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腑法治疗中风精品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中风ppt
辨证论治
根据中风的病因、病理和症状,采用辨证的方法进行针对性 治疗,如采用中药治疗、针灸治疗等。
治未病的理念
预防为主
中医强调预防为主,对于有中风倾向的人群,应及早采取措施进行干预,防 止疾病的发生。
治未病
对于已经发生中风的患者,应积极采取措施防止病情恶化,进一步促进患者 康复。
针灸治疗和中药治疗
针灸治疗
针灸是中医治疗中风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和气血、疏 通经络,有助于患者康复。
中药治疗
中药是中医治疗中风的另一个重要手段,根据中风的病因和症状,采用不同的中 药方剂进行治疗。
05
中风的现代医学治疗
脑梗死的治疗原则
早期溶栓
在脑梗死发生后,早期进行溶 栓治疗可以有效溶解血栓,恢
中风的临床评估
病史采集
了解患者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 、高血脂等血管疾病病史。
神经系统检查
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认知能力 、运动功能等神经系统表现。
其他检查
进行心电图、血液检查等其他辅 助检查,以全面评估患者病情。
中风的影像学诊断
CT检查
脑CT扫描可迅速排除脑出血 、脑梗塞等常见脑血管疾病。
MRI检查
规律运动
适当的运动有助于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 血液循环。
合理饮食
保持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习惯,多摄 入富含纤维的食物。
戒烟限酒
戒烟限酒有助于保持血管健康。
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预防中风的作用
保持正常体重
肥胖会增加中风的发病风险,保持 正常体重有助于预防中风。
规律作息
良好的作息习惯有助于维持血压稳 定,降低中风风险。
06
中风康复和预防
中风康复训练
根据中风的病因、病理和症状,采用辨证的方法进行针对性 治疗,如采用中药治疗、针灸治疗等。
治未病的理念
预防为主
中医强调预防为主,对于有中风倾向的人群,应及早采取措施进行干预,防 止疾病的发生。
治未病
对于已经发生中风的患者,应积极采取措施防止病情恶化,进一步促进患者 康复。
针灸治疗和中药治疗
针灸治疗
针灸是中医治疗中风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和气血、疏 通经络,有助于患者康复。
中药治疗
中药是中医治疗中风的另一个重要手段,根据中风的病因和症状,采用不同的中 药方剂进行治疗。
05
中风的现代医学治疗
脑梗死的治疗原则
早期溶栓
在脑梗死发生后,早期进行溶 栓治疗可以有效溶解血栓,恢
中风的临床评估
病史采集
了解患者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 、高血脂等血管疾病病史。
神经系统检查
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认知能力 、运动功能等神经系统表现。
其他检查
进行心电图、血液检查等其他辅 助检查,以全面评估患者病情。
中风的影像学诊断
CT检查
脑CT扫描可迅速排除脑出血 、脑梗塞等常见脑血管疾病。
MRI检查
规律运动
适当的运动有助于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 血液循环。
合理饮食
保持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习惯,多摄 入富含纤维的食物。
戒烟限酒
戒烟限酒有助于保持血管健康。
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预防中风的作用
保持正常体重
肥胖会增加中风的发病风险,保持 正常体重有助于预防中风。
规律作息
良好的作息习惯有助于维持血压稳 定,降低中风风险。
06
中风康复和预防
中风康复训练
中风病_《中医内科学》课件-PPT文档资料
祛邪开窍醒神; 扶正固脱、救阴固阳。
(一)中经络:神志意识正常 1.肝阳暴亢 2.风痰阻络 3.痰热腑实 4.气虚血瘀 5.阴虚风动 (二)中脏腑:神志意识障碍 1.风火闭窍(阳闭) 2.痰火闭窍(阳闭) 3.痰湿蒙窍(阴闭) 4.元气衰败(脱证) (三)后遗症 1.半身不遂 2.言语不利
三、分证论治
刘河间主“ 心火暴甚”; 李东垣主“ 正气自虚”; 朱丹溪主“ 湿痰生热”; 张景岳倡“ 非风”之说,提出“ 内伤积损”的论 点; 叶天士创立“ 肝阳化风”之说; 王清任创立“ 气虚血瘀”之说。
三、范围
中风类同西医脑血管疾病:
暂脑缺短血发作
缺血性 脑梗塞 脑血栓形成 脑栓塞 脑出血 出血性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病
【病因病机】 1、正气虚弱,内伤积损 <正气虚弱>
年老 体弱 久病 气虚 脑脉瘀滞不通 脑脉失养
虚
中风
阴血亏虚 风痰瘀血上扰
<劳倦内伤>
(1)慢性 房劳 肾精暗耗 脏腑损伤 气血逆乱 忧思 心血亏损 气血不足 中风 劳倦 中气损伤 阴阳失调 风火痰瘀 (2)急性 劳神 阳气升张 挟痰
烦劳 过度 挟火 上壅清窍 劳体 内风旋动 挟瘀
六端,引起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 病理: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 病位:在脑,与心、肾、肝、脾密切相关。 病性:本虚标实,上盛下虚。 本 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 标 为风火相煽,痰湿壅盛,瘀血阻滞,气血逆乱
【诊 断】
一、诊断依据
1、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偏身麻木,甚则神
志恍惚、迷蒙、神昏、昏愦为主症。 2.发病急骤,有渐进发展过程。病前多有头晕头痛,肢
2、中风病的分期
急性期 发病后两周以内,中脏腑者1个月以内;
Z中风的中医药治疗PPT课件
病因
积损正衰
劳倦内伤 脾失健运,痰浊内生 五志所伤,情志过极
病机
虚(阴虚、气虚)
火(肝火、心火) 风(肝风、外风) 痰(风痰、湿痰) 气(气逆) 血(血瘀)
病机
病变多为本虚标实,上盛下虚
在本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在标为风火相
煽,痰湿壅盛,瘀血阻滞,气血逆乱 而其基本病机为气血逆乱,上犯于脑 病位在脑,与心、肾、肝、脾密切相关
大量的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证明中风急性期重
点运用活血化瘀药是合理的 活血化瘀药物对凝血机制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使用活血化瘀药能提高出血性中风的治疗效果 痰瘀共患是中风病的常见证候,我们在临床上 常采用痰瘀同治之法
通腑是重要的治疗方法
中风病者,绝大多数都有不同程度的大便秘
结或大便困难,重症患者尤为多见 便干便秘、舌苔黄腻、脉弦滑为腑实证突出 的三大特征 只要不是中风脱证,或者大便泄泻失禁,即 使没有明显腑实证,中风病发,重症或闭证 患者,都可以即时开始给予通腑治疗 通腑不仅仅等同于通便
急性期强调综合救治
中风之病,病因病机复杂,重者病情危笃,
变化迅速,单靠内服药物,难以应付 在诊断、辨证明确的前提下,对中风病应早 期应用各种手段进行综合救治,充分发挥中 西医各自的优势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目的是取二者之长,争取 达到最佳的疗效,而不是攀比各自在治疗中 的比重占多少
活血化瘀宜早用,痰瘀同治可常选
证治分类
后遗症期
1.气虚血滞,脉络瘀阻 2.阴虚阳亢,脉络瘀阻 3.风痰阻窍,络脉瘀阻
补阳还五汤加减 虎潜丸加减 解语丹加减
中成药
静脉制剂 (1)清开灵注射液:40~60ml加人5%或l0%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2次。适用于肝阳暴亢, 痰热腑实证。 (2)醒脑静注射液:10~20ml加人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中静滴,每日1~2次。适用于肝阳暴亢,痰热 腑实证;或中脏腑实证。 (3)血塞通注射剂:200~400mg加人25%或50%葡萄糖注射液40~60ml中静脉注射,或加人5%或10%葡萄糖 注射液250~500ml中静滴,每日1次。适用于各种证型。 (4)丹参注射液或复方丹参注射液:20~40ml加人5%或10%的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滴,每日1~2次。适用 于各种证型。 (5)脉络宁注射液:l0~20ml加人5%或10%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中静滴,每日2次。适用于肝阳暴亢、痰 热腑实、风痰瘀血痹阻脉络之证。 (6)通脉舒络液:250ml静滴,每日1~2次。适用于气虚血瘀证、痰湿蒙塞心神证。 (7)盐酸川芎嗪注射液:80~120mg加人5%或10%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中静滴,每日1次。适用于瘀血阻 络证。 (8)血栓通注射液:4~6ml加人5%或10%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中静滴,每日1~2次。适用于各种证型。 (9)心脉灵注射液:20~40ml加人5%或10%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中静滴,每日l~2次。适用于元气败脱、 心神散乱之危证。 (10)参麦注射液:20ml加人50%葡萄糖注射液40ml中静脉注射,或40~60ml加人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 静脉滴注,每日2次。适用于中风之脱证,或由闭而脱,气阴俱伤的危急证。 (11)参附注射液:5~20ml加人50%葡萄糖注射液40rnl中静注,或20~100ml加人5%或10%葡萄糖注射液 500ml中静滴,每日1~2次。适于用脱证或由闭而脱,阳气暴脱之危急证。 (12)50%红花注射液:5~20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滴,每日1次。用于缺血性中风。 (13)灯盏花素注射液8~16ml,或灯盏细辛注射液20~40ml,加人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中静滴,用于 各期各型中风。 (14)刺五加注射液:20ml/支,2~4支加人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中静滴,适用于气虚、血瘀证。
中医内科学 中风医学PPT课件
阴闭--痰湿蒙窍证 (1)辨证依据: ①主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肢
体松懈,口舌歪斜; ②兼次症:痰涎壅盛,面白唇暗,四肢不温, 甚则四肢逆冷; ③舌象:舌质暗淡,苔白腻; ④脉象:脉沉滑或沉缓。 治法:燥湿化痰,醒神开窍。 方药:涤痰汤配合灌服或鼻饲苏合香丸
【辨证论治】中脏腑
脱证--阴竭阳亡
半身不遂; ③舌象:舌质暗,苔腻;
④脉象:弦滑。
治法:祛风化痰,宣窍通络。 方药:解语丹。
【辨证论治】
恢复期
2 、气虚络瘀
(1)辨证依据:
①主症:偏身瘫软不用,伴肢体麻木,甚则
感觉完全丧失,口舌歪斜;
②兼次症:少气懒言,纳差,自汗,面色
萎黄,或偏侧肢体强痉而屈伸不利, 或见患侧肢体浮肿;
③舌象:舌质淡紫或紫暗,有瘀点或瘀斑,
【辨证论治】(三)分Biblioteka 论治中经络3、阴虚风动
(1)辨证依据: ①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
偏身麻木; ②兼次症:烦躁失眠,眩晕耳鸣,手足心热 或五心烦热。 ③舌象:舌质红 或暗红,少苔或无苔; ④脉象:脉弦或细弦数。
治法:滋阴潜阳,镇肝熄风 方药:镇肝熄风汤
【辨证论治】中脏腑
闭证
阳闭--痰火闭窍证 (1)辨证依据:
肢体拘急,口舌歪斜,言语不利; ②兼次症:头晕目眩; ③舌象:舌质暗红,舌苔白腻或黄腻; ④脉象:脉弦滑。
治法:祛风化痰通络。 方药:真方白丸子加减
【辨证论治】
(三)分证论治
中经络
2、风阳上扰 (1)辨证依据: ①主症: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肢体强痉,言语不利,
口舌歪斜; ②兼次症:眩晕头胀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 怒,尿黄便秘; ③舌象:舌质红或绛,苔薄黄或黄燥; ④脉象:脉弦或弦数。 治法:平肝潜阳,活血通络。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体松懈,口舌歪斜; ②兼次症:痰涎壅盛,面白唇暗,四肢不温, 甚则四肢逆冷; ③舌象:舌质暗淡,苔白腻; ④脉象:脉沉滑或沉缓。 治法:燥湿化痰,醒神开窍。 方药:涤痰汤配合灌服或鼻饲苏合香丸
【辨证论治】中脏腑
脱证--阴竭阳亡
半身不遂; ③舌象:舌质暗,苔腻;
④脉象:弦滑。
治法:祛风化痰,宣窍通络。 方药:解语丹。
【辨证论治】
恢复期
2 、气虚络瘀
(1)辨证依据:
①主症:偏身瘫软不用,伴肢体麻木,甚则
感觉完全丧失,口舌歪斜;
②兼次症:少气懒言,纳差,自汗,面色
萎黄,或偏侧肢体强痉而屈伸不利, 或见患侧肢体浮肿;
③舌象:舌质淡紫或紫暗,有瘀点或瘀斑,
【辨证论治】(三)分Biblioteka 论治中经络3、阴虚风动
(1)辨证依据: ①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
偏身麻木; ②兼次症:烦躁失眠,眩晕耳鸣,手足心热 或五心烦热。 ③舌象:舌质红 或暗红,少苔或无苔; ④脉象:脉弦或细弦数。
治法:滋阴潜阳,镇肝熄风 方药:镇肝熄风汤
【辨证论治】中脏腑
闭证
阳闭--痰火闭窍证 (1)辨证依据:
肢体拘急,口舌歪斜,言语不利; ②兼次症:头晕目眩; ③舌象:舌质暗红,舌苔白腻或黄腻; ④脉象:脉弦滑。
治法:祛风化痰通络。 方药:真方白丸子加减
【辨证论治】
(三)分证论治
中经络
2、风阳上扰 (1)辨证依据: ①主症: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肢体强痉,言语不利,
口舌歪斜; ②兼次症:眩晕头胀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 怒,尿黄便秘; ③舌象:舌质红或绛,苔薄黄或黄燥; ④脉象:脉弦或弦数。 治法:平肝潜阳,活血通络。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中风的中医治疗》课件
针灸疗法
针灸可以刺激穴位,调整气血,以及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对于中风康复起到积 极的作用。
3
推拿疗法
推拿可以通过按摩和推拿穴位,改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的僵硬和痉挛症状,帮 助中风患者康复。
经典中药治疗方案
川芎
川芎是一种常用于改善血液循环 和活血化瘀的中药。
丹参
当归
丹参是一种中药,具有舒缓血管、 降低血压和促进心脏功能的效果。
当归是一种常用于缓解气血瘀阻、 调节月经和补血的中草药。
针灸和推拿治疗技术
针灸
针灸是中医常用的一种疗法, 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整病人 的气血,提高自愈能力。
推拿
推拿是中药学中的一种疗法, 通过按摩和推拿身体的穴位,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以及肌肉的 松弛情况。
太极推拿
太极推拿结合了太极拳和传统 推拿的技术,通过平和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量, 调整和平衡全身的气血。
控制生活方式
积极改善生活方式,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可降低中风的发生风险。
定期体检
定期接受身体健康检查,包括血压、血脂和血糖等指标,有助于及时发现潜在的中风风险。
注意心理健康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减少压力和焦虑,有助于预防中风和促进康复。
调理饮食和生活习惯
1 合理膳食
中风患者可以选择低脂低 盐、高纤维和富含抗氧化 剂的食物,如鱼类、水果 和蔬菜。
2 适当运动
3 生活节律
中风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 进行适当的运动,如散步、 瑜伽和太极等,有助于改 善血液循环。
维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和合 理的工作负荷,有助于减 轻中风风险和促进康复。
预防中风的注意事项
《中风的中医治疗》PPT课件
中风的中医治疗PPT课件
急性期:以风、火、痰、瘀等标实证为主, 恢复期:多虚实夹杂,气虚、阴虚证候逐渐明显。 病理因素: 火(肝火、心火)、 痰(风痰、湿痰)
风(外风、肝风) 、气(气逆)、 血(血瘀) 、 虚(肝肾阴虚、气虚) 病位:脑、与肝、脾、心、肾有关。 预后: 中风病的转归取决于患者体质的强弱,正气的盛衰, 病情的轻重以及诊疗的正确及时与否、调养是否得当等多 种因素。
别名:“偏枯”、“仆击”、“大厥”、 “薄厥”、“偏风”、“身偏不用”、 “风痱”等。
4
中风
(二)范围
现代医学的认识
中风——是脑卒中(急性脑血管病)的俗称,是指一种急 性非外伤性脑局部血液供应障碍引起的局灶性神经损害。
种类—— 出血性: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缺血性:脑血栓形成、脑栓塞
5
中风
(三)证候特征
19
中风
三、辨证论治
(一)辨 病
1、诊断要点
临床表现: 中经络
中脏腑
发病特点:病发突然,起病急骤,变化迅速。
诱因先兆:病发多有气候骤变、烦劳过度、情志相激 、跌仆努挣
等诱因,病发前常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力弱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 本病多发生在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相关检查: 头颅CT、MRI、脑脊液、眼底检查。
情志过极 饮食不节
五志化火→心火暴盛
肝阳骤亢→肝风暴动 脾失健运→痰浊内生→痰热动风
风气痰 火血瘀→横窜经络→中 相上互→蒙蔽清窍→风 煽逆结
12
中风
(三)、病理因素
风
虚
火
中风
瘀
痰
13
中风
1、风 ( 外风、肝风内动 )
• 中风为风邪所致,风邪多通肝,“风气通于肝”; • 中风多由情志引起,特别是怒,怒伤肝; • “肝主身之筋膜”,手足震颤,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甚或抽
风(外风、肝风) 、气(气逆)、 血(血瘀) 、 虚(肝肾阴虚、气虚) 病位:脑、与肝、脾、心、肾有关。 预后: 中风病的转归取决于患者体质的强弱,正气的盛衰, 病情的轻重以及诊疗的正确及时与否、调养是否得当等多 种因素。
别名:“偏枯”、“仆击”、“大厥”、 “薄厥”、“偏风”、“身偏不用”、 “风痱”等。
4
中风
(二)范围
现代医学的认识
中风——是脑卒中(急性脑血管病)的俗称,是指一种急 性非外伤性脑局部血液供应障碍引起的局灶性神经损害。
种类—— 出血性: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缺血性:脑血栓形成、脑栓塞
5
中风
(三)证候特征
19
中风
三、辨证论治
(一)辨 病
1、诊断要点
临床表现: 中经络
中脏腑
发病特点:病发突然,起病急骤,变化迅速。
诱因先兆:病发多有气候骤变、烦劳过度、情志相激 、跌仆努挣
等诱因,病发前常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力弱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 本病多发生在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相关检查: 头颅CT、MRI、脑脊液、眼底检查。
情志过极 饮食不节
五志化火→心火暴盛
肝阳骤亢→肝风暴动 脾失健运→痰浊内生→痰热动风
风气痰 火血瘀→横窜经络→中 相上互→蒙蔽清窍→风 煽逆结
12
中风
(三)、病理因素
风
虚
火
中风
瘀
痰
13
中风
1、风 ( 外风、肝风内动 )
• 中风为风邪所致,风邪多通肝,“风气通于肝”; • 中风多由情志引起,特别是怒,怒伤肝; • “肝主身之筋膜”,手足震颤,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甚或抽
中风ppt课件
口僻俗称吊线风,主症是口眼歪斜,多伴有耳后疼痛,
气血逆乱,血随气逆,上扰脑窍而致脑髓神机受损,且 以中老年人为多。
中风与口僻鉴别
中风与口僻鉴别
A:中风:口舌歪斜(中枢性面瘫)
B:口僻:口眼歪斜(周围性面瘫)
中风(中经络)与口僻的鉴别。
中枢性面瘫
周围性面瘫
【诊断与鉴别诊断】
二.鉴别诊断
(1)与痫病鉴别 都有卒然昏仆的见症。而痫病 为发作性疾病,昏迷时四肢抽搐,口吐涎沫, 或作异常叫声,醒后一如常人,且肢体活动多 正常,发病以青少年居多
• 《素问 生气通天论》“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 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 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 《素问 通评虚实论》“仆击,偏枯,肥贵人则膏 粱之疾也”
• 唐宋以前,以“外风”立论,认为“内虚 邪中”。 • 张仲景认为络脉空虚,风邪入中,并分为 中经中络,中脏中腑。治疗宜疏风散邪, 扶助正气。《千金方》小续命汤和《素问 病机气宜保命集》大秦九汤为代表方。 • 唐宋 以后,尤其是金元时期,以“内风” 立论。刘元素认为病因是热,刘河间认为 “心火暴甚”,李东垣认为“正气自虚”, 朱丹溪认为“湿痰生热。”
结合辨病,掌握预后。脑出血急性期 -中脏腑;脑梗、脑血管痉
左侧侧脑室内见大片状高密度影充填,少许进入右侧侧脑室
【治疗】
一、辨证要点
意识是否清楚?
1.辨中经络、中脏腑
中脏腑:昏不识人,或神志昏糊、迷蒙,伴见肢体不用 2.中脏腑辨之闭证与脱证 闭证:属实,证见神志昏迷、牙关紧闭、口噤不开, 两手握固、肢体强痉等。 脱证:属虚,症见神志昏愦无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
右侧小脑半球见短T1短T2信号,DWI呈低信号,内见小片状高信号。有占位效应,周围可 见水肿。
脑中风的中医治疗PPT通用课件
等。
疗效标准
(1)按照统一标准,采用计分法评定:①神志状态:清醒4 分;恍惚(思睡、唤醒后能与人言)3分;迷蒙(嗜睡、呼 之答不确切)2分;神昏1分;昏愦(神昏兼脱证)0分。② 语言表达:正常4分;亠般表达、命名不能3分;说话成句而 表达不清2分;不能说单词、词组1分;语言不能或基本不能 0分。③上肢肩关节:正常4分;上举全而肌力差3分;上举 平肩或略过肩2分;上举不到肩1分;不能动或前后略摆动0 分。④上肢指关节:正常4分;手指分别动作有效而肌力差3 分;握拳伸指2分;屈指、握不成拳、不会伸1分;不能动0 分。⑤下肢髋关节:正常4分;抬高45度以上3分;不足45 度者2分;摆动、能平移1分;不能动0分。⑥下肢趾关节: 正常4分;伸屈自如、力弱3分;伸屈不全2分;略动1分;不 会动0分。⑦综合功能:生活自理、自由交往4分;基本自理 、尚有部分功能不全3分;部分自理、需人辅助、可行走2分 ;站立迈步、需人照料1分;臣卜床0分。
运,津液内停,聚湿成痰,痰阻经络而发为半身不遂。 风 素体阴虚,阳亢化风,或因七情过极,极而生风,内风旋转,气血
随之上冲,可夹痰夹水,络破血溢,致成中风危候。 火 多为内生之火,或因将息失宜,或因喜怒过度,以致心火亢盛,肝
阳暴张,气血上逆,心神昏冒,卒发昏仆。 虚 或因年迈力衰,肾元不固,或形体肥胖,气虚于中,或思虑烦劳,
用法:急煎汤灌服或鼻饲。 常用成方:参附汤、四逆汤加人参等。
其它
清开灵注射液。 用法:取清开灵注射液40~60毫升,兑人葡萄溏注射液
500毫升,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28天为一疗程。 疗效:本药主要用于邪热、痰浊、瘀血等标实症状突出的
中风急性期,不宜用于气虚、阳虚、脱症等。
其它
蝮蛇抗栓酶注射液 组成:蝮蛇抗栓酶,每支含量0.25单位。 用法:第一周,以0.25单位加250毫升生理盐水静脉滴注
疗效标准
(1)按照统一标准,采用计分法评定:①神志状态:清醒4 分;恍惚(思睡、唤醒后能与人言)3分;迷蒙(嗜睡、呼 之答不确切)2分;神昏1分;昏愦(神昏兼脱证)0分。② 语言表达:正常4分;亠般表达、命名不能3分;说话成句而 表达不清2分;不能说单词、词组1分;语言不能或基本不能 0分。③上肢肩关节:正常4分;上举全而肌力差3分;上举 平肩或略过肩2分;上举不到肩1分;不能动或前后略摆动0 分。④上肢指关节:正常4分;手指分别动作有效而肌力差3 分;握拳伸指2分;屈指、握不成拳、不会伸1分;不能动0 分。⑤下肢髋关节:正常4分;抬高45度以上3分;不足45 度者2分;摆动、能平移1分;不能动0分。⑥下肢趾关节: 正常4分;伸屈自如、力弱3分;伸屈不全2分;略动1分;不 会动0分。⑦综合功能:生活自理、自由交往4分;基本自理 、尚有部分功能不全3分;部分自理、需人辅助、可行走2分 ;站立迈步、需人照料1分;臣卜床0分。
运,津液内停,聚湿成痰,痰阻经络而发为半身不遂。 风 素体阴虚,阳亢化风,或因七情过极,极而生风,内风旋转,气血
随之上冲,可夹痰夹水,络破血溢,致成中风危候。 火 多为内生之火,或因将息失宜,或因喜怒过度,以致心火亢盛,肝
阳暴张,气血上逆,心神昏冒,卒发昏仆。 虚 或因年迈力衰,肾元不固,或形体肥胖,气虚于中,或思虑烦劳,
用法:急煎汤灌服或鼻饲。 常用成方:参附汤、四逆汤加人参等。
其它
清开灵注射液。 用法:取清开灵注射液40~60毫升,兑人葡萄溏注射液
500毫升,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28天为一疗程。 疗效:本药主要用于邪热、痰浊、瘀血等标实症状突出的
中风急性期,不宜用于气虚、阳虚、脱症等。
其它
蝮蛇抗栓酶注射液 组成:蝮蛇抗栓酶,每支含量0.25单位。 用法:第一周,以0.25单位加250毫升生理盐水静脉滴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历代文献溯源
金元·张洁古首先提出中风中腑者用三化汤 (大黄、枳实、厚朴、羌活)通下论治,最早地 把通腑法应用于中风病的治疗。其后刘河间在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风论》中也提出“中 风内有便溺阻格,复以三化汤主治”;明·王肯 堂拟三一承气汤(大承气汤加甘草、生姜)治疗 “中风便秘、牙关紧闭、浆粥不入者”。清·沈 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中指出:“中脏者病在 里,多滞九窍……中腑者病在表,多著四肢,其 症半身不遂……然目犹能视,口犹能言,二便不 秘,邪之中犹浅。”以便秘与否来判断中风病势
3 临床研究
通腑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 日益显示出其独特疗效,对其临床 研究大致可总结归纳为以下几个方 面。
3 临床研究
3.1 通腑化痰 王永炎院士等[2]运用化痰通腑饮 (栝蒌、胆南星、大黄、芒硝)治疗中风痰热腑 实证158例,总有效率为85.4%,并提出便干便 秘,舌苔黄腻、脉象弦滑为应用通腑法的三大指 征。针对急性缺血中风病人痰热腑实证而施以化 痰通腑治疗,一可使腑气通畅,敷布气血,祛瘀 通络,促进半身不遂好转;二可使阻于胃肠的痰 热积滞得以降除,浊邪不得上扰神明,气血逆乱 得以纠正,而防止内闭;三可急下存阴,以防阴 动于内,阳脱于外。
2 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病机 特点与治则
邵念方[4]认为中风急性期:①血水相关,着 重化瘀利水。血瘀固然是中风病急性期的一个重 要病机,但由瘀致水是急性期的主要病理特点。 现代医学认为脑梗塞可致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和脑 水肿。瘀水互结的观点与之相一致。②升降逆乱, 勿忘调气通腑。中风病人急性期约半数有腹胀、 便秘。可见腑气不通是中风病发生发展的一个重 要机制。总之,邵氏认为中风急性期偏于瘀水互 结,气机逆乱,腑气不通之标实,应急则治其标, 用调气通腑,活血利水之法。
3 临床研究
3.2 通腑化痰兼祛瘀 笔者[10]自拟中风星蒌通腑 胶囊(大黄、枳实、桃仁、赤芍、全瓜蒌、胆南 星等)治疗急性脑梗塞206例,并设活血通脉胶 囊对照组。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对照组 为80%(P<0.01)。治疗组血脂三项,血流变学 各项指标: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红细胞压 积、血小板聚集、纤维蛋白原,在治疗前后均有 显著性差异(P<0.01,0.05)。
1 历代文献溯源
张锡钝的《医学衷中参西录》谈及中风时 说:“其人之血随气而行,气上升不已,血随 之上升不已……是以治此证者以通大便为要 务。”以上说明,历代医家已初步认识到:① 用通腑法治疗中风;②中风之便秘,是应用通 腑法的依据;也可以用来判定中风病势的深浅; ③从气机升降理论看,应重视通腑攻下法在治 疗中风中的重要作用。
2 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病机 特点与治则
王永炎院士[2]认为,急性缺血中风病人,急性期 虽有本虚,然侧重标实,标实以瘀血、痰浊为主。其 病机为,初由痰瘀互阻而中焦壅滞,升降失常,进而 肝失疏泄,气郁化火,故发病后多数病人从阳化,邪 热风火充斥三焦,而致痰浊化热腑气不通。由于急性 期中焦为痰热邪实阻滞,失于升清降浊,而影响气血 运行布达,这对半身不遂和神志障碍的恢复很不利, 因此治疗上当务之急应化痰通腑。北京中医学院东直 门医院报道,依中医分型,中风属痰热腑实者占74.17%, 腑气不通在中风急性期病机中占有重要地位[3]。
2 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病机 特点与治则
缺血性中风的发生,目前认为是在气 血阴阳亏虚的基础上,风、火、痰、瘀、 气、血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于机体,导致 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于脑,脑脉痹阻 所致。但由于对不同时期的发病关键环节 认识不一,故治法各异。缺血性中风急性 期是其治疗的关键时期,认识和把握此阶 段的病机对本病的治疗效果及其预后具有 极为重要的意义。
3 临床研究
王俊国[8]自拟通腑化痰方(清半夏、胆南星、 茯苓、陈皮、枳实、葛根、栀子、生大黄、芒硝、 瓜蒌、远志),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64例。治 愈占50%,显效36%。好转12.5%,无效1.5%。 认为用药后大便泻下酸腐稍臭,仍可继续应用, 随着症状好转可以减少剂量,但以腑气通畅,苔 退为度。张云岭[9]运用化痰通腑汤(生大黄、芒 硝、全瓜蒌、胆南星)治疗缺血性中风中经证62 例,基本治愈率30.6%,显效率19.3%,总有效 率83.4%,明显优于低分子右旋糖酐对照组 (P<0.01)。
2 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病机 特点与治则
苗香圃[5]认为脑梗塞的基本病机 是肾虚血瘀痰阻。其本为肾虚,其标 为痰瘀交阻。发病初期,痰瘀较重可 致腑实,宜活血化痰佐以补肾,兼顾 通腑,使浊气得降,痰瘀可化。有益 于肾虚的恢复,标本兼治,相得益彰。
2 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病机 特点与治则
梁浩荣等[6]认为中风患者往往在急性期由于 风、火、痰、瘀内结,邪阻中焦,化燥化热而导 致腑气不通。据他们观察,病后3天出现大便秘 结或不畅的百分比分别为75.6%和 71.3%,一周 后几乎为100%。认为:腑气不通,胃肠积热可 加重火升阳亢之势,煽动浊邪蒙蔽清窍,使病情 进一步加重。通腑泻下法在治疗过程中起以下作 用①泻热开窍,下浊催醒;②平和气血,定痉安 神;③活血祛瘀,和络止血(消化道出血);④ 上病取下,降气平喘。
通腑法治疗急性缺血性 中风研究进展
目前,中风病已成为人类第二大 致死原因,在我国北方城市甚至跃居 第一大致死原因,而急性缺血性中风 占中风病人总数的75%[1]。因此,对急 性缺血中风治疗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 意义。通腑法,属八法中的下法,近 十年来,作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重要 治法之一,已被临床广泛应用,并取 得了可喜的成果。本文就这方面的研 究进展作一探讨。
2 性期,其本为阴亏 内燥,气血逆乱;其标为风火相煽,痰瘀壅滞, 腑气不通。虽有一定程度的本虚,但风火痰瘀等 标实更为突出,若不及时釜底抽薪,上病下取, 通其腑气,导热下行,便会加重气血逆乱,使病 情加剧,故通腑化痰为中风急性期的当务之急。 通过通腑化痰,使腑气通畅,痰火瘀滞得以降泄, 既可避免动阴生变,又可促进诸证的恢复,与吴 又可“一窍通而诸窍通,大关通而百关尽通”之 说颇为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