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广通彝族民俗文化特色研究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楚雄广通彝族民俗文化特色研究

发表时间:2016-08-12T17:24:53.753Z 来源:《文化研究》2015年11月作者:吴思慧[导读] 楚雄广通镇地处滇中腹地,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自古就成为民族文化汇聚、生长的宝地。

大理大学文学院云南大理 671003

【摘要】楚雄广通镇地处滇中腹地,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自古就成为民族文化汇聚、生长的宝地。本文以楚雄禄丰广通镇彝族民俗文化特色为研究对象,从广通彝族的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入手,综合分析其民俗文化特色,力图对该地彝族民族心理和生活文化进行分析解读,挖掘其特色文化内涵。

【关键词】广通彝族文化特色

“广通镇地处滇中腹地,东距省城昆明159公里,西距州府楚雄34公里,距县城禄丰56公里,”[1]素来有“滇中旱码头”之称。广通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自古就成为经济文化汇聚、生长的宝地。彝族是当地最古老的民族,在该地少数民族中所占比例较大,遂形成了集中的彝族集聚区,并在时间的洗蚀中仍保留着原生态的民风民俗。而今,彝族人的文化活动也已成为当地人民文化活动的主要内容,对当地的民族团结,文化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系统地解读广通彝族文化,以期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展现其独具特色的民族生活面貌和文化精神。

1.物质民俗特色

广通彝族在位置独特的广通镇发展繁衍,主要居住于山区或半山区,过着山间田园里的惬意生活,彝族文化也自然地在群山绿水间传承发展。他们戴着独特火红的“花公鸡帽”,讲着纯正的彝族话,吃着原汁原味的羊汤锅,在物质民俗方面有着独树一帜的文化特色。

1.1广通彝族的穿衣食住特色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生活文化,衣食住行就是生活文化最直接的体现。

1.1.1广通彝族的服饰

广通彝族的服饰代表着其文化信仰和对生活的美好寄寓。广通彝族有两种类型,其服饰各不相同。广通黒夷服饰从上到下均着黑色布料,衣服的衣襟前长后短,开衫袖口,绣花腰带装饰朴质自然。不论婚配与否,男女均用黑纱布包头。比较特色的广通白夷,未婚妇女上穿右衽大襟短绿绸或红绸上衣,下穿大红裤子。衣服无领但均有精美的绣花。“花公鸡帽”以成百上千颗银泡呈同心圆形镶绣而成,代表了广通地区彝族对大红公鸡的崇拜。已婚的妇女不戴“花公鸡帽”,改用黑纱帕包头。青年男子穿蓝色或黑色开襟绣花褂,穿大裤筒,衣裳裤均用白线逢制。男女均穿绣花鞋,鞋垫男女均绣花。广通彝族爱在衣服上绣花。广通彝族特别爱绣马樱花和茶花,表达对先民的崇拜和爱情的追求,并且喜爱加上云纹装饰。

1.1.2广通彝族的饮食习惯

广通彝族十分重视饮食,爱吃爱喝,彰显了本地彝族热情勤劳、豪迈大气的性格。 “彝人贵酒”,广通彝族爱酒更是爱到了骨子里,无论男女,都爱喝酒。走进彝族村寨,到处都有酿酒的作坊,彝族的小灶酒更是闻名遐迩。广通彝族随身带酒,几位彝族同胞碰到一起,便拿出酒来,围成圆席地而坐喝“轮轮酒”。“轮轮酒”不分你我,促进了本民族关系的融洽和团结。酒是彝族同胞礼节、信义的象征,亦是感情联络的工具。

烤茶是广通彝族的重要生活饮品。广通彝族有饮茶的规矩:家中团聚无客人时,可烤茶按辈分依次轮饮,意味家庭和睦。家中有客时,谁制的茶谁饮,互不同饮一罐烤茶。广通彝族认为饮别人饮过的茶不过瘾。有客时,这也表示主人对客人的尊重和诚意。由此可见,广通彝族十分注重家庭和美,待客之礼。

广通彝族爱食全羊汤锅,有需要时与药材同煮,有温补的功效。广通彝族的羊汤锅要求汤白肉嫩、味净肉鲜。羊肉原汁原味,光吃羊肉,不吃米饭和辅菜,加上醇香清冽的小灶酒,展现了广通彝族对饮食的原味理解和阔达朴实的性格。

1.1.3广通彝族的建筑

广通彝族的建筑和于天地自然,富有便利生活、希冀未来的生活愿望。广通彝族的民居比较有特色的“三合院”、“四合五天井”、“一颗印”等建筑模式。最有特色的是土木结构的瓦房,楼上的瓜形吊脚简单古朴,房檐两端均刻有两端简单起翘的拱形水花图案;室内圆形或方形石础、石门槛上雕刻八方瑞兽、祥瑞花木等彝族传统图案等,都体现着彝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和建造艺术。广通彝族建筑中虽然吸收了汉族建筑的元素,但因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本身的民族性,建筑仍有独特的风格。生活在山区或半山区的广通彝家院落宽敞向阳,房子不会盖得很高,最多就是二层,厨房、牲畜圈和厕所都是单独另盖,这使得房屋干净宽敞。广通彝族用栗木围造的栅栏式畜厩,不废木料,简单安全且使用方便。

广通彝族爱在房顶上放置镇宅的宝物。广通本地有“龙泉”的传说,认为龙神掌管风雨,是村寨的保护神。所以彝族常常“祭龙”,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因此,镇宅的宝物常常是龙。这寄寓着广通彝族对风调雨顺,家宅顺遂的诚心祈愿。

2.语言民俗特色

2.1广通彝族的歌乐特色

广通彝族的歌谣是广通彝族劳作情感的抒发,是广通彝族生活情趣的体现。

如广通彝族歌谣的代表《栽秧调》,其大体内容是:

“大田栽秧,秧把稀,提着秧把捉秧鸡,捉得秧鸡来下酒,约好表妹唱歌玩。”

有别于其他歌谣,比较有代表性的经验型歌谣是《十二生肖调》,其内容大体是: “正月花香,香出门,朵朵配向属虎人,老虎见人退三步,人见老虎绕石岩。

二月花香,香出门,朵朵配向属兔人,兔儿不吃窝边草,绕鹰不打立夏鸡。

三月花香,香出门,朵朵配向属龙人,龙不翻身不下雨,雨不撒花花不红。 ……”

除此之外,广通彝族的歌谣还有很多,多数都由彝族人民在生产劳动时信手拈来,同时也体现着汉族、白族等民族文化融合的独特魅力。广通彝族歌谣形式自由、节奏铿锵,是民俗文化中极其宝贵的财富。

2.2乐

广通彝族的乐器以小龙头三弦为主。其余的乐器主要有胡琴、喇叭、锣鼓、竹笛、树叶和竹片做成的响蔑。广通彝族的喇叭吹筒狭长,可收回伸缩,声音空旷悠长。最特别的是树叶和响蔑的吹奏,“树叶曲音色清脆、明亮,常表现悠扬、舒展、如歌的感情。”[2]金竹做成的响蔑,制作精美,声音清亮,“长于演奏富于表达柔情、口语叙述性的民间曲调。但其音量较小,一般只适宜小范围内演奏”[3]。

3.社会民俗特色

3.1广通彝族的婚俗与丧葬

出生与死亡本就是人类生存无法避开的永恒话题,广通彝族在代表新生的婚嫁和代表死亡的丧葬上有着自己的文化态度和人生智慧。

3.1.1广通彝族的婚俗

虽受汉族的影响,广通彝族有着自己特殊的对婚姻的理解,认为婚姻不单单是两个人的喜事,也是传承的重要方式,是感恩的道德启迪。

定亲前夕,要先吃“喜欢酒”。“喜欢酒”在女方家“办席”,但由男方家全部操办,男方家要负责操办与宴席有关的所有的工作,女方家只负责请客。办“喜欢酒”的当天,男方家要抱一只毛色光亮的大公鸡去,男方给姑娘的父亲敬酒。如果姑娘的父亲亲自来杀这只鸡,却不负责烹煮,就表示老人认同男方的家庭。开席时,姑娘的舅舅必须亲自倒第一杯酒,是为“开壶”。男方家的人不能在女方家过夜,在太阳完全落山之前必须回家。“喜欢酒”的宴席上的酒要准备得十分充足,在回去时要背走。这不能吃空的酒壶代表着“福气”在两家人间的延续。“喜欢酒”结束后,请毕摩测定定亲、通信、成亲的日子。定亲办定亲酒的宴席,按照“喜欢酒”的模式操办。不同的是,女方家的长辈会给姑娘“争礼。“争礼”特别的是,广通彝族没有戴戒指的习惯,但十分注重银镯子。“争礼”过后,还要商量过“礼银”的事。这些礼品在结婚的前一天送到女方家。送礼的人在太阳下山之前必须离开对方家。

结婚当天更是热闹非凡。迎亲的人必须是“四是六六”,必须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喇叭匠”引头。喇叭有两个作用:第一是辟邪。广通彝族认为喇叭长的如人的牙齿能压制长牙鬼,吹喇叭就是希望新婚吉祥如意、平安顺遂。第二,喇叭起到号令的作用,是活动的信号。男方准备结婚的“四色礼”。“四色礼”即是红糖、茶、盐巴、两把松木肥硕的生的明子。迎亲到新娘家门前,新娘家不会开门,男方家需要请能说会道的人打动女方家人才能进。然后男方来到厨房门口“谢厨”,事厨的人应回敬。谢厨后,新郎须认识新娘家的人,是为“认大小”。新郎将事先准备好的酒和红糖姜水按照长幼顺序敬给新娘的亲人,并且送给他们每人一双新鞋。特别的是轮到新娘舅舅的时候,无论新娘有几个舅舅都要给新郎披红挂彩以示祝福。来到男方家的当晚,先入洞房,新娘不得入席吃饭,只能吃娘家带来的“衣禄饭”。宴席散后,迎亲者请送亲的人“起堂”,即要通宵达旦的吹号庆祝,跳脚欢歌。次日,在毕摩的主持下拜堂。最后,在回门的当天,新娘只吃新郎家的饭,不吃娘家饭。

3.1.2广通彝族的丧葬

广通彝族的丧葬盛大而热闹,是彝族民族团结、和谐的重要保证,也是彝族传承发展的巨大动力,尤其对子孙后代有极大的教育意义。

广通的彝族受汉族文化的熏陶,不再使用火葬,均采用棺葬,但有自己的独特方式。家中年长者去世,儿子儿孙必须提前回来“赶丧”。家中长辈去世后,首先须给老人“爬脚”,即儿孙跪下用双手给老人抹脚杆,然后才进行丧葬仪式。装棺前,不论男女皆要剃光头沐浴后,换上新婚那天穿的衣服,最重要的是给死者含“口钱”,“口钱”必须是银子。而后由毕摩祷告神明占卜后定下下葬的日子,等待发丧。

人去世当天,要组织“赶丧”,死者家人来到死者的至亲家门前跪着说明情由请他们当天来“打伙啰”,远亲作揖说明则请他们第二天来。当天至亲来时,必须事先请好第二天来悼念的人,牵来肥大的山羊,带好办酒席的所有的材料,小到锅碗瓢盆和油盐酱醋均要齐备。请喇叭、锣鼓开道,到死者家中来“打伙啰”。这时,孝子孝女低头跪迎接客,至亲双手将他们的头端起。等“打伙啰”的人来齐后,孝子孝女们围跪在棺材旁。“打伙啰”的至亲们来到死者棺材前,背着酒席用的器具和菜肴,领头的人牵着羊跟着自己请的吹喇叭的人围在死者棺材左三圈,右三圈的“绕棺”,表示哀悼。再来领头的人向死者敬香,喇叭吹一个调子,敬一次香,磕头三次,整个过程共三次。当晚,族长按照“打伙啰”的人的长幼来安排各自置办丧席的位置,这个位置安排十分严格,不能错乱。下午三点时,“打伙啰”的长辈们坐在一起吃酒席,评说死者的是非功过,最重要的是评价死者后代是否孝顺,对他们的后代进行教育。十二点时,还要吃宵夜,摆礼。五更时,烧“五更纸”,第二次按照同样的方法“绕棺”,且要点花香。“打伙啰”的至亲就此开始各自忙碌着置办酒席,为宴席做准备。吃到发丧的日子,开始发丧。发丧时,喇叭、锣鼓开道,孝子孝女按长幼排列送死者,棺材不能停下,不能磕碰到。有专门的地方孝子孝孙正反三圈“绕棺”后与逝者“分手”,回家来用糖开水洗浴。下葬由其余的人完成,男女分开背对撒土。

3.2广通彝族的特色节日文化

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是决定一个民族生衍发展的重要因素。

3.2.1“六月六”情人节

广通彝族“六月六”源于干旱年代人们对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祈祷。人们在这一天自发就来到稻田前,吹奏喇叭开始祭祀,在毕摩主持下杀鸡祭谷。祭祀时,毕摩先念《请神经》,并要供奉糖茶、五谷、酒、香案等,众人站立两旁静默祈祷。在祷告完毕后,要当场杀一只毛色好的大红公鸡,将公鸡的血充分淋到松树枝上。将公鸡带血的羽毛紧贴到祭祀碑的各个方向,再念祈祷的经文,向各方神灵再次祈愿。最后,口念祝福的经文将供奉的五谷洒向四面八方来祭祀的人们。祭祀活动过后,男女老少自发来到几子湾的小青山上尽情狂欢。彝族同胞们在这里欢庆“六月六”,喝小灶酒、品羊汤锅。由于进入六的雨季水分较重,广通彝族女子喜欢“晒红绿”,展示自己的刺绣技艺,吸引小伙子的注意;男子“爬油杆”、“斗公鸡架”等突出自己的本领,尤其是“爬油杆”,油杆由松树削皮抹猪油做成,顶端挂有吉祥物,最能吸引女孩子的目光;男女一起过“仙人桥”、“打秋千”寻找自己的意中人。在酸甜的杨梅树林中,青年男女对歌游戏,寻找意中人,互相送定情信物。到了晚上,彝族点起闪烁的篝火,手拉手跳舞庆祝。

“六月六”情人节比较完整的传承了楚雄彝族千年来婚恋、交友、择偶、祭祀等习俗,虽起源于生产祭祀,但发展传播于彝族青年男女的爱情,所以称为“六月六”彝族情人节。

3.2.2牛灯

广通镇甸尾牛灯会,融合了广通地区彝族和汉族的文化,是广通彝族节庆时独有的文化特色。活动时间主要是从农历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关于牛灯,有两个传说:一是古时候七仙女和神牛帮助孝顺的青年大顺耕田栽秧的故事,人们为颂扬大顺孝顺,七仙女和神牛真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