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的代词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 代词

古代汉语  代词
冉有问曰:“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论语·先进)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梁惠王下) 君其问诸水滨。 段入于鄢。公伐诸鄢。
(左传·僖公四年) (左传·隐公元年)
※羿犹不悛(quān悔改),将归自田,家众杀而烹之,以 食其子,其子不忍食诸,死于穷门。 (左传·襄公四年)
穷门是指国门
12
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白玉有瑕疵,还可以磨掉;说话有瑕疵,就没有办法补救了。
(诗·大雅·抑)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6
“若”只作定语, “然”只作谓语, “尔”既可作谓语也可作状语和宾语。例如: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呀!这个人真尊重道德呀!” (论语·宪问)
(诗·大雅·泂酌)
挹:舀,汲取;彼:那个;注:灌;兹:这个。 把液体从一个容器中舀出,倒入另一个容器。引伸为以有余来弥补不足。
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让他去学着治理,他也就更加懂得治理了。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
(论语·微子)
8
(尚书·康诰)
17
P:176
• 敬称:子、君、公、先生、足下、夫子、执事、卿
18
3、第三人称代词:
有“其、之、彼、厥”。
“其、厥、之”单、复数无别, “彼”只表单数。 “彼”可作主语或宾语,极少作定语; “之”一般作宾语,
“其”和“厥”一般作定语,少有例外。例如: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左传·庄公十年)
(左传·僖公四年)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贿:嫁妆。迁:接走

古代汉语代词

古代汉语代词

古汉语代词带词种类意义用法古代汉语代词分人物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和一些起取代作用的其他代词。

第一节人物代词人物代词包括第一人物代词、第二人称代词和第三人称代词。

一、第一人称代词先秦时期的第一人称代词有“我”“吾”“余”“予”“朕”“台(yí)”“卬”。

“我”“余”“朕”三个是殷商时期就有的,“吾”“予”“台”“卬”是西周以後才出现的。

其中“予”只是“余”的不同写法,《尚书》《诗经》《论语》《孟子》等文献用“予”,西周金文、战国时期的多数文献如《左传》《国语》《庄子》《荀子》《韩非子》等一般都用“余”,取代以後“予”字基本上就不用了。

“台”可能是“余”的变体,祗见於《尚书》,例如:(1)格尔众庶,悉听朕言。

非台小子敢行称乱,有夏多罪,天命殛之。

(《尚书·汤誓》) (2)朝夕纳诲,以辅台德。

(《尚书·说命》)“吾”和“卬”都是来自周人的母语,“吾”在春秋时期进入了当时的汉民族共同语——雅言,而“卬”只见於《尚书》和《诗经》,而且用例很少,沒有真正真入雅言。

例如:(1)越予冲人不卬自恤。

(《尚书·大诰》)——按:越:语气词。

(2)人涉卬否,卬须我友。

(《诗经·匏有苦叶》)——按:涉,徒步过河。

须:等待。

“我”“余(予)”“朕”“吾”这几个代词之间有表义上的差异。

“余(予)”是谦卑的說法,汉武帝时犍为文学(姓名不詳)注《尔雅》曰:“余,谦卑之身也。

”所以《尚书》中有“予小子”“予冲子”的说法,没有“我小子”“朕小子”的说法。

周公自称“余小子旦”,不说“我小子旦”。

例如:(1)予小子新命于三王,惟永终是图。

(《尚书·金縢》)(2)念兹皇祖,陟降庭止。

维予小子,夙夜敬止。

(《诗经·周颂·闵予小子》)(3)(齐侯)对曰: 天威不违颜咫尺,小白余敢贪天子之命无下拜! ( 《左传·僖公九年》)——按:唐·孔颖达《左傅正义》引犍为文学舍人《尔雅注》曰:“余,谦卑之身也。

古代汉语的代词用法

古代汉语的代词用法
上》)
上曰:吾欲云云。(《汉书· 汲暗传》) ▲魏晋之后,写作:宁,能,恁 何物老妪,生宁馨儿!(《晋书· 王衍传》) 乾坤能大,算蛟龙岂是池中之物?(文天祥《念奴娇》) 早知恁的难拼,悔不当初留住。(柳永《永遇乐》)
② 称人以爵位或身份,自称也可用比对方低 的身份: 以是藐诸孤,辱在大夫,其若之何? 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 君之训也,二三子之力也,臣何力之有 焉?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及三闾橘颂,情采芬芳。 用“王右军” 指称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
③ 称人以美德,如“子”“先生”“叟” 等,自称以不德,如“寡人”“不谷”“孤” 等: 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胜请召而见之于先生。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 吾国乎? 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以是藐诸孤,辱在大夫,其若之何? 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
“孰”和介词“与”连用,“孰与”是一 固定结构,表示比较。句子中可以出现谓语 动词,也可以不出现,所以它跟谓词的作用 相当。 吾孰与徐公美? 《战国策· 齐策一》 我孰与皇帝贤? 《史记· 郦生陆贾列传》 君料臣孰与舜? 《战国策· 楚策四》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
“孰与”用在反问句中,是在比较之外, 实际上作出了选择。事物的得失已经表示得 很清楚,就是肯定后者否定前者,同时带有 较强烈的气势,“孰与”可理解为“哪里比 得上”。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而制之?《荀
子· 天论》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惟坐待亡,孰与伐之。 《出师表》
四、 “或”和“莫”
古代汉语特有的无定代词。一为肯定性的, 一为否定性的,语义上互相补充,体现了语法 体系中的配套现象,表现出语义的对称和整齐。 它们在句子中充当主语,可以有先行词限定其 范围,也可以没有先行词。 “或”后来用作表示选择的连词: 有的,有的人→也许,或许,或者 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

古代汉语之代词

古代汉语之代词
“何”本义为动词担负之意,作代词是假借的用法, “什么”“为什么”。
敢问何谓也? 问女何所思? 责毕收乎?来何疾也。
❖ “胡” ❖ 本义指兽类脖子下的垂肉: ❖ 狼跋其胡 ❖ 北方的,北方的少数民族: ❖ 胡天八月即飞雪。 ❖ 疑问代词, “什么” 、“为什么” :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 ❖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
❖ C复指前置宾语

其是之谓乎? 《郑伯克段于鄢》
❖ ③作很长的 弯路,(文通)称介词,杨树达叫连词,王 力称介词,郭锡良叫代词复指。
A用在定语与中心词中间,相当于“的”。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郑伯克段于鄢》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这是结构助词“之”最基本最普通的用法。既可
❖ 我是靠着辇车行动 。【而】是承接助词
❖ 孤意已决《赤壁之战》 ❖ 岂不穀是为,先君之好是继。《齐桓公
伐楚》 ❖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
❖ 二、尊称:代替第二人称。 ❖ 1、称字 ❖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2、美称:子、吾子、夫子、先生、丈
人 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病未及死,吾子忍之。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 丈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若为庸耕,何富贵也。
而母,婢也。《鲁仲连义不帝秦》 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 我一杯羹。《史记》 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欲利而身,先利而君,欲利而家, 先利而国。
谦称和尊称
❖ 古人常用谦称和尊称是名词而非代词。 (古代的“礼”的体现:卑己尊人)
朝夕纳诲,以辅台德。(《尚书·兑 命》) 注意:台读t á i时表星名:三台,后 表示“三公”,后用来对对方的尊 称:兄台,台甫,台启等,这两个 意思都不写作“臺”(舞臺)“颱” (颱風)

古代汉语人称代词语法介绍_

古代汉语人称代词语法介绍_

古代汉语人称代词语法介绍_古代汉语词类的划分和特点与现代汉语大致相同,其中代语与现代汉语有较大的不同,下面,把古现代的代词不同的地方简单介绍一下。

首先代词可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三类。

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有:第一人称代词:余、予、吾、我(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我、我们);第二人称代词:尔、汝〈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你们);第三人称代词:之、其(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她、它、他们、她们它们和他的、她的、它的 )等。

古代汉语人称代词和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是a.有些人称代词既可以表示单数,又可以表示复数。

b.有些人称代词既可以表示人称,又可以表示领属。

例如尔既可以表示你、你们,又可以表示你的、你们的。

第三人称代词略有不同。

之只表示他(她、它和他(她、它)们 . 不表示他(她、它)的。

例如读他的诗不能说成读之诗,而且,只能作宾语,不能作主语。

例如,能说吾能胜之 ,但不能说之能胜吾。

表示他(她、它)的和他(她、它)们的是其。

如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在先秦两汉,其不能表示他或他们。

到晋以后,才出出现饮其麻沸散(给他喝麻沸散)这样的用法。

但总的来说,这种用法仍是不多见的。

还有一点应当注意之和其虽然是第三人称代词,但有时可以灵活运用,用来指我、我的或你、你的,如:柳宗元《捕蛇者说》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蒋氏很悲伤.眼泪汪汪的说:你要可怜我,救活我吗?)曹操{ 让县自明本志令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猴之墓,此其志也(希望能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死后在墓碑上题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 -几个字:这就是我的志向。

)在这里附带说一下之字的一种特殊的用法:有时之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这种之字旺旺翻译不出来,例如:《论语.微子》道之不行.己知之矣《战国策.燕策二》:故愿王之熟计之也《左传.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将安?(屁皮不存在了.毛将附着在哪里呢?)那么,它在句中起什么作用呢?让我们先看两个现代汉语的句子。

古代汉语代词

古代汉语代词

古代汉语代词1 疑问代词:根据疑问代词指代的询问对象,古汉语疑问代词可分三类。

(1)指人的。

有“谁、孰”。

a “谁”用于一般问句,可作主、宾、定、语及判断句的谓语。

b “孰”用于选择问句,一般有先行词。

如:“吾与徐公孰美?”译为“哪一个”,一般只作主语。

它还可指物、处所。

“孰与介”表比较:如“吾孰与徐公美?”;用于反问句中,表肯定:“惟坐待亡,孰与伐之。

”有“哪里比得上”的意思。

(2)指物的。

有“何、胡、奚、曷”等。

“何”:作主、宾、定、判谓,a 常用来询问原因或方法,如:“许子何不为陶冶?”译为“什么”“为什么”;b 询问处所,如“子欲何之?”译为“哪里”。

“胡、奚、曷”经常a 作状语,用来询问原因,相当于“为什么”或“怎么”,如“子奚乘是车也?”;b 它们也经常作介词的宾语前置,如“胡为”“曷为”,询问原因。

c “奚以”询问方法。

(3)指处所。

有“安、恶、焉”。

a 它们主要作状语,询问处所。

相当于现代的“在哪里”。

如“焉置土石?”;b 也可作前置宾语,用来询问处所。

如“沛公安在?”c 还可以用于反问句,作状语,加强反问语气。

类似于“哪里”。

d “焉”用于反问句后虚化了,不再实指处所。

如“今弗爱其子,安能爱君?”2 、指示代词:(1 )“之、兹、其”,表泛指和特指。

a “其”特指代词只作定语。

b “之、兹”泛指,c “之”作定、宾。

(2 )“此、是、斯”近指。

a 表示“这”义。

b 作主、定、宾语。

c “此、是”可作判断谓语。

d此和彼对应。

(3 )“彼、夫”远指。

a 表“那”义。

b “彼”指代性强,可作主、定宾语。

c “夫”指示性较弱,多作定语。

(4 )“尔、若、然”,谓词性。

a 表“如此”“象这(那)样”义。

b 在先秦,“尔”作定、宾语。

c “若”只作定语。

d “然”多作谓语。

(5 )“焉、诸”特殊的指示代词。

a “焉”相当“于此(之)”,常作补语。

如“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b 一部分“焉”在句末虚化成语气词,表提示。

古代汉语虚词之代词

古代汉语虚词之代词

第三、谦称
古代汉语中,谦称有如下几种情况: 一是用自己的名称自己:“丘也幸,苟有过, 人必知之。” 二是用其他词代替:臣、下臣、走、下走、 牛马走、在下、仆、下官、民、小民、不才、 愚、窃、小人、小生、小可;妾、下妾、婢 女、婢子、儿、儿家、老妇。

第四、傲称
自我谦称的反面就是傲称,常见的有“而 公”、“尔公”、“乃公”、“老子”等。 汉王辍食吐哺骂曰:“竖儒几败而公事。” 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得之,安事《诗》 《书》?” 诸曹时白外事,援辄曰:“此丞、掾之任, 何足相烦?颇哀老子,使得遨游。”
第二、最高统治者的自称之词


从上古至清代,最高统治者都有一定的自称之词。 上古天子自称“余一人”或“予一人”,又自称 “我一人”,有过失灾难时贬称“不榖”。 诸侯则或称“孤”,或称“寡人”。但春秋末年以 后,周王室日益衰微,诸侯谮称“余一人”或“不 榖”的也时常可见。 “朕”从秦代一直到清代,成为皇帝专用的自称代 词。 魏晋以后,“孤”和“寡人”也成为许多大人物的 自称之词。
(二)指示代词
的有“此、是、斯、兹”,在句中可以 作主语、宾语、定语或谓语;“之、若”常作定语,“然、尔”常作谓 语,可译为“这、这个、这些、这样”等。 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 彼一时,此一时也。 是可忍,孰不可忍。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微斯人,吾谁与归?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2、表示远指的指示代词,常见的有“彼、夫、其”,可译为“那个、 那些、那样、那里”等。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人应之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这”和“那”产生于唐代,宋代已经普遍使用。王力认为,“这”源 于“之”,“那”源于“若”或“尔”。 3、旁指代词,常见的有“他、它、佗”,可译为“别的、其他的”。 萧同叔子非他,寡君之母也。 佗邑唯命。

古代汉语代词

古代汉语代词
或劳心,或劳力。 (孟子?许行)
有时“或”前有先行词,则“或”指代其中一个或一些人。例如: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 (左传?襄公15年)
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 (吕氏春秋?察今)
有时句中连用几个“或”,构成排比,则既可指人又可指事物。例如: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报任安书)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荀子?劝学)
由于焉字经常放在句尾,逐渐具有了语气词的性质了。在有的句子里,甚至就是纯粹的语气词。例如:
君以为易,其难也将至矣;君以为难,其易也将至焉。 (国语?晋语)
分析:这是平行的句法,上句用“矣”,下句用“焉”,显然“焉”不再具有指代的性质。但要注意,不要轻易把“焉”字看成单纯的语气词。
2、特指和泛指:“之”可以表示泛指,用作定语和宾语;“其”可以表示特指,总是作定语。例如: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诗经?邶风?燕燕)
姜氏欲之,焉辟害?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 (左传?襄公25年)
就指示代词而言,教材还作了一些讨论。
1、指示代词还有“若”“然”“尔”略等于现代汉语的“这样”或“那样”。例如:
大者王,小者侯。 (汉书?高帝记)
王莽征天下能为兵法者六十三家。 (后汉书?光武纪)
“者”的另外一种用法是放在数词或时间词之后表示一定的范围或种类。例如: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论语?颜渊)
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食足食也。 (韩非子?五蠹)
注意:1“者”字只是起辅助作用的代词。
“者”字结构不论多长,在句中只充当一个成分,可以作主语、定语、宾语和谓语。

古代汉语 指示代词

古代汉语 指示代词
指示代词
• 近指代词——“是”、“此”、“斯”、 “兹”,表示“这、“这个”、“这里” 等。
•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 是吾忧也。(《论语·述而》)
• 是乃仁术也。(《孟子·梁惠王上》)
• 当是时也,禹八年於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 耕,得乎?(《孟子·滕文公上》)
• 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礼记·礼运》)

6、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 泥块一 样任意 揉捏。 2020年 12月12 日星期 六下午 12时49 分54秒 12:49:5 420.12. 12

7、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 。。20 20年12 月下午 12时49 分20.1 2.1212: 49Dece mber 12, 2020
• 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孟 子·滕文公上》)
• 彼陷溺其民。(《孟子·梁惠王上》)
• “是”、“此”、“彼”可以指人,略等 於说“这人”、“那人”。例如:
• 尔何曾比予於是!(《孟子·公孙丑上》) • 此谁也?(《战国策·齐策》)
•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 “彼哉!彼哉!”(《论语·宪问》)
• 王曰:“然。”(《孟子·梁惠王上》)
• “尔”字的用途没有“然”字那样普遍。 它也表示“这样”、“那样”。例如:
• 相去万馀里,故人心尚尔。(《古诗十九首》) •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诗》)
• “或”——肯定性无定指示代词,通常用 来指人,而且只用作主语。例如:
• 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孟 子·公孙丑上》)
• 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 彼月而微,此日而微。
•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 也。

古代汉语—代词

古代汉语—代词

古汉语词类——代詞代詞是代替名詞以及其他實詞或詞組的詞。

主要作用在於行文時避免重復,以求文章簡潔。

古代漢語的代詞主要有以下人稱代詞、指示代詞、疑問代詞及無定代詞四類。

(一)人稱代詞根據人稱代詞所表示的物件,可以將其分爲三種人稱:1、第一人稱代詞主要代稱說話者本人。

常用的有“我、吾、予、余”等,均可以做主語、賓語、定語。

例:吾日三省吾身。

(《論語·學而》)衣服附在吾身,我知而慎之。

(《左傳·襄公三十一年》)我決起而飛,搶榆枋。

(《莊子·逍遙遊》)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論語·述而》)知我者,謂我心憂。

(《詩經·王風·黍離》)自始合,而矢貫余手及肘。

(《左傳·成公二年》)爾何曾比予于管仲。

(《孟子·公孫醜上》)需要注意的是,“吾”在上古漢語的肯定句中一般不作賓語,在否定句中可以,但應該前置。

例:居則曰:“不吾知也。

”(《論語·先進》)子皮曰:“厚,吾愛之,不吾叛也。

”(《左傳·襄公三十一年》)表示第一人稱的代詞還有“卬、朕、某、儂”等。

“朕”先秦可用於所有人,秦始皇以後,只用于皇帝。

例: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屈原《離騷》)“卬”的用例不多,主要作主語,不作定語,少作賓語。

例:人涉卬否,卬須我友。

(《詩經·邶風·匏有苦葉》)2、第二人稱代詞主要代稱說話的對方。

常用的有“女、汝、爾、若、而、乃”等。

根據用法可以分爲兩類:“女、汝、爾、若”爲一類,可以作主語、賓語、定語。

例:逝將去女,適彼樂土。

(《詩經·衛風·碩鼠》)三歲貫女,莫我肯顧。

(《詩經·衛風·碩鼠》)汝心之固,固不可徹。

(《列子·湯問》)我無爾詐,爾無我虞。

(《左傳·宣公十五年》)今爾出於涯涘,觀于大海,乃知爾醜,爾將可與語大理矣。

(《莊子·秋水》)爾以玉為寶,我以不貪為寶。

古代汉语的代词

古代汉语的代词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孟子·梁惠王上》)
2、否定性无定代词——莫
含义是:没有谁、没有(什么) 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墨子·公输》) 群臣莫对。(《战国策·楚策一》)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历山之农者侵畔》)
五、辅助性代词
能指代一定的人或事物但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的代 词。主要有“者”和“所”。
Hale Waihona Puke 代词制作及讲解张先坦
一、古今代词分类的差异
现代 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
古代 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无定代词、 辅助性代词
二、人称代词 1、第一人称代词
“吾、我”语法作用上的差异 魏晋以前,“吾”很少作宾语,但在否定句中作前
置宾语是可以的。“我”则能够作宾语。如: 吾视其辙乱。(《曹刿论战》)
1、“者”与“所”的指代性
分析 都能指代一定的人或事物,可理解为“……的人(或
事物)”。“者”指代的一般是行为的主动者,即行为
动作的发出者;“所”指代的是行为的对象,即行为动
作的承受者。如:
食者
吃的人
所食
吃的东西
寻声暗问弹者谁。(白居易《琵琶行》)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庖丁解牛》)
2、“者”与“所”的用法分析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诗经·邶风·燕燕》) 姜氏欲之,焉辟害?(《郑伯克段于鄢》)
4、充当谓语的指示代词——然、尔
河东凶亦然。(《孟子·梁惠王上》)
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荀子·劝学》)
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古诗十九首》)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诗》)
5、特殊的指示代词——焉
李陵既生降,推其家声。(《报任安书》)

文言代词的分类

文言代词的分类

文言代词的分类
文言代词是古代汉语中一类用来代替名词或名词短语的词语。

它在句子中起到独立代替成分的作用,常用于陈述、问句、祈使句
等语境中。

文言代词的分类可以根据其具体的语义和用法进行划分。

人称代词
人称代词是文言代词的一种,用来代替人的称谓、姓名或代表
特定人物。

常见的人称代词有:
- 吾:代表说话人自己
- 卿:代表与说话人关系密切的人
- 子:代表受话人,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你"
- 之:代表第三人称,常用于叙述、引用等语境中
指示代词
指示代词是文言代词的一种,用来指示特定的人、物或地点。

常见的指示代词有:
- 此:代替较近的人、物或地点
- 彼:代替较远的人、物或地点
疑问代词
疑问代词是文言代词的一种,用来提问特定的人、事、物或地点。

常见的疑问代词有:
- 何: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什么"
- 谁: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谁"
- 何人: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什么人"
反身代词
反身代词是文言代词的一种,用来指代动作的执行者是其自身。

常见的反身代词有:
- 己: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自己"
- 其:用于第三人称,表示其自身
- 伊:用于第三人称,表示其自身
以上所述是文言代词的一些常见的分类。

在阅读和理解古代文献时,了解文言代词的分类和用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汉语的语境和表达方式。

古汉语通论十二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字、所字

古汉语通论十二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字、所字

古汉语通论(十二) 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字,所字重点:所有古代汉语同现代汉语一样,也有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

但古今汉语的代词体系仍有很大的不同。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古代汉语有两类比较特别的代词是现代汉语所没有的。

一类是无定代词“或”和“莫”,另一类是辅助性代词“者”和“所”。

第二,古汉语的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都使用了许多与今天完全不同的形式,比如同是第一人称代词,古汉语不但有“我”,还有“吾”、“余”、“朕”、“卬”等;与现代汉语指示代词“这”相当的,不但有“此”,还有“是”、“斯”、“兹”等。

第三,古代汉语人称代词体系不完备,第三人称代词发育不全。

严格来说,先秦汉语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第三人称代词的职务是由指示代词“其”和“之”来承担的。

(一)人称代词(1)“吾”“我”“予”(余)都属於第一人称。

例如:吾日三省吾身。

(论语·学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同上)在上古汉语里,“我”和“予”(余)可以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吾”可以用作主语、定语,但一般不用作宾语。

《庄子·齐物论》“今者吾丧我”(如今我忘记了自身),这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不能换成“今者我丧吾”或“今者吾丧吾”。

但是这只是位置的关系;如果在否定句里,宾语放在动词的前面,却又可以用“吾”字了。

例如:居则曰:“不吾知也。

”(论语·先进)第一人称代词还有“朕”,先秦一般人都可以用,如:皋陶曰:“朕言惠。

”(《尚书·皋陶谟》)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楚辞·离骚》)用乍朕皇考大仲尊簋。

(大簋)“朕”到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规定为皇帝专称,一般人不能使用。

(2)“女”(汝)“尔”“若”“而”“乃”都属於第二人称。

例如: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论语·雍也)往之女家。

文言文代词及翻译

文言文代词及翻译

一、人称代词1. 我、吾:表示说话人自己。

例:吾闻孔丘善礼,故往见之。

(《论语·述而》)翻译:我听说孔子懂得礼仪,所以去拜访他。

2. 你、尔、汝:表示对话中的对方。

例:尔何不归?(《诗经·国风·周南·关雎》)翻译:你为什么不回去?3. 他、彼:表示第三人称。

例:彼竭我盈,故克之。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翻译:他们兵力枯竭,我们兵力充足,所以打败了他们。

4. 吾、我:古代汉语中,吾与我在古代可以互换使用。

例:吾闻之,有善为师者,五日可成。

(《庄子·逍遥游》)翻译:我听说,有善于当师傅的人,五天就能成功。

二、指示代词1. 此、兹:表示近处。

例:此五霸者,天下之雄也。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翻译:这五位霸主,是天下的雄豪。

2. 那里、彼处:表示远处。

例:彼处有奇花异草,吾欲往观之。

(《庄子·逍遥游》)翻译:那里有奇花异草,我想去观赏。

3. 那个、彼:表示特指。

例:彼童子之才,何足以论!(《史记·孔子世家》)翻译:那个小孩的才华,怎么足以评论!4. 此、斯:表示近处。

例:此吾所以异于彼也。

(《庄子·逍遥游》)翻译:这就是我和他们不同的地方。

三、疑问代词1. 何:表示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

例:何谓仁义?(《孟子·梁惠王上》)翻译:什么是仁义?2. 哪里、何处:表示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

例:吾问曰:“何处得此奇遇?”(《庄子·逍遥游》)翻译:我问:“在哪里得到这个奇遇?”3. 哪个、何:表示特指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个”。

例:何者为之?(《庄子·逍遥游》)翻译:哪个是它?四、物主代词1. 我的、吾之:表示所属关系。

例:吾之马,何能胜彼?(《庄子·逍遥游》)翻译:我的马,怎么能胜过它?2. 你的、尔之:表示所属关系。

例:尔之马,何能胜吾?(《庄子·逍遥游》)翻译:你的马,怎么能胜过我?通过以上介绍,相信大家对文言文中常见的代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④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蜀道难)
结论:
第一,“者”、“所”既可指施事,也 可指受事; 第二,“所”字结构在先秦表示受事很
严格,中古后才有了例外。
4、“所……者”结构的含义
①闲道经其门,则亦掩耳闭目,跃马疾走过 之,若有所追逐者 。(报刘一丈书) ②抵暮,则前所受赠金者出。(报刘一丈书) ③刑法行于国,所诛者乱人也。 (礼记)
总结:
第一,“所以”是由“所”与介词“以” 组成的凝固格式;
第二,主要有两种用法:其一,表示的 意义比较具体,可理解为 “……的工具”、 “……的人”等。其二,表达的意义比较 抽象,可理解为“……的方法”、“…… 的原因”。
练习
下列例句中标红的是什么词或词组?可 语译为什么? 1、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 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2、之二虫又何知? 3、西门豹曰:“至为河伯娶妇时,愿三老、 巫祝、父老送女河上,幸来告语之,吾亦往 送女。” 4、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 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
总结: 第一,“何”的使用范围比较宽 泛,可以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
等;
第二,“胡”、“曷”、“奚” 使用范围较窄,一般用作状语。
3、指处所的疑问代词
①沛公安在? (史记· 鸿门宴) ②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赤壁之战) ③ 学恶乎始,恶乎终? (荀子· 劝学) ④ 先生饮一斗而醉,恶能饮一石哉! (史记) ⑤且焉置土石? (列子· 汤问) ⑥姜氏欲之,焉辟害? (郑伯克段于鄢) ⑦ 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 (孟子)
(捕蛇者说)
说说下列句子中“他”的意思。
①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② 又况于他物乎?
(诗经)
(吕氏春秋)
③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 (卖油翁)
④ 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 梁惠王下)
总结:
第一,先秦时期没有真正的第三
人称代词,“之、其”本是指示代词,
借用为第三人称代词;
第二,“其”一般只作定语, “之”一般只作宾语。
3、特殊的指示代词
①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孟子· 梁惠王) ② 故曰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 (滑稽列传) ③ 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古诗十九首) ④ 汝乃我家出,亦敢尔邪(yé) ?(陶渊明· 饮酒) ⑤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⑥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 (左传· 襄公十五年) (论语· 述而)
5、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 秦者去,为客者逐。 6、甘龙曰:“不然。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 教,知者不变法而治。” 7、其若是,孰能御之。 8、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 9、甲者出,太尉笑且入曰:“杀一老卒,何 甲也?吾戴吾头来矣。” 10、尚书固负若属邪?副元帅固负若属邪? 奈何欲以乱败郭氏?
总结:
第一,“者”作为辅助性代词,用在其 他词或词组的后面;
第二,和“者”结合的可以是动词、形 容词或动词、形容词行词组,也可以是数 词或时间词等; 第三,可译为“……的”、“……的 人”、“……的东西”等。
2、“所”
①郑君已立太子矣,而有所爱美女,欲以其子 为后,夫人恐,因用毒药贼君杀之。 (韩非子)
11、色物牝牡(pìn mǔ)尚弗能知,又何马 之能知也? 12、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 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 13、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14、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 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 以负秦曲。 15、齐将功鲁,鲁使子贡说之。
总结:
“安、恶、焉”等,既可作宾语, 也可作状语。
四、无定代词
概念:指代的对象不固定的指示代词。 1、肯定性无定代词“或” ① 或劳心,或劳力。 (孟子· 许行) ②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 宋人或得玉。 (左传· 襄公十五年) ④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孟子· 梁惠王上) ⑤ 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 什伯,或相千万。 (孟子· 许行)
⑦ 赐,吾语汝。
(论语)
总结:
第一,女(汝)、尔、若 使用范
围宽泛,可以作主语、宾语和定语;
第二,而、乃一般只作定语。
3、第三人称代词
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黔之驴) ②豹视之,顾谓三老、巫祝、父老曰:“是女 子不好。” (西门豹治邺)
③ 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孙膑)
④ 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 。
③ 尔何曾比予于管仲! 轮朱殷,岂敢言病?
⑤ 朕皇考曰伯庸。
(夫子当路于齐) (鞍之战)
(离骚)
④ 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
总结:
第一,“吾”字在魏晋以前很少放
在动词和介词后面作宾语用(否定句
中可以);
第二,“朕”字在秦以后成为封建
帝王的专用第一人称代词。
2、第二人称代词
① 女与回也孰愈? (论语· 公冶长) ② 吾将残汝社稷,灭汝宗庙。 (句践灭吴) ③ 尔以玉为宝,我以不受子玉为宝(韩非子) ④ 若为庸耕,何富贵也。 (史记· 陈涉起义) ⑤ 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哉? (史记· 平原君列传) ⑥ 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 (汉书· 项羽传)
①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
已也,甚恐。 蟀入我床下。 (黔之驴) (诗经) (左传) 总结:
②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 ③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
第三人称作主语的两种情况:
省略主语;重复前面的名词
4、古代汉语的人称复数表示法
①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曹刿论战) ② 吾与汝毕力平险。 (列子· 汤问) ③ 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项羽本纪) ④ 若属皆且为所虏。 (史记· 鸿门宴) ⑤ 成王即位,周公之属傅相焉。 (刘敬叔孙通列传) ⑥ 自是以来,诸用秦者,皆应、穰(rá ng)之 类也。 (韩非子)
• 不能独立充当句子的成分
• 要和其他词或词组构成“者”字结构或
“所”字结构,才能充当句子的成分
1、“者”
① 河滨之渔者争坻(chí ),舜往渔焉。 (韩非子) ② 假舆(yú)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荀子) ③ 大者王,小者侯。 (汉书· 高帝纪) ④ 人主有诱于事者,有壅于言者,二者不可 不察也。 (韩非子) ⑤ 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 (韩非子· 五蠹)
④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韩非子· 历山之农
者侵畔)
⑤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晋灵公
不君)
⑥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国语)
总结:
第一,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
第二, “莫”前,有时出现先行
词,“莫”指代的对象就在先行词中;
五、辅助性代词“者”和“所”
• 必须放在其他词或词组的后面或前面
总结:
第一,“然”、“尔”作指示代词
用,其特点是作谓语,等于现代汉语
中的“这样”、“那样”;
第二,“焉”、“诸”请同学自己 总结。
三、疑问代词
指人的疑问代词
①于是羊舍职死矣。晋侯曰:“孰可以代之?” (左传) ②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孟子· 梁惠王下) ③脍炙与羊枣孰美? (孟子· 尽心下) ④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 (淮阴侯列传) ⑤子墨子曰:“吾将上太行,驾骥与羊,子将谁 驱?”耕柱子曰:“将驱骥也。” (墨子)
①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 (庄子· 养生主) ② 见者惊犹鬼神。 (庄子· 达生)
① 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孟子) ② 今有功者必赏,赏者不得君,力之所致也; 有罪者必诛,诛者不怨上,罪之所生也。 (韩非子) ③ 妾伤夫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属,虽
后欲改过自新,其道无由也。 (孝文本纪)
总结:
第一,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
第二,指人的“或”前,有时出
现先行词,“或”指代的对象就在先
行词中; 第三,“或”还常常对举使用,
用来列举不同的情况。
2、否定性无定代词“莫” ① 群臣莫对。(战国策· 楚策一)
② 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墨子· 公输)
③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庄子· 秋水)
总结:
第一,“孰”、“谁”主要指人,
也可指物; 第二, “孰”主要用于选择疑问
句中,也可以用于一般疑问句中。
2、指事物的疑问代词
① 星队,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 无何也。 (荀子· 天论) ② 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左传· 齐桓公伐楚) ③ 夫子何哂(shěn)由也? (论语·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④ 胡不见我于王? (墨子· 公输) ⑤ 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荀子· 劝学) ⑥ 子奚哭之悲也? (韩非子· 和氏)
②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且已久疲。 (赤壁之战) ③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左传· 庄公十年)
④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史记· 鸿门宴)
总结:
第一,用在其他词或词组的前面;
第二,和“所”结合的主要是动词或动
词性词组;
第三,可译为“……的”、“……的 人”、“……的东西”等。
3、“者”“所”指代对象的差别
总结:
第一,用单数人称表示人称复数;
第二,在人称代词后或人称名词后加 “侪(chái) 、属、曹、类”等字表示人 称复数。
二、指示代词
概念:指代人、事物、行为和性状的词。 1、近指与远指代词
① 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jǐ)百万,此霸王 之资也 (《左传· 齐桓公伐楚》 ②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庄子· 逍遥 游》) ③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子罕》) ④ 挹(yì )彼注兹。(《诗经· 大雅· 泂酌》) ⑤ 彼一时,此一时也。(《孟子· 公孙丑下》)
学习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