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保护及调控技术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重点技术
植物医院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重点技术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重点技术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指出,2021年要积极组织绿色防控示范县创建,开展绿色防控技术集成示范,大力推广以下七大类绿色防控各项技术。
一、生态控制发展农田景观生态调控技术体系,在大时空尺度范围内进行生态岛、斑块、廊道等多种生境的设计与布局,创造有利于天敌的环境条件,抑制害虫种群,提升农业生态系统的控害保益功能,实现从靶标害虫控制到作物—害虫—天敌食物链的调控。
二、免疫诱抗目前推广应用的植物免疫诱抗剂产品主要是氨基寡糖素类与蛋白质类,已登记产品141种(其中母药35种)、企业120个。
用于拌种、浸种、浇根和叶面喷施等,可以诱导植物抗病、抗逆,促进增产增收等,未来主要拓展其在保鲜、水果免套袋技术上的应用。
三、“四诱技术”在光诱技术方面,重点推广新型节能高效专用诱虫灯,具有天敌逃生孔,最大限度地避免对天敌的杀伤。
在色诱技术方面,重点推广新型全降解诱虫板,逐步限用乃至淘汰不可降解的塑料板。
在性诱技术方面,重点推广智能自控高剂量信息素喷射装置,以及专一好、持效期长的诱芯,大力推广草地贪夜蛾、水稻螟虫性诱剂、梨小食心虫迷向剂等。
在食诱技术方面,重点推广实蝇类蛋白诱剂、棉铃虫利它素饵剂、盲蝽植物源引诱剂、稻纵卷叶螟生物食诱剂和花香诱剂、草地贪夜蛾食诱剂等。
四、电解水技术分为碱性或酸性电解水,主要用于防治保护地蔬菜的叶部病害,在防治稻曲病、小麦条锈病等方面也有一定效果。
鉴于目前设备成本较高,下一步需要改进电解技术、降低应用成本。
五、防虫网阻隔技术广泛应用于水稻、果树、蔬菜上的害虫防治。
尤其在保护地蔬菜上应用,可有效控制甜菜夜蛾、斜纹夜蛾、小菜蛾、甘蓝夜蛾、黄曲条跳甲等20多种主要害虫为害,还可阻隔蚜虫、烟粉虱、蓟马、美洲斑潜蝇等传毒昆虫媒介,达到防虫兼控病毒病的效果。
下一步,在水稻工厂化育秧和保护地蔬菜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六、昆虫天敌保护利用继续大规模推广利用赤眼蜂、丽蚜小蜂、平腹小蜂等寄生性天敌昆虫,主要用于防治玉米、水稻、蔬菜、果树、棉花等作物害虫。
农作物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主推技术方案
农作物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主推技术方案农业生产中,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是保障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关键环节。
为了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成为当务之急。
以下是农作物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的主推技术方案。
一、生态调控技术1、合理轮作通过不同作物的轮作,改变病虫害的生存环境,打破其寄生和繁衍的规律。
例如,水旱轮作可以有效减少土传病害和地下害虫的发生。
2、间作套种选择适宜的作物进行间作或套种,增加生物多样性,吸引天敌昆虫,抑制病虫害的发生。
比如,玉米与豆类间作,豆类能吸引蚜虫的天敌,从而减轻玉米上蚜虫的危害。
3、优化种植布局合理规划农田,避免大面积连片种植单一作物,减少病虫害大面积传播的风险。
二、农业防治技术1、选用抗病虫品种在种植前,选择经过审定或登记、具有良好抗病虫特性的品种,从源头上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几率。
2、种子处理采用晒种、温汤浸种、药剂拌种等方法,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杀死种子表面携带的病菌和虫卵。
3、合理密植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特性和种植环境,确定合理的种植密度,保证植株之间通风透光良好,降低湿度,减少病虫害的滋生。
4、科学施肥平衡施肥,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增强植株的抗病虫能力。
5、清洁田园及时清除病株、残株和杂草,减少病虫害的越冬和越夏场所。
三、物理防治技术1、色板诱杀利用害虫对颜色的趋性,在田间悬挂黄色或蓝色粘虫板,诱捕蚜虫、蓟马等害虫。
2、灯光诱杀安装频振式杀虫灯或太阳能杀虫灯,诱杀蛾类、鞘翅目等害虫。
3、防虫网阻隔在设施农业中,覆盖防虫网,阻止害虫进入棚室。
4、人工捕杀对于个体较大、容易发现的害虫,如菜青虫、地老虎等,进行人工捕捉。
四、生物防治技术1、释放天敌在田间释放赤眼蜂、捕食螨等天敌昆虫,控制害虫的种群数量。
2、生物农药应用使用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绿僵菌等微生物农药,以及苦参碱、印楝素等植物源农药,防治病虫害。
3、性诱剂诱杀利用性诱剂诱捕害虫雄虫,降低雌雄交配几率,减少害虫种群数量。
农作物有害生物的绿色防控技术
农作物有害生物的绿色防控技术主讲:吴淼生绿色防控技术是以生态调控为基础,通过综合使用各项绿色植保技术,包括农业、生态、物理等非化学防控技术以及生物农药等应用技术,达到有效、经济、安全地防控农业病虫灾害,从而减少化学农药用量,保护生态环境,保证粮食作物无污染。
一、为什么要提出农作物有害生物绿色防控的问题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关税壁垒被打破。
农产品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突破贸易中的绿色壁垒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快发展安全农产品生产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项重要工作。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是现阶段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我国农业产品国际竞争力,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必然要求,这对植保工作又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什么安全农产品安全农产品是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或行业有关标准和规范要求,经认证合格,获得认证证书,并允许使用特点标志的未经加工或者初加工的食用农产品。
安全农产品包括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
1、无公害食品。
无公害食品是保证人们对食品质量安全最基本的市场准入条件。
它解决蔬菜生产中的工业污染和农药残留问题,是对农产品实行“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管理而设立的一道基本安全线。
进入二十一世纪,为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江西非常重视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
2002年江西省首批无公害农产品标志产品有13个,2003年江西获得全国统一标志的首批无公害农产品有8个,如永丰的早辣椒、武宁的青鱼、草鱼、鳙鱼、金牛集团的生鲜牛奶等。
2006年乐安县优质大米、双孢磨菇和清水竹笋等三项农产品通过了江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的检测,成为无公害农产品。
2007年江西南昌确定了在5年内无公害农产品将达到200个。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要采取的植保技术措施主要是:(1)、病虫发生前,综合动用农业、物理、生态和生物等方法,避免或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从而避免或减少农药的使用。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安阳市龙安区农业农村局 申光华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的意义1.绿色防控是持续控制病虫灾害,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的重要手段。
通过推广应用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科学用药等绿色防控技术,保护生物多样性,降低病虫害损失,保障粮食丰收和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2.绿色防控是促进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必然要求。
大规模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可以有效解决农作物标准化生产过程中的病虫害防治难题,显著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避免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超标,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加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3.绿色防控是降低农药使用风险,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
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属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技术,推广应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能有效减少农药及其废弃物造成的面源污染,有助于保护农业、保护生态环境。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1.生态调控技术。
重点采取推广抗病虫品种、优化作物布局、培育健康种苗、改善水肥管理等健康栽培措施,并结合农田生态工程、果园生草覆盖、作物间套种、天敌诱集带等生物多样性调控与自然天敌保护利用等技术,改造病虫害发生源头及滋生环境,人为增强自然控制灾害能力和预防作物病虫害能力。
2.生物防治技术。
重点推广应用以虫治虫、以螨治螨、以菌治虫、以菌治菌等生物防治关键措施,加大赤眼蜂、捕食螨、绿僵菌、白僵菌、微孢子虫、苏云金杆菌(BT)、蜡质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核型多角体病毒(NPV)、牧鸡牧鸭、稻鸭共育等成熟产品和技术的示范推广力度,积极开发植物源农药、农用抗生素、植物诱抗剂等生物化剂应用技术。
3.理化诱控技术。
重点推广昆虫信息素(性诱剂、聚集素等)、杀虫灯、幼虫板(黄板、蓝板)防治蔬菜、果树和茶树等农作物害虫,积极开发和推广应用植物诱控、食饵诱杀、防虫网阻隔和银灰膜驱避害虫等理化诱控技术。
4.科学用药技术。
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环境友好型农药,优化集成农药的轮换使用、交替使用、精准使用和安全使用等配套技术,加强农药抗药性监测与治理,普及规范使用农药知识,严格遵守农药安全使用农药,最大限度地降低农药使用造成的负面影响。
农作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措施
农作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措施农作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措施是农业生产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它对农作物的品质、产量和合理利用土壤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的来说,农作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措施主要包括通过改变农田管理技术、种植方式、耕作深度、施肥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治等手段的调节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1、改变农田管理技术改变农田管理技术是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的一个关键因素,它可以帮助作物更好地吸收营养物质,从而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① 精准灌溉技术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减少浪费水资源。
② 改进的耕作技术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有利于根系的生长发育。
③ 利用叶面喷施技术,可以有效补充作物所需的营养物质。
2、种植方式种植方式也是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种植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可以满足不同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需求。
① 旋穗种植法可以适应大范围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② 低头种植法可以改善作物的光照条件,减少光照不均的情况,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
③ 灌木种植法可以使作物分布更加均匀,改善作物的气候条件,使作物能更好地吸收营养物质。
3、耕作深度耕作深度是指每次耕作时将土壤深入到植株根部的深度,它对农作物生长发育也有重要影响。
过浅或过深的耕作深度都会导致土壤肥力降低,从而降低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4、施肥技术施肥技术是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一个重要手段,它可以改善土壤肥力,为作物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
① 细颗粒施肥技术可以使施肥效果更好,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② 施用有机肥料可以减少化学肥料的使用,促进土壤肥力的持续积累。
③ 追肥技术可以有效地改善作物的营养状况,从而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5、病虫害防治病虫害是一种常见的农作物病害,它会对作物的生长发育造成严重破坏。
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防治病虫害,以保护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① 采用有效的农药来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② 定期进行田间调查,及时发现病虫害,并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农作物的抗逆性与逆境调控策略
农作物的抗逆性与逆境调控策略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作物常常面临各种不利的环境因素,如极端天气、病虫害等。
这些逆境条件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产生了重要影响。
因此,提高农作物的抗逆性,寻找逆境调控策略是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关键。
本文将探讨农作物的抗逆性以及逆境调控的策略。
一、农作物的抗逆性农作物的抗逆性是指在逆境条件下,植株能够通过调整自身生理和生化机制,适应逆境环境并保持正常生长和生产。
农作物的抗逆性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基因型、环境因素和生长发育阶段等。
1. 基因型:不同品种的农作物具有不同的抗逆性。
通过对农作物基因的改良,可以提高其抗逆性能力。
选择适应性强、抗逆性好的品种,是提高农作物产量的重要途径。
2. 环境因素:气候、土壤、水分和养分等环境因素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抗逆性都起着重要的影响。
适宜的环境条件有助于提高农作物的抗逆性。
而过度的逆境因素,如高温、寒冷、干旱等,则会导致农作物抗逆性降低。
3. 生长发育阶段: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农作物对逆境的敏感程度不同。
一些作物在幼苗期更容易受到逆境的影响,而在成熟期抗逆性就较强。
因此,合理的生长管理和逆境调控策略需根据不同生育时期的需求进行。
二、逆境调控策略为了提高农作物的抗逆性,农业生产中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逆境调控策略。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逆境调控策略。
1. 遗传改良:通过遗传改良,培育出抗逆性强的品种。
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可以进行基因工程和基因编辑等技术手段,以提高农作物的抗逆性。
2. 预处理和保护:在农作物遭受逆境前,进行一系列的预处理措施,以增强其抗逆性。
例如,在即将到来的干旱季节之前,增加灌溉量,提前补充水分;在高温来临之前,适当增加防护措施,比如遮光、喷水等。
3. 营养管理:适当调节农作物的营养供应,有助于提高其抗逆性。
合理施肥和调整土壤pH值,可以改善农作物的生长环境;使用微量元素肥料,可以增强农作物对逆境的抵抗能力。
4. 生物技术应用:利用生物技术手段,改良农作物的抗逆性。
生态农业中植物保护的核心技术及措施
L üs e n o n g c h a n p i n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在社会经济结构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近年来,在各项科技成果的推动下,社会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同时也间接推动了农业产业的更新。
在农业产业的发展进程中,生态农业生产模式逐渐兴起,成为国内各地的种植基地建设标准。
生态农业实现了作物的绿色、高效生产,极大地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促进农业朝着绿色安全的方向发展。
植物保护是生态农业中的重要一环,是持续推进生态农业健康发展的根本途径。
而生态农业中的植物保护是一项系统、艰巨的任务,不但要建构长效管理机制,还要不断总结经验,根据产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分析相互关联的因素,达到各方面的协调性。
同时还要对周边环境进行全方位地保护,才能真正做到生态绿色生产。
一、植物保护技术的应用价值传统农业生产往往会大量使用农药化肥来确保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这样不但容易引起作物体内有害物质的残留,危害食用者的健康安全,还会造成土壤结构的板结,影响下茬作物的正常发育和生长,对周围的环境也带来了巨大的破坏作用。
针对这些问题,技术人员提出了植物保护技术的理念,可以在确保作物健康生长的条件下,提高农产品的安全质量,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效益。
植物环保技术是基于土壤类型、温湿度、酸碱性、渗透性等指标分析的前提下,适当调整植保技术而促使作物的整体发育,在过程中减少或不适用化学药物,达到高效培育的目的。
二、生态农业植物保护技术的应用措施1、科学使用种植技术土地的科学轮作制度是植物保护技术的核心内容,也是一种非常典型的植保技术。
在轮作中,可以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土壤条件等因素按照固定的顺序开展轮流种植,该技术满足作物的生长规律,能够极大地减少病虫害的侵袭,保护了作物的完整性和多样性,同时给作物提供了优质的生存环境,促进了作物的健康生长。
在实践中,技术人员要积极运用轮流种植模式或复合种植模式,在农田附近种植合理密度的灌木等植物,增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可以借助完整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与调控功能优化农作物的生长条件。
植物农学中的新型植保技术
植物农学中的新型植保技术新型植保技术在植物农学中的应用植物农学作为一门研究植物生长、发育和利用的学科,一直以来都面临着植物病虫害对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威胁。
因此,研究人员一直致力于发展新型植保技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减少传统农药的使用。
本文将介绍几种在植物农学中的新型植保技术。
一、基因编辑技术基因编辑技术是一种能够直接修改植物基因组的技术,其主要方法是通过高效的DNA切割酶(如CRISPR/Cas9系统)来刻意地引发DNA断裂,并利用细胞自身的DNA修复机制进行修复。
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可以针对植物病虫害相关基因进行精确编辑,从而实现对农作物的抗性改良。
例如,科学家们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成功开发出了多种具有抗性的转基因作物,如抗虫害的转基因玉米和抗病害的转基因番茄。
这些转基因作物的出现,使农民们能够以更低的成本和更少的农药使用来保护农作物免受病虫害侵害。
二、生物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是指利用天然敌害生物来控制农作物病虫害的方法。
这一技术主要利用某些天敌生物对特定病虫害的亲和性或捕食性来实现病虫害防治。
与传统的化学农药不同,生物防治技术更加环保、可持续,并且不会对农作物、土壤和环境造成污染。
例如,在某些农田中引入对粘虫具有天敌作用的寄生性蜂类,就能够有效地控制粘虫的数量,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并降低农药的使用量。
此外,还有利用昆虫性信息素干扰病虫害的繁殖,以及利用细菌和真菌来阻断病原微生物的扩散等生物防治技术。
三、激素调控技术激素调控技术是利用植物自身激素在调控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来实现对病虫害的防治。
病虫害往往会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产生负面影响,而植物激素的调控能够增强植物的抗性和免疫力,从而减轻病虫害对植物的伤害。
例如,研究人员发现,脯氨酸(Pro)和茉莉酸(JA)等植物激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抗病原菌和害虫的侵袭。
因此,通过激素调控技术,可以在农作物栽培和管理过程中,适时施用激素来增强植物的抗性能力,从而达到植物病虫害防治的目的。
绿色防控技术在水稻种植上的应用
绿色防控技术在水稻种植上的应用随着人类对食物安全和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中的绿色防控技术受到了广泛关注。
在水稻种植上,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本文将就绿色防控技术在水稻种植上的应用进行介绍。
一、绿色防控技术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1. 生物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是利用天敌、寄生虫、病原微生物等自然天敌对害虫进行防治的方法。
在水稻种植中,可以利用一些天敌昆虫,如瓢虫、蚜虫天敌等,来控制水稻田间的害虫。
通过调节天敌和害虫的数量平衡,可以有效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系统平衡。
2. 植物保护技术植物保护技术是利用植物自身的抗病能力来进行病害防治的方法。
在水稻种植中,可以通过选育抗病品种、合理施肥、控制灌溉等方法来提高水稻植株的抗病能力,减少病害的发生。
可以利用一些生物制剂或生物激素来增强水稻植株的抗病能力,减少病害的侵害。
1. 合理施肥技术合理施肥技术是通过科学施肥,提高养分利用率,减少养分流失的方法来管理农田的养分。
在水稻种植中,可以通过农田土壤的养分测试,科学确定农田的养分供给量,合理施用有机肥、化肥等养分,减少养分的浪费,提高养分利用率,降低化肥对环境的影响。
2. 节水灌溉技术节水灌溉技术是通过科学合理的灌溉方式,减少水资源的浪费,保护水资源的方法。
在水稻种植中,可以利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方式,根据水稻的生长需要,科学调控灌溉水量和灌溉频次,减少灌溉时机不当和超量灌溉造成的水资源浪费,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3. 土壤保护技术土壤保护技术是通过科学耕作、植被覆盖、防止水土流失等方法来保护土壤资源,减少土壤侵蚀,提高土壤肥力的方法。
在水稻种植中,可以通过合理的旋耕耕作、植物秸秆还田、覆盖作物等方法来保护水稻田的土壤资源,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壤保肥力。
1. 绿色生产管理体系绿色生产管理体系是通过推行绿色生产理念,合理管理农田生产过程,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的体系。
优化作物生长环境的设施配置及其调控技术
优化作物生长环境的设施配置及其调控技术【摘要】植物生长的环境是影响作物产量与品质的重要因素。
本文旨在探讨优化作物生长环境的设施配置及调控技术。
在将介绍研究的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
接着在正文部分分析设施配置对作物生长的影响,以及光照、温度、湿度和CO2浓度等调控技术的作用。
在结论部分将总结设施配置及调控技术对作物生长的重要性,提出未来研究展望。
通过本文,读者将了解到如何利用设施配置和调控技术来优化作物生长环境,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支持。
【关键词】作物生长环境、设施配置、调控技术、光照、温度、湿度、CO2浓度、作物生长、研究、重要性、展望、总结。
1. 引言1.1 背景介绍作物生长环境的优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的稀缺性越来越突出,而作物的高产、优质、高效种植则成为农业领域的热点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利用设施配置对作物生长环境进行调控,成为一种重要的生产方式。
设施配置包括温室、大棚等,在其中可以对光照、温度、湿度、CO2浓度等环境因素进行精细调控,为作物生长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通过设施配置及其调控技术,不仅可以延长作物的生长周期,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还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节约用水和化肥等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研究设施配置及其调控技术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科学价值。
为此,本文将深入探讨设施配置及其调控技术在作物生长中的应用,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作物生长环境的设施配置及调控技术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如何最大程度地优化作物生长环境,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通过分析设施配置对作物生长的影响以及各种调控技术的作用机理,旨在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提高作物的生长效率和抗逆能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本研究还旨在探索设施配置及调控技术在不同作物种类和生长阶段的适用性,为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提供个性化的优化方案。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农作物病虫害是农业生产中常见的问题,长期以来,农业生产中对病虫害的防治主要依赖农药,然而农药的使用不仅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同时也易导致病虫害产生抗药性。
绿色防控技术应运而生,成为当今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手段。
绿色防控技术是指以生物学、农学和环境学等多学科为基础,集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病虫害监测预警、防治策略研究、病虫害综合防控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技术。
该技术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调节生态环境,增强农作物抗病虫性能,降低农作物遭受病虫害的程度和农药的使用量,以实现农作物的高产和高品质。
绿色防控技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病虫害监测预警:通过利用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学等方法对农田和农作物进行主动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和评估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程度,为农民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病原微生物等自然因素进行病虫害的防治。
引进天敌昆虫来控制有害昆虫的数量,或者使用具有杀虫菌活性的微生物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
3. 生态调控:通过调节农田和农作物的生态环境,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虫性能。
优化土壤环境,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作物的抗逆性和自然抗病虫能力。
4. 智能防控:利用物联网、遥感、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现对农田的精准管理和病虫害的精确防控。
通过传感器监测土壤水分、温度等参数,为农民提供科学的灌溉和施肥建议。
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有助于降低农药的使用量,减少环境污染和农作物品质问题,并且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
我国在农业生产中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加强对绿色农业技术的培训和推广,提高农民对绿色防控技术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绿色防控技术是农业生产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对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有效应对病虫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采取相关措施,促进绿色防控技术的创新和推广,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加可持续和环保的解决方案。
农业科普如何进行农作物的种植保护措施
农业科普如何进行农作物的种植保护措施农作物的种植保护措施是保障农业生产稳定和增产的重要手段,也是农业科普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介绍农作物的种植保护措施,并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
一、合理选址与土壤改良农作物的选址是保证农田健康生产的关键。
选择适合特定作物种植的土地,可以减少病虫害的风险,并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同时,在种植前,对土壤进行改良,增加有机质和养分含量,提高土壤的肥力,有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
二、良种选育与病虫害防控良种选育是保证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重要环节。
选择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对病虫害抵抗力较强的优良品种进行种植,可以减少病虫害发生的可能性。
同时,在种植过程中,采取科学合理的病虫害防控措施,如定期检查、早期发现和定向防治等,可以有效降低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影响。
三、科学施肥与水肥一体化科学合理的施肥是保证农作物健康生长的关键。
根据不同农作物的种植需求和土壤肥力特点,合理施用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确保作物吸收养分的需要。
同时,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根据作物需水需肥的特点,科学调控灌溉,达到节水增产和减少营养物质流失的效果。
四、合理田间管理与灌排技术合理的田间管理是保证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基础。
包括合理的田间疏穴、疏株、疏果等操作,控制植株的生长,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此外,在灌溉和排水方面,采用合理的灌排技术,保证农作物获得适宜的水分和氧气,并及时排除积水,避免病虫害滋生。
五、标准化管理与科技创新采用标准化管理方法,建立农作物的生产标准和技术指导手册,可以规范农作物的种植管理,并提供科学的栽培指导。
与此同时,积极推广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如遥感技术、无人机巡视等,提高农作物种植的效率和质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六、农民培训与技术支持农民培训是推广农作物种植保护措施的重要环节。
加强农业科普宣传,提供农业技术培训,增强农民的科学种植意识和相关技能,能够帮助农民科学施肥、合理防治病虫害,并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政府、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企业等应该提供技术支持,解答农民种植过程中的问题,并及时提供种植技术指导。
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意义及措施探析
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意义及措施探析1. 引言1.1 绿色防控技术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绿色农业是一种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农业生产方式,绿色防控技术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绿色防控技术可以有效减少化学农药在农作物生产中的使用量,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和对土壤的伤害。
绿色防控技术还可以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促进农作物生长健康,增加作物产量和品质。
绿色防控技术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和健康性,保障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通过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可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低耗、高产、高收益的目标。
绿色防控技术在当今农业生产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应该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1.2 农作物病虫害对农业生产的威胁农作物病虫害是农业生产中的常见问题,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病虫害会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给农民带来经济损失。
病虫害还会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降低市场竞争力,给消费者带来健康风险。
为了应对病虫害,农民往往会大量使用化学农药,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而随着气候变化和全球贸易的发展,病虫害的种类和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加剧了对农业生产的威胁。
有效控制农作物病虫害,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和挑战。
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实现绿色、健康和可持续的农业生产,势在必行。
2. 正文2.1 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意义农作物病虫害是影响农业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传统的病虫害防治方法主要依赖化学农药,但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不仅会造成环境污染和土壤质量下降,还容易导致病虫害产生抗药性,降低防治效果。
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绿色防控技术以生物防治技术和选择性农药为主要手段,通过利用天敌和病原微生物等自然界的调节因素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减少对农药的依赖,有利于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和环境的保护。
与传统防治方法相比,绿色防控技术更加安全、环保、持久,并且对农作物和人体健康没有负面影响。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contents
目录
•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概述 • 绿色防控技术的主要措施 • 绿色防控技术的实际应用 • 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应用与对策建议 • 绿色防控技术的前景展望
01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是指以保护农作物及其生态环境 为前提,运用生物农药、天敌、农艺措施、物理防治等综合 手段,科学、精准、定量地控制农作物病虫害,实现农作物 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目标。
02
加大对绿色防控技术的资金扶持力度,给予一定的补贴和奖励
。
鼓励金融机构对绿色防控技术项目提供贷款和融资支持。
03
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1
加强科技创新,研发出更加高效、环保、安全 的绿色防控技术。
பைடு நூலகம்
2
建立绿色防控技术成果转化平台,加快技术成 果的推广应用速度。
3
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绿色防控技术的研发和 应用。
VS
发展趋势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农业生产方 式的转变,绿色防控技术将不断发展和完 善,向更加环保、高效、简便、低成本的 方向发展,应用范围也将更加广泛。同时 ,政府也将加大对绿色防控技术的支持和 推广力度,促进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 用。
02
绿色防控技术的主要措施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
01
选用适合当地环境、抗病虫害能力强的农作物品种。
确保农作物在收获前一段时间内没有农药残留 。
植物检疫
疫情监测
01
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的疫情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疫情。
检疫措施
02
采取严格的检疫措施,防止外来病虫害的传入和扩散。
小麦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技术
小麦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技术
小麦是世界上栽培面积最广、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之一,小麦在生长过程中常常受到
各种病虫害的威胁,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为了有效防控小麦病虫害,减少农药的
使用,绿色综合防控技术应运而生。
一、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技术是利用天敌生物、捕食性昆虫、寄生性昆虫等来控制害虫的方法。
这些
天敌生物以害虫为食物,能够有效地控制害虫种群的增长。
通过种植抗病虫害的小麦品种,增加病虫害抗性,降低病虫害发生的可能性。
二、机械防治技术
机械防治技术主要是利用机械装置对病虫害进行控制。
利用捕捉器捕捉害虫,利用剪
刀修剪病叶、病枝,清除枯叶等。
也可以利用各种机械设备对土壤进行处理,减少病菌和
虫卵的存活率。
三、调控技术
调控技术主要是通过改变小麦生长环境,使其不利于病虫害的发生。
合理调整施肥、
灌溉等措施,增强小麦的抗病虫能力。
也可以通过调整种植结构,避免单一作物连续种植,减少病虫害的传播。
四、生物抗性诱导技术
生物抗性诱导技术是利用外源性物质或者生物制剂增强小麦的抗病虫能力。
通过喷施
诱导剂或者施用菌剂等,可以激发小麦自身的免疫能力,提高其抗病虫作用。
小麦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技术是一种综合利用了生物防治、机械防治、调控技术和生
物抗性诱导技术的防控方法。
相比传统的农药防治,绿色综合防控技术能够减少农药的使用,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同时也能够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农作物生长调控的技术手段
农作物生长调控的技术手段农作物生长调控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手段来促进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提高产量和品质,以及适应环境变化。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农作物生长调控的技术手段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农作物生长调控技术手段。
一、气象调控技术气象是影响农作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利用气象调控技术可以主动干预农作物的生长环境,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
气象调控技术主要包括人工降雨、遮阳、保温、保湿等手段。
例如,利用人工降雨技术可以在旱季为农田补充水分,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二、水肥一体化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是指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通过科学合理地调控水和肥的供应,以达到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目的。
水肥一体化技术主要包括节水灌溉技术、精准施肥技术、滴灌技术等。
例如,采用滴灌技术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和浪费,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
三、光照调控技术光照是决定农作物光合作用强度的重要因素,通过光照调控技术可以改变农作物的生长节律和发育速度。
光照调控技术主要包括增光、遮光、光周期调控等方式。
例如,在冬季采用人工照明可以延长农作物的光照时间,促进生长。
四、温度调控技术温度是影响农作物生长和发育的重要环境因素,通过温度调控技术可以优化农作物的生长环境,提高产量和品质。
温度调控技术主要包括温室栽培、保温技术、降温技术等。
例如,在夏季采用遮阳网和通风设备可以降低温室内温度,保护农作物免受高温的伤害。
五、植物生长调节剂技术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一类可以调节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化学物质,通过植物生长调节剂技术可以促进农作物的早熟、均匀成熟和提高品质。
植物生长调节剂技术主要包括植物生长素、植物抗逆剂、花芽抑制剂等。
例如,利用植物生长素可以促进植物根系和茎的生长,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综上所述,农作物生长调控的技术手段是多种多样的,通过合理应用这些技术手段,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
但是,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不同的农作物和生长环境进行具体调整和选择,以确保技术手段的有效性和经济效益。
主要茄科作物青枯病绿色防控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
主要茄科作物青枯病绿色防控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1.引言1.1 概述茄科作物青枯病是茄科作物生产中一种常见而严重的病害,严重影响了茄科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青枯病的主要特征是茄科作物叶片出现黄化、焦枯、萎缩等症状,严重时会导致植株死亡。
该病害传播迅速,对茄科作物的种植区域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为了有效防控茄科作物青枯病,绿色防控行动逐渐成为主流。
绿色防控技术注重利用生物学、生态学和微生物学等手段控制青枯病的发生和传播,以减少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
相对于传统的化学防控方法,绿色防控技术具有环境友好、可持续性强、抗性产生慢等优势。
本文将重点讨论茄科作物青枯病的绿色防控关键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通过对研究进展和实践经验的总结,以及对目前相关技术的评估,旨在为茄科作物青枯病的防控提供可行性和有效性的绿色技术方案。
这将有助于茄科作物生产实现绿色、可持续的发展,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提高茄科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下一节将介绍青枯病的危害及传播途径,以及绿色防控技术的意义和发展。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围绕主要茄科作物青枯病绿色防控关键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展开讨论。
文章将按照以下结构组织内容:第一部分是引言部分,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小节。
在概述中,将对主要茄科作物青枯病的背景和现状进行介绍,引出本文的研究重点。
在文章结构部分,将简要说明本文的整体结构和各个章节的内容安排。
目的部分将明确本文的目标,即探讨主要茄科作物青枯病绿色防控关键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第二部分是正文部分,包括青枯病的危害及传播途径和绿色防控技术的意义和发展两个小节。
在青枯病的危害及传播途径部分,将详细介绍青枯病对茄科作物的危害程度以及传播途径,为后续绿色防控技术的研究提供背景理论知识。
在绿色防控技术的意义和发展部分,将阐述绿色防控技术在茄科作物青枯病防治中的重要性,并介绍其发展现状和前景。
第三部分是结论部分,包括绿色防控技术的重要性和主要茄科作物青枯病绿色防控关键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两个小节。
农作物种植养分管理保持作物健康生长
农作物种植养分管理保持作物健康生长农作物种植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养分管理对于保持作物健康生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养分管理的目的、方法和重要性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养分管理的目的农作物种植养分管理的核心目的是为了保持作物的健康生长和提高产量质量。
通过科学合理的养分管理,可以调节土壤环境,优化作物营养状况,提供养分供应,并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物生长的潜力。
二、养分管理的方法1. 营养诊断充分了解作物的养分需要是科学养分管理的前提。
根据作物的生长期不同,通过土壤检测和植物组织分析等方法,对作物的营养状况进行诊断,有针对性地进行养分调控。
2.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是养分管理的核心措施之一。
根据作物生长需求和土壤养分状况,科学施用有机肥、化肥等,平衡各种养分的供应,确保作物养分的全面均衡。
3. 土壤改良土壤是作物生长的基础,改良土壤环境是养分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有机物的添加、调整土壤pH值、增加土壤保水能力等,改善土壤结构和性质,提高养分的利用率。
4. 病虫害防治病虫害对作物生长和养分吸收利用具有严重影响。
在养分管理过程中,及时预防和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减少养分的损失,保护作物的健康生长。
三、养分管理的重要性1. 提高作物产量养分管理的科学实施可以满足作物的营养需求,提供充足的养分供应,促进作物茁壮生长,从而提高作物的产量。
2. 优化作物品质养分管理可以调控作物的营养状况,提供养分的合理供应,促进作物的营养积累,提高作物的品质。
例如,在小麦种植中,适量的氮肥施用可以提高面筋品质,增加产量。
3. 保护环境养分管理可以减少养分的浪费和排放,降低土壤养分的流失,避免养分过多积累引起的环境污染。
合理施肥和养分调控可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养分管理的挑战与展望1. 科技创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养分管理也需要不断创新。
发展新型的养分管理技术和手段,提高养分利用效率,降低养分损失,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物栽培措施和技术
遮阳措施
在强光照射下,采用遮阳网或遮 阳棚等措施,可以降低光照强度 ,减轻作物的光抑制现象,保护
作物免受灼伤。
水分调控
灌溉制度
根据作物的需水规律和土壤水分状况,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确保 作物获得充足的水分供应,避免干旱或过湿对作物造成胁迫。
节水灌溉技术
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可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减少水 分浪费,同时降低土壤盐碱化的风险。
保温措施
在寒冷的季节或地区,采用地膜覆 盖、温室加热等方法,可以保持土 壤温度,确保作物正常生长。
光照调控
光照强度
不同作物对光照强度的需求有所 差异,通过选择合适的光源和光 照强度,可以满足作物的光合作
用需求,促进生长发育。
光周期管理
一些作物对光周期有特定的要求 ,通过控制光照时间和黑暗时间 的比例,可以调控作物的生长节
作物栽培措施和技术
汇报人: 2023-11-23
目录
• 作物生长环境调控 • 作物养分管理 • 作物病虫害防治 • 作物机械化生产技术
01
作物生长环境调控
温度调控
适宜温度范围
每种作物都有其适宜的生长温度 范围,通过合理的温度管理,可 以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提高产
量和品质。
温室通风和遮阳
在温室栽培中,通过通风和遮阳网 的调节,可以有效地控制室内温度 ,避免高温或低温对作物的伤害。
生物防治
采用生物农药、天敌昆虫 等生物制剂,对目标病虫 害进行特异性防治。
抗病抗虫育种
01
常规育种
通过选育具有抗病抗虫性状的优良品种,提高作物的自然抵抗能力。
02
基因工程育种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抗病抗虫基因导入作物品种中,培育出具有强抗
作物化学控制
作物化学控制作物化学控制农业是人类社会最早的产业之一,为人类提供了重要的粮食、蔬菜、水果等生活必需品。
然而,在现代化的社会中,由于工业化、城市化等原因,土地资源的减少和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农业发展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作物化学控制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业技术手段,被广泛应用于病虫害防治、促进植物生长等方面,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保护生态环境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作物化学控制的基本原理作物化学控制是指利用化学药剂来控制作物病虫害、促进植物生长,以达到增产、增收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化学农药的作用,来杀灭农作物中的害虫、真菌和病毒等有害生物,从而保障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同时,在植物生长过程中,通过施用生长抑制剂、激素等化学物质,可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速度和方向,从而促进植物的健康生长、增加产量和提高品质。
二、作物化学控制的分类和应用据不同的作用对象和用途,作物化学控制可分为农药化学控制和植物生长调控两类。
常见的农药化学控制包括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等,它们可用于杀灭农作物中的病虫害和杂草等有害生物,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植物生长调控则包括生长促进剂、生长抑制剂和激素等,它们可通过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速度和方向,达到促进植物生长、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的效果。
作物化学控制的应用范围广泛,包括蔬菜、水果、稻谷、小麦、玉米、棉花等各种作物。
在蔬菜类作物中,杀菌剂和除草剂的使用较为广泛;在水果类作物中,主要使用杀虫剂和生长调控剂;在稻谷和小麦等谷类作物中,主要使用杀虫剂和生长促进剂;在棉花等纺织作物中,主要使用杀虫剂和除草剂。
三、作物化学控制的注意事项虽然作物化学控制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重要的经济效益,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隐患。
首先,化学农药和激素等化学物质的质量及使用方法对作物产量和品质有重要影响,因此农民在使用时应选择质量上乘、稳定可靠的产品,并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的要求使用,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和环境污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防止雨水冲击造成土壤板结,减缓土壤侵蚀; 3. 有利于微生物及蚯蚓的繁殖; 4. 有效防除杂草; 5. 降低土壤盐分的不利影响。
10
二、膜的选择
– 两大类—— – 普通地膜(透明地膜、有色地膜) – 功能型特殊地膜(抑蚜膜、除草地膜等)
9
三、覆膜及管理技术
第五节 作物保护及调控技术
一、杂草防除技术 二、病虫鼠防治技术 三、作物的化学调控技术 四、人工控旺技术
52
一、杂草防除技术
㈠ 杂草的定义及危害 –概念 • 杂草是指农田中非有意识栽培的植物。凡害 大于益的植物都可称为杂草。
51
– 杂草的危害
A、与作物争光、争水、争肥、争空间; B、一些杂草是病菌害虫的中间寄主和越冬场所; C、影响人畜健康。有些杂草种子有毒; D、增加管理用工和生产成本。
5、确定适当的使用方法 – 种子处理、叶面喷施、土壤处理。
6、配合使用生长调节剂或与农药混用 – 生长素与赤霉素配合使用,药效增强,赤霉素与延缓 剂作用抵消。
7、与栽培措施相结合 – 生长调节剂起的是调节作用,要高产,仍须以栽培措 施(尤其是水肥管理)为基础。
18
四、人工控旺技术
• 营养生长是生殖生长的基础,根深叶茂才能穗 大粒大,但是过度的营养生长反而导致产量下 降,必须及时控制生长过旺现象。
• 乙烯类:生产上应用的是乙烯利。促进果实成熟; 抑制生长;促进衰老。
28
2、植物生长延缓剂
• 概念:指那些抑制植物亚顶端区域的细胞分裂和伸 长的化合物。
• 生理作用:抑制赤霉素的生物合成,延缓植物的伸 长生长。
• 常用的有:矮壮素、多效唑、比九(B9)、缩节胺等。
27
3、植物生长抑制剂
• 生理作用:抑制生长,打破顶端优势,增加下 部分枝和分蘖。
36
诱蛾灯
图片来自网络
35
– 生物防治
• 利用自然界有益的生物来消灭或控制病虫鼠害 • 以虫治虫:利用寄生性或捕食性天敌昆虫来杀灭害虫,
如: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和稻纵卷叶螟,草蛉捕食蚜虫、 介壳虫、粉虱等 • 以菌治虫:利用微生物的寄生和产生的毒素来杀死害 虫,如:苏云金杆菌防治稻苞虫、黏虫等,白僵菌防 治玉米螟
1、选择适宜的药剂
– 根据不同目的选择药剂:收获营养器官的,促进类调 节剂;防止过早开花,生长延缓剂或抑制剂;防倒伏, 生长延缓剂;逆境(干旱)条件下,生长延缓剂。
– 不同作物宜采用不同调节剂:如防倒伏,水稻用多效 唑、小麦用矮壮素、大麦用乙烯利为好。
21
2、确定合适的施药时期
– 须根据预期效果、作物生长发育状况和药剂种类等确定 施药时期。 • 促进发芽,播前种子处理; • 培育壮苗,种子处理或苗期处理; • 降高防倒,拔节初期施药; • 控制瓜类性别,幼苗期叶面喷施低浓度的乙烯利或赤 霉素。
17
㈠ 深中耕:松动植株周围土壤,损伤部分根系,控制叶蘖
生长,促小分蘖死亡。
㈡ 压苗:苗期麦苗生长过旺时,用木磙压苗,控苗促根。
拔节前应用。
㈢ 晒田:水稻分蘖末期至幼穗分化初期晒田,达到更新土
壤环境、促进根系发育、抑制茎叶徒长、控制无效分蘖。
16
㈣ 打叶/割叶:水稻、小麦割去上部叶片的一部分;玉米、
38
– 化学防治
• 好处:见效快、效果好、方法简便,利于大面积防治。 • 坏处:污染环境。 • 必须做到对症下药、适时施药、精确掌握用药浓度和
用量,同时要注意均匀施药、科学混用农药、交替施 药等。
37
– 物理机械防治
• 利用各种物理因子、人工或器械防治病虫鼠害 – 人工器械捕杀:拍板、黏虫兜、黏虫网、老鼠夹等 – 诱集和诱杀:利用害虫的趋性诱集后集中处理,如 灯光诱集、糖醋毒液诱杀等 – 阻隔分离
1
思考题
1、杂草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综合防治 方法。
2、作物生产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 注意事项有哪些?
3、地膜覆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 方面?
THE END
• 作用区域:顶端分生组织区 • 包括青鲜素、调节磷、三碘苯甲酸、整形素等。
26
• 植物生长抑制剂与生长延缓剂的不同点:
A、作用区域不同; B、前者产生的作用不可以被赤霉素消除,而
后者产生的作用可以被赤霉素消除。
25
4、其他植物生长调节剂
• 三十烷醇 • 油菜素内酯 • 亚硫酸氢钠(光呼吸抑制剂) • 拉索 • 2-4-二硝基酚(抗蒸腾剂)
㈠ 覆膜技术 1. 整地作畦(起垄):平整土地,细致碎土;作高畦或高垄。 2. 盖膜:整地、施肥、作畦后立即覆盖地膜,要达到“平、 紧、严”的标准。人工覆膜或机械覆膜(简单覆膜机、联 合作业覆膜机)。两种覆膜法:先覆膜后播种定植,先播 种定植后覆膜人工开口放苗或套盖地膜。
8
㈡ 栽培管理技术 1、施足基肥
日本高知大学试验稻田图片(本人拍摄)
日本高知大学试验稻田图片(本人拍摄)
湖南常德桃源某块稻田图片(本人拍摄)
二、病虫鼠防治技术
• 防治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应用 各种方法,把病虫鼠害控制在不致造成损失的 最低限度。
40
㈠ 病虫鼠害的预测预报工作
–预测预报的主要任务
• 预报危害时期,以便确定防治的有利时机; • 预报发生数量和危害性大小,以便确定防治的
34
利 用 赤 眼 蜂 以 虫 治 虫
图片来自网络
33
• 以菌治病: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抗生菌)来防 治病害,如井冈霉素防治水稻纹枯病,春雷霉素防 治稻瘟病,庆丰霉素防治小麦白粉病。
• 以捕食性动物治虫害、鼠害:利用蜘蛛、青蛙、益 鸟、蛇、猫头鹰等捕食性动物来杀灭害虫或老鼠。
32
三、作物的化学调控技术
– 整地前施入足量有机肥,比常规栽培高 30%~50%,注意NPK配施。
7
2、播种与定植
– 播种:多数作物采用直播。方法:先覆膜后播 种(直播);先播种后覆膜(幼苗顶土时及时 破膜放苗)
– 定植:瓜类、茄果、棉花等多进行育苗移栽。 方法:先覆膜后打孔定植;先定植后覆膜,再 开孔放苗。
6
3、灌水追肥
规模和力量的部署; • 预报发生地点和轻重范围,以便不同地区采取
不同的对策。
39
㈡ 综合防治技术
–防治方法:植物检疫、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物理机械 防治、生物防治。
–植物检疫
• 禁止或限制危险性病虫及杂草的传入或传出。
–农业防治
• 主要是选用抗病虫的品种、合理轮作换茬、深耕炕土、合 理施肥灌水、清洁田园、加强田间管理等。
50
㈡ 杂草的生物学特性
1、繁殖力强,落粒性强 2、适应性强,抗逆性强 3、传播力强,传播方式多样 4、寿命长,分期分批出土 5、自然群落组成不断改变 6、拟态性
• 如稗子伴水稻、谷莠子伴谷子、亚麻荠伴亚麻等
49
水稻与稗草幼苗区别(图片来自网络)
48
㈢ 杂草防除方法 1、农业除草法
⑴ 建立健全杂草检疫制度 ⑵ 清除农田周围的杂草 ⑶ 清选种子和灌溉水中的杂草 ⑷ 施用腐熟的厩肥和堆肥 ⑸ 及时收获农作物并降低留茬高度 ⑹ 合理轮作:轮作换茬,尤其是水旱轮作 ⑺ 合理耕作:如耕地前放水泡田几天
㈠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概念、种类和作用
• 概念
–植物生长调节剂泛指那些从外部施加给作物, 引起作物生长发育发生变化的化合物。
31
• 种类(4类)
–植物激素及其类似物 –植物生长延缓剂 –植物生长抑制剂 –其他
30
1、植物激素及其类似物:植物体内产生的,在 低浓度下对植物产生特殊作用的物质。
• 生长素类:促进细胞增大伸长。有浓度范围限制, 超过范围反而会抑制生长甚至导致死亡。
– 总灌水量较常规栽培减少。 – 前期适当控水,促根下扎;生长旺盛期适当增
加灌水,结合追施速效肥。
5
4、防除杂草
– 如覆盖不严,压盖不紧,引起杂草丛生,造成 顶膜现象。
– 防除方法:提高覆膜质量,封严压实;采用黑 色膜、绿色膜等除草膜;喷洒除草剂。
4
5、病虫害防治
– 地膜覆盖后,有些病虫害有减轻趋势,但有些 病虫害有提前发生趋势,可选用特殊功能性地 膜,如覆盖银灰色地膜可降低蚜虫数量,可防 食心虫、甜菜象甲等。
24
㈡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作物上的应用
1、打破休眠,促进发芽 – 赤霉素(10~50 µl/L)处理种子(浸种6~12 h)提高发芽率, 促苗壮苗早。
2、增蘖促根,培育矮壮苗 – 矮壮素、多效唑、缩节胺等有利于培育壮苗。方法: 浸种、拌种或包衣;苗期叶面喷施。
3、促进籽粒灌浆,增加粒数和提高粒重
23
棉花去下部老叶。控旺、改善通风透光。
㈤ 摘心/打顶:于开花期摘除无限花序作物主茎顶尖(1
叶1心),消除顶端优势,促进生殖器官生长。
㈥ 整枝:指摘除棉花、豆类等无效侧枝、芽,减少无效消
耗,改善通风透光。
15
第六节 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一、地膜覆盖的作用 二、膜的选择 三、覆膜及管理技术 四、残膜回收利用
3
四、残膜回收利用
• 残膜必须回收,否则会引起多种后果 – 残留在土中,影响种子萌发和根系生长;牲畜 误食后造成肠道疾病;大量碎膜随风飘散,污 染环境。
2
㈠ 人工清除残留地膜
– 小面积,可由人工清除,由废品回收站回收。
㈡ 机械残膜回收
– 大面积覆膜栽培,可采用残膜捡拾的机器,辅以人工 清漏、运装。我国农田残膜回收机正处于深入研究和 进一步提高阶段。
• 赤霉素类:生产上常用赤霉酸(“九二Ο”)。促进 细胞分裂和伸长,打破休眠,促进萌发,促进开花、 坐果。
29
• 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增大,减少叶绿素的 分解,抑制衰老,诱导花芽分化,打破顶端优势, 促进侧芽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