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几种纪年法
古代常用的四种纪年法
古代常用的四种纪年法
古代常用的四种纪年法包括神纪、辰纪、王纪和历纪。
神纪是以神话故事为纪年标准,也是最古老的一种纪年法。
神纪
起源于中国史前时代,主要采用中国神话中的神仙人物的诞生、死亡、战争和奇迹作为纪年标准。
神纪以夏商周三代神话传说中的英雄形象:共工、巫后、女娲、大禹、炎帝、伏羲等七位神仙为纪年依据。
辰纪是以天文现象为纪年标准,是古代中国使用最长久的一种纪
年法。
辰纪起源于中国古法文明,主要采用十二地支配十天干方式,
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
按六十甲子循环来表达时间。
王纪是以为王统治的时间为纪年依据,也是学者学习史料研究的
主要纪年法。
王纪是中国最早的一种纪年法,起源于中国夏朝建立,
它以统治的朝代和皇帝的先后为纪年标准,直到清朝末年,才在统一
纪年法方面逐渐被历纪所取代。
历纪则是以公历为纪年标准,特别是十九世纪以后,与其他国家
同步公历后,得到发展并普及。
历纪不仅把时间分解为天、月、年,
而且把年又分解为日、月、时,这种精确的纪年法使用起来非常方便,也是世界上流行的纪年法之一。
古代常用的四种纪年法
古代常用的四种纪年法
古代纪年法是指古代人们为了对历史时间事件进行编排,用一定
的计算方式来命名各个纪元,以便便于记忆和传承。
中国古代纪年法
大体分为以下四种:
1. 秦始皇纪元:秦始皇即项羽,他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之
后开始应用以自己名字作为纪年法的秦始皇纪元,根据“汉成帝元始
三年”纪年,算起公元前221年,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把一个
朝代的统治者名字用来作为纪年法的示例。
2. 天文纪年:这一纪年法以天文历数来作为计算年份的基准,相
信是古代最早使用的一种纪年法,唐朝以后,太历一般用作散文诗歌、正式文献记载当时历代帝王的年号,以及政事文书使用,一直沿用至
清末。
3. 郑和纪元:中国大明郑和七下西洋,一般以公元1405年郑和
出发海上丝绸之路为开始,称郑和纪元,持续到郑和死亡时间作为终点,一般将其定义为公元1435年。
4. 立春纪年:立春纪年是以立春第一日为一年的春秋节气,是中
国古代最为常用的一种纪年法,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一之前的一日为立春,从这一天记载了发生的时间,立春作为元旦纪年,以立春纪元纪
年的历史年份,从汉朝时期一直沿用到清朝时期。
纪年法有几种
纪年法有几种
纪年法包括以下四种。
一、公元纪年法。
公元纪年,也称公历纪年,或基督纪年。
它以相传的耶稣基督诞生年即公元元年作为历史算起,在中国这一年正好是西汉平帝元始元年。
以这一年为界,在此以前的时间称公元前多少年,在此以后的时间和公元多少年,或直接称xx年(注意,不能写成公元后xx年),这就是公元纪年法。
二、封建纪年法(帝王纪年法)。
教材在叙述中国历史时,常常用象汉文帝统治时期,唐玄宗统治前期和贞观时期,这样的方法来表示时间概念,这种用帝王的谥号,庙号和年号的纪年方法,就是封建纪年法或者称为帝王纪年法。
三、干支纪年法。
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原是借用树木的干和树枝的支。
实是古人的数字,其字如下。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四、民国纪年法。
中华民国建立,同时决定1912年为民国元年。
以此历史上又出现了所谓的民国纪年。
这种纪年方法,月日同公历一样,不必换算,年代的换算法也很简便。
中国古代的三种纪年法
中国古代的三种纪年法
中国古代有三种主要的纪年法,它们分别是:
公元纪年法:公元纪年法是以西方公元纪年为基准的一种纪年方法。
公元纪年法最早在唐朝开始使用,后来逐渐普及,并成为现代中国主要使用的纪年方式。
皇纪:皇纪是以中国古代君主的即位年作为起点的纪年法。
各个朝代的君主即位年份作为纪年的起点,例如汉朝的建元、元朝的至元等。
皇纪的使用主要局限于各个朝代的历史记载和公文文件中。
太岁纪年法:太岁纪年法是根据农历中的太岁星宿运行周期来进行纪年的一种方法。
太岁是十二生肖中的一种,每个太岁的运行周期为十二年,每年都与一个生肖相对应。
太岁纪年法主要在民间使用,通常用于年龄的计算和庆祝节日。
这些古代纪年法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不同的应用范围和历史意义,每一种纪年法都有其独特的方式和背后的文化含义。
现代中国主要使用公元纪年法,但传统的皇纪和太岁纪年法在一些特定的场合和民间仍然有所应用和传承。
1 / 1。
古代常用的四种纪年法
古代常用的四种纪年法
古代常用的四种纪年法是以天皇即位纪年法、皇帝在位纪年法、太宗即位纪年法和帝王制度纪年法。
一、天皇即位纪年法
这种纪年法是最早采用的,距今已有数千年历史。
这种纪年法以天皇即位为起点,计算每一位天皇的统治时间。
比如汉武帝即位于公元前202年,则乾隆帝的统治时间可以计算为1736年(清初)到1795年(乾隆63年),乾隆纪年就可以表示为1736-1795,即乾隆63年。
二、皇帝在位纪年法
这种纪年法是以皇帝登基为起点,以每一位皇帝统治的时间作为纪年。
比如汉明帝即位于公元前140年,则他的统治时间就可以表示为公元前140年到公元前87年,即汉明帝纪年53年。
三、太宗即位纪年法
这种纪年法是中国古代确立较晚的一种纪年法,始于周室末代。
这种纪年法以圣上即位为起点,计算每一位太宗的统治时间。
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于公元626年,则他的统治时间就可以表示为 626年(唐太宗正元)到649年(唐太宗乾封三年),即唐太宗纪年23年。
四、帝王制度纪年法
这种纪年法是唐代开始使用的,是唐朝特有的纪年法。
这种纪年法以帝王制度来纪年。
分为戊戌、己亥、庚子、辛丑等4种,每一个帝王的统治时间按一定的帝王制,例如唐太宗统治时间就是庚子(626年)到辛丑(649年),即唐太宗纪年庚子辛丑23年。
中国古代的纪年法
中国古代的纪年法
中国古代的纪年法有很多种,其中最为常见和广泛使用的是农历和皇帝年号两种。
1. 农历纪年:中国古代使用的农历是一种以月亮运行周期为基础的日历系统。
在农历纪年法中,年份是根据农历的年份来计算的,每年农历有12个月,每个月的天数不固定。
农历纪年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世纪的商朝时期,至今仍然在一些传统节日和民间习俗中使用。
2. 皇帝年号纪年:自秦始皇统一中国起,中国的君主们开始采用年号作为纪年的方式。
每当新的君主登基,都会根据其个人喜好、政治意义或其他原因取一个年号,用于标志该年的纪年。
这种纪年法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两千多年,直到20世纪初的辛亥革命时期结束。
除了农历和皇帝年号,中国古代还有一些其他的纪年法,如太阳历(阳历)纪年、干支纪年等。
这些纪年法各有特点,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发展。
古代有几种主要的纪年法?
古代有几种主要的纪年法?
古代中国存在多种主要的纪年法,下面列举几种常见的纪年法:
1.太阳历纪年法:太阳历纪年法是基于太阳历(阳历)的纪
年方法,即以一年的完成为单位进行纪年。
根据不同历史
时期和朝代制定的太阳历,纪年方式也有所区别。
2.皇帝年号纪年法:皇帝年号纪年法是以历代帝王自己制定
的年号作为纪年基准,以帝王即位的年份为起始点,连续
纪年。
每次帝王更替时,往往会更换年号。
例如,汉朝刘
邦在位时使用年号"刘邦元年"、"刘邦二年"等。
3.周天历法:周天历法是古代中国周朝使用的纪年方法,基
于天文和农历两个周期。
根据天文观测和农事需要,将一
年分为12个月,每月按照阴阳历法确定,纪年方式较为
复杂。
4.甲子纪年法:甲子纪年法是古代中国对年份顺序进行编制
的一种方法。
按照天干地支的组合,将60个年份进行命
名,如甲子、乙丑等。
这种纪年法常用于民间、文人和历
法计算中。
以上是一些主要的纪年法,不同纪年法的使用情况会因历史时期、区域和政权变迁而有所不同。
每个纪年法都有其特定的规则和标记方式,用以标识和记录历史事件和年代。
中国历史上的纪年法
一般庙号叫高祖或太祖都是开国皇帝,如汉 太祖刘邦(刘邦庙号是太祖,习惯称高祖)、唐 高祖李往是完 成统一的,如世祖忽必烈、清世祖福临,刘秀也 是靠自己重新建立一个王朝的,所以也是世祖, 另外玄烨(爱新觉罗·玄烨,即康熙帝)被叫做圣祖, 朱棣被叫成祖,也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
根据对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的研究表明,迟 至周穆王前后,给地位较高或较有身份的死者 加以谥号的做法已比较多。古代除对帝王可以 称呼其“谥号”外,称呼大臣、学者名流的 “谥号”也是一种尊重的称呼;有些人的谥号 由于经常被后人称呼,几乎成为他们的别名, 如曾文正(曾国藩)、岳武穆(岳飞)、陶靖 节(陶渊明)等。
中国历史上的纪年法
1.公元纪年法。现行的公元纪年法是从所谓的耶稣出生 之年算起,这一年以前的年份叫公元前某年,以后的年份叫 公元某年。但应该注意:没有公元零年这一年。我国是从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采用公元纪年的,今年是公 元2013年。
2.干支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大约始于东汉,也称农历纪 年法,即用十天干、十二地支相配纪年,共得60个单位。例 如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都是采用的干支纪年 法,1997年是农历丁丑年。
公元2000年,是黄帝纪元的4697年, 末尾数字是7,对应天干第七位“庚”; 4697除以12余数是5,对应地支第五位 “辰”,可知公元2000年是“庚辰年”。
谥号
谥号,为东亚古代君主、诸侯(包括中国、 朝鲜、越南、日本)、诸侯、大臣、后妃等 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 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 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此外, 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一些邻近国家亦有使用。
古代常用的四种纪年法
古代常用的四种纪年法# 古代常用的四种纪年法## 引言纪年法是人类社会记录时间的一种方式,其发展历史悠久,不同文明和地区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纪年体系。
古代文明中,为了准确记录历史事件、统治时期以及岁月流转,人们创造了多种纪年法,其中四种纪年法在古代尤为常用,它们分别是天文纪年、帝王纪年、元号纪年和历法纪年。
本文将对这四种古代常用的纪年法进行深入介绍。
## 一、天文纪年天文纪年法是一种以天文现象为基础的时间记录方式。
在古代,人们观测天体运行、季节交替等天文现象,并以此作为时间的划分标志。
例如,古埃及以尼罗河的洪水周期来纪年,古中国则以二十四节气、日食、月食等天文现象来确定年代。
在中世纪欧洲,天文学的发展也促使天文纪年法的应用。
日冕、月相、行星运动等现象被广泛用于纪年,形成了基于天文观测的历法系统。
这些系统不仅记录时间,还反映了人们对宇宙运行规律的认知。
## 二、帝王纪年帝王纪年法是以国家或地区的君主统治时期为依据的纪年方式。
各个文明中,人们通常以君主的在位时间来标定年代,这在政治和历史记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例如,古埃及的法老纪年、古罗马的共和纪年和帝制纪年等都是帝王纪年法的典型代表。
在中国,帝王纪年法由来已久。
从夏商周时期开始,中国历代君主都采用了不同的纪年方式,例如黄帝纪年、夏代纪年、西周纪年等。
这种纪年法不仅记录了君主在位时间,还反映了历史时期的政治、社会变迁。
## 三、元号纪年元号纪年法是一种以年号来标定历史时期的纪年方式。
这种纪年法常见于东亚国家,尤其是中国、日本、朝鲜等地。
君主即位后,会根据其理念、治世方针或吉祥寓意制定一个年号,这个年号在君主在位期间沿用。
中国的元号纪年法可以追溯到汉代,而在日本,该制度一直延续至今。
每一个元号都象征着一个时代的开端,反映了当时政治、文化和社会的特征。
元号纪年法在历史文献和史书中被广泛运用,为人们了解历史事件提供了重要线索。
## 四、历法纪年历法纪年法是基于一定历法系统的时间记录方式。
中国历史上的几种纪年法
中国历史上的几种纪年法历史学科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时序性,没有时间作维度就无法对历史作准确记载,因此记时间的方式对历史的记录相当重要。
中学七年年级岳麓版历史教材第五课介绍了今天世界大多数国家利用的源自于西方的“公元纪年法”(又叫西元纪年法)。
作为有四五千年悠长文明的中国,历史上曾经使用过量种纪年方法,本文就五种常见纪年法向大家作简介。
一、干支纪年干支纪年是我国此刻仍然利用的一种古老的纪年方式。
干即天干,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汉字符号。
支即地支,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汉字符号,在风俗中十二地支和十二生肖一一相对应。
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照顺序组合起来。
如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就取得六十个新的符号,称六十干支。
干支听说出自黄帝时期的大挠氏,唐朝刘恕在《通鉴外纪》中引古书说:“(黄帝)其师大挠,始作甲子。
”大挠作甲子虽是传说,但从商朝的王名字叫天乙(即商汤),盘庚,武丁,受辛(即纣王)等来看,干支的来历必早于商朝,即在三千六百年之前便已出现了。
商周时期,干支仅是用来纪日的,如《左传·肴之战》就有“夏四月辛巳,败秦军于肴”的记载。
干支用来纪年萌芽于西汉,始行于王莽,通行于东汉后期。
东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朝廷下令在全国推行干支纪年。
后来,又发展到用来纪月、纪时。
民间所谓生辰八字即是指人诞生的时间,即年、月、日、时,用干支别离来表示。
如公元2021年10月16日(农历九月二十)中午12时,用干支来表示就是辛卯年、戊戌月、甲辰日、庚午时。
固然,影响最大的仍是用来纪年。
中国近代史还常常利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丑条约”、“辛亥革命”等。
干支纪年的不足的地方在于只用六十个符号,周而复始,循环不已,这样,就有重复。
如2021年是辛卯年,1951年也是辛卯年,二千年来就有三十多个辛卯年,容易造成混淆,后来干支纪年常与年号纪年并用。
中国古代纪年的主要方法
中国古代纪年的主要方法1. 皇帝纪年法:该方法主要采用在位皇帝的年号作为纪年标志。
每位皇帝即位后,会改元设立新的年号,作为其统治年份的标记。
这种纪年法在中国历史上使用了很长时间,具有一定的规律和连续性。
2. 太平历:太平历是儒家学派提出的一种纪年方法,最早出现在汉代。
根据太平历,每个朝代都以相对于前朝的修正年数来进行纪年。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儒家经典和历史著作中,用于统一不同朝代的年份。
3. 公元纪年法:公元纪年是基于基督教传入中国后采用的纪年方法,即使用公元前和公元后来标记年份。
这种纪年法在西方广泛使用,并在中国的一些场合也用得较多。
4. 十天干纪年法:十天干纪年法根据农历的天干地支纪年的原则,循环纪年。
天干包括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包括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该方法常用于记录农历的年份。
5. 十二生肖纪年法:十二生肖纪年法是根据中国的农历和十二地支纪年的原则,循环纪年。
十二生肖分别是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每年对应一个生肖,这种方法常用于农历的年份记录。
6. 双历纪年法:双历纪年法是指同时使用农历和公历来标记年份。
在中国,公历常用于公共活动和国际交往,而农历则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农业生产中使用较多。
因此,有时将两种历法的年份同时标记,以便更好地满足不同的需求。
,每种方法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用途。
这些纪年方法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中国历史的年份体系。
在历史研究、文化传承以及社会活动中,纪年方法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录中国的过去。
六种纪年法和推算法
1.公元纪年法:公元纪年法,也称为基督纪年法,是指以耶稣基督的诞生作为计时的起点。
公元纪年法广泛应用于西方文化,其起点约定为公元前1年到公元1年之间的一些时刻,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公元纪年。
2.农历纪法:农历纪法是指以农历的月相和天干地支纪年为基础的计时法。
中国传统的农历纪法是按照月亮的运行周期来计算的,每个月是一个单位。
农历纪法也被广泛应用于东亚地区。
3.伊斯兰纪年法:伊斯兰纪年法,也称为伊斯兰历法或回历,是以穆罕默德的伊斯兰教派开始传播为起点的纪年法。
伊斯兰纪年法以穆罕默德在公元622年迁徙至麦地那为起点,每年为基准计算。
4.佛历纪年法:佛历纪年法是根据佛教的历法来计算时间的一种纪年法。
佛历纪年法主要在东南亚地区流行,起点以释迦牟尼佛的诞生年份为基准,将该年份标记为佛历纪年法的0年。
5.朝代纪年法:朝代纪年法是指以各国朝代和皇帝的改朝换代作为计时的方法。
在中国历史中,由于不同时期的朝代更替频繁,因此采用朝代纪年法来标记时间。
例如,汉代、唐代、明代等。
6.地方纪年法:地方纪年法是指根据地方政权或地区的历史事件作为计时的方法。
地方纪年法主要有以王国建立或重要事件为依据的纪年法。
例如,日本的平成纪年法以皇太子即位为起点。
在推算纪年时,人们常常依据历史文献和考古学的发现,结合已有的纪年法,进行年代推算。
例如,根据古代文献的记载和考古学的发掘,可以推算出一些历史事件发生的年代。
纪年法和推算法在各个文化和地区的应用不尽相同,但它们都是为了对历史进行系统的记录和研究。
通过纪年法和推算法,我们可以将历史事件和年代进行对应,以便于更好地理解和研究人类的历史。
古代常用的四种纪年法
古代常用的四种纪年法
古代常用的四种纪年法是:编年史法、元年史法、神灵纪年法和
日新纪年法。
一、编年史法:又称“秦年史书”,是古代中国最为普遍采用的
纪年法。
它将历史按照君主历任的先后顺序分成一个又一个的时期,
每一个时期以该时期的君主为起点,分别以阳历为基准,以某个特定
时间点(如此君即位/死亡/迁都等)为0年,然后开始计算编年史法,每经过一年,以此君的年号+1,成为当年的年号。
它具有传承古老,
记录历史明确的优点。
二、元年史法:是指以元年作为计算起始点,根据公元纪年,一
直连续计算到现在的纪年法,比如汉朝“元年”从公元前202年开始,汉武帝即位的那一年就是汉朝元年,故到现在汉朝已有2118年之久了。
它与编年史法不同的是,它经常会出现朝代之间出现“拉锯”的现象,比如太平天国,太平天国时期也是使用元年史法。
三、神灵纪年法:是指以天王或者神灵的年号作为纪年标准,如
留神令(也叫神令)就是以神武帝纪年为基准,自神武帝即天命之始起,计算到现在的纪年法。
神灵纪年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年号观念
较为重要,在早期的民间尤其有浓厚的宗教和神话色彩。
最后一种是日新纪年法,也叫“纪元”。
它在中国古代可以追溯
到西汉时期,开始以某种特定的日期作为“元年”,以此以后每一年
经过365.24天,就会普遍延伸出一个新的年号来,以此类推,每当满
一个“纪”,就会又以此日子为“元年”,如此往复运算,逐渐形成
日新纪年法。
它对历史的记录比较准确,也比较方便,一般古代文献
中均有所提及。
中国历史上的几种纪年法
中国历史上的几种纪年法中国古代有许多纪年法供我们按年份衡量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下面列举几种常用的纪年法:一、以诸侯国为纪年法。
这种纪年法最早出现在商朝时期,据记载于《左传》。
用这种纪年法时,以诸侯国的第一任君主即为元年,其余的每一代君主的统治年号依次累加。
举例说明,商始王(出生于唐宁地区)是商朝第一任君主,故以他统治的年号称商始元年,第二任君主乙丑,其统治年号称乙丑元年,以此类推,可以表示出历史上每一代君主掌握朝政的法定时间。
二、以周元皇帝纪元法。
最早可以追溯至商朝时期,据《左传》记载,商汤便以周宣王为元年,以此类推,在商朝,这种纪年法被形成为整体,后来因周家在中国历史上的统治时间更长,这种纪年法也变得更加重要,又称神武纪元,以周宣王统治的元年,即那一年中国历史开始。
三、以月首日为元年法。
这种纪年法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由春秋公子季桓约立。
该法以十二月的月首日,即称为“闰元”为元年,每月的12号,也就是说每月都有一个元年,按月来编号,以此表示历史上的每一年。
春秋时曾尝试用以春季第一天曰立春月为元年,这种纪年法又被称为春秋无盐法,它也出现在战国后期,至汉朝时期也得到应用。
四、以元年法。
这是中国近代历史中出现的计算历史时间最重要的纪年法,由北宋诸葛亮创立。
建立在满洲蒙古末代伯克衰台大元,以其改元通用,历史上常用的按民国、共和国以及全世界的纪年法,都是以元年为基础的。
以满洲伯克衰台改元通用,称元年,次年依旧用元,每增一年加”年“,例如满洲大元正月初一。
此为元年,次年乃为元二年等。
五、以皇帝统治纪元法。
这是中国古代最为常用的纪年法,古代士人们以诸侯国发展至封建王朝,天子的统治时代从哪一年起,就以那一年的年号为元年,每任一代皇帝的改元及其年号构成一个紧密的系统,这种纪年法就是主要以天子的统治年号为根据的纪年法,也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纪年法,一直沿用至清朝灭亡。
十大国学常识
话题4
典例 6
有则关于节气的民谚如是说:“西园梅放立春先,
云镇霄光雨水连。□□初交河跃鲤,春分蝴蝶梦花间。清 明时放风筝好,谷雨西厢宜养蚕。„„。”句中“□□” 代指 A.芒种 B.白露 C.惊蛰 ( C ) D.小满
解析 据诗句中所及节气是按顺序写成的。介于雨水和 春分之间的节气是惊蛰。
话题4
7∶00~ 9∶00~ 9∶00 戌 ~ 11∶00 亥 21∶00 ~ 23∶00
11∶00 13∶00 15∶00 17∶00 19∶00 13∶00 15∶00 17∶00 19∶00 21∶00
话题4
典例 5
清代刘献 《广阳杂记》 引李长卿 《松霞馆赘言》 “申 :
时,日落而猿啼,且伸臂也,譬之气数,将乱则狂作横行, 故申属猴。”其中的“申时”指 A.午后一点至三点 C.下午五点至七点 B.下午三点至五点 D.傍晚七点至九点 ( B )
话题4
1.避讳的对象有四类 (1)帝王: 对当代帝王及本朝历代皇帝之名进行避讳, 属于 当时的“国讳”或“公讳”。 (2)长官:即下属要讳长官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讳。 (3)圣贤: 主要指避至圣先师孔子和亚圣孟子的名讳, 有的 朝代也避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之名,有的还避周公之名, 甚至有避老子之名的。 (4)长辈:即避父母和祖父母之名,是全家的“家讳”或 “私讳”。与别人交往时应避对方的长辈之讳,否则极为 失礼。
话题4
典例 7 据 《史记》 所载, 黄帝本姓公孙, 名叫轩辕, 但因“长 居姬水”,改为姬姓。后世哪一姓氏的来历与此类似 ( A ) A.东郭 B.司马 C.粟 D.季
解析 黄帝改为姬姓依据的是居住地, “东郭”以居住地 为姓氏,A 项正确;
“司马”以官职为姓氏,排除 B;
中国历史年份的算法有哪些
中国历史年份的算法有哪些中国历史悠久,由于历史记录的不完整和风雨侵蚀,有些年份未被准确记载。
同时,由于不同朝代的历法和记录方式不同,有些年份存在疑惑或者争议。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历史年份的算法。
一、干支纪年法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历史上使用较广的算法之一。
按照干支纪年法,每60年为一个甲子周期,将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组合起来,共同构成一个年份。
这种算法至今仍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农历中广泛使用。
二、黄历纪年法黄历纪年法是中国传统农历日历中使用的一种算法,最早的黄历纪年法是阴阳历。
根据这种算法,一年分为12个月,每月以新月开始,共有353-355天。
根据年份的差异,有些年份甚至会有13个月。
尽管现代社会已经使用阳历,但是黄历仍然是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较广泛的农历日历。
三、皇纲历皇纲历是中国古代官方历法,由皇帝掌管,设置官署公布。
在历史上的皇纲历中,一年分为24个节气和11个月,每月有30天,这种算法相当于每年354天。
当时的皇纲历在后世也得到了一些发展,例如嘉庆皇帝时代,为了给皇帝过生日而推迟了一个月。
四、夏历夏历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历法,据书籍记载,夏历由尧帝制定。
夏历一年分为12个月,每月30天,总共360天。
夏历主要在商朝和西周时期被使用,后来逐渐被万年历和阴阳历所替代。
五、满洲历法清朝时期,满洲历法被推广使用,它是满洲文化和中国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
满洲历法根据太阳运行周期制定,一年共分12个月,但是月份的名称与其他历法中略有不同。
满洲历法也曾在朝鲜半岛和蒙古地区得到了应用。
通过这篇文章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历史年份的算法非常丰富多彩,其中干支纪年法和黄历纪年法是最为常用的。
这些历法都有其独特的发展历程和文化背景,展示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文化底蕴,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中国古代各种纪年法
中国古代各种纪年法
中国古代有多种纪年法,以下是其中一些常见的纪年法:
1. 干支纪年法: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古代最常用的纪年法之一,它以天干和地支组合而成的六十个干支纪年单位为基础,依次循环纪年。
天干包括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包括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2. 年号纪年法:年号纪年法是中国古代皇帝在位期间所使用的纪年方法。
每个皇帝登基后都会制定一个年号,用来表示其在位期间的时间。
例如,唐太宗的年号为“贞观”,明太祖的年号为“洪武”。
3. 星岁纪年法:星岁纪年法又称岁星纪年法,是以木星在天体中的运行位置来纪年的方法。
木星围绕太阳公转的周期约为12 年,因此星岁纪年法以12 年为一个周期。
4. 生肖纪年法:生肖纪年法是以十二生肖来纪年的方法。
十二生肖依次为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每个生肖代表一年。
5. 朝代纪年法:朝代纪年法是以历史上的朝代名称来纪年的方法。
例如,汉朝的纪年可以用“汉初”、“汉武帝时期”等来表示。
这些纪年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使用,反映了中国古代丰富多样的时间观念和历史记录方式。
五种纪年法
五种纪年法
我国历史上使用的纪年法重要的有5种:
1、公元纪年法:这是我国今天采用、也是世界上通用的纪念方法。
2、干支纪年法:干支纪年是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纪年方式之一。
最早的记载见于《淮南子天文训》,但西汉时这种方式还不通行。
自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开始干支正式用于纪年。
干支纪年在中医古籍中有广泛的应用。
3、年号纪年法:我国古代最初是按照君王即位的年次纪年,如周宣王元年(公元前827年)等等。
4、民国纪年法:1912年中华民族成立后,定1912年为民国年号。
从此又有了民国纪年法。
5、生肖纪年法:十二生肖之说起于东汉,汉前未见记载。
生肖可以用来推算一个人的年龄、出生的年份,历史上也使用过生肖纪年法,如元代就有“泰定鼠儿年”(泰定是元泰定帝的年号,鼠儿年即甲子,为公元1324年)的记载。
6、星岁纪年法:战国时代,天文占星家根据天象纪年,有所谓星岁纪年法。
星指岁星(即“木星”),岁指太岁(古代天文占星家设想出的假岁星,又叫岁阴、太阴)。
故有岁星纪年法和太岁纪年法。
历史上几种常用纪年法
历史上几种常用纪年法一、帝王纪年(帝号或年号纪年)①教材在叙述中国历史时,常常用象“汉文帝统治时期”,“唐玄宗统治前期”和“贞观时期”,这样的方法来表示时间概念,这种用帝王的谥号,庙号和年号的纪年方法,就是帝王纪年法。
②西周至秦朝时期,采用帝号纪年,如周宣王二年,鲁隐公元年、秦二世元年。
③从汉武帝开始,皇帝有年号,采用年号纪年。
如开皇元年,贞观十三年,庆历四年,顺治五年,乾隆三十年。
二、天干地支纪年法①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②干支纪年时,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互相配合,以每二个字成为一个数,即以天干首字甲,地支首字子合为“甲子”的称第一年,依次乙丑为第二年,丙寅为第三年,……,直到最后癸亥为第六十年。
六十年一个循环。
干支还可纪月日时。
③教材中涉及到的中国近代史上几个重要的干支纪年:甲午战争(1894年),戊戌变法(1898年),辛酉政变(1861年,同治帝),辛丑条约(1901年),辛亥革命(1911年武昌起义)。
三、年号干支兼用: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
如“天启壬戌秋日”-“天启”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壬戌”是干支纪年。
如何快速推算公元年份与干支年份?甲4,乙5,丙6,丁7,戊8,己9,庚0,辛1,壬2,癸3。
如果公元年份最后一位是1,这一年必定是“辛×”年,如1901年辛丑年,1911年辛亥年。
反之,如果干支年份“辛X”,则公元年份最后一位一定是1。
其他数字依次类推。
四、民国纪年①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建立,同时决定1912年为民国元年。
由此历史上又出现了所谓的民国纪年。
这种纪年方法,月日同公历一样,不必换算。
②中华民国纪年=公元纪年-1911年如1937年是民国多少年,只要减去1911年,就可算出是民国26年。
反之,知道民国多少年,要换算公历,加上1911年,便可得出答案。
五、黄帝纪年①是以黄帝降生之年为元年。
古代常用的四种纪年法
古代常用的四种纪年法
古代常用的四种纪年法包括以太古法、纪元法、帝王纪年法和世
系纪年法。
太古法是最常用的一种纪年法,它以建元刻度的形式来纪年,即
定义一个作为起始的建元,然后以之为起点来统计各个历史时期的寿命。
太古法在中国最常用的是以“元狩”为起始标志,以此来记录历史,比如“战国六雄”就是用太古法纪年的,也就是说元狩年代以来
已经过了2310年了。
纪元法可以说是太古法的一个衍生物,也就是将太古法的建元刻
度抽象化,只需要定义一个作为起始的纪元,然后以之为起点来统计
各个历史时期的寿命。
在中国,一般是以“公元前”或“公元”为起
始的纪元,比如我们现在所处的2108年,就是用纪元法纪年的,也就
是说从公元1年以来已经过了2107年了。
帝王纪年法是以国家的统治者和统治时期的长度为起点的纪年法,主要是为了便于后人记录史实而设计的。
到了中国,帝王纪年法更加
突出,它以一位帝王的统治时间作为起点,用该帝王的统治时期来记
录史实,如汉武帝执政时期,从“元狩”年代算起,就是汉武帝在位
的纪元,汉武帝以后的历史,就是“汉”的纪年法,从元狩年代算起,汉武帝以后已经过了2307年了。
最后一种就是世系纪年法,它是指把历史上某一家族传承下来的
信息统一起来,以一位家族祖先作为起始点,然后以之为起点来统计
后代的纪年。
在中国,就以传说中的黄帝为起始点,2020年是黄帝起
元年,也就是说从黄帝起元以来已经有4520多年历史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上的几种纪年法
历史学科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时序性,没有时间作维度就无法对历史作准确记载,因此记时间的方法对历史的记录至关重要。
中学七年年级岳麓版历史教材第五课介绍了今天世界大多数国家使用的源自于西方的“公元纪年法”(又叫西元纪年法)。
作为有四五千年悠久文明的中国,历史上曾经使用过多种纪年方法,本文就五种常见纪年法向大家作简介。
一、干支纪年
干支纪年是我国现在仍然使用的一种古老的纪年方法。
干即天干,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汉字符号。
支即地支,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汉字符号,在民俗中十二地支和十二生肖一一相对应。
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组合起来。
如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就得到六十个新的符号,称六十干支。
干支据说出自黄帝时期的大挠氏,唐代刘恕在《通鉴外纪》中引古书说:“(黄帝)其师大挠,始作甲子。
”大挠作甲子虽是传说,但从商朝的王名字叫天乙(即商汤),盘庚,武丁,受辛(即纣王)等来看,干支的来历必早于商朝,即在三千六百年之前便已出现了。
商周时期,干支仅是用来纪日的,如《左传·肴之战》就有“夏四月辛巳,败秦军于肴”的记载。
干支用来纪年萌芽于西汉,始行于王莽,通行于东汉后期。
东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朝廷下令在全国推行干支纪年。
后来,又发展到用来纪月、纪时。
民间所谓生辰八字即是指人出生的时间,即年、月、日、时,用干支分别来表示。
如公元2011年10月16日(农历九月二十)中午12时,用干支来表示就是辛卯年、戊戌月、甲辰日、庚午时。
当然,影响最大的还是用来纪年。
中国近代史还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丑条约”、“辛亥革命”等。
干支纪年的不足之处在于只用六十个符号,周而复始,循环不已,这样,就有重复。
如2011年是辛卯年,1951年也是辛卯年,二千年来就有三十多个辛卯年,容易造成混淆,后来干支纪年常与年号纪年并用。
二、帝王谥号纪年
谥号是在我国古代,统治者或有地位的王公贵族、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综合评价,或褒或贬或同情。
帝王的谥号,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
如周“厉”王、齐“桓”公、晋“愍”帝、欧阳“文忠”公、曾“文正”公等。
帝王的谥号制度形成于西周,在西周、东周时期与西汉初年,我国是以君主谥号纪年,即以君主在位年数来纪年。
如《史记·周本纪》:“(周)桓王三年,郑庄公朝,桓王不礼。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左传·骰之战》:“(鲁僖公)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
”
后来秦始皇认为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曾经一度把谥号废除。
西汉建立之后才又恢复。
但由于正在在位的帝王没有谥号(如《史记》记载汉武帝刘彻的事迹,是用“今上”代替),加上后来帝王谥号日趋复杂(如唐太宗谥号有七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康熙谥号更多达二十一字:“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以及有了新的纪年方法,谥号就不再用来纪年。
三、年号纪年
年号是指古代帝王颁布的专门用于纪年的名号。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即位30年的夏天封泰山后,下诏将第二年(公元前110年)定为“元封元年”,正式创立年号。
汉武帝此次创举深刻的影响了以后近两千余年的中国皇朝纪年方式,并创立了以奉正朔的方式推广给藩属于中国中央王朝的周边臣属国,以明确宗主臣属国关系的高明政治手法如(朝鲜使用“崇祯”年号长达265年)。
并被古代东南亚的君主国纷纷效仿,如日本、越南、朝鲜半岛政权。
目前日本仍在使用年号纪年(今年公元2011年是“平成”二十三年)。
中国年号的使用情况非常复杂。
皇帝一般都喜欢换年号,好事坏事都要换,有的几年换一次,偶有的一年要换几次,一般朴素务实的皇帝年号换得少,爱标新立异的年号换得多,比如唐太宗一直用“贞观”,玄宗也只换了一次(开元,开宝),而武则天就特别喜欢改年号,正式称帝十五年(公元690年—公元705年)计有天授、如意、长寿、延载、证圣、天册万岁、万岁登封、万岁通天、神功、圣历、久视、大足、长安十三个年号,而且一般年号是两个字的,她还用有四个字的。
还有同一时期并存的政权,往往各有年号。
还有的政权一年之中数次改元,几个年号重叠使用。
也有政权自己不建年号,而沿用前朝或其他政权的年号。
例如后晋的“天福”年号用至九年,改为“开运”元年。
3年后,后汉刘知远称帝,不自建年号,也不沿用“开运”年号,而是追承“天福”十二年。
还有许多年号在不同时期重复使用。
例如“建元”就有5个时期在使用。
还有因为避讳或者其他原因,一个年号有不同写法,例如唐殇帝的“唐隆”年号,又写作“唐元”、“唐安”、“唐兴”。
到了明清两朝,基本上都是一个皇帝一个年号,因此也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例如“崇祯”皇帝,“康熙”皇帝。
中国历史上的年号数目。
梁启超的统计是316个;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国历史纪年表》的统计是500多个。
我们中学学习中将要碰到许多与年号有关的内容,如中国古代史上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
如中学语文课文《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等。
四,黄帝纪年
中国还曾经短暂使用过黄帝纪年,是根据黄帝历和天干地支以及帝王世系表推算的华夏人文始祖黄帝即位以及创制历法的时间为元年的纪年方式。
清朝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革命党人刘师培为了表示与清廷势不两立,发表《黄帝纪年论》,反对年号纪年,同时也反对康有为等维新派主张的孔子纪年。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后,湖北军政府采用黄帝纪年(这年为黄帝纪元4609年),各省政府也跟着使用。
不过,在建立共和政府的讨论中,黄帝纪元被认为是基于帝王的纪年法,这与民主共和的精神不相称。
次年(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以黄帝纪元4609年11月13日(1912年1月1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并改用公历,不再使用黄帝纪年。
但近年有人发起倡议,认为中国应恢复黄帝纪年(今年公元2011年是黄帝纪元4709年)。
五、国号纪年
国号纪年即以国家的名称纪年。
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王朝之后采用以中华民国纪年的方式,1912年称作“中华民国”元年,简称“民国”元年。
纪元从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开始使用,至1949年(民国38年)在大陆停止使用,在台湾至今仍然沿用。
现在,台湾部分人士及团体,大多使用公元纪年了。
但正式场合通常是用民国纪年,尤其在政府各机关,各式官方文书中均采用民国纪元来纪年,这也有维护法统的象征意义。
这种纪年方式与公元纪年相差1911年,今年2011年,是中华民国纪年法的100周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纪年法采用的是公元纪年,这是1949年9月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协商决定的。
会议通过的四项决议的第二项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纪年
采用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