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
(完整word版)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四川自考学霸复习资料
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复习重点解答(50分)一)识记及理解层次重点复习内容1、热力循环热效率、发动机理论循环及其热效率高低的比较(压缩比相同的情况下)P20 P27答:为了评价热力循环在能源利用方面的经济性,通常采用热力循环的净功W0与工质从高温热源受热的热量q1的比值作指标称为热力循环热效率。
发动机理论循环包括:定容加热循环、定压加热循环和混合加热循环(选择)压缩比相同时定容加热循环的热效率最高(汽油机)。
在最高压力一定的条件下定压加热循环的热效率最高(柴油机)。
2、有效功率、指示功率的含义及其大小比较,示功图 P28 (坐标图上面积越大指示功越大) 答:发动机通过曲轴对外输出的功率称为有效功率P32:发动机单位时间内所做得指示功称为指示功率(指示功:在汽缸内完成一个循环所得到的有用功) P31柴油牌号的选用、柴油自燃温度对起动性能的影响P81(选择、判断)答:我国柴油的牌号是以其凝固点命名的,轻柴油按凝固点不同分为10、0、-10、-20、-35号五个级别,选用柴油时应按最低环境温度要高出凝固点5°C以上,凝点越低起动性越好。
柴油的自然温度为200℃-220℃.自然温度越低。
启动性越好。
3、排放物中主要有害气体成分、柴油机有害排放物中主要有害颗粒P157(选择)答:主要有害气体为:一氧化碳(CO);碳氢化合物(HC)氮氧化合物(NOX); 柴油机有害排放物中主要有害颗粒为:干炭灰、可溶性有机物、硫酸盐4、分层给气燃烧、柴油机的理想放热规律P191/P97(选择、判断) 答:分层给气燃烧:合理组织燃烧室内的混合气成分分布,即在火花塞附近形成具有良好着火条件的较浓可燃混合气,其空燃比为12-14,以保证火焰中心由此向外传播,而在燃烧室的大部分空间具有较稀的混合气。
柴油机的理想放热规律:燃烧先缓后急柴油机的理想放热规律是希望燃烧先缓后急,即开始放热要适中,满足运转柔和的要求,随后燃烧要加快使燃料尽量在上止点附近燃烧。
《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复习题(高修)
《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复习题(适用班级高修1003-1007、1203-1207)一、填空题1、工程热力学中规定的基本状态参数是温度、压力、比体积。
2、循环可分为正向循环和逆向循环。
3、汽油机压缩比8-12,柴油机压缩比14-22。
4、发动机换气过程包括为排气过程、进气过程。
5、换气损失包括排气损失、进气损失两部分。
6、发动机换气过程的任务是排除废气并吸入新鲜混合气或空气。
7、汽油机混合气浓度用过量空气系数、空燃比表示。
8、电控汽油机按燃油喷射位置不同单点喷射、多点喷射缸内喷射。
9、汽油机燃烧过程,分为着火延迟期、明显燃烧期和补燃期 3个阶段。
10、汽油机的不正常燃烧主要是爆燃和表面点火。
11、汽油机常用的燃烧室有楔形燃烧室、浴盆形燃烧室、半球形燃烧室。
12、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方式空间雾化式、油膜蒸发式13、柴油机排放控制主要是降低 NO X PM 排放。
14、喷油器喷射过程中的喷油速率和喷油规律对柴油机的动力性、经济性、排放和噪声等均有很大影响。
15、汽油的使用性能蒸发性、抗爆性、燃点、热值。
16、燃气发动机按燃用的燃料数量和形式可分为单燃料、两用燃料、混合燃料。
17、由汽油机的部分特性曲线可知:并不是节气门全开时g E曲线最低,而是在节气门开度为 80% 时g E曲线最低。
18、发动机的部分速度特性:节气门在部分开度下所测得的速度特性。
19、为保证较高的经济性,汽油机的常用转速范围应在最大功率转转速与最低燃油消耗率转速之间。
20、最佳点火提前角应随转速的提高而增大,应随负荷增大而减少。
21、汽车的动力性可用最高车速、加速能力和爬坡能力3方面的指标来评价。
22、汽车的行驶阻力包括滚动阻力、坡度阻力、空气阻力和加速阻力。
23、影响汽车动力性的主要因素有发动机特性传动系参数、汽车质量和使用因素等。
24、传动系的功率损失分为机械损失和液力损失两类。
25、评价汽车的制动性一般用制动效能、制动效能的恒定性和制动时的方向稳定性 3个方面来评价。
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课程设计
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课程设计摘要汽车发动机是一种能够将燃料转化为机械能的设备,在汽车行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介绍汽车发动机的原理以及在汽车理论课程设计中的应用,详细讲解其构成、工作原理以及各个部件之间的关系。
第一章:汽车发动机的基础知识1.1 汽车发动机的概念汽车发动机是指一种能够将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设备,通过内燃作用驱动汽车的动力装置。
1.2 汽车发动机的分类按照结构分类,汽车发动机可以分为四种:直列式发动机、V型发动机、W型发动机和逆向双方向发动机。
按照供能方式分类,又可以分为汽油发动机和柴油发动机两大类。
1.3 汽车发动机的构成•缸体:包裹发动机的大部分部件•活塞:连接连杆、从而转化单向线性运动为旋转运动•气门和进气道:调节空气进出缸内•点火塞(汽油发动机)或者喷油嘴(柴油发动机)•燃油系统(汽油发动机)或者柴油喷射系统(柴油发动机)•发电机:提供电力给汽车使用1.4 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为:在燃烧室中,将燃料和空气混合后着火,燃烧产生高温和高压,使活塞产生运动,从而转动曲轴,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
第二章:课程设计2.1 课程设计的目的和意义汽车发动机理论课程设计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汽车发动机,并在实践中掌握汽车发动机的基本操作,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2.2 课程设计的内容此次课程设计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内容:1.汽车发动机的动态模拟:利用MATLAB等技术对汽车发动机进行较为真实的模拟,让学生学习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并锻炼数据分析的能力。
2.发动机拆解:将一个发动机拆分为各个部件,并通过物理实验进行相关操作,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各个部件的功能和组成关系。
3.实际操作:让学生在课程设计中对发动机进行实际操作,学习更加深入。
2.3 课程设计过程1.建立学生学习小组2.汽车发动机的理论学习和相关知识的普及宣传3.组织学生进行动态模拟实验4.发动机拆解与组装实验5.实际操作,让学生深入了解汽车发动机第三章:总结汽车发动机是整个汽车的心脏,其工作原理和性能对整个汽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_知识点
发动机的性能指标理论循环简化条件:理想气体,压缩和膨胀是绝热等熵,封闭循环,燃烧为定压或定容加热,放热为定容放热。
三个基本循环:定容加热循环、定压加热循环、混合加热循环。
理论循环用循环热效率和循环平均压力衡量评定港闸热效率影响因素:压缩比,等熵指数,压力升高比,预膨胀比。
压缩比相同,定容加热循环热效率最高,汽油机按此工作。
最高压力一定,定压加热循环热效率最高,高增压柴油机和车用高速柴油机按此工作。
汽车配件实际循环的影响:实际工质影响,换气损失,燃烧损失。
实际工质影响:理论中工质比热容是定值,实际气体随温度升高而上升;实际还存在泄漏。
平衡方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换气过程:自由排气,强制排气,进气,燃烧室扫气气门重叠:排气门晚关和进气门提前打开,出现进排气门同时开启的现象燃烧室扫气:利用气流压差、惯性清除废气,增加新鲜充量,降低燃烧室热区零件的温度。
长林机械换气损失:排气损失(分自由排气损失,强制排气损失)和进气损失。
充气效率:实际进入气缸的新鲜充量与进气状态下充满气缸工作容积的新鲜充量之比。
充气效率影响因素:进气终了状态的气缸压力,温度,残余废气系数,压缩比,配气相位。
充气效率措施:减少进气系统的流动损失,减小对新鲜充量的加热,减小排气系统的阻力,合理地选择配气相位。
发动机废气涡轮增压增压是发动机提高功率最有效的方法。
增压优点:①在保证输出功率不变的情况下,可以使气缸数减少或者气缸直径减小,从而可以减小发动机的比质量和外形尺寸②提高热效率,降低燃油消耗率③减少排气污染和噪声④降低发动机的单位功率造价⑤对补偿高原功率损失十分有利增压缺点:①增压发动机的机械负荷和热负荷都较高②增压发动机很难满足车辆对转矩适合性及瞬变工况的要求③车用汽油机应用增压技术较困难④适用的小型涡轮增压器发展晚并且效率偏低径流式增压器:主要离心式压气机和径流式涡轮机组成,还有支承装置、密封装置、冷却系统、润滑系统。
离心式压缩机参数,空气增压比压气机特性:压气机在不同转速下的压比、效率和空气流量之间的关系。
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发动机原理基础知识
10
燃烧过程
11
结论:膨胀
发动机的实际膨胀过程与压缩过程很相似,也是一 个复杂的热力过程(吸热量大于放热量、吸热量等于 放热量、吸热量小于放热量)。总体来说,缸内气体 的吸热量大于放热量。 膨胀过程不仅有散热损失和漏气损失,还有补燃损 失。 膨胀过程终了b点的压力和温度越低,说明气体膨胀 和热量利用越充分。
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 发动机原理基础知识
2
课程内容概述
第一章 发动机原理基础知识 第二章 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第三章 汽油机的燃料与燃烧 第四章 柴油机的燃料与燃烧 第五章 燃气发动机的燃料与燃烧 第六章 发动机的特性 第七章 汽车的动力性 第八章 汽车的制动性 第九章 汽车的使用经济性 第十章 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第十一章 汽车的舒适性 第十二章 汽车的通过性 第十三章 汽车性能的合理使用
原子数,单:k=1.67,双:cvk=1.4,三:k=1.3。
根据热力学公式和循环平均压力可求出混合加热循环的平均 压力为:
pt
k 1
p1
k 1
1
k
1t
影响因素
定容加热循环。
由4个热力过程组成:(ρ=1)
循环净功为W 。
将ρ=1代入混合加热循环计算式中。
定容加热循环的热效率为:
t
1
1
k 1
定容加热循环的平均压力为: pt
k p1
1 k 1
1t
影响因素
18
4.理想循环的影响因素
(1)压缩比ε。ε提高,循环热效率ηt和平均压力pt提高。因 为ε提高,可以提高压缩终了的温度和压力,在定容加热量一定 时,缸内最高压力提高,使膨胀功增加。
(2)压力升高比λ和预胀比ρ。在定容加热循环中,压力升高比 λ增加,循放加热量增加(在ε一定时),使循环净功W0和循环放 热量Q2均相应增加, 所以循环热效率不变,但循环平均压力提高; 在混合加热循环中(在ε和总加热量一定时) ,λ提高,预胀比 ρ减小,循环热效率和平均压力提高。
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
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1.发动机种类:发动机根据工作原理和燃料种类可以分为内燃机和外燃机。
内燃机是指燃料在燃烧室内直接燃烧产生高温高压气体,将其推动柱塞或转子做功;外燃机则是燃料在燃烧室外燃烧,通过传热介质(通常是水蒸气)将热能转化为动力。
2.内燃机工作循环:内燃机可分为四冲程循环和二冲程循环。
四冲程循环包括进气冲程、压缩冲程、燃烧冲程和排气冲程;两个冲程周期内,进气冲程和排气冲程各占一个冲程,压缩冲程和燃烧冲程共享一个冲程。
二冲程循环将四个冲程压缩为两个冲程周期,提高了功率密度。
3.发动机工作原理: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包括进气、压缩、燃烧和排气四个基本过程。
进气过程通过活塞下移或气门开启,将空气和燃料混合气体进入燃烧室;压缩过程中,活塞上移或气门关闭,将混合气体压缩至高压状态;燃烧过程是点火系统将混合气体点燃,产生爆发力推动活塞向下运动;排气过程中,活塞上移或气门开启,将燃烧产物排出燃烧室。
4.发动机效率:发动机效率是指发动机输出的功率与消耗的能量之间的比值。
由于内燃机工作过程中有部分能量以废热形式散失,所以内燃机的热效率一般比较低。
热效率能达到理想热循环效率的30%~40%左右。
为提高发动机效率,需要减少内部热损失、降低摩擦阻力、提高燃烧效率等。
5.发动机优化:为改善发动机性能与经济性,需进行优化。
发动机优化包括降低排放、提高燃烧效率、减少燃料消耗等方面。
现代发动机采用多气门、涡轮增压、直喷技术等,提高了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
另外,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等也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6.汽车动力学:汽车动力学研究汽车运动学和力学。
其中,汽车运动学包括汽车运动状态和汽车运动轨迹两个方面;汽车力学研究汽车受力和汽车动力的相互关系。
汽车动力学通过研究汽车的空气动力学、悬挂系统、刹车系统等,为提高汽车安全性、稳定性和操控性提供理论支持。
总之,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是现代汽车工程的重要基础。
通过对发动机工作原理和优化措施的研究,可以提高汽车性能、节能减排,促进汽车工业的发展。
发动机原理及汽车理论发动机原理基础知识
发动机原理及汽车理论发动机原理基础知识发动机是指通过能源转换为机械能来驱动汽车或其他机械设备的装置。
原理及汽车理论发动机原理是指发动机工作的基本原理和机械结构。
下面将从燃烧原理、气缸工作循环、汽缸排列方式和发动机结构几个方面来介绍发动机的基础知识。
首先是燃烧原理,发动机在燃烧室中将燃料和空气经过混合后点燃,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通过活塞运动将其转化为机械能。
燃烧是通过火花塞引燃来完成的,燃烧过程中燃料和空气按一定的化学计量比例混合后进入燃烧室,由火花塞的高压电火花点燃燃料空气混合物,产生的爆发力将活塞推动,进而驱动整个发动机工作。
其次是气缸工作循环,汽车发动机的气缸通常是根据循环工作原理分为四冲程和两冲程两种。
四冲程循环包括进气冲程、压缩冲程、工作冲程和排气冲程。
进气冲程中活塞向下运动,汽缸内气压降低吸入混合气;压缩冲程中活塞向上运动,气压上升将混合气压缩;工作冲程中点火引燃混合气,产生爆炸推动活塞向下运动;排气冲程中活塞再次向上运动,将废气排出进入排气系统。
两冲程循环中没有压缩冲程,活塞在一次往复运动中完成进气、工作和排气三个过程。
第三是汽缸排列方式,根据汽缸的排列方式,发动机可以分为直列式和V型式两种。
直列式发动机的气缸排列在一条直线上,通常有4个、6个或8个气缸。
V型式发动机是将气缸分为两组,呈V字形排列,通常有6个、8个或12个气缸。
V型式发动机由于排列方式的原因,缩短了发动机整体长度,便于安装和布置其他部分。
最后是发动机结构,主要有汽油发动机和柴油发动机。
汽油发动机是利用汽油作为燃料,通过点燃汽油空气混合物来产生爆炸驱动发动机工作。
柴油发动机使用柴油作为燃料,在高压状态下,将柴油喷入气缸,借助高温高压的气体将柴油点燃,达到驱动发动机工作的目的。
除此之外,还有混合动力发动机、电动车发动机等其他发动机结构形式。
综上所述,发动机的原理和机械结构是驱动汽车工作的核心,燃烧原理、气缸工作循环、汽缸排列方式和发动机结构是理解发动机原理及汽车理论的基础知识。
《发动机原理及汽车理论》课程教案
《发动机原理及汽车理论》课程教案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发动机原理及汽车理论2. 课时安排:100分钟3. 授课对象:汽车工程专业学生4.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发动机的基本原理和工作过程。
使学生掌握汽车理论的基本知识和应用。
培养学生对汽车行业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1. 发动机概述介绍发动机的定义、分类和作用。
讲解发动机的主要性能参数。
2. 发动机的工作原理讲解内燃机的工作原理。
介绍发动机的燃烧过程和排放控制。
3. 发动机的组成部分分析发动机的曲轴连杆机构。
讲解发动机的配气机构和燃油系统。
4. 汽车理论讲解汽车的动力学原理。
介绍汽车的运动控制和操控性能。
5. 汽车发动机的维修与保养讲解汽车发动机的维修和保养知识。
介绍汽车发动机的故障诊断和排除方法。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发动机原理和汽车理论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演示法:通过实物或动画演示发动机的工作过程和汽车的运动原理。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和回答,检查学生对发动机原理和汽车理论的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习题和案例分析,巩固所学知识。
3. 实践操作:安排发动机拆装和汽车操控实验,检验学生的动手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发动机原理及汽车理论》教材。
2. 课件:制作精美的PPT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
3. 实物模型:展示发动机和汽车的实物模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原理和结构。
4. 视频资料:播放相关的教学视频,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程度。
六、教案设计与实施1. 设计思路:以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就业方向为导向,结合行业标准和最新技术发展。
采用案例导入、理论讲解、互动讨论和实操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活动设计:导入: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引发学生对发动机原理和汽车理论的兴趣。
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课件
通的重要方向之一。
智能驾驶技术
自动驾驶
自动驾驶技术利用传感器、计算机视觉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车辆自主行驶。随着算法和 硬件的不断发展,未来自动驾驶汽车将更加安全、高效和舒适。
车联网
车联网技术通过无线通信将车辆与周围环境、其他车辆以及基础设施连接起来,实现信息 共享和协同驾驶。这将有助于提高道路安全、减少交通拥堵和提高出行效率。
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课件
contents
目录
• 发动机原理 • 汽车理论 • 发动机与汽车的关系 • 未来发展趋势
01
发动机原理
发动机类型
01
02
03
04
汽油发动机
利用汽油与空气混合后的气体 燃烧产生动力。
柴油发动机
利用柴油与空气混合后的气体 压缩后点火产生动力。
燃气发动机
利用燃气产生动力。
混合动力发动机
汽车动力学
行驶稳定性
分析汽车的行驶稳定性, 包括纵向、横向和垂向的 稳定性。
操纵稳定性
分析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包括转向灵敏度、转向回 正性和抗侧倾能力等。
舒适性
评估汽车的舒适性,包括 振动、噪声和空气动力学 特性等。
03
发动机与汽车的关系
发动机对汽车性能的影响
发动机是汽车动力的来源,其性能直接影响汽车的行驶速度、加速性能和爬坡能力 。
人工智能在驾驶辅助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在驾驶辅助中的应用包括但不限于自动泊车、车道偏离预警、行人识别等。这些 技术的应用将使驾驶更加便捷和安全。
THANKS
感谢观看
介绍底盘和车身的结构特点,包括 悬挂系统、转向系统和制动系统等 。
汽车性能
01
02
03
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试题
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试题课程代码:04946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气门重叠开启期内,可利用气流压差和惯性清除残余废气,增加新鲜充量,称为( )A.配气相位B.换气过程C.燃烧室扫气D.强制排气2.进气管、气缸、排气管连通,是发生在发动机换气过程的哪个阶段?( )A.自由排气B.强制排气C.进气过程D.燃烧室扫气3.车用发动机采用废气能量利用的增压系统是什么增压系统?( )A.气波B.脉冲C.恒流D.恒压4.过量空气系数小于1的混合气称为( )A.稀混合气B.理想混合气C.浓混合气D.均匀混合气5.柴油机的速燃期中压力升高率较大可能造成的影响有( )A.柴油机飞车B.柴油机工作粗暴C.柴油机转速升高D.柴油机排气温度升高6.载货汽车在长途运输作业时,其发动机的工况属于( )A.恒速工况B.螺旋桨工况C.面工况D.点工况7.调速器的不灵敏度表征调速器推力和摩擦力的关系,当调速器卡滞时,不灵敏度( )A.最大B.为负值C.最小D.为无穷大8.汽油机排放物中的主要有害颗粒是( )A.HCB.NOxC.炭烟D.铅化物9.汽车发动机试验一般可分为______和单项专题性研究试验两大类。
( )A.常规试验B.性能试验C.出厂试验D.可靠性试验10.关于分层给气燃烧,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是为了解决柴油机经济性和排气污染问题而提出的B.火花塞附近可燃混合气较浓,而燃烧室绝大部分空间具有较稀的混合气C.必须用高辛烷值的汽油D.必须用较高十六烷值的柴油11.当车速达到某一临界车速,轮胎会发生驻波现象,此时轮胎的周缘变成( )A.椭圆形B.多边形C.波浪形D.折线形12.使用方面影响汽车燃油经济性的主要因素有:正确的技术保养与调整、合理组织运输和( )A.驾驶操作技术B.防止频繁使用C.采用防冻防晒措施D.添加助燃剂13.汽车在高速行驶或下长坡连续制动时制动效能的稳定程度,称为( )A.制动性B.制动效能的恒定性C.制动能力D.热衰退性14.汽车操纵稳定性的重要表征就是汽车的( )A.频域响应B.时域响应C.稳态响应D.瞬态响应15.引起车辆顶起失效的几何参数为( )A.后悬B.离去角C.接近角D.最小离地间隙二、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第一章 发动机热力循环及性能指标
(3)假设工质的压缩与膨胀过程均为绝热过程,不考虑缸壁 的传热、漏气等热损失和补燃损失。
(4)假设工质的燃烧过程为对工质进行的定容或定压加热过 程,排出的废气带走热量用定容放热过程代替。
ηtm
1
1 ε K 1
λρK 1 ( λ 1) Kλ( ρ - 1)
式中
ρ
λ
ε 发动机的压缩比 ε Va /Vc (Vh Vc )/Vc
预膨胀比 后膨胀比 压力升高比
K 绝热指数
ρ Vz /Vz' ε/δ
δ Vb /Vz
λ pz /pc
P3 (P3 V 3 T3)
Q1P 4
(P4 V 4 T4)
(λ 1)
ηtp
1
1 ε K1
ρK 1 K (ρ 1)
2、循环平均压力 pt
单位气缸工作容积所做的循环功,用以评定发动机
的循环做功能力。
W pt Vh
1)混合加热循环的平均压力为
ptm
εK ε 1
pa λ 1
K 1
Kλρ 1ηt
式中 pa 进气终了压力(KPa)
2)定容加热循环( ρ 1 ),循环平均压力
(5)假设循环过程为可逆过程,不考虑实际循环中存在的摩
2.发动机理论循环的评定指标
发动机的性能主要决定于两方面: (1)由燃烧一定量的燃料能够得到尽可能多的功; (2)由一定的气缸工作容积能够得到尽可能多的功。 发动机的理论循环是用循环热效率和循环平均压力来衡量和评定的。理论循环 热力分析的重点是研究循环热效率。
2.1 循环热效率:工质所做循环净功与循环加热量之比,说明每循环工质对热量的利用
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基本课件第六章
第一节 燃油喷射与雾化
一、喷油系统 1、作用及要求 作用: 定时定量并按一定规律向柴油机各缸供给高压燃油。
要求: 1) 产生足够高的喷油压力; 2) 实现所要求的喷油规律; 3) 对于确定的运转状况,精确控制喷油 量; 4) 避免出现异常喷射现象。
2、喷油系统的工作原理 1. 柱塞式喷油泵供油系统
图6-32 负荷对着火延迟期的影响
三、转速的影响 • 转速提高,压缩终了压力提高;雾化质量提高; 空气涡流增强,利于混合气的形成与燃烧。但转 速不宜过高(充气效率下降,循环供油量增加), 使热效率下降、排气污染严重。
二、负荷的影响
当负荷增加时,循环供油量增加(空气量基本不变),过量空气系数α减小,单位容积内混和 气燃烧放出的热量增加,引起缸内温度上升,缩短着火延迟期,使柴油机工作柔和。图6-32为 负荷对着火延迟期的影响。但是,由于循环供油量加大,以及喷油延续角增加,使总的燃烧过程 加长,并且α减小,不完全燃烧现象也会增加,均引起效率降低。负荷过大,α值太小,因空气不 能满足需要,燃烧恶化,排气冒黑烟,柴油机经济性会进一步下降。
图5-14 温度与压力对着火落后期的影响
速燃期
(二)速燃期 速燃期:从开始着火(即压力偏离压缩线开始急剧上升(B 点))到出现最高压力(C点). 特点:形成多个火焰中心,持续喷油,即随喷随燃。压力 急剧上升,压力达到最高(有可能达到13MPa以上)。
影响: 压力升高率大,燃烧迅速,柴油机的经济性和动力性会较好; 压力升高率过大,则柴油机工作粗暴,燃烧噪音大;同时运动零件承受较大的冲击负荷,影响其工
(四) 补燃期
从最高温度点起到燃油基本烧完时为止称为补燃 期。
补燃期的终点很难准确地确定,一般当放热量达 到循环总放热量的95%—99%时,可认为补燃期结束。 即整个燃烧过程结束。
自考《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复习题(汽车发动机原理部分)(含答案)
第二章发动机工作循环及性能指标一、选择题:1、在机械损失中,占比例最大的的是_____D__。
A.驱动附属机构的损失B.排气损失C.进气损失D.摩擦损失2、单位气缸工作容积的循环有效功称之为____A_____。
A.升功率B.有效热效率C.有效扭矩D.平均有效压力3、当发动机油门位置固定,转速增加时____A______。
A.平均机械损失压力增加,机械效率减小B.平均机械损失压力减小,机械效率增加C.平均机械损失压力减小,机械效率减小D.平均机械损失压力增加,机械效率增加4、发动机的有效功We与所消耗的燃油发出的热量Q1的比值称之为_____B_____。
A.有效燃油消耗率B.有效热效率C.有效扭矩D.平均有效压力5、关于发动机性能指标的描述不正确的是______B____。
A.指示指标是以工质在气缸内对活塞做功为基础的性能指标。
B.指示指标是考虑到机械损失的指标。
]C.有效指标它是以曲轴对外输出的功为基础的性能指标。
D.有效指标用来评定发动机性能的好坏。
6、发动机单位气缸工作容积每循环做的指示功称为______A____。
A.平均指示压力B.循环指示功C.有效功率D.平均有效压力7、评价发动机经济性的指标是_____D_____。
A.平均有效压力B.有效扭矩C.有效功率D.有效热效率8、评价发动机动力性的指标是____D______。
A.有效燃油消耗率B.有效热效率C.每小时的油耗量D.平均有效压力9、发动机负荷一定,当转速增加时,则______A____。
A.机械效率下降B.平均机械损失压力下降C.指示功率增加D.平均指示压力增加第三章发动机的换气过程一、选择题:1、发动机的整个换气过程约占曲轴转角的______D______CA。
A.180~270 B.300~360 C.340~400 D.410~480(2、关于发动机换气过程的描述不正确的是_______A______。
A.强制排气阶段排出的废气量大于自由排气阶段排出的废气量。
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
柴油机: 0.6~1.0MPa 增压柴油机:0.9~2.2MPa
4.转速n和活塞平均速度Cm
Sn Cm 30
提高n,可增加单位时间的做功次数,使发动机体积小、 重量轻和功率大。
Cm大,则活塞组的热负荷和曲轴连杆机构的惯性力均 增大,磨损加剧,寿命下降。 Cm已成为表征发动机强化程 度的参数。一般汽油机不超过18m/s,柴油机不超过13m/s。
有效功(MPa)。 平均有效压力pe
Ne
=
PeVs i
30
n
103
(kW
)
Pe
=
30 Ne
Vs i n
103
(kPa)
Pe
=
Me Vs i
(kPa)
pe值大,说明单位工作容积输出的功多,做功能力强。 输出转矩变大。它是评定发动机动力性的重要指标。
Pe的一般范围是: 汽油机:0.7~1.3MPa
(4)加速阻力:汽车加速行驶时,需要克服其质量 加速运动时的 “惯性力”,这“惯性力”即为加速阻力, 用“Fj”表示。
4、汽车行驶的条件
(1)汽车的驱动条件: ①当 Ft<Fƒ+Fw+Fi时,汽车将无法起步,正在行 驶的汽车也将减速行驶以至停车; ②当 Ft=Fƒ+Fw+Fi时, 汽车保持原来运动状态, 正在行驶的汽车将保持等速行驶; ③当 Ft> Fƒ+Fw+Fi时,汽车将加速行驶。因此, Ft≥ Fƒ+Fw+Fi是汽车行驶的必要条件,也称驱动条件。
(2)公式:Ni=Wi (2 n/ (60 τ)) i
= piVsni/30τ
(kW)
式中: Wi –每缸每循环工质所做的指示功(kJ);
pi –平均指示压力 (MPa);
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期末复习
1.工质的热力状态:在工程热力学中,把实现热能与机械能相互转换饿工作物质2.工质的状态参数:说明工质所处状态的物理量。
压力、比容、温度为状态参数。
3.定容过程中气体吸收的热量用于内能的增加;定压过程中气体吸收的热量用于内能的增加,对外输出功。
4.工作循环:理论循环:1〕工质为理想气体,比热容为定值。
2〕系统是闭口系统,工质与外界无质量交换不计进、排气过程及其流动损失。
3〕工质的压缩和膨胀过程均为绝热过程,不计缸壁传热。
4〕燃烧过程为外界高温热源以等容过程,等压过程向工质加热、排气过程用等容放热过程代替。
可逆循环5.循环热效率:这是评定理论循环的经济性的指标,它等于转变为循环净功的热量与每循环加给工质的总热量之比,即说明每循环加给工质的热量利用程度。
6.影响因素分析:a)压缩比:随着压缩比的增大,三种循环的〔〕和〔〕都提高。
b)绝热指数:随着绝热指数增大,三种循环的〔〕都将提高。
7.四冲程发动机是由曲轴旋转两圈完成一个实际循环,分进气、压缩、燃烧、排气。
8.实际循环,压缩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多变过程,有热交换,漏气损失。
理论循环中,假定膨胀过程是绝热过程,故实际的膨胀过程是一个变指数的多变膨胀过程。
9.换气损失:换气存在造成损失,排气门提前开启。
11、动力性指标、经济性指标、运转性能指标2、指示指标是用指示功、平均指示压力和指示功率来评定循环动力性;即做功能力,用循环热效率及燃油消耗率来评定循环经济性。
3、以工质在气缸内对活塞做功为根底的指标,称发动机指示指标。
4、工质在气缸内完成一个实际循环对活塞所做的有用功,称指示功。
5、pi值越高,那么同样的大小的气缸工作容积发出的指示功越多,气缸工作容积的利用程度越高,pi是衡量实际循环动力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6、有效指标是以曲轴对外输出的功率为根底的性能指标称发动机有效指标。
7、发动机单位气缸工作容积输出的有效功,称平均有效压力。
8、〔1〕发动机内部运动件的摩擦损失;〔2〕驱动水泵、机油泵、燃油泵、风扇、发动机;〔3〕从气缸去除废气和向气缸填充新气引起的泵气损失9、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1〕转速,发动机转速增加时,机械效率下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
课程类别:必修
学分/学时:4/64理论学时:64课内实践学时:0
适用对象:汽车服务工程
开课单位/教研室:机械工程教研室
二、课程设置目的与教学目标
1、课程设置目的:
汽车是现代化交通运输的主要工具之一。
发动机是汽车的心脏,“汽车发动机原理”是汽车服务工程专业、车辆工程专业和交通运输(汽车运用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程。
本课程主要内容为汽车发动机性能评价指标、提高性能指标的途径、发动机的基本工作过程(换气过程及混合气形成和燃烧过程)、发动机特性等,并介绍排气污染和噪声振动等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内燃机理论的基本知识,为学生后继专业课程的学习及今后从事专业工作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1)掌握发动机实际循环及指示指标、有效指标、机械效率的定义、计算与分析;
(2)掌握充气系数的概念及影响因素与提高充气系数的措施;
(3)掌握汽油机和柴油机燃料供给系统的基本理论和调整方法;
(4)掌握负荷特性、速度特性、调速特性、万有特性曲线的制取方法与分析。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提高汽车发动机动力性、经济性、降低排气污染的技术措施。
在理解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能够结合相关的知识灵活分析、综合判断、评价发动机工作的基本问题。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四、教学基本要求
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本课程为考试课,考核方式为期末采用卷面闭卷考试,成绩采用百分制,考试卷面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
五、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选用教材:
张志沛.汽车发动机原理(第三版)[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7
2、参考资料:
[1] 颜伏伍.汽车发动机原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10
[2] 许兆棠,黄银娣.汽车构造(上册)[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2.8
执笔:李占妮审核:龚冬梅制(修)订时间: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