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教案与反思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 6.2.2 立体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 6.2.2 立体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人教新课标

教案标题: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 6.2.2 立体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立体图形的基本特征,如点、线、面、体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立体图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立体图形的分类:柱体、球体、锥体等。

2. 立体图形的测量:体积、表面积的计算。

3. 立体图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立体图形的分类、测量及应用。

2. 教学难点:立体图形的体积、表面积的计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立体图形的特征。

2. 新课导入:介绍立体图形的分类,让学生了解柱体、球体、锥体等立体图形的特点。

3. 案例分析:分析立体图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体会立体图形的重要性。

4. 实践操作:分组让学生测量立体图形的体积和表面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相关作业,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立体图形,并尝试解决相关问题。

五、教学方法1. 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立体图形的特征和测量方法。

2. 利用实物模型、图片等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立体图形。

3. 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检查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和测量方法的掌握程度。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单元测试:进行第六单元的测试,全面评估学生对立体图形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2. 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运用立体图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加强课后辅导,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教学,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本教案根据人教新课标编写,旨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创新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图形的认识和测量-教学设计-教案

图形的认识和测量-教学设计-教案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1. 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的特点。

(2)、使学生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并了解其推导过程。

(3)、使学生会辨认从不同方向看到的物体的形状。

1.2过程与方法:经历对立体图形的认识,体验直观观察和实践操作等学习方法。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强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 教学重点/难点会计算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

3.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形实物4.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师:我们在小学阶段学习过哪些立体图形?生:我们学过长方体。

生:我们学过正方体。

师:还有吗?生:圆柱和圆锥。

师:如果把这些图形进行分类,可以怎样分?(课件展示各种图形)学生尝试交流、分类。

师:可以把这些图形分成两类,哪些是一类呢?生:长方体、正方体分为一类。

生:圆柱、圆锥分为另一类。

师:长方体、正方体分为一类,因为它们是由平面围成的;圆柱、圆锥分为另一类,因为它们是由平面和曲面围成的。

教师导入:今天我们就分类来复习这些立体图形的知识。

(板书课题)二、回顾与整理(一)图形的认识1.课件出示教材第88页第4题的一组图形,让学生观察。

师:你认识它们吗?指名学生说说各立体图形的名称师:你还记得它们都有什么特点吗?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指名学生汇报。

生:长方体、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平面。

生:圆柱、圆锥都有一个曲面。

2.长方体与正方体。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各有什么特点?。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学生汇报,使学生明确:长方体、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平面。

预设:(1)长方体的特点。

生1: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有2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生2:长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

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预设:(2)正方体的特点。

生:3: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正方形,6个面的面积相等。

立体图形的认识与反思(精选14篇)

立体图形的认识与反思(精选14篇)

立体图形的认识与反思立体图形的认识与反思(精选14篇)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立体图形的认识与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立体图形的认识与反思篇1认识平面图形的内容编排在《认识立体图形》之后,它通过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引入教学。

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随时随地都能看到物体的面。

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丰富的学习活动帮助其直观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

在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三棱柱的基础上,让学生用摸一摸、找一找、画一画等方法,从物体上“分离”出面,研究面的形状,形成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表象,让学生体会到“面”在“体”上。

这样安排既蕴含了面与体的关系,使学生在整体上直观认识这几种平面图形,也符合了低年级儿童的认知规律,有利于他们主动地认识平面图形。

教材强调在活动中掌握知识,其设计的若干具有开放性的活动,既可以将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蕴含在活动中,又满足不同特点学生的需要。

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培养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又自然地完成学习过程。

并且教材选取的题材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生动有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强调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兴趣通过“说说生活中在哪儿见过这些平面图形”这一问题情境,既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习的立体图形,也自然地过渡到平面图形的认识;更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觉得数学有用,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课堂上学生始终乐此不疲,兴趣盎然。

整个数学学习活动充满情趣,有的学生甚至忘了在上课,直接走到其他孩子旁边与他人做一些交流。

2、共同操作,独立思考,学会初步合作与交流本节课是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来完成的,利用“摸”面、“找”面、“画”面、“说”面几个环节的学习活动,既注重让学生以自己内心的体验来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运用数学进行交流的意识,又使学生初步感知这些实物(模型)的表面,获得对平面图的感性认识,体会“面”由“体”的得和“面”与“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小学数学立体图形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立体图形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立体图形的认识》教学设计课题:立体图形的认识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动手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通过开放型的问题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的小组式的合作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主动探求知识的能力,同时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认识其长、宽、高。

教学难点:形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教师: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物品或纸盒,多媒体课件。

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尺子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知1.师:同学们,我们先一起来回忆一下以前我们都学过哪些图形? 在研究长方形的时候,我们是从哪些方面进行研究的?2.(课件演示:长方形→长方体)对于长方体,你想研究它的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他们认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1.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1)师:下面我们就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来研究长方体。

师:对于长方体的面,你想怎么研究?你认为长方体的面会有什么特点?关于长方体的棱和顶点,你想怎么研究?你认为这些棱之间会有什么特点呢?(尽可能多的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2)小组活动、验证猜想:请拿出手中的长方体盒子,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将讨论的结果填写在老师发放的表格中。

(课件出示:温馨提示)●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这些面有什么特点?●长方体有多少条棱?这些棱之间有什么关系?●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3)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师:汇报的真棒!你们同意他们小组的讨论结果吗?同意的请举手。

(不同意的小组请把你们的讨论结果跟大家汇报一下。

师:你怎么知道是6个面,用的什么方法?生:我数的。

《立体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教案与反思

《立体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教案与反思

一、教案设计1.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立方体、球体、圆柱体、圆锥体等常见立体图形的特征及性质,了解立体图形的测量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立体图形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1.2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讲授立方体、球体、圆柱体、圆锥体等常见立体图形的特征及性质,以及立体图形的测量方法。

1.3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立方体、球体、圆柱体、圆锥体等常见立体图形的特征及性质,了解立体图形的测量方法。

(2)教学难点:立方体、球体、圆柱体、圆锥体等立体图形的测量方法的运用。

1.4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1.5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立体物体,激发学生对立体图形的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立方体、球体、圆柱体、圆锥体等立体图形的特征及性质。

(3)课堂实践: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测量立体图形的尺寸,加深对立体图形特征的理解。

(4)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交流测量方法,分享测量心得。

二、教学评价2.1 评价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熟练掌握立方体、球体、圆柱体、圆锥体等立体图形的特征及性质。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运用测量方法准确地测量立体图形的尺寸。

2.2 评价方法(1)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立体图形特征及测量方法的理解程度。

(2)课堂实践:观察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评价其测量方法和动手能力。

(3)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立体图形知识的掌握情况。

三、教学反思3.1 反思内容(1)教学设计:回顾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对教学设计进行改进。

(2)教学方法:思考是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课堂管理:评价自己在课堂管理方面的表现,如何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立体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教案与反思

《立体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教案与反思

一、教案内容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并认识立体图形的基本特征。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思考和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掌握立体图形的测量方法。

2.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立体图形的基本特征、测量方法。

(2)难点:立体图形的测量方法。

3. 教学准备(1)教具: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立体模型。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正方体模型。

4.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各种立体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征?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2)新课:讲解立体图形的基本特征,如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的定义和性质。

(3)实践操作:学生分组合作,利用学具进行立体图形的测量,记录测量数据。

(4)总结:引导学生归纳立体图形的测量方法,并总结它们的共同特征和区别。

5. 作业布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立体图形,并测量其各个面的面积和体积。

二、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各种立体模型,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和思考,使学生掌握了立体图形的基本特征和测量方法。

在实践操作环节,学生分组合作,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1. 部分学生在测量过程中,对测量工具的使用不够熟练,导致测量结果不准确。

2. 部分学生在总结立体图形的共同特征和区别时,表达不够清晰,思维不够严密。

1. 在实践操作环节,加强对学生的指导,确保他们熟练掌握测量工具的使用。

2. 在总结环节,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清晰、严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教案内容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并认识立体图形的分类。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思考和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掌握立体图形的测量方法。

2.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立体图形的分类。

(2)难点:立体图形的测量方法。

3. 教学准备(1)教具: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立体模型。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正方体模型。

4. 教学过程(1)导入:复习上节课所学的立体图形,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立体图形可以分为几类?(2)新课:讲解立体图形的分类,如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的特点。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反思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反思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反思《认识立体图形》教学反思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认识立体图形》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反思1《认识立体图形》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认识四种立体图形(包括实物和模型),了解他们的名称和特征,能正确区分和辨别四种物体,为接下来平面图形的认识和学习做好铺垫。

在认真研读教材和课标后,我把本课大部分教学时间都安排为学生的操作活动,本节课的目标定为: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概念;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通过实际教学,反思自己的这堂课,我觉得以下几点还是比较成功的:1、课前准备充分。

在课前,我让学生搜集了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实物,大部分孩子都或多或少的准备了各种物体,但符合操作要求的却很少。

针对这个情况,我将孩子们准备的东西进行了精选,并进行了补充,确保了每个孩子在课堂上都能参与操作活动。

本节课是小学低年级数学中数与空间的教学开始,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学习几何概念。

又是在学生刚刚入学不久的时间进行,这时候的一年级学生还不具备一定的自控能力,而且对小组合作学习也还存在很多困难。

为了能较好地进行小组活动,我将小组人数控制为四人,在座位的安排上,物体的摆放上都作了精心的安排,尽量让学生在操作交流过程中少受到客观因素的干扰,使操作活动更有实效。

2、教学的层次比较清晰。

尝试分类——探究形成——联想应用。

使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能由具体物体逐步抽象为数学上的几何图形,并能应用图形特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这样组织教学还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小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认识立体图形数学教学反思

认识立体图形数学教学反思

认识立体图形数学教学反思篇一:认识立体图形教学反思这节课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第一次认识几何图形,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学习几何概念。

所以,本节课中,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概念;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教学《认识物体》一课时,课前,我参照教科书上所列举的物体在家里搜集生活中物体,这些物体都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和用到的,比如药盒、茶叶筒、铅笔、吸管、粉笔盒、奶粉盒、魔方、胶棒等,这样组织教学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________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小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上课时,我通过让学生看一看,并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同学们通过分类后的各类实物,能够感知每种物体的特征,然后把自己带来的物体与相应的几何图形找到朋友。

学生通过学习,认识了这些物体,并能准确的判断。

紧接着我让学生摸一摸,通过摸一摸我让学生说出了每种物体的特征。

通过本节课,我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观察、操作、讨论的机会,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活动起来,让学生在动手、动眼、动嘴、动耳的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学习和运用数学知识,还使学生在玩中进一步巩固了各种物体的特点,效果不错。

本节课也有一些难点,认识物体这节课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确实是比较难于理解和掌握的。

因为圆柱体有粗细长短之分,学生往往会把它分成不同类型,长方体与正方体又有许多类似,学生又会把它们归为一类。

所以仍需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加强巩固认识。

篇二:认识立体图形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小学数学中数与空间的教学开始,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学习几何概念。

这时候的一年级学生还不具备一定的自控能力,我把本课大部分教学时间都安排学生的操作活动,本节课的目标定为: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概念;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立体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教案与反思

《立体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教案与反思

一、教案名称:《立体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教案与反思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立体图形的概念,了解不同立体图形的特征,学会使用适当的测量工具进行立体图形的测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立体图形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内容:1. 立体图形的概念及分类2. 立体图形的特征3. 测量立体图形的方法4. 立体图形的实际应用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立体图形的概念,了解不同立体图形的特征,学会使用适当的测量工具进行立体图形的测量。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立体图形的空间想象力,以及将实际问题抽象成立体图形的能力。

五、教学策略与方法:1. 教学策略:采用直观演示、操作实践、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 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具、实物模型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教学目标:明确本章的学习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

2. 教学内容:详细介绍本章要学习的内容,包括立体图形的特征、测量方法、实际应用等方面。

3. 教学重点与难点:指出本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便于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

4. 教学策略与方法:根据本章的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如直观演示、操作实践、小组合作等。

6. 教学反思:对本章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希望这个教案框架能对您有所帮助。

如果您在编写过程中有任何问题,请随时向我提问。

六、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现实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引发学生对立体图形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 新课:介绍立体图形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种类的立体图形,如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等。

中班数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认识立体图形》

中班数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认识立体图形》

中班数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认识立体图形》中班数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认识立体图形》「篇一」汶上县汶上镇中心小学冯西亚在我校的常规教研活动中,我执教了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图形》第一课时,学校的领导和老师给予了非常中肯和合理的建议。

建议一:注意板书的位置。

黑板的左侧是主板书,右侧是辅助板书,标题和板书内容上下间隔距离太近。

字虽然写的认真,但还要多练基本功,尽量争取美观。

讲课语言表达要准确,特别是对球、圆柱、正方体、长方体这种概念教学,语言表达一定要准确无误。

还有尽量用数学语言向学生传达信息,比如说在音乐机器人的身上“数一数”有几个球的时候,我说的是“查一查”,普通话有待提高,要注意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区分。

建议二:在“看谁摸得准”这个环节,建议把“摸一个薯片盒”改成“摸一个薯片筒”,因为是为了学习圆柱,教具和学具都是准备的筒状的薯片外包装,虽然是一字之差,理解起来意思却不一样。

建议三:在学生认识球的时候,我是通过从黑色袋子摸一个乒乓球―通过摸学生描述球的特点―找生活中的和乒乓球这种图形相同的物体―揭示像乒乓球等这种图形的物体叫做球―教师小结这样的教学思路进行教学的,但发现有几个同学在下面的巩固练习中把球说成了圆。

有的老师建议调整一下教学顺序,把第三和第四环节调整一下,变成从黑色袋子摸一个乒乓球―通过摸学生描述球的特点―揭示像乒乓球这种图形的物体叫做球―找生活中的和乒乓球这种图形相同的物体―教师小结。

建议四:注重课堂的生成引导。

在寻找生活中的'正方体的时候,有一个学生指着教室上面的一个正方形玻璃说是正方体,我举着魔方问同学们:“你们赞成他的说法吗?”学生很显然不赞成,理由是玻璃是扁的,不是正方体的形状。

但此时我班学生王远见站起来用手比划着说:“这样放一块(下面),这边放一块(前面),这边放一块(后面),这边放一块(左面),这边再放一块(右面),上面再放一块!”很明显,他的意思是用6块正方形的玻璃围成一个正方体。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立体图形的认识与测量(2)》教学设计及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立体图形的认识与测量(2)》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4课时立体图形的认识与测量(2)教学内容:教科书P88第5题,完成教科书P88“做一做”第1题,P90~91“练习十八”中第10、11、12、14、16、17题。

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内涵,能灵活地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加强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将所学知识进一步条理化和系统化,发展空间观念。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体会转化、类比、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和方法,增强创新意识,发展数学思考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学会整理数学知识的方法,培养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立体图形的特征,沟通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立体图形表面积、体积计算方法的熟练掌握。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明确目标课件出示立体图形。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复习了这几种立体图形的特征,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共同复习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

[板书课题:立体图形的认识与测量(2)]【设计意图】开门见山,揭示复习的内容,明确复习任务,让学生很快进入整理复习的学习氛围中。

二、整理知识,沟通联系(一)复习表面积。

师:立体图形的表面积指的是什么?生:立体图形的表面积是指它表面的面积总和。

师:请你写出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

学生依次汇报三种立体图形的表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师板书:S长方体=2(ab+ah+bh)S正方体=6a2S圆柱=2πrh+2πr2师:进一步想一想,它们的表面积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学生可能会感到困难)师:大家觉得有困难,我们来看看展开图。

课件演示立体图形的表面展开图。

引导学生发现三种立体图形的表面积计算都是“2个底面+1个侧面”。

师:2个底面好计算,关键是侧面,它们的侧面积分别怎样计算?生:长方体的侧面积=(长×高+宽×高)×2;正方体的侧面积=棱长×棱长×4;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的侧面积都可以用底面周长×高来计算。

《立体图形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3篇)

《立体图形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3篇)

《立体图形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3篇)《立体图形的认识》篇1青岛版教材培训《立体图性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

知道他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

初步建立空间观察,发展学生想象能力3、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4、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教学设计:一、搭一搭1、师:同学们,每个小组都有一个神秘的袋子,里面有什么呢?想知道吗?快打开看看吧。

这些物体在生活中经常见到,我们一起来玩一玩,怎么玩呢?听清要求:小组合作,动动你的小巧手。

用这些物体拼一拼,搭一搭,看看你们能拼搭出什么作品?2、小组合作。

3、汇报交流:哪个小组来说?(有拼出汽车、有拼出高楼、有的拼出高楼)教师肯定学生的想法。

师:同学们,在刚才拼一拼的过程中,你们发现有形状相同的物体吗?二、分一分1、小组合作,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分成两类。

2、小组汇报:为什么这样分?(1、有角的和有角的放在一起,没角的和没角的放在一起;2、能滚动的和能滚动的放在一起,不能滚动的和不能滚动的放在一起)3、同学们表现的真棒!现在小组合作,把每一类再分成两类4、小组合作,动手分三、认识名称1、每一类都有个共同的名字(教师出示物体),你知道吗?2、教师板书每类物体的名字四、观察物体的特点1、小组里拿出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观察他们有什么不同?汇报交流(正方体所有的面都一样大,长方体不是所有的面都一样大)2、拿出一个球和圆柱,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你能发现他们有什么不同?汇报交流:(1、球向各个方向都能滚动;圆柱只能前后滚动;2、球摸起来是圆圆的,圆柱上下的面是平平的)3、教师出示物体,让学生说出物体的名字五、抽象出物体图形同学们。

《认识立体图形》数学教后反思

《认识立体图形》数学教后反思

《认识立体图形》数学教后反思
作为一位数学教师,我教授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教学过程中,我进行了一些反思。

这份反思报告主要总结了我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首先,我认为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优点是能够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和资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使用了幻灯片、实物模型和绘图等教学工具,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立体图形的属性。

我还设计了一些有趣的课堂活动,如组织学生进行三维拼图比赛,让学生在竞争中学习。

其次,我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我发现有些学生在学习立体图形时缺乏实践操作和实际应用的机会。

对于他们来说,学习立体图形只是纸上谈兵,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

其次,在一些关键概念的阐述上,我可能没有给出足够的例子或图解,导致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刻。

为了改进我的教学方法,我计划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我将增加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实际应用的机会。

我计划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实际的测量和绘图实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立体图形的属性。

其次,我将更加注重关键概念的讲解,采用更多的例子和图解来说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

另外,我还打算提供更多的练习题和习题解析,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总之,通过这次反思和总结,我认识到自己在教学立体图形方面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方法。

我相信在以后的
教学实践中,我能够更好地采用适当的方法和策略来教授学生认识立体图形,使他们在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立体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教案与反思

《立体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教案与反思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立体图形的认识与测量》2. 教学对象:小学五年级3. 教学课时:2课时4. 教学目标:a. 让学生掌握立方体、球体、圆柱体等立体图形的特征及性质。

b.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空间想象力。

c. 引导学生运用立体图形进行实际测量,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a. 立方体、球体、圆柱体等立体图形的特征及性质。

b. 运用立体图形进行实际测量。

2. 教学难点:a. 立方体、球体、圆柱体等立体图形的特征及性质的深入理解。

b. 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a. 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各种立体图形,总结特征。

b.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际测量立体图形。

c.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2. 教学手段:a. 实物模型:展示各种立体图形模型,增强直观感受。

b. 教学课件: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演示立体图形的变换和测量过程。

c. 测量工具:提供尺子、量角器等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操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a. 利用课件展示各种立体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并猜测它们的名称。

b. 简要介绍立体图形的基本特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探究与学习:a. 引导学生观察立方体、球体、圆柱体等立体图形,总结它们的特征。

b. 讲解立方体、球体、圆柱体等立体图形的性质,如表面积、体积计算公式等。

c.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3. 实践操作:a. 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测量,如测量立方体的边长、计算表面积和体积等。

b.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总结与反思:a.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立体图形的特征及测量方法。

b.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实践操作中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绘制一个立方体,并标注出其边长、表面积和体积。

2. 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总结它们的特征,并与同学交流。

幼儿园大班数学优秀教案《认识立体》及教学反思[优秀范文5篇]

幼儿园大班数学优秀教案《认识立体》及教学反思[优秀范文5篇]

幼儿园大班数学优秀教案《认识立体》及教学反思[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幼儿园大班数学优秀教案《认识立体》及教学反思《大班数学优秀教案《认识立体》含反思》这是优秀的大班数学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活动目标:1.认识长方体和圆柱体,搜集生活中多种长方体和圆柱体。

2.能熟悉长方体何圆柱体的形状特点。

3.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4.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1.搜集长方体和圆柱体的玩具及物品2.同等大的长方体,圆柱体若干3.一张圆柱体和一张长方体的图片4.问卷表格两张5.音乐难点:知道长方体和圆柱体的特点活动过程:一、幼儿在玩中探索发现玩具的特征,并组织幼儿分类二、用游戏“谁的眼睛最雪亮的游戏”方法导入活动师:小朋友们第一场比赛开始了,现在我们来看看谁的眼睛最雪亮请你们看屏幕上有什么东西?三、教师提问1.请小朋友们比较一下这些东西有什么不一样?2.他们能滚动吗?3.你们可以把它们进行分类吗?。

教案来.自:屈;老师教.案网,可以分几种呢?哪两种呢?四、让幼儿观察物体特征1.游戏“谁的脑袋转的快”让幼儿思考并欣赏能滚动的玩具的什么样子,不能滚动的玩具是什么样,并能找到能滚动与不能滚动的区别。

2.让幼儿自己选择一个玩具并说一说自己的见解和玩具的特征3.完成表格4.让幼儿观察教室里有什么东西是长方体有什么东西是圆柱体五、用游戏“搭房子”让幼儿更加深入的了解长方体与圆柱体的特征师:现在请小朋友们用自己手上的玩具搭一个房子并说出你们房子都是用什么形状搭出来的。

六、活动延伸1.巩固练习:小朋友们今天都很厉害哦!那现在老师来考考你们圆柱体有什么不一样的啊?那长方形呢?2.布置家庭作业课堂作业圆柱体长方体两边一样不一样一样不一样高矮粗细家庭作业小朋友找一找自己家里有几个圆柱体的物品,有几个长方体的物品请把数字写在后面。

教学反思: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幼儿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

幼儿园中班数学优秀教案《认识立体图形》及教学反思(5篇模版)

幼儿园中班数学优秀教案《认识立体图形》及教学反思(5篇模版)

幼儿园中班数学优秀教案《认识立体图形》及教学反思(5篇模版)第一篇:幼儿园中班数学优秀教案《认识立体图形》及教学反思《中班数学优秀教案《认识立体图形》含反思》这是优秀的中班数学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活动目标:1.认识简单的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知道它们的名称。

2.能在很多的图形中辨认这几个立体图形。

3.培养幼儿乐意在众人面前大胆发言的习惯,学说普通话。

4.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活动准备:课件,不同形状的积木若干活动过程:一.通过观察,发现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不同:1.出示小朋友搭好的作品,鼓励幼儿说一说:用到了哪些图形?2.结合幼儿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图形。

3.引导幼儿观察自己所说的平面图形与搭建作品中的立体图形进行比较发现它们的不同。

二.简单认识立体图形。

1.认识圆柱体。

(1)教师出示圆柱体的积木,请幼儿找一找和图片中的哪个图形是一样的?。

屈,老师.教案.网出处。

它叫什么?在桌上顺着一个方向滚动,对幼儿进行提问,发现了什么?(2)教师小结圆柱体的特征:直直的,上下一样粗,两头是圆的,平平的。

2.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1)分别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积木,请幼儿找出和图片上的哪个图形是一样的?它们叫什么?找一找它们都有几个面?(6个平平的面)(2)请幼儿找出它们的不同点。

(长方体:长长方方的,大小不一;正方体:四四方方的大小一样)三.帮助幼儿巩固对图形的认识:1.分别出示不同的立体和平面图形幼儿说说名字。

2.教师描述一种图形的特征,幼儿猜出相应图形的名字。

四.幼儿操作:1.分发幼儿操作用书,请幼儿翻到第14-15页。

2.请幼儿看看14页画面上的积木有哪几种,并进行点数,将玩具卡上的数字取下,贴到方框里。

3.再请幼儿看第15页的画面,引导幼儿从数量和积木种类上判断哪一个是正确的积木造型。

教学反思:在执教的过程中缺少激情,数学本身就是枯燥的,那在教孩子新知识的时候,就需要老师以自己的激情带动孩子的学习,在今后的教学中这方面也要注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
(2)
想一想你是从哪几方面对长方体的特征进行总结的。

(点、线、面)
2.教师总结:我们通过点、线、面三个方面对长方体的特征进行总结。

(二)复习正方体的特征 出示正方体模型。

1.正方体有什么特征?
2.教师完善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表。

3.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对比。

共同讨论:
(1)长方体与正方体有什么共同特征呢?
(2)长方体与正方体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学生汇报正方体的特征。

小组讨论后汇报:
相同点:长方体与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和8
个顶点。

不同点:

“线”上的不同点:长方体的棱分别是相对的4条棱相等,
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而正方体的12条棱全部相等,叫做正
方体的棱长。

②“面”上的不同点:长方体至少有4个面是长方形,而正方体的6个面都
学生集体梳理,相互交流,帮助后进生进一步记忆这些立体图形的特征。

(3)长方体与正方体有什么关系?
(三)复习圆柱体与圆锥体的特征
出示圆柱体模型。

(图略)
1.请同学共同讨论圆柱体有什么特征?
教师提问:
(1)这两个底面有什么特点?
(2)侧面又有什么特点?
(3)底面与侧面又有什么联系?
2.出示圆锥体模型。

(图略)
请同学共同回忆圆锥体的特点。

教师提问: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与圆柱体有什么关系?
(四)立体图形的测量
过渡:刚才我们对于立体图形的特征进行了简单的回顾,对于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你们还记得吗?请完成你的研究单上的表格,并和同桌交流(出示表格,带着学生一起补充完成)是正方形。

生:正方体是特殊的长
方体。

(圆柱体的两个底面积
相等)
(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
方形或者是一个正方形)
(当底面周长=圆柱体
的高的时候,侧面展开图是
一个正方形,当底面周长≠
圆柱体的高的时候,侧面展
开图是一个长方形)
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导
图汇报圆锥体的特征。

指名汇报。

学生独立完成研究单
上的表格,并和同桌交流。

指名汇报
学生自主
探索、独立思
考、合作交流
的学习过程,
从中提高学生
的数学学习能
力。

监控问题:这些立体图形的计算公
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它们之间有什么
联系呢?
帮助学生回顾表面积和体积公式的
推导过程。

监控问题:如果是不规则物体的体
积呢?怎么求呢?
三、巩固练习
1
.教材第
88
页做一做第2题。

(1)自己独立画图。

(2)展示交流。

2.教材第91页第13题。

监控:(1)学生先猜想。

(2)学生用自己手中的学具摆一摆,
验证自己的想法。

3.教材第90页第10题。

(1)独立审题后自主完成。

(2)教师出示教具验证答案。

4.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40厘
米,其中长5厘米,宽3厘米,高是多
少厘米?
(1)审题:已知棱长总和怎样求高?
(2)列式计算。

(3)全班交流。

5.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5分米,如
果把这样的两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
体,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多少米?
(1)审题:把这样的两个正方体拼成
一个长方体,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有什么
变化?
(2)画图说明。

(3)列式计算。

(4)全班交流。

6.教材第90页第11题:把一个棱
长6厘米的正方体切成棱长2厘米的小
同桌讨论,指名说一
说。

生:用排水法。

学生独立画图。

展示交流。

学生先猜想。

学生用自己手中的学
具摆一摆,验证自己的想
法。

学生独立审题后自主
完成。

独立审题。

列式计算。

全班交流。

独立审题。

画图说明。

列式计算。

全班交流。

强调及时
应用及时反
馈,及时练习
巩固。

五、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立体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是“空间与图形”复习中的重点容,其中的知识点、方法、思维训练和应用都比较多,真正是整个小学阶段立体图形知识的一次
大汇总。

面对容量大,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的情况,教学中在复习对体积的认识和
体积计算时,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的丰富多彩,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使
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本节课是一节复习课,通过对所学过的立体图形集中在一起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认识这几种立体图形的特征及分类,在头脑中形成知识体系。


堂上让学生说出以学过的立体图形,让学生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是一类,圆柱和圆锥是一类,然后归纳每一类的特征,相同点和不同点,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对知识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整理的能力。

与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相关的问题,在实际生活、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但现实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又各不相同。

所以,仅仅记住计算公式是不行的。

必须要能够灵活地应用已有的知识,才能合理、正确地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活动与师生互动,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每个面的面积计算、表面积的含义、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及推导、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及推导、各体积之间的在联系等进行了系统地整理复习,将所学知识进一步条理化和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

此外,课堂上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以,本课时既整理和复习了小学阶段所学立体图形的知识,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了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节课的的成功之处在于将四导教学法运用到复习课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主复习有关立体图形的认识与测量相关知识,并形成知识体系,这样比教师一味的灌输效果好了很多。

同时,精彩的课件也这节课增色不少,非常直观地让学生回忆了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本节课也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在整理立体图形的特征时,浪费时间较多。

乃至于练习的时间就相对少些。

所以在以后的备课中,要认真备学生。

2、学生交流的时间没有达到我预想的那样多,由于时间比较匆忙,有些容可以由学生说的,我却包办了。

今后要让学生多说一说,要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养成发言声音响亮,准确运用数学语言能力与习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