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知多少
节日常识知识大全
节日常识知识大全
节日是指人们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根据历史、宗教、文化等因素而进行的一系列庆祝和纪念活动。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节日及其相关知识:
1. 春节:也称为农历新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公历1月21日至2月20日期间庆祝。
春节是中国人团聚和欢庆的日子,还有拜神、放鞭炮、贴春联、吃团圆饭、舞龙舞狮等习俗。
2.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人们会观赏和放飞灯笼,猜灯谜,吃元宵等。
3. 清明节:农历四月初四或五日,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
人们会扫墓、祭拜祖先,也会踏青赏花。
4. 劳动节:每年的5月1日是国际劳动节,是为了纪念工人阶级的节日。
在这天,人们会举办各种庆祝活动,展示劳动者的辛勤劳动。
5.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人们会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等,以纪念古代诗人屈原。
6.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人们会赏月、吃月饼,祈求团圆和幸福。
7. 国庆节:每年的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庆日。
人们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庆祝中国的国家独立和成立。
8. 圣诞节:公历12月25日,是西方的传统节日,纪念耶稣基督的诞生。
这一天人们会互赠礼物、装饰圣诞树等。
以上只是部分节日的知识,不同国家和地区还有许多其他特色的节日,如万圣节、感恩节、复活节等。
节日对于人们来说除了庆祝和欢乐的意义,还承载着文化、历史、宗教等多重的内涵。
民族节日知识点总结
民族节日知识点总结
在中国,有许多重要的民族节日,其中一些是传统的农历节日,而另一些是在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上所设立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国主要民族节日的知识点。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节日之一。
每到春节,全国各地都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包括走亲访友、吃团圆饭、放鞭炮、舞狮子和龙等传统节目。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也是一个重要的节气。
人们通常会在这一天扫墓祭祖,为逝去的亲人烧纸钱、烛火和祭品。
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民族节日,主要是为了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
在这一天,人们通常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喝雄黄酒等。
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阴历八月十五日的节日,用以纪念古代的月神嫦娥。
在这一天,人们通常会赏月、吃月饼、赋诗等。
国庆节:国庆节是中国的国家节日,定于每年的十月一日。
这一天,人们会参加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包括升国旗、举行盛大的阅兵式、举行文艺表演等。
除了以上的传统民族节日外,中国还有一些特色鲜明的民族节日,如元宵节、重阳节、腊八节、春耕节等。
这些民族节日都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
与中国不同,世界各地的民族也有各自的传统节日。
如印度的排灯节、日本的七五三节、美国的感恩节、澳大利亚的澳洲日等。
这些节日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总结民族节日的知识点,不仅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各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还可以增进民族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民族节日的庆祝活动将会更加丰富多彩,为世界各地的人们带来更多的欢乐和精彩。
中国四个传统节日的知识点
中国四个传统节日的知识点知识改变命运,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知识是智慧的源泉,知识可以使人明智,陶冶人们的灵魂。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中国四个传统节日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中国四个传统节日的知识1正月初一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春节,对应冬季,辞旧迎新。
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意义上的新年,也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由上古时代岁首祭祀活动演变而来,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春节也有很多传统习俗,如:扫尘,守岁,拜年,贴春联,做年夜饭……每逢春节,家人们都会聚在一起做年夜饭,孩子们则嘻嘻闹闹的玩耍,等着鞭炮声响起去跟家人要压岁钱……春节的作文每当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贴上了春联,放起了炮竹,街上是张灯结彩、热闹非凡。
全城好像变成灯的世界,光的海洋。
三十晚上,我和妈妈一起包了几盘饺子。
包完饺子,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这让我百思不得其解。
于是我跑去问妈妈说:“为什么每次过春节都要吃饺子呢?”妈妈说:“因为饺子像元宝,吃了就能富贵。
”我终于明白了。
吃完饺子,我看了《春节联欢晚会》,一会是小品、一会儿是表演的,一会儿是歌舞,真是丰富多彩!到了初一,我和妈妈一起去爷爷奶奶家拜年。
我一见到两位老人家,就恭恭敬敬地说:“爷爷、奶奶我给你们拜年了,祝你们身体健康,长命百岁!”爷爷奶奶见我这么懂事,笑得合不拢嘴,连忙给了我压岁钱。
一转眼就到了初二。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天,因为这样我就能得到更多的压岁钱。
我早早地起了床,一直叫妈妈早点带我去外婆家。
到了外婆家,外婆和灰灰一起在家门口迎接我。
我连忙给外婆鞠了一躬,说:“外婆,我给您拜年了,祝您寿比南山,永远快乐!”外婆听了,一边把我抱在怀里,一边夸我长大了,懂事了。
旁边的灰灰摇着尾巴,好像在说:“衡玥,你终于来了,我都等你大半天了。
”晚上,外婆煮了许多菜:有肉,有鱼,有青菜、萝卜……可香了。
这把我的肚子吃得鼓鼓的,犹如一个大皮球。
之后外婆又给我了压岁钱,我开心极了!睡觉前我把我得到的钱数了数,整整有两千多块,我决定一半给爷爷、奶奶、外婆、买礼物,一半捐给灾区的小朋友。
“传统节日知多少”主题班会教案
传统节日知多少主题班会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2. 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活动。
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我国的传统节日。
2. 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活动。
三、教学难点1. 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的内涵。
2. 如何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四、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3. 学生分组,每组选定一个传统节日进行调查和研究。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1. 教师通过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哪些传统节日?”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2. 学生分享自己所知道的传统节日。
第二环节:自主学习1. 学生分组,每组选定一个传统节日进行调查和研究。
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询问家长等方式,了解所选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活动。
第三环节:分享交流1. 每组学生代表进行分享,介绍所选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活动。
2.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分享内容进行补充和讨论。
第四环节:游戏环节1. 教师设计有关传统节日的游戏,如连线、填空、猜谜等。
2. 学生参与游戏,增加对传统节日的了解和兴趣。
第五环节:总结与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班会的收获,让学生认识到传统节日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看法,提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决心。
第六环节: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的传统节日,编写一篇关于传统节日的短文。
2. 学生通过绘画、手抄报等形式,展示自己对传统节日的理解和祝福。
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的传统节日,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传承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
六、教学拓展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传统节日,可以邀请专家或家长来校进行专题讲座,分享传统节日的的历史、文化及习俗。
传统节日知识
传统节⽇知识 中国的传统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化的⼀个组成部分。
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传统节⽇知识的内容,希望⼤家喜欢! 腊⼋节 农历⼗⼆⽉⼋⽇为中国腊⼋节。
民间有⾷腊⼋粥的习惯。
腊⼋粥也叫⼋宝粥,相传腊⼋节是佛祖“成道”之⽇,佛寺要仿效牧⼥献糜的故事,取⼋种⾹⾕和果实制粥供佛,故名⼋宝粥,腊⼋粥制法简单,营养丰富,味道⾹甜。
到了宋代,民间争相效仿,⼴为流传,成为⼀道深受⼈民喜爱的美⾷。
过年的传说 相传:中国古时侯有⼀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爬上岸来吞⾷牲畜伤害⼈命,因此每到除⼣,村村寨寨的⼈们扶⽼携幼,逃往深⼭,以躲避"年"的伤害. 今年的除⼣,乡亲们都忙着收拾东西逃往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个⽩发⽼⼈,只见他⼿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若朗星。
对⼀户⽼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晚,他定能将"年"兽驱⾛.众⼈不信,⽼婆婆劝其还是上⼭躲避的好,⽼⼈坚持留下,众⼈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躲避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
它发现村⾥⽓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婆婆家,门贴⼤红纸,屋内独⽕通明。
“年”兽浑⾝⼀抖,怪叫了⼀声。
突然传来⽩发⽼⼈然响的爆⽵声,"年"兽混⾝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年"兽最怕红⾊,⽕光和炸响.这时⼤门⼤开,只见院内⼀位⾝披红袍的⽼⼈哈哈⼤笑,"年"兽⼤惊失⾊,仓惶⽽逃. 第⼆天,当⼈们从深⼭会到村⾥时,发现村⾥安然⽆恙,这才恍然⼤悟,原来⽩发⽼⼈是帮助⼤家驱逐"年"兽的神仙,⼈们同时还发现了⽩发⽼⼈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从此,每年的除⼣,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户户灯⽕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过年". 春节 农历正⽉初⼀是春节,⼜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
中国的11个传统节日 传统习俗你知道多少
中国的11个传统节日传统习俗你知道多少传统节日与人们日常生活严密相连,节日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内涵丰富、底蕴深厚、形式多样。
在众多节日中,你知道多少传统节日的习俗,下面就跟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传统节日及习俗【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
此节乃一岁之首。
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纳公历纪元后。
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
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欢乐、五谷丰收、人畜兴隆,多与农事有关。
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闻。
随着社会的开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春节,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101多年前,民间艺人百本张曾在他的曲本中这样写道:正月里家家贺新年,元宵佳节把灯观,月正圆,花盒子到处瞅,炮竹阵阵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
这是历史上关于岁首春节的生动写照。
相传尧舜时期,我国就有了这个节日。
殷商甲骨文的卜辞中,亦有关于春节的记载,有庆祝岁首春节的风俗。
但当时的历法,是靠观象授时,是否精确,尚难确定。
到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我国人民缔造了太初历,明确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
从这时起,农历新年的习俗就流传了2000多年。
直到新中国成立,改用公元以后,这个节日就改为春节。
【元宵】农历正月十五,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
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
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10个传统节日有哪些?
10个传统节日有哪些?节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你知道多少个中国的传统节日呢?你知道这些节日的来历吗?下面小编带来10个传统节日有哪些,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希望能带来参考。
一、春节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二、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这便是春节过后的第一个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
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也是过去姑娘小伙最喜欢的日子之一。
三、清明节清明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在公历4月5日左右。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相传在春秋时期,有“割股啖君”之功的介之推辅佐晋文公重耳回国后,功不言禄,与母隐迹绵山。
晋文公求之不出,抱树而死。
后来晋文公为悼他,禁止国人在之推死日生火煮食,只吃冷食,以后相沿成俗,这一天定为“寒食禁火节”。
寒食节最初确定在寒冷的冬季,后来“随时之宜,唯变所适”,逐渐演变确定在了清明节令期间。
鉴于寒食节活动内容长期在清明节日期间进行,久而久之,寒食节名称渐渐被“清明”所替代。
“传统节日知多少”主题班会教案
“传统节日知多少”主题班会教案第一章:教案简介1.1 主题:传统节日知多少1.2 课时:1课时1.3 年级:五年级1.4 教学目标:1.4.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知道各个节日的来历、习俗和特点。
1.4.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1.4.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春节:介绍春节的来历、习俗和特点,如贴春联、放鞭炮、拜年等。
2.2 清明节:介绍清明节的来历、习俗和特点,如扫墓、踏青、清明祭祖等。
2.3 端午节:介绍端午节的来历、习俗和特点,如赛龙舟、吃粽子、佩香囊等。
2.4 中秋节:介绍中秋节的来历、习俗和特点,如赏月、吃月饼、团圆等。
2.5 重阳节:介绍重阳节的来历、习俗和特点,如登高、赏菊、插艾等。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喜欢的节日,引出本课主题。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互相交流,了解各个节日的来历、习俗和特点。
3.4 分享成果:各组代表分享研究成果,让大家了解更多的传统节日。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自评:评价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和收获。
4.2 同伴评价:评价他人的表现和分享成果的质量。
4.3 教师评价: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肯定和鼓励。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5.2 参考资料:相关传统节日的书籍、文章、视频等。
5.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白板等。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活动一:节日知识问答竞赛目的:通过竞赛形式激发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兴趣,巩固所学知识。
方法:教师出题,学生抢答,答对者获得小奖品。
准备:题目、奖品。
6.2 活动二:节日习俗体验目的:让学生亲身体验节日习俗,加深对节日文化的理解。
方法: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节日,让学生现场体验相关习俗(如包粽子、做月饼等)。
准备:材料(如粽叶、糯米、月饼模具等)、场地布置。
中国一年传统节日表
中国一年传统节日表如下:
节日日期
节日名称
节日简介
农历正月初一
家人通常会团聚,进行各种庆祝活动,如放烟花、舞龙舞狮、贴春联等,以此辞旧迎新,祈求新的一年吉祥平安。
农历正月十五
元宵节
在这一天,人们会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以表达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阳历四月四日
腊八节
用以祭祀祖先,喝腊八粥,祈求来年吉祥如意。
农历腊月三十
除夕
家人会团聚,吃团圆饭,守岁,共度一年的最后时刻。
清明节
清明是用来祭祀先祖和扫墓的重要节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和感激。
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
人们会举行龙舟赛、吃粽子,并伴有挂香包、喝雄黄酒的习俗,以纪念诗人屈原。
农历八月十五
中秋节
人们会在这一天赏月、吃月饼,寓意团圆和美满。
农历九月初九
重阳节
人们会登高遥祭、赏菊花、佩插茱萸,以示健康长寿。
农历腊月初八
中国个传统节日详细介绍
1,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七夕节旧时在民间七月七日是一个很热闹的节日,当时对这一天兴趣最大的,还是年轻女子;她们穿新衣,拜双星,并乞巧;宋时杭州的小儿女,七夕之时多效颦"摩侯罗",穿半臂花衣,胸前装饰乞巧时的楸叶、瓜果等图形;靓妆笑语,竞往湖边放蜡制的鸳鸯等一类水鸟,浮于水上;妇人喜于盒内贮小蜘蛛,让蜘蛛在盒内织网,看织网之疏密,谓之"巧"之多少也;穿针乞巧是七夕中小女儿们的节目之一,据说在汉代已经盛行;荆楚岁时记中说: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也有把"穿针"转为"丢针"的;形式是在七夕夜晚,盛一碗水,放在星光下;然后把绣花针丢入水里,让它漂浮在水面上,星光辉映下的针影,照在碗底,会生浮动的阴影,变化多端;依其形状,就可以占卜投针姑娘针绣工作是拙是巧;还有一种游戏节目是七位姑娘互相邀约,结伴在七夕之夜的园庭,各以巾帕遮目,然后仰首向天,面对牛郎织女星,根据所看到的景象预卜自己的终身大事;不过遮目怎能看到天象呢这自然不是看双星,而是闭目作幻想了;神话的七夕作为一个"情人节",也应该是有其意义的;2,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 "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我国民间有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民间相传,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某个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经过长江,见江面有漂浮物,为一种外白内红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请教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元宵和春节的年糕,端午节的粽子一样,都是节日食品;吃元宵象征家庭象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元宵在南方称"汤圆"、"圆子"、"浮圆子"、"水圆",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元宵节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节燃灯放火,自汉朝时已有此风俗,唐时,对元宵节倍加重视;在元宵节燃灯更成为一种习俗;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元宵节燃灯的习俗,经过历朝历代的传承,节日的灯式越来越多,灯的名目内容也越来越多,有镜灯、凤灯、琉璃灯等等;元宵节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3,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龙节龙抬头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 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每当春龙节到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春龙节的来源,在我国北方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故事;说,武则天当上皇帝,惹恼了玉皇大帝,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不久,司管天河的龙王听着民间人家的哭声,看着饿死人的惨景,担心人间生路断绝,便违抗玉帝的旨意,为人间降了一次雨;玉帝得知,把龙王打下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人们正在翻晒玉米种子时,想到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就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子里设案焚香,供上开了花的"金豆";龙王抬头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声向玉帝喊到:"金豆开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从此,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吃;其实,在农历二月以后,"雨水"节气来临,冬季的少雨现象结束,降雨量将逐渐增多起来,这本来就是华北季风气候的特点;4,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清明节清明节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的阳历4月5日前后;清明节后雨水增多,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无论是大自然中的植被,还是与自然共处的人体,都在此时换去冬天的污浊,迎来春天的气息,实现由阴到阳的转化;古有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之说,相传起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一事,后逐渐清明寒食合而为一;唐代扫墓日期一般在寒食节,宋后移到清明;传说中“寒食节”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来历即是为纪念介子推“割股充饥”而不图为报,最终在此被大火烧山而亡,绵山也因此又称“介山”;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明清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清明节还有许多失传的风俗,如古代曾长期流传的戴柳、射柳、打秋千等,据载,辽代风俗最重清明节,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秋千为乐,仕女云集,踏青之风也极盛;5,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天贶节、姑姑节"六月六,请姑姑";过去,每逢农历六月初六,农村的风俗都要请回已出嫁的老少姑娘,好好招待一番再送回去;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晋国有个宰相叫狐偃;他是保护和跟随文公重耳流亡到列国的功臣,封相后勤理朝政,十分精明能干,晋国上下对他都很敬重;每逢六月初六狐偃过生日的时候,总有无数的人给他拜寿送礼;就这样狐偃慢慢地骄傲起来;时间一长,人们对他不满了;但狐偃权高势重,人们都对他敢怒不敢言;狐偃的女儿亲家是当时的功臣赵衰;他对狐偃的作为很反感,就直言相劝;但狐偃听不进苦口良言,当众责骂亲家;赵衰年老体弱,不久因气而死;他的儿子恨岳父不讲仁义,决心为父报仇;第二年,晋国夏粮遭灾,狐偃出京放粮,临走时说,六月初六一定赶回来过生日;狐偃的女婿得到这个消息,决定六月初六大闹寿筵,杀狐偃,报父仇;狐偃的女婿见到妻子;问她:"像我岳父那样的人,天下的老百姓恨不恨"狐偃的女儿对父亲的作为也很生气,顺口答道:"连你我都恨他,还用说别人"他丈夫就把计划说出来;他妻子听了,脸一红一白,说:"我是你家的人,顾不得娘家了,你看着办吧"从此以后,狐偃的女儿整天心惊肉跳,她恨父亲狂妄自大,对亲家绝情;但转念想起父亲的好,亲生女儿不能见死不救;她最后在六月初五跑回娘家告诉母亲丈夫的计划;母亲大惊,急忙连夜给狐偃送信;狐偃的女婿见妻子逃跑了,知道机密败露,闷在家里等狐偃来收拾自己;六月初六一早,狐偃亲自来到亲家府上,狐偃见了女婿就像没事一样,翁婿二人并马回相府去了;那年拜寿筵上,狐偃说:"老夫今年放粮,亲见百姓疾苦,深知我近年来做事有错;今天贤婿设计害我,虽然过于狠毒,但事没办成,他是为民除害,为父报仇,老夫决不怪罪;女儿救父危机,尽了大孝,理当受我一拜;并望贤婿看在我面上,不计仇恨,两相和好"从此以后,狐偃真心改过,翁婿比以前更加亲近;为了永远记取这个教训,狐偃每年六月六都要请回闺女、女婿团聚一番;这件事情张扬出去,老百姓各个仿效,也都在六月六接回闺女,应个消仇解怨、免灾去难的吉利;年长日久,相沿成习,流传至今,人们称为"姑姑节";农历六月初六,除了是"姑姑节"外;在古代还是另外一个节日,名叫天贶赐赠的意思节;该节起源于宋真宗赵恒;某年的六月六日,他声称上天赐给他天书,遂定是天为天贶节,还在泰山脚下的岱庙建造一座宏大的天贶殿;天贶节的民俗活动,虽然已渐渐被人们遗忘,但有些地方还有残余;江苏东台县人,在这一天早晨全家老少都要互道恭喜,并吃一种用面粉搀和糖油制成的糕屑,有"六月六,吃了糕屑长了肉"的说法;还有"六月六,家家晒红绿"的俗谚;"红绿"指五颜六色的各样衣服;此谚的后一句,又作"家家晒龙袍";在扬州有个解释,说乾隆皇帝在扬州巡游的路上恰遭大雨,淋湿了外衣,又不好借百姓的衣服替换,只好等待雨过天晴,将湿衣晒干再穿,这一天正好是六月六,因而有"晒龙袍"之说;江南地区,经过了黄梅天,藏在箱底的衣物容易上霉,取出来晒一晒,可免霉烂;此外还有给猫狗洗澡的趣事,叫做"六月六,猫儿狗儿同洗浴";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个节日,叫做翻经节;传说唐僧到西天取经回来,不慎将所有经书丢落到海中,捞起来晒干了,方才保存下来;因此寺院藏经也在天贶节这一天翻检曝晒;6,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秋节八月十五日是秋天的正中,所以被称为中秋或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还要圆,要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中秋前夕,人们都尽可能和家人团聚,取人月双圆的意义,八月十五又叫“团圆节”;中秋节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民间传统节日;早在三代时期我国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晚上,有赏月、游湖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以前,江苏地区的中秋夜,妇女们多外出在月下游玩,或互相拜访,或结伴去佛寺尼庵,或举行盛大的文艺活动;甚至玩到四更鸡鸣;这一风俗当地叫做“走月亮”;上海的习俗与江苏差不多;只是中秋夜,妇女外出游玩必须要走过至少三座桥,因而叫做“走三桥”;古时还有祭月和拜月活动;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如果家里有孕妇,就要多切一份;拜月不是指祭月时的拜月;这种风俗源于北宋京师;当夜,满城人家,不论穷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着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许多地方还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习俗;如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7,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祭祖节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又称"祭祖节";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新收时祭祀祖宗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本;故人们也在十月初一用黍矐祭祀祖先;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今天江南的许多地区,还有十月初一祭新坟的习俗;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气候渐渐寒冷;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做"送寒衣";因此,十月初一,又称为"烧衣节";后来,有的地方,"烧寒衣"的习俗,就有了一些变迁,不再烧寒衣,而是"烧包袱"人们把许多冥纸封在一个纸袋之中,写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应称呼,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无寒衣之实;人们认为冥间和阳间一样,有钱就可以买到许多东西;关于祭祖节还有这样一个蔡伦造纸和蔡莫烧纸的故事;蔡伦刚发明出纸时,买卖很好;蔡伦的嫂子慧娘就让丈夫蔡莫向蔡伦学习造纸;回来开了一家造纸厂,但蔡莫造的纸,质量不好,卖不出去,二人很着急;后来,慧娘想了一个办法,摆脱了困境;某天的半夜,慧娘假装因急病而死;蔡莫伤心欲绝,在她的棺材前悲哀不已,他边烧纸边哭诉:"我跟弟弟学造纸,不用心,造的纸质量太差了,竟把你气病了;我要把这纸烧成灰,来解心头之恨;"他烧完了又抱来纸烧,烧了一阵之后,只听见慧娘在棺材里喊:"把门开开,我回来了;"这可把人们吓呆了,人们把棺材打开,慧娘装腔作势地唱道:阳间钱能行四海,阴间纸在做买卖;不是丈夫把纸烧,谁肯放我回家来慧娘唱了很多遍说:"刚才我是鬼,现在我是人,大家不要害怕;我到了阴间,阎王就让我推磨受苦,丈夫送了钱,就有许多小鬼帮我,真是有钱能使鬼推磨;三曹官也向我要钱,我把全部的钱都送了他,他就开了地府后门,放我回来了;"蔡莫装作糊涂:"我并没有送钱给你啊"慧娘说:"你烧的纸就是阴间的钱;"这样一说,蔡莫又抱了几捆纸,烧给他的父母;在场的人们一听,便以为烧纸有很大的好处,都向蔡莫买纸;慧娘慷慨地送给乡亲,这事一传十,十传百,远近的乡亲都来买蔡家的纸,烧给自己死去的亲人;不到两天,积压的纸被抢购一空;慧娘"还阳"那一天正是农历十月初一,因此,后人都在十月初一祭祀祖先,上坟烧纸,以示对祖先的怀念;十月初一,有的地方还有祭牛王的习俗;相传这一习俗起源于春秋秦国;某日,秦文公命人砍倒一棵梓树,梓树忽然化为一头牛;秦文公令人追杀;牛一下跳入水中,再也没有上来;人们就立"怒特祠"祭祀此牛神;怒特,是高大健壮、威风凛凛的公牛;这样的公牛,在人们的心目中,有着驱疫辟邪、保护牛类的功能;8,中华民族传统节日——腊八节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为讲究,搀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总计不下二十种;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拨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更为讲究的人家,还要先将果子雕刻成人形、动物、花样,再放在锅中煮;比较有特色的就是在腊八粥中放上"果狮";果狮是用几种果子做成的狮形物,用剔去枣核烤干的脆枣作为狮身,半个核桃仁作为狮头,桃仁作为狮脚,甜杏仁用来作狮子尾巴;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象一头小狮子;如果碗较大,可以摆上双狮或是四头小狮子;更讲究的,就是用枣泥、豆沙、山药、山楂糕等具备各种颜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寿星、罗汉像;这种装饰的腊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庙的供桌上才可以见到;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却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意义;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腊八粥在民间还有巫术的作用;假如院子里种着花卉和果树,也要在枝干上涂抹一些腊八粥,相信来年多结果实;腊八这一天,除了祭祖敬神外,还有悼念亡国、寄托哀思的;9,中华民族传统节日——路神节元月初五,“路头神”是吴地所信奉的一位财神;俗以是日为他的生日,祭晒迎接,颇为壮观;“路头”又称“五路神”;据说元末有一何五路,为抵御外寇而死,人们因此祀他为神,名“五路神”;但此“五路神”似乎与作为财神的“路头五路神”无涉;或又以“五路神”实为“五圣神”,或曰“五通神”,在康熙年间汤斌毁禁上方山五通寺以后,民间不敢祀“五通神”,故改其名为“路头”而祀之;一般以此“路头”为古五祀中的“行神”,所谓五路乃东西南北中也;财货无不凭路而行,故人们以行神为财神,谨加祭祀,冀求它引财入门,或出行获利;古人外出行旅,祭祀路神以求平安,此为“祖道”之俗;吴俗接路头,祭祀的也是路神,而这路神变成财神,是因商业的发展,财货流通的加剧;财货往来于陆水之间,人们直观地认为,路在冥冥之中主宰了财货;俗以为接路头,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别灵验,因此叫“抢路头”;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抢路头”了,且相沿成俗;既然路神已不再是行旅的保护者,人们便不再在赴旅时祭祀它了;至于人们在元月初五祭拜路头神,并以此日为其生日,乃五路神中之“五”与初五之“五”牵连之故;北方于此日祭“五穷”也是一样;在正月而非其他月,乃取新年新气象,图一年吉利,财源茂盛,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并进;10,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寒食节每年四月四日,清明节的前一天;传说,这个节日,是纪念春秋的介之推的;介之推是当年晋国的贤臣,侍奉公子重耳后为晋文公;晋国发生内乱,公子重耳被迫逃亡国外,介之推不畏艰难困苦跟随重耳流亡;曾经割自己腿肉熬汤,献给重耳;重耳做了国君后,开始时还铭记介之推,但是时间久了,也把他淡忘了;介之推心中十分难受,和其年迈的母亲回到家乡,隐居在山中;有一天,晋文公发现自己左右少了介之推,想起自己忘了奖赏这个"割股奉君"的贤臣,非常内疚,亲自跑到他隐居的山中寻找;但是只见山峦重叠,葱苍树木,就是不见介之推的影子;他想,介之推是个孝子,如果放火烧山,他一定会背着母亲出来;于是,命令放火烧山,结果火一下蔓延数十里,连烧三日不熄,但介之推没有出来;火熄之后,大家进山察看,才发现介之推和他的老母相抱在一起,被烧死在深山之中;这事传出来,人人尊敬和怀念介之推;以后便在他被烧死的这天纪念他,这天就在每年四月清明节的前一天;因为介之推是被火烧死的,大家在这天都不忍心举火,宁愿吞吃冷食,所以,这天叫"寒食节";11,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
中国传统节日知识(传说、习俗、诗词)
中国传统节日古诗词 习俗
中国:“中华”、“华夏”、“神州” 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有56个民族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拥有五千余年的传统文化和悠久的文明史 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
什么是中国传统节日?
1.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 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 2.中国古代的这些节日,都与节气、神话传说、 历史人物、宗教仪式等有关系。 3.到汉代,中国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定型。 4.来源传说、文化习俗、诗歌等。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3、清明节的习俗
扫
蹴
墓
鞠
插
吃
青
柳
团
4、清明节的诗词
清明 唐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日园林寄友人 唐 贾岛
今日清明节,园林胜事偏。 晴风吹柳絮,新火起厨烟。 杜草开三径,文章忆二贤。 几时能命驾,对酒落花前。
1、端午节的来源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 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 被称为中秋。
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 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 中秋也称仲秋。中秋节又称 “月夕”、 “八月节”、“团圆节”。
1、中秋节的由来与传说
• 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 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
3、七夕节相关的诗词
• 【古诗十九首】之一 • (汉)乐府诗 •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 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 •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鹊桥仙 (宋)秦观
农历传统节日大全
农历传统节日大全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古代有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正旦、正朔等30多种名称。
辛亥革命后,改行公历,这天被定为春节,以区别公历新年的元旦,但一般人们仍习惯把它看作年节,俗称“过年”、“过大年”、“旧历年”、“阴历年”。
年节早见于《尚书·舜典》,到汉代民间习俗就已相当繁多,至今仍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公职人员放假3天,民间欢庆持续半月。
旧俗春节从初一零点开始,山东各地一般由家长首先起来“发纸”,开门前先放一挂火鞭,然后才能说话。
男人在家长的带领下祭拜天地神灵。
春节的第一顿饭都是吃饺子。
煮饺子时,要鸣放鞭炮。
为驱邪恶、求吉利,有的地区烧火煮饺子要用芝麻秸,意味着新一年象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越过越好。
饺子要煮得多,必须有余,饭后锅内要放上馒头,意在有余头。
水饺煮好后,先盛一碗敬天地,再盛一碗敬灶君。
就餐时,除每人一碗外,还要多盛一到二碗,意在希望人丁兴旺。
吃饺子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氛。
春节的饺子里多包有钱、枣、栗子等,吃到红枣,意味着新一年能起早干活,勤劳致富;吃到栗子,意味着新的一年能出大力,流大汗;吃到花生米,就能长命百岁;吃到钱,就能发财。
不管谁吃到其中的哪一种,大家都衷心地祝贺。
如果小孩吃到了钱,家长更十分高兴,认为孩子有出息,除了鼓励以外,还要赏钱,以示祝贺。
许多地方初一吃素馅饺子,取“素静一年”之意。
临清地方初一早饭吃各种馍馍、枣糕、粘窝窝等,又佐以各种丸子、粉条、白菜熬成的“全菜”,名为“吃全年的饭菜”。
春节拜年的习俗由来已久,至今不衰。
首先进行家拜,一家人中,晚辈给长辈拜年,平辈之间互相拜年;尔后进行近拜,就是给没出五服的长辈拜年;最后是远拜,给出了五服的长辈和亲朋好友拜年。
旧时拜年要磕头,现在一般只是问好。
商人拜年,除了问好外,还要互道恭喜发财。
晚辈向长辈拜年时,长辈要给压岁钱。
临清初一拜年,男子与已婚妇女参加,男女分开,拜过自家长辈,再拜族内各长辈,此谓“合族拜年”,之后,由族长率领到各庙宇、异姓祠堂内敬拜神位,此谓“拜庄乡年”,最后,村长指挥全村人于村中十字路口互拜,以解往年纠纷怨气,此则谓“拜团结年”。
“传统节日知多少“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综合性学习。
近些年来,各地兴起了过洋节的热潮: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商家也不失时机推出丰富多彩的促销活动。
到处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气氛。
而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如七夕、腊八、重阳等在年轻一代的心目中已经渐渐淡化了,过得冷冷清清。
为了加深大家对传统节日的感情。
某校决定在各班举办“传统节日知多少”主题班会。
下面是班会的活动内容,请你参与。
(1)班级征集活动主题语,要求是简洁、形象的一句话或一个短语。
你写的是什么?(2分)答:。
(2)请写出一个你熟知的传统节日以及与之相关的对联或诗句。
(2分)节日:与之相关的对联或诗句:(3)根据上一题,请简要介绍在你的家乡人们是怎么过这个节日的。
(80字左右)(3分)答:。
参考答案:(1)2分示例:了解传统节日,弘扬中华文化。
(或让传统节日深入人心)(2)2分示例:清明节(1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1分)(如果选择材料中提供的七夕、腊八、重阳等节日,而又没有相应的诗句,本题不给分)(3)3分示例:每年4月5日的清明节,是传统的扫墓、祭拜先人的日子。
清晨,人们携带酒食、鲜花、纸钱等物品前往墓地,将食物供祭在先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
祭扫毕,折下一丛松柏叶带回家,以示枝繁叶茂,一家顺意,子孙昌盛。
〔所写节日必须与第(2)题选择节日对应,否则不给分〕。
2022年成都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题:传统习俗
【2022年四川成都】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甲传统节日知多少①“五月五,是端阳。
门插艾,香满堂。
吃粽子,洒白糖。
龙舟下水喜洋洋。
”欢快民谣,唱的是习俗丰富的端午。
②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很多,除了端午节,还有元宵节、花朝节、上巳节、清明节、重阳节——这些传统节日的习俗也很丰富。
元宵节吃汤圆,猜灯谜,赏花灯。
清明节祭先祖,放风筝,荡秋千。
二月十二花朝节,民间有“贯红”之俗,文人雅士会相聚饮酒,赋诗唱和。
三月三上巳节,人们以香草沐浴,与亲友携游……丰富的习俗让传统节日成为古往今来人们共同的期盼。
③作为祭祀、天文、术数、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的载体,传统节日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如灼灼夺目的明珠,闪耀着迷人的光彩。
除夕烹鱼,寓意年年有余。
上巳沐浴,祈愿身体安康。
重阳登高,怀想亲朋故交。
中秋赏月,更是构筑了文人墨客的精神家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传统节日体现了先民对天地自然的认识和敬畏,是千百年来人们哀乐祈愿等情感的仪式化表达。
(摘自《中国风俗大辞典》,有删改)乙小议传统节日的“打开”方式①“五月五,是端阳。
门插艾,香满堂。
吃粽子,洒白糖。
龙舟下水喜洋洋。
”插艾,吃粽,赛龙舟,这些是中国人千百年来的端午活动。
如今它们正以新的方式进入人们的生活。
②2021年河南卫视的晚会《端午奇妙游》,以“网剧+网综”的形式,串联《祈》《龙舟祭》等节目,将端午祈福、赛龙舟等习俗鲜活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近年来,不少传统节日都有了新的“打开”方式,如春节集五福、中秋新诗会。
值得一提的是,因“天问一号”着陆火星,回答了2000多年前屈原的“天问”,一些地方还举办了端午航天展。
新的过节方式提高了参与度,增强了体验感。
人们纷纷感慨:“传统节日有魅力,过节这么有意思!爱了,爱了!”③然而,仅仅是形式新就够了吗?理解节日内涵、弘扬节日文化才是根本。
如此,才有助于深度融入传统节日,深刻理解民族文化,从而更有效地建立文化自信。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知识小学生大全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知识小学生大全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瑰宝。
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流传至今,记录着中华文化的深厚内涵。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熟记并传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知识小学生,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春节【时间】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正、正旦等【习俗】贴年红、拜年、祭祀、舞狮拜年:拜年主要是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向诸神、祖先拜年;二是向长辈、亲友拜年。
拜年的次序是:首拜天地神祗,次拜祖先,再拜高堂尊长。
其他重要习俗:贴春联、贴年画、放鞭炮等。
【节日文化代表性诗句】《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拜年》明·文征明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田家元日》唐·孟浩然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新年有感》钱来苏金瓯何事告凋残,此责当涂敢自宽。
遥望中原烽火急,狂流一柱在延安。
满地疮痍不忍看,三边耕织有余欢。
勤劳无逸能兴国,士马腾欢敌胆寒。
《新年作》唐·刘长卿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清明节【时间】夏历春分后十五日,现国家固定为阳历4月5日【别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习俗】扫墓、踏青、荡秋千、蹴鞠等【起源】清明节得名源于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节气。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也效仿,于此日祭祖扫墓。
【著名诗句】《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寒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清明日》唐·李建勋他皆携酒寻芳去,我独关门好静眠。
国旗下讲话稿之国旗下讲话《传统节日知多少》
国旗下讲话稿之国旗下讲话《传统节日
知多少》
陈: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都听过三国演义的故事吧?每每读到诸葛亮借东风的片段,你们是否对他的神机妙算佩服得五体投地呢?诸葛亮为什么对天象如此有把握?其实,这和我们的农历二十四节气有关。
张:今天,就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立冬,又称小阳春。
每年这个时候,一定会连续三天比较冷,然后又会暖和三日,冷天的时候吹西北风,暖和的那几日会转为东南风。
诸葛亮借东风就是利用了这样的时机。
陈:曹操赤壁之战败北后,才弄明白了易经上的两句话,叫做“先甲
三日,后甲三日”。
“先赓三日,后赓三日”。
易经是中国文化
的杰出代表作,是民族智慧的结晶。
这些传统文化,至今仍在影
响着我们的文化。
张:不知同学们对中国的传统节日了解多少呢?比如。
,清明与寒食节有关,是中国古代较早的节日,是在春秋时期为纪念晋国的
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
谷雨用作节气名,与仓颉造字密不可分,端午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的爱国诗人屈原。
冬至亦称冬节,有着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从周代起就有忌祀活动……其实每一个节气的背后都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和发展,更有丰富的节日內涵和习俗。
陈:队员们,在这个立冬的早晨,我们用什么方式纪念这个传承了几千年的传统节日呢?让我们从现在开始重新拾起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了解传统习俗,传承优秀文化,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发扬广大。
传统节日知识问答1
传统节日知识问答1“传统节日知多少”知识竞赛题一、选择题1. 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A.夏朝B.商朝C.周朝D.春秋2. 春节有很多别称,下列选项不是春节的别称的是()A.岁日B.元日C.正旦D.元首3. 中国有一个传统习俗,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要过“小年”,通常人们要吃:()A.元宵B.饴糖C.腊八粥D.饺子4. 下列传说与元宵节无关的是()A.东方朔与元宵姑娘B.汉文帝纪念平吕C.点彩灯D.敖年守岁5. 下列传统节日中,()来源于二十四节气。
A.元宵节B.中秋节C.端午节D.清明节6. 古代寒食节的传统食品没有( )A.糯米酪B.麦酪C.杏仁酪扬D.汤圆7. 屈原是我国战国时期哪国人?()A.秦国B.楚国C.魏国D.赵国8. 端午节有为小孩佩带香囊的习惯,大人在香囊内放朱砂、雄黄、香药等代表的意义是()A.避邪驱瘟B.一种装饰C.治病防身D.吉祥如意9. 七夕节,中国人通常吃什么?()A.蒿饼B.巧果C.汤圆D.竹筒饭10. 端午节这天,古人在日出前为孩子们系五彩丝,俗称五色丝,代表意义是()A.避除兵鬼B.不染病瘟C.祝贺祝寿D.女性劳作功绩11. 中秋节人们必吃月饼,吃月饼主要是因为月饼代表着()A.团圆B.甜蜜爱情C.生活美满D.远大前程12.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即是描写中秋节的千古名句,它出自()A.苏轼《水调歌头》B.苏轼《中秋月》C.王建《十五夜望月》D. 辛弃疾《太常引》13. 北方人年夜饭要一般都要吃饺子,其象征意义是( )A.团圆美好B.年年有余C.更岁交子D.五福临门14. 玩花灯也是中秋节的重要习俗,中秋节玩花灯的范围是()A.家庭、儿童之间B.亲戚邻里之间C.全国范围D.少数民族15. 月饼最初是用来做什么的?()A.祭奉月神的祭品B.馈赠亲友的礼物C.节日食品D.地方小吃16. 以下哪个不是中秋节传说?()A.嫦娥奔月B.吴刚伐桂C.玉兔捣药D.迎涛神说17. 冬至人们要吃什么食物()A.饺子B.汤圆C.饼子D.粥18. 古人庆祝“腊八”是为了()A. 庆祝丰收B.祭祀祖先C.表达美好希望D.团圆20. 各地过小年的日期不是全都相同的,在我国大多数地区,小年是在什么时候?()A.腊月初五B.腊月十C.腊月二十三、四D.腊月二十五19.下列哪项描绘的不是清明( )A.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中国传统节日知识清单
中国传统节日知识清单节日名称时间风俗相关诗句1.除夕大年三十吃年夜饭,守岁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2.春节正月初一贴春联,年画、放鞭炮、拜年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3.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猜灯谜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4.清明4.4~4.6 扫墓,踏青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那一天)5.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
6.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拜织女,穿针乞巧天阶月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7.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祭鬼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孟兰古意存。
8.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吃月饼赏月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9.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饮酒赏菊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0.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喝腊八粥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
小试牛刀:1.下面诗句直接或间接地写到了我国的四个传统节日,按节日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②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③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④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A.②③①④B.④①③②C.④②③①D.②①③④(2006年陕西省)请你参加与传统文化有关的学习活动,并完成下列题目。
(1)请根据所提供的信息填写相应的节日来。
①农历九月初九日,有敬老和登高的风俗。
()②公历5月第二个星期日,用康乃馨花表达感恩之情。
()(2)请根据下表显示的调查结果,回答下面问题。
②你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请谈谈你的看法。
③你觉得洋节在中国是应该摒弃,还是应该保留?请发表你的看法。
④就如何保卫传统节日提出你的建议。
⑤请你为保卫传统节日写一条富有感染力的鲜活标语。
地域文化知识清单1.历史人物①武则天——中国唯一一位女皇帝②李白——诗仙③苏轼——精通诗词赋散文书画的全才④邓小平——中国共产党第二代核心领导人2.传统美食麻辣烫,串串香——制作简单,麻辣鲜爽赖汤圆——皮粑绵糯,甜香油重钟水饺——微甜带咸,兼有辛辣担担面——卤汁酥香,鲜咸微辣韩包子——馅心细嫩,鲜香可口钵钵鸡——皮脆肉嫩,甜咸适中龙抄手——皮薄,馅嫩,汤鲜三大炮——香甜可口,不腻不粘肥肠粉——卤香细腻,滑爽耐嚼夫妻肺片——麻辣鲜香,细嫩化渣3.风景名胜九寨沟——童话世界黄龙——人间瑶池峨眉山乐山——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古蜀文明都江堰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三大名人纪念园林——1.武侯祠(诸葛亮)2.杜甫草堂(杜甫)3,望江公园(薛涛)练一练古蜀四川,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样,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的画面。
中国古代的这些节日,大多和天文、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一年中划分个二十四个节气。
节气为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大部分节日在先秦时期,就已初露端倪,最早的风俗活动是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关;神话传奇故事为节日平添了几分浪漫色彩;还有宗教对节日的冲击与影响;一些历史人物被赋予永恒的纪念渗入节日。
到汉代,中国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定型,人们常说这些节日起源于汉代,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政治经济稳定,科学文化有了很大发展,这对节日的最后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节日发展到唐代,已经从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气氛中解放出来,转为娱乐礼仪型,成为真正的佳节良辰。
中国的节日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一到过节,举国同庆,这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主要节日一、春节时间为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春节是农历的一岁之首,俗称“大年”,也叫“大年初一”。
起源春节的来历,在中国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
它是中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
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时节,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加蕴味无穷。
习俗放鞭炮贴春联拜年吃饺子二、元宵节时间:农历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因此又称“上元节”,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
习俗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
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舞龙、赏花灯、舞狮子、看大头和尚戏柳翠、跑旱船、花担子、茶担子等风俗,而在江苏高邮还有看围屏的习俗。
三、龙抬头(头牙)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青龙节,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它是我国农村的一个传统节日,名曰"龙头节"。
头牙是闽南风俗,农历二月初二,是每年的第一个祭拜土地公公的日子,称为“头牙”。
人们在这一天祈求上天在这一年都风调雨顺,祈望有个好收成。
习俗烧纸、放炮、剃头四、寒食节寒食节的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
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
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
风俗拜扫展墓、禁烟、祭祖、寒食、插柳、踏青、蹴鞠、秋千、赏花、斗鸡、馈宴、咏诗等五、清明节时间:阳历四月五日,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最适合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习俗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六、端午节时间:农历五月初五。
农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是中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
“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
因为人们认为“五月”是恶月,“初五”是恶日,因而避讳“五”,改为“端午”。
端午节早在西周初期即有记载,并非为纪念屈原而设立的节日,但是端午节之后的一些习俗受到屈原的影响。
来源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著名爱国诗人,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5]。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用药迷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习俗赛龙舟:当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
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唯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七、七夕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发源于中国,是华人地区以及东亚各国的传统节日,该节日来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
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所以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
习俗穿针乞巧喜蛛应巧投针验巧种生求子为牛庆生晒书晒衣供奉“磨喝乐”拜织女拜魁星八、中元节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
正月十五日汉族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汉族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汉族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
习俗放河灯、祭祖、祀亡魂、焚纸锭等九、中秋节时间:农历八月十五。
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
到了晚上,月圆桂香,旧俗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的象征,要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是赏月的佳节。
中秋节还要吃月饼。
习俗中秋夜人们会备上各种瓜果、蜜饯、熟食品、月饼等到庭院赏月。
十、重阳节时间:农历九月初九。
重阳节(theDoubleNinthFestival)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
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重阳又称“踏秋”与三月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
习俗每到重阳,人们就会想起王维写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
自古以来,重阳节就是人们敬老爱老、思念双亲、渴望团圆的日子。
登高,吃重阳糕,赏菊并饮菊花酒,插茱萸和簪菊花,喝重阳酒。
十一、冬至冬至时间:阳历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
在中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
习俗在中国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
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十二、腊八节时间:农历腊月初八。
古代十二月祭祀“众神”叫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
腊月初八这一天,旧俗要喝腊八粥。
传说释迦牟尼在这一天得道成佛,因此寺院每逢这一天煮粥供佛,以后民间相沿成俗,直至今日。
习俗喝腊八粥、泡腊八蒜十三、尾牙(牙祭)是闽南地区的汉族传统节日,十二月十六日。
习俗财神祭祀活动十四、祭灶(小年、谢灶、灶王节)小年时间:腊月二十三,祭灶是一项在汉族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传统习俗。
习俗祭拜"灶王爷"(又称:灶君公公)十五、除夕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夜、岁除、大晦日,是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节前一天晚。
农历十二月多为大月,有三十天,所以又称为大年三十、年三十、年三十晚、年三十夜。
而十二月小月時为廿九日,有些地区又会改称二九暝。
“除夕”中“除”字的本义是“去”,引申为“易”,即交替;“夕”字的本义是“日暮”,引申为“夜晚”。
因而“除夕”便含有旧岁到次夕而除,明日即另换新岁的意思。
习俗年夜饭贴春联贴窗花贴福字贴年画燃爆竹祭祖压岁钱上坟垒旺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