘秀在群臣的拥戴下称帝于河北铜马,不久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8、在张汴源上,马武当年屯兵的地方被称为北营。
古代英雄今不在,只有大营、北营、南营、“王莽寨”、“光武洞”这些地名,默默地讲述着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参观地坑院感想
参观地坑院感想地坑院,又称天井院、地窖院,是中国黄土高原地区一种独特的民居建筑形式。
它将民居建在地下,形成一种天然的温度调节,冬暖夏凉,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近期,我有幸参观了这样的地坑院,下面谈谈我的感想。
一、惊叹于地坑院的建筑智慧地坑院的建筑方式别具一格,将民居建在地下,四周挖掘出四合院的形式,既节省了建筑材料,又实现了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在参观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这种建筑形式的独特魅力。
冬暖夏凉的特性,使人们在严寒的冬季和炎热的夏季都能享受到舒适的生活环境。
这种建筑智慧令人惊叹,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二、体会到了浓厚的人文气息地坑院不仅是民居建筑,更是一种文化传承。
在参观过程中,我了解到地坑院的历史演变、建筑工艺以及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
这些地坑院历经百年风雨,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见证了历史的变迁。
如今,地坑院仍在使用,成为了黄土高原地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令人感受到浓厚的人文气息。
三、对环境保护与传承的思考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地坑院,迁往城市生活。
这使得地坑院的传承和保护面临严峻挑战。
在参观过程中,我深刻意识到,我们需要在保护地坑院这一独特建筑形式的同时,关注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只有这样,才能让地坑院这一瑰宝得以延续,为后人所敬仰。
四、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参观地坑院,让我对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的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这种独特的建筑形式,不仅是民居,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
通过此次参观,我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为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而自豪。
总结:参观地坑院,让我深感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地坑院这一独特的建筑形式,既是民居,又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三原县有趣的地名背后的故事
三原县的名字,不管是外乡人还是本省人来说,是一个非常熟悉的地方。
离西安只有30公里远的三原县,是关中地区城市群的核心区。
古称池阳,因境内有孟侯原、丰原、白鹿原因而得名。
三原县,虽然有名,但是我真正了解它,却是今年的冬季跟着“驴窝户外俱乐部”走进这里后。
三原县建城已经有1570年历史,因而历史文化深厚,现存的城隍庙、文峰塔、古桥等明代建筑,以清代的周家大院以及独特的地方民居等,都会让我们穿越时空去感受美好时光的回忆。
除此之外,三原县还是一处品赏美食的好去处,这里的疙瘩面、蓼花糖、泡泡油糕、千层油饼等名扬三秦大地。
城隍庙里建筑之美城隍是古代神话中守护城池的神,后为道教所信奉,自三国起至清代末历代建庙祭祀。
三原城隍庙供奉的唐代名将三原人李靖。
三原城隍庙规模之庞大,建筑之堂皇,在全国城隍庙中首屈一指。
三原县的城隍庙建于明代洪武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代建筑之一。
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之一,也是国家3A级景区。
从城隍庙大门进入后,按主次布局在纵横轴线上城隍庙古建筑群分别有各种楼、殿、廊、亭等40多座建筑,它们做工精细而且结构严谨、肃穆壮观。
这是城隍庙里的第二道石牌坊,额上石刻“明灵保障”,竖扁上刻“监视”二字,额坊上雕着“十八学士登赢洲”、“三顾茅庐”等典故,造形典雅,雕刻别致。
石牌坊北面是戏楼,为九脊歇山式建筑,建造艺术精致,前后风格各异。
在额方,雀替等构架上木雕着“苍龙戏鳌”、“凤鸣朝阳”、“龙吟虎啸”、“威狮祥麟”等飞禽走兽,神态自然有趣。
这是城隍庙里第四道木牌坊,它位于中院,是全庙最大的一座,上刻“明灵奠佑”,坊上木斗拱重叠,奇巧精密。
细看木牌坊上木雕的满棱,有“八仙过海”、“圯桥纳覆”、“女娲补天”等典故,昂头上雕刻着58个童子,形制俊秀各异。
尤其有意思的是,在木牌坊的拱顶有一个小白兔藏在其中,据说是,因为工匠不能在牌坊上刻下自己的姓名,于是制作此门的木匠独出心裁,用白兔告知世人,他姓白,是兔年生人。
三门峡地坑院旅游攻略
三门峡地坑院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色 地坑院的文化内涵和民俗风情 三门峡地坑院的旅游价值和开发潜力 地坑院与其他传统建筑的比较和联系
羊肉汤:选用当地 优质羊肉,配以多 种调料,汤汁鲜美, 肉质鲜嫩
烧饼:传统手工制 作,外皮酥脆,内 里香软,口感独特
糖油果子:以糯米 粉为பைடு நூலகம்料,油炸后 外脆里软,口感丰 富
路线规划:北京-石家庄-太原运城-三门峡-地坑院
路程:约1000公里
乘坐高铁:从三门峡南站下车,乘坐出租车或公交车前往地坑院景区
乘坐公交车:在市区乘坐3路或10路公交车,在“地坑院景区”站下车即可
自驾路线:从三门峡市区出发,沿G30连霍高速公路行驶至“三门峡东”出口下高速,沿S249省道行驶约20公 里即可到达地坑院景区
优惠政策:XX岁及以上老人 凭身份证免费入园
门票有效期:当天有效
当地特色小吃:价格实惠,种类丰富 农家乐:提供地道农家菜,价格适中 餐馆用餐:选择多样,可根据个人口味和预算选择 自备餐饮:游客可自行携带食物和饮料
三门峡地坑院 内住宿费用较
高,一般在 500元以上/晚
周边酒店和民 宿选择较多, 价格相对较为 亲民,大约在 200-400元/
麻辣豆腐:豆腐滑 嫩,麻辣味十足, 是一道色香味俱佳 的地方特色菜肴
路线一:三门 峡市区-地坑院 景区-双龙湾镇
路线二:三门 峡市区-地坑院 景区-天鹅湖国 家城市湿地公
园
路线三:三门 峡市区-地坑院 景区-函谷关历 史文化旅游区
路线四:三门 峡市区-地坑院 景区-仰韶村文
化遗址
出发地:北京
目的地:三门峡地坑院
晚不等
旅游旺季和节 假日价格会有 所上涨,建议
提前预订
奇迹般的地坑院
奇迹般的地坑院作者:王绍刚肖伟李朝民来源:《农村农业农民·A版》2019年第03期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有个令国内外游人叹为观止的民居奇迹,那就是“见树不见村,见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的陕州地坑院。
地坑院也叫天井院,也有人称“地阴坑”“地窑”,充满着浓郁的黄土地风情,古朴厚重,美丽诗意,独居特色的地坑院群落,被专家学者誉为“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中國农民生土建筑的最高成就”。
在距今约4000年前的庙底沟文化晚期,为地坑院发展的成熟期,后经漫长的历史,地坑院形成了今天的式样,它和北京四合院、福建土楼、陕北窑洞,并称为中国民居史上的“四大奇观”。
近年来,陕州地坑院之所以能够一举成名,不仅得益于陕州区委、区政府充分依托地坑院资源的唯一性与独特性大手笔谋划、高标准保护,更得益于成功整合了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的陕州剪纸、捶草印花、陕州锣鼓书、澄泥古砚等地坑院文化元素,这无疑让盛世中的地坑院拥有了神秘色彩和神奇魅力。
千年穴居吐芳华“地坑院营造技艺独特,是在平地上向下挖6米左右,形成大小不一的方形或矩形土坑,然后在四壁凿出窑洞,供人居住的一种建筑形式。
”陕州区民俗专家白良旭说,作为豫西居住文化的符号,地坑院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历史和科学。
2011年,“地坑院营造技艺”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白良旭说,依据不同方位朝向和地坑院主窑洞所处方位,窑院分别被称作东震宅、西兑宅、南离宅、北坎宅。
它是建筑史上一种逆向思维的产物,它是利用自然地形下沉式挖掘,这与通用的上竖式材料垒砌,矗立在大地之上的建筑风格迥然不同。
这种一反常规的构造方式,是地坑院最大的价值所在和魅力体现。
村民关帮群世代居住在西张村镇地坑院,他说:“现有的地坑院已有200多年历史,有的住过六代人以上。
”在春节来临时,关帮群仍坚守在自家地坑院内,准备过一个具有独特风情的新年。
在张汴乡曲村37号院农家乐,老板王军和几名员工忙碌着为春节期间到来的游客们准备饭菜。
地坑院景区介绍
地坑院景区介绍
《地坑院景区,超有趣的哟!》
嘿,朋友们!今天我来给你们讲讲那个超有意思的地坑院景区。
那地坑院啊,就像是大地妈妈给我们藏起来的一个神秘小天地。
一走进那里,哇塞,感觉就像进入了一个特别的世界。
我记得我那次去的时候啊,刚一进去就被一个场景吸引住了。
有一家人正在地坑院里忙活着,老奶奶坐在那纳鞋底呢,那专注的样子,真的特别可爱。
旁边的老爷爷呢,在悠闲地晒着太阳,还时不时逗逗旁边的小孙子。
那小孙子呀,调皮得很,在院子里跑来跑去的,就像个小机灵鬼。
我就站在那看着他们,感觉时间都好像变慢了,这种慢悠悠的生活气息真的太让人着迷啦!
地坑院的建筑也特别有意思,一个个窑洞就那么巧妙地挖在地下,冬暖夏凉的。
走在里面的小道上,感觉特别奇妙,就好像在探索一个古老的秘密基地。
而且院子里还种着各种花花草草,五颜六色的,特别好看。
有的院子里还有葡萄架子,那葡萄一串串挂在上面,看着就想摘下来尝尝。
逛完了地坑院,我都舍不得走呢,真希望能一直在那里待着,感受那份独特的宁静和悠闲。
总之啊,地坑院景区真的是个值得一去的好地方,大家有机会一定要去体验体验哟,保证让你们也爱上这个特别的地方!哈哈!。
豫西地坑院窑洞民居旅游开发保护与更新研究
豫西地坑院窑洞民居旅游开发保护与更新研究房琳栋;王军;靳亦冰;陈迪【摘要】窑洞民居是生土建筑中重要类型之一,豫西地区地坑院窑洞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优越的物理性能、深厚的文化内涵越来越受到学术界以及其他相关部门的重视。
近年来,地坑院窑洞的保护性设计项目逐渐增加。
本文针对豫西地区传统地坑院窑洞保护与更新的实例展开调研,对地坑院窑洞的再利用方式进行梳理,试图完善保护与开发过程中的若干问题,使这一古老民居在未来得到更好的发展。
【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年(卷),期】2016(000)008【总页数】2页(P244-245)【关键词】豫西;地坑院窑洞;旅游开发;保护更新【作者】房琳栋;王军;靳亦冰;陈迪【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正文语种】中文1.地坑院窑洞民居现状1.1 概述豫西地处晋豫大峡谷以南,南阳盆地以北,是黄土高原的末端。
在黄土台塬地貌显著的地区,没有山坡、沟壑可利用的条件下,村民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凭借着自身的智慧和创造性,巧妙地依据黄土的直立边坡稳定性建造地坑院窑洞。
长期的生产生活经验积累与世代人民的智慧相结合,凝练于地坑院窑洞建筑中,使这一民居形式蕴含了丰富的生存智慧,在当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借鉴意义。
(图1)1.2 地坑院窑洞现状随着社会发展与经济条件的改善,“弃窑建房”现象正愈演愈烈;部分窑院由于多年无人修缮与管理而坍塌、废弃;针对当前形势,部分乡村产业开始转型,许多地方兴起了旅游业并通过对地坑院进行改造与开发建成地坑院民俗文化园区、在窑洞村落开办农家乐等,使地坑院窑洞民居的发展与保护有了新的契机。
2.地坑院窑洞旅游开发保护与更新针对豫西地区现存地坑院,通过挖掘依附于窑洞的文化遗产,开发旅游项目来带动传统窑居的保护与发展。
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到,目前的开发方式主要包括对地坑院窑洞整体村落的开发和窑洞单体使用功能的优化。
2.1 整体村落资源开发政府采取自上而下的模式,对传统窑洞聚落进行开发性保护。
《易经》八卦图对陕州地坑院建筑模式的影响探析
【城市建筑研究】一、地理位置陕州地坑院地处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张汴乡北营村,该地区地势地貌分布差异较大,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且地表形态复杂多样,地形地貌可以分为山地、丘陵、河谷川塬三种类型,地面由南向北呈阶梯状降落分布。
陕州东据崤山关连中原腹地,西接潼关、秦川扼东西交通之要道,南承两湖,北对晋地锁南北通商之咽喉,自古乃兵家必争的战略之地。
崤山、雁岭、函谷关分别在三门峡的东、南、西三面,北面黄河犹如天然屏障一般蜿蜒东流,晋、陕、豫三省,依陕州为界居河而治。
其境内山峦起伏,群山绵亘,川塬相间,因为所处咽喉要地,交通便捷,东西向有陇海铁路、连霍高速、310国横跨,南北向有209国道经黄河公路大桥穿过。
陕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从秦惠公十年(公元前390年)置县起,历来为州、县所在地,是秦晋豫金三角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陕州地坑院以奇特又古老的民居样式,蕴含着多样又特色的文化,享有“民居史上活化石,地平线下古村落”的美誉,陕州地坑院不仅是我国特有的四大古民居建筑之一还是目前地下民居建筑的代表,并且地坑院建造技术于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二、《易经》的八卦图对陕州地坑院建筑模式的影响(一)《易经》的起源《易经》又称《周易》或者《易》,是我国古代最原始的占卜术著作,是我国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中自然哲学和伦理实践的依据。
《庄子·天下篇》云:“易以道阴阳。
”充分阐明了《易经》发展的本质。
《易经》和阴阳的理念联系密切,在古代乃是帝王之术,对政治、军事、商业等都有所指导。
严格意义来说,《易经》是一本有关“卜策”的书,“卜策”相对于《易经》来说是基础,用于预测对未知事物事态的发展,《易经》是归纳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二)对地坑院设计的指导思想《易经》文化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对陕州地坑院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心理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即使在无文字时期,通过特定的图像也能反映出复杂的事物,将世间繁杂的万物通过简单的图示表现,达到通俗易懂的效果。
原生态的地坑院
原生态的地坑院红砖灰瓦,枯树绕墙,闲嗑的人群,欢叫的牲畜,这是河南陕县北营村地上的世界,与中原其他村庄的冬日景象并没有什么两样。
然而,与热闹喧嚣的地上世界相比,北营村地下的地坑院落则显得十分静谧。
质朴的院落穿过十几米长的门洞,一路下行来到村民荆建厂老人的地下院子里。
这种进入院子的方式,对习惯于地面生活的人来说,不失为一次奇特的体验。
这个地坑院落干净整洁,劈好的柴火整齐地放在窑洞内。
地坑院里,除了有一个隐藏的红薯窖外,地面上还有鸡舍和放东西的凹槽。
扒开上面覆盖的秸秆,露出的都是红彤彤的柿子。
站在院子里,望着开凿的八孔窑洞以及阔大的深深院落,不难想象挖出这样的一个地下院落,要耗费多少人力。
荆建厂老人介绍说,这样的院落一般占地1亩到1.3亩,开挖一个这样的院落,一家人连续干上两三年才能够完成。
挖好窑洞,还需要做一系列的防渗和排水措施。
院内挖有渗水井,用于蓄积雨水和排污水。
“除了渗水井,我还在地坑院上面砌了护马墙和‘眼睫毛’。
别看那只是一圈砖墙和凸出来的五层青瓦,实际上起到的作用可不小。
有了它们,雨天时,水就不会顺着窑脸往墙内渗。
”荆建厂说。
地坑院最大的优点就是“冬暖夏凉”,温度常年在20℃左右。
窑洞内一侧有灶和炕相连,冬天炕上很暖和。
建造地坑院最讲究的地方是风水,因之关系到家庭兴衰,因此在选址时,必定要请风水先生看宅子,凿地形,定坐向,量大小,下线定桩,选择吉日动工。
站在地坑院落中抬头仰看,一方天地,日走云迁,岁月匆匆;环视院落,烟熏火燎,质朴自然。
生老病死在院落窑洞里上演,人间烟火在平平淡淡中延续。
现代文明的冲击陕县的土塬上,星罗棋布的村庄散落着数以万计这种奇特民居―地坑院。
北营村就位于陕县张汴塬最北端。
地坑院常住居民绝大部分为一个家族,其中辈分最高的宅主居住在宽敞些的主窑内,吃饭时全家人一起围坐在院内。
我们到访另外一户人家时,78岁的兀一草老人正独自在一孔窑洞内生火做饭。
老人所住的窑洞内除了灶台、炕外,还摆满了桌子、椅子和锅碗瓢盆等一应生活用品。
地坑院[民居]
地坑院[民居]分布区域地坑院在河南三门峡陕县、山西运城、甘肃陇东的庆阳及陕西的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其中河南三门峡境内保存的较好特别是在陕县东凡塬、张村塬、张汴塬这三个高台平原地带,许多村民仍居住在地坑院里,至今仍有100多个地下村落、近万座天井院。
现存最早还住人的院子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已住过六代人以上,保存较好的村庄有张村塬的人马寨和庙上村等。
[1]代表性村落陕县庙上村地坑院[民居]这是位于河南西部的陕县庙上村,村民们居住在地坑四合院里,繁衍生息,享受着平静的“地下生活”。
在国家住建部首批公示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位于陕县西张村镇的庙上村榜上有名,也是河南省16处入围村落之一。
这些建筑多建于清末、民国初年,有100多年的历史。
现存的73座中,53座保存完好,20座经过整修,面貌焕然一新。
[2]陕县北营村地坑院[民居]陕县北营村现存81座地坑院,有128户村民,目前仍住在地坑院内。
[3]北营作为文化旅游区的核心景区,规划面积1.2平方公里,总投资3亿元,分为核心游览区、生态休闲区、乡村体验区。
[4]陕县曲村地坑院[民居]曲村就有地坑院115座,具有整修价值的地坑院103座。
近年来,随着陕县开发地坑院文化旅游的推进,曲村借助危房改造和土地整理的契机,已陆续对80余座地坑院进行了修复性建设。
[5]2014年11月23日,内陆实力派歌手林依轮、演员付辛博和台湾人气偶像李威齐聚陕县曲村地坑院,拍摄真人秀节目《茶道真兄弟》。
[6]2015年1月25日,东方卫视元宵节特别节目《绝对中国》剧组到陕县曲村地坑院拍摄陕县民俗文化。
[7]历史沿革仰韶文化地坑院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像西黄土撼地区的人类居所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
著名的仰韶文化遗存还有陕县庙底沟以及陕塬上的小南塬、庙上村、人马寨、窑头等仰韶文化遗址多处。
仰韶文化的特征,一是以原始农业为主要经济形式,二是民居均为园形或方形的地坑式窝棚。
这些地坑式村落,都有台阶供上下,这些台阶有直坡式的,还有沿坑壁螺旋上升式的,这可能就是地坑院的雏形。
陕州地坑院,民居史上的活化石
陕州地坑院,民居史上的活化石作用。
因此,凿挖窑洞,坚固住。
低,2023.06祝1米多高的围墙下是深达6米多的一方天井。
随行的向导介绍说,天井即为地坑。
当初,人们首先开挖出10余米见方的地坑,然后在地坑的四壁开挖窑洞,窑洞高3米左右,宽4米左右,深约10米,窑洞两米以下的墙壁为垂直,两米以上至顶端为圆拱形。
一个地坑最多可挖出十多个窑洞,其中一侧的窑洞凿穿,修成阶梯形甬道,斜通向地面,这便是人们出入的通道,称为门洞。
在门洞一侧挖一个拐窑,再继续向下挖深二三十米,一眼充沛着甘甜的水井就完成了,加装上一把轴辘汲水,饮用水问题迎刃而解。
沿着幽深的门洞进入地坑,给人一种豁然开朗、别有洞天的感觉,从地坑院落往上张望,天空高远蔚蓝,白云飘飘荡荡,偶有飞鸟划过,留下清脆的鸣叫,余韵悠长,情趣盎然。
地坑院具有坚固耐用、冬暖夏凉、挡风隔音、防震抗震的特点,冬季窑内温度在10摄氏度以上,夏天保持在20摄氏度左右,人们称它是“天然空调,恒温住宅”。
作为陕州先民居住文化的符号,地坑院这种窑洞式民居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实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一定社会历史阶段人们的生存智慧、社会状况、经济水平等。
在地坑院里种植花草树木,是院里人家的一大讲究。
每户人家庭院中央,果树都会受到精心呵护,它们也用枝繁叶茂来回报主人。
夏季,人们在树下乘凉、休憩;秋季,新鲜可口的果实可满足人们的口腹。
“前梨树,后榆树,当院栽棵石榴树。
”因“梨”与“利”同音,榆树称为金钱树,石榴多籽(子),取多子多福之意。
门洞旁栽一棵大槐树,谓之“千年松柏,万年古槐”,寓意幸福长久安康。
春暖花开,地坑院花团锦簇,置身其中有一种娴静、清新的农家情调,心情格外爽朗。
在地坑院村落,映入眼帘的往往是那些金黄的玉米串、火红的辣椒串、粉红的红薯串、洁白的大蒜辫子;这些庄户人家的丰收果实的自然色彩,在冬天的蓝天白云下,是那样鲜艳夺目、吉祥协调,极富生活韵味。
地坑院是四千年前老祖宗的智慧结晶,这种“洞穴”式民居,建筑风格独一无二。
探究陕州地坑院 (2)
探究:地坑院如何排水?
首先,地坑院所处的豫西地区属于半干旱性气 候,年均降雨量只有500毫米左右,很少有大 暴雨发生,一般不会殃及地坑院落。其次,在 前期总体功能设置上已有充分考虑——院子顶 部四周筑有一到两米的矮墙,可防止地面雨水 流入地坑院内;地坑院设有拐窑、自然蓄水区、 地窨等,很早之前没自来水的时候,就是使用 用这样收集下来的雨水的;有了自来水以后, 这些沉积下来的雨水就被用来喂牲口、浇灌之 用了。
探秘陕州地坑院
组长:张永鹏 记录员:马焱玲 讲解员:胡祥波 资料搜集员:潘祺 指导教师:路左伟
地坑院 --地理位置
• 陕州地坑院,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张 汴乡北营村,距三门峡市区11公里,规划面 积23平方公里。作为一种古老而神奇的民居 样式,地坑院蕴藏着丰富的文化,是全国乃 至世界唯一的地下古民居建筑,是我国特有 的四大古民居建筑之一。
• 3.温度因素:陕州所处区域属中纬度地区, 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夏两季长,春秋 两季短。一月份平均气温0℃以下,七月份平 均气温在25℃以上,昼夜温差较大,超过20℃, 夏季炎热,冬季寒冷。黄土特有的蓄热性能 使得地窑内温度成反季节状态,即外界温度 越高,地窑内温度越低。反之,外界温度越低, 地窑内温度越高。地窑内冬天平均温度在 10℃以上,夏天平均温度在20℃以下。
谢谢大家
• 4.经济因素:人们选择居住窑院建筑并能使其 从古到今延续下来,除了地质、气候等自然条 件适宜外,经济因素也是影响其存在的主要原 因之一。历史上,生活在黄河中游黄土塬一带 的先民相当贫困。由于自然条件限制,这里一 直延续着靠天吃饭的落后农业经济,素有十年 九旱之称,春旱十年两遇,伏旱十年八遇,自然 灾害频繁,粮食产量低而不稳,人们生活贫困, 居住条件自然无法讲究。此外,地坑院形制简 单,易于建造,使用建材少,建筑成本低,只需要 劳动力的投入而基本不需要经济投入,这当是 地坑院长期存续的最直接原因。
陕州区地坑院民宿建筑现状及改造设计研究
陕州区地坑院民宿建筑现状及改造设计研究
袁敏;于汉学
【期刊名称】《城市建筑》
【年(卷),期】2022(19)2
【摘要】三门峡陕州区地坑院是一种古老的民居聚落,是我国四大古民居建筑之一。
地坑院营造技艺在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12年,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开始对地坑院进行旅游开发,地坑院民宿顺势而生。
但
是由于经验和专业上的不足,地坑院民宿存在诸多问题。
本文通过对三门峡陕州区
北营村地坑院的建筑外环境、建筑外立面,以及建筑内部空间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
进行分析和总结,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游客的居住需求,对地坑院民宿的改造提出了
一些建议,以期望改造后的民宿能成为地坑院景区的一大亮点,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当
地旅游经济发展。
【总页数】3页(P88-90)
【作者】袁敏;于汉学
【作者单位】长安大学建筑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41.5
【相关文献】
1.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发展旅游电商对策研究——以陕州区地坑院乡村旅游为例
2.基于陕州地域民俗文化特色的创意产品设计研究——以地坑院为例
3.BIM技术
在民宿建筑改造设计中的应用研究4.永定客家土楼民宿现状及改造设计研究5.宁海地区三合院民居改造型民宿设计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坑院原理
地坑院原理
地坑院位于陕西省延安和铜川交界处的黄龙山上,是一种古老而又奇特的民居建筑。
它是黄土高原上的一种独特的民居建筑,地坑院平面呈“凹”字形,整个院落挖在山坡上,分为内、外两院,内院又分为四壁、正房、东西厢房等。
其中的四壁是指窑洞的四壁,正房是指窑洞的正房,东西厢房是指窑洞的两边。
这种民居建筑与黄土高原独特的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相适应,具有冬暖夏凉、牢固耐久的特点。
它由下往上层层扩大,平面呈“凹”字形,从外面看去就像一个巨大的“井”字,故名地坑院。
地坑院在黄龙山上还有一个特殊之处——不用一颗铁钉而用一把铁锹挖下去就能住人。
这是因为黄龙山上土质松软,没有坚硬的石头和坚硬的土块,挖地时只能用铁锹而不能用钢钎。
地坑院最深处达20多米,最浅处也有7米左右。
因此,它能抗8级
地震和8级大风,是理想的民居建筑。
地坑院建成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 1 —1 —。
郑州周边旅游景点乡村(一篇)
郑州周边旅游景点乡村(一篇)郑州周边旅游景点乡村 1郑州西泰山村在郑州有一座村庄叫西泰山村,村内有,千稼集、黄帝会盟祠、观音禅寺、日月潭、领军人物园、大汉地宫、美女岛、马武寨等景点星罗棋布。
每年五月,樱桃成熟,泰山村都会举行盛大的樱桃节,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其乐无穷。
新乡郭亮村在新乡市有一座村庄叫郭亮村,依山势坐落在千仞壁立的山崖上。
地势险绝,景色优美,以奇绝水景和绝壁峡谷的“挂壁公路”闻名于世,又被誉为“太行明珠”。
信阳郝堂村在信阳市平桥区有一座村庄叫郝堂村,四面环山,空气清新,环境优美。
__门楼、清水墙,用木头垛起的柴扉,彰显豫南山乡民居的风格。
依水的小桥,桥下流水潺潺;精心修葺的土坯房,翠竹掩映,溪水环绕,被外界称为“画家画出来的村庄”。
孟津卫坡村在孟津县有一座村庄叫卫坡村,它始建于清代__、道光年间的孟津县朝阳镇卫坡村(又称魏家坡村)。
村内古民居是目前豫西地区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建筑群。
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开发利用价值。
焦作陈家沟村在焦作有一座村庄叫陈家沟村,陈家沟是中国太极拳发源地。
在这里,太极文化源远流长。
漯河__在漯河有一座村庄叫__。
__以发展模式、教育理念、分配办法、生活方式及创建__小社区伟大实践为特色。
全面展示__独特的红色人文景观,为河南省著名的红色景观区。
平顶山临沣寨在平顶山有一座寨子叫临沣寨。
临沣寨以红石古寨、明清古建筑群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文物价值高而闻名,是中原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古村寨。
鹤壁王家辿村在鹤壁市有一座村庄叫王家辿(chān)村,它始建于明朝初期,青石筑屋、风格古静、布局俨然、民风淳朴,数百年来近乎与世隔绝。
2013年被国家公布为“中国传统村落”。
王家辿村的村民仍保留着最传统的生活生产方式,挑水种田,拾柴做饭,驴车拉货,碓臼舂米。
群山环抱的王家辿,犹如“世外桃源”。
禹州神垕古镇在禹州市有一座古镇叫神垕古镇,它地处伏牛山余脉,山川秀美,境内名胜古迹众多。
“城中村”的改造模式和对策探索—以三门峡“城中村”为例
第45卷第2期f h丨芝讨V〇1.45,N〇.2 2019 年2 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Sichuan Building Materials_______________________February, 2019“城中村”的改造模式和对策探索—以三门峡“城中村”为例段志超(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河南三门峡472000)摘要:基于新型城市化,棚户区改造大力推进的背景下。
本文结合河南省三门峡市城中村的改造模式和对策进行探索和思考。
艮据城中村在城市规划中具体位置和经济发展等因素下,全面分析了“城中村”改造中的主要问题,从而积 极探索“城中村”的改造模式和改造对策,提出多种解决方案,为城市决策和发展提供规划参考。
关键词:城中村改造;城市规划;工程管理;棚户区中图分类号:F299. 2 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2 -4011 (2019)02 -0045 -02DOI:10. 3969/j.issn. 1672 -4011. 2019. 02. 021〇前言“城中村”具有农村和城市双重特征,是城市化进程中的 必然历史产物。
因此,改造“城中村”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 程,是一项长期工作和任务,各级政府部门必须给予高度重 视。
城中村改造是建设良好的人文居住环境、提升城市整体 内涵、建设宜居城市的必经之路。
结合三门峡本地的特点,目前本市建成区内的城中村主要有会兴、上村、师家渠等13 个由成片住宅组成的村庄或街区。
那么面对城中村的改造,模式和对策有哪些呢?1根据城中村改造的规模大小划分1.1局部划片改造模式指在整体布局不做重点调整下,对局部区域进行重点改 造或重新建设。
一般适用于位于城市边缘地带,布局较规范 的“城中村”。
一方面这类城中村已经初步具备了城市的基 本特征,农民已经失去了土地,很多村民融入了城市的生活 圈,开始从传统的手工业和土地劳动者转变为城市上班工 作;另一方面,由于城市发展的滞后性和不均衡性,某些城中 村仍然还保持着农村的老旧建筑等,在进行开发改造时,我 们应该进行局部划片改造,拆除和改造那些不合时宜的老旧 建筑,转而建设具有城市特色的建筑物,使得这类城中村在 局部改造中,尽快地融入到城市的怀抱中。
北营地坑院:地平线下有烟火
红砖灰瓦,枯树绕墙,闲嗑的人群,欢叫的牲畜,这是河南陕县北营村地上的世界,与中原其他村庄的景象并没有什么两样。
不过,与热闹喧嚣的地上世界相比,北营村地下的地坑院落则显得十分静谧。
站在地坑院落中抬头仰看,一方天地,日走云迁,岁月匆匆;环视院落,烟熏火燎,质朴自然。
生老病死在院落窑洞里上演,人间烟火在平平淡淡中延续。
千年“深闺”几多迷?陕县的土塬上,星罗棋布的村庄散落着数以万计的奇特民居——地坑院。
而我们走进的北营村就位于陕县张汴塬最北端。
沿着新修的柏油路我们来到了这个闻名已久的村庄,陕州地坑院民俗文化园就建在这里。
陕州地坑院民俗文化园由20多座地坑院通过暗道串联在一起,原生态院落被人为相互连通,每个院子都形成一个主题。
每个地坑院都有着考究的门窗、高挂的灯笼、崭新的布局,每个院里摆放了不少老物件,形成一个主题,如农耕院、纺织院、石磨坊……沉睡千年的地坑院如一位美丽新娘,撩开了她迷人的面纱。
头一次走进地坑院,发现了意想不到的美!抬头仰看,一方天地,却觉得离天尤近,蓝天框了一个院子。
从空中鸟瞰,地坑院犹如雕刻在大地上的一个个“回”字,时刻在等待着、召唤着每一颗远走的心。
地坑院起源于人类早期穴居,据专家考证,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陕塬先民平地掘坑,依穴而居,薪火相传。
深藏大地之中的地坑院民居,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
它被誉为“地下的四合院”“世界生土建筑的绝妙之笔”“人类穴居文明的活化石”,已经入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五大神秘古村落之一。
作为中国六大传统建筑之首的生土建筑,地坑院是人类从原始社会迈向文明社会的有力佐证之一,是珍贵的文化遗产。
在三门峡,至今仍有100多个地下村落、近万座天井院,现存还有人居住的最早的院子已有200多年历史。
地下世界,地上世界庭院深深深几许,建造这样一处四壁高耸,窑洞深深的地坑院,可没那么简单。
据村里的老人说,要先在平地开挖一个10多米见方、6米多深的天井,从一边挖个1米多宽的坡道作为入户通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坑院之乡——北营村
在豫西的黄土高原地带,有一种独特而神奇的民居地坑院,这种民居被专家誉为“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三千多年来,地坑院的居民生生不息,地坑院的建筑样式千年不变。
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的北营村就是这种古村落的杰出代表。
地坑院是在平地上挖6—8米深的方坑,在四壁上凿出8—12孔窑洞,把其中的一孔挖成斜坡作为连接地面的通道。
地坑院是豫西地区特有的一种民居建筑形式,具有冬暖夏凉,防风、防震、防盗,省工、省料、省钱的特点。
如今在陕县分布着200多个地坑院群落,有10000余座地坑院,面积之大,数量之多,在中国乃至世界也是独一无二的。
地坑院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作为一种神奇而古老的民居样式,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人们的宗教信仰、社会状况、经济水平等演变轨迹,是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
独具特色的地坑院群落,被专家学者誉为“地平线下的村庄”,“地下的北京四合院”,“中国生土建筑的杰出典范”,“中国生土建筑的最高成就”。
2013年被批准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被国家民协命名为“中国地坑院文化之乡”,“地坑院营造技艺”2011
年被国务院录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了使更多的人了解地坑院,走进地坑院,感受地坑院的神奇魅力,北营村在原有地坑院群落的基础上,把地坑院古村落建成了陕州地坑院景区。
陕州地坑院景区位于陕县张汴乡北营村,距三门峡市区15公里,距陕县县城5公里。
景区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计划总投资5.8亿元。
空间布局由北向南依次为生态观光区、核心旅游区、休闲度假区三大板块。
景区的形象定位是:人类穴居活化石,地平线下古村落。
生态观光区主要有休闲观光、高效农业、时令果蔬采摘、生态
展示等。
核心游览区主要由休闲广场、游客服务中心、民俗文化园、中华八卦大院、餐饮中心和陕州老城一条街六部分组成。
民俗文化园通过对遗存的地坑院进行保护和整修,展现民俗文化传承。
主要分为非遗展示区、民俗欣赏区、传统技艺区、窑洞人家区四个板块。
中华八卦大院,按照易经八卦的八个方位,在每一个方位上营造三座连通的地坑院。
主要由接待大厅、餐厅、娱乐中心及客房部组成,是全国最大的地下宾馆,一次可同时接待游客500人住宿。
餐饮中心由五座地坑院组成,建筑形式有正方形、八边形和圆形,是对传统地坑院营造技艺的创新,是游客集中就餐的地方,一次可以同时接纳500人就餐。
陕州老城一条街全长200余米,为仿明清风格建筑,主要经营陕州特色商品和小吃,手工作坊、茶馆、客栈、戏楼满足游客品味饮食文化的需要。
休闲度假区主要以南营自然村为核心为游客提供休闲、度假、养老场所。
景区外围的观光塔、观光城堡、为游客登高远望,远眺黄河雄姿、三门峡市和陕县县城风光,近看黄土高原地貌、地坑院民俗文化园提供方便。
陕州地坑院景区的规划以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为依托,以地坑院的营造技艺为载体,以民俗文化为灵魂,以矿温泉水的开发为提升要素,展现地坑院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建筑形式,体现乡村的古朴魅力和传统韵味。
景区特色可以概括为四句话:突出一个特色:就是突出地坑院的建筑艺术特色。
打造两个亮点:一是生态观光园,二是民俗文化园。
推出三张名片:一是温泉,将矿温泉水开发和地坑院有机结合,提升景区档次;二是文化,围绕影响重大的黄帝文化、黄河文化、虢国文化和我们本地的周召文化、陕州文化提升景区地位;三是生态,通过高端绿化,提升景区的品味。
实现四个卖点:地坑院中泡温泉、寻根怀旧看民俗、时光穿越逛古城、乡风山韵生态游。
景区遵循“政府主导,公司运作,招商引资,市场开发”的开发方针,在确保工程质量、进度、安全的前提下,力争在2015年
“五一”初步具备接待能力。
通过3-5年的努力,最终将景区建设成:地坑院文化遗址国家公园、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旅游目的地、中国最美乡村。
文图/白良旭马迈方员江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