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第23课时教案——择善固执
《中庸》择善固执的人之道
《中庸》择善固执的人之道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第三十一篇文章,经朱熹安排而列于"四书"之中。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篇末提及"子思作中庸"一语。
子思为孔子之孙,他若真写了《中庸》,那么他所写的是否"四书"中的这一本呢?答案应该是否定的。
《中庸》共三十三篇,前二十章大量引述孔子之言,自第二十一章起多为论述体,其文笔与内容接近战国时代末期的《易传》与《荀子》,而不可能出现于《孟子》之前。
尤其第二十八章有"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一语,所反映的是秦汉之际的实况,不可能是先秦作品。
"中庸"一词在《中庸》一书的意思是"用中"。
"中"是指行为适中之善,"用"是择而固执之。
因此,"中庸"是指"择善固执",而这正是第二十章所清楚肯定的"人之道"。
人之道并非凭空外加于人的要求,而是《中庸》开篇所说的"率性之谓道",是依循人性的要求所展现的康庄大道。
此道若是择善固执,则人之性应是"向善",否则无法肯定"率性之谓道"。
若问此性从何而来,则答案是上一句"天命之谓性"。
若问有了此性之后还须如何,则答案是第三句"修道之谓教",由此可以肯定人生需要不间断的修养德行。
这正是儒家思想的重点。
《中庸》再三强调"诚"的意义。
对人而言,"不诚无物",而"至诚"则可参赞天地化育。
其中各种描述已经抵达想象的的极限,近似孟子所谓的"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中庸第23讲心得体会6篇
中庸第23讲心得体会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致辞演讲、工作计划、心得体会、条据文书、汇报材料、规章制度、合同协议、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work plans, reflections, written documents, reporting materials, rules and regulations, contract agree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中庸第23讲心得体会6篇敷衍写出的心得体会一定不能给人带来启发,只有保证它的质量,才能得到一个不错的反馈,我们在写工作心得是结合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去感受,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中庸第23讲心得体会6篇,供大家参考。
第23课《孟子三章》核心素养目标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共2课时)
第23课《孟子三章》核心素养目标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共2课时)《23孟子三章》核心素养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孟子说理的特点。
3.审美鉴赏与创造:背诵课文,积累名言警句,并学会恰当运用。
4.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名言警句。
教学难点:结合生活实际,理解作者所阐释的道理。
三、教学设想本单元选取了《孟子三章》《愚公移山》《周亚夫军细柳》《诗词五首》组成单元。
这些课文都是我国古代经典名篇,体裁都不相同。
通过学习,从不同角度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提升自己的精神品格,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学习本单元,首先要继续培养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自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其次要继续练习诵读,关注古文有别于白话文的节奏和韵律。
诵读议论文,要注意铿锵的节奏中读出论辩的气势,通过把握虚词读出论辩中的起承转合。
诵读记叙文,应该重点把握人物的对话,通过诵读体会人物的语气,进而理解人物的性格。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探究法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六、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导入设计同学们,大家还记得第一课学习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新闻报道吗?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气势恢宏;国名党自认为西部据点防守是最强、坚不可摧的,但我西路军顺利攻破了敌人的封锁取得了胜利,请问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得人心者得天下。
”)今天,我们来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看看孟子是如何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二、预习检测1.作者简介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有《孟子》一书。
中庸教案 人教课标版优质教案
中庸教案人教课标版优质教案教案:中庸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课标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一课时,主要教学内容为《中庸》的部分章节。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庸之道的内涵,培养学生行车礼让、与人友善、尊重他人的品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中庸之道的含义,明白行车礼让、与人友善、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行车礼让、与人友善、尊重他人的品质。
3. 引导学生将中庸之道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做有道德、有品质的小学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中庸之道的含义,行车礼让、与人友善、尊重他人的品质。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中庸之道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册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交通安全视频,让学生了解行车礼让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做到行车礼让、与人友善、尊重他人?2. 知识讲解(10分钟)讲解中庸之道的含义,以及行车礼让、与人友善、尊重他人的具体表现。
引导学生理解中庸之道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3. 例题讲解(10分钟)通过PPT展示例题,讲解如何将中庸之道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例如,遇到交通拥堵时,如何做到行车礼让、与人友善、尊重他人。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练习册上的题目。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小组讨论(5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将中庸之道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六、板书设计中庸之道行车礼让与人友善尊重他人七、作业设计1. 请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写一篇关于行车礼让、与人友善、尊重他人的心得体会。
2. 家庭作业:观察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到行车礼让、与人友善、尊重他人,并与他们交流心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了解行车礼让的重要性。
通过知识讲解、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中庸之道的含义,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行车礼让、与人友善、尊重他人的品质。
高中语文《中庸》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湖南省新田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中庸》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目标:1、掌握“鲜”“与”“狷”“和”“同”“贼”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孔子社会理想的哲学基础——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
3、背诵重点章句:11.16章、13.23章、13.24章、17.13章。
教学重难点:结合具体章节,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理解中庸的本质内涵。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说起“中庸”,人们往往把它和好好先生、折中主义者联系起来,认为中庸是骑墙主义、调和主义。
如在评价某人的观点时,喜用“此人的话是对的,不过太新了”加以评述;又如中国人的信仰态度,讲究“不可太信,不可太不信”等,这些都被认为是“中庸”!久之,中庸被赋之以贬义的色彩。
中庸作为孔子思想的精华,却因人们的曲解和误解被“粗暴”扭曲,使它失去了应有的光彩。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中庸之道》来正确地理解中庸,认知中庸,还原她本真的面目,进而感知她动人的魅力。
二、初步了解“中庸”的概念:1、展示中庸概念,指导学生初步了解其含义:孔子曾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中庸》)那么,何谓中庸呢?一般理解为:①“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②中庸,儒家的处世原则,主要指折中、适当、不走极端。
庸,用,“中庸”即以中为用、取用其中的意思。
一说,庸,常,“中庸”即中和可常行的意思。
(课文注解)以上为抽象的中庸概念,试举例阐述:如古人为父母守丧以三年为期,“贤者不得过,不肖者不得不及”。
即超过三年之期,或不足三年,皆为不妥,三年就是“丧之中庸”;又如办一件事,办到九分,是为不够,办到十一分,是为过头,皆是不“中”。
必须办到十分,恰当好处,始称为“中”,这就是中庸之道。
板书:中庸①不偏不易②中和常行2、阅读6.29章,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中庸的概念。
中道,是古圣相传之道,《尧曰篇》记载,尧命舜:“允执其中。
”“舜亦以命禹。
《中庸》教案设计开发学生思维特长与创造力(1)
《中庸》教案设计开发学生思维特长与创造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四书》中的《中庸》章节,详细内容主要包括《中庸》首章的解读,即“中庸之道,其为天下之大本”,围绕“中庸”这一核心概念,探讨其在个人修养、道德实践以及社会关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中庸》首章的基本含义,把握中庸之道的核心理念。
2.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3.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将中庸之道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学习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中庸之道的深刻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教学重点:《中庸》首章的解读,以及如何引导学生将中庸之道与自身实际相结合。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教材、《中庸》原文及注释。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如人际交往中的矛盾冲突,引出中庸之道的主题。
2. 新课内容展示:详细解读《中庸》首章,分析中庸之道的内涵。
3. 例题讲解:分析一个实际案例,如历史上的人物如何运用中庸之道解决问题,让学生了解中庸之道的应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讨论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中庸之道。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7. 作业布置:布置与中庸之道相关的作业。
六、板书设计1. 中庸之道:《中庸》首章解读2. 核心概念:中、和、仁、义、礼、智、信3. 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中庸》首章,谈谈你对中庸之道的理解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2. 答案要点:正确理解中庸之道的内涵,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四书》其他篇章,深入了解儒家文化,提升自身修养。
同时,鼓励学生将中庸之道融入日常生活,不断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
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3. 作业设计中的题目和答案要点。
周老师讲《中庸之道》(二十三):用乐观的心对待考验
周老师讲《中庸之道》(二十三):用乐观的心对待考验用乐观的心对待考验很多人以为人倒霉是因为命不好,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
人生充满了各种考验,每一次考验都是上天在对我们考试,小学生有小学生的考题,大学生有大学生的考题,研究生有研究生的考题。
如果给你的考题很难,一定是上苍认为你具备考试的资格,才让你进入这个考场。
如果你不具备考试资格,能让你进考场吗?一个幼儿园水平的人,会给他小学生的考题吗?本来挫折可以变成福报,因为人们惧怕考验,就错过了升级和福报的机会。
考是为了验证你,所以叫考验。
为什么用这件事考你?是为了验证你的水平,看你的心能否像水那样平。
小的灾难是一个小杠杆,这人瞪你一眼,你水平了,那你这个杠杆很小,福报也很小;如果面对生死考验你都很定,那这个杠杆就大了,福报的那一端就是相对比例的荣华富贵。
如果自然力考你、验证你的时候,你的心能像水那样平,自然力就会认为,这个人有水平,你就能享受相应级别的工作待遇、福利条件、住房条件、儿女条件、生命条件、身体条件,这就叫考验。
如果你的水平像大海一样无限的伸展,那你不就是大海吗?大海之所以能成为地球之主,是因为它拥有无限的水平。
像水那样把每一个人都当自己的母亲,就是大海的“海”字,这也是大海的博大胸怀,反而把整个地球都包裹住了。
你的杠杆有多长,你的命就有多大。
所以过去的人为了让自己的经能验证,经常关心的问人家一句话,“你的经,验了吗?”简称为经验,换成老百姓的话说,“这个人很有经验”,就是说他经过验证的次数很多,每次都能做到水平,这叫很有经验。
请问你有经验吗?你可以回答说,“我丈夫喝酒那个经我验了,还挺灵的。
原来我烦他喝酒,现在我也喜欢喝,甚至我和他对杯喝,结果他不喝了。
”说明你的经验了,你是一个有经验的人。
人生要验多少经啊?无所不在,都要验出水平来,一次一次的验。
考题难说明你具备进考场的能力,但是最终在自然力的面前,升级的永远是极少数,因为很多人误解了这次考验,以为是惩罚,误解了天的爱意。
中庸教案
五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设计择善固执(选自《中庸·第二十章》)【内容分析】“诚”是中国人追求的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道德境界,周敦颐说“诚者”,圣人之本。
”本节课的学习是围绕“诚”而展开的,点名了“诚者”和“诚之者”的区别,认为人要达到诚的境界,必须要经过不懈的努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和诵,读出文言文的语感和韵味,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
2.通过探究学习和老师引导,初步理解“博学、审问、慎行、明辨、笃行”等词句意思。
3.把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联系,达到明理导行的效果。
过程与方法:1.通过老师的示范引领和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了解本节课学习内容,并通过听、读、诵、背、写等方式,营造多元的学习氛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听、读、诵、背、写等方式,初步了解《择善固执》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浓厚的兴趣和情感。
2.初步了解古人古人关于诚的认识,并在知识点熏陶中获得人格的提升。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韵味地诵读本章内容,学习古人治学的严谨态度。
【教学难点】理解“诚者”和“诚之者”的区别,了解达到诚之境界的五个阶段——“博学、审问、慎行、明辨、笃行”。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1.出示书法“诚”字,看到这个字,你想起了那句名言和那个耳熟能详的故事。
(《曾子杀猪》等)2.师:诚信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美德,古人也非常看重。
请听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重耳大赦》。
3.提问:为什么重耳原谅了头须?(因为重耳信守承诺,说得做到。
)4.引入:今天我们学校的内容就与“诚”有关。
但要注意,今天的诚与古时候的诚有什么异同。
二、诵读指导1.范读感悟。
你知道古代“诚”的意思是什么吗?你知道古人把学习分为哪几个过程吗?边听范读,边思考问题。
2.自读探究。
要求:把字音读正确,读出停顿和韵律。
(1)指名读第一段。
正音:择(ze),评价他读得怎样?(2)指名读第二段。
《中庸》第23课时教案——择善固执
《中庸》第十三课教案【教材内容】《中庸》P15: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文言文和诗歌的语感,韵味。
2、能根据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意思,比如“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等。
3、对古人论“诚”有初步认识,能够大体了解什么叫“诚者”,什么叫“诚之者”,并且能够记住学、问、思、辨、行的顺序。
【教学重、难点】明白文句的浅显道理,熟读成诵【教学准备】教材课件【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重耳大赦1、老师说故事。
头须害得重耳在外流亡的生活尝尽坚信,重耳为什么还要原谅他?(信守诺言、言而有信)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古文就和“诚”有关。
板书课题,齐读,解释意思。
对认为正确的事情坚决执行。
这里的固执就和平时的用法不一样,是赞美人的词语。
二、初读课文1、读通课文师:大家课前都读过课文了,不知道成果怎么样?敢不敢来闯闯关?(1)第一关,朗读大闯关的热身赛。
评价:1.对你来说真是小菜一碟啊;看着so eazy;2.学生读破了句子,及时指导学生朗读。
(2)第二关,朗读大闯关的基础赛,稍稍难了一点点(3)第三关,朗读大闯关的提升赛,不知道是不是能难住你们呢?评价:你们怎么能这么厉害呢,我真是甘拜下风,因为我在你们这么大的时候可没有你们读的这么好。
(设计意图:保证学生在初读时,将句子读通、读流利)2、师:不过同学们,古文的朗读仅仅读通是还不够呢,因为它有自己独特的味道,接下去请大家听老师读一读,看看和刚才同学们读的有什么不同?(更加有节奏,有停顿,速度更慢),请大家根据老师给出的提示,再去对读一读课文,读出节奏。
第23课+《孟子》三章(教学设计)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
第23课《<孟子>三章》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积累字词,把握文章的观点。
2.朗读课文,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体会《孟子》的说理特点。
3.增强文化自信,积累《孟子》中的名言警句并学会恰当运用。
【重点难点】1.疏通文意、积累字词名句,把握文章的观点。
2.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体会《孟子》的说理特点。
【课时安排】3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伴着悠扬的古韵,我们仿佛穿越时空,来到了两千多年前的战国,也不知是春天还是秋天的傍晚,只见一位鬓发斑白的老人,在数片竹简上刻下了191个篆体汉字。
虽然字数不多,但其中光辉的思想却闪耀千年,传诵至今。
这就是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今天我们就一起聆听经典,诵读经典,品味经典。
二、知识简介1.作者简介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合称“孔孟”,被尊为“亚圣”。
宣扬“仁政”“王道”,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作品简介《孟子》是记述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个人修养、伦理道德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是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等合著的,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孟子的文章自成风格,其文思想深刻,说理透彻,气势充沛,开合自如,长于论辩,有很强的说服力。
3.写作背景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
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三、学法推荐1.像《孟子》这样时代久远,意蕴深厚的儒学经典,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方法去学习才更加高效呢?请听一听另外一位文化名人——宋代的朱熹,给我们的建议。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余味解读《中庸》第二十三课
余味解读《中庸》第二十三课第二十三课好学近乎知经典章句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之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余味解读孔夫子说:“喜欢学习就能逐渐接近智慧的境界,勉励而行就能逐渐接近仁德的境界,明白何以为耻就能逐渐接近勇武的境界。
理解这三个方面,也就理解通过什么方式和途径来修身;理解了怎样修身,也就理解怎样领导与管理他人;理解怎样领导与管理他人,也就可以理解用什么方式来治理天下国家了。
”在上一课孔夫子向鲁哀公讲解了“三达德”是怎么来的:“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而这段经典呢,就是在指导人们,怎样将“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困而知之”的三达德统一为能够“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领导力。
人们因遗传所得的那部分“三达德”天性、天赋、悟性,如果没有后天的教育与学习,随着年龄的增长,天性、天赋、悟性与客观现实脱离,也就没有多大的社会生存力与竞争力了,更不用说会有领导力了。
因此,人们必须要面对现实修身,这一点,我们在前面学习时,反向思维“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就已经明白了只有“知天,知人,事亲,才可以修身。
”而“知天,知人,事亲”就是人们切切实实的,面对现实学习与实践的生存活动。
这生存活动孔夫子在这里将它们归结为“好学”、“力行”与“知耻”。
好学近乎知:这其中的“好”有几个层级思想意思。
第一个层级是“喜欢”,这是人们对未知世界与真理探知的心理欲望。
但只不过是心理欲望。
第二个层级是“勤奋”,学习要勤奋,没有勤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说不上好学的。
第三个层级是懂得学习的科学方法。
“不耻下问”、“每事问”《论语·述而篇第七》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子罕篇第九》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传统文化《中庸》教案23章
中庸第二十三章知识内容其次至曲。
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维天下至诚为能化。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多种方式朗读,做到熟读。
(2)领悟做事、做人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道理的同时熟读成诵。
2、过程与方法(1)在朗读、诵读中让学生乐学。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诵读,使学生了解本课哲理,并在生活中践行,学以致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学习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正确流畅朗读熟读成涌。
难点:了解道理并能在生活中践行。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具准备:中庸第二十三章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故事导入:(曾参杀猪)2、通过这个故事,你们明白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自由回答)3、引入新课出示教学内容。
课件原文:其次至曲。
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维天下至诚为能化。
二、朗读课文,正音。
(1)轮流读文,看看谁读的最正确。
(2)指名读正音(难读的字:曲:读qǔ,为读wéi.)(3)学生开火车读(4)指导学生比赛读文三、再读课文理解意思,1、学生读文,尝试了解课文,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
2、自学了解学情3、检查自学效果。
与学生一起回顾翻译古文的方法,先读一读原文,再解释重点词语,最翻译句子意思4、了解课文大意课件出示课文大意:接着就是要能变通,变通能有真诚,真诚就成了典范,成了典范就有了建树,有了建树就有了航标,有了航标就有了行动,有了行动,就会有改变,有改变就达到了教化,只有天下最真诚的圣人才能教化(人类)5、学文明理:①引导小组交流,选文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学生交流汇报)②教师相机板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6、熟读成涌:了解文本后,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比一比谁最快背诵出来7、检查背诵:(1)指名背(2)小组比赛背(3)全班背四、延伸探究,从这节课中,我们明白了“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道理,那我们以后应该如何去做,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学生自由回答)五、小结通过学习,我们难道不应该学以致用吗?(教师导引学生说说如何学以致用)六、课后作业:背诵今天所学的内容。
2020年《中庸》教案设计
2020年《中庸》教案设计《中庸》教案设计《中庸》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中庸》的写作背景及作者2.理解其中经典名句的含义3.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学习精神重点:理解里面的经典名句难点:对知识的学以致用教学过程:一、作家作品常识积累1、《中庸》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
早在西汉时代就有专门解释《中庸》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载录有《中庸说》二篇,以后各代都有关于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绝。
但影响最大的还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中庸》被推崇为“实学”,被视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成为后世读书人求取功名的阶梯。
朱熹认为《中庸》“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
)(《中庸章句?序》)并且在《中庸章句》的开头引用程颐的话,强调《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著作,“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都是实用的学问。
善于阅读的人只要仔细玩味,便可以终身受用不尽。
2、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北宋徽宗年间,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朝文宗至顺元年(1330),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述圣”。
二、什么是中庸之道《中庸》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著作。
《中庸》郑玄注:“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
孔子之孙子思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也。
”《中庸》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但要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须尊重天赋的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即《中庸》所说的是说人性是由天赋予的。
是说循着这种天性而行就合于道,认为人性是善的。
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治儒家之道,实行“中庸之道”既是率性问题,也是修道的问题,这是发展了孔子“内省”和曾子“自省”的教育思想。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
《中庸》讲记(23)
《中庸》讲记(23)下面又说“爵禄可辞也”,我们在座的各位,有哪一个人不希望自己大富大贵?有哪一个人不喜欢功名利禄?如果你理直气壮地站出来,好,我就很佩服你,为你竖大拇指,你了不起!但是,我敢说在座绝大多数人,都还是希望自己能够福禄寿喜,一应俱全。
然而我们要看到,中国历史上确实有那么一些人,平生视功名利禄如粪土,大者可以让国让天下,像上古尧舜禹之间,都是实行禅让的,选拔一个英明贤德之人,自己退位,把天下让他来继承。
更有甚者,你就是让位给他,他都不愿意或者不屑于去继承。
像商周之间的伯夷、叔齐,兄弟俩是孤竹国国君的长子和三子,孤竹国君遗命,立三子叔齐为继承人,但是叔齐认为王位应该是哥哥伯夷的,因此要让给伯夷。
伯夷不肯违背父命继位,于是逃走了;而叔齐自己也不肯继承王位,也逃走了。
两兄弟碰到一起后,就结伴当隐士,最后不食周粟,双双饿死在首阳山。
还有许由、务光这些人物,都是宁可舍命也不愿意坐拥天下,给后世的中国人留下了“爵禄可辞”的崇高典范。
中国历史上的这一流人物,小者可以弃家财、辞官位,不为五斗米折腰,大者可以“天子不得而臣,诸侯不得为友”,“见王者而藐之”,自甘隐居于山野林下,做一个默默无闻的隐士。
这样的人物非常了不起,他们的清高气节,一直为中国士大夫乃至整个文化传统所推崇。
我们从中国历史的兴衰更叠来看,隐士是一股潜在的、能够左右历史的巨大力量。
这股力量往往会在社会处于低谷的转折时期,以一种“非常道”的方式显现出来,从而推动社会迈向新一轮的繁荣。
我以前写过一本关于隐士的专著,把中国历史上的隐士人物梳理了一遍,从上古高士,到后来儒释道三家中的隐者,都有所涉列。
那时候还没有到书院来,写的时候也很激动,想着将来有一天把个人的基本义务尽到之后,就进山当隐士算了。
现在看起来,一时半会是隐不成了,起码现在还得在龙江书院里当个摆设坐着,不然就对不住冯老师和支持书院的朋友们。
过去,中国人最推崇君子之风,什么“君子怀德,小人怀惠”、“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君子不虚行,行必有正”、“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等,都是对君子之风的称颂。
中国国学经典四书之《中庸》-【第二十三章原文与译文解读】
中国国学经典四书之《中庸》-【第二十三章原文与译文解读】作者:潘长宏2022年11月4日朋友们要问,《中庸》是本什么书?中国国学中有《四书》那就是《大学》《中庸》《孟子》《论语》。
据《史记·孔于世家》记载,孔子的儿子名叫孔鲤,字伯鱼;伯鱼的儿子名叫孔伋,字子思。
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是其中一派。
荀子把子思和孟子看成是一派。
从师承关系来看,子思学于孔子的得意弟子曾子,孟子又学于子思;所以有“思孟学派”的说法。
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撮取文章的中心内容为题而成。
《汉书·艺文志》载录有《中庸说》二篇,以后各代都有关于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绝。
但影响最大的还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使它成为“四书”之一,成为后世读书人求取功名的阶梯。
朱熹认为《中庸》“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
)(《中庸章句·序》)并且在《中庸章句》的开头引用程颐的话,强调《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著作,“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都是实用的学问。
善于阅读的人只要仔细玩味,便可以终身受用不尽。
程颐的说法也许有些过头,但《中庸》的确是内容丰富,不仅提出了“中庸”作为儒家的最高道德标难,而且还以此为基础讨论了一系列的问题,涉及到儒家学说的各个方面。
所以,《中庸》被推崇为“实学”,被视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这也绝不是偶然的。
【第二十三章从一个方面下功夫-原文】其次致曲,曲能有诚。
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
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第二十三章从一个方面下功夫-译文】比圣人次一等的贤人致力于某一方面,致力于某一方面也能做到真诚。
做到了真诚就会表现出来,表现出来就会逐渐显著,显著了就会发扬光大,发扬光大就会感动他人,感动他人就会引起转变,引起转变就能化育万物。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23课课件
•《传》称师克在和不在众,此言天地和则万物 生,君臣和则国家平,九族和则动得所求,静 得所安,是以圣人守和,以存以亡也。吾,楚 国之小子也,而早丧所天,为二兄所诱养,使 其性行不随禄利以堕。今但贫耳;贫非人患, 惟和为贵,汝其勉之! •——录自《三国志·蜀书·向朗传注引<襄阳记>》
• 【注释】①传:《左传》。②九族:指高祖、曾祖、祖、 父、自己、子、孙、曾孙、玄孙。③天:指所依存或依 靠,这里指父母。④诱:教导。
• 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是指为人居于中正之道,不偏不斜,
以自然的纯正人性提高自身修养、对待万事万物。中庸 本身的价值和功用始终闪耀着睿智的光芒。
• 人的修养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中庸之道认为,人的修养 贵在坚持,贵在严以律己,时时处处都要符合中正、中 和之道。
• 这是为人性中合理的欲望和需求正名。欲望和需求只要 有节制,符合中庸之道,也就符合天理大道。严以律己 是中庸的起点,一个人从自己的道德品行和精神追求出 发,向内不断自省,对外持续践行信念,才有可能达到 中庸境界。
• 译文
• 左传说打胜仗在于团结一致对敌,而不在于 人多。这就是说;天地和顺则万物滋生,君 臣和洽则国家平安,九族和睦则动得所求, 静得所安。所以圣人保持和谐,以面对生存 和死亡的问题. 我,楚国的小人物,而早年没 有了父母,为二兄所护养,使其性情品行不 会随着禄利而堕落。现在不过是贫而已;贫 不是人的灾祸,只有和谐是宝贵的,你应该 在这方面去努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庸》第十三课教案
【教材内容】
《中庸》P15: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文言文和诗歌的语感,韵味。
2、能根据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意思,比如“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等。
3、对古人论“诚”有初步认识,能够大体了解什么叫“诚者”,什么叫“诚之者”,并且能够记住学、问、思、辨、行的顺序。
【教学重、难点】
明白文句的浅显道理,熟读成诵
【教学准备】
教材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重耳大赦
1、老师说故事。
头须害得重耳在外流亡的生活尝尽坚信,重耳为什么还要原谅他?(信守诺言、言而有信)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古文就和“诚”有关。
板书课题,齐读,解释意思。
对认为正确的事情坚决执行。
这里的固执就和平时的用法不一样,是赞美人的词语。
二、初读课文
1、读通课文
师:大家课前都读过课文了,不知道成果怎么样?敢不敢来闯闯关?
(1)第一关,朗读大闯关的热身赛。
评价:1.对你来说真是小菜一碟啊;看着so eazy;
2.学生读破了句子,及时指导学生朗读。
(2)第二关,朗读大闯关的基础赛,稍稍难了一点点
(3)第三关,朗读大闯关的提升赛,不知道是不是能难住你们呢?
评价:你们怎么能这么厉害呢,我真是甘拜下风,因为我在你们这么大的时候可没有你们读的这么好。
(设计意图:保证学生在初读时,将句子读通、读流利)
2、师:不过同学们,古文的朗读仅仅读通是还不够呢,因为它有自己独特的味道,接下去请大家听老师读一读,看看和刚才同学们读的有什么不同?(更加有节奏,有停顿,速度更慢),请大家根据老师给出的提示,再去对读一读课文,读出节奏。
师:准备好了吗?下面我们要进入朗读大闯关的最后一关,终级赛。
师:有了朗读
师:“同学们,刚才大家读出了它的独特韵味,让我们一起放慢节奏感受它的美丽,合作着来读一读。
师生合作配乐朗读
师:老师发现呀,同学们读的越来越有滋味了。
三、整体认知
1、接下去我们一起去看看这篇文章究竟在讲什么吧?
出示:(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
在这篇文章中,讲到了两种诚,请你找到课文中的话来告诉我。
那这两种诚有什么区别呢?请你再用文章中的话来告诉我。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谁给大家解释解释。
(这也就是说啊天道的诚,不需要勉强就能够符合,不需要思索就能得到,从从容容就能符合中庸的要求,这只有圣人才能做到。
努力做到诚,就是要选择美好的目标坚守不渝)师:这两种诚,就像在学习过程中的两类人,比如有些同学天生就很聪明,学习新知识看一眼就会,这是天资,有的同学没有那么聪明,但是勤能补拙,经过努力同样能学好,这就是后天的努力。
诚者就像前者,诚之者就像后者,但是天资聪明的人是很好,大部分人都需要后天的努力,所以我们多的也是诚之者,需要确立目标,朝着它不懈努力,这就叫做“择善而固执之”。
以对对子的方式背诵
2、师:都作为诚之者,我们应该怎么做呢?那句话告诉我们了?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
师:也就是说我们要……广博地学习,详细地求教,慎重地思考,明白地辨析,切实地行动。
师:学、问、思、辨、行,这是也是古人学习的五步法,这五步学习法顺序能不能换呢?(不能)为什么?说说你的看法。
(预设:从自己的经验入手,你的回答我给满分)
师:广泛地学习是基础,学习后不懂就要请教,然后谨慎地思考,明辨是非,践行是为学的最后一步,这五步循序渐进,缺一不可。
所以我们要么不学,(学了就要学会,)否则决不放弃;要么不问,(问了就要理解,)否则决不放弃;要么不思考,(思考就要彻底明白,)负责决不放弃;要么不辨析,(辨析就要弄个清楚,)否则决不放弃;要么不行动,(行动就要执行到底,)否则决不放弃。
出示原文:合作读。
师:这几句话和我们平时所学文章中的一种写法特别像(排比)
而且还发现这几句排比论证和第一句相照应,我们试试看看着第一句能不能把这些背诵下来,一个小组背一句,合作背。
3、师:除了五步学习法,我们还应该怎么做?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也就是说别人用一分努力能做好的,我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别人用十分努力能做好的,我就用一千分的努力去做。
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可以和大家分享?
师:如果真能这样,就是愚蠢的人也会变得聪明,柔弱的人也能变得刚强。
出示,齐读。
师: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做事要比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
4、师:择善固执,必先知善,大家知道的善有哪一些呢?例如:珍惜粮食,爱护环境,孝敬父母,保护动物,关心老人……我们都知道这些是应该做到的,但是大家是不是已经做到了呢?抽一两名学生说。
然后出示新闻。
说到这些,就不得不提一提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他认为知和行应该是合一的。
很多古人也对这个方面有论述,例如我们书上林鸿的饮酒,自由读,找到讲知行合一的那一句。
“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
四、整体认知
【译文】所谓的诚信,是上天的道路;诚信的道路,就是人的道路;诚信的人,不必勉强而处中道,不必思索就能达到,走从容不迫的中庸之道,就是圣人。
要做诚信的人,就要选择至善的道理而坚定不移实行。
广博地学习,反复地审视,谨慎地思考,明白的辨别,才能老老实实地行为。
有不想学习的,就是学习了也不能够也不会有措施;有不想问的,就是问了也不能够也不会有措施;有不想思考的,就是思考了也不能够也不会有措施;有不想辨别的,就是辨别了也不能够也不会有措施;有不想行为的,就是行为了也不能够也不会有措施。
别人有一样才能,自己就要用百倍功夫;别人有十样才能,自己就要用千倍功夫。
果然能走这条道路,虽然愚蠢必然会明白起来,虽然柔弱必然会刚强起来。
四、拓展
1、说说身边勤奋好学的同学的事例。
2、读读关于富豪李嘉诚成功的故事。
五、熟读成诵
六、小结
同学们,希望你们能真诚待人,刻苦好学,不懂就要主动请教他人。
要想获得成功,必须比别人更努力。
板书:择善固执
诚者诚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