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一微生物拮抗作用
微生物拮抗关系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微生物拮抗关系的概念和类型;2. 掌握微生物拮抗关系实验的方法和原理;3. 通过实验验证微生物之间的拮抗关系。
二、实验原理微生物拮抗关系是指微生物之间通过竞争、抑制、杀死等方式相互作用的关系。
根据拮抗关系中的专一性,可以分为专一性拮抗关系和非专一性拮抗关系。
专一性拮抗关系是指一种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和代谢产物可以抑制另一种微生物的生命活动,甚至杀死另一种微生物的现象。
而非专一性拮抗关系是指微生物之间的拮抗作用没有特异的针对性,凡是不耐酸的微生物都会受到抑制。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1)微生物菌种: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乳酸菌;(2)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酵母膏培养基;(3)实验工具:培养皿、移液器、无菌操作台、酒精灯、恒温培养箱等。
2. 实验仪器:(1)恒温培养箱;(2)显微镜;(3)移液器;(4)酒精灯;(5)无菌操作台。
四、实验方法1. 金黄色葡萄球菌与枯草芽孢杆菌的拮抗实验(1)将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分别接种于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37℃恒温培养24小时;(2)将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菌液分别涂布于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37℃恒温培养24小时;(3)观察并记录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生长情况。
2. 大肠杆菌与乳酸菌的拮抗实验(1)将大肠杆菌和乳酸菌分别接种于酵母膏培养基上,37℃恒温培养24小时;(2)将大肠杆菌和乳酸菌的菌液分别涂布于酵母膏培养基上,37℃恒温培养24小时;(3)观察并记录大肠杆菌和乳酸菌的生长情况。
3. 枯草芽孢杆菌与乳酸菌的拮抗实验(1)将枯草芽孢杆菌和乳酸菌分别接种于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37℃恒温培养24小时;(2)将枯草芽孢杆菌和乳酸菌的菌液分别涂布于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37℃恒温培养24小时;(3)观察并记录枯草芽孢杆菌和乳酸菌的生长情况。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金黄色葡萄球菌与枯草芽孢杆菌的拮抗实验结果: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而枯草芽孢杆菌的生长受到抑制。
什么是生物拮抗
生物拮抗是指微生物之间的互相抵制、互相排斥、甚至互相残杀的斗争被称为“生物拮抗”。
一个安定的、处于生物平衡的正常微生物群,对包括人体致病菌在内的外籍菌有明显的生物拮抗作用。
导致生物拮抗的原因,是微生物及其产生的多种分泌物质的作用,其中厌氧菌起着重大作用。
生物拮抗大致有以下几种形式:
(1)改变微环境。
细菌生长过程产生的有机酸降低了生物环境中的PH值,抑制了外籍菌,促进肠蠕动,清除外籍菌。
(2)占位。
细菌与宿主(动物)黏膜上皮细胞紧密结合形成“占位”性保护(生物屏障),从而排斥外籍菌。
(3)营养争夺。
由于厌氧菌(多数是有益菌)在其特定的生物环境内数量很大,在与外籍菌的营养争夺上处于优势,从而限制了外籍菌的生长繁殖。
(4)分泌抗菌物质。
在生物拮抗中微生物产生的抗生素、细菌素的作用至关重要,对外籍菌具有强大的抑制力、杀伤力。
(5)免疫作用。
正常微生物群与宿主的免疫力配合,也可产生很有效的生物拮抗。
微生物间拮抗作用机制研究论文素材
微生物间拮抗作用机制研究论文素材随着生物学和生命科学的发展,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微生物之间不仅存在协同共生的关系,还存在着拮抗作用。
微生物间的拮抗作用是指不同种微生物之间通过产生抑制物质或竞争资源等方式相互制约的现象。
这种拮抗作用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微生物间拮抗作用的机制,并提供一些相关论文素材供进一步研究使用。
1. 拮抗作用的定义和意义微生物间的拮抗作用是指不同微生物群体之间通过各种方式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或活性的现象。
这种拮抗作用的机制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物种多样性的维持至关重要。
它可以降低微生物群落中某些微生物的数量,避免过度繁殖导致生态平衡破坏。
2. 拮抗作用的机制2.1 干扰竞争机制干扰竞争是微生物间拮抗作用中常见的一种机制。
在这种机制中,一种微生物通过产生抑制物质或酶等方式,干扰其他种群的生长和代谢过程。
例如,某些细菌可以产生抗生素来抑制周围的细菌生长,从而获得更多的资源。
2.2 空间竞争机制空间竞争是指微生物群落中不同种群之间通过竞争物理空间来排除其他种群的机制。
这种竞争包括附着表面、利用细胞外聚集物等方式。
空间竞争在土壤、水体等环境中广泛存在。
2.3 资源竞争机制资源竞争是指微生物群落中不同种群之间通过争夺有限的资源来竞争生存的机制。
这种竞争包括争夺营养物质、水分、光照等。
资源竞争是微生物间拮抗作用中最普遍且重要的机制之一。
3. 微生物拮抗作用的应用微生物拮抗作用在农业、医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农业上,利用微生物拮抗作用可以替代或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从而实现绿色农业的目标。
在医学上,微生物拮抗作用可以用于控制和预防微生物感染,开发新型抗生素等。
4. 相关论文素材以下是一些关于微生物间拮抗作用机制研究的论文素材供参考使用:- 论文1:《微生物间的物质竞争与拮抗作用机制研究》- 论文2:《微生物间拮抗作用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 论文3:《微生物拮抗作用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与展望》- 论文4:《微生物拮抗作用与抑制物质研究进展》以上论文素材可以作为进一步研究微生物间拮抗作用机制的参考文献,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
植物病原菌拮抗微生物的筛选、鉴定及拮抗机理研究
植物病原菌拮抗微生物的筛选、鉴定及拮抗机理研究一、本文概述植物病原菌是威胁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们引发的植物病害会导致作物减产、品质下降,甚至造成整个生态系统的破坏。
因此,寻找并利用拮抗微生物来防治植物病害,已成为当前植物保护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文旨在探讨植物病原菌拮抗微生物的筛选方法、鉴定技术,以及深入研究其拮抗机理,以期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生物防治策略。
本文将详细介绍拮抗微生物的筛选过程,包括采样方法、初筛和复筛步骤等。
通过从各种环境样本中分离和筛选出具有拮抗活性的微生物,为后续研究提供丰富的资源库。
本文将阐述拮抗微生物的鉴定方法,包括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分析以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等,以确保所获得的拮抗微生物种类准确可靠。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重点研究拮抗微生物的拮抗机理。
通过比较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等多组学手段,揭示拮抗微生物与植物病原菌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明确其拮抗作用的分子机制。
还将通过室内生物测定和田间试验,验证拮抗微生物的实际应用效果,为其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旨在通过系统研究植物病原菌拮抗微生物的筛选、鉴定及拮抗机理,为农业病害的生物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这不仅有助于推动植物保护领域的发展,也将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做出积极贡献。
二、材料与方法为了筛选拮抗微生物,我们从各种植物病害的土壤中收集了多种微生物,并选取了代表性的植物病原菌,如灰霉病菌、青枯病菌等。
这些病原菌是在植物病理实验室中通过常规方法分离和纯化的。
用于微生物培养和筛选的培养基包括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等,这些培养基均按照标准方法进行配制和灭菌。
实验过程中所使用的试剂均为分析纯,购自国内知名试剂公司。
实验仪器包括显微镜、培养箱、分光光度计、PCR仪等,这些仪器均经过定期校准和维护。
将收集到的微生物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进行初步培养,然后通过平板对峙法观察微生物对病原菌的拮抗作用。
微生物的共生与拮抗关系研究
微生物的共生与拮抗关系研究微生物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包括了细菌、真菌、病毒等很多种类。
这些微生物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关系,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共生与拮抗关系。
一、微生物的共生关系共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生物相互利用、互惠互利的关系。
在微生物界中,共生常见的分为三类:互利共生、寄生共生以及微生物寄主共生。
1、互利共生互利共生是指两个生物之间都可以从对方身上获得益处的关系。
在微生物界中,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与植物有着互利共生关系的根瘤菌。
根瘤菌可以在植物根部形成瘤,提供给植物所需的氮源,而植物则可以为根瘤菌提供所需的营养和保护环境。
2、寄生共生寄生共生是指寄主和寄生者之间的共生关系。
在微生物界中,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病毒与细胞之间的关系。
病毒通过感染细胞来生存,而宿主细胞则被病毒利用,最终互利共赢。
3、微生物寄主共生微生物寄主共生是指宿主与微生物之间的共生关系。
在微生物界中,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人类的肠道微生物。
人类肠道中有着数百种微生物,它们可以分解食物、保护肠道、帮助合成维生素等,与人类之间存在着互利共生的关系。
二、微生物的拮抗关系拮抗是指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其中一方会对另一方产生负面影响,通过这种方式来与另一方竞争或防止其生长。
在微生物界中,拮抗主要包括两种形式,即竞争拮抗和抑制拮抗。
1、竞争拮抗竞争拮抗是指微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互相占用生存空间和营养资源,彼此之间形成资源争夺和竞争的关系。
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微生物和菌落之间的竞争。
当一个微生物在某个环境中过于繁殖时,就会占用其他微生物的资源,最终竞争胜利。
2、抑制拮抗抑制拮抗是指微生物之间的化学作用,其中一方可以通过发酵产生化学物质,抑制另一方的生长和繁殖。
在微生物界中,抑制拮抗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一些细菌之间的相互作用。
其中一些细菌可以通过产生化学物质来抑制其他细菌的生长,使自己占据更多的资源和生存空间。
三、微生物的研究微生物的共生与拮抗关系,在生物多样性领域中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
(高考生物)实验一微生物拮抗作用
(生物科技行业)实验一微生物拮抗作用《生物技术大实验》讲义实验一枯草芽孢杆菌对棉花黄萎病的拮抗作用实验目的:进一步掌握无菌操作技术,加深对微生物之间互作的进一步认识实验原理:枯草芽孢杆菌分泌到体外的带谢产物能够抑制棉花黄萎病的生长供试菌株(1)拮抗菌株:枯草芽孢杆菌(冰箱保存)(2)病原菌株:棉花黄萎病菌(冰箱保存)实验步骤1.培养基的制作(1)PD培养液:(2)PDA培养基:查氏培养液:按上述配方配制查氏液体50ml及固体胶培养基125ml分别装在250的三角瓶中,121℃条件下灭菌30分钟。
2.接种培养(1)在无菌操作条件下,将棉花黄萎病菌接种在查氏培养液中,28℃振荡培养4天。
(2)将枯草芽孢杆菌在PD培养液中28℃培养24小时3.抑菌试验(1)平板制备:将固体PDA培养基溶化后倒入培养皿中,制成平板(2)棉花黄萎病菌液涂皿:将棉花黄萎病菌液用玻棒均匀的涂布在查氏平板培养基上(3)枯草芽孢菌的接种:将圆滤纸片放置在平板培养基上,用吸管吸取少许枯草芽孢杆菌菌悬液滴到滤纸片上(4)培养:28℃培养箱中培养4天(5)观察结果实验二酶联免疫法测ABA含量仪器:酶联免疫仪酶标板752分光光度计实验原理本方法是一种固相抗原型酶联免疫法(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先将ABA蛋白质复合物与固相载体(聚苯乙烯微量滴定板)结合,然后将待测的ABA(样品或标准品)和兔抗ABA抗体加入微量滴定板的孔中,进行竞争反应,接着弃去上清液,洗涤固相表面,加入酶标二抗使其与结合在固相ABA上的抗体反应,最后去除多余的未反应的酶标二抗,测定与固相结合的酶活性,酶活性和待测ABA 含量呈负函数关系,即固相ABA结合的抗体与酶标二抗量(OD或B%)随待测ABA含量增加而减少,以一系列已知浓度的ABA的OD值制图而获得标准竞争性抑制曲线,对于未知样品B,只要在同样条件下测定反应后的OD值,就可以从标准曲线上查到ABA的量。
拮抗的作用主要有哪些?
拮抗的作用主要有哪些?关于《拮抗的作用主要有哪些?》,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的的身上会出現很多种多样病症,医治疾患的方式有很多,应用用药治疗是更为普遍的方法,有的情况下,大家用一种药来医治一种病症,但有的情况下,需要二种乃至二种以上的药品融合医治疾患,此刻可能会出現二种或是二种以上的药品药力互相相抵的状况,这就称之为抗体作用,那麼抗结功效有哪些应用呢?第一、应用拮抗生产加工基本原理是由海林在18新世纪末期明确提出的。
即全部的视觉效果感受造成于三个基本系统,每一个系统包括二种拮抗成份:红对绿,蓝对黄,或是黑(沒有色调)经典对白(所有颜色)。
也有一种存有于微生物间的抑制作用,就是指某类生物所造成的某类新陈代谢物质能抑制别的种微生物的成长发育乃至杀掉她们的一种内在联系。
在一般状况下,拮抗常指微生物菌种间的“有机化学战略”,但有时候因某微生物菌种的生长发育而造成的别的标准改变(如氧气不足、pH改变等)抑止别的种微生物的状况也称之为拮抗。
比如,在生产制造酸菜、青储饲料全过程中的乳杆菌,便是因为它能造成很多乳酸菌而抑止别的腐败问题微生物菌种成长发育的。
但微生物菌种间最典型性、对人类关联最紧密的抑制作用,当推微生物所造成的能抑止别的微生物成长发育的抗生素。
微生物菌种间的拮抗关联能为抗生素的挑选、食品储藏、保健医疗和动物与植物病虫害的预防等出示许多合理的方式。
第二、举例说明抑制作用就是指不一样生长激素对某一生理学效用充分发挥反过来的功效。
这能够根据甘精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对血糖值成分的调整来表明:胰高血糖素是由胰岛A细胞代谢的,它的关键功效是推动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换为葡萄糖,进而使血糖升高。
当血糖值成分较高时,胰岛素分泌提升,胰高血糖素代谢降低,推动血糖值生成为糖元,并抑止非糖物质转换为葡萄糖,使血糖值的成分减少。
当血糖值成分较低时,胰岛素分泌降低,胰高血糖素代谢提升,結果是推动糖原分解为葡萄糖,并促进非糖物质转换为葡萄糖,使血糖值的成分上升。
菌与菌的拮抗实验流程
菌与菌的拮抗实验流程英文版:Experiment Procedure for Antagonism between Bacteria1. Experiment ObjectivesThe objective of this experiment is to investigate the antagonism between different bacterial species by observing and analyzing their interactions. This will help us to understand their ecological relationships and the mechanisms of antagonism. Antagonism refers to the phenomenon where one microorganism inhibits or kills another, which is crucial for studying microbial competition and ecological balance.2. Material PreparationThe materials required for the experiment include sterile culture media, bacterial species (test species and indicator species), sterile inoculating loops, Petri dishes, microscopes, incubators, and relevant chemical reagents and sterilization equipment. Ensure the sterility of the experimental environment throughout.3. Inoculation & CultivationBoth the test and indicator bacterial species are inoculated under sterile conditions into culture media containing appropriate nutrients. The inoculation process must be sterile to avoid contamination by foreign microorganisms. The inoculated Petri dishes are then placed in an incubator at an appropriate temperature for cultivation, and the growth of colonies is observed.4. Observation of AntagonismDuring cultivation, regular observations are made of the growth of the test and indicator bacterial colonies. When the growth of the indicator species is inhibited or killed by the test species, antagonism occurs. Microscopic observations of colonymorphology, hyphal morphology, and cellular structure can further elucidate the reasons for antagonism.5. Result Recording & AnalysisDetailed records are kept of the growth of various bacterial species, the time and extent of antagonism, and other relevant informatio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are analyzed to explore the mechanisms of antagonism between different bacterial species. This provides deeper insights into microbial interactions and ecological balance.6. Conclusion & DiscussionThrough this experiment, we observed antagonism between different bacterial species and conducted a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its mechanism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ertain bacterial species can produce substances that inhibit or kill other species, thus occupying ecological niches. Additionally, the experiment revealed the competitiveness among microorganisms and the importance of ecological balance. However, limitations exist in the experiment, such as the limited range of bacterial species selected, which require improvement in subsequent studies.中文版:1. 实验目的与原理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菌种之间的拮抗作用,通过观察和分析菌与菌之间的相互作用,揭示它们之间的生态关系。
拮抗细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从土壤中分离筛选出具有拮抗作用的细菌菌株,并对其抑菌活性进行鉴定和分析,为生物防治提供潜在的资源。
二、实验原理拮抗细菌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能够抑制其他微生物生长繁殖的细菌。
拮抗细菌产生的拮抗物质,如抗生素、酶、毒素等,能够在琼脂培养基中扩散,抑制指示菌的生长,形成透明圈。
通过观察透明圈的直径,可以判断拮抗细菌的抑菌活性。
三、实验材料1. 土壤样品:采集于校园周边农田,用于分离拮抗细菌。
2. 指示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用于检测拮抗细菌的抑菌活性。
3. 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营养琼脂培养基、改良马丁培养基等。
4. 仪器与设备:高压蒸汽灭菌器、恒温培养箱、移液器、接种环、显微镜等。
四、实验方法1. 菌株分离与纯化(1)将土壤样品稀释,取适量涂布于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平板上,置于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
(2)挑取单菌落,接种于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斜面,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
(3)将纯化后的菌株转接至营养琼脂培养基平板上,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观察菌落特征。
2. 拮抗细菌的筛选(1)将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指示菌接种于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平板上,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
(2)挑取纯化后的菌株,接种于营养琼脂培养基平板上,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
(3)将培养好的菌株与指示菌平板进行对峙培养,观察透明圈的形成。
3. 抑菌活性测定(1)将纯化后的菌株接种于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斜面,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
(2)将培养好的菌株制成菌悬液,用无菌水稀释至一定浓度。
(3)取适量菌悬液涂布于营养琼脂培养基平板上,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
(4)观察透明圈的形成,测量透明圈直径。
五、实验结果1. 菌株分离与纯化共分离纯化出10株具有拮抗作用的细菌菌株,分别命名为A1、A2、A3、A4、A5、A6、A7、A8、A9、A10。
2. 拮抗细菌的筛选通过对峙培养,发现菌株A1、A2、A3、A4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指示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形成透明圈。
细菌拮抗作用在细菌生活中的核心作用
细菌拮抗作用在细菌生活中的核心作用大多数细菌可能存在或至少有一部分时间处于单细胞状态。
在这种单细胞状态下,细菌将更容易受到一系列威胁,包括其周围环境的物理或化学性质的简单波动,更容易受到更直接的生物威胁,如抗生素、噬菌体、拮抗细菌,甚至是捕食性单细胞真核生物。
因此,每一个细菌细胞都必须具备应对这种威胁的能力,微米尺度上单细胞生命的所受压力和威胁是形成细菌进化的主要力量。
考察拮抗作用在自然群落中的研究表明,拮抗作用可以发挥多种作用,从促进原始生境的定殖到维持细菌群落的稳定性。
细菌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的研究历史上一直集中在获取营养和抵抗非生物胁迫的策略上。
这种关注淡化了细菌生命的第三个方面,而这是它们存在的同等重要的方面:即,拮抗细菌对生存的威胁。
刚刚,发表在Current Biology上的一篇来自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一篇题为:“The Central Role of Interbacterial Antagonism in Bacterial Life”的文章对这一问题进行详细的讨论和论证,证明了细菌间拮抗作用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细菌间拮抗途径的多样性和普遍性越来越明显,细菌间毒素解除其靶标的隐蔽方式强调了这些过程的高度进化性。
拮抗途径的普遍性必然与同样广泛的防御策略相匹配。
这些与特征明确的中央应激反应途径重叠,突出了细菌相互作用对塑造细胞生理的贡献。
背景:一种细菌可能比另一种典型的细菌具有同等甚至更高的地位,并对这种典型的细菌来造成威胁。
在一项综合分析中,考虑并权衡了地球上细菌的主要栖息地,得出的结论是,20-80%的细菌是表面相关的,并且证明了在细菌小尺度上的多样性,常常是细菌物种之间直接的细胞-细胞接触。
这些观察结果延伸到栖息地,如土壤、深海和大陆亚结构,人类肠道和口腔。
因此,存在一个合理的“物理证据”,表明细菌通常彼此紧邻生活。
现在,要了解在这些相互作用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即它们在本质上是拮抗的还是合作的,我们必须从体外实验,基因组证据和理论模型中进行推断。
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具体实例
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具体实例引言微生物是指肉眼无法看见的微小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它们广泛存在于各个环境中,与其他微生物和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
本文将介绍一些微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的具体实例。
1.共生共生是指两个不同物种的生物在一起生活并相互依赖的关系。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微生物共生实例:1.1根瘤菌与豆科植物根瘤菌是一类能够与豆科植物发生共生关系的细菌。
在这种共生关系中,根瘤菌能够侵入豆科植物的根部,并形成根瘤。
根瘤内部的根瘤菌能够与植物根系共同生活,并通过固氮作用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氮化合物,为植物提供养分。
1.2口腔微生物共生人类口腔中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它们与宿主之间形成了一种复杂的共生关系。
一些口腔细菌能够分解食物残渣,产生酸性代谢产物,而这些代谢产物又能够为其他微生物提供适宜生存环境。
这些微生物之间相互依赖,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
2.拮抗拮抗是指两个不同物种的微生物之间通过竞争资源或产生抑制物质等方式相互作用的关系。
以下是几个微生物拮抗的实例:2.1链霉菌与真菌链霉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土壤中的细菌,它与真菌之间存在着拮抗关系。
链霉菌能够分泌抗生素,抑制真菌的生长。
这种拮抗作用在农业生产中被广泛利用,用于控制植物病原真菌的生长。
2.2乳酸菌与致病菌乳酸菌是一类常见的益生菌,它们与一些致病菌之间存在着拮抗关系。
乳酸菌能够产生乳酸等有益物质,降低环境的pH值,从而抑制致病菌的生长。
这种拮抗作用在食品工业中被广泛应用,用于制作发酵食品。
3.共竞关系共竞是指两个或多个微生物之间通过竞争共同的资源而形成的相互作用关系。
以下是一个微生物共竞的实例:3.1氨氧化细菌和甲烷菌在沼气池中,常常存在着氨氧化细菌和甲烷菌之间的共竞关系。
氨氧化细菌通过氧化氨的过程产生亚硝酸盐,而甲烷菌则利用亚硝酸盐作为电子供体,并产生甲烷。
这种共竞关系维持了沼气池中的生态平衡。
结论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微生物共生和拮抗作用研究与应用
微生物共生和拮抗作用研究与应用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微生物共生和拮抗作用的研究与应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微生物是一种微小的生命体,其数量很大,种类也很多,其中不乏对人类产生积极影响的微生物。
本文将围绕微生物共生和拮抗作用展开讨论,介绍其研究现状以及在生物领域中的应用前景。
一、微生物共生和拮抗作用的概念1.微生物共生作用微生物共生作用指的是不同种类的微生物之间相互依存,通过交换物质和能量实现共生的过程。
共生可分为互惠共生和非互惠共生两种类型。
互惠共生是指彼此互相利益并共同生长的共生关系,如蚂蚁和蜜蜂。
而非互惠共生是指一种微生物从另一种微生物处得到生存所需的物质,而被依赖的微生物并未从中获得任何益处。
2.微生物拮抗作用微生物拮抗作用指的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微生物之间通过竞争、抑制等方式使其它生物不能生长和繁殖的现象。
往往在微生物菌斑内或根部区域共生。
这种抵消作用能够抑制或杀死某些病原体或有害微生物,因此在农业、食品加工、医药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二、微生物共生和拮抗作用的研究现状微生物共生和拮抗作用的研究早在19世纪就已经开始。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相关学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也在逐渐深入。
1.微生物共生作用的研究微生物共生作用的研究现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微生物共生作用机理的研究。
研究发现,微生物共生作用机理极为复杂,涉及到体内环境、代谢、信号通路等方面的调控。
目前,国内外学者主要通过单纯介于共生部分菌株的代谢物质来进行研究。
其次,微生物共生应用的研究。
微生物共生作用可用于促进植物生长、抗病等方面,促进动物消化或根际生态调节等方面。
因此,在生物农业、食品加工、医药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2.微生物拮抗作用的研究微生物拮抗作用的研究现状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微生物拮抗作用机理的研究。
微生物拮抗作用机理一般分为两种:直接和间接拮抗。
直接拮抗是指微生物之间通过竞争或直接杀死其它微生物的方式进行拮抗。
微生物间的拮抗作用
实验十五
微生物间的拮抗作用
3. 用无菌接种环取少量产黄青霉的孢子,在 豆芽汁平板的一边轻划一条线,将产黄青霉 接到平板上; 4. 接种后的平板,倒置于28-30℃培养箱中培 养3天; 5. 3天后,在已长好的产黄青霉菌苔的垂直方 向,分开一定的间隔,分别接三种细菌,做 好标记,平板倒置于37℃培养箱中培养24hr; 6. 24hr后,观察、分析、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十五
微生物间的拮抗作用
实验十五
微生物间的拮抗作用
实验十五 微 生 物 间 的 拮 抗 作 用
2. 青霉素是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抑 制细菌的生长; 具有不同细胞壁结构和组成的细菌对青霉素 的敏感性不同; 可表现不同的生长状态,形成长短不一的菌 苔,从而可了解青霉素的抑菌谱。
实验十五
微生物间的拮抗作用
三、实验材料:
1.实验菌种及培养基:产黄青霉(Penicillium chrysogenum),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G+细菌,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G-细菌, 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G+,产芽 孢细菌; 豆芽汁培养基,营养琼脂培养基;
实验十五 微 生 物 间 的 拮 抗 作 用
一、实验背景及目的:
自然环境中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 微生物与环境、微生物与其它生物以及微生 物与微生物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关系 微生物间的关系如:共生、互生、寄生、拮 抗等。 微生物间的拮抗,一般是指:一种微生物的 生命活动或其代谢产物,抑制或干扰另一种 微生物的生命活动的现象。 拮 抗 作 用
本实验以产黄青霉(Penicillium chrysogenum) 为实验菌株,了解、考察其次生代谢产物— —青霉素的抑菌谱,并加深对不同细菌细胞 壁结构和组成差异及特性的理解。
微生物的拮抗
微⽣物的拮抗
⽣物之间并⾮都是友好相处,也有⽭盾和争⽃,甚⾄⽣死相拼。
拮抗关系是指⼀种微⽣物在其⽣命活动中,产⽣某种代谢产物或改变环境条件,从⽽抑制其它微⽣物的⽣长繁殖,甚⾄杀死其它微⽣物的现象。
在制造泡菜、青储饲料时,乳酸杆菌产⽣⼤量乳酸,导致环境变酸,即pH值的下降,抑制了其它微⽣物的⽣长,这属于⾮特异性的拮抗作⽤。
⽽可产⽣抗⽣素的微⽣物,则能够抑制甚⾄杀死其它微⽣物,例如青霉菌产⽣的青霉素能抑制⼀些⾰兰⽒阳性细菌,链霉菌产⽣的制霉菌素能够抑制酵母菌和霉菌等,这些属于特异性的拮抗关系。
一类微生物抑制或杀死其他种类微生物的作用称为拮抗作
抗生素一、发现一类微生物抑制或杀死其他种类微生物的作用称为拮抗作用。
拮抗作用是微生物界的普遍现象,早在微生物发现之前,人们已经利用拮抗作用治病,如我国人利用豆腐上的霉治疗疮,美洲人用发霉的面包治疗伤口化脓等。
随着微生物学的发展,人们认识到了拮抗作用的本质,开始有意识地研究。
本世纪初,已经分离出多种抗生素,但其效率不高,毒性较大,没有实用价值。
1929年,英国人Flemming 在培养葡萄球菌时,发现从空气中落到培养基上的一种青霉菌能抑制其周围的葡萄球菌生长。
他进一步研究发现青霉菌分泌一种抗菌物质,能抑制葡萄球菌生长,于是把它命名为青霉素。
他没有进行动物试验,青霉素也没有用于临床。
直到1940年,牛津大学研究小组提出“青霉素是一种化学治疗剂”,才将它应用于临床。
同年,瓦克斯曼发现链霉素,抗生素时代开始,陆续发现了许多抗生素,成功地治疗了肺炎、结核等传染病,使人类寿命显著提高。
此后三十年间,发现的抗生素有数千种,有上百种被广泛应用,抗生素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工业部门。
二、概念抗生素是能以低浓度抑制或影响活的机体生命过程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衍生物。
抗生素的概念是不断扩大的,最初只包括对微生物的作用,现在已经有抗肿瘤、抗真菌、抗病毒、抗原虫、抗寄生虫以及杀虫、除草的抗生素。
近年来把来源于微生物的酶抑制剂也包括在抗生素中,总数已超过9000种。
三、作用机理(一)作用特点1.选择性作用一种抗生素只对一定种类的微生物有作用,即抗菌谱。
青霉素一般只对革兰氏阳性菌有作用,多粘菌素只对革兰氏阴性菌有作用,它们的抗菌谱较窄。
氯霉素、四环素等对多种细菌及某些病毒都有抑制作用,称为广谱抗生素。
2.选择性毒力抗生素对人和动物的毒力远小于对病菌的毒力,称为选择性毒力。
通常抗生素可在极低浓度下有选择地抑制或杀死微生物。
选择性毒力是化学治疗的基础。
3.耐药性细菌在抗生素的作用下,大批敏感菌被抑制或杀死,但也有少数菌株会调整或改变代谢途径,变成不敏感菌,产生耐药性。
拮抗筛选实验报告
拮抗筛选实验是微生物学中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旨在从自然界中筛选出对特定病原菌具有拮抗作用的微生物。
这种实验对于开发新型生物防治剂、提高作物抗病能力以及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从土壤样品中筛选出对某种病原菌具有拮抗作用的微生物,并对其进行鉴定。
二、实验目的1. 筛选出对特定病原菌具有拮抗作用的微生物。
2. 对筛选出的拮抗微生物进行鉴定。
3. 探讨拮抗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
三、实验材料1. 土壤样品:采集自农田、公园等环境。
2. 病原菌:实验室保存的已知病原菌。
3. 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伊红美蓝培养基、改良马丁培养基等。
4. 实验仪器:恒温培养箱、高压蒸汽灭菌器、显微镜、离心机等。
四、实验方法1. 病原菌活化:将病原菌接种于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中,37℃培养24小时,活化备用。
2. 土壤样品处理:将采集的土壤样品进行研磨、过筛,取适量土壤样品接种于改良马丁培养基中,37℃培养48小时,观察菌落生长情况。
3. 拮抗筛选:将活化后的病原菌接种于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中,37℃培养24小时。
取活化后的拮抗微生物接种于同一培养基中,37℃培养24小时。
观察病原菌和拮抗微生物的生长情况,记录抑菌圈直径。
4. 拮抗微生物鉴定:对筛选出的拮抗微生物进行菌落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及分子生物学鉴定。
5. 生物学特性研究:研究拮抗微生物的生长条件、代谢产物、抗菌谱等生物学特性。
1. 拮抗筛选:在土壤样品中筛选出5株对病原菌具有拮抗作用的微生物,编号分别为A、B、C、D、E。
2. 拮抗微生物鉴定:通过菌落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A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B为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C为海恩西芽孢杆菌(Bacillus haynesii),D为罗氏芽孢杆菌(Bacillus rossii),E为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
细菌之间的拮抗作用
细菌之间的拮抗作用细菌是一类微生物,它们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各种环境中,包括土壤、水体、空气等。
虽然细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能被忽视,但它们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细菌之间存在着一种拮抗作用,即通过竞争和相互作用来维持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细菌之间的拮抗作用。
细菌之间的拮抗作用可以在土壤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土壤是一个复杂的微生物群落的生态系统,其中包括了各种细菌。
这些细菌通过竞争和相互作用来争夺有限的资源,如营养物质和空间。
一些细菌具有抑制其他细菌生长的能力,这种现象被称为抑菌作用。
例如,一些细菌可以分泌抗生素来抑制其他细菌的生长。
这种抑菌作用可以防止病原菌的传播,维持土壤的健康和稳定。
细菌之间的拮抗作用也在人体内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体内存在着大量的细菌,构成了人体微生物组。
这些细菌与人体细胞共同维持着人体的健康。
然而,有些细菌可能对人体造成威胁,引发疾病。
在这种情况下,其他细菌可以通过竞争和相互作用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从而保护人体健康。
例如,乳酸菌可以通过产生酸性环境来抑制肠道中的致病细菌的生长,维持肠道微生态的平衡。
细菌之间的拮抗作用还可以在环境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水体是细菌生活的另一个重要环境,其中存在着大量的细菌。
细菌之间的竞争和相互作用对维持水体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一些细菌可以利用其他细菌产生的废物作为自己的营养源,从而抑制其他细菌的生长。
这种拮抗作用可以防止某些细菌的过度生长,维持水体的健康和稳定。
细菌之间的拮抗作用不仅在自然界中发挥重要作用,也在农业生产和医学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农业生产中,通过利用一些具有拮抗作用的细菌,可以有效控制农作物病害的发生。
这种方法被称为生物防治,可以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保护环境和人体健康。
在医学领域中,研究人员正在探索利用细菌的拮抗作用来开发新的抗生素和治疗方法,以应对细菌耐药性的问题。
细菌之间的拮抗作用在自然界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药敏试验拮抗试验(最全版)PTT文档
培养基熔化; 取5406菌块于平板中;
细黄链霉菌(5406); 药敏试验:(分离的未知细菌)
倒平板; 吸取ml菌悬液于平板中;
未知细菌加无菌水制成菌悬液; 拮抗试验:(5406和黑曲霉)
吸取ml菌悬液于平板中; 1%HgCl2;石碳酸等浸泡后烘干的纸片;
药敏试验:(分离的未知细菌) 黑曲霉加无菌水制成菌悬液;
用。 未知细菌加无菌水制成菌悬液;
根据所形成的抑菌圈的大小来判定化学试剂的抑制作用的大小。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三、实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材料
菌种:水中分离纯化的细菌; 细黄链霉菌(5406);黑曲霉
培养基: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马铃薯蔗糖培养基; 其它药品: 0.1%CuSO4;0.1%AgNO3;0.1%HgCl2;石碳酸 等浸泡后烘干的纸片;
细黄链霉菌(5406);
判定化学试剂的抑制作用的大小。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未知细菌加无菌水制成菌悬液; 吸取ml菌悬液于平板中; 菌种:水中分离纯化的细菌;
微生物所产生的某种代谢产物抑制其它 吸取ml菌悬液于平板中;
菌种:水中分离纯化的细菌;
种微生物的生长发育或者将其杀死的作 平板分区后在相应位置放置药片;
药敏试验拮抗试验
实验内容 实验原理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实验作业
一、实验内容
药敏试验 拮抗试验
二、实验原理
吸取ml菌悬液于平板中;
不同的微生物对各种不同化学药剂的敏 28℃培养60hour。
比较四种化学试剂对微生物的影响结果; 吸取ml菌悬液于平板中;
感试验。根据所形成的抑菌圈的大小来 取5406菌块于平板中;
四、实验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技术大实验》讲义实验一枯草芽孢杆菌对棉花黄萎病的拮抗作用实验目的:进一步掌握无菌操作技术,加深对微生物之间互作的进一步认识实验原理:枯草芽孢杆菌分泌到体外的带谢产物能够抑制棉花黄萎病的生长供试菌株(1) 拮抗菌株: 枯草芽孢杆菌(冰箱保存)(2) 病原菌株: 棉花黄萎病菌(冰箱保存)实验步骤1. 培养基的制作(1)PD培养液:(2) PDA培养基:查氏培养液:按上述配方配制查氏液体50 ml及固体胶培养基125 ml分别装在250的三角瓶中,121℃条件下灭菌30分钟。
2. 接种培养(1) 在无菌操作条件下,将棉花黄萎病菌接种在查氏培养液中,28℃振荡培养4天。
(2) 将枯草芽孢杆菌在PD培养液中28℃培养24小时3. 抑菌试验(1) 平板制备:将固体PDA培养基溶化后倒入培养皿中,制成平板(2) 棉花黄萎病菌液涂皿:将棉花黄萎病菌液用玻棒均匀的涂布在查氏平板培养基上(3) 枯草芽孢菌的接种:将圆滤纸片放置在平板培养基上,用吸管吸取少许枯草芽孢杆菌菌悬液滴到滤纸片上(4) 培养:28 ℃培养箱中培养4天(5) 观察结果实验二酶联免疫法测ABA含量仪器:酶联免疫仪酶标板752分光光度计实验原理本方法是一种固相抗原型酶联免疫法(Enzyme 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 ELISA),先将ABA蛋白质复合物与固相载体(聚苯乙烯微量滴定板)结合,然后将待测的ABA(样品或标准品)和兔抗ABA抗体加入微量滴定板的孔中,进行竞争反应,接着弃去上清液,洗涤固相表面,加入酶标二抗使其与结合在固相ABA上的抗体反应,最后去除多余的未反应的酶标二抗,测定与固相结合的酶活性,酶活性和待测ABA含量呈负函数关系,即固相ABA结合的抗体与酶标二抗量(OD或B%)随待测ABA含量增加而减少,以一系列已知浓度的ABA的OD值制图而获得标准竞争性抑制曲线,对于未知样品B,只要在同样条件下测定反应后的OD值,就可以从标准曲线上查到ABA的量。
测定方法1、包被:在微量滴定板内准确加入100μLABA包被液,37℃湿盒过夜。
2、标样稀释?:取8支试管每管加150μLDB,第一管中加入50μL(2000ng/50μL)标准液,充分涡旋后,取50μL至第二号管中,同样涡旋后,取50μL到第三管;依次稀释到第六管,稀释后的标准ABA依次为1000ng、500ng、250ng、125ng、62.5ng、31.25ng、15.625ng、7.8125ng/50μL。
3、洗板:从37℃湿盒中取出滴定板,恢复到室温后,弃去包被液,用WB(洗涤缓冲液)洗涤三次,甩干(吸水纸)。
4、加样:1~8孔对应加入ABA标样50μL,10号孔相应加入最浓ABA标样,9号孔加50μLDB,三排重复;然后每孔加50μL抗体,37℃ 45分钟。
5、洗板:6、加酶标二抗:每孔加100μL,37℃反应1小时。
7、洗板:8、显色:各孔加10μLOPD显色液,37℃ 20分钟。
9、终止反应:各孔加50μL 6NH2SO4。
10、读数:490nm读取OD值。
其中10号孔调零,而9号孔为最大值(B0),1~8号孔的OD值为B。
11、结果计算:以In(B/B0)∕(1-B/B0)为纵坐标,以标准ABA浓度的常用对数(lg[ABA])为横坐标,绘制曲线。
实验三质粒DNA的提取及其酶切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学习和掌握碱裂解法提取质粒DNA 。
实验原理碱裂解法提取质粒是根据共价闭合环状质粒DNA与线性染色体DNA在拓扑学上的差异来分离它们。
在pH值介于12.0~12.5这个狭窄的范围内,线性的DNA双螺旋结构解开而被变性,尽管在这样的条件下,共价闭环质粒DNA的氢键会被断裂,但两条互补链彼此相互缠绕,仍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当加入pH4.8的乙酸钾高盐缓冲液恢复pH 至中性时,共价闭合环状的质粒DNA的两条互补链仍保持在一起,因此复性迅速而准确,而线性的染色体DNA的两条互补链彼此已完全分开,复性就不会那木迅速而准确,它们缠绕形成网状结构,通过离心,染色体DNA与不稳定的大分子RNA,蛋白质-SDS复合物等一起沉淀下来而被除去。
实验步骤(一)提取质粒1.将2 ml 含相应抗生素的LB液体培养基加入试管中,接入上述的含pUC19质粒的大肠杆菌单菌落,37℃振荡培养过夜。
2.取培养物倒入微量1.5ml离心管中,4000 r/min 离心 2 min。
3.弃上清,吸尽残液,使细胞沉淀尽可能干燥。
4.加入100ul溶液Ⅰ,充分混匀,室温放置10 min。
5.加200 ul溶液Ⅱ(新鲜配制),盖紧管盖,轻轻颠倒数次混匀,将离心管放冰上 5 min 。
6.加入150 ul 溶液Ⅲ(冰上预冷),盖紧管口,颠倒数次使混匀。
冰上放置 15 min 。
7.12000 r/min ,离心15 min ,将上清转至另一离心管中。
8.加入等体积酚:氯仿(1:1)(去蛋白),反复混匀,12000 r/min,离心5 min,将上清转移到另一离心管中。
9.加入2倍体积无水乙醇,混匀后,室温放置5~10 min。
12000r/min离心 5 min。
倒去上清液,把离心管倒扣在吸水纸上,吸干液体。
10.用1 ml 70% 乙醇洗涤质粒DNA沉淀,振荡并离心,倒去上清液,真空抽干或空气中干燥。
11.加50 ul TE缓冲液,其中含有20 ug/ml的胰RNA酶,使DNA完全溶解,-20℃保存。
(二)酶切取DNA溶液,加酶切缓冲液,Eco RI酶1 ul,无菌水补至总体积10 ul,37℃保温3h,加终止液,准备下个实验电泳,分析质粒DNA的限制性酶切图谱。
实验四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学习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DNA的方法和技术。
[实验原理]DNA分子在琼脂糖凝胶中泳动时有电荷效应和分子筛效应。
DNA分子在高于等电点的pH 溶液中带负电荷在电场中向正极移动。
由于糖-磷酸骨架在结构上的重复性质,相同数量的双链DNA几乎具有等量的净电荷,因此他们能以相同的速度向正极方向移动。
在一定的电场强度下,DNA分子的迁移速度取决于分子筛效应,即DNA分子本身的大小和构型。
具有不同的相对分子质量的DNA片段泳动速度不一样,可进行分离。
DNA分子的迁移速度与相对分子质量对数值成反比关系.。
凝胶电泳不仅可以分离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DNA, 也可以分离相对分子质量相同,但构型不同的DNA分子。
如上次实验提取的pUC19质粒,有3种构型:超螺旋的共价闭合环状质粒DNA(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DNA,简称CCCDNA),开环质粒DNA,即共价闭合环状质粒DNA1条链断裂,(open circular DNA, 简称OCDNA),线状质粒DNA ,即共价闭合环状质粒DNA2条链发生断裂,(linear DNA,简称L DNA)。
这3种构型的质粒DNA分子在凝胶电泳中的迁移率不同。
因此电泳后呈3条带,超螺旋质粒DNA泳动最快,其次为线状DNA,开环质粒DNA。
[实验步骤](一)制备琼脂糖凝胶电泳槽及用胶量将琼脂糖按比例溶入1X TAE缓冲液中,微波炉加热至完全溶化,冷却至60℃, 加入适量EB, 混匀。
(二)胶板的制备1.取有机玻璃内槽,洗净,晾干,用橡皮膏将有机玻璃内槽的两端边缘封好(一定封严,不能留缝隙)。
2.将有机玻璃内槽放置于一水平位置,并放好样品梳子。
梳子调整齐3.将冷到60℃左右的琼脂糖凝胶液,缓缓倒入有机玻璃内槽,直至有机玻璃板上形成一层均匀的胶面(注意不要形成气泡)。
4.待胶凝固后,取出梳子,取下橡皮膏,将胶槽放在电泳槽内。
5.加入电泳缓冲液至电泳槽中。
(三)加样, 用移液器将已加入上样缓冲液的DNA样品加入样品孔(记录点样顺序及点样量)。
(四)电泳1.接通电泳槽与电泳仪的电源(注意正负极,DNA片段从负极向正极移动)。
DNA的迁移速度与电压成正比,最高电压不超过5 V/cm。
2.当溴酚蓝染料移动到距凝胶前沿1~2cm处,停止电泳。
(五)染色将电泳后的凝胶浸入溴化乙锭染色液中,染色以观察在琼脂糖凝胶中的带(戴手套操作)。
实验五真核生物高分子量DNA制备实验原理利用液氮对植物组织进行研磨,从而破碎细胞。
细胞提取液中含有的SDS溶解膜蛋白而破坏细胞膜,使蛋白质变性而沉淀下来。
EDTA抑制DNA酶的活性。
再用酚、氯仿抽提的方法去除蛋白,得到的DNA溶液经乙醇沉淀。
实验材料: 新鲜植物叶片[实验步骤]1.取4g新鲜叶片,在液氮中研磨成粉末状(越细越好)。
2.转移至50ml离心管中,加入16ml TENbf,充分混匀。
65℃水浴保温20min。
3.从水浴中取出离心管,加入5ml 5 mol/L KCl溶液,混匀,水浴20min。
4.4000r/min 离心 20 min。
5.将上清液转移到另一50ml离心管中。
6.加等体积酚/氯仿混匀,12000r/min 离心5min,取上清。
7.加等体积氯仿,混匀,12000r/min 离心5min,取上清。
8.加入0.6-1倍体积的异丙醇(沉淀DNA),混匀。
放置时间9.离心获得沉淀,70%乙醇洗3次。
风干沉淀。
10.加入500μLTE缓冲液,溶解DNA。
11.取3μL上清液,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DNA浓度、质量。
实验六PCR基因扩增实验目的:掌握PCR反应的基本原理与实验技术实验原理:PCR(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聚合酶链式反应,可以选择性扩增一段DNA序列。
其基本步骤是,首先将待扩增的模板DNA变性使之成为单链, DNA样品中,特异性的引物能够与其互补的序列杂交,在dNTPs和Taq酶存在时,就可以合成模板DNA的互补链,反应完成后,将反应混合物加热使DNA双链变性,温度下降后,过量的引物又可以开始第二轮的合成反应。
这种延伸—变性—退火—延伸的循环可以重复多次,使所需要的DNA片段得到特异性的扩增。
1.变性:加热使模板DNA在高温下(94℃)变性,双链间的氢键断裂而形成两条单链.2.退火:使溶液温度降至50~60℃,模板DNA与引物按碱基配对原则互补结合.3.延伸:溶液反应温度升至72℃,耐热DNA聚合酶以单链DNA为模板,在引物的引导下,利用反应混合物中的4种脱氧核苷三磷酸(dNTPs),按5ˊ→3ˊ方向复制出互补DNA.上述3步为一个循环,即高温变性、低温退火、中温延伸3个阶段。
从理论上讲,每经过一个循环,样本中的DNA量应该增加一倍,新形成的链又可成为新一轮循环的模板,经过25~30个循环后DNA可扩增106~109倍。
典型的PCR反应体系由如下组分组成:DNA模板、反应缓冲液、dNTP、MgCl2、两个合成的DNA引物、耐热Taq聚合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