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实用类文本费孝通《乡土中国》宋丽娜《乡土社会的人情与人情秩序》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缺乏变动的文化里,长幼之间发生了社会的差次,年长的对年幼的具有强制的权力。
这是血缘社会的基础。
血缘的意思是人和人的权利和义务根据亲属关系来决定。
亲属是由生育和婚姻所构成的关系。
血缘,严格说来,只指由生育所发生的亲子关系。
事实上,在单系的家族组织中所注重的亲属确多由于生育而少由于婚姻,所以说是血缘也无妨。
生育是社会持续所必需的,任何社会都一样,所不同的是说有些社会用生育所发生的社会关系来规定各人的社会地位,有些社会却并不如此。
前者是血缘的。
大体上说来,血缘社会是稳定的,缺乏变动;变动得大的社会,也就不易成为血缘社会。
社会的稳定是指它结构的静止,填入结构中各个地位的个人是不能静止的,他们受着生命的限制,不能永久停留在那里,他们是要死的。
血缘社会就是想用生物上的新陈代谢作用——生育,去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
父死子继:农人之子恒为农,商人之子恒为商——那是职业的血缘继替;贵人之子依旧贵——那是身份的血缘继替;富人之子依旧富——那是财富的血缘继替。
血缘所决定的社会地位不容个人选择。
世界上最用不上意志,同时在生活上又是影响最大的决定,就是谁是你的父母。
谁当你的父母,在你说,完全是机会,且是你存在之前的既存事实。
社会用这个无法竞争,又不易藏没、歪曲的事实来作分配各人的职业、身份、财产的标准,似乎是最没有理由的了;如果有理由的话,那是因为这是安稳既存秩序的最基本的办法。
只要你接受了这原则,社会里很多可能引起的纠纷也随着不发生了。
血缘是稳定的力量。
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
“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
生,也就是血,决定了他的地。
世代间人口的繁殖,像一个根上长出的树苗,在地域上靠近在一伙。
地域上的靠近可以说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区位是社会化了的空间。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材料二血缘和地缘关系是农村社会基本的社会关系,是村庄社会形态的基础。
文学类阅读中《乡土中国》关联题-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上海专用)(原卷版)
专题10 文学类阅读中《乡土中国》关联题【典例示例】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俯仰之间朱以撒①我一直弄不清楚,为什么在十岁前后,那么地喜爱跑动。
②后来,我只能归结为我曾生活的那个家园。
围墙内是碧绿的菜畦和如冠如盖的果林,还有遍地的柔韧杂草。
那时的围墙用手工夯成,不高,更毋须在墙头上戳入碎玻璃碴以防盗贼翻入。
墙头披风渍雨,不须太久就显出苍老之相,不再那么有棱有角了。
这使我轻松敏捷地攀上墙头,沿墙疾走,不时就跑到屋顶上去。
旧日的屋顶如鱼鳞相砌,走在其中有一股很强的涩感。
再沿着屋顶,有时就飞快地爬上伸向屋顶的枝干,这使上树的时间大为缩短。
围墙之外,邻舍寥寥有如荒原,人稀地广,四处长满了车前子和马齿苋,烘托着稚嫩的脚板。
这个年龄,跑动的嗜好远远过于慢慢地行走,有时为了显示迅疾,随便折下一支玉米秆,捋去青青长叶,放在胯下权当骏马,以为借助这支被摧折的植物枝条,可以跨山越水,不受阻挡。
有时跑得起兴了,为了不让自己再跑,非得紧紧抱住一棵大树不可——有好几次,就是这样才止住疯了的步伐。
我当时怀疑,倘若我拽住的是一株根底不深的小树,也许反被我带起,一道向前。
③奔跑——少年时的乐事,它显示着少年机敏的本能——对前方的热爱。
有不少时候,根本不知道奔跑为了什么,奔向何方,却因为无目的而兴奋得涨红了脸——从这边起,风一般地到达那边,这就够了。
胯下的骏马扬起尘烟,随着向前的步调散漫开来。
如果有几个同行者,分别从不同方向,加上逼真的拟声,真有沙场鏖战的气派——只有双脚勤快地跑动,才能造成这样好的效果。
那个时候,不善跑动的人被我们瞧不起,至少,他就无缘进入我们这个跑来跑去快乐得要死的圈子。
一个年少善跑的孩子,他的动感一定比安静时要引人注意,因为脚一动,手必飞舞,口中咋咋有声。
狂跑还制造了呼呼掠过的风和凉意,只是在停下来的时候,要以大量的汗水和如牛的喘息来补偿,这也是不能吝惜的。
④我的随意性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发芽长叶的。
我一般不上圆如圈套的体育场跑,它的设计让人想起规范,让人在浑圆无端的圈子里感到索然无味——尽管脚下舒坦平整。
实用类文本乡土中国阅读练习及答案
实用类文本乡土中国阅读练习及答案
孤立和隔膜是指人与空间的关系。
在乡下,人们聚集在村落,而不是像美国一户人家自成单位。
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
社区间的人们往来疏少,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这种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
这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有很大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具有浓厚“乡土”味的国家,每个人都能够发现自己与乡村之间的紧密联系。
乡村作为中国现代化的蓄水池和稳定器,构成了整个社会的底色,也成为了绝大多数人安放心灵的精神家园。
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乡村社会出现
了巨变,可谓“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
方面:治理、经济和社会。
其中,取消农业税和国家向农村大规模输入资源,极大地改善了国家与农民的关系,之前基于税费收取所形成的乡村治理体制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1. B
2. C
3. C
4. 材料三主要讲述了乡村振兴的重要性,需要政府引导和多方参与,打造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推动农业转型和乡村环境美化,吸引人们向乡村流动,实现乡村振兴。
5. 这种观点不完全正确。
虽然现代社会的人际交往原则有所不同,但是乡土社会中的亲情、友情、邻里之间的关系,仍然在现代社会中存在并发挥着作用。
同时,现代社会也在逐渐重视社区建设和社交网络的重要性,这也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互信的重要性。
文学类文本热门主题阅读-乡土中国,民俗风貌-2025届语文高考复习(附答案解析)
天灶便不再理论,不过兀自嘟嚷了一句:“我讨厌过年!年有个什么过头!”
天灶确实不喜欢过年。首先不喜欢过年时的焚纸祭祖,磕头拜年。其次他不喜欢忙年
的过程,种种的活儿把大人孩子都牵制得像刺猬一样团团转。人最后还得为自己洗尘,一家
试卷第2页,共35页
此时看武侠,几等于尘嚣皆忘,那一个白衣飘飘的侠义世界美不胜收——大虚乃是大实,大 无中有大有。
放牛给了我一个几近完美的少年时代,放松,自由,融入野地里,跟自然和大地曾经
如此贴近。我在放牛时没能让自己成为一个野孩子,或者说没能成为我希望的那样的野孩子,
不知道这个结果是好还是坏。往事总在回忆时被赋予意义,在放牛这个经历上,我更愿意就
们展示了一幅北方小镇的浮世绘。
B.天灶并不喜欢过年,因为他不喜欢过年的各种规矩礼俗,不喜欢过年的忙忙碌碌,也与
自己多年来不能清水洗尘有关。
C.小说擅长利用对话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天灶的懂事礼让,天云的天真活泼,
都在人物的语言中得以充分彰显。
D.天灶觉得洗完澡的奶奶像一只烂蘑菇,拒绝奶奶的提议,面对奶奶的话语并不搭腔,但
天灶听出是同班同学肖大伟,便问:“你在这干什么?”
“天快黑时我抽冰嘎,把它抽飞了。”肖大伟说。
试卷第4页,共35页
“你今年就着谁的水洗澡?我家年年都是我头一个洗,每回都是自己用一盆清水!” 肖大伟挑衅地说。
“我自己也用一盆清水!”天灶理直气壮地说。
“别吹牛了!你家年年放水时都得你烧水,你总是就着别人的脏水洗,谁不知道呢?” 天灶只有万分恼火地提着脏水桶往回走,走了很远的时候,他又回头冲肖大伟喊道: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8分)
15.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鲁迅《故乡》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
何处来。
——贺知章《回乡偶书》
无论是贺知章,还是鲁迅,都想要回到故乡,“回乡”己成为中国一种文化现象。
请你根据阅读《乡土中国》所获得的认识来解释这一现彖的原因。
16.下而是某学生阅读《差序格局》时绘制的关于西方现代社会和中国乡土社会的社会关系示意图,请先标注两幅图所指向的社会类型,并简要说明两种社会结构的不同点。
社兌关系示怠L恣扫
图一图二
15.(1)中国传统社会是乡土社会,故乡是人精神上的归宿,人们生于
斯、长于斯,渴望回到故乡。
(2)故乡不仅仅是地域上的一个点,故乡还有亲人,有朋友,中国的乡村是一个熟人社会,人们回故乡更多的是回到一种生活状态中。
16.图一是西方现代社会,图二是中国乡土社会。
①西方现代社会是团体格局,并且团体有一定界限,且界限分明。
中国乡土社会是差序格局,界限比较模糊。
②中国乡土社会,所有的关系都是从以“己” A为中心,从自己出发的。
西方现代社会自己A只属于某个圈子。
③中国乡土社会的关系就像一个一个由己出发,推出去的圈子,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离圈子的中心A越远,关系就越远。
西方现代社会在每个个人A属于固定的圈子,在这个圈子里,大家的关系就是一定的。
费孝通《乡土中国》阅读练习及答案及答案(二)
费孝通《乡土中国》阅读练习及答案及答案(二)(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血缘是稳定的力量。
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
“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
生,也就是血,决定了他的地。
世代间人口的繁殖,像一个根上长出的树苗,在地域上靠近在一伙。
地域上的靠近可以说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区位是社会化了的空间。
我们在方向上分出尊卑:左尊于右,南尊于北,这是血缘的坐标。
空间本身是浑然的,但是我们却用了血缘的坐标把空间划分了方向和位置。
当我们用“地位”两字来描写一个人在社会中所占的据点时,这个原是指“空间”的名词却有了社会价值的意义。
这也告诉我们“地”的关联派生于社会关系。
在人口不流动的社会中,自足自给的乡土社会的人口是不需要流动的,家族这社群包含着地域的涵义。
村落这个概念可以说是多余的,儿谣里“摇摇摇,摇到外婆家”,在我们自己的经验中,“外婆家”充满着地域的意义。
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
但是人究竟不是植物,还是要流动的。
乡土社会中无法避免的是“细胞分裂”的过程,一个人口在繁殖中的血缘社群,繁殖到一定程度,他们不能在一定地域上集居了,那是因为这社群所需的土地面积,因人口繁殖,也得不断的扩大。
扩大到一个程度,住的地和工作的地距离太远,阻碍着效率时,这社群不能不在区位上分裂。
——这还是以土地可以无限扩张时说的。
事实上,每个家族可以向外开垦的机会很有限,人口繁殖所引起的常是向内的精耕,精耕受着土地报酬递减律的限制,逼着这社群分裂,分出来的部分到别的地方去找耕地。
如果分出去的细胞能在荒地上开垦,另外繁殖成个村落,它和原来的乡村还保持着血缘的联系,甚至把原来地名来称这新地方,那是说否定了空间的分离。
这种例子在移民社会中很多。
在美国旅行的人,如果只看地名,会发生这是个“揉乱了的欧洲”的幻觉。
新英伦、纽约(新约克)是著名的;伦敦、莫斯科等地名在美国地图上都找得到,而且不止一个。
2024年高中语文《乡土中国》全书阅读专题讲解与练习 简答题
简答题1 .阅读《乡土中国》回答问题:费孝通认为,中国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如同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而乡土社会的道德基本观念也建筑在这种以己为中心的私人联系里。
请简述中国乡土社会道德体系的特征。
【答案】①道德体系的出发点是“修己”(“克己复礼”);②不存在超越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团体道德缺失);③不同于基督教,没有不分差序的兼爱。
【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
由“在以自己做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最主要的自然是‘克己复礼’,‘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是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出发点”可知,道德体系的出发点是“修己”(“克己复礼”);由“我们也很不容易找到个人对于团体的道德要素”“团体道德的缺乏,在公私的冲突里更看得清楚”可知,不存在超越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团体道德缺失);由“孔子的道德系统里绝不肯离开差序格局的中心,‘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因之,他不能像耶稣一样普爱天下,甚至爱他的仇敌,还要为杀死他的人求上帝的饶赦——这些不是从自我中心出发的”可知,不同于基督教,没有不分差序的兼爱。
2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的《家族》一篇中,提出的中国乡土社会中家庭关系的主轴是什么?请结合费氏观点,谈谈当今中国家庭成员关系的变化及现状。
(不超过80字)【答案】中国乡土社会中,家庭关系的主轴是为父子关系,夫妻关系为配轴。
当代中国家庭逐渐向以夫妇为主导变化。
亲子代际关系既有对传统的保留,更多地则随社会变革发生了强弱变化。
家庭成员平等的局面基本形成。
家庭核心化和小型化受到推动。
亲代与成年已婚子代,无论同居还是分居,夫妇经济一体是普遍现象。
亲子同居、家庭亲代和已婚子代完全共财者已大大减少。
【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的《家族》一文中指出:“在我们的乡土社会中,家的性质在这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别。
《乡土中国》阅读练习及答案(精选)
《乡土中国》阅读练习及答案(精选)乡土中国是一本由钱穆先生所著的历史学著作,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与阐述。
本文将对《乡土中国》中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阅读练习,并给出问题的答案。
问题一:乡土中国中提到了什么是中国的“乡土”?答案:中国的“乡土”,指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深深扎根于农村土地的特征和价值观念。
乡土中国强调,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社会发展,往往与农村土地紧密相关。
中国文化中的乡土元素,在农耕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并通过代际传承得以延续。
问题二:钱穆先生在《乡土中国》中如何阐述乡土文化的核心观念?答案:乡土文化的核心观念在于“小农经济”和“家庭伦理”。
钱穆先生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乡土观念以小农经济为基础,即每个农户独立耕种一片土地,并凭借自己的努力来维持家庭生计。
同时,乡土中国中还强调了家庭伦理的重要性,即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和相互依赖。
这些核心观念构建了乡土中国的基础价值体系。
问题三:乡土中国对中国历史的诠释有何特点?答案:乡土中国对中国历史的诠释以“农民历史”为主线,强调了农民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乡土中国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于乡土,而农民作为乡土文化的主体,承载着中国历史的重要责任。
钱穆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深入剖析了农民在中国历史中的角色和地位,并通过大量的历史案例和数据,展现了农民对中国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巨大贡献。
问题四:乡土中国中谈到的“四维”观念是什么?答案:乡土中国中提到的“四维”观念是指“天地人和”。
乡土中国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类与天地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互动关系。
人类必须与自然界和谐相处,顺应天地的规律。
乡土中国进一步指出,“天地人和”的观念在中国的宗教、哲学和文化传统中得到了深入的体现和发展。
问题五:乡土中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评价是什么?答案:乡土中国对中国传统文化持有一种肯定和赞扬的态度。
乡土中国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价值观念,是中国社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
《乡土中国》阅读练习及答案(北京房山2021-2022学年高一上期末语文试题)
北京市房山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七、小阅读-课内16.阅读《乡土中国》(节选),完成下列小题。
教化性的权力虽则在亲子关系里表现得最明显,但并不限于亲子关系。
凡是文化性的,不是政治性的强制都包含这种权力。
文化的基础必须是同意的,但文化对于社会的新分子是强制的,是一种教化过程。
在变化很少的社会里,文化是稳定的,很少新的问题,生活是一套传统的办法。
如果我们能想象一个完全由传统所规定下的社会生活,这社会可以说是没有政治的,有的只是教化。
事实上固然并没有这种社会,但是乡土社会却是靠近这种标准的社会。
也是这种社会,人的行为有着传统的礼管束着。
教化权力的扩大到成人之间的关系必须得假定个稳定的文化。
稳定的文化传统是有效的保证。
我们如果就个别问题求个别应付时,不免“活到老,学到老”,因为每一段生活所遇着的问题是不同的。
文化像是一张生活谱,我们可以按着问题去查照。
所以在这种社会里没有我们现在所谓成年的界限。
凡是比自己年长的,他必定先发生过我现在才发生的问题,他也就可以是我的“师”了。
三人行,必有可以教给我怎样去应付问题的人。
而每一个年长的人都握有强制年幼的人的教化权力:“出则悌”,逢着年长的人都得恭敬,顺服于这种权力。
文化不稳定,传统的办法并不足以应付当前的问题时,教化权力必然跟着缩小,缩进亲子关系、师生关系,而且更限于很短的一个时间。
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人并不能靠经验作指导。
能依赖的是超出个别情境的原则,而能形成原则、应用原则的却不一定是长者。
这种能力和年龄的关系不大,重要的是智力和专业,还可加一点机会。
讲机会,年幼的比年长的反而多。
他们不怕变,好奇,肯试验。
在变迁中,习惯是适应的阻碍,经验等于顽固和落伍。
在这种情形中,一个孩子用小名来称呼他的父亲,不但不会引起父亲的呵责,反而是一种亲热的表示,同时也给父亲一种没有被挤的安慰。
尊卑不在年龄上,长幼成为没有意义的比较,见面也不再问贵庚了。
——这种社会离乡土性也远了。
《乡土中国》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们常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
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性质。
乡土社会不是人治的杜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但”无法”并不影响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的社会。
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
譬如我们在旧小说里常读到杀人来祭旗,那是军礼。
礼的内容从现代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
但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合于礼的就是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
如果单从行为规范来说,与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
机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
法律是靠国家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
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
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
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
不但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
在这种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苦父的经验。
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
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就会出毛病。
于是人们对于传统有了敬畏之感了,礼并不是靠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
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
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
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加之于个人的。
道德是社会與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
《乡土中国》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乡土中国》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二)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3分。
阅读《乡土中国》节选,完成15-16题。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
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
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烟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
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
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者也不过指其广袤的意思而已。
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
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
体系是抽象的格局,或是范畴性的有关概念。
当我们用这体系来认取具体的亲亲戚戚时,各人所认的就不同了。
我们在亲属体系里都有父母,可是我的父母却不是你的父母。
再进一步说,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
兄弟两人固然有相同的父母了,但是各人有各人的妻子儿女。
因之,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
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
现代的保甲制度是团体格局性的,但是这和传统的结构却格格不相入。
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已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
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
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
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
论述类文本费孝通《乡土中国》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论权力的人多少可以分成两派,两种看法:一派是偏重在社会冲突的一方面,另一派是偏重在社会合作的一方面。
两者各有偏重,所看到的不免也各有不同的地方。
从社会冲突一方面着眼的,权力表现在社会不同团体或阶层间主从的形态里。
在上的是握有权力的,他们利用权力去支配在下的,发施号令,以他们的意志去驱使被支配者的行动。
权力,依这种观点说,是冲突过程的持续,是一种休战状态中的临时平衡。
冲突的性质并没有消弭,但是武力的阶段过去了,被支配的一方面已认了输,屈服了。
但是他们并没有甘心接受胜利者所规定下的条件,非心服也。
于是两方面的关系中发生了权力。
权力是维持这关系所必需的手段,它是压迫性质的,是上下之别。
——这种权力我们不妨称之为横暴权力。
从社会合作一方面着眼的,却看到权力的另一性质。
社会分工的结果每个人都不能“不求人”而生活。
分工对于每个人都是有利的,人可以较少劳力得到较多收获;人靠了分工,减轻了生活担子,增加了享受。
但贪了这种便宜,每个人不能独善其身,不能不管“闲事”,因为如果别人不好好地安于其位地做他所分的工作,就会影响自己的生活。
这时,为了自己,不能不干涉人家了。
反之亦然。
这样发生了权利和义务,从干涉别人一方面说是权利,从接受人家的干涉一方面说是义务。
没有人可以“任意”依自己高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而得遵守着大家同意分配的工作。
可是这有什么保障呢?如果有人不遵守怎么办呢?这就发生了共同授予的权力。
这种权力的基础是社会契约,是同意。
——这种权力我们不妨称之为同意权力。
这两种看法都有根据的,并不冲突的,因为在人类社会里这两种权力都存在,而且在事实层里,统治者、所谓政府,总同时代表着这两种权力,不过是配合的成分上有不同。
原因是社会分化不容易,至少以已往的历史说,只有合作而没有冲突。
这两种过程常是互相交割,错综混合,冲突里有合作,合作里有冲突,不很单纯的。
所以上面两种性质的权力是概念上的区别,不常是事实上的区分。
费孝通《乡土本色》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费孝通《乡土本色》阅读练习及答案(二)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10分。
阅读下面《乡土中国》节选文字,完成各题。
乡土本色费孝通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我们不妨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
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
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
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以现在的情形来说,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讨生活的了,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
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
最近我遇着一位到内蒙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他很奇怪的问我:你们中原去的人,到了这最适宜于放牧的草原,依旧锄地播种,一家家划着小小的一方地,种植起来;真象是向土里一钻,看不到其他利用这片地的方法了。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
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
“土地”这位最近于人性的神,老夫老妻白首偕老的一对,管着乡间一切的闲事。
他们象征着可贵的泥土。
我初次出国时,我的奶妈偷偷的把一包用红纸裹着的东西,塞在我箱子底下。
后来,她又避了人和我说,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时,可以把红纸包裹着的东西煮一点汤吃。
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
——我在《一曲难忘》的电影里看到了东欧农业国家的波兰也有这类似的风俗,使我更领略了“土”在我们这种文化里所占和所应当占的地位了。
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
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象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
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
即使象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
03《乡土中国》文学类文本阅读训练高一语文课后培优分级练(统编版必修上册)(含答案)
答卷时应注意事项1、拿到试卷,要认真仔细的先填好自己的考生信息。
2、拿到试卷不要提笔就写,先大致的浏览一遍,有多少大题,每个大题里有几个小题,有什么题型,哪些容易,哪些难,做到心里有底;3、审题,每个题目都要多读几遍,不仅要读大题,还要读小题,不放过每一个字,遇到暂时弄不懂题意的题目,手指点读,多读几遍题目,就能理解题意了;容易混乱的地方也应该多读几遍,比如从小到大,从左到右这样的题;4、每个题目做完了以后,把自己的手从试卷上完全移开,好好的看看有没有被自己的手臂挡住而遗漏的题;试卷第1页和第2页上下衔接的地方一定要注意,仔细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小题;5、中途遇到真的解决不了的难题,注意安排好时间,先把后面会做的做完,再来重新读题,结合平时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答难题;一定要镇定,不能因此慌了手脚,影响下面的答题;6、卷面要清洁,字迹要清工整,非常重要;7、做完的试卷要检查,这样可以发现刚才可能留下的错误或是可以检查是否有漏题,检查的时候,用手指点读题目,不要管自己的答案,重新分析题意,所有计算题重新计算,判断题重新判断,填空题重新填空,之后把检查的结果与先前做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亲爱的小朋友,你们好!经过两个月的学习,你们一定有不小的收获吧,用你的自信和智慧,认真答题,相信你一定会闯关成功。
相信你是最棒的!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五单元《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试题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重返乡下陈忠实新世纪到来的第一个农历春节过后,我买了二十多袋无烟煤和一些吃食,回到祖居的乡村老屋。
站在这个给我留下拥挤也留下热闹印象的祖居小院里,心里竟然有点酸酸的感觉。
已经摸上六十岁的人了,何苦又回到这个空寂了近十年的老窝里来?我的脚下是祖宗们反复踩踏过的土地。
我现在又站在这方留着许多代人脚印的小小的院里。
我不会问自己也不会向谁解释为什么重新回来,因为这已经是行为之前的决计了。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学类文本专题训练——结合《乡土中国》具体材料理解文本
文学类文本专题训练------结合《乡土中国》具体材料理解文本一、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归宿终安在王琴母亲说,有人看上了我家的那棵柿子树,六千块,只要同意,马上付钱,下午挖了装车运走。
我在电话里喊,不卖!母亲又说,好几棵树都挖走了,我们家的那棵给的价最高,再说,有几年不结柿子了。
我急了,大声说,六千块钱能干什么,你眼皮怎么那么薄,见钱就卖,你晓得一棵树长那么大需要好多年不?没等我说完,母亲就挂了电话,我知道她也不高兴了。
去年,母亲告诉我,她和父亲年岁大了,得准备寿木了,不需要我们兄妹出一分钱,他们自己也想办法。
我想,说不定卖柿子树也是母亲的办法之一,于是决定回去看看。
“欢迎蛋”是村里一片田的一个小地名,临近磨刀河。
那里横七坚八地卧着很多大大小小的石头,我家在那里分了一块八分的田,田边还有棵两人合抱大小粗壮的柿子树,曾经年年枝头上都挂满了小灯笼一样的圆柿子。
回到家,我拉上母亲一起去了“欢迎蛋”。
田里的油菜已经长了一手掌深,柿子树下落了几个柿子,烂泥一样瘫在地里。
抬头一看,那么大的树上也没结几个,比起十多步之外的那棵柿子树上的一片红火实在冷清。
手放在树干上摩挲,树皮的粗粝几乎可以磨破手心,那些不规则的弯曲的铁锈一样颜色的枝丫,向四方的天空伸展出去,像一把只剩下骨架的大伞。
我知道,这就是有人看上他的缘由,那些嶙峋的枝丫据说具有美学意义。
用来装点城市的公园,让那些城里人在城里也能闻到乡村的气息。
母亲说,这棵柿子树在她很小的时候就有了,几十年过去了,老了,柿子一年比一年结得少。
我不知道怎么和母亲说我的感受,这棵叶子掉得光秃秀的柿子树就应该自在地呆在蓝天白云下,呆在空旷的田野里,在四季轮回中安然度过属于他的光阴,至于柿子,结不结的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看母亲,她半蹲着匀走多余的油菜苗,脚边已经堆了几大把了,她说,晚炒一盘。
我问母亲,妈,你还记得我小时候吧,这棵柿子树下铺了厚厚一层稻谷草,我们家的小牛就卧在那里,你一个女人家还会使牛耕田呢,母牛很听你话,一上午就把这八分田耕好了。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五单元《乡土中国》课后训练测评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五单元《乡土中国》课后训练测评统编版高一必修上第五单元《乡土中国》测评(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的“差序格局”,被认为是中国社会学的一个基本理论概念,它有多个思想或学术来源。
“差序格局”受到多种西方学术思想的影响,其中受美国社会人类学家雷德菲尔德和人类学奠基人摩尔根的学说影响最为显著。
费氏在1948年9月1日写给雷氏的信中曾表示:“我读了你的《乡土社会》一文,而且实际上,在我的中文新书《乡土中国》中采用并发挥了你的思想。
”费氏与雷氏都认为乡土社会基本上由亲属关系构成,亲属关系可向外扩展至所有的社会关系。
但费氏的“差序格局”与雷氏的“向外扩展”又有所分别,雷氏论及的是“个人处于多重家族关系聚结中的某一特定位置”,而费氏认为亲属关系“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
实际上,费氏提到的以自己为中心的亲属记认体系,同摩尔根的亲属制度研究有关。
在摩尔根看来,每个人即自我,以自我为中心点,周围形成一个亲属圈亦即亲属群体。
摩尔根的亲属制度理论用于人类学实地调查,其基本途径是亲属称谓体系研究。
费氏受过人类学训练,在“江村”调查中,运用这种研究法绘制了当地的亲属称谓体系图表。
该图表所呈现出的“蜘蛛的网”,就是“差序格局”的形象化体现。
“差序格局”的形成与当时中国学术界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关系。
费氏的“差序格局”有多个内容,既有李树青的三个“主义”,尤其是其中的“自我主义”,也有潘光旦的“伦”“格局”“推或扩充”论。
李树青和费氏都对“自我主义”有所论述,主要是针对当时中国人“贫病愚私”中“私”的问题作出的回应。
潘氏深入研究儒家社会思想,他对“伦”的分析和考据则成为费氏“同心圆波纹”的来源。
他还对“人伦差等”进行辨析,并提出人作为有自我意识的主体,各自有其“格局”。
有学者指出,费氏根据潘氏的研究提出“差序格局”几乎是水到渠成的。
06《乡土中国》之文学类文本阅读(下)-高中整本书阅读全题型质量测控之《乡土中国》(解析版)
《乡土中国》之文学类文本阅读(下)一、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俺村、中国和欧洲刘震云①我从小生长在中国河南一个偏僻的村庄里。
接触欧洲,是从身边的生活用品开始的。
从十九世纪中叶,随着“西洋鬼子”和“东洋鬼子”的入侵,他们的商品也源源不断来到了中国人身边。
我小的时候,村里人仍称煤油为“洋油”,点燃煤油的灯为“洋灯”,村里织布机织出的布叫“土布”,漂洋过海运过来的机器织出的布叫“洋布”,洗脸的肥皂叫“洋皂”,自行车叫“洋车”。
②随着“西洋”人对中国的入侵,他们不但带来了物质商品,也开始播种精神之花。
精神产品的主要代表是宗教。
一百多年过去,在我的家乡,仍有一部分人在信仰天主教,就是一个明证。
当然,精神产品的输入,不像自行车和洋皂的输入那么便宜。
上个世纪初,一个意大利牧师,到我的家乡传教,就留下许多笑话。
他传教传了四十多年,只发展了八个信徒。
他在黄河边碰到一个杀猪匠,便想让杀猪匠信主。
杀猪匠:“信主有什么好处呢?”牧师:“信了主,你就知道你是谁,从哪儿来,到哪儿去。
”杀猪匠:“我现在就知道呀,我是一杀猪的,从曾家庄来,到各村去杀猪。
”这下把牧师难住了,又换了一个角度说:“你总不能说,你心里没忧愁。
”杀猪匠倒点头:“那倒是,任何人都有难处。
”牧师:“有忧愁不找主,你找谁呢?”杀猪匠:“主能帮我做什么?”牧师:“主马上让你知道,你是个罪人。
”杀猪匠立马急了:“我跟他连面都没见过,咋知道错就在我呢?”③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不但反映在宗教等精神层面,更多的,潜藏在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
一九九三年,有两个德国朋友,随我到了河南,到了我们村,与我外祖母有一番对话。
那年我外祖母九十三岁。
两个德国朋友一个叫阿克曼,一个叫威兹珀。
外祖母问阿克曼:“你住在德国什么地方?”阿克曼:“德国北方。
”外祖母又问威兹珀:“你呢?”威兹珀:“南方。
”外祖母用我们村庄间的距离丈量后,感到奇怪:“那你们是怎么认识的?”阿克曼非常幽默:“赶集。
”外祖母明白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土中国》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二)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3分。
阅读《乡土中国》节选,完成15-16题。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
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
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烟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
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
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者也不过指其广袤的意思而已。
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
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
体系是抽象的格局,或是范畴性的有关概念。
当我们用这体系来认取具体的亲亲戚戚时,各人所认的就不同了。
我们在亲属体系里都有父母,可是我的父母却不是你的父母。
再进一步说,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
兄弟两人固然有相同的父母了,但是各人有各人的妻子
儿女。
因之,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
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
现代的保甲制度是团体格局性的,但是这和传统的结构却格格不相入。
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已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
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
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
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
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
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一般的。
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王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烟,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
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
到极端时,可以像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
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
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
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在孩子成年了住在家里都得给父母膳宿费的西洋社会里,大家承认团体的界限。
在团体里的有一定的资格资格取消了就得走出这个团体。
在他们不是人情冷热的问题,而是权利问题。
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文情。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
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
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
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
《释名》于“沦”字下也说:“伦也,水文相次有伦理也。
”潘光旦先生曾说:凡是有“仑”作公分母的意义都相通,“共同表示的是条理、类别、秩序的一番意思”(见潘光旦《说伦字》,《社会研究》第19期)。
伦重在分别,在《礼记·祭统》里所讲的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都是指差等。
“不失其伦”是在別父子、远近、亲疏。
伦是有差等的次序。
在我们现在读来,鬼神、君臣、父子、夫妇等具体的社会关系,怎能和贵贱、亲疏、远近、上下等抽象的相对地位相提并论?其实在我们传统的社会结构里最基本的概念,这个人和人来往所构成的网络中的纲纪,就是一个差序,也就是伦。
《礼记・大传》里说:“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
”意思是这个社会结构的架格是不能变的,变的只是利用这架格所做的事
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纹波浪向外扩张的推字。
他先承认一个己,推己及人的已,对于这已,得加以克服于礼,克己就是修身。
顺着这同心圆的伦常,就可向外推了。
“本立而道生”,“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路。
《中庸》里把五伦作为“天下之达道”。
因为在这种社会结构里,从己到天下是一圈一圈推出去的,所以孟子说他“善推而已矣”。
15.作者在文中提出的核心概念
是。
(2分)16.作者引用《礼记·祭统》《礼记·大传》中的语句论证了什么观点?(5分)
答:
17.从下列(1)(2)两小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6分)
(1)下列前人对《论语》的评价,侧重点各有不同,任选其中一则加以阐述。
要求:结合《论语》中的一条语录,分析合理,160字左右。
①《论语》所言之义理(指合于道德的行事准则或道理),精且粹矣。
——清・李元度
②儒者崇实,故《论语》其文辞皆略无华饰,取足达意(指表达心意)而已。
——鲁迅
答:
(2)请从《平凡的世界》中选择一个让你难以忘怀的人物,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献给他(她)。
要求:符合人物特点,感情真挚,富有文采,160字左右。
答:
答案: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3分。
15.(2分)差序格
局
16.(5分)作者引用《礼记•祭统》中的语句论证的观点: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是有差等的次序。
(3分。
只答出“伦重在分别”,给1分。
)引用《礼记•大传》中的语句论证的观点:中国社会结构的架格不能改变。
(2分)(意思对即可)
17.(6分)
(1)结合语录恰当,分析合理。
(2)符合人物特点,感情真挚,富有文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