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其五教案完整版
第26课《唐诗五首-饮酒(其五)》教案
3.增强文化自信:了解王维的创作背景,理解诗歌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4.提高思维品质:通过比较分析《饮酒(其五)》与其他唐诗,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5.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以王维的生平为例,介绍唐诗的繁荣时期,强调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教学难点
(1)诗歌的意象分析:如何引导学生从具体的物象中提炼出抽象的意境,把握诗人的情感。
(2)表现手法的理解:学生对于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抒情方式等难以理解。
(3)文化背景的融入:如何让学生将诗歌内容与当时的文化背景相结合,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举例解释:
-对于意象分析,可以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诗句中的意象,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中的意境。
-在讲解表现手法时,可结合具体的诗句,如“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一词,解释其抒情意义,帮助学生理解。
-通过多媒体展示王维生活的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文化氛围,进而更好地理解诗歌。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掌握《饮酒(其五)》的诗歌内容,熟读并背诵。
(2)分析诗歌的韵律、意象、表现手法,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3)了解王维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认识唐诗的艺术价值。
举例说明:
-通过课堂讲解,使学生理解《饮酒(其五)》的每一句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韵律美,如平仄、对仗等,分析其艺术效果。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教学中存在一些不足。首先,部分学生对诗歌的韵律掌握还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其次,对于诗歌意象的分析,部分学生仍然感到困惑,我需要在教学方法上做出调整,例如运用更多生动的例子或者采用图解法来帮助他们理解。
《饮酒(其五)》教案及反思
饮酒(其五)教案及反思一、教案1.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酒的种类、制作方法、酒的成分及对人体的影响;•能力目标:学生能够正确理解饮酒的危害,树立正确的饮酒观念;•情感目标:学生能够自觉拒绝饮酒,树立正确的健康生活观念。
1.2 教学重点•掌握饮酒的相关知识;•了解饮酒对健康的危害。
1.3 教学难点•学生的现实情况对抗饮酒的压力;•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饮酒对健康的危害。
1.4 教学方法•知识讲解•情景模拟•互动问答1.5 教学过程第一节(30分钟)教学内容:•酒的种类;•酒的制作方法;•酒的成分。
教学步骤:1.先请学生观看一段视频,了解以下几点内容:–白酒的制作方法;–红酒的种类;–啤酒的成分;–葡萄酒的营养价值。
2.讲解以上所学内容。
第二节(40分钟)教学内容:•饮酒对健康的危害;•如何正确饮酒。
教学步骤:1.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讨论饮酒对健康的危害;2.整理出讨论结果,进行知识点讲解:饮酒过量会引发哪些健康问题;3.引导学生认识到正确饮酒的重要性,给出正确饮酒的方法。
二、反思本次教学过程中,相比于前几节饮酒相关教学,本节教学的重点更加关注于饮酒对健康的危害。
对于学生来说,了解饮酒对健康的危害,才能真正意识到正确饮酒的重要性。
在讲解饮酒对健康的危害时,应该注意的是,不能简单的列举饮酒会引发什么健康问题,而要引导学生思考饮酒对人体的影响,并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样的酒量才是健康的。
在教学方法上,应该注重互动问答和情景模拟,更好的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从而更好的理解饮酒的危害和正确饮酒的方法。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进一步关注学生的现实情况及其对饮酒的压力,帮助学生更好的树立正确的饮酒观念。
饮酒其五教案
饮酒其五教案
主题:饮酒的五种教训
目标:1. 了解饮酒的五种教训
2. 认识到酒量的重要性
3. 了解醉酒驾车的危害
教学内容:
一、饮酒的五种教训
1. 度量酒量:多少喝少,少喝不多。
2. 品质酒品:优质白酒可少喝,劣质酒品应避免。
3. 交友饮酒:应有分寸,与不良交往需谨慎。
4. 饮酒目的:不可为酒伤身,应以适量为宜。
5. 饮酒场合:要避免在公共场所饮酒。
二、认识到酒量的重要性
1. 饮酒前应了解自己的饮酒量。
2. 饮酒时要适度,逐渐增加酒量。
3. 饮完酒后应尽量避免驾车。
三、了解醉酒驾车的危害
1. 醉酒驾驶会影响驾驶技能,增加交通事故的风险。
2. 醉酒驾驶涉嫌违法,处罚严厉,甚至有可能面临刑事责任。
教学方法:
1. 讲解法:讲解饮酒五种教训及认识到酒量的重要性。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饮酒场合及醉酒驾车的危害。
教学重点:
1. 学习饮酒五种教训及其实践意义。
2. 认识到饮酒时的适度与酒量掌握的重要性。
3. 了解醉酒驾车的危害及社会责任。
饮酒其五教案全国一等奖
饮酒其五教案全国一等奖
教案名称:饮酒其五。
教案类型:生活教育。
适用年级:初中。
教案目标:
1.了解饮酒的危害性,强化不饮酒的观念。
2.培养青少年自我管理的能力,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3.责任心与爱心。
教案流程:
一、导入。
(1)学生们在班级讨论环节,就以下问题进行深度探讨:
你们认为喝酒有什么危害?
为什么我们应该拒绝未成年人喝酒?
(2)老师引导学生讨论饮酒的危害以及不饮酒的意义。
二、正文。
(1)了解酒的种类及饮酒的时间与方式。
(2)分析饮酒的对身体造成的伤害(影响大脑、心血管系统、肝脏
等器官),以及带来的社会问题。
(3)讨论未成年人喝酒可能导致的后果,强调未成年人不应该喝酒。
(4)设计模拟情境:同学聚会有同学拿出酒瓶,其他人应如何拒绝?
三、达成目标。
(1)回收讨论中未达成的问题,进一步进行讲解。
(2)发放横幅、宣传单以形象化直观地展现饮酒危害性的信息。
(3)让学生自行撰写一份拒绝喝酒的协议书。
教案评价:
通过该教案的实施,学生们深刻认识到了饮酒的危害性,以及拒绝饮
酒所代表的社会责任和人道关怀。
同时,通过模拟情境的形式,让学生以
更直观、形象的方式理解受到酒精侵害并及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自我保护,培养了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
最终,让学生自己撰写一份协议书,进一步
强化了学生们不饮酒的信念。
这不仅增强了学生们的责任心与爱心,还为
他们打下了健康、文明的成长基石。
语文文学精选饮酒(其五)教案优秀范文设计3篇
语文文学精选饮酒(其五)教案优秀范文设计3篇《饮酒结庐在人境》是晋朝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的组诗《饮酒二十首》的第五首诗。
这首诗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抒发作者宁静安详的心态和闲适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
下面是为大家准备好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语文文学精选饮酒(其五)教案优秀范文设计3篇一课题:《饮酒》科目:语文教学对象:八年级课时:三课时提供者:单位:阳泉市实验中学一、教材分析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过程与方法: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情感教育与价值观:让学生学习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做一个合格的现代中学生。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这首诗词,应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
可注意引导学生从掌握欣赏古诗词的方法(例如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品、不同流派的作品或同一流派的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较)。
四、教学方法1、朗读与鉴赏相结合。
2、交流、合作与探究相结合。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难点:把握诗歌节奏,揣摩诗歌的语言。
教学过程《饮酒》教学过程一、导入古往今来,为了争名夺利,为了升官发财,有人不惜泯灭自己的良心,打击迫害他人,但也有人厌恶官场,辞官远居田园,如陶渊明。
这一类人我们称之为隐士。
那么什么样的地方才能吸引这些隐士们,什么样的生活才是他们所追求的生活呢?陶渊明曾经在《桃花源记》中给我们描绘过世外桃源,用来表达他对这种美好生活的向往,但这只是虚构出来的。
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的时候,作者是怎么来调和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饮酒》,看他是怎么做到在现实的环境中,过上理想的生活的。
语文文学精选饮酒(其五)教案优秀范文设计3篇——加强文化熏陶的饮酒教案
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统,饮酒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语文文学精选饮酒(其五)教案》则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中饮酒文化的深入挖掘,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全面认识中国文化的机会。
在加强文化熏陶的基础上,本教案将饮酒主题融入到语文学科中,以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
一、教案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饮酒文化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2)掌握古代文学作品中饮酒主题的基本内容和表现手法;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提升情感体验和文学体验能力。
2. 教学内容1)中国传统饮酒文化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2)古代文学作品中饮酒主题的基本内容和表现手法;3)通过阅读和解析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
3. 教学方法1)鼓励学生丰富想象力和感受力,注重实践操作和动手能力;2)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创造力,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层次;3)借助多种媒介手段,如绘画、音乐、视频等,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能力。
4. 教学流程1)导入:以“饮酒文化讲解”为题,向学生讲解饮酒文化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厚重与精美。
2)学习: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中的饮酒文章,深化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体验,同时掌握古代文学作品中饮酒主题的基本内容和表现手法。
3)实践:借助多种媒介手段,如绘画、音乐、视频等,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实际操作、动手练习等方式,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层次。
4)总结: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引导学生深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提升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
5. 教学评估1)阅读理解题: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出题考察学生对饮酒文化的理解和表现手法的掌握能力;2)创意设计活动:以饮酒为主题,设计绘画、音乐、视频等创作任务,考察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3)口头表达:要求学生在饮酒主题下进行小组或个人口头表达,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
二、教案分析本教案将饮酒主题融入到语文学科中,以深化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为核心目标。
第26课《饮酒》(其五)教案
举例说明:
-教学重点中的诗句感悟,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不同朗读版本的《饮酒》诗其五,让学生对比感受不同的韵律美,进而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中的诗句深层含义理解,教师可以举例解释“悠然自得”不仅仅是字面意义上的悠闲自在,而是代表了一种超脱物欲、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态度。
第26课《饮酒》(其五)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26课《饮酒》(其五)教案,本节课将围绕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饮酒》诗其五进行深入学习。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阅读并理解《饮酒》诗其五的全文,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2.分析诗中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对偶、排比、设问等。
3.解读诗中的关键字词,如“悠然”、“自得”等,理解其意义和作用。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练习。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陶渊明的人生哲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陶渊明哲学,分析其价值,并探讨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实践。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饮酒》(其五)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陶渊明的隐逸思想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对于诗中的“悠然自得”和“采菊东篱下”等诗句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感悟。然而,我也注意到在教学中存在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
首先,关于诗句的理解,虽然大部分学生能够体会到诗人的情感,但在深入挖掘诗句背后的深层含义时,部分学生仍显得有些吃力。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多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品味诗句,例如通过对比、联想等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诗词的意境。
语文《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语文《饮酒(其五)》教学设计语文《饮酒(其五)》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饮酒(其五)》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饮酒(其五)》教学设计篇1一、导课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有的人知道什么该舍,什么该得,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
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
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的选择是辞官归隐,终老田园。
今天我就来学习他的《饮酒》,来领略陶渊明舍与得之间的人生境界。
钟嵘在《诗品》中说道:“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就是指陶渊明。
二、出示学习目标(找学生读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朗读、背诵全诗。
2.通过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来把握诗歌主旨,体味诗人抒发的思想情感及语言的音韵美。
3.感悟诗人热爱自然,回归自然,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三、走近作者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青壮年时,曾做过江州祭酒和参军一类的小官,但时间都很短,后任彭泽县令,终因不满官场的黑暗,又不肯迎合权贵,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41岁归隐田园。
其“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故事广为流传。
诗文着力表现田园生活的怡然自得,开创了田园诗派,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等。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话题,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共20首。
四、感悟诗韵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明确读准字音)2.听诵读,注意节奏、感情。
(要求学生划分诗的节奏,初步体会诗的情感)3.学生个别朗读。
(读出情感)五、解读诗歌1.一读解诗情(学生集体朗读诗歌,回答下面的问题)(1)翻译原文,了解诗意原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大学语文饮酒其五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理解《饮酒》其五的文学背景和作者陶渊明的生平事迹。
- 掌握《饮酒》其五的基本内容、诗句含义及表现手法。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3. 情感目标:- 感受陶渊明超然物外、追求自由的精神境界。
-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追求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饮酒》其五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 感受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
2. 教学难点:- 分析《饮酒》其五的诗歌意象及其所蕴含的哲理。
- 结合陶渊明的生平事迹,深入理解其人生态度。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向学生介绍陶渊明及其作品《饮酒》。
2. 提出问题:为什么陶渊明被称为“千古隐逸之宗”?(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1. 介绍陶渊明的生平事迹,包括其家庭背景、政治经历和文学成就。
2. 阐述《饮酒》其五的写作背景,即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状态和心境。
(三)课文内容分析1. 诗句解读:-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诗人描述了自己居住在喧嚣的城市中,却能够保持内心的宁静。
-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诗人自问如何能够做到如此超然物外,答案是“心远”,即内心远离世俗的纷扰。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诗人描绘了自己在东篱下采菊的场景,心境宁静,视野开阔。
-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诗人赞美山中的美景和自由自在的飞鸟。
-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人认为人生的真谛难以用言语表达。
2. 诗歌意象分析:- “菊”:象征着高洁、坚韧的品质。
- “南山”:代表着诗人向往的宁静、自由的生活。
- “飞鸟”:象征着追求自由、无拘无束的精神。
(四)讨论与总结1. 学生分组讨论,谈谈自己对《饮酒》其五的理解和感悟。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诗歌的主题思想,即陶渊明超然物外、追求自由的人生态度。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以《饮酒》其五为题材,写一篇散文或诗歌。
饮酒(其五)优秀教案
饮酒(其五)【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熟读成诵,习得语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2.能力目标:理解诗句寓意,思考现代人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寓意,思考现代人生。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有这样一个人,他种豆南山下,却草盛豆苗稀;他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却始终不戚戚于贫贱;他自己身处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的环境中,却愿黄发垂髫都怡然自得。
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学生回答。
对,陶渊明。
元好问曾经这样评价过陶渊明的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齐读)(学生活动)学生读评价。
二、讲授新课(一)了解作者陶渊明:名潜,字元亮。
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
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
田园诗派的创始人。
他与南朝宋诗人谢灵运一起被合称为“陶谢”。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二)《饮酒》组诗《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在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这里选的是第五首,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本篇写在欣赏自然景物中所领会到的一种特有的生活情趣与美的享受。
(三)朗读诗歌1.请学生读,读准字音:喧(xuān)还(huán)辨(biàn)2.请学生读,读准节奏。
3.自由朗读,比比谁是背诵小能手。
4.齐读。
(四)合作学习1.结合注释,合作了解诗的内容,不懂之处可举手提问。
2.师问,生答。
3.小组展示:(1)解释词语结庐:建造房舍。
人境:喧嚣扰嚷的尘世。
尔:这样。
山气:山间的云气。
辨:分辨。
(2)翻译诗歌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饮酒》其五教学设计(6篇)
《饮酒》其五教学设计(6篇)《饮酒》其五教学设计篇一一、教材分析本诗是陶渊明田园诗歌中的代表作品,《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田园后陆续写成的。
这一组五言古诗共20首,为诗人酒后偶然题咏、即兴之作,借以寄兴抒怀,并非单咏饮酒。
他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课本选的是第5首,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后十二年。
这首诗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表达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本诗被编排在高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学习这个单元的诗歌的教学重点,要求启发学生在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之上,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文章主旨。
尤其《饮酒》一诗,虽然文字浅易,但理解诗的主旨对高一学生来讲,仍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教学参考书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补充一定的关于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二、学情分析现在的高中生,他们成长在提倡标新立异、张扬个性的时代,西方的人生价值观对他们或多或少有一些影响,对中国一些传统的隐逸思想却知之不多或不以为然,加上他们接触文言诗文时间少,对诗歌的理解把握还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汉语课,对他们进行民族文化的熏陶。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2、了解诗中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体会本诗的意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感受诗人隐逸思想。
三、教学重点把握诗歌主要内容,学会赏析。
四、教学难点了解诗中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五、教法介绍背景,反复诵读法;联想想像,研讨赏析法。
六、学法诵读、讨论、自主探究。
七、教学课时1课时。
八、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陶渊明的生平及其作品,结合课文中的注释以及《全程设计》的疑问,体会他那种不愿屈己从俗、决然舍去的高尚节操,以及对自然生活的美好向往。
教学过程一、导入从古至今,为了名利,为了升官发财,有人不惜泯灭自己的良心,打击迫害他人,甚至残害亲人,如秦桧、武则天等。
语文文学精选饮酒(其五)教案优秀范文设计3篇——教学实践中的“饮酒教案”
语文文学精选饮酒(其五)教案优秀范文设计第一篇:《醉眼朦胧见素月》教案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唐代诗人Li Bai的《将进酒》和宋代诗人Su Shi的《赤壁怀古》中关于饮酒的描写,学习饮酒文化和诗歌欣赏,在欣赏苏轼《江城子》中理解“饮酒使人开怀畅畅快快”的境界。
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展示唐代诗人Li Bai的《将进酒》和宋代诗人Su Shi的《赤壁怀古》的诗句,引导学生思考饮酒的文化背景和饮酒在诗歌中的表现形式。
2.导读环节教师给学生们分析探究“饮酒使人开怀畅畅快快”这一境界的内容,并指导学生参考唐代诗人李白的《将进酒》、宋代诗人苏轼的《江城子》等材料阐述饮酒的意义。
3.教学设计(1)学生阅读《将进酒》,找出诗中描写饮酒的段落,并解释作者的用意。
(2)学生阅读《赤壁怀古》,结合历史内容,探究作者饮酒的情景和表现。
(3)学生欣赏苏轼《江城子》,品味诗人对于酒的吟咏。
4.课堂练习(1)请同桌围绕饮酒的文化、饮酒的种类、饮酒的含义及饮酒的负面影响展开讨论。
(2)请同学仿写经典诗歌,以饮酒为主题,让学生动笔写下自己的诗歌。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在欣赏诗歌中理解饮酒的文化和意义,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诗歌中的人生哲理,同时也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美好的素材。
第二篇:《人生若只如初见》教案教学目标:通过阅读唐代著名诗人骆宾王的《蜀道难》、清末著名诗人于谦的《喜雨》以及其他名人名言,了解饮酒在人生中的不同意义,培养学生优美的文学品味和思辨能力。
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播放“饮酒是文明的亲密语言”等相关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梳理文化背景教师介绍饮酒文化具有的历史渊源,让学生对饮酒文化有个初步的了解。
3.阅读诗歌请学生阅读唐代著名诗人骆宾王的《蜀道难》、清末著名诗人于谦的《喜雨》等诗歌中的描写饮酒的片段,并解读其中的人生哲理和情感表达。
4.名人名言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世界上许多名人在饮酒情况下的名言,如徐志摩的“人生若只如初见”,让学生对饮酒的意义有更深刻的理解。
《饮酒其五》教案(4篇)
《饮酒其五》教案(4篇)一、简介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别名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出色诗人、辞赋家、散文家,“田园诗派之鼻祖”。
陶渊明诗文感情真挚,朴实自然,清高耿介,潇洒恬淡,影响了许多文人的思想和创作。
二、故事背景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
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三、理解诗义【解释】结庐:建筑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悠闲:得意的样子。
见:观察(读jiàn),动词。
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日夕:黄昏。
相与:相交,结伴。
相与还:结伴而归。
【译文】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偏僻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闲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黄昏的风光非常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四、古诗赏析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苦恼后的感受。
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妙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表现了诗人喜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起首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搅。
陶渊明早岁满怀建功立业的抱负,几度出仕正是为了要实现匡时济世的理想。
但官场风波险恶,世俗伪诈污蚀,整个社会腐败黑暗,于是便选择了洁身自好、守道固穷的道路,隐居田园,躬耕自资。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中的“心远”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排斥了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探询在什么地方建立人生的基点,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
“采菊东篱下,悠闲见南山”中“悠闲”写出了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
“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喜爱自然的情趣。
第26课《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教案
3.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创作诗句,表现出很高的热情。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同学在运用古诗词技巧方面还存在一定难度。为此,我在指导过程中给予了更多的关注,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并及时给予反馈。
4.感受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淡泊名利、归隐田园的情怀。
5.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提高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本节课将通过朗读、解析、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魅力,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教学着重培养以下学科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分析陶渊明《饮酒》其五的语言特点,掌握古诗词的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与创作能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陶渊明及其作品《饮酒》其五的基本概念。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诗人,以归隐田园著称。他的诗歌表达了对自然和简朴生活的向往。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饮酒》其五这首诗。这个案例展示了陶渊明如何运用诗歌表达归隐情怀,以及这种情感如何与我们现代人的生活产生共鸣。
-通过对比现代生活,探讨古代文人归隐思想的现实意义。
(2)古诗词技巧的运用与辨析。
-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平仄、对仗等技巧,并能灵活运用。
-设计实践活动,如创作简单的诗句,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
(3)陶渊明文学成就的深度认识。
-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理解陶渊明的文学价值。
第26课《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教案
1.教学重点
-诗词基本内容的理解:陶渊明的《饮酒》其五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描绘的意境以及寓意。例如,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闲适生活态度和向往自然的情感。
-鉴赏方法的掌握:如何分析诗词的韵律、用词和修辞手法,如对仗、比兴等。例如,分析“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中的对仗和意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陶渊明《饮酒》其五的基本内容、意境和修辞手法,并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古代诗词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应用古代诗词的美。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词意境的体会和修辞手法的运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分析和实例讲解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诗词表达情感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用诗词表达对自然的赞美。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创作练习。学生尝试仿写诗句,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陶渊明《饮酒》其五的基本内容。这首诗通过描绘田园生活,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的超脱。它是古代文人向往田园生活的代表作,体现了深刻的归隐思想。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具体内容。分析诗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句子,探讨诗人如何运用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境。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练习的结果。
饮酒其五教案初中
饮酒其五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查阅资料,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背景,掌握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含义,感受诗人归隐田园的决心。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诗歌语言,发挥想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陶渊明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歌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2. 学习古诗的朗读技巧,提高朗读水平。
【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2. 体会诗人归隐田园的决心。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陶渊明诗歌,如《归园田居》、《桃花源记》等,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特点。
2. 提问:同学们对陶渊明有哪些了解?他的诗歌有哪些特点?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简介《饮酒·其五》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人归隐田园的决心。
2. 展示诗歌,指导学生朗读,注意朗读节奏和语气。
三、诗歌解析(15分钟)1. 解析诗歌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
2. 分析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如“归园田居”、“隐逸”等,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归隐田园的决心。
四、情感体会(10分钟)1.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人在田园生活中的愉悦心情。
2. 讨论:为什么诗人会选择归隐田园?归隐田园对诗人意味着什么?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人归隐田园的决心。
2. 提问:通过学习《饮酒·其五》,你们对陶渊明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六、作业布置(5分钟)1. 熟读《饮酒·其五》,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
2. 写一篇关于陶渊明归隐田园主题的短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解析、讨论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陶渊明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背景,掌握了诗歌内容,体会了诗人归隐田园的决心。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第26课《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教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古诗词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意境展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它是传承中华文化的载体,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首具体的诗词案例——《饮酒·其五》。这首诗展示了陶渊明如何在自然景色中寻找生活的真谛,以及他如何运用诗词表达隐逸思想。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诗词五首:饮酒(其五)》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过在自然景色中寻找心灵慰藉的经历?”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词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人在诗词中表达思想情感的奥秘。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诗词创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诗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尝试了多种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诗词五首:饮酒(其五)》这一章节的内系,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实际讲授过程中,我发现以下几点值得反思:
1.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在讲解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和艺术特色时,我注意到要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在了解理论的基础上,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诗词的魅力。今后,我还需要多寻找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使理论与实际更加紧密地结合。
举例:《饮酒·其五》中陶渊明的隐逸思想;《登鹳雀楼》中王之涣的景物描绘手法;《静夜思》中李白的韵律美;《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一》中杜牧的抒情手法;《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白居易的景物描绘与抒情。
饮酒其五教案
饮酒其五教案教案:饮酒其五教学目标:1. 了解酒精的影响和饮酒的风险;2. 了解饮酒对身体健康的影响;3. 学习如何合理饮酒。
教学准备:1. 幻灯片或黑板;2. 相关图片或视频;3. 学生讨论的问题。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通过问题导入话题,例如“你们中有多少人曾经尝过酒精?酒精对身体有什么影响?”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参与。
步骤二:讲解酒精的影响和饮酒的风险(10分钟)使用幻灯片或黑板展示,讲解酒精的影响和饮酒的风险,包括:1. 酒精的作用机制;2. 饮酒对大脑的影响,如抑制神经系统,影响思维和判断力等;3. 饮酒对身体其他系统的影响,如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4. 饮酒可能引发的问题,如酒精中毒、酗酒、意外伤害等。
步骤三:讲解饮酒对身体健康的影响(15分钟)使用幻灯片或黑板展示,讲解饮酒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包括:1. 长期和过量饮酒可能导致的疾病,如肝炎、肝硬化、胃炎等;2. 饮酒与癌症的关联;3. 酒精对生殖系统的影响;4. 饮酒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步骤四:讨论如何合理饮酒(20分钟)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或整体讨论:1. 什么是合理饮酒?2. 合理饮酒的标准和建议是什么?3. 如何控制自己的饮酒量?4. 在什么情况下应该避免饮酒?步骤五:总结(5分钟)小组组长或学生代表回答讨论问题,并总结重点。
教学延伸: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或书籍进一步了解酒精和饮酒的相关知识,例如不同类型的酒精、酒精浓度和酒精单位的计算方法等。
同时,还可以进行模拟实验,观察酒精对小型模型器官的影响,并分析实验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饮酒其五教案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饮酒(其五)》参考教案 1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难点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法指导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象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
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
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
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
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
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
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
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1.陶渊明生平陶潜,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
今江西九江人。
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任官,他的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
但到陶渊明时,家境衰落。
在家族中,他既钦敬曾祖的积极进取,又特别赞赏外祖的冲淡自然。
思想中融入了儒道两种精神。
前期(41岁以前),他渴望进取,渴望干一番事业,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起主导作用的是儒家精神;但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又时官时隐,举棋不定。
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庶族寒门出身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高傲的脾气使他不愿迎合官场中钻营取巧的一套,“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终于辞官归田园,躬耕陇亩,不再出仕,回家乡当隐士去了,与官场彻底决裂。
《饮酒》诗一组二十首,就是归隐之初写的,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
本篇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2.解释下列词语:喧:吵闹的声音。
君:指陶渊明。
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辨:说明。
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二、解题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
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
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两遍。
3.散读课文。
这是一首田园诗,表达的是诗人悠然自得、宁静淡泊的心境,所以,语调、语气和节奏都应是舒缓的。
这是五言诗,朗读时按二/三结构。
①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洁身自好不受尘俗的烦扰。
起句应读的平静些,转折句也可处理为平静的读法,但体现出得意感。
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何能尔”设问,尔,代前句,写出了反常,与众不同,故应读重音。
“心远地自偏”此句为全篇之骨,要读出一份自豪,体现出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状态。
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读这两句之前,应有个停顿。
因为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这两句是颇有意境的诗句,要读出你的想象和联想来,要读出“见”字的“悠然”、怡然自得来。
④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
朗读时应想象林中美景,想象相与归巢的鸟儿的自在快乐。
⑤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结句应一字一顿,而且要有余音,似乎自己已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物我两忘。
4.指导背诵。
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
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
“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
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
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容易地背出。
四、课文研讨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
“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
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
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
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
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
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3.欣赏品味。
(1)名句品味。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诗人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时俯时仰,“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山”是一仰,在“采菊东篱下”这不经意之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庐山)相会。
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从而标志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意境宁静清远。
②“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林中的雾霭在夕阳之下紫气升腾,若有若无,缭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相伴飞返回巢,归隐山林。
这就是自然的平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
诗人好像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意境体宁静恬淡。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这四句是写景名句。
王士稹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二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人和自然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构成了一个恬静优游的情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诗的最后两句作者悟到此中的真意是什么呢为什么作者说没有什么可辨呢明确:因为作者悟到了人生的真谛,要远离名利纷争、自得其乐,洁身自好,这些是需要有心的人去感悟的,不需要用语言去辨。
问:在这里作者达到了一种什么心态境界呢?达到了物我两忘、悠然自得的境界。
(3)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
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咀嚼。
五、学生质疑讨论,教师小结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探究学习:诗的开头四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
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这已成了普遍现象。
惟独作者却是个例外。
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
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
”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
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
六、艺术特色鉴赏说理、抒情、写景交融一体。
一、二句叙事,概括写出诗人生活环境,第二句揭示的情境对于第一句是极少的例外,所以用一“而”字作坚决地转折。
自然引出后面两句。
三、四两句议论,以自设宾主的设问方式揭示出心志淡远是在“人境”中独享安闲的缘由。
前面四句在事理情中融情,透露出诗人恬淡的心境。
五至八句细致的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心境,景中寓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将诗人淡泊的心境和优美的环境水乳交融,历来被评为“静穆”、“淡远”,为后世所称道。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写景,但从写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将情融于景中。
诗的最后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直接抒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
同时又蕴涵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整首诗无不是景中含情,情中见理,余音绕梁,回味悠长。
七、课堂小结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
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
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这首诗,诗人是随心而写的,是触景而生的情,人在景中,景在人的活动中,人与景融为一体,悠闲的生活与优美的自然相得益彰,观景有感,悟出了人生的真谛!学习这首诗,我们不但要欣赏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还要学习作者那种远离名利纷争,怡然自乐的生活态度。
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非常现代化的、非常喧闹的社会当中,我们已经不可能像陶渊明时代那样隐居到山林里面去。
我们在这个非常热闹的现实当中,只要我们每个人他的心远离了一些名利、一些物质的追求、远离了一些世俗的官场,那么我们住的地方也会变得偏僻起来,我们的心情也会变得宁静起来。
我们也会克服一些浮躁的情绪,这样使自己变得非常的宁静,这个对于我们自己人生的修养,对于我们社会的安宁都是很有好处的。
译文: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