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案设计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这两首古诗;(2)理解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3)分析两首诗的韵律特点,了解古诗的格律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古诗;(2)学会欣赏古诗中的美景,培养审美能力;(3)学会通过古诗表达自己的情感,提升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诗中的自然美,增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2)体验古诗中的家国情怀,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3)理解古诗中的哲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2)理解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3)分析两首诗的韵律特点,了解古诗的格律知识。
难点:(1)深入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2)运用古诗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苏轼和陆游两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两首诗的题目,激发学生对诗歌内容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两首古诗,体会诗歌的韵律美;(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古诗的格律知识。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两首诗的意象和情感;(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欣赏感悟:(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古诗中的美景,培养审美能力;(2)学生尝试通过古诗表达自己的情感,提升表达能力。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多背古诗。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两首古诗;2. 写一篇关于《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的赏析文章;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试着仿写。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两首古诗的朗读和背诵情况;2. 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3. 学生在欣赏感悟环节的表现;4.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情况。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课文讲解一、【多音字组词】重:chóng(重复、重新)只:zhǐ(只有、只好)zhòng(重量、重担)zhī(船只、一只鸡)二、词语解释:【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缘】因为。
【莫】不要。
【识】认识,了解。
三、释句导读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句诗的意思是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
这是作者由看到的景象产生的联想,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诗句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耐人寻味,它启迪我们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合理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句诗的意思是,来时翻过一座座山,涉过一道道水,还以为前面没有了路,可是走着走着,前面又出现绿树成荫、繁花似锦的村庄,于是悟到一条人生哲理:经过坎坷曲折之后,往往会突然出现坦途。
这句诗在写景中寓有一定的人生哲理,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
现在常用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四、课文解读(一)、《题西林壁》这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
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路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山感受。
前两行诗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睱接。
横着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是荫天蔽日,从近处看则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是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则是重峦叠嶂;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
庐山空间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他在第三、四行诗中解释道:我不认识庐山的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案设计教学对象:小学五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自学、合作学习等方式,理解并掌握《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两首古诗的意义和内涵。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3. 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 两首古诗的意义和内涵。
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1. 古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意境的感悟。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对《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两首古诗进行深入研究,理解其意义和内涵。
2. 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PPT、图片、视频等。
3. 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评价标准。
学生准备:1. 预习两首古诗,了解其基本内容。
2. 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内容和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引导学生了解《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两首古诗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两首古诗,理解其基本意义。
教师过程中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两首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出问题,促进学生的交流和合作。
4. 课堂教学:教师针对两首古诗的意义、内涵、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进行讲解。
通过示例、解读、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5. 实践环节: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或表演,将所学内容应用到实际中。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指导。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评估他们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
2. 学习效果:通过测试、作业、小测验等方式评估学生对两首古诗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诗歌创作:对学生的诗歌创作进行评价,关注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情况,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年级上册人教版古诗
四年级上册人教版古诗《题西林壁》 - 诗题:《题西林壁》 - 作者:苏轼(宋) - 完整诗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游山西村》 - 诗题:《游山西村》 - 作者:陆游(宋) - 完整诗文: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诗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作者:李白(唐) - 完整诗文: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元二使安西》 - 诗题:《送元二使安西》 - 作者:王维(唐) - 完整诗文: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过故人庄》 - 诗题:《过故人庄》 - 作者:孟浩然(唐) - 完整诗文: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独坐敬亭山》 - 诗题:《独坐敬亭山》 - 作者:李白(唐) - 完整诗文: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望洞庭》 - 诗题:《望洞庭》 - 作者:刘禹锡(唐) - 完整诗文: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忆江南》 - 诗题:《忆江南》 - 作者:白居易(唐) - 完整诗文: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乡村四月》 - 诗题:《乡村四月》 - 作者:翁卷(宋) - 完整诗文: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四时田园杂兴》 - 诗题:《四时田园杂兴》 - 作者:范成大(宋) - 完整诗文: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古诗两首_题西林壁_游山西村
宋·苏轼
墙壁
题西林壁
写在西林寺墙壁上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
居士,眉山人。他在诗、词 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 做作品大都挥洒自如,明快 豪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 他以诗为词,扩展了词的领 域和表现手法,对词的发展 作出了贡献。著有《东坡全 集》。
美
人
景色迷人
更 美
这首诗是作者居住山阴 老家农村时所作。生动地描 画出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 光,对淳朴的农村生活习俗, 流溢着喜悦、挚爱的感情。 诗中的三、四两句,尤其写 得流利生动,已经成为广泛 流行的成语。
古 你不要因农家的腊酒浑浊而笑话他们, 诗 他们是用丰足的菜肴款待你,没有把你
当成外人。
散 山岭重叠,溪水弯曲,远望好像前面已 经没有路了,
译 走到近前才知道在垂柳掩映山花烂漫的 地方又出现了一个山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赞扬了农民的淳朴、好客的品 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 感情。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既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 锦簇,春光无限,又形容陷入困境 ,好像已经没有希望,忽然绝处逢 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 的信心。现在多用来比喻人在遇到 困境时会生出许多希望。
游山 西村
叙事
莫笑 腊 酒 浑 留客 足 鸡 豚
写景
山水环 绕 柳绿 花 艳
盛情待客
景
诗句意思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不要笑话农家的腊酒浑浊
诗句意思
丰年留客足鸡豚
在丰收之年款待客人,有足够 的鸡和猪。
不要笑话农家的腊酒浑浊,
在丰收之年款待客人,有足够 的鸡和猪。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5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精品完美PPT课件
34
诗中哪句话揭示了深刻的道理?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它的理解吗? 诗句的意思是:山峦重重,水道弯弯, 正以为无路可走。突然发现柳荫深深, 鲜花明艳,眼前又是一个山村。
35
这句话既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 花团锦簇,春光无限,另一方面它
对偶的巧妙运用 对偶作为一种修辞方法,使用字相等、
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成的一对短语后句 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语言方式。
返回
40
写在最后
成功的基础在于好的学习习惯
The foundation of success lies in了达到一定目的而努力去干, 是为一个目标去 战胜各种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会充满压力、痛苦和挫折
37
主要内容:
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 和乡间的风俗。 表达情感 : 刻画了农民的淳朴、好客的品性, 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人生哲理:
面对困难,我们不要轻易退缩,因为曲
折之后才是坦途。要记住:“阳光总在
风雨后!”
38
俗语: 1“阳光总在风雨后”
2“不经历风雨,怎能见
彩虹?”
39
7
书写、题写
题西林壁
题目的意思是什么?
“题西林壁”: 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
8
是古代诗歌中的瑰宝,历史悠久, 宋代盛行,是因为当时印刷能力有 限,大量诗歌不能刻印出来,于是 题壁就成了诗人“发表”作品的途 径之一。只要把作品写在墙壁上, 天南海北的过往行人过而读之,就 可以传播开来。
9
10
11
横看
12
侧看
13
远看
14
近看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说课(精选17篇)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说课(精选17篇)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说课篇1一、说教材教材简析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组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
这一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进行编排,这一组课文选择的文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古诗两首》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更重要的是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
因为这一课包含有两首古诗,需要两课时进行教学,所以,我在这儿,用十五分钟的时间,只能简单谈谈《题西林壁》这一首古诗的说课。
大家都知道《题西林壁》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
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庐山的感受。
前两行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
横着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隐天蔽日,从近处看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重峦叠障;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
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这里的幽,是幽谷的幽)诗人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他在第三、四行诗中解释道: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现在,我再来说说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这里,我需要说明的是,在语文课程标准里边儿明确指出,关于识字写字的教学,有十分清楚的要求:即,在某一阶段,有些汉字只要求会认,不要求会写,而且对识字写字的要求是下要保底,也就是要保证一个最基本的底线,上不封顶。
古诗两首_题西林壁_游山西村
赠别〃其二
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学习结束
得到的结论也不同 ,我们要从不同角度思考问 题,客观全面的看待问题
。
陆游
陆游 (1125一1210), 字务观,号放翁,南 宋爱国诗人,平生作 诗近万首,是古代诗 人中创作作品最多的, 其作品多强烈抒发自 己的政治抱负和炽热 的爱国热情,同时鞭 挞投降派,同情人民 疾苦,思想性很强。
游山西村
游玩
游山西村
题目的意思是什么?
“游山西村”:
在山西村游玩。
释诗句,明诗意
腊月酿的酒 不要 不要笑话农家的腊酒浑浊不清 莫笑农家腊酒浑, 猪 丰收年景款待客人, 丰年留客足鸡豚。 菜肴尽够丰盛 山峦重重,水道弯弯, 山重水复疑无路, 正怀疑无路可走。 柳暗花明又一村。
突然发现柳荫深深,鲜花明艳, 眼前又是一个山村。
2、独立识字学词。
3、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文中所
蕴含的道理。
题西林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横看
侧看
远看
近看
抬 头 仰 望
低 头 俯 视
放飞想象:
横着看,庐山 侧着看,庐山 从远处望,庐山 从近处看,庐山 从高处俯视,庐山 从低处仰望,庐山 ; ; ; ; ; ……
佳句赏析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既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 簇,春光无限, 另一方面它又富于哲理,表现了 人生变化发展的某种规律性,令人回 味无穷。 现在多用来比喻人在遇到困境时会 生出许多希望。
这首诗是蛰居山阴老家 农村时所作。生动地描画出 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 对淳朴的农村生活习俗,流 溢着喜悦、挚爱的感情。诗 中的三、四两句,尤其写得 流利生动,已经成为广泛流 行的成语。
古诗两首_题西林壁_游山西村
陆游
游玩
游山西村
题目的意思是什么?
“游山西村”:
在山西村游玩。
2释诗句,明诗意
腊月酿的酒 不要 不要笑话农家的腊酒浑浊不清 莫笑农家腊酒浑, 猪 丰收年景款待客人, 丰年留客足鸡豚。 菜肴尽够丰盛 山峦重重,水道弯弯, 山重水复疑无路, 正怀疑无路可走。 柳暗花明又一村。
突然发现柳荫深深,鲜花明艳, 眼前又是一个山村。
主要内容: 作者到山西村做客,见到西山村的美景 表达情感 :
赞扬了农民的淳朴、好客的品性, 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人生哲理: 面对困难,我们不要轻易退缩, 因为曲折之后才是坦途。 要记住:“阳光总在风雨后!”
横看
侧看
远看
近看
抬 头 仰 望
低 头 俯 视
放飞想象:
横着看,庐山 侧着看,庐山 从远处望,庐山 从近处看,庐山 从高处俯视,庐山 从低处仰望,庐山 ; ; ; ; ; ……
千姿百态 变化万千
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 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 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 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 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人 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 的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 庐山之中啊!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诗中哪句话揭示了深刻的道理?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它的理解吗?
诗句的意思是: 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怀疑无路可走。 突然发现柳荫深深,鲜花明艳,眼前又是一个山村。 这个村庄的风光更给了他深刻的启示: 经过坎坷曲折之后,往往会出现坦途。 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以无望,忽而绝处逢生, 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tú n
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人,解题意 2释诗句,明诗意 3想意境,悟诗情
小四语文第8讲: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语文提升
第8讲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题西林壁这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
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山感受。
前两行诗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
横着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是隐天蔽日,从近处看则是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是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则是重峦叠障;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
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他在第三、四行诗中解释道: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游山西村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第一、二行诗写不要笑话农人田家的腊酒浑浊不清,丰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尽够丰盛。
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
第三、四行诗写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眼前又是一个山村。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善状难写之景,又于写景中寓有一定的哲理,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
现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难点: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一、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题西林壁》的作者是_____代诗人________。
四年级上册古诗大全
四年级上册古诗大全四年级上册古诗大全:1、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解释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2、游山西村〔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解释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屿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繁。
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
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解释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4、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解释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5、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解释清晨的微雨湿润了渭城地面的灰尘,馆驿青堂瓦舍柳树的枝叶翠嫩一新。
真诚地奉劝我的朋友再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
6、竹枝词·其一〔唐〕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5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景、 议论) 这句话既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 簇,春光无限的景象,又富于哲理,表现了 人生变化发展的某种规律性,令人回味无穷。 启示:经过坎坷曲折之后,往往会出现 坦途。现在多用来比喻人在遇到困境时会生 出许多希望, 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用句 俗语来表达“阳光总在风雨后”或“不经历 风雨,怎么见彩虹”。(面对困难,不要轻 言放弃,这样才能看到希望和光明)
启发: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放飞想象:
横着看,庐山 侧着看,庐山 从远处望,庐山 从近处看,庐山 从高处俯视,庐山 从低处仰望,庐山 ; ; ; ; ; ……
千姿百态 变化万千
背一背: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
侧 , 各不同。 不识 真面目, 身在 。
3想意境,悟诗情
小组讨论: 1、刚才欣赏了几组庐山的图片,同学们
近看
低 头 俯 视
抬 头 仰 望
2释诗句,明诗意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
侧着看又是陡峭的山峰。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 不同。
启发: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结果也各不相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看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 只是因为自己身处庐山之中。
欣赏了完了这首诗,同学们能不能 用诗中的一句话来赞美一下山西村 的景美呢?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还能不能用一句诗来赞美 山西村的人更美呢?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诗中哪句话揭示了深刻的道理?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它的理解吗? 诗句的意思是:山峦重重,水道弯弯, 正以为无路可走。突然发现柳荫深深, 鲜花明艳,眼前又是一个山村。
5古诗两首_题西林壁_游山西村
;
从
低
抬
处 仰
头
望 ,
庐
仰
山
望
从 高
低
处 俯
视
头
, 庐
山
俯
视
;
千姿百态 变化万千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古 诗 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连绵起伏,
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
今 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
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
译 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我自己
身在庐山之中。
小组讨论:
1、怎样才能够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你从这首 诗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看事物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同 ,我 们要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客观全面地看待问题。
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
莫:mò 莫大 莫然 莫如 莫名其妙 腊:là 腊月 腊梅 腊肉 浑:hún 浑身 浑然 浑浊 疑:yí 怀疑 疑问 疑惑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独立识字学词。 3、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文中所
蕴含的道理。
横看
横着看,庐山
;
侧看
侧着看,庐山
;
从远处望,庐山
;
远看
近看
从近处看,庐山
绝处逢生 豁然开朗
这首诗是隐居山阴老家农村时所 作。生动地描画出一幅色彩明丽的农 村风光,对淳朴的农村生活习俗,流 露出喜悦、挚爱的感情。
诗中的三、四两句,尤其写得流 利生动,已经成为广泛流行的交流: 1、农家风俗如何?(如何待客?)
小四语文第8讲: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学生版)
第8讲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题西林壁这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
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山感受。
前两行诗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
横着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是隐天蔽日,从近处看则是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是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则是重峦叠障;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
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他在第三、四行诗中解释道: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游山西村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第一、二行诗写不要笑话农人田家的腊酒浑浊不清,丰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尽够丰盛。
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
第三、四行诗写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眼前又是一个山村。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善状难写之景,又于写景中寓有一定的哲理,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
现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难点: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一、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题西林壁》的作者是_____代诗人________。
《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中心思想及赏析
《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中心思想及赏析《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中心思想及赏析引导语:《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这两首诗都是哲理诗,各自告诉了我们关于人生的道理,这两首诗中心思想是什么?应该怎么赏析这两首诗呢?题西林壁 [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中心思想】《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赏析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5.古诗两首_题西林壁_游山西村
背一背: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
侧 , 各不同。 不识 真面目, 身在 。
测一测: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句诗启示人们: 。 2、学了这首诗,我懂得了 看事物的角度不同,
得到的结论也不同 ,我们要从不同角度思考问 题,客观全面的看待问题
。
横
看
看
成岭 成峰 不同
变幻莫测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独立识字学词。
3、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文中所
蕴含的道理。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
cè
横着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成了山峰,
题 苏 远近高低各不同。 轼 西 远看、近看、俯看、仰望景象各不相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林 看 不 清 庐 山 的 真 面 目, 壁 只缘身在此山中。
只 因为 我 身 在 庐 山 之 中。 视野太狭窄了!
横看
侧看
远看
近看
远
近
高
低
放飞想象:
横着看,庐山 侧着看,庐山 从远处望,庐山 从近处看,庐山 从高处俯视,庐山 从低处仰望,庐山 ; ; ; ; ; ……
千姿百态 变化万千
欣赏了刚才几组庐山的图片,同 学们认为庐山怎样? 远近高低各不同 诗中哪句话揭示了深刻的道理?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它的理解吗? 同桌互相讨论,交流。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怀 疑无路可走,突然发现柳荫 森森,鲜花明艳,眼前又是 一个山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
第五课《古诗两首》
题西林壁
一、指导预习《题西林壁》
1.听范读
2.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检查预习
缘庐峰
4.指名读《题西林壁》
5.齐读
6.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古诗给你的初步印象(描写庐山的景色)7.质疑
二、学习《题西林壁》
1.知诗人,解诗题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他一生
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
之一。
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2.抓字眼,明大意
(1)学习1、2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2)讨论句意:(从正面看形成岭,从侧面看形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3)把握朗读重音
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远”强一
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
(4)学习3、4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不识:不认识,看不清。
缘:因为。
题:书写。
(5)讨论句意
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
庐山的一部分。
(6)指名说全诗意思
3.想意境,悟诗情
(1)放庐山幻灯片,让学生想象当时意境,领悟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
想感情,让学生联系生活试讲3、4句诗的含义。
(2)引伸: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就可
能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3)提问: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
(是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还是只看他优点呢?引导学生说出看问
题要从不同解度看。
意思讲明白即可。
)
小结:《题西林壁》把庐山特色浓缩成绝句,概括贴切,蕴含着深刻的哲
理,我们还从中获得启示。
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体会诗情。
附:板书: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游山西村
一、导入。
这首诗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当时诗人罢官闲居,住在山阴
(今浙江绍兴市)镜糊的三山乡。
诗题中“山西村”,指三山乡西边的村落。
诗
中记叙了当地的风俗,饶有兴味。
二、读读讲讲问问。
问:这首诗跟《钱塘湖春行》—样,也是记游的。
诵读全诗两遍后,说
说它在记游上跟《钱塘湖春行》有何异同。
(异:诗人在村民家做客;游踪用了
概括的写法。
同:也写了游中可见;也用抒情作结。
)
问:第一、二句的大意是什么?(山西村民家给客人备办了丰盛的饭
食)表现什么?(农家的热情和朴实)客人是谁?(诗人;也许还有他的游伴,以及
主人请来的陪客。
)
讲:起势突兀,乍看似与游览无关,须读到最后才能懂得诗人的用意
所在。
上句是抑,言酒不甚美;下句突然扬起,说菜之丰盛。
问:第三、四句跟前两句接得上吗?先说这两句的内容。
(写行路人的
感觉,迷茫中突然发现了美好的去处。
)这“又一村”指什么说的?(指山西村,
即诗人此刻所在的村庄。
)由此可见,这是诗人回忆来村的经历,跟前两句接
得很好,这也可以说是倒叙。
由此可深入一步,继续问:这个村子美不美?(美
得很,它在重山复水的保护之下,在柳树花草的掩映之中。
)
讲:诗人这样来写山西村,又是为下文“古风”一语张本的,因为这是
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所以才能保存古风。
问:第五、六句写游山西村所见。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复述。
(略)
这是写村中的习俗。
问:第七、八句是抒情语,请先说大意。
(今后如果有可能趁着月夜
出来闲游,说不定什么时候我会拄着拐杖来敲你的门的。
)按:诗人当时虽在
家赋闲,但他有志报效国家,说不定什么时候仍会外出的,所以说“若许”,意
思是“如果有机会”。
再问:这歼结尾方式跟《过故人庄》的结尾相似吗?(相似之处是,都是
诗人对招待自己的主人说的,“就菊花”“闲乘月”“夜叩门”等都是美好韵意境。
不相似的是,《过故人庄)把重来拜访说得很肯定,而这一首说得不甚肯定,仅
是一种愿望而已。
)
补充问:这个结尾跟开头是怎样呼应的?(这次游山西村得到主人的盛
情款待,又看到了上古的遗风,深受感动,故有重游之念。
)
三、总结。
这首诗描写了山西村古朴的民风,也表达了诗人的向往之情,这是容
易看出来的。
但陆游是爱国诗人,虽是写记游的诗,未必与政治无关,因为当
时世风衰颓,跟山西村这种古朴的风尚确实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诗中“山重”一联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其意义不止于表现行路人的
感受,在许多别的事情上也同样适用。
[附录]
古人作诗有所谓“脱化”之法,即在前人诗句的基础上加以改造,使有新
意。
陆诗“山重”一联也是脱化前人诗句的结果,例如:
“遥看云木秀,初疑路不同。
安知流转处,忽与前山通。
”
——王维《蓝田山石门精舍》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
王安石《江上》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