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简史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一·礼乐制度的规定1.祭祀:祭天为“郊”,祭地为“杜”,春天祭宗庙为“谛”,秋天祭祀宗庙为“尝”2.大飨礼:天子宴飨诸侯,或诸侯互飨。

3.燕礼:君臣宴饮之礼。

4.大射礼;天子或诸侯祭祀前,举行射箭比赛,以观其得。

5.养老之礼:天子视学后,对有学问的来人行养老之礼。

6.乡饮酒礼;乡大夫与处士贤者,举行的饮酒礼。

7.乡射礼:乡大夫与贤能者举行的射礼。

二·元杂剧的特点1.音乐结构为每折一宫,全句共四个套曲。

2.音乐风格豪放、节奏活泼、音域宽广、音程跳动大。

3.一般由一个主角演唱到底的演唱形式。

4.由“曲、宾白、科”三部分组成。

三·聂耳的电影歌曲《义勇军进行曲》、《铁蹄下的歌女》、《前进歌》、《自卫歌》、《码头工人歌》四·刘天华在二胡方面的贡献及十首二胡曲1.十首二胡曲广泛吸收其他乐器的演奏方法2.教学方面,第一次建立了二胡教材体系,首创高校器乐课程。

3.演奏技巧方面,创造了一整套二胡弓法指法符号。

《病中吟》、《月夜》、《空山鸟语》、《闲居吟》、《光明行》《良宵》、《烛影摇红》、《苦闷之讴》、《悲歌》、《独弦操》五·京剧是怎样形成的P92答:1790年,安徽四大徽班(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先后进京,带去二黄腔;汉调艺人于年间进京,又带去西皮腔,徽调与汉调艺人常同台演出,并吸收了昆腔,梆子腔及当地民间曲调,又吸收其他剧种剧目,大约在19世纪50---60年代形成了京剧。

六·吕文成擅长演奏二胡和扬琴,从事广东音乐创作,作品改编的有《梅花三弄》、《下三虎》、,创作的有《步步高》、《平湖秋月》等。

七·什么是参军戏参军戏是一种讽刺、滑稽性的歌舞表演,它继承了汉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歌舞戏发展而来。

八·唐代大曲与法曲的区别1.大区比法曲在结构上更为庞大2.无论是舞蹈还是音乐上,大曲都更为热情奔放,而法曲显得清雅。

九·二胡曲《良宵》《良宵》是刘天华作于1927年的二胡曲,原名《除夜小唱》。

中国音乐简史考试精髓要点

中国音乐简史考试精髓要点

1、宋元时期的音乐文化特点:宋代宫廷已不再是城市的音乐中心,统治者也不再能起到音乐的组织者和集中者的作用,宫廷音乐萎缩,市民音乐兴盛起来,成为宋代音乐文化的主要特征。

2、宋代音乐形式(体裁)有:杂剧、院本、南戏、傀儡、影戏、唱赚、诸宫调、鼓子词、小唱、散乐等。

3、宋代引人注目的词体歌曲即艺术歌曲,90字以上的称长调(或慢曲),90字以下的称为小令(或令曲)。

(注:令,即小曲子。

小曲为艺术歌曲)4、“燕乐”属于宫廷音乐,唐代大曲中的一些片断称为摘遍(篇)。

5、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南宋著名的诗人,著名音乐家,作曲家。

姜夔在音乐上:①、政治上的失意:旅途悲思,《凄凉犯》;触景伤情,《杏花天影》;沉郁情调,《长亭怨慢》;②、留下了17首歌(乐)曲,对唐代残谱的整理;③、对祖国被压迫人民的关怀。

6、早期杂剧的表演形式组成:艳段、正杂剧、散段。

7、戏曲的发展(形成):宋代是戏曲体裁确立的时代;元初是戏曲形式成熟的时代;清朝是戏曲艺术完全成熟的时代。

8、三个代表性的丝竹乐:福建的南音,江南丝竹,广东音乐。

(注:江南丝竹,流传于江南,浙江,上海、、、八大名曲有:欢乐歌,行街,三六,慢三六,中花六板,慢六板,云庆,四合如意。

)9、古琴在宋代普及,出现了浙派,代表人物郭沔,(详情见书本P67);山东出现了诸城派,江苏的广陵派,江宁派,梅庵派;四川的蜀派、、、、、、(注:古琴长3尺6寸5分,七根弦为金、木、水、火、土、文、武,有13个徽,代表13个月)。

10、几个第一:A、宋代《乐书》陈旸(炀)200卷,①、经书记载有关音乐的内容;②、乐律理论;③、乐器图说;《乐书》堪称是我国第一本音乐百科全书。

B、宋代《梦溪笔谈》沈括,用笔记的形式详细的记录了劳动人民的科学技术和自己的见解,是我国科学史上的一部重要的著作。

内容包括:天文,气象,历法,地理,地质,化学,物力,生物,医药,史学,文学,绘画,书,音乐。

在音乐中提到乐律,乐谱,乐器图,乐论。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乐府:乐府本是秦汉时掌管音乐的机关,因配有乐队,故名。

汉武帝时扩充其功能,它除了将文人诗辞和民间歌谣配乐演唱外,还承担采集民歌的任务。

魏晋以后乐府日渐衰落。

南北朝时乐府演变成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

乐府最明显、最优秀的产物是《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

2、相和歌:相和歌是汉代北方民间歌曲的总称,是两汉乐府在“街陌谣讴”基础上吸收了“楚声”和“新声”而形成的一种有丝竹、歌唱及舞蹈之艺术表演形式。

主要流传于河南、山东等地。

其曲式结构短小精悍,音调流畅优美,且舞曲居多,是中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歌舞形式。

3、八音:周代按制造材料的性质将乐器分为八类: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4、律:律是指特定乐音的高低标准,它规定了乐音的绝对高度。

律是由原始的自然法则产生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律学的基本任务是建立标准音,以利于乐器的制造和使用。

5、十二律:古代律制,用三分损益法生成十二律。

自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6、四声:传统音韵学关于声调的分类法。

即把汉字声调分为平(包括阴平和阳平)、上(降调)、去(升调)入(包括全入和半入)四类。

7、谱:乐谱是记录音乐的方法。

中国传统记谱法主要有工尺谱、减字谱和声诗谱三种。

8、琴曲:琴曲是指用琴来演奏的曲子,亦称“琴曲”。

琴曲的范围很广,有独奏曲,也有合奏曲;有文人创作的琴曲,也有整理和加工民间音乐的琴曲。

9、词牌: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

词的调子叫曲牌,如“浪淘沙”、“水调歌头”等。

每个曲牌都有一定的句数、字数、句式、平仄及用韵等规定。

10、曲牌:曲牌是元曲中一首诗(或一韵)小令所用的腔调(或说曲牌名称)。

同一曲牌的曲子可以由不同人演唱,但同一曲牌的平仄格律是固定的。

11、唱赚:唱赚是宋代民间流行的歌唱体裁,也称“鼓板赚”、“鼓段”、“赚”。

由同一词牌的歌曲连缀而成,属于套曲体裁。

中国音乐简史复习资料-10页文档资料

中国音乐简史复习资料-10页文档资料

1..萧友梅...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广东中山县字思鹤一字雪鹏1901赴日学习教育钢琴加入“同盟会”1912德学习以《中国古代乐器考》获得博士学位(《17世纪以前中国管弦乐队的历史研究》)与杨忠子创立北京女子高师音乐科(主任)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教务主任,北京国立艺专音乐系主任,1927年国立音乐院1929国立音专院长(德国专业音乐教育体系)合唱曲《春江花月夜》弦乐四重奏《小夜曲》管弦乐曲《新霓裳羽衣舞》钢琴独奏《哀悼引》钢与《秋思》反帝爱国政治斗争《卿云歌》《华夏歌》《民本歌》《五四纪念爱国歌》自然景色,学校生活,学生道德美感教育《问》《南飞之雁语》,论著《中医音乐的比较研究》1920《中国历代音乐沿革概略》1931,《和声学》1927《普通乐学》1928。

特点“研究音乐的方法”“音乐美学”2.学堂乐歌::学堂乐歌是20世纪初我国学堂里“乐歌课”所教唱的歌曲,其产生与当时社会、文化大有关系。

清末民初,向西方学习,要求废科举、办学堂、变法维新已成为中国大众的一致呼声。

一些人从日本或欧洲留学音乐归来,在国内新学堂开设乐歌课,教唱一些新歌,当时称之为“乐歌”,后来音乐界将这时期的学校歌曲统称为“学堂乐歌”。

内容上大部分是反映当时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要求学习欧美科学文明,实现“富国强兵”等爱国主义的思想。

创作方法主要是采自日本、欧美歌曲曲调,填上新词,也有改曲记词的,还有一部分是创作歌曲。

代表人物有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等。

代表作品有沈心工的《体操》、《竹马》、《男儿第一志气高》、《黄河》等,李叔同的《春游》、《西湖》、《送别》等。

其中,《春游》是一首三部合唱曲,也是现在见到的我国最早的一首合唱曲。

历史意义1在乐歌活动的影响下培养出中国最早的一批音乐教育人才,从而为中国普通音乐教育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师资力量。

2通过学堂乐歌活动,展示出音乐教育的社会功能,从而引起社会各界对音乐教育的重视,逐步确立音乐课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音乐的起源:1照搬说2模仿说3数理说4凭空说5社会生活说6语言说彩陶盆: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村发现距今约4500余年,属新石器时代的遗物。

意义:1陶盆图像形象地反映了原始音乐舞蹈的面貌2首例乐舞研究鲜明的实物最早的证据3最早鼓乐舞的实物。

原始乐歌乐舞的内容:1朱襄氏之乐(求雨)2葛天氏之乐(八支歌:载民.玄鸟.遂草木.奋五谷.敬天常.达帝功.依地德.总禽兽之极)3伊耆氏之乐(祈求丰收)4阴康氏之乐(古老健身舞)5弹歌(歌谣: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反映狩猎活动)6黄帝时的云门(图腾)7尧时的箫韶(九韶.最高水平)骨笛-是在河南舞阳县发现的距今近8000年历史的用动物骨头制作的吹奏乐器。

意义:文化至少有8000年历史的可靠数据;说明新石器时代的成就;说明新石器时代早期就开始使用七声音阶的高度发达器具。

骨哨:远古时期在浙江姚河姆渡遗址发现的距今近7000年历史的用动物骨头制作的一种吹奏乐器.陶埙:新石器时代发现的用陶土烧制的闭口吹奏乐器.夏启《九韶》.歌颂夏禹治水功绩<大夏>乐舞.夏代的侈乐:夏桀夏纣.中国最老的情歌歌词:候人兮猗(南音)商代音乐:巫乐淫乐. 濩:商代著名的一部传统乐舞,歌颂商汤伐桀的功绩.乐器:打击乐(鼓罄编磬钟编钟编铙)吹奏:埙.龠.说明商代已经出现的吹管变奏乐器,体现制作工艺进步.夏乐律的成就:1反映当时人们音高音列乐音形态方面形成了观念2已经存在五声和七声音阶3半音音程的出现,说明已具备发明十二律学说的前提西周时期的音乐概括:1形成古代的专业音乐文化.设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礼乐机构-春官2乐器有系统化的分类法,称八音3乐律学产生十二律吕和旋宫转调4成为礼的附庸西周音乐等级:王的乐队-四面,诸侯-三面,卿和大夫-两面,士-一面;王的舞队-64人八佾;诸侯-36人六佾;卿大夫-16人四佾;士-4人二佾雅乐:周代的礼乐制度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宫廷雅乐体系,雅乐指我国古代社会祭祀天地神灵祖先等典礼中所使用的音乐.特点:典雅庄严;篇幅长而规整;节拍缓慢;齐奏为主;曲调简单.周代乐舞分类: 1六代乐舞-六乐:黄帝《云门大卷》尧时《咸池》舜时《大韶》禹时《大夏》商时《大濩》周初《大武》2小舞-规模较小的乐舞:帗舞-执五彩丝织物裁成的条子、羽舞-手持鸟羽制成的道具,皇舞-由五彩全鸟羽,旄舞-执牦牛的尾巴,干舞-执盾牌,人舞-用长袖舞蹈.以上两种是用来教贵族子弟学习.3散舞4四夷之乐5宗教性乐舞-受重视:干旱求雨《舞雩》秋季驱除瘟疫《傩舞》周代推行音乐的目的:期望以音乐的和谐求得天地君臣上下人心的和谐,以达到社会秩序的稳定,民众心态的平和,天地人性的完美统一,长治久安.西周的乐器-八音(金-钟镛钲)石(罄.鸣球)土(埙.缶)革(鼓.建鼓.雷鼓.灵鼓)丝(琴.瑟.筑)木匏(簧.笙.和.芋.巢)竹(箫.褫.管)西周乐律律名: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 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黄钟生林钟.林钟生太簇.太簇生南吕.南吕生姑洗.姑洗生应钟.应钟生蕤宾. 蕤宾生大吕,大吕生夷则.夷则生夹钟.夹钟生无射.无射生仲吕)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礼教规范的崩塌破坏,礼乐一统的官学体系土崩瓦解,私学兴起,礼崩乐坏体现在王子朝奔楚.八佾舞于庭.郑卫之音.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各类音乐作品305篇,分为风-民间歌曲160篇,语言通俗自然,雅-大雅小雅,语言丰富篇幅较长.经过专业提高.颂-周鲁商颂,古老祭歌舞曲.楚辞:代表作离骚,实质是楚地原始祭祀鬼神的歌舞,延续最能体现楚辞特色的作品是《九歌》,共11首.以浓郁的地方特色展示上古楚文化的魅力,融入巫术和宗教于一体的音乐,从侧面体现战国各诸侯国民间音乐蓬勃发展的景象.(阳春白雪)(下里巴人)《成相篇》:荀子模仿民间音乐形式而填词的一首长诗.意义:说唱音乐的远祖三分损益法:是春秋战国之际,正式确立用数学的方法计算五声音阶中各音弦长比例的科学理论.曾侯乙墓编钟:是目前同类出土乐器中已知数量较多,规模最大,音域最宽.音律较准,保存较好的乐器.是我国十二乐音体系中最早具有半音音阶关系的一套完整的特大型定调乐器.对我国音乐史有重大意义.共64枚,分上中下三层.总音域达5个八度,十二律齐全;一钟双音三度音程,这套编钟的上层扭钟的律制与三分损益律近似,说明三分损益律较早运用于实践.音乐思想(论述)儒家:积极提倡音乐,肯定音乐,孔子提出:”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把音乐作为一种手段,与礼配合,赋予其治理天下的政治功能,对于仁,主张使用礼乐手段,来贯彻仁(做人的道德)为核心的学说.墨家:对音乐的态度是持否定态度,墨子站在劳动者的立场上反对当时王公贵族的奢侈享乐是正确的,但他偏激的反对以至主张禁止一场音乐是错误的.道家: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对音乐的态度也持否定的观点.老子的音乐观是大音希声,认为最美的音乐史一种自然的,无声的境界.该观点积极意义在于反对统治阶级的侈乐风气,其消极一面是反对一切欲望,这对音乐文化不利.庄子则不完全否定音乐,只是否定人为造作的音乐,他把音乐分为天籁,地籁,人籁,只有天籁才是一种自然神化的音乐,具有自然朴素的一面,但否定人的主观作用,把音乐神秘化,具有消极的一面.《乐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较完整体系的音乐理论著作,由公孙尼子所作,总结了先秦时期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奠定了我国音乐美学原理和音乐创作方法的基石.1谈论本质特征:音乐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物动心感”说.2谈论音乐与政治艺术标准的关系:3谈论音乐的阶级化方面4谈论音乐的政治的关系5音乐的社会功能:是乐记阐述的核心问题之一人为音乐是治理国家不可缺少的手段6对音乐美感认识,认为音乐应使人产生愉悦感受.乐府:是封建王朝管理音乐的一个官署,始于秦代,汉承秦制,其宗旨是大规模大范围地采集民间歌谣,同时还要对民歌进行加工,改编,创作和填写歌词,演奏和演唱等.汉乐府的领导人是协律都尉李延年.鼓吹:因受北方民族的马上之乐影响形成的一种以管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兼有歌唱的器乐合奏形式.1黄门鼓吹-天子宴乐群臣时所用2横吹-军中马上所奏的乐歌3短箫铙歌-社,庙,郊祀,校猎等场面盛大的活动4骑吹-用于卤薄,随行车驾相和歌:是两汉间对民间歌曲艺术加工或另填新词形成的歌,舞,大曲等音乐的总称.发展过程:徒歌,但歌.相和歌.相和歌可分为引,曲,大曲三类,大曲中分为艳-歌舞形象与动作有关,解-主体部分多次出现,趋-出现在结尾部分速度快属于高潮部分.百戏:民间舞蹈体现1巴渝舞(描写战争)2鞞舞(用有柄的单面鼓作为道具)3公莫舞-用巾或衣袖作为道具4铎舞-用铎作为道具5盘舞汉代统治者为发展百戏的四项措施:1设立国家乐舞机构-乐府2汉代载宫廷内还专门设置俳优部,集中优秀艺人进行节目的加工和演出3为了加强对乐舞.杂技的管理,汉代在雅乐以外,另设散乐专部,这是过去历朝没有的音乐专门机构4国家经常举办一些盛大规模的百戏演出.汉代器乐发展:排箫.羌笛.笛.笳.角.筑.箜篌.琵琶.琴董仲舒音乐美学思想的贡献1总结历代兴亡经验教训,突出强调礼乐是治国的必经路明确提出”礼乐教化之功也”的命题2强调音乐是”人心之动”蕴涵音乐的主体性原则3既强调文质相互依存,不可或缺,主张”先质而后文”清商乐:以相和歌为内容的北方民歌,与南方民间音乐融合,形成当时较著名的《清商乐》,主要为清商三调,瑟调以角为主,清调以商为主,平调以宫为主,其中的(和送)或在曲前,或在曲后,大致具有引子或尾声的含义.主要流行于建康.吴歌:最早是徒歌形式的,以后逐渐发展有管弦伴奏,吴歌歌曲内容细腻.代表作<黄鹄曲><团扇郎><大子夜歌>西曲:产生比吴歌晚,流传地区大体以今湖北江陵为中心,多是反映商人游女的生活,充满水上船边的情调代表作<乌夜啼><莫愁乐><那河滩>吴歌和西曲的共同点:大多是情歌,主要因为南朝统治阶级的腐朽造成.歌舞戏:指渊源于汉代百戏中情节性的歌舞和角觗,兴起于南北朝末年的一种有故事情节,有化妆表演,载歌载舞并兼有伴唱和管弦伴奏的戏曲雏形.代表作有:<代面-大面><钵头-拨头><踏谣娘-谈容娘>魏晋南北朝乐器发展:打击乐器:方响.锣.钹.星.拨弦乐器:曲项琵琶.五弦琵琶.吹管乐器:筚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的乐曲:1<酒狂>该曲据传为阮籍所作,音乐基本上由一个主要曲调在不同高度上稍加变化重复.乐曲打谱为三拍子,并在弱拍出现沉重的低音或长,造成头重脚轻站立不稳的感觉.2<石调-幽兰>我国目前最古老的,用文字谱记谱的琴谱,是唐人手抄本,石调是一种曲调形式,幽兰乐曲所表现出的内容.3<胡笳十八拍>蔡琰所作,以感人的音调诉说了蔡琰一生的悲苦遭遇,反映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抒发了对祖国乡土的思念和不忍骨肉分离的强烈情感.4<广陵散>汉末出现,产于广陵描绘战国时期铸剑工匠儿子聂政为报杀父之仇,刺死韩王,然后自杀的悲壮故事.全曲始终贯穿着两个音调的交织,起伏和变化.一个是见于”正声”另一个是先出现在<大序>尾声的乱声主题.嵇康<长清><短清><长侧><短侧>被称为嵇康四弄,<声无哀乐>声并不表现一定的感情,他与感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声只能触发已经形成于内心的哀乐之绪,而不能使人产生哀乐,因此声本身并无哀乐,并不表现哀乐之情,当然也没有哀乐之别,而只有大小单复高低舒疾猛静善恶的不同.都具有”和”的特性,这”和”的特性来自天地自然,为音乐自身所具有,不会因人的哀乐在心,心情并不平和,因此,音乐只能引起人的躁与静,而不能唤起相应的感情,乐曲能以其丰富的音调吸引人们,使人们心随音调的舒疾,高而起伏变化从中得到美的感受,感到心满意足,欢欣愉悦,以为声能给人快感和美.得出的总结性理论:音乐是客观的存在,哀乐则是主观的东西,二者互不相干,音乐并不包含哀乐,也不能唤起相应的哀乐.新律和笛律:何承天的新律是世界上最早运用数字计算对于十二平均律的探索.荀勖的笛律:在于发现”管口校正”的规律,并制作出较为精确地律管十二支笛(竖吹)每笛吹一律,正应十二律隋唐宫廷燕乐:1隋代七部乐.九部乐(国伎-西凉乐.清商伎-清乐.高丽伎-朝鲜.天竺伎-印度.安国伎-中亚西亚.龟兹伎-古龟兹国音乐.文康伎-礼毕)2唐代九部乐.十部乐3坐部伎.立部伎-唐代创作乐舞.4大曲(唐代大曲结构:散序-节拍自由,不歌不舞,中序拍序或歌头;破或舞遍-舞蹈为主)5法曲-佛教法会6歌舞隋唐音乐机构:1大乐署:是唐代太常寺下属的一个音乐机构,职责是主管雅乐和燕乐以及音乐艺人的培训和考核.2鼓吹署:也是唐代太常寺下属的一个音乐机构,职责是专门管理仪仗中间的鼓吹音乐还兼管百戏.3教坊(女乐):适应唐代宫廷燕乐的需要而建立的音乐机构.职责是在宫中训练培养乐工,传习和管理宫廷音乐.4梨园:是唐玄宗在内廷设立的音乐歌舞机构,以教习法曲为主,以”丝竹之戏”的乐器演奏为主,多由男性担当.唐代民间俗乐:参军戏:在唐代的百戏中,产生于东晋石勒时期的参军戏是一种以讽刺.滑稽为主的戏曲形式,参军时当时的一官职名,以官职作为歌舞戏的名称,可见当时是以讽刺贪官污吏为内容的歌舞戏.参军戏是有参军和苍鹘两个角色来扮演用一问一答的方式表演的参军这一角色与后来戏曲中的净有关联,而苍鹘与后来的丑角有关系.曲子:是隋唐时期一种新兴的民间歌曲,也称之为小曲,根据曲子所填的词称为曲子词代表作有:敦煌歌辞总编中的<望江南>.变文与俗讲变文是唐代佛教寺院为了宣传教义而设的一种说唱音乐形式.1900年在敦煌藏经洞发现的变文,是我国目前保存最早的说唱本子.隋唐音乐著作:1隋代虞世南编撰的《北堂书钞》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类书,保存许多古代音乐史料2《乐书要录》是一部通俗性的乐律理论专著,成书于视元年700,是武则天召集元万顷等著作郎编撰的.对于认识唐代乐律宫调理论有参考价值.3《教坊记》是唐开元年间崔令钦所著.本书记述了教坊的起.源制度及轶闻4《羯鼓录》是一本有关乐器羯鼓的专著,由唐代羯鼓名手南卓所著.该书记载羯鼓由来,羯鼓名手及有关轶事5《乐府杂录》是唐昭宗乾宁年间国子司业段安节所著,是一部对唐代音乐追忆性的见闻录,保留许多珍贵史实.隋唐乐律学方面成就:1八十四调:八十四调理论是隋代音乐家万宝常.郑译根据龟兹音乐家苏袛破的”五旦七调”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二十八调:是唐代宫廷燕乐所用的宫调体系,也称’燕乐二十八调’隋唐乐器与乐曲:乐器有三百多种左右,其中琵琶.筚篥.笙.笛.羯鼓.等乐器占重要地位.乐曲:<阳关三叠>是根据唐代著名诗人兼音乐家王维的诗歌名篇<送元二使安西>谱曲而成的一首优秀古代歌曲.<梅花三弄>是一首通俗易懂的古琴曲,最早是一首笛曲,相传为东晋恒伊所作.<离骚>是晚唐琴人陈康士根据爱国诗人屈原的同名抒情长诗而创作的一首著名的一首琴曲.该曲最早见于明代<神奇密谱>隋唐记谱法:1古琴字谱2燕乐半字谱音乐家:歌唱-许和子.何满子.张红红.念奴.李龟年.乐手:段善本-琵琶.李凭-箜篌.唐玄宗.白居易。

中国音乐史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史考试复习资料

1.荀子成相篇:他根据民间歌曲创作了歌曲成相篇,内容主要宣扬为君治国之道,共56段,被认为是我国说唱音乐的远祖。

2.成相:体裁形式的名字在周代劳动歌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说唱艺术的雏形。

3.戏曲:周代优梦模仿孙叔敖,是戏曲表演的萌芽。

4.八音分类:周代以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把乐器分为金钟,石磬,土埙,革鼓,丝瑟,木,匏笙,竹箫。

5.曾侯乙编钟: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用于演奏的有64枚,另一种为鎛钟,它的发现弥补了我国古代乐律记载方面的不足,也反映了我国音乐文化在战国初期高度发展的水平。

6.三分损益法:是一种生律的方法,计算五声音阶在春秋战国时期正式确立,因数学方法计算各音弦长的比例的科学理论,最早记载这一理论的是《管子》一书。

7.儒家:孔子 a.他确立了音乐的审美标准是尽善尽美,他极其推崇韶乐,认为他尽善尽美,评价大武时认为它尽美未尽善,音乐情绪无论是欢乐还是悲哀的,都要有节制,所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b.颂雅贬郑,他认为郑声淫,郑声之乱雅,认为淫声是乱国的;c.强调音乐的会功能,推崇礼乐治国,移风易俗莫善于乐;d.诗歌可以让人兴观群怨;荀子乐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完整的音乐美学专轮,标志着我国音乐美学思想的成熟。

孟子:认为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主张倡乐。

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提倡非乐;a.音乐对于万民来说没有任何利处,b.音乐解决不了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墨子认为王公大人要欣赏音乐必须制造乐器,请乐师,还要花时间去欣赏,既浪费劳力又浪费时间。

他以一种狭隘的功利主义思想完全否定音乐的社会功能。

道家:老子;老子追求的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提倡无知无欲,五音令人耳聋,最理想的音乐是无声的,这种无声之乐恰恰是有声音乐的本源。

庄子:提倡人籁,天籁与地籁;A.批判儒家的礼乐思想,礼乐思想只是统治阶级用以维护统治工具的手段,所以应该摒弃。

B.推崇自然之乐。

C.倡导适性之乐。

认为音乐应该顺应自然,适合人的本性。

1.1.中国音乐简史与欣赏复习

1.1.中国音乐简史与欣赏复习

中国音乐史部分中国音乐大约有八千年以上的历史,一般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以先秦为代表的雅乐时期,唐宋时期的燕乐时期和宋元以后的戏曲音乐时期,这可以说是中国音乐发展的三个大阶段。

除了雅乐、燕乐、戏曲音乐三大音乐形式外,中国还有许多民间音乐,分为三大类:民歌、民间器乐音乐、曲艺……第一章、远古夏商时期(公元前11C以前)大约从五万年前到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创造了简单的乐器和乐舞。

山西万泉荆村和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属于这一时期的骨哨、陶埙,有的已可吹奏由两、三个音构成的简单旋律,同时还有鼓、磬、侖等打击乐器和管乐器。

第二章、周秦时期(公元前11C—公元前206年)1、西周的宫廷音乐大体可分为:六代之乐、雅乐、颂乐、房中乐和四夷之乐等几种。

2、从西周到春秋战国,乐器方面也有很大发展,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曾候乙编钟,全套共六十四枚。

由于乐器品种增多,出现了“八音”分类法,即按制作材料将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

3、十二律的名称初见于《国语》,它们是: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4、音乐理论是总结音乐实践的经验而得,但反过来又可进一步指导实践,三分损益法(又称五度相生法、隔八相生法)十二律理论,对于音阶构成、乐器制造等都有重大的影响。

5、礼乐制度:周王朝汲取商朝灭亡的教训,为巩固其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们认为“礼”可以分别贵贱等级,“乐”则可以使人互相和敬,两者结合起来就能够维护贵族的等级秩序,巩固统治阶级内部,从而有效地统治人民。

例如(赏乐时):天子--八佾之舞(8*8)诸侯--六佾之舞(8*6)大夫--四佾之舞(8*4)士---二佾之舞(8*2)大夫季桓因搞八佾之舞。

孔子曰:“季乐八佾舞于庭,士可忍也,熟不可忍也!”反映当时礼乐的等级制度。

意义:积极—重视音乐教育,建立了中音史上第一所皇家音乐学校—大司乐,编制1463人。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中国音乐历史复习资料中国音乐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时期。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国音乐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和特色。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复习中国音乐史。

一、古代音乐古代中国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

最早的音乐形式是由人们模仿自然界的声音而产生的,如鸟鸣、风声等。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音乐逐渐成为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

古代音乐主要分为宗教音乐和宫廷音乐两个方面。

宗教音乐在古代中国的社会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古代人们通过音乐来祭祀神灵,表达对神灵的崇敬和敬畏之情。

宗教音乐的形式多样,包括咏史、祭文、祷歌等。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雅乐》,它是古代宗教仪式中最重要的音乐形式之一。

宫廷音乐是古代中国皇室和贵族阶层的专属音乐。

宫廷音乐主要分为雅乐和俗乐两个部分。

雅乐是宫廷音乐的正统,它以《雅乐大全》为代表,包括乐曲、舞蹈和歌曲等形式。

俗乐则是宫廷音乐的衍生,它吸收了民间音乐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二、民间音乐民间音乐是中国音乐史上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和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

民间音乐的形式多样,包括民歌、山歌、曲艺等。

民歌是中国民间音乐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形式。

它是人们在生活中创作的歌曲,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激之情。

民歌的内容丰富多样,既有歌颂自然的,也有歌颂爱情的。

民歌的旋律简单易懂,深受人们的喜爱。

山歌是中国农村地区特有的一种音乐形式。

它是农民在田间劳作中创作的歌曲,表达了对劳动的赞美和对生活的期盼。

山歌的曲调优美动听,歌词真实质朴,是中国音乐文化中的瑰宝。

曲艺是中国民间音乐和戏剧的结合形式。

它包括评书、相声、快板等多种形式,既有音乐的表演,又有戏剧的表演。

曲艺以其幽默风趣的表演方式,深受人们的喜爱。

三、现代音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中国音乐也经历了现代化的转型。

现代音乐主要分为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两个方面。

古典音乐是中国现代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古代部分:一,远古夏商时期的音乐:中国音乐的起源: 仿照说、感情说、劳动说;乐舞:早期的音乐经常和舞蹈结合在一起,故名之“乐舞”。

黄帝时代的《云门》,又称《云门大卷》,相传黄帝部落以云为图腾,所以这是一部歌颂氏族图腾的乐舞。

《咸池》又名《大咸》,相传咸池为东方日浴地,故这是一部崇拜日浴的乐舞。

《箫韶》又名《大韶》,简称从《韶》。

最初是咸黑所作的声歌,原名《九招》,虞舜时代的质又修订过,故后世又称此乐为《韶虞》。

《箫韶》之名,是因为此乐舞以排箫为主要伴奏乐器的缘故。

夏代开头进入奴隶制社会,乐舞内容从氏族社会中对于图腾或大自然的歌颂转向对奴隶主统治者的歌颂。

《夏籥》又名《大夏》,是一部歌颂夏禹治水有功的乐舞。

此乐舞在周代演出时舞者共XXX人,分为八行八列。

主要伴奏乐器为籥,籥为管乐器,是排箫的原始形制。

《大濩》又称《濩》,是一部歌颂成汤灭夏建立商朝功勋的乐舞。

“巫乐”,又称“巫音”,即巫术活动中所用的乐舞。

自然材料制成的乐器:骨哨、骨笛;龟甲摇响器;鼍鼓;磬(现存故宫博物馆的三音编磬为“永启”“永余”“夭余”);陶制乐器:摇响器、陶铃、陶角、陶鼓、陶镛、陶埙;铜制乐器:铜铃、铜鼓、钟、铙、镛、鑮;二,周秦时期的音乐:周代的礼乐制度:君主八佾,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用二佾。

佾指古代乐舞的行列。

关于佾有两种解释:一,每佾固定为八人;二,人数与八佾相同,如八佾每佾八人,六佾每佾六人等。

音乐教导:对象:贵族子弟,即世子和国子。

“乐”的学习内容:乐德、乐语和乐舞。

乐德:“中、和、祗、庸、孝、友”;。

中国音乐史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史考试复习资料

1.荀子成相篇:他根据民间歌曲创作了歌曲成相篇,内容主要宣扬为君治国之道,共56段,被认为是我国说唱音乐的远祖。

2.成相:体裁形式的名字在周代劳动歌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说唱艺术的雏形。

3.戏曲:周代优梦模仿孙叔敖,是戏曲表演的萌芽。

4.八音分类:周代以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把乐器分为金钟,石磬,土埙,革鼓,丝瑟,木,匏笙,竹箫。

5.曾侯乙编钟: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用于演奏的有64枚,另一种为鎛钟,它的发现弥补了我国古代乐律记载方面的不足,也反映了我国音乐文化在战国初期高度发展的水平。

6.三分损益法:是一种生律的方法,计算五声音阶在春秋战国时期正式确立,因数学方法计算各音弦长的比例的科学理论,最早记载这一理论的是《管子》一书。

7.儒家:孔子 a.他确立了音乐的审美标准是尽善尽美,他极其推崇韶乐,认为他尽善尽美,评价大武时认为它尽美未尽善,音乐情绪无论是欢乐还是悲哀的,都要有节制,所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b.颂雅贬郑,他认为郑声淫,郑声之乱雅,认为淫声是乱国的;c.强调音乐的会功能,推崇礼乐治国,移风易俗莫善于乐;d.诗歌可以让人兴观群怨;荀子乐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完整的音乐美学专轮,标志着我国音乐美学思想的成熟。

孟子:认为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主张倡乐。

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提倡非乐;a.音乐对于万民来说没有任何利处,b.音乐解决不了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墨子认为王公大人要欣赏音乐必须制造乐器,请乐师,还要花时间去欣赏,既浪费劳力又浪费时间。

他以一种狭隘的功利主义思想完全否定音乐的社会功能。

道家:老子;老子追求的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提倡无知无欲,五音令人耳聋,最理想的音乐是无声的,这种无声之乐恰恰是有声音乐的本源。

庄子:提倡人籁,天籁与地籁;A.批判儒家的礼乐思想,礼乐思想只是统治阶级用以维护统治工具的手段,所以应该摒弃。

B.推崇自然之乐。

C.倡导适性之乐。

认为音乐应该顺应自然,适合人的本性。

中音史复习资料5篇

中音史复习资料5篇

中音史复习资料5篇第一篇:中音史复习资料一.远古时期音乐的起源模仿说:音乐源于对自然音响的模仿。

《吕氏春秋》感情说:音乐源于人对于思想感情的表达。

《礼记·乐记》劳动说:音乐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

《淮南子》对于中国音乐的起源,在基于一定事实根据的基础上,各种说法都仅仅是一种推测,应从多元的角度去理解,不应简单归结为一种因素。

二.周秦时期礼乐制度为维护和巩固统治,周代统治阶级制定出符合本朝的礼乐制度,从思想上巩固等级名分,以维护天子的权威。

礼乐的“礼”就是宗法制度和等级制度相互结合的礼仪,“乐”就是音乐,包括乐队、乐舞的编制、乐曲、乐舞的使用等等。

各级奴隶主必须根据自己的身份地位,按不同场合举行礼乐,以体现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相互间的关系,不得随意僭越。

六代之乐简称“六乐”,据说是从黄帝开始历代流传下来的六部代表性乐舞,主要用于祭祀天地、山川、祖宗,其特点是规模宏大,有歌有舞,而声调平淡,节奏缓慢。

黄帝时的《云门大卷》尧时的《咸池》舜时的《大韶》禹时的《大夏》商汤时的《大濩》周初的《大武》郑卫之音自春秋起,周代的礼乐逐步走向没落,新兴的地主阶级将欣赏趣味转向以“郑卫之音”为代表的民间俗乐。

“郑卫之音“是郑国与卫国一带的地方音乐,它保留了浓郁的商代音乐特色,节奏奔放活泼,音乐优美抒情,深受一些诸侯国君的喜爱。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十五国风,共160篇,包括了黄河流域绝大多数的民歌,涉及的题材广泛,内容包括了生活的各个方面。

《楚辞》是继《诗经》以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屈原的作品构成了它的主体,主要有《离骚》、《九歌》、《天问》。

这些作品想象丰富、辞藻瑰丽、感情强烈,句式参差,语句间常插入虚词“兮”,节奏感、表现力很强,与《诗经》形式迥异。

十二律理论用三分损益法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同的半音的一种律制。

十二各律从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中国音乐简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简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简史复习资料1、学堂乐歌:指清末民初我国新学堂开设的唱歌课中教唱的歌曲。

学堂乐歌在发展过程中,受到梁启超、沈心工、李叔同等众多知识分子的大力提倡,他们纷纷加入乐歌的创作行列,亲自作词作曲,创作了众多的优秀作品,使学堂乐歌在社会上蔚然成风,最终遍及全国。

2、沈心工:(1870—1947)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之一。

原名庆鸿,字叔逵,笔名心工,一生致力于音乐教育,共创作了《黄河》、《采莲曲》、《体操一兵操》等100余首乐歌,编辑有多部乐歌集,如《学校唱歌集》、《重编学校唱歌集》、《民国唱歌集》等。

3、李叔同:(1880 —1942)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之一。

原名文涛,又名岸,字息霜。

其成就涉猎书法、篆刻、绘画、戏剧、诗词、音乐等领域,培养出了丰子恺、刘质平、吴梦非等美术家、音乐家。

一生共创作了50余首乐歌,《春游》、《送别》等代表作在社会上有广泛影响。

4、春游:三部合唱,李叔同创作。

歌词雅致秀丽,旋律优美动听,描绘出了一幅春回大地之时,人们在万花飞舞中游春的生动画面2、国立音乐院:我国第一所音乐专业高等院校,1927年11月27日成立于上海。

蔡元培任院长,萧友梅任教务主任。

1929年9月,“国立音乐院”更名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简称“上海国立音专”,由萧友梅任校长。

音乐院的建院宗旨是“输入世界音乐,整理我国国乐”,其学制和课程主要仿照欧洲音乐学院的建制,培养出许多在国内外有影响的音乐家3、萧友梅:(1884〜1940)音乐家。

字思鹤,又字雪朋,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人。

我国近代最早从事专业音乐创作的作曲家之一,创作有《五四纪念爱国歌》等100余首歌曲,为中国新音乐的创作奠定了基石。

他分别参与了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国立音乐院等教育机构的创建,并直接加教学活动,编写有《和声学》、《普通乐学》等教材,对我国早期音乐教育的发展有突出成就、赵元任(1892〜1982)语言学家、音乐家。

字宜仲,江苏武进(今常州)人。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1.河南舞阳贾湖骨笛的出土证明我国古代音乐文化已有约8000年可考的历史。

2.远古时期的乐舞形式表现为歌舞乐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

3.孔子看过乐舞《韶乐》后,给予了“尽善尽美”的评价。

4.“ 巫乐”和“淫乐”是商代音乐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5.周代设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礼乐机构——春官。

6.《大武》是颂赞帝王周武王的战功的乐舞。

7.《诗经》可分为三类不同内容和形式的音乐作品,其中雅多是贵族文人创作的音乐作品。

8.春秋时期产生了我国最早的计算乐律的方法——三分损益法。

9. 编钟艺术艺术是春秋战国时期乐器最突出的成就。

10.先秦诸子中,孔子提出了“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主张,持有“非乐”观点的则是墨子。

11.李延年根据胡曲《摩诃兜勒》创作的“新声二十八解”,是吸收西域音乐进行创作的最早记载。

12.汉代鼓吹可分为黄门鼓吹、横吹、骑吹和 .短箫铙歌四类。

13.相和歌最初产生于一些民间没有伴奏的歌谣,即徒歌。

15.南北朝时期,著名的龟兹音乐家苏祗婆曾将龟兹乐律理论传授给长安音乐家郑译。

16.清商乐中,流传在今天湖北江陵一带的民间音乐称为西曲。

17. 歌舞戏是兴起于南北朝末年的一种具备戏曲雏形的艺术形式。

18.《声无哀乐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隐士嵇康音乐思想的集中体现。

19.唐代最著名的燕乐大曲《霓裳羽衣曲》,相传由唐玄宗李隆基改编。

20.唐代的音乐机构中,隶属于宫廷的音乐机构有教坊和梨园。

21.隋代乐工万宝常提出了“ 八十四调”的乐律理论。

年在敦煌藏经洞发现的变文是我国目前保存最早的说唱本子。

23.古琴减字谱为唐代曹柔所创。

1.黄帝时的乐舞《咸池》是远古时期一部代表性的乐舞。

(×)2.原始音乐的旋律很发达。

(×)3.远古时期的乐器以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

(√)4.商代肯定已经存在五声、七声音阶。

(√)5.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宫廷雅乐体系建立于商代。

(错)6.五音孔埙最早见于周代。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上海国立音乐院:[笔记上:建立于1927年,蔡元培任校长,萧友梅任教务主任。

1929年夏,该院改制为国立音乐专科学院,萧友梅任校长。

该院主要教师:萧友梅(理论组曲)、朱英(琵琶)、王瑞娴(钢琴)、李恩科(视唱练耳)、吴伯超(二胡),外教查哈洛夫,阿克萨柯夫等,出版学术性刊物《乐艺》、《音乐杂志》。

]1927年10月,萧友梅向时任南京国民政府大学院(相当于教育部)院长的蔡元培,提出在上海创设音乐院的计划,得到蔡元培的支持,聘萧友梅为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和音乐院筹备员,于1927年11月27日,在上海成立了中国第一所独立建制的高等音乐学校—国立音乐院。

初由蔡元培兼任校长,萧友梅为教务主任主持一切,后由其代理院长,翌年12月27日正式聘为国立音乐院院长;1929年7月国立音乐院更名为国立专科学校,简称国立音专。

从国立音乐院到“国立音专”,设预科、本科、研究班,并附设师范科与选课,成立了相当于系的理论作曲、有键乐器、乐队乐器、声乐和国乐等组,形成了两科一班五组的较为完备的专业设置。

老师:萧友梅、黄自、朱英、青主、吴伯超、周淑安、应尚能、李惟宁和原在广州后到音专的陈洪,以及以歌词作家参与创作的易韦斋、龙榆生、韦瀚章、廖辅叔等;学生:黄自“四大弟子”贺绿汀、陈田鹤、江定仙、刘雪庵为代表。

2、国乐改进社(大同乐会):[笔记上:1920年郑觐文成立于上海,以中乐为主①仿制和改革民族乐器;①组织当时最大规模的民族乐队;①改编演奏国乐曲,柳尧章改编了大型民乐合奏套曲《春江花月夜》。

]大同乐会子成立以来的活动中,具有积极意义的建树,成为当时国乐改进潮流的重要成果。

大同乐会通过招收学员,聘名家施教,并辅之以相关的中西音乐课程,并以与音乐演奏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培育了一批国乐人才,一些当时和以后知名于中国乐坛的民族器乐演奏家,都曾是该会成员和曾在该会受教。

从“五四”前后开始的国乐改进活动,对于民族器乐的新创作有积极的影响。

中国音乐简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简史复习资料

精品word完整版-行业资料分享中国音乐简史复习资料古代史(远古夏商)1、中国音乐的起源模仿说感情说劳动说信号说摹仿自然说异性求爱说语言扬抑说巫术起源说2、1986年至1987年,河南舞阳县贾湖村先后出土25支骨笛,由鹤骨制成,距今约8600年至9000年、七孔笛(周秦时期)3、佾(yi)指古代乐舞的行列。

关于乐队的使用:周时盛行“金石之声”,编钟等悬挂乐器是身份与权力的象征!《周礼·春官宗伯》:“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县,士特县,辩其声”县通悬,悬挂之意!王享用的乐器是四面悬挂,然后依等级顺次为三面、两面、一面。

4、周代得宫廷乐舞包括六代乐舞、小舞、颂乐、雅乐、房中乐、四夷之乐等六代乐舞简称六乐,从黄帝时期沿袭下来带有史诗性的乐舞:(1)黄帝时的《云门大卷》,简称《云门》云是黄帝时的图腾;(2)唐尧时的《咸池》,天上的星宿名;(3)虞舜时的《韶》,又名《箫韶》;(4)夏禹时的《大夏》又称《夏籥yue》;(5)商汤时的《大濩huo》;(6)周朝当代的《大武》。

这些乐舞主要用于祭祀天地、山川、祖宗。

5、《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6、八音分类法:依乐器制作材料不同把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

(1)金类乐器:钟、铜铃、铜鼓、镈钟、甬钟、钮钟(2)石类乐器:磬、排箫(3)土类乐器:陶铃、陶鼓、陶响、陶角、陶镛yong、陶埙(4)木类乐器:柷zhu、敔yu、木鼓(5)丝类乐器:有柱:瑟、筝、筑无柱:琴(6)革类乐器:贲鼓、应、县鼓、鼍tuo鼓、鼗tao鼓、鞉tao(7)匏类乐器:“匏”即“瓠hu”,主要构成材料,一种葫芦。

笙、竽、巢(8)竹类乐器:箫、篴即笛、篪chi、籥yue、管7、曾侯乙墓乐器 1978年出土,符合“诸侯轩县”的周代等级制度规定。

编钟共65件分三层、八组悬于钟架上。

意义:曾侯乙墓出土的乐器,反映了我国先秦音乐文化的高度发展,其卓绝的铸造工艺、良好的声学性能,显示出先秦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这些乐器的出土,为我们研究先秦的乐器、乐队编制、乐律、音乐审美提供了珍贵实物。

最新中国音乐简史复习资料

最新中国音乐简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简史复习资料古代史(远古夏商)1、中国音乐的起源模仿说感情说劳动说信号说摹仿自然说异性求爱说语言扬抑说巫术起源说2、1986年至1987年,河南舞阳县贾湖村先后出土25支骨笛,由鹤骨制成,距今约8600年至9000年、七孔笛(周秦时期)3、佾(yi)指古代乐舞的行列。

关于乐队的使用:周时盛行“金石之声”,编钟等悬挂乐器是身份与权力的象征!《周礼·春官宗伯》:“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县,士特县,辩其声”县通悬,悬挂之意!王享用的乐器是四面悬挂,然后依等级顺次为三面、两面、一面。

4、周代得宫廷乐舞包括六代乐舞、小舞、颂乐、雅乐、房中乐、四夷之乐等六代乐舞简称六乐,从黄帝时期沿袭下来带有史诗性的乐舞:(1)黄帝时的《云门大卷》,简称《云门》云是黄帝时的图腾;(2)唐尧时的《咸池》,天上的星宿名;(3)虞舜时的《韶》,又名《箫韶》;(4)夏禹时的《大夏》又称《夏籥yue》;(5)商汤时的《大濩huo》;(6)周朝当代的《大武》。

这些乐舞主要用于祭祀天地、山川、祖宗。

5、《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6、八音分类法:依乐器制作材料不同把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

(1)金类乐器:钟、铜铃、铜鼓、镈钟、甬钟、钮钟(2)石类乐器:磬、排箫(3)土类乐器:陶铃、陶鼓、陶响、陶角、陶镛yong、陶埙(4)木类乐器:柷zhu、敔yu、木鼓(5)丝类乐器:有柱:瑟、筝、筑无柱:琴(6)革类乐器:贲鼓、应、县鼓、鼍tuo鼓、鼗tao鼓、鞉tao (7)匏类乐器:“匏”即“瓠hu”,主要构成材料,一种葫芦。

笙、竽、巢(8)竹类乐器:箫、篴即笛、篪chi、籥yue、管7、曾侯乙墓乐器 1978年出土,符合“诸侯轩县”的周代等级制度规定。

编钟共65件分三层、八组悬于钟架上。

意义:曾侯乙墓出土的乐器,反映了我国先秦音乐文化的高度发展,其卓绝的铸造工艺、良好的声学性能,显示出先秦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这些乐器的出土,为我们研究先秦的乐器、乐队编制、乐律、音乐审美提供了珍贵实物。

中国音乐简史

中国音乐简史

中国音乐简史中国音乐简史知识点第一章:远古、夏、商时期1、“舞阳骨笛”或“贾湖骨笛”,由鹤类尺骨制成,距今约有8000年历史。

2、“彩陶盆”内壁有三组舞者,舞姿优美,富有节奏感。

3、音乐的起源:a、巫术说b、情感说c、模仿说d、劳动说4、古歌:《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5、乐舞:《韶》孔子“三月不知肉味。

”6、古乐器:鼓、磬、编磬、钟、编钟、古笛、埙等。

第二章:西周、春秋、战国时期1、西周礼乐制度“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2、西周设立第一个礼乐机构——春管。

春秋时期,学术下移,孔子办私学,授“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乐教材《诗经》。

3、周代按乐器的制作材料分成“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4、“五音”:宫、商、角、徵、羽。

5、战国末年,俞伯牙、钟子期知音的故事《高山》、《流水》。

6、湖北随县出土“曾侯乙编钟”,一钟双音。

7、孔子“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墨子“非乐”。

老子“大音希声”。

第三章:秦、汉、魏、晋时期1、秦创建乐府,汉代兴盛,是以改编民间音乐为主的机构。

2、嵇康魏末琴家、音乐理论家,代表作《声无哀乐论》。

第四章:隋唐时期1、宫廷燕乐唐玄宗创作歌舞大曲《霓裳羽衣曲》2、“太常寺”是封建社会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唐代太常寺规模庞大,乐工数量空前,其中有著名乐工——李龟年。

第五章:宋、元时期1、市民音乐蓬勃发展,音乐活动中心是“瓦子勾栏”。

2、戏曲分杂剧与南戏两大体系。

其中元杂剧代表剧目: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王实甫《西厢记》。

第六章:明、清时期1、南戏在流行中与各地民间音乐相结合,至明代形成“四大声腔”: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

2、魏良辅对昆山腔进行改革,成为“昆曲”,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3、京剧的形成。

两大声腔:西皮强与二黄腔。

京剧鼻祖:谭鑫培。

第七章:中华民国时期1、学堂乐歌例《送别》、《共产儿童团歌》、《团结就是力量》2、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中国音乐史资料

中国音乐史资料

1.葛天氏之乐。

传说中远古氏族葛天氏的乐舞。

《吕氏春秋•古乐篇》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

”这八支歌的内容分别是:《载民》歌颂载负人民的大地;《玄鸟》是表示崇拜氏族“图腾”,即一种黑色的鸟,有人认为是燕子;《遂草木》是祝愿草木茂盛;《奋五谷》是祈求五谷丰收;《敬天常》是歌唱遵循大自然的规律;《达帝功》是歌颂天帝的功德,希望天帝保佑;《依地德》是感谢土地的赐予和地神的恩惠;《总禽兽之极》是盼鸟兽繁殖,为人们提供吃用不尽的肉食、皮毛。

葛天氏之乐勾画出一幅远古时代人们的生活图景,反映了人类进入农业定居阶段后的信仰、观念和愿望,是原始社会极为著名的一部乐舞作品。

(名词解释)2.《箫韶》:舜时乐舞。

简称韶;又名韶、大(韶)、九招;由于作于虞舜时代,故又名韶虞;乐舞由编管乐器排箫作为主要伴奏乐器,所以称为《箫韶》;乐舞有九个段落,所以又叫《九韶》;有九次歌唱,又称为《九歌》;有九次变化,所以又叫《九辩》。

由这多个名称可知,《韶》乐是内容丰富而富于变化的多段体乐舞。

所谓“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尚书•益稷》),乐舞的高潮是第九段,并以鸟图腾崇拜为主要内容。

乐舞的风格是“温润以和,似南风之至”(《乐纬•动声仪》),具有高度抒情化的特色。

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和孔子都欣赏过这部作品,并给与高度评价。

据《通典•乐》载,秦时名招舞,公元前201年有汉高祖更名《文始》。

这是一部在历史上真实存在过、并且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的作品。

(名词解释)3. 大武:又名武。

《大武》是一种武舞,以歌颂周武王伐纣的功绩为内容。

据《礼记•乐记•宾牟贾》记载,春秋时期孔子所见的《大武》演出,结构共分六段,第一段舞队由北面而来;第二段表现消灭商纣的战争胜利;第三段再向南方进军;第四段表示巩固了南国疆域;第五段分成两个舞行,周公、召公分列左右辅理朝政;第六段表现对周天子的尊崇。

有人考证,《大武》的六篇歌章保存在《诗经•周颂》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音乐简史复习资料古代史(远古夏商)1、中国音乐的起源模仿说感情说劳动说信号说摹仿自然说异性求爱说语言扬抑说巫术起源说2、1986年至1987年,河南舞阳县贾湖村先后出土25支骨笛,由鹤骨制成,距今约8600年至9000年、七孔笛(周秦时期)3、佾(yi)指古代乐舞的行列。

关于乐队的使用:周时盛行“金石之声”,编钟等悬挂乐器是身份与权力的象征!《周礼·春官宗伯》:“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县,士特县,辩其声”县通悬,悬挂之意!王享用的乐器是四面悬挂,然后依等级顺次为三面、两面、一面。

4、周代得宫廷乐舞包括六代乐舞、小舞、颂乐、雅乐、房中乐、四夷之乐等六代乐舞简称六乐,从黄帝时期沿袭下来带有史诗性的乐舞:(1)黄帝时的《云门大卷》,简称《云门》云是黄帝时的图腾;(2)唐尧时的《咸池》,天上的星宿名;(3)虞舜时的《韶》,又名《箫韶》;(4)夏禹时的《大夏》又称《夏籥yue》;(5)商汤时的《大濩huo》;(6)周朝当代的《大武》。

这些乐舞主要用于祭祀天地、山川、祖宗。

5、《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6、八音分类法:依乐器制作材料不同把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

(1)金类乐器:钟、铜铃、铜鼓、镈钟、甬钟、钮钟(2)石类乐器:磬、排箫(3)土类乐器:陶铃、陶鼓、陶响、陶角、陶镛yong、陶埙(4)木类乐器:柷zhu、敔yu、木鼓(5)丝类乐器:有柱:瑟、筝、筑无柱:琴(6)革类乐器:贲鼓、应、县鼓、鼍tuo鼓、鼗tao鼓、鞉tao (7)匏类乐器:“匏”即“瓠hu”,主要构成材料,一种葫芦。

笙、竽、巢(8)竹类乐器:箫、篴即笛、篪chi、籥yue、管7、曾侯乙墓乐器 1978年出土,符合“诸侯轩县”的周代等级制度规定。

编钟共65件分三层、八组悬于钟架上。

意义:曾侯乙墓出土的乐器,反映了我国先秦音乐文化的高度发展,其卓绝的铸造工艺、良好的声学性能,显示出先秦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这些乐器的出土,为我们研究先秦的乐器、乐队编制、乐律、音乐审美提供了珍贵实物。

8、十二律:十二律名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rui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9、音乐思想一、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孔子(1)他确立了音乐审美标准是“尽善尽美”(2)崇雅贬郑(3)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孔子的音乐思想本质上市保守的,所论及“乐”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孟子(1)认为无论圣人还是凡人,对音乐都由共同美感(2)认为音乐本质是用来表现人的喜乐之情的(3)倡导主要“与民同乐”不要“独乐乐”或“少乐乐”荀子(1)音乐表现的音响必须“中”“和”而不“淫”,所谓“审一定和”,“一”即“中声”(2)抨击墨子的“非乐”思想,注重音乐的社会功能(3)提出“中和”的审美标准,反对“夷俗邪音”“郑卫之音”,进一步发展了前人的“中和”思想二、墨家音乐美学思想墨子(1)对音乐持否定态度,反对儒家礼乐思想(2)认为音乐解决不了老百姓的“三患”墨子站在劳动人民的立场上,为他们利益着想,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另一方面,他认为一种狭隘定的功利主义思想完全否定音乐的社会功能,这显然是错误的。

三、道家音乐思想老子(1)提倡“无知无欲”(2)追求的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庄子(1)批判儒家的礼乐思想(2)推崇自然之乐(3)倡导适性之乐(两汉三国)10、相和歌的形成最初为清唱,无伴奏的“徒歌”;后来加入众人帮腔,进一步发展为“一人唱,三人和”的“但歌”,只是仍无伴奏;再经乐府整理,最终形成唱者自击节鼓,以管弦乐队相和伴奏的歌唱形式——相和歌11、相和大曲随着相和歌的不断发展与完善,逐渐形成了歌、舞、乐综合的多段式“大曲”,即所谓“相和大曲”。

相和歌的最高发展形式。

12、百戏:百戏是汉代各种民间杂耍技艺的总称,包括杂技、武术、魔术、幻术、歌舞、杂乐、杂戏等多种民间艺术13、琴曲《广陵散》聂政刺韩王又名《广陵止息》,由“正声”、“乱声”两个基本主题发展而成的器乐大曲,规模宏大。

14、嵇ji康的《声无哀乐论》嵇康认为,音乐和万物一样,也是由天地间的元气所产生的,它是客观存在的,与人的主观感情无关。

音乐固然不能表现情感,却能以其音响去刺激人,使人产生“燥”“静”的反应。

历史意义:(1)司马氏政权袭用《乐记》所代表的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将音乐当做宣扬名教,维护其统治的重要工具,“声无哀乐”论的提出无疑是对其大胆的挑战,在当时具有叛逆的、革命的、反传统的现实意义。

(2)若将《乐记》和《声无哀乐论》这两篇各自自成体系的音乐美学专著进行比较,二者各有侧重。

(3)在道家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声无哀乐论》是承前启后的重要一环。

(4)如果说《乐记》是中国他律论音乐美学论著的代表,那么《声无哀乐论》则最具自律论色彩。

15、西汉京房六十律(1)京房其人在乐律研究方面提出开创性的六十律理论,针对管律计算的不精准性,大胆提出“竹声不可以度调”的见解,并为此制作了十三弦的“准”(2)六十律理论京房六十律的计算方法是在三分损益十二律之后,继续用此法上下相生,直至六十律为止。

(两晋南北朝)16、吴声歌曲:流传于江南一带的歌曲,最初是徒歌,即清唱,后加入管弦乐器伴奏。

17、西曲歌:流传于当时的荆、郢、邓之间,即今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一带。

18、南朝梁丘明所传,古琴音乐,目前仅见的一首以文字记谱的琴曲——《褐石调·幽兰》(隋唐五代)19、表格隋《七部乐》、《九部乐》与唐《九部乐》、《十部乐》对照表20 、隋开皇初年后设立了国伎、清商伎、天竺伎、高丽伎、龟兹伎、安国伎、文康伎等七部。

隋炀帝将国伎和文康伎改名为“西凉”和“礼毕”,并增设“疏勒”和“康国”两部,共九部乐。

唐武德初年后,去“礼毕”和“天竺”,增设“燕乐”和“扶南”,仍九部。

唐贞观十六年,加入“高昌乐”,形成“十部乐”。

唐玄宗时期,宫廷音乐又根据表演方式分为“坐部伎”(室内表演)六部和“立部伎”(室外表演)八部。

21、唐大曲是综合器乐、声乐和舞蹈于一体的大型歌舞音乐,它是由同一首宫调的若干“遍”组成的成套乐舞。

22、唐朝有四个重要的音乐机构:大乐署、鼓吹署、教坊和梨园。

前两个属于太常寺,后两个隶属宫廷。

教坊是唐代新设的宫廷音乐机构,专管雅乐以外的歌舞和散乐得教习、排练、演出等事务,成员有男有女。

梨园是设立在宫廷中的音乐机构。

由唐玄宗亲自教习,并自创新曲,让“梨园弟子”演奏23、音乐理论著作(1)《乐书要录》是唐武则天组织元万顷等人员编写,共10卷,该书是对唐武则天前乐律学的总结。

(2)《教坊记》是唐崔令钦撰写,共一卷,所记录的是唐开元、天宝年间乐部内教坊的制度和轶事。

(3)《羯鼓录》是唐南卓所著的笔记形式的专著。

叙述了羯鼓源流以及玄宗以后的音乐生活故事(4)《乐府杂录》是唐段安节撰写,此书研究唐代礼乐制度,音乐、舞蹈、百戏的专门论著(宋元时期)24、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世称姜白石,江西鄱阳人,南宋诗词名家与音乐家。

自度曲如《扬州慢》25、唱赚:宋代艺术歌曲形式之一,以鼓、拍板和笛为主要伴奏乐器,不清唱套曲的宋代一种表演形式。

缠令(引子—A—B—C—D······尾声)和缠达(引子—A—B—A1—B1—A2—B2······)是宋代的两种曲式结构形式。

26、元散曲散曲是元代时在宋代曲子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具有新音乐风格和语言特色的歌曲形式。

散曲的曲体形式有小令、带过曲和散套三种。

27、说唱音乐(1)鼓子词:宋代的一种说唱艺术,因歌唱时主要用鼓击节而得名。

(2)诸宫调:宋元时期一种结构庞大的长篇说唱艺术,由北宋汴京(今河南开封)勾栏艺人孔三传所创。

它的歌唱部分由多套曲牌组成,每套曲牌使用一个宫调,但各套的宫调则不同,故得名。

(3)货郎儿:宋时流行于民间的歌曲,元时演变成一种说唱艺术形式。

28、戏曲音乐(1)宋杂剧音乐:宋代源出北方的一种戏曲形式。

(2)元杂剧音乐:元代在宋金杂剧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高度成熟的戏曲艺术。

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白朴、郑光祖元杂剧唱腔为曲牌体,一般为七声音阶,节奏明快,风格刚健。

音乐结构严密逻辑关系。

(3)南戏音乐:南戏是宋元时期流行于我国南方的一种戏曲艺术,因起源于北宋宣和年间的浙江温州,初名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29、《潇湘水云》是浙派琴乐奠基人郭沔mian,于南宋末年定居湖南衡山附近时创作的琴曲,为浙派代表作之一。

成功的表现了云水摇曳奔腾和烟波浩淼的景象,以及对元兵南侵,民族危亡的忧思之情。

30、(1)《梦溪笔谈》乐论是北宋沈括(字存中,杭州人)的一部笔记体著作,该书的乐论部分占有相当篇幅,涉及乐器、乐曲、宫调、乐谱、律学、音乐思想和音乐声学等各个领域。

(2)《乐书》是北宋宫廷雅乐派代表人物陈旸撰的音乐类书,被誉为我国第一部音乐百科全书。

(3)《琴史》是现存最早的琴史专著,北宋朱文长撰。

(4)《碧鸡漫志》、《词源》和《唱论》是宋元时期以研究词曲的,源流构成原理与演唱方法为中心内容的三部著作。

《碧鸡漫志》是研究歌曲的笔记体音乐著作,南宋王灼撰。

《词源》由南宋张炎撰,是研究古代乐律与宋词音乐必不可少的参考书《唱论》是现存最早论述声乐的音乐论著,元代燕南芝庵撰。

(明清时期)31、四大声腔: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32、昆山腔,魏良辅改革:主要是把“平直无意致”的昆山土戏改为“细腻水磨,一字数转,轻柔婉折,圆润流畅”的“水磨腔”。

还丰富了乐队的配置,除笛主奏外,加笙、箫管、三弦、琵琶、月琴和鼓等乐器明汤显祖《牡丹亭》、清洪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汤显祖,“临川四梦”又“名玉茗堂四梦”:《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33、梆子腔,最初因用枣木梆子击节而得名,又因源于秦地陕、甘等地,故又称“秦腔”音调高亢激越,节奏强烈急促,唱腔中常有“花音”又名“欢音”,有“哭音”又名“苦音”34、音乐理论著作(1)《乐律全书》明代朱载堉著。

详细记载了“新法密率”(即十二平均律)的推演方法,彻底解决了“黄钟不能还原”的历史问题(2)《溪山琴祝》是一篇关于古琴表演的美学理论文献,明代徐上瀛撰(明末虞山派著名代表人物)。

系统阐述了古琴演奏中的音质、音色、技巧、方法及演奏者得素养等问题,是古琴演奏与研究的重要文献。

35、重要曲谱集(1)《神奇秘谱》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古琴曲谱集,明代朱权编辑。

(2)《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是一部清代声乐乐谱曲集,内容包括唐宋诗词、金元诸宫调、宋元明南戏、元明杂剧、元明清散曲、明清传奇、清代宫廷戏等多种体裁。

对于研究唐以来的音乐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