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设计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我与地坛(节选)
●教学目标
1. 理解地坛和母亲给“我”的生存启迪,领会作者对生命的深入独到的思考。
2. 品味作品语言,感受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探究其从绝望到顿悟的心路历程。
3. 激发热爱生活的感情,培养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
1. 理解地坛给“我”的生命启迪,感受母亲对“我”的影响和激励。
2. 感受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探究其从绝望到顿悟的心路历程。
难点:理解景物描写中暗含的作者对生命的感悟与认识。
●设计思想
苏教版必修二第一专题“珍爱生命”由“精神支柱”和“生命之歌”两个模块组成,分别收入了《我与地坛(节选)》《最后的常春藤叶》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岛啼》共4篇文本。本专题主要学习方式为文本研习。
《我与地坛(节选)》是“精神支柱”模块的第一篇文本,是著名作家史铁生的代表作,长期入选多个版本的高中语文教科书,是高中生必读的传统名篇。全文较长,教科书只选了一、二两个部分,其余的五个部分收入与教科书配套的《语文读本(二)》。这篇文本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与创作主体有一定距离的散文,而是带有自传、自省、自述的意味,其哲理玄思的深刻、情感意蕴的深沉,超出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情感体验;其以思辨为主导的表达、独具个性的语言,也超出了学生的阅读经验,学生阅读难度较大。
《我与地坛(节选)》一文的教学设计,立足于以上的教材情况和学情,采用以问题设计为主线的教学方法,分为导入、朗读、思考、反馈、拓展等几个主要板块,重在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味、思考,开展合作探究,自主研习文本。
●教学资源
1.资料辑录。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医疗,后在街道工厂工作。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1983年加入中国作协。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务虚笔记》、散文《合欢树》《我与地坛》等。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1983年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其作品呈现平淡质朴而意蕴深沉的“散文化”倾向。史铁生长期患有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2010年12月31日病逝。
史铁生是当代最有思想深度的作家之一。他这样解释自己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
不容易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姓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不是不断地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的心魂,看这心魄的可能与去向。”这也是他对自己作品的最好的诠释。史铁生的作品,均贯穿一点,就是对“生命的解读”。
2.《我与地坛(节选)》教学PPT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
●导入。借助ppt,教师
导语引入新课,板书课
题。
观看ppt ppt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走近作者观看ppt ppt简介作者,知识讲解。
●解题:“地坛”。观看ppt ppt简介。
●导读课文主导学生活动:
朗读课文(一),
划出文中直接反
映“我与地坛”关
系的句子,概括地
坛对我的影响。板
书。
朗读、标
注、概括、
发言。
(1)“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
“它等待我出生……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
都准备好了”“我一下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有这样
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地坛
接纳了我,让我认识到生命的本相。
(2)“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这样想了
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地坛启迪
了我,使我释然于生死。
(3)“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所以,十五年
了,我还总是得到那古园里去……去窥看自己的心
魂。”——地坛启迪了我,让我思考怎样活。
目的:理清作者行文思路,探究其从绝望到顿悟的心
路历程。
主导学生思考:
地坛给了“我”怎
样的生命启迪?
思考、概
括、发言。
(1)“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
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为什么
生?
(2)“死是一种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
会降临的节日”——要不要死?
(3)“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怎样活?
目的:理解地坛给“我”的生命启迪。
主导学生活动:
划出并朗读课文
标注、朗
读、概括、
(1)第一次写古园历尽沧桑的四百多年的变化——
古园显露出生命本真的模样,让我“看”到了人生的
(一)中写景的语段,品味景物描写中暗含的作者对生命的感悟与认识。发言。真相,认识自己。
(2)第二次写如今“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的景象
——古园展示了生命世界的鲜活灵动,使我意识到:
虽然残疾,但生命不能消极,从而释然于生死。
(3)第三次写“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
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谁也不能改变它
的”的景象——古园见证了生命律动的真实,使我体
会到了人生的味道:按照自己的方式,顽强地活着。
目的:品味作品语言,感受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领
会作者对生命的深入独到的思考。
主导学生活动:朗读课文(二)。倾听。朗读到位,可以收到很好的情感教育效果,无须多讲什么。
目的:感受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感受母亲对“我”的
影响和激励。
主导学生思考:母亲给作者以怎样的生存启示?板书。思考、概
括、发言。
母亲默默地承受着命运的重压,在苦难的折磨中走完
人生的历程。母亲这种对待“苦难”的态度给了“我”
生存的启示,母亲的生命历程也给了“我”一把“怎
样活”的心灵钥匙——要坚强地承受苦难,要坚忍的
生活下去。正是母亲的这种“活法”,解答了“我”
怎样生活、怎样面对命运、怎样面对苦难的问题,使
“我”在逆境中更加坚强——母亲启示了我,使我明
白怎样活。
目的:理解母亲给“我”的生存启示。
主导学生思考:文章题为《我与地坛》,但这一部分写的却是母亲,它与第一部分之间有何联系?思考、概
括、发言。
文章第一部分写我与地坛的故事,第二部分写地坛背
景下的我与母亲的故事,从内容上看,两部分是紧密
联系的。阅尽沧桑的地坛以宽阔的胸怀静静地接纳包
容了曾经痛不欲生的我;历尽苦难的母亲以聪慧坚忍
的关爱默默地理解容忍着茫然失措的我。地坛像一个
悲天悯人的智者,荡涤着我的灵魂;母亲是一个聪慧
而坚忍的女子,指引着我的人生。没有地坛,我不知
道该不该活下去,什么是生命的意义;没有母亲,我
不知道该怎样活下去,如何实现生命的意义。地坛、
母亲,都给了我生命的启示,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
地坛是物化了的母亲,母亲是人化了的地坛。文章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