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学课件:疼痛相关解剖学概要
合集下载
疼痛基础知识PPT演示课件
![疼痛基础知识PPT演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e24f351ccbff121dd3683f2.png)
4-3 疼痛强度的评估
(2) 根据主诉疼痛的程度分级法 (VRS 法)
分级
0级
无疼痛
描述
I 级(轻度) 有疼痛,烦恼,略微影响日常活动
II级(中度) 疼痛明显,明显影响日常活动 III级(重度) 疼痛剧烈,不能忍受,无法进行日常活动
McCaffery, M., & Beebe, A. (1993). Pain: Clinical Manual for Nursing Practice. Baltimore: V.V. Mosby31Company.
疼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分类
疼痛的发生机制 疼痛的评估 疼痛的治疗
28
4-1 疼痛强度的评估
数字分级法(NRS) 程度分级法 视觉模拟法(VAS) Wong-Bakcr 脸
29
4-2 疼痛强度的评估
(1)
数
字
分
级
法
(NRS)
数字分级法用 0~10 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 0 为无痛, 10
为剧痛。
《麻醉药品临床使用与规范化培30 训》
12
学习回顾
2
疼痛的分类
解剖部位 持续时间 程度 发病机制
13
目录
1 2 3 4 5
疼痛的定义,相关概念及危害
疼痛的分类
疼痛的发生机制 疼痛的评估 疼痛的治疗
14
3-1 急性损伤的外周伤害感受性反应
NSAID
15
3-1 急性伤害性疼痛的发生机制
伤害性刺激
损伤的细胞释放致痛因子:5-HT,组胺、钾离子等 损伤组织释放有关酶,在局部合成产生致痛因子:缓激肽,
轻度疼痛 中度疼痛 重度疼痛
《疼痛学基础》PPT课件
![《疼痛学基础》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8ef9fd29b6648d7c1c746f3.png)
编辑版ppt
8
疼痛的分类Ⅱ
1、周围神经痛 ●体神经痛:以快痛为主,多为阵发性锐痛,疼痛及压痛 位置较固定。表浅而界限清晰的局部痛或放散痛。 ●交感神经性疼痛: 慢性钝痛为主,持续性难忍的烧灼样 疼痛或压迫性痛。位置深在不固定。精神、情绪状态对 疼痛影响较大。如CRPS、内脏痛、周围血管性疼痛。
2、中枢神经痛 脊髓、脑干、丘脑、大脑皮层等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所 致 痛觉传导路受损引起的疼痛。临床典型为丘脑痛,主要 因脑血管疾病损害丘脑所致。
◎感觉—分辨 ◎动机—情绪 ◎认知—评价
编辑版ppt
5
疼痛的定义
国际疼痛学会(IASP,1979) 疼痛是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感受,伴 随着现有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 疼痛是主观性的,每个人在生命的早期就通过损 伤的经验学会了表达疼痛的确切词汇。 是身体局部或整体的感觉。
编辑版ppt
6
疼痛的生物学意义
编辑版ppt
7
疼痛的分类Ⅰ
浅表痛 伤害性刺激所致的皮肤粘膜痛。 特点为定位明确、呈局限性,多为针刺刀割
样锐痛,产生肌肉活动。 深部痛 韧带、肌腱、关节、筋膜、胸腹膜、内脏等部位产生的疼痛。多为定 位不精确的钝痛,疼痛可有放散、或出现感觉过敏区。 神经性疼痛 可发生于神经系统任何部位的病损。烧灼样、剧烈弥散持久,可有痛觉 过敏、异样疼痛等。 心因性疼痛 属精神性,可伴有焦虑、忧郁、恐惧等,值得注意。
类型
Aα Aα Ⅰa Aα Ⅰb Aβ Ⅱ Aγ Aδ Ⅲ B C CⅣ
性能
运动 骨骼肌 本体感觉 肌梭 本体感觉 腱器官 触、压觉 肌梭
运动 肌梭 感觉 温痛觉 自主性 节前纤维 自主性 节后纤维
感觉 痛觉
直径(μm)
麻醉解剖学-疼痛(修订版)ppt
![麻醉解剖学-疼痛(修订版)ppt](https://img.taocdn.com/s3/m/627e9dca81c758f5f61f67c9.png)
2.痛 含义:主观感觉+情感体验。 感知部位:在皮层,属知觉范畴。
3.区别与联系:痛是伤害性感受的主要成分, 二者密不可分
二、疼痛的分类
1.按功能 生理痛(急性) 疼痛时间短暂,不需治疗,可自动恢复正常。 如:女性经期乳房胀痛等。
病理痛(慢性) 炎症性疼痛:创伤、细菌、病毒、手术等外周 组织损伤导致(红、肿、 热、障) 神经病理性疼痛:创伤、感染、代谢、神经组 织损伤导致。其特点为: (1)自发性疼痛(2)痛觉过敏(3)触诱发痛
痛感觉和疼痛反应。
(一)感受器(换能装置、游离神经末梢)
等不同组织
(二)痛觉传入的第一级神经元
1.躯体痛传入的第一级神经元 (1)神经元位置 躯干四肢—脊神经节 头面部—三叉神经节 (2)神经元类型 假单级或双级 (大、中、小) 2.内脏痛传入的第一级神经元
牵涉痛的机制假说
1.会聚易化学说 病变器官和皮肤的感觉由相同的后根传入至 背角的相同区,当内脏器官病变的大量冲动 进入背角 ,形成局部兴奋灶,使该处刺激阈 值大为降低(易化),使来自皮肤的正常冲 动由于易化作用而产生痛觉或痛觉过敏。
2.会聚投射学说 来自内脏和皮肤的冲动会聚投射在传导通路 某处的共同神经元,该部平常主要接受皮肤 的痛觉,但当内脏受到强烈刺激时,冲动经 此上传时,大脑根据以往的经验常误解为是 来自皮肤的痛觉。
参与调制的主要物质--阿片肽
闸门控制学说
根据这一理论,可利用特定 的(高频、低强度) 电刺激 来兴奋粗的有髓纤维,通过 抑制同一节段细纤维的传入 而发挥镇痛作用,构成了 “经皮电刺激镇痛”(TENS) 的基本原理。
另外,SCS疗法、McGill疼痛问卷(MPQ)也是根据闸门 控制理论推出的。
《疼痛医学》PPT课件
![《疼痛医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508961b2cc58bd63086bd45.png)
精品文档
痛的脊髓机制
伤害性初级传入在脊髓的调制
脊髓后角内含有GABAA和 GABAB两种受体亚型,它 们对DRG初级感觉神经 元的作入在脊髓的调制
突触前抑制
激活分布在脊髓的GABAA受体, 可使DRG神经元传入神经末梢Cl电导加大,产生去极化。由于这 种分流作用而使传入冲动的电位 幅度降低,减少递质释放,结果 使后角痛敏神经元的活动减弱。
会自行消失,临床治疗也非常困难
伤害性刺激
流
程
图
局部组织损伤
直接溢出
致痛物质释放 入
溢出酶合成与白细胞游走带
自身释放
伤害性感受器
感受器活动
痛传入纤维传入
脊髓背角
DRG
概 念
背根神经节和三叉神经节中感受和 传递伤害性冲动的初级感觉神经元 的外周部分,称伤害性感受器。
它是没有特化的游离神经末梢,广 泛分布在皮肤、肌肉、关节和内脏 器官。
C-迟反应
可出现敏感化
Wind-up
分辨痛强度
精品文档
分辨空间定位、 感觉性质
精品文档
痛的脊髓机制
伤害性初级传入递质(SP)
P物质及其受体
SP是速激肽家族一员,11肽组成
家族成员
受体
SP
NK-1
NKA
NK-2
NKB
NK-3
神经肽K
神经肽r
精品文档
SP
GLu
精品文档
痛的脊髓机制
伤害性初级传入在脊髓的调制
致痛物质
来源
对初级传入的影响
K+ Ach ATP 5-HT BK 组织胺 PG 白细胞素 SP
损伤细胞 损伤细胞 损伤细胞 血小板/色氨酸羟化酶 血浆激肽原/激肽释放酶 肥大细胞 花生四烯酸代谢物 花生四烯酸代谢物 初级传入末梢
痛的脊髓机制
伤害性初级传入在脊髓的调制
脊髓后角内含有GABAA和 GABAB两种受体亚型,它 们对DRG初级感觉神经 元的作入在脊髓的调制
突触前抑制
激活分布在脊髓的GABAA受体, 可使DRG神经元传入神经末梢Cl电导加大,产生去极化。由于这 种分流作用而使传入冲动的电位 幅度降低,减少递质释放,结果 使后角痛敏神经元的活动减弱。
会自行消失,临床治疗也非常困难
伤害性刺激
流
程
图
局部组织损伤
直接溢出
致痛物质释放 入
溢出酶合成与白细胞游走带
自身释放
伤害性感受器
感受器活动
痛传入纤维传入
脊髓背角
DRG
概 念
背根神经节和三叉神经节中感受和 传递伤害性冲动的初级感觉神经元 的外周部分,称伤害性感受器。
它是没有特化的游离神经末梢,广 泛分布在皮肤、肌肉、关节和内脏 器官。
C-迟反应
可出现敏感化
Wind-up
分辨痛强度
精品文档
分辨空间定位、 感觉性质
精品文档
痛的脊髓机制
伤害性初级传入递质(SP)
P物质及其受体
SP是速激肽家族一员,11肽组成
家族成员
受体
SP
NK-1
NKA
NK-2
NKB
NK-3
神经肽K
神经肽r
精品文档
SP
GLu
精品文档
痛的脊髓机制
伤害性初级传入在脊髓的调制
致痛物质
来源
对初级传入的影响
K+ Ach ATP 5-HT BK 组织胺 PG 白细胞素 SP
损伤细胞 损伤细胞 损伤细胞 血小板/色氨酸羟化酶 血浆激肽原/激肽释放酶 肥大细胞 花生四烯酸代谢物 花生四烯酸代谢物 初级传入末梢
疼痛学课件:疼痛相关解剖学概要
![疼痛学课件:疼痛相关解剖学概要](https://img.taocdn.com/s3/m/6a74f2f0dd3383c4bb4cd270.png)
trunk and limbs
皮肤感受器
脊神经节
后根
后角固有核
脊髓丘脑前束 脊髓丘脑侧束
脊髓丘系
丘脑腹后外侧核 内囊
中央后回
头面部浅感觉传导路 the superficial sensory pathway
of head and face
头面部感受器
三叉神经
半月神经节
三叉神经感觉根
三叉神经脊束核、脑桥
• 眶下裂内容物主要为眶脂体以及部分眶 下神经走行
经圆孔入路治疗第2支三叉神经痛
圆孔与眶下裂(CT图像)
经圆孔入路治疗第2支三叉神经痛
圆孔应用解剖学基础 2
单侧走行(与硬腭相比)自前向后斜行向上34%、 向下43%、平行23%。
双侧自前向后呈外“八”字75%,内“八”字20%, 接近平行5%。
经圆孔入路治疗第2支三叉神经痛
T1-4 T4-5 T7-8 T7-8 T10-L1 C3-4 T6-8,C3-4 T12-L2 T11-12
牵涉痛的可能机制(假说)
①会聚投射学说,1947年Ruch提出,牵涉痛的产生是由于皮肤和内脏伤 害感受性传入在脊髓及脊髓以上水平会聚的结果,大脑皮层的感觉分辨 区对内脏疼痛不能精确定位,但长于对体表的分辨,因此内脏痛冲动的 中枢投射往往同时反应在体表区。神经元在脊髓、丘脑、皮质等部位汇 聚是该学说的基础。 ②会聚易化学说,认为皮肤和内脏伤害感受性传入在脊髓会聚,内脏疼 痛性输入在脊髓产生一个“激动灶”,易化正常来自躯体结构的信息, 从而产生牵涉痛。这一过程与刺激躯体时的中枢敏化机理是相拟的,可 能在牵涉区痛觉过敏现象中起着重要作用。 ③外周神经分支学说(轴突分支学说),Sinclair1948年提出脊神经后 根节细胞周围突可能具有多个分支,分别支配内脏器官和躯体结构,这 就是牵涉痛产生的形态学基础。发生在脊神经节部位躯体和内脏感觉传 入的汇聚,有力地支持了这一学说。
皮肤感受器
脊神经节
后根
后角固有核
脊髓丘脑前束 脊髓丘脑侧束
脊髓丘系
丘脑腹后外侧核 内囊
中央后回
头面部浅感觉传导路 the superficial sensory pathway
of head and face
头面部感受器
三叉神经
半月神经节
三叉神经感觉根
三叉神经脊束核、脑桥
• 眶下裂内容物主要为眶脂体以及部分眶 下神经走行
经圆孔入路治疗第2支三叉神经痛
圆孔与眶下裂(CT图像)
经圆孔入路治疗第2支三叉神经痛
圆孔应用解剖学基础 2
单侧走行(与硬腭相比)自前向后斜行向上34%、 向下43%、平行23%。
双侧自前向后呈外“八”字75%,内“八”字20%, 接近平行5%。
经圆孔入路治疗第2支三叉神经痛
T1-4 T4-5 T7-8 T7-8 T10-L1 C3-4 T6-8,C3-4 T12-L2 T11-12
牵涉痛的可能机制(假说)
①会聚投射学说,1947年Ruch提出,牵涉痛的产生是由于皮肤和内脏伤 害感受性传入在脊髓及脊髓以上水平会聚的结果,大脑皮层的感觉分辨 区对内脏疼痛不能精确定位,但长于对体表的分辨,因此内脏痛冲动的 中枢投射往往同时反应在体表区。神经元在脊髓、丘脑、皮质等部位汇 聚是该学说的基础。 ②会聚易化学说,认为皮肤和内脏伤害感受性传入在脊髓会聚,内脏疼 痛性输入在脊髓产生一个“激动灶”,易化正常来自躯体结构的信息, 从而产生牵涉痛。这一过程与刺激躯体时的中枢敏化机理是相拟的,可 能在牵涉区痛觉过敏现象中起着重要作用。 ③外周神经分支学说(轴突分支学说),Sinclair1948年提出脊神经后 根节细胞周围突可能具有多个分支,分别支配内脏器官和躯体结构,这 就是牵涉痛产生的形态学基础。发生在脊神经节部位躯体和内脏感觉传 入的汇聚,有力地支持了这一学说。
2-疼痛PPT课件
![2-疼痛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fe950319b89680202d82543.png)
头痛是指额、顶、颞、枕部的疼痛。
2021
13
头痛的病因
全身性疾病 1.急性感染。 2.心血管疾病:高血压、慢性心功能不全 3.中毒:铅、酒精、CO、有机磷、颠茄等 4.其他:中暑、尿毒症、低血糖、贫血、 红斑狼疮、行经期头痛等。
2021
14
颅内病变
1.感染:脑膜炎、脑膜脑炎、脑炎、脑脓肿 2.血管病变:脑出血、脑梗死、高血压、 脑供血不足、脑血管畸形 3.占位性病变:颅内肿瘤、寄生虫病 4.颅脑外伤:脑震荡、脑挫伤、硬膜下血肿、
2021
7
临床特点
3. 经过 •周期性、间歇性、阵发性、进行性、 持续性、持续性伴阵发性加剧。
2021
8
4.敏感性:
1)皮肤: 对疼痛最敏感,皮肤痛发生迅速,呈尖 锐性刺痛,定位明确,可伴有烧灼感;
2)肌肉、肌腱、筋膜、关节等深部组织对疼痛敏感 性次之,定位较准确,疼痛剧烈而持久常伴压痛;
3)内脏器官对疼痛的敏感性较弱,缓慢而持久,可 为钝痛、胀痛、绞痛等,定位不明确,常伴有牵涉 痛,伴有恶心、呕吐、出汗等植物神经兴奋症状。
2021
34
慢性腹痛的伴随症状
伴发热:提示腹腔内慢性炎症如脓肿、恶 性肿瘤
伴呕吐:胃炎、胃癌等 伴腹泻:肠道的慢性炎症如慢性肠炎、肝
炎等
伴消化道出血:胃癌、消化性溃疡等 伴反酸、嗳气:消化性溃疡、胃食管反流
病等
2021
35
身心反应
反复发作的腹痛可出现食欲降低和消 化吸收障碍,导致营养失调。 剧烈持久的腹痛患者还会出现血压下 降或休克的表现。
2.胸痛部位: 胸壁胸廓、肋骨、胸内脏器、神经病变 等疼痛的部位不同。
3.胸痛性质: 肋间神经痛呈阵发性的灼痛或刺痛;食 管炎多呈烧灼感;心绞痛呈压榨性伴窒息感;心 梗更剧烈而持久伴濒死感等。
2021
13
头痛的病因
全身性疾病 1.急性感染。 2.心血管疾病:高血压、慢性心功能不全 3.中毒:铅、酒精、CO、有机磷、颠茄等 4.其他:中暑、尿毒症、低血糖、贫血、 红斑狼疮、行经期头痛等。
2021
14
颅内病变
1.感染:脑膜炎、脑膜脑炎、脑炎、脑脓肿 2.血管病变:脑出血、脑梗死、高血压、 脑供血不足、脑血管畸形 3.占位性病变:颅内肿瘤、寄生虫病 4.颅脑外伤:脑震荡、脑挫伤、硬膜下血肿、
2021
7
临床特点
3. 经过 •周期性、间歇性、阵发性、进行性、 持续性、持续性伴阵发性加剧。
2021
8
4.敏感性:
1)皮肤: 对疼痛最敏感,皮肤痛发生迅速,呈尖 锐性刺痛,定位明确,可伴有烧灼感;
2)肌肉、肌腱、筋膜、关节等深部组织对疼痛敏感 性次之,定位较准确,疼痛剧烈而持久常伴压痛;
3)内脏器官对疼痛的敏感性较弱,缓慢而持久,可 为钝痛、胀痛、绞痛等,定位不明确,常伴有牵涉 痛,伴有恶心、呕吐、出汗等植物神经兴奋症状。
2021
34
慢性腹痛的伴随症状
伴发热:提示腹腔内慢性炎症如脓肿、恶 性肿瘤
伴呕吐:胃炎、胃癌等 伴腹泻:肠道的慢性炎症如慢性肠炎、肝
炎等
伴消化道出血:胃癌、消化性溃疡等 伴反酸、嗳气:消化性溃疡、胃食管反流
病等
2021
35
身心反应
反复发作的腹痛可出现食欲降低和消 化吸收障碍,导致营养失调。 剧烈持久的腹痛患者还会出现血压下 降或休克的表现。
2.胸痛部位: 胸壁胸廓、肋骨、胸内脏器、神经病变 等疼痛的部位不同。
3.胸痛性质: 肋间神经痛呈阵发性的灼痛或刺痛;食 管炎多呈烧灼感;心绞痛呈压榨性伴窒息感;心 梗更剧烈而持久伴濒死感等。
疼痛学课件:疼痛学概述
![疼痛学课件:疼痛学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df5490cb6bec0975f465e270.png)
• 伤害致局部组织破坏,释放内源性致痛因子,如氢离 子、钾离子、5-羟色胺、组胺、乙酰胆碱等刺激疼痛 感受器
• 受损的神经纤维本身也可释放致痛因子,如P物质、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和损伤细胞释放的一些酶类,在局 部合成产生致痛因子,如前列腺素(主要是前列腺素 E2、D2、F2α)、缓激肽等物质可刺激感受器
• 伤害刺激信号由传入纤维传入脊髓背角,经过初 步整合后,一方面作用于腹侧运动细胞,引起局 部的防御性反射,如肌肉痉挛等,另一方面再向 上传递。
• 一级传入纤维进入脊髓后,在平行的1-2节内交叉 至对侧的腹外侧,与二级神经元形成轴突,并组 成上行束。
• 上行束主要为脊髓丘脑束,也包括脊髓下丘脑束、 脊髓网状束和脊髓脑桥扁桃体束。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定义和概念
• 在“共识”中,我们将“neuropathicpain”译为 “神 经病理性疼痛”,与我国内地一些学者及港 台地区 翻译的“神经源性疼痛”或“神经病性疼 痛”有所不 同,其目的是避免与“neuropathic” 所包含的“周围神 经病(neuropathy)”之意相 区别。采用“神经病理性 疼痛”的意义在于:提 示其并非生理性疼痛,这一名 称已被中华医学会 疼痛学分会作为统一的专业名 称而推广。
• 慢性疼痛——超过6个月3个月的持续疼痛 • 常无可识别的原因或组织损伤的情况下持续存 • 慢性疼痛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改变 • 患者的正常生理功能和生活质量严重受损 • 急性疼痛如果不能被控制,可发展为慢性疼痛 • ——由于疼痛传导路径的改变 • ——伤害感受器发生敏化 • ——局部神经递质的直接上调 • ——脊髓神经元的可塑性改变 • ——中枢神经系统致敏
• 理论上,阻断任何环节都可使疼痛缓解
• 一、疼痛传感 • 疼痛感受器是伤害感受器,对伤害性刺激敏感。伤害感受器是周
第二节 疼痛 PPT课件
![第二节 疼痛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4e674980242a8956aece428.png)
二、腹痛(abdominal pain)
1. 病因 2. 临床表现 3. 护理评估要点 4. 相关护理诊断
腹痛是临床常见症 状,多数为腹部脏 器疾病引起,亦可 由胸部疾病及全身 性疾病引起。
腹痛--分类
按病变性质:功能性、器质性 按病程: 急性腹痛 --穿孔/急性炎症/梗阻/扩张/扭转/破裂 /腹内血管阻塞/胸部疾病的牵涉痛/全身疾病 慢性腹痛-- 慢性炎症/溃疡/包膜张力↑/肿瘤压迫 侵润/胃肠N功能紊乱/中毒/代谢障碍
按
二、疼痛分类
发
生
按部位分类
的
组
皮肤痛
织
躯体痛
器
官
内脏痛
头痛 胸痛
和
牵涉痛
腹痛
传 导
神经痛
腰背痛
途
假性痛
关节肌肉痛
径
三、机体对疼痛的敏感性
1)皮肤:对疼痛最敏感,皮肤痛发生迅速,呈 尖锐性刺痛,定位明确,可伴有烧灼感;
2)肌肉、肌腱、筋膜、关节等深部组织对疼痛 的敏感性次之,定位较准确,疼痛剧烈而持 久,常伴压痛;
1.胸壁疾病:疼痛部位明确,局部有压痛。 带状疱疹、肋间神经炎、肋骨骨折等
2.循环系统疾病:心绞痛、心梗、心包炎。 3.呼吸系统疾病:胸膜炎、气胸、肺癌等。 4.纵隔疾病:纵隔炎、纵隔脓肿、纵隔肿瘤等 5.其他:如食管炎、食管癌、食管裂孔疝、膈
下脓肿、脾梗塞等
胸痛--发生机制
各种刺激因子及理化因素→刺激 胸部的感觉神经纤维→产生痛觉 冲动,并传至大脑皮层的痛觉中 枢引起胸痛。
慢性腹痛--病因
1、腹腔脏器慢性炎症:慢性胃炎、慢性胆囊炎 胆道感染、结核性腹膜炎等
2、消化性溃疡: 3、腹内脏器包膜张力增加:肝炎 4、肿瘤压迫与浸润:胃癌、大肠癌、肝癌等 5、胃肠神经功能紊乱:肠易激综合症等 6、中毒与代谢障碍:铅中毒、尿毒症等
疼痛的神经解剖学基础PPT课件
![疼痛的神经解剖学基础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c7e639880eb6294dd886cb2.png)
牵涉痛的机制假说
1.会聚易化学说 病变器官和皮肤的感觉由相同的后根传入至 背角的相同区,当内脏器官病变的大量冲动 进入背角 ,形成局部兴奋灶,使该处刺激阈 值大为降低(易化),使来自皮肤的正常冲 动由于易化作用而产生痛觉或痛觉过敏。
2.会聚投射学说 来自内脏和皮肤的冲动会聚投射在传导通路 某处的共同神经元,该部平常主要接受皮肤 的痛觉,但当内脏受到强烈刺激时,冲动经 此上传时,大脑根据以往的经验常误解为是 来自皮肤的痛觉。
疼痛的神经解剖学基础
福建医科大学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系
前言
疼痛-- 最为常见的生活( 生理-“好”,警 报) 和临床(病理-“坏”, 损害)现象.
疼痛的意义
疼痛是一种警戒信号: 表示机体已经发生组织损伤或预示即将遭受 损伤,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引起一系列防 御反应,保护机体避免伤害。 疼痛长期持续不止,便失去警戒意义,反而 对机体构成难以忍受的精神折磨,严重影响 学习、工作、饮食和睡眠。
(三)痛觉传入的初级纤维
▪ 主要是Aδ纤维(中细胞/快痛)和C纤维 (小细胞/慢痛) ▪ 沿背根进入脊髓背角II(胶质区)、V板层 ▪ 再将伤害信息传向脊髓以上的结构
痛觉传入末梢释放介导痛的主要物质
1.P物质 选择性兴奋C纤维,可在C纤维末梢终止的脊 髓背角II层测定到SP的释放 先天无痛病人尸检表明SP在脊髓背角胶质区 缺如
2.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Glu、天冬氨酸)
(四)痛觉传向中枢的第一级中继站—脊髓背角
背角的组构及神经元特性 两种神经元:投射神经元/中间神经元 两种纤维:外周传入纤维/下行纤维
背角传递痛信息的递质系统 短时程反应系统-NMDA受体介导 长时程反应系统- NMDA受体和SP受体介导
《疼痛pain综述》PPT课件
![《疼痛pain综述》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5df1efc10a6f524cdbf851c.png)
精选ppt
29
研究表明,在哺乳类初级感觉神经 元, 神经损伤后并没有新的钠离子通道 亚型出现, 只存在原本固有的各种通道 亚型的增加或减少。钠离子通道决定动 作电位的去极化相。有八种钠通道亚型 在背根神经节(DRG)表达, 表达最多 的是Nav1.7、Nav1.8和Nav1.9这3个 Na+通道亚型。
6
有神经膜包裹
精选ppt
维无 髓 神 经 纤
7
三、疼痛分类: 躯体痛与内脏痛
①、躯体痛:分为体表痛与深部痛。 体表痛有快痛与慢痛,分别由Aδ
和C-纤维传导。 深部痛指发生于躯体深部的骨、关
节、骨膜、肌腱、韧带和肌肉等处的疼 痛。一般表现为慢痛,定位不明确,伴 自主神经反应。
精选ppt
8
②内脏痛:痛觉是内脏主要感觉, 其痛觉感受器的分布比躯体要稀 疏的多,所以痛觉定位不准确。 中空内脏器官对扩张性和牵拉性 刺激敏感,而对切割和烧灼刺激 不敏感。
也产生自发疼痛(spontaneous pain) 。
精选ppt
14
CCI 模型
精选ppt
15
CCI大鼠的热痛觉过敏 行为(n=15)
精选ppt
16
神经瘤自残模型与神经压迫损伤模型(CCI) 行为表现的差异:
神经瘤自残模型: 动物出现自残行为, 因痛 觉感受器与神经元的联系中断, 无热痛觉过 敏行为反应。
疼痛pain综述
精选ppt
1
一、疼痛的定义:
疼痛是机体对伤害性刺激所产生 的伤害性感受,常伴有不愉快或厌恶 的情绪和自主神经反应。疼痛与痛苦 不同,疼痛是机体的感觉,属于感觉 范畴,而痛苦是情绪体验,属于知觉 范畴。疼痛可引起痛苦,而痛苦未必 全部由疼痛所导致。
最新疼痛分课件-PPT文档
![最新疼痛分课件-PPT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1a258691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85fe976.png)
疼痛的类型 根据发生部位和传导途径
1.皮肤疼痛 2.内脏痛
3.深部痛 4.牵涉痛
双重痛感:先刺痛,后烧灼痛 类似内脏痛 真性内脏痛 肌肉、肌键、筋膜、关节痛
皮肤痛
快 痛
刺痛
1~2秒后
慢 烧灼痛 痛
尖锐
定位清楚
强烈难忍 定位不明确 伴有改变 (情绪、心血管、呼吸)
内脏痛
真性内脏痛(内脏):机械牵拉、缺血、痉挛、炎症 刺激,呈钝痛、酸痛、烧灼痛或绞痛
痛称为“急腹症”
一、急性腹痛常见病因
——起病急、病情重、变化快,即 “急腹症”,有起病急、病情重、变化 快的临床特点。牵涉到内、外、妇 、儿 科的疾病。
一、急性腹痛常见病因
1、腹膜炎症 2、腹腔脏器炎症 3、空腔脏器阻塞或扩张 4、脏器扭转或穿孔 5、腹腔内血管阻塞 6、胸腔疾病所致的腹部牵涉性痛 7、腹壁疾病 8、全身性疾病所致的腹痛
疼痛问诊注意事项
发生疼痛须进一步问清:发病特点、疼痛部位、 疼痛性质与强度、牵涉痛放射部位、诱发与缓解 疼痛的因素等。
临床常见的几种疼痛:
头痛 胸痛 腹痛
头痛发生机制
1.血管因素:各种原因所致颅内外血管的收缩、扩张、 及血管受牵引或伸展
2.脑膜受刺激或牵拉 3.具有痛觉的脑神经(V.IX.X)和颈神经受刺激或挤压、
紧箍感或钳夹样痛
临床表现
(四、)发生时间与持续时间 鼻窦炎头痛常发生于清晨或上午;女性偏
头痛常与月经有关;脑肿瘤头痛多为持续性可 有间常缓解;血管神经性头痛为阵发性
临床表现
(五)加重、减轻或激发的因素
颅高压、血管性头痛、颅内感染者咳嗽、 喷嚏、摇头等可加重;偏头痛可用麦角胺缓解; 血管紧张性头痛和神经官能症头痛因劳累、精 神紧张、情绪抑郁而加重;颈肌急性炎症所致 头痛可因颈部运动而加剧;慢性或职业性的颈 肌痉挛所致头痛,可因活动按摩颈肌而逐渐缓 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痛觉感受器
• 薄髓的Aδ纤维的游离神经末梢 : 主要感受快痛,属高阈机械痛感受器;
• 无髓的C纤维的游离神经末梢 : 感受慢痛,各种高强度的机械、化学、
温度刺激,因此,又称其为“多型伤害性感 受器”。
痛觉感受器
• 感受器的机能活动受: 邻近其他感受器状态的影响 脑的下行性调控
感受器的敏感度还受: 局部血液供应和组织内环境的理化变化
• 对痛觉重在分辨而不是感受 • 额叶,边缘前脑参与疼痛的情绪反应 • 疼痛的情绪反应: 1、内分泌 2、肌肉系统 3、植物神经系统
疼痛的中枢调制
• 疼痛调制系统
可主动或经过伤害性刺激、针刺等信号的激动后, 向痛觉感受器和痛觉传导通路发放调控信息,改 变痛感受器的敏感性和传导通路的传导机能,从 而实现对痛觉的调制
T1-4 T4-5 T7-8 T7-8 T10-L1 C3-4 T6-8,C3-4 T12-L2 T11-12
牵涉痛的可能机制(假说)
①会聚投射学说,1947年Ruch提出,牵涉痛的产生是由于皮肤和内脏伤 害感受性传入在脊髓及脊髓以上水平会聚的结果,大脑皮层的感觉分辨 区对内脏疼痛不能精确定位,但长于对体表的分辨,因此内脏痛冲动的 中枢投射往往同时反应在体表区。神经元在脊髓、丘脑、皮质等部位汇 聚是该学说的基础。 ②会聚易化学说,认为皮肤和内脏伤害感受性传入在脊髓会聚,内脏疼 痛性输入在脊髓产生一个“激动灶”,易化正常来自躯体结构的信息, 从而产生牵涉痛。这一过程与刺激躯体时的中枢敏化机理是相拟的,可 能在牵涉区痛觉过敏现象中起着重要作用。 ③外周神经分支学说(轴突分支学说),Sinclair1948年提出脊神经后 根节细胞周围突可能具有多个分支,分别支配内脏器官和躯体结构,这 就是牵涉痛产生的形态学基础。发生在脊神经节部位躯体和内脏感觉传 入的汇聚,有力地支持了这一学说。
情绪、心理、行为和生理机能的反应性变化。
疼痛相关解剖
• 疼痛的神经基础 疼痛原发疾病的解剖基础
• 疼痛治疗相关应用解剖 疼痛治疗药物作用靶点 疼痛微创治疗的应用解剖
疼痛的神经基础
疼痛
递增传入
递减调制 背角
脊根神经节
脊髓丘脑束
外周神经元 外周伤害感受器致物质 损伤Adapted from Gottschalk A et al. Am Fam Physician. 2001;63:1981, and Kehlet H et al. Anesth Analg. 1993;77:1049.
• 弥散的内脏痛 1、C纤维较多,A纤维较少 2、同一脊神经后根包括多种内脏传入纤维,同一内脏
传入纤维经多个后根传入 3、胚胎发育中内脏位置的变迁 • 痛反应强烈,多引起强烈情绪反应
引起内脏传出神经的刺激,尤其交感神经 更易引起感觉过敏 可引起对应节段躯体肌反射性僵直
内脏感觉传入通路
内脏痛的中枢传入途经
三叉丘系
丘脑腹后内侧核
丘脑皮质束
内囊枕部
中央后回下部
躯体痛的中枢传入途经
1、脊髓丘脑侧束-新脊丘系(外侧痛系) 形成痛觉
2、脊髓丘脑侧束、脊髓网状束-旧 脊丘系(内侧痛系)-脑干网状 结构-丘脑板内核 和痛觉情绪有关
3、头面部躯体痛觉信息的传递
内脏疼痛与躯体疼痛的区别
• 痛阈高 对切割烧灼不敏感,对扩张收缩,内脏化学环境变化 敏感
疼痛相关解剖学概要
疼痛(Pain , Penalty)的概念
• 国际疼痛研究协会(IASP,1994):疼痛是一 种令人不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感受,伴随着现 存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
• 疼痛既是正常机体的一种感觉和防御信号,又 是损伤和疾病的主观反映,同时也可能构成一 种独立的疾病。
• 包括痛感觉:机体对伤害性刺激的感知。 痛反应:机体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包括
• 交感神经:头颈胸腹盆脏器及上下肢 脊丘束-臂旁核-丘脑
• 盆神经:结肠左曲以下的消化管,前列 腺,膀胱颈,输尿管,子宫颈
PSDC(突触后后索神经元) -薄束核-VPL(腹后外 侧核) • 迷走神经:食管,气管
孤束核-臂旁核-丘脑,下丘脑,杏仁体 • 胸疼痛线和盆疼痛线
大脑皮质在疼痛中的作用
的影响
初级痛觉传入纤维
• 薄髓的Aδ纤维和无髓的C纤维
• 二次疼痛:传导速度的差异 第一痛觉 第二痛觉
• 深部疼痛和内脏疼痛
脊髓的外形和被膜
脊 髓 的 内 部 结 构
脊 神 经 的 节 段 性 分 布
丘脑
丘脑的功能
1、大脑皮层不发达的动物:感觉高级中枢 2、大脑皮层发达的动物:感觉的粗糙分析
包括以下结构:
• 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 • 参与下行调控的皮层和皮层下核团 • 中缝核团 • 脊髓
参 与 疼 痛 的 下 行 调 制 的 结 构
牵涉性痛
• 概念:内脏器官病变-体表痛觉或痛觉过敏区 • 海德带(Head zones) • 产生机制
发生牵涉痛的体表部位与病变器官受同一节段 脊神经的支配,二者的感觉神经进入同一脊髓节段, 并在后角密切联系。
证据:1、脊神经节假单极神经元具有双重分支
2、内脏与躯体传入纤维汇聚于同一后角神经 元
3、汇聚易化学说或闸门学说
主要脏器病变的牵涉区及 相关的脊髓节段
病变器官
牵涉性痛部位
脊髓节段
心 食管 胃 十二指肠 阑尾 肝 胆囊 肾盂、输尿管 膀胱
心前区与左上臂内侧 胸骨区 腹上区 腹壁脐上区 脐区,病变波及壁层腹膜时至右下腹 右肩、颈 右上腹与右肩胛下区 腰区与腹股沟区 耻骨区与耻骨上区
trunk and limbs
皮肤感受器
脊神经节
后根
后角固有核
脊髓丘脑前束 脊髓丘脑侧束
脊髓丘系
丘脑腹后外侧核 内囊
中央后回
头面部浅感觉传导路 the superficial sensory pathway
of head and face
头面部感受器
三叉神经
半月神经节
三叉神经感觉根
三叉神经脊束核、脑桥
与综合。 3、丘脑与下丘脑、纹状体的联系:非条件
反射的皮质下中枢 4、属于边缘系统中重要环节 5、丘脑非特异投射系统:改变皮质兴奋状
态。
疼痛的传导通路
• 躯体感觉传导通路 • 躯体疼痛 • 内脏感觉传导通路 • 内脏疼痛
躯体和四肢的浅感觉 the superficial sensory pathway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