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三年级科学上册《认识固体》教学设计
《认识固体》教学设计

《认识固体》教学设计一、认识固体(一)(PPT 展示)石头、螺帽、玻璃、橡皮等固体。
(二)教师分别从颜色、形状、软硬、透明度等方面帮助学生区分以上固体的性 质。
并帮助学生共同界定固定的性质。
二、区分固体和液体(一)固体:文具盒、彩笔、格尺、小刀、石头(二)液体:钢笔水、胶水、生鸡蛋三、固体的共同性质师:刚刚同学们观察了不同固体的特征和性质,通过观察,你发现固体有哪些共同的性质?(讨论)结论: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四、提出问题师:既然大家已经了解了固定的性质,老师这有一个问题,想让同学们帮助老师判断一下.判断:沙漏中的沙子也能流动,所以沙漏中的沙子是液体.(错)对比分析:(做实验 准备的道具:沙子 水)没有形状 有形状滑滑的 硬硬的 有流动性 没有流动性捏不住 捏到一个个小颗粒结论:因此水是液体,而沙子不是液体,所有的性质表明,它是固体。
五、找一找教室里的固体有哪些?六、思考题:你知道那些固体混合或分离的例子吗?(PPT 展示)固体混合:在水泥中混合黄沙和水固体分离:把石子从黄沙中分离出来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实例属于固体的混合或分离?实例1:生活中生产砖头时,煤渣和泥土混合在一起是固体的混合.实例2:用筛子筛出大豆中的沙子是固体的分离。
实例3:用筛子筛出稻谷中的沙子也是固体的分离.七、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八、结束语在科学王国里有很多的奥秘,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你一定会有更多新奇的发现。
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生活处处是科学。
认识固体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潘文超2014011020。
小学科学31《认识固体》教案及反思

小学科学31《认识固体》教案及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科学教材第三册第31课《认识固体》。
教学内容详细包括:固体概念的认识,固体的基本特征,以及固体在日常生活和科学实验中的应用。
具体涉及教材第二章第三节“物质的状态”,围绕固体这一物态展开学习。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固体的基本概念,掌握固体的基本特征,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固体现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固体物质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固体概念的认识,固体的基本特征。
难点:固体特征的应用,解释生活中的固体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固体样品(如木头、石头、糖块等),实验器材(如显微镜、天平、量筒等)。
2. 学具:固体观察记录表,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固体物品,引发学生对固体的好奇心,进而引入课题。
教学细节:教师展示木头、石头、糖块等固体样品,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2. 新课学习:讲解固体的概念,引导学生认识固体的基本特征。
教学细节:教师通过讲解、演示实验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固体是一种具有一定形状和体积的物质。
3.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固体实验,观察固体特征,并记录实验结果。
教学细节:学生分组进行显微镜观察、天平称量、量筒测量等实验,观察固体的形状、颜色、硬度等特征。
4. 例题讲解:分析生活中的固体现象,解释固体特征的应用。
教学细节:教师举例讲解,如为什么固体的桥墩能支撑起整个桥梁等。
5. 随堂练习:针对所学内容,设计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固体知识的掌握。
教学细节:学生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点评和解答。
六、板书设计1. 认识固体2. 内容:(1)固体的概念(2)固体的基本特征(3)固体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答案:学生需观察生活中的固体,如家具、建筑物等,记录其形状、颜色、硬度等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应用。
2. 作业要求:字迹工整,描述准确,报告内容完整。
《认识固体》教案

《认识固体》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化学基础》教材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固体”。
详细内容包括:固体概念、固体分类、固体性质以及固体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固体的基本概念,掌握固体分类及性质。
2. 学会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与固体相关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固体性质的掌握及运用。
教学重点:固体概念、分类及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固体样品、实验器材、PPT课件。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固体物品,引发学生对固体现象的兴趣,提出问题:“固体有什么特点?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2. 新课导入:(1)介绍固体的概念、分类及性质。
(2)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固体性质,如颜色、硬度、溶解性等。
3. 例题讲解:(1)讲解固体分类的判断题,如:“冰属于哪一类固体?”(2)讲解固体性质的填空题,如:“固体具有________、________等性质。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判断生活中常见固体的分类。
(2)让学生举例说明固体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
5. 实践活动:(1)分组实验,观察固体样品的颜色、硬度、溶解性等性质。
(2)讨论实验现象,分析原因。
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回顾,强调固体概念、分类及性质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认识固体2. 板书内容:(1)固体概念(2)固体分类(3)固体性质(4)固体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5种生活中常见的固体,并说明它们的特点。
2. 答案:(1)略(2)因为盐的分子结构使其能够与水分子相互作用,形成溶液;而沙子的颗粒较大,无法与水分子相互作用,因此不能溶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固体概念、分类及性质的理解程度,以及实验操作能力。
2. 拓展延伸:(1)研究固体在工业中的应用,如:“固体材料在制造电子产品中的作用。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认识固体》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认识固体》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教材,第二章《我们周围的物质》,第一节《认识固体》。
本节课将详细介绍固体的概念、特征以及固体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具体的实物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深入了解固体这一物质状态。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固体的概念,掌握固体的基本特征。
2. 能够区分固体与其他物质状态,并能在生活中找出固体的实例。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实践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固体特征的掌握,固体与其他物质状态的区分。
教学重点:固体概念的学习,固体实例的观察和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固体实物(如石头、木头、糖等),实验器材(如放大镜、天平等)。
学生准备:学习用品(如笔、纸等),实验分组所需物品。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固体实物,引导学生观察、触摸,让学生初步感受固体。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2. 新课导入教师简要介绍固体的概念和特征。
学生跟随教师学习,了解固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3. 例题讲解教师出示例题,如:下面哪些物体是固体?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解答,巩固固体概念。
4. 随堂练习教师出示练习题,如:请找出你身边的固体物体,并说明其特征。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5. 实验探究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固体实验,如观察固体的形状、硬度等。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互相交流。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认识固体2. 板书内容:固体概念固体特征固体实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列举出你身边的固体物体,并说明其特征。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固体概念和特征的掌握程度,实验操作是否规范,学生参与度等。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固体物体,了解固体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4. 实验探究的组织与实施5.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1)固体特征的掌握:固体特征包括形状、体积、质量、硬度等,这些特征是区分固体与其他物质状态的关键。
2024年小学科学3《认识固体》精彩教案及反思

2024年小学科学3《认识固体》精彩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固体的基本特征。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合作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固体的基本特征,如形状、体积、质量等。
2.教学难点:固体与液体、气体的区别。
三、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各种固体物品,如石头、木头、塑料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出示各种固体物品,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字。
2.学生分享自己对这些固体物品的印象。
(二)新课教学1.教师通过PPT展示固体的基本特征,如形状、体积、质量等。
a.形状:固体有一定的形状,不易改变。
b.体积:固体占有一定的空间。
c.质量:固体有质量,可以用手感受。
2.学生分组讨论,举例说明固体与液体、气体的区别。
a.固体不易流动,液体和气体可以流动。
b.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
3.教师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固体的特性。
a.将石头放入水中,观察石头的形状和体积是否改变。
b.将木头放入水中,观察木头的形状和体积是否改变。
4.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固体物品的形状、体积、质量等特征。
(三)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固体基本特征。
2.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中的收获和感悟。
五、课后作业1.让学生回家后,观察身边的固体物品,记录它们的形状、体积、质量等特征。
2.家长协助孩子完成观察记录,并进行签字确认。
六、教学反思1.优点:a.教学内容丰富,涵盖了固体的基本特征。
b.教学方法多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c.实验环节让学生直观感受固体的特性。
2.不足:a.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导致课堂小结环节较为仓促。
b.部分学生实验操作不够规范,需要加强引导。
3.改进措施:a.优化教学时间安排,确保每个环节都能顺利进行。
b.加强实验环节的指导,确保学生掌握实验操作技能。
小学科学31《认识固体》教案及反思

小学科学31《认识固体》教案及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科学教材第三册第31课《认识固体》。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固体概念的理解,固体特征的认识,固体分类及日常生活中的固体现象。
具体章节内容为第一章第四节。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固体的基本概念,掌握固体的一些基本特征。
3. 培养学生将科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固体特征的掌握,固体分类的理解。
教学重点:固体概念的理解,固体现象的观察与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固体样品(如木头、石头、金属等),实验器材(如放大镜、天平等)。
学具:固体观察记录表,固体分类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固体物品,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物品是什么状态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点?”2. 新课导入(10分钟)(1)教师讲解固体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固体是一种具有固定形状和体积的物质状态。
(2)教师通过实物展示和实验,让学生观察固体的特征,如不易压缩、有固定的熔点等。
3. 例题讲解(15分钟)教师通过例题讲解固体分类,如晶体和非晶体,以及一些特殊固体(如液晶、磁性固体等)。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根据固体观察记录表,观察和分析教室内的固体物品,进行分类。
5. 小结与巩固(5分钟)6. 课堂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一些关于固体的趣味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如:“为什么冰是固体,水是液体?”七、板书设计1. 板书《认识固体》2. 主要内容:固体概念固体特征固体分类生活中的固体现象八、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出你生活中见过的固体,并简要描述它们的特征。
(2)简述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2. 答案:(1)生活中常见的固体有:木头、石头、金属、塑料等。
它们的特征有:不易压缩、有固定的熔点、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等。
(2)晶体:具有有序的排列结构,有固定的熔点,如食盐、糖等。
非晶体:没有有序的排列结构,没有固定的熔点,如玻璃、塑料等。
小学科学31《认识固体》教案及反思

小学科学31《认识固体》教案及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31课《认识固体》。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固体物质的基本概念、固体的基本特征、常见固体的识别和分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固体物质的基本概念,知道固体的基本特征。
2. 学会观察和描述固体,能识别和分类常见固体。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对固体物质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固体物质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常见固体的识别和分类。
难点:理解固体分子间的紧密排列和固定形状,以及固体与液体、气体的区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固体样品(如石头、木头、糖果等),教学PPT,实验器材。
学生准备:记录本,铅笔,固体样品(如橡皮、铅笔、小石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学生观察周围环境,找出固体物质,讨论固体的特征。
2. 知识讲解(10分钟)(1)教师通过PPT展示固体物质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讲解固体分子间的紧密排列和固定形状,引导学生区分固体与液体、气体。
3. 例题讲解(10分钟)(1)教师出示固体样品,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2)讲解如何识别和分类常见固体。
4. 随堂练习(5分钟)学生分组,观察和描述各自带来的固体样品,进行分类。
5. 实验探究(10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固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变化。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认识固体2. 主要内容:固体物质的基本概念固体的基本特征常见固体的识别和分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举例说明固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2)固体与液体、气体有什么区别?请用简短的文字描述。
2. 答案:(1)例:石头用于建筑,木头用于制作家具等。
(2)固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分子间排列紧密;液体具有固定的体积,无固定形状,分子间排列较紧密;气体无固定形状和体积,分子间排列较稀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知识讲解、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了固体物质的基本概念和特征,能识别和分类常见固体。
《认识固体》教案

《认识固体》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物理》第一章第四节,详细内容为“固体的基本概念、特性以及固体分类”。
主要包括固体的定义、固体的微观结构、固体的物理性质、固体的分类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固体的基本概念,掌握固体的特性和分类。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固体现象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固体物理性质的研究兴趣,为后续学习固体物理打下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固体的定义、特性、分类。
难点:固体微观结构的理解,固体物理性质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固体样品(如金属、塑料、木材等)、显微镜、投影仪。
2. 学具:笔记本、教材、固体样品(自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固体物品,引导学生思考固体与我们生活的关系,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固体的定义,讲解固体的微观结构,阐述固体的特性。
4. 例题讲解:讲解固体分类的依据,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固体。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固体分类知识,判断给定样品的类型。
6. 知识拓展:介绍固体在科技、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8. 课堂反馈:了解学生对固体知识掌握情况,及时解答疑问。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认识固体》2. 板书内容:(1)固体的定义(2)固体的微观结构(3)固体的特性(4)固体的分类(5)固体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固体的定义,并举例说明。
(2)简述固体的微观结构。
(3)列举三种固体的物理性质,并说明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a. 导电性能良好,硬度大,熔点高。
b. 不导电,透明或半透明,熔点低。
c. 冬天,北方河流结冰。
d. 玻璃破碎后,碎片边缘尖锐。
2. 答案:(1)略。
(2)固体由原子、分子或离子组成,粒子间相互作用力较强,排列紧密,具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3)略。
(4)a. 金属;b. 塑料;c. 河流结冰涉及固体的凝固现象,与固体的熔点有关;d. 玻璃破碎涉及固体的硬度,碎片边缘尖锐与固体的断裂韧性有关。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认识固体》优质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8课《认识固体》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中的第一课《认识固体》,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固体的基本特点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采用的是以生活中常见的固体为研究对象,利用多种感官和多种方法认识和描述具体事物,不是单纯地认识固体,而是在此基础上通过大量、反复的实验,对一些柔软的或细颗粒状的固体的辨认,充分感知固体,了解固体的性质,并想办法比较不同固体的体积大小。
通过联系生活中固体形状或大小的变化、自然界岩石的变化,认识到其状态没有改变,还是固体。
以此培养学生比较全面、客观的认知能力。
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有三部分:第一,辨认生活中常见的固体并了解其性质。
这部分由两个活动组成:活动一,辨认教室里的物品哪些是固体,哪些不是固体;活动二,判断一些柔软的或细颗粒状的物体是否属于固体。
通过这两个活动让学生认识固体,了解固体的一些性质,如有确定的形状、体积、质量等。
第二,想办法比较固体体积的大小。
这一部分设计了三个活动:活动一,比较哪一组积木的体积大;活动二,比较哪一堆粉末的体积大;活动三,比较哪一个玩偶的体积大。
针对不同的固体,指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比较它们的体积大小。
第三,判断固体形状、大小变化后,性质是否会改变。
这一部分由两个活动组成:活动一,判断敲碎的粉笔、剪碎的纸、切碎的蜡是否属于固体;活动二,思考自然界的岩石变成细沙后是否还是固体。
通过这两个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固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改变原来的形状或大小,但无论如何变化,固体的特性保持不变。
二、学情分析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能够辨认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固体,如:桌子、水杯等并了解其性质。
但对于比较固体体积的大小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中应积极地为学生创造“动手做”的机会,三年级的学生都喜欢实验,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放手进一步研究固体的性质。
三、教学目标1.能辨认生活中常见的固体,认识固体的性质。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认识固体》教案(1)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认识固体》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教材,对应章节为《认识固体》。
详细内容包括:固体的定义、固体的特征、固体的分类、固体在生活中的应用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固体的定义,知道固体的基本特征。
2. 学会观察和描述固体,能够对固体进行分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固体的定义、特征和分类。
难点:固体特征的观察和描述,固体分类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固体样品(如石头、木头、糖、盐等)、放大镜、实验器材等。
学具:固体观察记录表、固体分类卡片、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各种固体样品,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3. 例题讲解:讲解固体的定义、特征和分类,结合实物进行说明。
4.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观察固体样品,填写固体观察记录表,进行固体分类。
六、板书设计1. 认识固体2. 内容:固体的定义固体的特征固体的分类固体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出你生活中见过的三种固体,并描述它们的特征。
(2)根据本节课学习的固体分类方法,将下列固体进行分类。
答案:(1)例如:石头、木头、糖。
特征描述:石头坚硬、木头有弹性、糖易溶于水等。
(2)固体分类如下:金属类:铁、铜、铝非金属类:塑料、橡胶、玻璃有机物类:木头、纸张、布料无机物类:石头、沙子、水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学生对固体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观察和分类固体时的表现,是否能够准确描述固体的特征。
3. 课后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固体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固体材料的性质与用途。
可以布置相关的研究性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的方式。
2. 固体特征观察和描述的准确性。
3. 固体分类的方法和原则。
4.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拓展性。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实践情景引入的方式1.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固体样品,涵盖不同种类、形态和性质。
小学科学31《认识固体》(教案及反思)

小学科学31《认识固体》(教案及反思)认识固体【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固体的定义和特点。
2. 学习固体的分类和例子。
3. 掌握固体的常见性质和用途。
4. 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1. 掌握固体的分类和例子。
2. 认识和了解固体的常见性质和用途。
教学准备:1. 教具:示例固体物品、幻灯片、实验材料。
2. 实验器材:显微镜、放大镜、磁铁、天平等。
3. 图片和视频资源。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用样品固体物品向学生展示,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这些是什么东西?它们有什么特点?Step 2:呈现知识点(15分钟)教师通过幻灯片和图片向学生介绍固体的定义和特点,强调固体是一种物质状态,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不易变形,分子相互间有一定的排列和结合方式。
Step 3:探究固体的分类和例子(2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给予一堆样品固体物品,要求学生自行分类,并给出分类的依据和原因。
之后,让学生向其他组展示自己的分类结果,并一起讨论、修正。
Step 4:展开小组活动(30分钟)每个小组拿出一种固体进行观察和实验。
学生使用显微镜、放大镜、磁铁等工具观察固体的微观结构和性质,并记录实验结果。
Step 5:整理知识点(15分钟)学生回到教室后,小组成员共同整理活动过程中观察和实验得出的结论,归纳固体的分类和例子,并尝试给出固体的常见性质和用途。
Step 6:展示和总结(10分钟)每个小组派出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观察和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总结,梳理固体的分类、特点、性质和用途。
【反思】这节课我设定了一系列的教学环节以帮助学生完整地认识固体。
尽管整个教学过程较为顺利,但在实施中仍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教学目标的设定可以更加明确和具体。
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固体的分类和例子尚属较为简单,接下来可以设定更高层次的目标,如要求学生能够说明固体的微观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
其次,在小组活动环节中,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差异较大。
三年级科学上册(苏教版)第8课认识固体(教学设计)

D. 描述一下固体的应用:建筑材料________,家具________,电子产品________。
3Hale Waihona Puke 判断题:A. 固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
B. 木块质地比金属片柔软。( )
C. 塑料球没有导电性。( )
5. 持续关注:对学生的学习进展进行持续关注,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我会不断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确保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充分参与,提高学习效果。
6. 教学反思:在教学结束后,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我会认真反思每一节课的教学效果,总结教学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发挥优点,克服不足,提高教学质量。
答案:
1. A. 木块;B. 金属片;C. 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分子间距离较小,硬度,密度等;D. 建筑材料(如砖块、混凝土)、家具(如木桌、金属椅子)、电子产品(如手机壳、电脑主板);E. 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分子间距离较小,硬度,密度等。
2. A. 固体;B. 硬度,形状,体积;C. 木块:质地柔软,容易切割;金属片:质地坚硬,具有导电性;塑料球:质地轻盈,具有弹性;D. 建筑材料:砖块、混凝土,家具:木桌、金属椅子,电子产品:手机壳、电脑主板;
7. 小组合作与交流:在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过程中,要学会与他人合作,尊重他人意见,倾听他人观点。同时,要善于表达自己的看法,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
8. 科学探究方法: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运用了观察、比较、分类等科学探究方法。这些方法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固体的特性,而且也是我们学习其他科学知识的重要手段。
三年级科学《认识固体》教学设计(5篇)

三年级科学《认识固体》教学设计(5篇)第一篇:三年级科学《认识固体》教学设计教学活动评价材料:教学设计第三单元第一课第1课时《认识固体》学校宁兴学校姓名高小梅年级三年级科目科学课题第三单元第一课《认识固体》第1课时编号《认识固体》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中的《认识固体》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借助工具进行观察。
2、能够对周围常见物体进行分类。
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样的物体是固体,什么样的物体是液体。
2、知道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
教学重、难点:重点:小组合作研究固体的性质。
难点:多角度认识、描述固体。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牙膏、学生实验记录单学生分组研究材料:水槽(石头、玻璃、螺帽、橡皮)、玻璃棒、烧杯、沙子、水、面粉、药勺、小刀、放大镜。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关于固体和液体你都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什么?2.揭题:同学们头脑中有这么多问题,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共同研究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这一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课认识固体(板书课题)二、学习新课1.教师引导学生将物体分类。
(1)课件出示水、橡皮、布、水杯、面粉、文具盒、钢笔、牛奶。
(2)提问:你们能把这些物体按照固体和液体分类吗?(3)学生分类并回答。
(4)教师出示牙膏。
提问:牙膏是固体吗?(5)学生讨论,产生疑问。
(6)出示面粉和水,学生实践“和面”活动。
提问:和出的面糊是固体吗?(7)学生争论,教师讲解中间物质。
牙膏和面糊都是混合体,称为“流体”。
(8)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也是固体和液体的混合呢?2.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多种感官认识固体的性质。
(1)提问:你们的水槽里都有哪些固体?(2)小组讨论选用那种方法研究这些固体的性质。
(3)教师提示学生要用各种方法观察(用眼看、用手摸、用工具研究),提示学生从各方面观察(如颜色、形状、软硬、透明度),并记录下观察到的现象。
2024年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认识固体》教案

2024年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认识固体》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教材,第三章《物体的形态》,第一课时《认识固体》。
详细内容包括:固体概念、固体的特点、固体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习如何观察和描述固体;了解固体与液体、气体的区别。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固体的基本概念,了解固体的特点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比较和分类固体物品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固体概念、特点、观察和描述方法。
难点:固体与液体、气体的区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固体物品(如石头、木头、橡皮泥等)、实验器材(如放大镜、天平、尺子等)。
学具:固体观察记录表、画笔、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固体物品,引发学生对固体现象的兴趣。
2. 讲解固体概念、特点,引导学生观察、描述固体物品。
3.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观察、描述、比较不同固体物品,填写观察记录表。
4.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根据固体特点进行分类,展示固体与液体、气体的区别。
5.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固体分类练习。
7. 课后作业布置。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认识固体2. 主要内容:固体概念固体特点固体观察与描述方法固体与液体、气体的区别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列举三种你生活中见过的固体,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2)请简述固体与液体、气体的区别。
2. 答案:(1)例:铅笔、橡皮、书本。
特点: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不易压缩。
(2)固体: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不易压缩;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有一定的体积,不易压缩;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易压缩。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固体的概念、特点掌握程度,观察、描述方法是否熟练。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课后收集固体物品,进行观察、描述、分类,提高学生对固体的认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活动设计;4. 课后作业的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认识固体》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认识固体》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教材,第三章《物体的性质》第一节《认识固体》。
详细内容包括:固体的定义、固体的特征、常见固体的识别以及固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固体的概念,掌握固体的基本特征,能够识别常见的固体物质。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类等方法,研究固体物体的性质和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固体物体探究的兴趣,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固体特征的理解和常见固体的识别。
教学重点:固体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固体样品(如石头、木头、糖、盐等)、实验器材(如显微镜、放大镜等)。
学生准备:固体观察记录表、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固体图片,引导学生说出这些物体的共同特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认识固体。
2. 新课内容:(3)常见固体的识别:教师展示固体样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触摸等方法,识别不同的固体物质。
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用显微镜观察固体样品,进一步了解固体的微观结构。
4.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中的例题,讲解固体特征的应用。
5. 随堂练习:布置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认识固体2. 内容:(1)固体的定义(2)固体的特征(3)常见固体的识别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固体物体,并描述其特征。
2. 答案示例:石头、木头、书本等都是生活中的固体物体。
它们具有不易压缩、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等特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固体的定义和基本特征,能够识别常见的固体物质。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固体知识的应用,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固体物体,了解其性质和用途。
拓展延伸方面,可以引导学生研究固体与液体、气体的区别,进一步认识物质的多样性。
《认识固体》公开课教案

《认识固体》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固体的基本特征。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固体物体,增强对固体现象的认知。
二、教学内容:1. 固体的定义与特征2. 常见固体物体及其分类3. 固体在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掌握固体的基本特征及常见固体物体。
2. 难点: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固体物体,并理解固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 利用观察、讨论、实践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沟通能力。
3.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固体的特点和应用。
五、教学准备:1. 教具:固体样品(如木块、铁块、塑料块等)、分类卡片、多媒体设备。
2. 学具:学生分组,每组一份固体样品、分类卡片。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固体样品,引导学生关注固体的特征。
2. 新课导入:介绍固体的定义与特征,让学生了解固体的基本概念。
4.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固体物体,如建筑材料、日用品等,让学生了解固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学生对固体特征和应用的理解。
七、作业布置:1. 观察生活中的固体物体,记录其特征和用途。
2. 绘制一幅固体物体分类图,展示所学内容。
八、教学反思:1. 学生对固体特征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课堂互动中的表现及动手操作能力。
3. 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有何改进措施。
九、课堂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
3. 学生对固体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十、课后拓展:1. 开展固体物体搜集活动,让学生更加关注生活中的固体现象。
2.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固体知识讲座,拓宽学生视野。
3. 组织学生参观固体物体生产厂家,了解固体的制作过程。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固体样品,引导学生关注固体的特征。
2. 新课导入:介绍固体的定义与特征,让学生了解固体的基本概念。
《认识固体》 教学设计

《认识固体》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辨别常见的固体,并能描述固体的特征。
理解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比较、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学会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认识固体,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物质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固体的特征,如形状、体积和质量的确定性。
能够区分固体和液体。
2、教学难点理解固体混合前后质量不变、占据空间变化的特点。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观察法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各种固体材料,如木块、石块、玻璃、塑料、面粉等。
实验器材,如天平、量杯、筛子等。
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收集身边的固体物品。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书本、铅笔、玩具等,提问学生这些物品有什么共同特点,引出固体的概念。
2、新课讲授(1)认识固体的特征展示不同的固体,如木块、石块、玻璃等,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形状,引导学生发现固体具有确定的形状。
用量杯测量固体的体积,让学生理解固体的体积是固定的。
用天平称固体的质量,使学生明白固体的质量也是确定的。
(2)区分固体和液体对比固体和液体,如将水倒入不同形状的容器中,观察水的形状变化,与固体的形状进行对比。
讨论固体和液体在形状、体积和流动性方面的差异。
(3)固体的混合与分离进行固体混合实验,将不同的固体,如沙子和豆子混合在一起,观察混合后的情况。
用筛子分离混合的固体,让学生思考混合前后固体的质量和占据空间的变化。
3、小组实验(1)分组实验:让学生分组选择不同的固体进行观察和测量,记录固体的特征。
(2)实验汇报:每个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分享自己的发现和体会。
4、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固体的特征和与液体的区别。
(2)强调固体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广泛应用。
5、布置作业(1)让学生回家观察身边更多的固体物品,记录它们的特征。
2024年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认识固体》精彩教案

2024年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认识固体》精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教材,第三章《物体的性质》第一节《认识固体》。
内容主要包括:固体概念、固体的特征、常见固体的识别和分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固体的概念,掌握固体的基本特征,能够识别和分类常见的固体。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固体物质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固体概念、固体的特征、常见固体的识别和分类。
难点:固体特征的深入理解,实验操作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固体样品(如石头、木头、金属等)、实验器材(如天平、尺子等)。
学具:固体观察记录表、固体分类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固体物品,引发学生对固体物质的关注,提出问题:“什么是固体?固体有什么特征?”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固体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固体是一种物质状态。
(2)分析固体特征,如形状、体积、质量等。
(3)讲解常见固体的识别和分类。
4. 实践活动:(1)分组讨论,学生分享观察到的固体特征。
(2)进行固体分类游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5. 例题讲解:教师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认识固体2. 板书内容:(1)固体概念(2)固体特征(3)固体分类(4)常见固体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列举三种固体,并描述它们的特征。
(2)将下列固体进行分类:石头、木头、金属、水、空气。
答案:(1)略(2)固体:石头、木头、金属;液体:水;气体:空气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固体的概念和特征有了初步了解,但仍需加强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
2. 拓展延伸:(1)收集更多固体样品,进行观察和分类。
(精品)三年级科学上册《认识固体》教学设计

《认识固体》教学案例一、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建立物质概念和物质意识的基础上,以“固体和液体”为主题,从物质的“状态”、“变化”和“分离”等方面进一步丰富和拓展物质概念,形成“世界是物质的”这一基本科学观念,也为学生将来认识“物质的微观世界”奠定基础。
本课以生活中常见的固体为研究对象,共安排了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辨认教室里的物品是否是固体,并延伸对柔软、细颗粒状固体的辨认,充分感知固体。
第二部分在了解固体性质的基础上,通过动手实践想办法比较不同固体的体积大小。
第三部分判断固体形状、大小变化后是否还是固体,性质是否会改变。
学生通过联系生活中固体形状或大小的变化、自然界岩石的变化,知道固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改变原来的形状或大小,但固体的特性不变。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低年级研究典型具象物质“石头”“水”和“空气”的基础上,形成了初步的“物质概念”和“物质意识”,但他们判断一个物体是固体还是液体时,往往是把自己熟悉的、具体的某一固体或液体作为标准,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固体概念。
所以本课在判断诸如纱巾、羽毛、面粉、食盐等物体属于什么状态时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对固体特征的认识不足,对“固体”概念比较模糊。
当明确固体是有确定形状、体积和质量的,学生自然就比较容易区分出到底哪些物体是固体。
通过动手实践也能想办法比较出不同固体体积的大小。
三、学习目标能辨认生活中常见的固体,认识固体的性质;能用多种方法比较固体体积的大小;知道固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改变原来的形状或大小,但固体的特性不变。
四、重点与难点重点:认识固体的性质。
难点:用多种方法比较固体体积的大小。
五、教学准备:纱巾、羽毛(羽毛枕)、面粉、食盐、三组积木块、带刻度的小尺、透明杯子、玉米淀粉、大小不一的两个小玩偶,量杯、锤子、粉笔、剪刀、纸张、蜡烛、小刀六、教学过程(一)辨认教室里的物品是否是固体1.谈话:同学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大家研究过石头、空气和水,这些物体都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物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固体》教学案例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建立物质概念和物质意识的基础上,以“固体和液体”为主题,从物质的“状态”、“变化”和“分离”等方面进一步丰富和拓展物质概念,形成“世界是物质的”这一基本科学观念,也为学生将来认识“物质的微观世界”奠定基础。
本课以生活中常见的固体为研究对象,共安排了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辨认教室
里的物品是否是固体,并延伸对柔软、细颗粒状固体的辨认,充分感知固体。
第二部分在了解固体性质的基础上,通过动手实践想办法比较不同固体的体积大小。
第三部分判断固体形状、大小变化后是否还是固体,性质是否会改变。
学生通过联系生活中固体形状或大小的变化、自然界岩石的变化,知道固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改变原来的形状或大小,但固体的特性不变。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低年级研究典型具象物质“石头”“水”和“空气”的基础上,形成了初
步的“物质概念”和“物质意识”,但他们判断一个物体是固体还是液体时,往往是
把自己熟悉的、具体的某一固体或液体作为标准,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固体概念。
所以
本课在判断诸如纱巾、羽毛、面粉、食盐等物体属于什么状态时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对固体特征的认识不足,对“固体”概念比较模糊。
当明确
固体是有确定形状、体积和质量的,学生自然就比较容易区分出到底哪些物体是固体。
通过动手实践也能想办法比较出不同固体体积的大小。
三、学习目标
能辨认生活中常见的固体,认识固体的性质;
能用多种方法比较固体体积的大小;
知道固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改变原来的形状或大小,但固体的特性不变。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固体的性质。
难点:用多种方法比较固体体积的大小。
五、教学准备:
纱巾、羽毛(羽毛枕)、面粉、食盐、三组积木块、带刻度的小尺、透明杯子、玉米
淀粉、大小不一的两个小玩偶,量杯、锤子、粉笔、剪刀、纸张、蜡烛、小刀
六、教学过程
(一)辨认教室里的物品是否是固体
1.谈话:同学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大家研究过石头、空气和水,这些物体都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物质。
根据物质状态不同,可把它们分为固态、液态和气态。
像石头这样固态的物体叫固体,像水这样液态的物体叫液体,像空气这样气态的物体叫气体。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固体。
2.观察教室,辨认教室里的物品哪些是固体,哪些不是固体。
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教室里的物品哪些是固体?哪些不是固体?
3.提问:为什么说它们是固体呢?
交流总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4.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物体是固体?
5.教师出示实物或课件:纱巾、面粉、羽毛、食盐。
提问:接下来考考同学们,请问这些物体是固体吗?
小组交流,填写实验册第6页第2小题。
6.交流分析:为什么认为它们是固体?
7.强化固体概念。
【意图解析】对于三年级学生而言,或多或少对固体都有所了解,但对固体的概念比较模糊。
开课就直接拿出“固体”这个词显然有些生硬,所以先领同学们回顾了一下之前
了解研究过的石头、空气、水,让孩子们简单了解这是三种不同的物质状态。
然后明确本
课着重研究固体。
通过观察教室里哪些是固体哪些不是固体,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可能发生疑惑的固体,如:面粉和食盐,此刻可出示显微镜下看到的食盐晶体和面粉颗粒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从而建立正确的固体概念和对固体特征的认识。
(二)比较固体体积的大小
1.出示三组积木图片,分析哪一组积木的体积大?
交流提示:每块积木的形状和大小一致,有什么办法来比较呢?(数积木块)
2.出示两堆粉末,一堆是面粉,一堆是玉米粉,比较哪一堆粉末的体积大?
学生动手操作提示: A.借助带刻度的小尺和一个透明杯子来完成任务。
B.装粉末时,要适当摇晃,表面要保持平整。
C.用尺测量杯中粉末的高度时,尺子贴在杯子外壁竖直测量,测
量时注意零刻度的位置。
也可直接在杯外侧画出标记线进行比较。
3.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玩偶。
提问:如何比较这两个玩偶体积的大小呢?——采用埋盐法。
学生动手操作提示: A.取足量的盐,装入量杯中,测出盐的体积。
B.把一个玩偶完全埋入盐中,测出玩偶和盐的总体积。
C.利用相同方法测另一个玩偶和盐的总体积。
D.通过比较两个总体积,得出玩偶体积的大小。
4.小结:针对不同形状的物体测量其体积,我们可以采用有标准测量和间接测量的方法来进行。
课下同学们可以借助今天学到的测量体积的方法,试着比较一下其它物体的体积大小。
【意图解析】这是一个动手操作环节,目的是通过对三种不同形状的物体测量其体积,使学生了解有标准测量和间接测量等多种测量方法。
比较积木体积大小,课堂上可能很难准备出那么多积木,让学生分组来进行比较,但可以采用图片或者教师演示的方式来进行,只要学生掌握如果每块积木的形状和大小一致,可以采用数积木的方法进行比较即可。
粉末堆和玩偶体积的比较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学生会非常感兴趣,活动的同时掌握了测量方法。
(但要注意强调细节,不要把盐和粉末弄的到处都是。
做好相关教育。
)(三)拓展——辨认变化后的固体
1.演示敲碎粉笔、剪碎纸、切碎蜡,请问它们还是固体吗?
交流分析。
2.出示图片和视频,提问:大自然中的岩石经过风吹日晒雨淋,最后会变成什么?它们还是固体吗?
3.小结:固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改变原来的形状或大小,但构成物体的物质状态没有改变。
【意图解析】这个环节是逐层深入,加深对“固体”这个概念的理解,除了生活中常
见的固体,当改变原有固体形状、大小时,它们还是否是固体呢?通过敲碎粉笔,剪碎纸和切碎蜡烛这几个活动,慢慢让学生去感受,帮助学生去理解。
如:一支粉笔→一截粉笔→粉笔颗粒→粉笔灰,每一个环节都让学生去判断是不是固体,并说出自己的判断依据。
从而清楚认识到不管如何改变,它们还是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具备固体的性质。
从而更加深入的认识固体。
当然所谓的外力不仅仅是人为采取的外力,风吹日晒雨淋也都属于外力,是大自然施加给物体的外力。
(四)本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仅仅认识的是固体,除了固体还有液体和气体,它们和固体是否一样?又有哪些特殊的性质呢?我们将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渐学到。
【意图解析】这个环节即是对本课的一个总结,又为后续学习埋下伏笔。
七、板书设计。
8、认识固体
石头→固体性质: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外力作用改变形状和大小,但还是固体
水→液体
空气→气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