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805 人民日报:“宪政”本质是美瓦解社会主义的武器

合集下载

依宪治国依宪执政与西方宪政的本质区别

依宪治国依宪执政与西方宪政的本质区别
与西方宪政模式不同,我国国体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它建立在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之上。政体是议行合一的人民代表大会制。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国家行政、审判、检察机关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充分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又有利于形成全体人民的统一意志,既能保证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又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选举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一种民主形式;中国共产党通过群众路线,将人民大众组织起来管理国家,则是民主的实质。前者为后者服务,后者决定前者的性质。党将人民大众组织和团结起来,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宪法和法律,管理自己的国家,这就是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起来的人民民主。
依宪治国、依宪执政与西方宪政的本质区别
马钟成《 光明日报 》( 2014年11月15日 01 版)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我们讲的社会主义依宪治国、依宪执政与西方宪政有着泾渭分明、不容混淆的根本差异。划清两者之间的界限,才能保证依法治国、依宪执政沿着正确的轨道推进。
在美国宪政模式中,司法机构的确独立于人民,但是并不独立于大财团。美国建国以来,联邦最高法院要么被大资本要么被奴隶主所控制(如1836年—1864年的《托尼法案》就公开判定美国的自由黑人不是宪法中所言的公民),以保障个人权利为名维护少数人利益。南北战争以后,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就一直是大资本的代理人。即便是从垄断财团内部来说,联邦最高法院也并非政治中立和独立的机构,其基本规律是垄断财团中哪个党派派别势力大,它就倾向于谁。
二、政治主体和利益主体上的差异
在自由主义和宪政理论看来,社会中并非由阶级和人民构成,而只是诸多利益不同的群体、团体、阶层或个体。为解释个体权利的来源,自由主义不得不援引神权或自然法理,认为上帝或自然法赋予了每个个体不可剥夺的神圣权利。因为个体、群体之间的利益都是不同的,甚至是对立冲突的,这就需要多个政党代表不同个体、集团的利益,实现自由竞争、轮流坐庄,以此保障个人权利——主要是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这种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宪政理念,必然派生出多党竞争制、三权分立、军队非党化、司法独立等制度架构。

人间正道是沧桑— —坚决抵制西方“宪政民主”思潮的渗透侵蚀

人间正道是沧桑— —坚决抵制西方“宪政民主”思潮的渗透侵蚀

人间正道是沧桑——坚决抵制西方“宪政民主”思潮的渗透侵蚀辛湘理民主作为一种文明的政治制度,一直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

但对于什么是民主、如何实现民主,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理论与实践可谓多种多样。

在西方文化传统基础上产生的“宪政民主”制度已经实行了200多年,不可否认其在历史上曾经产生过积极作用,但也不能忽视它弊病丛生的内在缺陷。

特别是在当今时代,其制度性困境越来越明显。

与之相反,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实践、反复探索,形成的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不仅引领新中国70多年来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而且其鲜明的人民立场、强大的治理效能、广泛凝聚共识的优势不断得到彰显,生动印证了“中国式民主在中国行得通、很管用”。

面对近年来不断鼓吹的西方“宪政民主”思潮,我们要从“中国式民主”日益展现出的独特优势和魅力中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划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与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界限,自觉抵制西方“宪政民主”错误思潮的渗透侵蚀,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从民主本质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更真实、更广泛的显著优势。

民主是伴随着阶级产生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并且会随着阶级的消亡而消亡。

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提供真正完全的民主,而民主愈完全,它也就愈迅速地成为不需要的东西,愈迅速地自行消亡。

”作为阶级社会一种政治实践和政治制度,任何民主都是由本国经济基础所决定,是统治阶级的意志体现。

从阶级立场看,西方“宪政民主”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以维护资产阶级私有制为宗旨,为维护资本统治集团少数人利益的民主形式,而不是以维护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为出发点的人民民主。

从民主实现形式看,一人一票的普选制是西方“宪政民主”的主要形式,这种形式看上去每个人好像都有平等的民主权利,但事实上它不过是以虚假的“全民”形式来掩盖维护资产阶级集团利益的本质,而更多的“普罗大众”则处于被政治操弄的边缘。

人民的保护伞——潜评美国的宪政制度

人民的保护伞——潜评美国的宪政制度

每个国家都有 宪法 ,但并不 是每个 国家都有 宪政。通过研 究美国 宪政 的来源及 其发展 ,将会给我 国的法治建设提供极强的借鉴意义。
一Leabharlann 二 、美 国宪政 能够 自我维 护 的原 因
1 . 美国宪法规定的分权制衡和 联邦体制 。 杰弗逊 曾经说过 , 自由政府是建立在猜疑之上 , 而不是建立在信 任之上 的。制宪者们精心 的设置 了这 个制度, 使权 力不能集 中在任何 个人或一个部 门之手, 防止权 力过大 引起 的 “ 一手遮天 ”。三权 分立 使每个 部门都在别 的部门中发挥 一定作用 , 延缓甚 至阻止其他部 门的行 动, 从而使它们相互制约, 形成权力 间的各种平衡 。另一方面, 这一 机制也可 以使得 少数人也有机会 否决他们所强烈 反对的方案 。纵 观美 国历史, 虽然在 国内外重大政策方面都有过失误, 但 比起其他各 国反而 要少得多。在分权制衡下,官员们会主动监督其他官员。况且, 由于复 杂而激烈 的竞选 以及其他轮换制 度, 加上舆论 强有力的不断追 踪监督, 只有精图治的行政首长才 能获得最 高的职位 。 而 另一个 很重 要 的联邦 制则 是确保 社会 和政 治稳 定 的制度 性保 障 。宪法对联邦 政府和州政府各 自的权 力范围作了 明确 的规 定, 包括 各 自专有 的权力 、共享 的权力和各 自禁止 使用的权力 ,直到今天联邦 政府依然无法干预地方上的绝大多数事情 。 2 . 宪 法 之 外 的制 度 对 宪 政 的 保 证 。 如文 章开头所 说,世界上所有 的国家都有宪法 ,有 些宪法 的条 文 比美国的要 多很 多,有些设置 的更加 完美 ,但也有 很多就像是 一纸 空 文 ,被老 百姓所遗 忘。在美国,宪法 的地位 是至高无上的,法是主体, 没有任何一种权力 能凌 驾于宪法之上 ,而且从 1 8 0 3 年起, 联 邦最高 法 院便具有司法审查权 , 即对 宪法拥 有最终解释权 。这样 , 它就有权监 督立法权 、财权 、 人权、军权 、治安权 、外交权等大权在握 的国会和 总统 , 判 决哪些法律或政府政 策违 宪。所 以在美 国不存在凌 驾于宪法 之上 的绝对权力 , 这就是美 国成 为法治国家的关键所在 。如在 2 0 0 3 年 布什 总统在 发动 了伊拉 克战争后,并不 能提 供足够的证据 ,最后被弹 劾 。在美 国任何党派,任何领 导人有义 务 “ 竭尽全力维护 、保护和捍 卫合众 国宪法 ”他们的一切行为都必须在法律 的框架下 ,否 则无论做 任何决策 ,都是寸步难行 。 3 . 最高法 院和大法官所受到的约束 。

战后的社会宪政与法治建设

战后的社会宪政与法治建设

战后的社会宪政与法治建设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战后重建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战后的时期,各国都面临着建设和发展社会宪政与法治的迫切需求。

本文将探讨战后社会宪政与法治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各国在这方面的努力和成就。

一、社会宪政与法治的重要性社会宪政与法治是现代国家政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一个国家的稳定和繁荣具有重要的作用。

社会宪政是指国家政治和社会制度的规范和规则,相应的法治是社会宪政的实现。

社会宪政的建立,可以为国家的政治体系提供一种权力制衡和约束机制,防止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法治的确立,可以保障公民的权益和社会的公正,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

战后,很多国家在经历了战争的摧毁和混乱后,意识到建立稳定的社会宪政和法治制度的必要性。

只有通过建立合理的社会宪政和法治机制,才能使国家重新恢复秩序,实现发展和繁荣。

二、美国的社会宪政与法治建设作为战后的胜利国之一,美国在社会宪政与法治建设方面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

在战后的时期,美国通过宪法的修订和立法的推进,确保了社会宪政和法治机制的有效运行。

首先,美国制定了《联邦宪法修正案》,以确保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不受侵犯。

这些修正案包括人权问题、言论自由、宗教自由等,为美国社会宪政和法治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其次,美国通过建立完善的司法制度,确保了法律的公正实施。

美国最高法院成为了法律解释的最高权威,通过一系列的裁决案例,确保了法律的统一性和适用性。

此外,美国还积极推动了公民参与政治的发展。

通过选举制度的完善和社会参与的鼓励,美国实现了公民对政治决策的广泛参与,确保了社会宪政和法治的民主性和合法性。

三、日本的社会宪政与法治建设战后,日本作为战败国也进行了社会宪政与法治建设的努力。

日本通过宪法的制定和法律的修改,确保了社会宪政和法治机制的运行。

1946年,日本政府制定了《日本国宪法》,宣布实行了社会宪政制度。

这部宪法中明确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以及政府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

宪政的理解

宪政的理解

宪政的理解
宪政,又称立宪主义,是西方政治学和法学中的一个概念,至少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导宪法制定或推动宪法实施的实践;第二层含义是建立并推动特定类型政治制度的实践,这类制度一般包含了有限政府、权力分立、代议民主、司法独立等政治原理。

宪政的根本作用和价值就在于通过国家权力的法律化、制度化,以限制政府权力的滥用、保障公民普遍的自由和权利。

宪政本身并不直接涉及到政府是否通过民主选举产生,但宪政发展与民主制度是密切相关的。

宪政本身并不直接赋予公民权利,而是通过规范政府权力,以防止政府权力的滥用,并对公民权利予以法律保障,在对政府权力予以必要限制的同时,还需要在法律上赋予政府必要的职权。

因此,宪政的根本作用在于构建一个有限政府,为公民普遍权利提供保障。

美国宪政维护资产阶级专政

美国宪政维护资产阶级专政

党报:美国宪政维护资产阶级专政欺骗人民大众马钟成英美主流学者认为其宪政是这样一种政治体制:宪法作为最高权威高于一切,宪法又是自然法和全民意志的体现,于是美国就是一个民主、自由、人权、法治的社会。

但美国的宪法本身是一个矛盾体,一方面在根本上保障资产阶级垄断生产资料、剥削人民大众的权力;另一方面又在很多地方谈人民主权、全民自由。

这两者是无法同时存在的。

究竟哪个方面的条款更能得到落实呢?显然是前者。

在美国,宪法的确高于美国人民大众的意志,但并不高于一切。

美国宪法不是最高权威,美国垄断资本寡头的意志才是。

美国宪法及法律如何解释、执行,都以美国垄断寡头的意志和利益为转移。

而资产阶级能够实现这一切,从根本上看正是依靠其对生产资料的垄断。

只不过为了自身的统治,资产阶级“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而已。

当今美国真正的独立知识分子,如批判法学学派,并不否认这些。

可见,美国的宪政之“名”,完全不符合宪政之“实”。

美国宪政学者及其中国附庸们所宣扬的那种全面民主、自由并体现天意的“宪政”,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这种宪政概念体系是美国迷惑人民大众,维护自身专制统治的神话,也是美国垄断资本寡头及其在华代理人用来颠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信息心理战武器。

这种根本不存在的宪政制度,当然无法与社会主义兼容。

关于美式宪政的本质,美国国父之一汉密尔顿当年在《联邦党人文集》中相对坦白地披露过。

他认为要用一切手段防止多数穷人侵犯少数资产者的利益,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办法并非封建专制的方式,而是使“社会本身将分为如此之多的部分、利益集团和公民阶级”,“使全体中多数人的不合理联合即使不是办不到,也是极不可能”,在他看来此办法“可用美利坚联邦共和国来作范例”。

美国的政治模式稳定运转200多年,根本性的内部原因是美国资产阶级的成熟、强大以及严密的组织性,对应的则是无产阶级的相对幼稚、弱小以及一盘散沙的形态。

反宪政几篇文章

反宪政几篇文章

人民日报海外版:宪政本质上是一种舆论战武器马钟成从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开始,随着自由主义正式浮出水面,宪政理念也开始在中国大行其道。

在持续多年的宪政争论中,大体上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思潮的对立。

马克思主义学者反对在中国推行宪政,他们认为,宪政以私有制的市场经济为基础,旨在使保障资产阶级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的宪法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社会主义中国要拒绝宪政。

自由主义学者的立场则相反,他们认定社会主义制度只能导致“极权”、“专制”,而唯有实行“宪政”,才有民主和自由;为了实行自由、民主的宪政,只能颠覆中国的社会主义宪法和社会主义制度。

两种理论尖锐对立,但在这一点上却取得了难得的共识:宪政只属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无法兼容。

上述两种主要的观点之外,有少数学者提出了“社会主义宪政”的主张。

绝大多数主张“社会主义宪政”的学者,其实认同的还是自由主义思潮,只不过要通过和平演变的方式最终达到“资本主义宪政”的目的。

另外还有少数主张“社会主义宪政”的学者,他们认为,我们的宪政是社会主义宪政,是在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当家做主的宪政,与西方资本主义的那一套毫不相干。

可见,单单主张“宪政”的学者中,就呈现出右、中、左三种不同的倾向。

所有这些宪政论述,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陷阱”:由于“资本主义宪政”一时难以被全党全民接受,于是各类“社会主义宪政”理论纷纷出现。

这种复杂而精妙的理论“陷阱”,不仅仅出现在“宪政”问题上。

例如,苏联解体后,新自由主义休克疗法的大戏在俄罗斯隆重登台,但是在瓦解苏联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戈尔巴乔夫、雅科夫列夫、叶利钦等人,却是一开始以民主社会主义者的面目在苏共内部活动的。

假如当年戈尔巴乔夫们直接以新自由主义者的面目出现,他们很难获得那样大的权力。

这一切恐怕不仅仅是自发形成的。

站在美国实施信息舆论心理战的角度看,为了渗透并颠覆社会主义国家,仅仅依靠那些极右翼的文人或“脱党分子”等共产主义叛徒,宣传赤裸裸的资本主义,恐怕会适得其反。

宪政是强国之本

宪政是强国之本

宪政是强国之本张千帆北京大学宪法学教授我一直很不屑用“富国强兵”之类的话语为宪政辩护,因为在我看来,宪政是本,关乎每一个国民的尊严;富强是末,是个人尊严和自由得到有效保障和充分伸张的自然结果,因而为了富强而追求宪政必然是舍本逐末。

然而,宪政造就强国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我在这里只是想说,宪政和富强之间不只是存在经验上的因果关系,而且是一对逻辑关系。

一个不实行宪政的国家注定是一个弱国。

纵然它一时间强大崛起,也逃不脱衰败的命运。

国何以强?国强在内,而不在外。

一个国家之所以能对外显示经济和军事实力,根源在于内部强大。

一国内部虚弱,百业凋敝、百姓受苦、社会不稳、政府合法性岌岌可危,哪来对外炫耀的本钱?因此,内强是因,外强是果,军事强大尤为皮毛。

兵者,凶也;惟其凶,故为治国之末。

一个只知强军的国家必然是弱国,因为相对外敌来说,本国的人民永远更好对付。

在这样的国家,军队的存在理由与其说是攘外,不如说是安内,而这样的军队一般也不会有真正的战斗力。

纵然朝鲜有能力制造核弹,但没有谁会认为这个遍地饥肠辘辘的国家是一个“强国”。

国内何以强?强在国民团结,而宪政正是国民得以团结的根基。

宪法保障人的基本权利,防止一部分人利用国家机器压迫其他人,避免人为造成内斗和分裂。

宪政国家一面赋予每个人自由发展的平等机会,另一面则遏制了公权无限膨胀的可能,由此实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反之,不实行宪政的国家法度废弛、公权失控、人民堕落。

统治者为了维护极少数人的既得利益,不仅剥夺人民的基本自由,使每个人都孤立虚弱,而且用其攫取的巨大利益中的一小部分收买不公体制的维护者,在人民之间制造各种利益矛盾,让他们相互争斗、自顾不暇,而一个热衷内耗、相互削弱的国家只能是弱国。

当我们因为一部分人的思想言论不合“主流”就将他们打入另类,甚至动用国家机器对他们打击迫害,我们就在削弱这个国家,因为他们是为了原则而生活的君子,代表了这个国家的良心。

趋利避害、趋炎附势是人的本性,也是多数人的生存哲学。

2023年09月昆明市公开选调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笔试历年高频考点试题专家题荟萃附带答案详解

2023年09月昆明市公开选调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笔试历年高频考点试题专家题荟萃附带答案详解
这段文字主要想告诉我们 。 A.新总统奥巴马不仅要应付布什的遗留问题还得有其独特的政治作风 B.布什给奥巴马的执政留下种种难题 C.奥巴马必须完全解决布什遗留的烂摊子 D.许多人都在期待奥巴马的成功救火
14、甲夜入乙家,盗走现金200元,正欲离去,被乙发现。甲为逃走而将乙打成重伤 。甲的行为( )。 A.构成盗窃罪和故意伤害罪 B.构成故意伤害罪 C.构成非法侵入住宅罪和故意伤害罪 D.构成抢劫罪
24、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新建的最大的自然保护区。其所指的三江源是下列哪三 条江河的源头? A.长江、黄河、澜沧江 B.长江、黄河、珠江 C.长江、黄河、松花江 D.长江、淮河、珠江
25、在公元3世纪时,罗马已开始陷入“现状无法忍受,未来也许更加可怕”的“经济、 政治、智力和道德的总解体时期”,兵源日益______,边防逐渐废弛。公元375年,匈奴 西征迫使大批日耳曼人涌入罗马帝国,掀起了移民狂潮,这时已经______的西罗马帝国 无力挡住外族入侵。
38、战争文化研究运用了多种学科、多种理论和多种研究方法来解释战争与社会文化 之间的互动关系,远比运用单一学科解释要______得多,可以修正过去一些错误或存在 的______观点,也可以对历史进行另外一种角度的解释或观察。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合理 偏差 B.科学 误会
A.用人单位对学生的精神状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重视过头了 B.毕业生应该加强对责任意识、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C.“软素质”正成为考量一名毕业生的最重要的指标 D.用人单位对求职学生的“软素质”超过了“硬素质”
21、关于“地球日”的表述,错误的是 。 A.为了保护我们的地球,每年的4月22日被定为“地球日” B.“地球日”最初是由美国人倡议的 C.1973年,第一次掀起大规模的以保护地球为宗旨的群众性运动,并从此产生了“地球 日” D.最初倡议“地球日”的人是一名学者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达标检测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达标检测

第15课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一、填空题:1.随着、,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不复存在,暂时形成了“”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2.冷战结束后,、、不断,成为威胁世界安全的因素。

3.1999年的,是美国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挑战。

这个事件导致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二、选择题:1.对当前世界形势的论述不正确的是()A.新的世界格局已经确立B.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冷战的结束C.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D.“一超多强”2.1999年3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主权国家南联盟进行长时间的轰炸,这一事实表明()A.冷战掩盖下的民族矛盾已成为当今世界最严重的问题B.当今世界出现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C.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D.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总趋势是走向缓和3.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根源在于()A.强大的军事实力B.稳定的政局C.发达的科技和教育D.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4.“一超多强”局面中,处于“一超”地位的是()A.美国B.欧盟C.日本D.俄罗斯5.美国发动科索沃战争的目的是()A.维护人权B.支持科索沃独立C.维护和平D.加强控制巴尔干6.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进入新旧交替时期,出现了"一超多强"的局面,其中“多强”是指:①美国②欧盟③日本④俄罗斯⑤中国()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②③④⑤D.①③④三、判断题:1.随着美苏两极格局的结束,一个新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形成了。

()2.在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过程中,经济实力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3.在科索沃战争中,美国首次打出"人权高于主权"的幌子,干涉并侵略一个主权国家。

()4.科索沃战争,美国是在联合国安理会的授意下发动的。

()5.民主与和平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四、为以下图片填写说明:1. 2.五、问答题:1.1999年3月,美国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幌子,对南联盟进行狂轰滥炸,造成南联盟的重大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

美国独立战争所倡导的宪政民主思想

美国独立战争所倡导的宪政民主思想

美国独立战争所倡导的宪政民主思想美国独立战争,是指美国于1775年4月开始反抗英国殖民统治,最终于1783年以美国独立的形式结束。

这场战争的胜利是建立在美国人民对自由、平等、民主的愿望上的,它不仅结束了美国的殖民统治,更重要的是它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宪政民主的思想在这个时代中站了起来。

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首先打破了英国皇权的威胁,确立了美国独立的地位。

但这场战争所倡导的更是宪政民主的思想。

宪政民主是一种政治理念,它是民主和宪政两个概念的结合。

民主是指人民行使权力的形式,而宪政则是指一种法律和制度的框架,政府和国家行使权力必须在这种框架下进行。

宪政民主是把社会的权力基础和组织形式的问题放在第一位的政治理念。

宪政民主思想的实现离不开制度改革。

美国宪法作为宪政民主的具体实践,为人们提供了实现宪政民主的基本制度。

美国宪法庄严地宣言,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有权利追求幸福、享有自由和平等。

这是基于宪政思想的反抗殖民主义并促进民主的强烈愿望而制定的,同时它也明确规定了政府权力的构成、分立和平衡,保障了人民的权利,使美国成为一个自由、平等、民主的国家。

美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政权的来源为人民,权利属于人民,国家行政权力由三部分构成:立法、行政和司法。

其立法机构--国会,行政机构--总统,司法机构--最高法院,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确保国家行政权力不会滥用。

同时,美国宪法还规定了对公共事务宣布责任、选举权和法律公正的重要性,并保护了人们的自由和权利。

梳理起来,宪政民主思想所倡导的政府关注民意、制定法律、保护人权、实行公平和透明,这些都可以得到保障。

它强调的是政府的权力不应该滥用,应由社会的民间实力来约束。

政府的职能是在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同时,保障个人的自由和权利。

所以,在宪政民主的思想中,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权力终究归人民所有。

总之,美国独立战争所倡导的宪政民主思想,向后代传递了一种追求自由、民主、平等、公正的生活方式,奠定了宪政体制下的新型现代民主国家的基础。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宪执政”与“西方宪政”的本质区别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宪执政”与“西方宪政”的本质区别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宪执政”与“西方宪政”的本质区别一、当代西方的宪政内涵宪政作为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其最初的含义是指以宪法来控制国家政治权力所行使的一套制度设计,即以宪法来规范统治机构和安排政权。

近代意义上的宪政,是指建立在民主基础上的、以保护公民利益和自由为目的的权力控制的制度化结构。

然而,西方学者对宪政的具体定义却有很大的分歧。

比如,从宪政中所蕴含的法治要义的角度出发,美国政治学教授丹莱夫认为:宪政意指法律化的政治程序,即限定和钳制政治权力的公共规则和制度,宪政的出现是与约束国家及其官员相关。

又如,从宪政组成要素的角度出发,《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指出:真正符合实际的立宪政体应包含的要素是:程序上的稳定性、向选民负责、代议制、分权限、公开和揭露及合宪性,即建立违宪审查机制。

再如,从对政府政治权力的限制角度出发,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路易斯亨金教授认为,宪政意味着更多的含义:政府要受到宪法的制约;广泛私人领域的保留和每个人权利的保留;此外宪政还要求一个诸如司法机构的独立机关行使司法权。

虽然他们从不同的视角对宪政概念的具体内涵进行了不同解读,但无论从哪个维度来定义资本主义宪政,西方学者都是以西方政治现实为判断依据,其定义中也都或明或暗包含有共同的目标用宪法限制政治权力以维护个人的自由与权利,而这也正是西方宪政的核心内容。

二、比较视域下的中国宪政概念界说一近代以来中国语境中的宪政概念近代中国的宪政思想虽然方宪政完全一致。

梁启超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理论性定义宪政的学者,其认为立宪政体,亦名有限权之政体。

专制政体,亦名无限权之政体。

虽然内容比较简单,但他抓住了宪政的要义限权。

近代部分学者也借鉴了梁启超的这一定义。

其中,刘军宁认为:宪政的本质的确是而且必须是限政近两个世纪以来,宪政主义的最大目标一直是限制政府权力,阻止一切专断的政治行为。

对梁启超的观点,孙中山作了补充,提出了以人民有权,政府有能的权能分立为基础的新宪政学说。

千万不能上西方宪政民主的当

千万不能上西方宪政民主的当

求是:我们千万不能上西方宪政民主的当2014年03月01日 11:40来源:《求是》作者:梅荣政宪政问题是国内思想理论界争论的一个热点,既有学术研究层面的争鸣,更充满着意识形态的分歧,这是一个需要结合历史渊源和现实境况来深入辨析澄清的问题。

在有关宪政问题的争论上,确实有不少同志是出于对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考虑,他们的基本政治立场是不用怀疑的。

宪政问题是国内思想理论界争论的一个热点,既有学术研究层面的争鸣,更充满着意识形态的分歧,这是一个需要结合历史渊源和现实境况来深入辨析澄清的问题。

本文就此谈些看法。

西方宪政的由来和实质宪政概念是舶来品,其理论来源和具体内涵,学界历来看法不一。

大致而言,有基督教政治文化母体说;有近代启蒙思想家自然法和契约论思想说;有既是基督教政治文化嬗变的产物,又凝结着近代自然法学说与契约论思想精华“结合”说,等等。

大多数学者认为,宪政一词具有深厚的西方政治文化背景,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法律制度的基本标志。

有些学者根据《不列颠百科全书》等辞书介绍,称宪政主要指君主立宪和宪制政府。

17世纪后半期,英国学者约翰·洛克在著作中最早使用了“君主立宪”一词。

19世纪初,法国、葡萄牙等国最早使用了“宪制政府”或“立宪主义”等词。

英国学者亨·哈勒姆著的《自亨利七世即位至乔治二世逝世的英国宪政史》一书,把英国的宪政史追溯到15世纪晚期。

英国在世界上最早确立君主立宪政体。

此后,随着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经济势力强大起来的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彻底摆脱封建势力束缚,完全掌控国家政权。

在民主共和的旗帜下,18世纪后半期开始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彻底废除君主制国体,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美国独立战争后,也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一些国家效法法国、美国,在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夺取国家政权之后,先后确立了以民主共和为基本特征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共和主义的宪政制度逐渐取代君主立宪的宪政制度,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政主流。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信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信

坚定中国特⾊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信2019-09-25坚持党的领导、⼈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是中国特⾊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区别于西⽅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本质特征,是⾛中国特⾊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始终坚持的根本原则,⼀旦动摇了这个根本原则,我们就会迷失⽅向,不是重回封闭僵化的⽼路,就是⾛上改旗易帜的邪路。

中国将积极稳妥地进⾏政治体制改⾰,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但绝不会照搬西⽅的政治制度模式,⽽是会以更加坚定的政治制度⾃信,以优异的中国实践,为⼈类开拓出更优秀的制度⽂明。

政治制度在⼀个国家的各项制度中处于关键环节,坚定中国特⾊社会主义制度⾃信,⾸先要坚定中国特⾊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信,增强⾛中国特⾊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信⼼和决⼼。

改⾰开放近40年来,中国在经济实⼒、综合、⼈民⽣活⽔平⽅⾯不断跨上新的台阶,在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前进道路上不断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中国56个民族长期保持共同团结奋⽃和繁荣发展,中国社会长期保持和谐稳定。

这些事实充分证明,中国特⾊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具有独特优势,中国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强⼤⽣命⼒,中国特⾊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符合中国的正确道路,是保证⼈民当家作主的正确道路。

中国将在坚定政治制度⾃信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不断完善和发展政治制度,更好地发挥中国特⾊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

改⾰开放以来,受西⽅民主政治思想的影响,国内总有⼀些⼈脱离、想当然地认为,中国要进⾏政治体制改⾰,就必须向西⽅看齐,⽽看齐的标准似乎就是照搬西⽅的政治制度模式,实⾏多党制和三权分⽴。

直到现在,学术界仍然有⼈宣扬在中国搞西式民主,他们刻意把党的领导与⼈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对⽴起来。

必须清醒地看到,这些⼈念念不忘地认为只有照搬西⽅政治制度才是政治改⾰,实际上是对我国政治体制改⾰的完全曲解,同时也是对⼴⼤⼈民群众的严重误导,其危害性不容忽视。

认清“宪政”的本质

认清“宪政”的本质

认清“宪政”的本质作者:郑志学来源:《党建》2013年第06期精彩导读“宪政”一词无论从理论概念来说,还是从制度实践来说,都是特指资产阶级宪法的实施。

“宪政”主张指向非常明确,就是要在中国取消共产党的领导,颠覆社会主义政权。

不能把“宪政”作为我国的基本政治概念,以落入其背后隐藏着的“话语陷阱”。

近年来,西方的宪政思想和宪政制度,成为我国法学界、政治学界关注的一个话题,甚至一度出现了一股宪政讨论热。

在一些讨论中,有人以宪政没有东西方之分为名,或冠之以“普世价值”的伪装,鼓吹照搬西方宪政制度,推行多党制、议会民主和三权分立。

这些看法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

也有学者提出,我们可以提“社会主义宪政”,与所谓“资本主义宪政”相区别,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说法,在认识上也是有偏差的。

“宪政”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特指资产阶级宪法的实施“宪政”又称“立宪主义”,英语中相对应的词是Constitutionalism,发源于英美,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在政治上取得的主要成就。

我国从近代以来开始受“宪政”观念影响。

早期主要受英国“立宪政体”的影响,把宪政理解为民权与君权的结合,所谓“君民共主”。

后期倡导“民权主义”,强调政权和治权分离。

孙中山先生主张的“五权宪法”是中国资产阶级宪政主张的集中体现。

我党第一代领导人在同国民党专制独裁政权的斗争中,也使用过“宪政”概念。

毛泽东在1940年指出:“什么是新民主主义的宪政呢?就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反动派的专政。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前夕,我党开始用“人民民主专政”概念。

此后,作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使用的宪政概念,以及标志着资产阶级法治和政体概念的宪政概念,均不被我党使用。

“宪政”一词无论从理论概念来说,还是从制度实践来说,都是特指资产阶级宪法的实施。

它是西方自由主义的政治主张和制度安排。

西方政治学学者萨托利说,“立宪制度事实上就是自由主义制度。

可以说,自由主义政治就是宪政”。

[必刷题]2024高二政治上册政治学原理专项专题训练(含答案)

[必刷题]2024高二政治上册政治学原理专项专题训练(含答案)

[必刷题]2024高二政治上册政治学原理专项专题训练(含答案)试题部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以下哪个选项不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A. 实践性B. 科学性C. 系统性D. 革命性2. 在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在于:A. 人民群众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B. 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C. 无产阶级掌握领导权D. 工农联盟是阶级基础3. 以下哪个选项不属于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A. 宏观调控B. 社会管理C. 公共服务D. 市场监管4. 下列关于我国国家主席的职权,表述错误的是:A. 公布法律B. 发布特赦令C. 发布动员令D. 修改宪法5. 在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不包括:A. 平等原则B. 自愿原则C. 民主集中制原则D. 法治原则6. 以下哪个选项属于集体主义价值观的要求?A. 强调个人利益最大化B. 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C. 集体利益服从个人利益D. 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互独立7. 以下哪个选项不属于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内容?A. 多党合作B. 政治协商C. 民主监督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8. 下列关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说法,错误的是:A.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实行的B. 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C.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D. 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9. 以下哪个选项不属于我国宗教政策的内容?A. 宗教信仰自由B. 依法管理宗教事务C. 宗教独立自主自办D. 积极发展宗教事业10. 以下哪个选项属于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A. 维护世界和平B. 促进共同发展C. 建立国际新秩序D. 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1.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

()2.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3. 政府的职能包括管理和服务两项基本职能。

()4.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强世功:法律共同体宣言

强世功:法律共同体宣言

法律共同体宣言强世功一在《社会契约论》的开首,卢梭以上帝般的口吻断言:人生而自由,可是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无论这句话包含了多少我们所不赞成的悲天悯人的救世情怀,但是,它陈述了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我们生活在种种社会枷锁之中。

其中最为沉重的枷锁不过是专制状况下毫无希望的奴隶般的生活,因此,马克思号召全世界无产阶级团结起来打碎身上的锁链以便获得整个世界。

然而,尽管我们打碎了束缚在身上的枷锁,我们似乎获得了解放和自由,我们发现自己依然处在种种永远无法打碎的枷锁中,这就是构成我们生活的种种社会关系的束缚(如果我们将社会关系也看作是枷锁的话),这种枷锁来源于我们的生活,我们无法逃脱的社会生活:家庭、种族、社区、政党、国家等等。

由于出生的血缘导致我们必然处在家庭或者家族的群体中,即使没有这样的群体,我们的肤色会将我们自动地归入到某个种族中;出生的地点或者生活的地方使我们不得不处在一个社区中,最终处在一个国家中,成为它的国民。

尽管说这种社会关系的枷锁是与生俱来的,是我们无可逃脱的,但是,令我们惊讶的是,在多数情况人们往往是积极地、争先恐后地加入到一个群体中,自愿地接受枷锁(这种社会关系)的束缚:由于自己的政治主张而加入到一个政党或者社团中,尽管可能被一个被当权者认为是反动组织;由于自己的经济利益而加入到某个行业协会中,尽管可能由此损失自己的一些利益;由于自己的信仰而加入到某个宗教群体中,即使是受到围剿的邪教也在所不惜;由于自己的地位或者爱好而加以到形形色色的俱乐部中,既是付出很高的费用也无所谓。

更让我们惊讶的是,接受这种枷锁的目的恰恰是为了获得自由或者争取自由。

为了自由而身戴枷锁,为了自由而逃避自由。

于是,我们疑惑的是,原子主义的个体如何在这种世界上存在?彼此孤立的个体尽管可能获得他想要的自由,但是如何抵制专断权力对其自由的限制和剥夺?这样的问题自然会带到我们对共同体问题的思考中。

不过,我们将个人主义、自由和共同体这样的留在别处去讨论。

如何认识宪政问题的实质

如何认识宪政问题的实质

三、几种识误区
法制 宪政
新民主主义宪政
社会主义宪政
谢谢观赏
2019年6月
目录
一、“宪政”问题的内涵
西方的宪政
英国
法国
为什么要在马克思主义 视野下看待这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法学基本观点
法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1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
法属于上层建筑
3
宪政是随着宪法的产生而产生的 4
权利法案 人权宣言 人民法权
二、“宪政”与普世性
人们关于价值的认识总 是具体的、历史的,因人 而异,因时而异,不可能 存在一个为所有人都接受, 同时又适合于任何时代的 价值。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为了有效地服务于美国资本的全球化,美国情报机构以民间组织的名义开始大规模对外输出其特定的意识形态,即实现美国自由主义经济学和法学的全球化。比较典型的案例就是从1987年开始、由福特基金会资助的全球性比较宪政研究,其主要意图就是推动全球范围的宪政化进程。
当时苏联的一些著名法学家兼戈尔巴乔夫智囊积极参与了这个进程,其中有韦尼阿明·叶夫格尼耶维奇·奇尔金、弗拉基米尔·恩廷、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托波尔宁,等等。上述苏联法学家在推动苏联解体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年的戈尔巴乔夫、叶利钦等人,就是以宪政理论为武器,废除苏联宪法中的社会主义因素,取消了苏共的执政地位,并最终瓦解了苏联。强大的苏联曾经一度在军事上压倒美国,然而从80年代开始,却在“民主社会主义”与“宪政”这两大信息心理战武器的攻击下土崩瓦解。中国的宪政思潮,也是在美国情报机构扶植的各种基金会的资助下产生并发展壮大的(例如福特基金会资助的“当代世界比较宪政史研究”)。这不能不让人警醒。
20130805 人民日报:“宪政”本质是美瓦解社会主义的武器
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开始,随着自由主义正式浮出水面,宪政理念也开始在中国大行其道。在持续多年的宪政争论中,大体上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思潮的对立。
马克思主义学者反对在中国推行宪政,他们认为,宪政以私有制的市场经济为基础,旨在使保障资产阶级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的宪法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社会主义中国要拒绝宪政。自由主义学者的立场则相反,他们认定社会主义制度只能导致“极权”、“专制”,而唯有实行“宪政”,才有民主和自由;为了实行自由、民主的宪政,只能颠覆中国的社会主义宪法和社会主义制度。
两种理论尖锐对立,但在这一点上却取得了难得的共识:宪政只属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无法兼容。
上述两种主要的观点之外,有少数学者提出了“社会主义宪政”的主张。绝大多数主张“社会主义宪政”的学者,其实认同的还是自由主义思潮,只不过要通过和平演变的方式最终达到“资本主义宪政”的目的。另外还有少数主张“社会主义宪政”的学者,他们认为,我们的宪政是社会主义宪政,是在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当家做主的宪政,与西方资本主义的那一套毫不相干。
这一切恐怕不仅仅是自发形成的。站在美国实施信息舆论心理战的角度看,为了渗透并颠覆社会主义国家,仅仅依靠那些极右翼的文人或“脱党分子”等共产主义叛徒,宣传赤裸裸的资本主义,恐怕会适得其反。于是,“社会主义宪政”、“民主社会主义”等形形色色的渗透路径就被开发出来了。
早在冷战初期,美国情报机构就逐渐认识到,“民主的社会主义是抵御极权主义的最有效的堡垒”,这类人比那些共产党叛徒们更有用。美国政府智囊如亚瑟·施莱辛格、艾赛亚·柏林、乔治·凯南等人都持类似观点。重用此类人物的战略成为了“中央情报局反共政治行动的理论基础”。按照此类战略,“社会主义宪政”不正是颠覆“人民民主专政”最有效的武器吗?
可见,单单主张“宪政”的学者中,就呈现出右、中、左三种不同的倾向。所有这些宪政论述,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陷阱”:由于“资本主义宪政”一时难以被全党全民接受,于是各类“社会主义宪政”理论纷纷出现。
这种复杂而精妙的理论“陷阱”,不仅仅出现在“宪政”问题上。例如,苏联解体后,新自由主义休克疗法的大戏在俄罗斯隆重登台,但是在瓦解苏联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戈尔巴乔夫、雅科夫列夫、叶利钦等人,却是一开始以民主社会主义者的面目在苏共内部活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假如当年戈尔巴乔夫们直接以新自由主义者的面目出现,他们很难获得那样大的权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