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6单元 6 求谏 课件(共45页)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六单元经典原文6求谏讲义
1后世史学家的榜样——吴兢吴兢(约669-749),唐朝史学家。
汴州俊仪(今河南开封)人。
仕历大部分时间是在京城做史官。
武则天当政时,吴兢以“有史才”之名,被荐入史馆修国史。
他除能秉笔直书,还能不顾个人安危直陈政事。
吴兢从事修史工作长达40余年。
他还利用业余时间写出了纪传体《唐书》、编年体《唐春秋》。
吴兢后因与刘知几撰写《武后实录》时,不替当朝宰相张说隐讳其恶,而被贬官荆州司马,后在天宝年间才得以返朝。
晚年还执著于修史工作。
吴兢修史有两大特色:一为尚简,即简明扼要;二为直笔,努力保留历史真相。
吴兢撰写的《贞观政要》,后来成了各朝皇帝推崇和必修的功课。
他的一生是为史学事业勤奋劳作的一生,他的高尚风范成为后世史家学习的榜样。
《贞观政要》写作于开元、天宝之际。
当时的社会仍呈现着兴旺的景象,但社会危机已露端倪,政治上颇为敏感的吴兢已感受到衰颓的趋势。
为了保证唐皇朝的长治久安,他深感有必要总结唐太宗君臣相得、励精图治的成功经验,为当时的帝王树立起施政的楷模。
《贞观政要》正是基于这样一个政治目的写成的,所以它一直以其具有治国安民的重大参考价值,而得到历代珍视。
《贞观政要》全书10卷40篇,8万余言,是一部政论性的史书。
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
《贞观政要》不按时间顺序组织全书,而是从总结唐太宗治国施政经验,告诫当今皇上的意图出发,将君臣问答、奏疏、方略等材料,按照为君之道、任贤纳谏、君臣鉴戒、教戒太子、道德伦理、正身修德、崇尚儒术、固本宽刑、征伐安边、善始慎终等一系列专题内容归类排列。
该书首先探讨了为君之道。
他列举唐太宗的言论说明清心寡欲和虚心纳谏是相当重要的。
做到这两点,是唐太宗成功的关键,从历代统治者的施政实践上看,这两条对于政权安危具有普遍意义。
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练习:第六单元经典原文6求谏含解析
第六单元家国天下经典原文6求谏选好人,用好人,首先必须先了解人,知道人。
用人之短,天下无可用之人;用人之长,天下无可弃之人。
做到人尽其才,才有所用。
应该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用人。
“金要足赤,人要完人”那只能缘木求鱼,永远难得。
要让一个人一生没有错误,那是不可能的,问题是怎样利用他的优点,让他能够发挥优势。
要任人唯贤,莫任人唯亲。
要善于包容,吸纳、凝聚各类人才,做到“量力而任之,度才而处之”“用人不疑”,不以个人好恶选人用人。
[角度]给“从谏如流”上把锁。
商纣王自高自大,一意孤行,最终落得个葬身火海的下场;唐太宗虚心纳下,开创了“贞观盛世”的局面;楚怀王闭目塞听,弃屈子的诤谏于不顾,无奈客死他乡;齐威王善于纳谏,门庭若市,赢得诸侯朝拜。
关于从谏的事例不胜枚举,“从谏如流”势在必行。
但另一方面,“从谏如流”并不等同于“亦步亦趋”,我们应有所取舍,去粗取精,舍害存益,否则,必将适得其反,未受其益,反受其害。
孟尝君有好士之名,门下食客三千,可谓极矣,可王安石却给他一个“鸡鸣狗盗之雄”的称号,何也?就是因为他不加取舍,逢言便听,以致自己没有了主见。
“邯郸学步”的寓言虽与从谏没有什么太大的关联,可它却昭示着一个道理:外来的影响如果处理不好,虽然抱着一个美好的愿望,也只能收获痛苦的果实。
因此,我们既要相信别人,更要相信自己。
不一味地“闭门造车”,也不傻乎乎地人云亦云,最好的办法莫过于上一把锁:当需要的时候,这把锁要自动打开,敞开“从谏”的大门;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它又应该及时地锁上,把外来的干扰拒之门外。
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句是()A.必须极言..规谏极言:竭力陈说B.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忤:冒犯,触犯C.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勖.之勖:慰问D.但思正人..匡谏正人:正直的人解析:C项,勖:勉励。
答案:C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A.皆失其举措B.不知为不知,是知也C.左手倚一衡木D.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解析:B项,“知”同“智”,聪明,明智;C项,“衡”同“横”;D项,“孰”通“熟”,仔细。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六单元⑥《求谏》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六单元⑥《求谏》优秀教学设计《求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贞观政要》主要思想及其进步意义。
2.了解唐太宗对于纳谏的认识,体会封建帝王的治国思想。
3.了解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君主专制的批判,从中汲取有利于现代社会的成分。
教学重点:1、掌握《求谏》中的重点字词。
2、了解唐太宗在论述“纳谏”时所采用的论证方法。
3、正确评价封建帝王的纳谏。
教学过程:一、导入:对本单元学习内容作个简介:这个单元的专题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
中国古代政治是以君主为中心的,《诗经》中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诗句,是封建社会里形容皇权至高无上的惯用语,但使它根深蒂固的却是皇权的至尊无上与君主专制的现实。
处在这一格局塔尖上的是地位无比尊贵的君主,包括立法权、政权、财权和军权在内的所有国家权力都高度集中在君主手中,一切国家政务均由君主一人听断,由此极易产生个人专断。
因此,君主的个人素质、品德、能力在封建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往往是“人存政举,人亡政息”。
为了限制君主权力,防止君主个人专断的弊病,封建的思想家们为君主想出了一套行为规范,称为“君道”,这包括个人修养、君臣关系、君民关系等方面。
本单元所选的《求谏》一文所论及的君主纳谏问题就属于君臣关系的范畴,而我们所熟悉的“民惟邦本”“君舟民水”的言论则是君民关系的范畴。
这些思想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会避免上下堵塞、政务失常的产生,维护封建王朝的稳定。
但这些思想毕竟要依赖于君主个人才能产生作用,由于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当君主个人贪欲膨胀,任情喜怒时,这些思想就都成为脆弱无力的说教了。
课文分别选自吴兢的《贞观政要》和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都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文化的经典作品。
前者体现的是君主专制框架之内的治国之术,唐太宗作为一位开明的君主,能够广开言路,积极纳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一人专权可能产生的弊政,为中国封建社会盛世局面的开创奠定了基础。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6课求谏教案(系列三)
求谏教学目标1、了解《贞观政要》,了解唐太宗对于纳谏的认识,体会封建帝王的治国思想。
2、积累“寻、理、信、遇”等实词词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你们知道的中国古代政治体制是怎样的?二、介绍“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国古代政治是以君主为中心的,《诗经》中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诗句,是封建社会里形容皇权至高无上的惯用语,但使它根深蒂固的却是皇权的至尊无上与君主专制的现实。
公元前1年,秦始皇以武力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
在中国历史上,广大民众首次被置于统一政权的控制下。
秦亡,汉承秦制,以后历代王朝基本上沿袭这一格局,无多大变动。
处在这一格局塔尖上的是地位无比尊贵的君主,包括立法权、政权、财权和军权在内的所有国家权力都高度集中在君主手中,一切国家政务均由君主一人听断,由此极易产生个人专断。
因此,君主的个人素质、品德、能力在封建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往往是“人存政举,人亡政息”。
为了限制君主权力,防止君主个人专断的弊病,封建的思想家们为君主想出了一套行为规范,称为“君道”,这包括个人修养、君臣关系、君民关系等方面。
本单元所选的《求谏》一文所论及的君主纳谏问题就属于君臣关系的范畴,而我们所熟悉的“民惟邦本”“君舟民水”的言论则是君民关系的范畴。
这些思想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会避免上下堵塞、政务失常的产生,维护封建王朝的稳定。
但这些思想毕竟要依赖于君主个人才能产生作用,由于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当君主个人贪欲膨胀,任情喜怒时,这些思想就都成为脆弱无力的说教了。
处在这一格局中间的是作为君位附属物和君主统治工具的官僚集团。
封建君主为了有效地控制黎民百姓,必须设立机构,任用官吏,给予职权,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体系,于是有官僚制度的出现。
官僚制度与君主专制制度相结合,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
官僚的任命和官僚的权力,均来源于君主,官僚只需对君主负责,按君主的旨意办事。
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6课 求谏 学案
《求谏》学案1.借助工具书和文后注释,理解“举措”“颜色”“必须”“政教”等古今汉语同形异义词和“全”“短”“上”“下”等活用词语的意思,能用现代汉语翻译《求谏》原文。
2.认识唐太宗的虚心纳谏对开创历史上有名的“贞观盛世”的意义,进而领悟求谏这一治国之术的政治和文化内涵。
3.探究古代有道君王的“民本”思想,并联系当今社会思考它的积极的现实意义。
4.培养“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思想情感,和胸怀天下、心忧天下以及虚心求教的精神品质。
1、谏官制度谏官制度的核心是向君主提出建议和批评。
谏官制度虽然“有可能”限制君主的胡作非为,但主要目的是在“以君主为中心”的中国古代政治中实现“君主的有效统治”。
2、《贞观政要》全书10卷40篇,8万余言,作者是唐代史学家吴兢。
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
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
《贞观政要》写作于开元、天宝之际。
当时的社会仍呈现着兴旺的景象,但社会危机已露端倪,政治上颇为敏感的吴兢已感受到衰颓的趋势。
为了保证唐皇朝的长治久安,他深感有必要总结唐太宗君臣相得、励精图治的成功经验,为当时的帝王树立起施政的楷模。
《贞观政要》正是基于这样一个政治目的而写成的,所以它一直以其具有治国安民的重大参考价值,而得到历代的珍视。
3、唐太宗李世民李渊的第二个儿子,公元627年到649年在位。
617年,李世民随父亲在晋阳起兵。
唐朝建立后,封为秦王,任尚书令。
后来他率兵消灭周围各种割据势力和农民起义军,成为统一战争中的主要统帅。
玄武门之变后,取得皇位。
一、给画横线的句子注音俨肃()谏诤()鲠议()王珪()刍荛()不讳()丧乱()属文()芜词()诋诃()愆过()纂组()怖慑()罄其狂瞽()二、解释画横线词语的含义第1段:1、太宗威容俨肃2、必假颜色3、冀闻谏诤4、必藉忠臣5、臣下钳口6、卒令不闻其过7、寻亦诛死 8、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第2段1、幸诸公数相匡救2、冀凭直言鲠议3、纳刍荛4、太宗称善5、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6、预闻政事第3段1、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2、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3、岂得以人言不同已意,便即护短不纳?第4段1、恒恐上不称天心2、下为百姓所怨3、但思正人匡谏4、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5、又比见人来奏事者6、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第5段1、自知者明,信为难矣2、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3、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4、常念魏征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5、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勖之第6段1、昔舜造漆器,禹雕其俎2、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3、首创奢淫,危亡之渐4、漆器不已,必金为之5、比见前史,或有人臣谏事三、写出下列多义词的含义寻1、虞世基等,寻亦诛死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3、飞来峰上千寻塔理1、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2、当窗理云鬓3、文理有疏密4、胜负之数,存亡之理信1、自知者明,信为难矣2、愿陛下亲之信之3、小信未孚,神弗福也4、低眉信手续续弹遇1、惟君臣相遇2、进,与曹遇于赤壁3、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4、盖追先帝之殊遇,预报之于陛下也四、古今异义1、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古义:;今义:颜料或燃料。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六单元⑥《求谏》精品教案
《求谏》教案济源六中赵功平教学目标:1、了解《贞观政要》的主要思想及其进步意义。
2、了解唐太宗到纳谏的认识,体会封建帝王的治国思想。
3、积累文中的“藉、寻、刍荛”等文言词汇。
教学过程一、《求谏》产生的文化背景。
1.谏官制度中国古代,皇帝的独断专行可以说完全是制度化的,皇帝批阅百官奏章疏报,直接决定国事,然后交付有司执行办理。
其信息来自呈奏章的官员,但决策仅仅由皇帝本人进行。
唐宋时期,实行三省制,由中书省负责起草政令,相当于皇帝的秘书班子;门下省掌出纳帝命,拥有对中书省的草诏的审核权;尚书省负责具体贯彻政令。
但皇帝独断的决策方式从未废弃。
明太祖朱元璋时,甚至废除了丞相和中书省,自己亲自批阅文武百官的奏章,进行决策。
两千年间,皇帝直接批阅文武百官的奏章疏报,是朝廷决策的基本方式之一。
百官的奏章疏报和朝议,是大臣发表政见的机会。
为了保证信息的畅通,朝廷还设立了专门的谏官。
唐初,政治比较开明,贞观以后,谏官尤为皇帝所倚重。
唐代的谏官各有分工,散骑常侍掌管规谏讽喻皇帝和朝廷重臣之过失,谏议大夫负责谏论分析朝政的得失,补阙、拾遗之官负责朝仪供奉等事务的讽谏。
如果遇到重大的军政事务,就在朝日御前会议上提出;若只是一般政事,则可以随时以书面形式上奏。
唐制规定,在宰相入宫内与皇帝研讨政事之时,谏官亦可以同入参加讨论;而当谏官与皇帝研讨政事时,则可以无须先通知宰相,这就从制度上保证了谏诤系统行使监督职能之路的畅通。
唐时出现清明盛世,与谏官职权的提高有一定关系。
以后,谏官制度又有所变化,不过,大臣对皇帝的规劝权实际上有所缩小。
谏官制度是君主专制政体的有益补充,言路通畅对于国家政事的顺利流转有着重要的作用,古今的有识之士都从各个方面论证过纳谏之益,历史也证明了纳谏可以减少君王一人专权可能产生的弊政,而拒谏饰非则可能带来国家覆亡的危险。
吴兢曾上疏玄宗极言“夫帝王之德,莫盛于纳谏”,一方面说“自古上圣之君,恐不闻己过,故尧设谏鼓,禹拜昌言”,另一方面说“不肖之主,自谓圣智,拒谏害忠,桀杀关龙逢而灭于汤,纣杀王子比干而灭于周,此其验也”。
(新人教版)2019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六单元经典原文6求谏讲义
后世史学家的榜样——吴兢吴兢(约669-749),唐朝史学家。
汴州俊仪(今河南开封)人。
仕历大部分时间是在京城做史官。
武则天当政时,吴兢以“有史才”之名,被荐入史馆修国史。
他除能秉笔直书,还能不顾个人安危直陈政事。
吴兢从事修史工作长达40余年。
他还利用业余时间写出了纪传体《唐书》、编年体《唐春秋》。
吴兢后因与刘知几撰写《武后实录》时,不替当朝宰相张说隐讳其恶,而被贬官荆州司马,后在天宝年间才得以返朝。
晚年还执著于修史工作。
吴兢修史有两大特色:一为尚简,即简明扼要;二为直笔,努力保留历史真相。
吴兢撰写的《贞观政要》,后来成了各朝皇帝推崇和必修的功课。
他的一生是为史学事业勤奋劳作的一生,他的高尚风范成为后世史家学习的榜样。
《贞观政要》写作于开元、天宝之际。
当时的社会仍呈现着兴旺的景象,但社会危机已露端倪,政治上颇为敏感的吴兢已感受到衰颓的趋势。
为了保证唐皇朝的长治久安,他深感有必要总结唐太宗君臣相得、励精图治的成功经验,为当时的帝王树立起施政的楷模。
《贞观政要》正是基于这样一个政治目的写成的,所以它一直以其具有治国安民的重大参考价值,而得到历代珍视。
《贞观政要》全书10卷40篇,8万余言,是一部政论性的史书。
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
《贞观政要》不按时间顺序组织全书,而是从总结唐太宗治国施政经验,告诫当今皇上的意图出发,将君臣问答、奏疏、方略等材料,按照为君之道、任贤纳谏、君臣鉴戒、教戒太子、道德伦理、正身修德、崇尚儒术、固本宽刑、征伐安边、善始慎终等一系列专题内容归类排列。
该书首先探讨了为君之道。
他列举唐太宗的言论说明清心寡欲和虚心纳谏是相当重要的。
做到这两点,是唐太宗成功的关键,从历代统治者的施政实践上看,这两条对于政权安危具有普遍意义。
《求谏》记述了唐太宗鼓励房玄龄、褚遂良等人进谏的言论,表现了唐太宗的广开言路、虚己纳谏和任贤用能的品质。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六单元-6 求谏1
参与其事并知其
这一节君臣内情的议论还是围绕君臣的关系展开的进。言唐,陈太述宗把君臣比之为鱼
和水的关系。
“鱼水
”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唐太宗这个君主对于臣子重要性的认识。
问题研讨
1.唐太宗在论述“纳谏”时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采用的论证方法有:
比喻论证──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 类比论证──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 假设论证──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 事实论证──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
渐,也要亡羊补牢。
谢谢
难忘的一天 今天,太阳照着大地,就像闪闪发光的金子一样,到处都 是暖洋洋的,我的心里也是暖洋洋的。
我早早就起了床,不是因为天气热,也不是因为我想出去 玩,而是我们得回学校了。
我来到学校的时候已经是7时35分了。进入校门的时候,有 一位老师摸了摸我的头,微笑着说:“跳跳,你真厉害, 考了个全班第一!”我腼腆的笑了笑。
受谏,安能谏人?”
怎么 这一节唐太宗的话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臣 子规谏的必要性;二是纳谏的广泛意义。
节选第四段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
从
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谏,欲令
常常
对上
被动
只
耳目外通,下无怨滞。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言语
怨结于心而阻滞不通
旧读bì近来
求谏
【唐】吴兢
唐太宗李世民画像
《贞观政要》全书10卷40篇,8 万余言,作者是唐代史学家吴
兢
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 基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宗 李世民与臣下魏征、王珪、 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 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 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 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
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求谏》 课件
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谏议大夫
王珪对曰:“臣闻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是
故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
死。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
愿罄其狂瞽。”太宗称善,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
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有所开说,
必虚己纳之。
贞观五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古 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
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
前事不远,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
谏。”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正主任邪臣,不能 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惟君臣相遇, 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
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谏议大夫
王珪对曰:“臣闻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是
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每闲居 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
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
下无怨滞。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 言语致失次第。寻常奏事,情犹如此,况 欲谏诤,必当畏犯逆鳞。所以每有谏者, 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若即嗔责,
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
杀无罪。是以天下丧乱,莫不由此。朕今
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欲公等尽情极谏,
公等亦须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已意,
便即护短不纳?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
贞观五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古 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
杀无罪。是以天下丧乱,莫不由此。朕今
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欲公等尽情极谏,
公等亦须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已意,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谏臣
1、忠谏的始祖比干 3、史鱼秉直“尸谏” 5、触龙巧谏赵太后 7、肱骨良臣魏玄成 9、刚正不阿海青天 2、殷商贤大夫彭咸 4、邹忌讽齐王纳谏 6、陈元达锁腰谏主 8、骨鲠谏臣陈公辅 10、直言敢谏杨继盛
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六单元 家国天下 6 求 谏 Word版含答案资料
6 求 谏[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俨.肃(y ǎn) 钳.口(qi án) 鲠.议(ɡěn ɡ)王珪.(ɡu ī) 荛.(ch ú r áo) 狂瞽.(ɡǔ)诋诃..(d ǐ h ē) 愆.过(qi ān) 纂.组(zu ǎn)第2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假⎩⎪⎨⎪⎧必假.颜色 动词,改换善假.于物也 《劝学》 动词,凭借假.令伏法受诛 《报任安书》 连词,假如,如果因求假.暂归 《孔雀东南飞》 名词,假期愿大王稍假.借之 《荆轲刺秦王》 动词,宽容(2)信⎩⎪⎪⎪⎨⎪⎪⎪⎧信.为难矣 副词,确实今行而无信. 《荆轲刺秦王》 名词,信物,信用自可断来信. 《孔雀东南飞》 名词,信使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过秦论》形容词,可靠的低眉信.手续续弹 《琵琶行 并序》 副词,随意信.言不美 《老子》 形容词,言语真实的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动词,讲信用 (3)属⎩⎪⎪⎪⎨⎪⎪⎪⎧ 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 动词,作,写 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屈原列传》 动词,连接 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通‚嘱‛,动词,嘱咐举酒属.客 《赤壁赋》 动词,劝人饮酒 名属.教坊第一部 《琵琶行 并序》 动词,隶属 司命之所属. 《扁鹊见蔡桓公》 动词,管辖 吾属.今为之虏矣 《鸿门宴》 名词,类,辈(4)因⎩⎪⎪⎨⎪⎪⎧ 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勖之 副词,于是,就 我欲因.之梦吴越 《梦游天姥吟留别》 介词,凭借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廉颇蔺相如列传》 介词,经由,通过因.遗策 《过秦论》 动词,沿袭 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名词,缘由第3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 (1)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名词作状语,用金,用玉) (2)臣亦不能独全.其家(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保全) (3)主若自贤.,臣不匡正(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贤明) (4)护短.不纳(形容词作名词,短处) 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皆失其举措..古义:举止。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六单元⑥《求谏》优质课件(47张)
2.谏议大夫王珪一席话是承接唐太宗的 话而来的。
他首先用比喻类比论证的方式开始议论, 用木头经过墨线斧锯加工就能变直,比喻国 君采纳规谏就会圣明。接下来用古圣先王的 事例来阐发自己的观点,从君道转到臣道, 过渡点在“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但王 珪发言的重点不在圣主,而在“争臣七 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的忠直精神。 这番议论既颂扬了唐太宗,又表明了自己的 态度,为唐太宗所称赞,由此产生了一个积 极的后果:下令从此让谏官“预闻政事”, 凡有所陈奏,一定“虚己纳之”。
封为莱公, 贞观年间与房玄 龄共掌朝政,贞 观四年病故,年 仅四十六岁。其 死深为李世民痛 惜,死后极尽哀 荣。凌烟阁内排 名第三。
魏征(580-643)曾在瓦 岗军后期领袖李密手下担任元 帅府文学参军。李密失败后, 魏征随其入关降唐,但久不见 用。后被太子李建成引用为东 宫僚属。魏征看到太子与秦王 李世民的冲突日益加深,多次 劝建成要先发制人,及早动手。 后来,李世民由于早就器重他, 非但没有怪罪他,而且还把他 任为谏官,询问政事得失。魏 征喜逢知己之主,竭诚辅佐。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就来 自于他们君臣的对话。 封为郑公,凌烟阁内排名第四。
▪ 「于兹十有馀年,斯盖股肱罄帷幄 之谋,爪牙竭熊罴之力,协德同心, 以致于此。」
▪ :长孙无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徵、房 玄龄、高士廉、尉迟敬德、李靖、萧瑀、 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 长孙顺德、张亮、侯君集、张公谨、程知 节、虞世南、刘政会、唐俭、李勣和秦叔 宝。
长孙无忌(约 597年-659年),是 唐太宗李世民的内兄, 文德顺圣皇后的哥哥。 长孙无忌非常好学, “该博文史”。辅佐 李世民,巩固了唐朝 政权,是唐朝的开国 功臣,凌烟阁内排名 第一,封齐国公,后 徙赵国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朝政的得失,补阙、拾遗之官负责朝仪供奉等事务的讽谏。如果
遇到重大的军政事务,就在朝日御前会议上提出;若只是一般政 事,则可以随时以书面形式上奏。
唐制规定,在宰相入宫内与皇帝研讨政事之时,谏官亦可以 同入参加讨论;而当谏官与皇帝研讨制度上保证了谏诤系统行使监督职能之路的畅通。
2.通假字
美恶必见 (见,通“现”,显现,暴露 ) . 于是乃见 ( 见,通“现”,显现,暴露 ) .
3.一词多义
改换 颜色( ) 必假 . 善假于物也( 凭借,借助 ) . 令仆伏法受诛( 如果,假如 ) 假 假 . 宽容 借之( ) . 愿大王少假 暂归( ) 假期 因求假 .
近来 见人来奏事者( ) 又比 . 并列,挨着 肩接踵而生也( ) 是比 . 比到当阳,众十余万( ) 及,等到 . 比 比较 寿( ) 与天地兮比 . 朋比为奸( 勾结 ) . 接连地 三年日蚀( ) 比 .
确实 为难矣( ) 信 . 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可靠的 信 . 今行而无信( 信物,凭据 ) . ( ) 媒人 信自可断来信 . 低眉信手续续弹( 随意,随便 ) . 信 言不美,美言不信( 言语真实 . 讲信用 ,行必果( ) 言必信 .
中;玄宗时任卫尉少卿,兼修文馆学士,累迁太子左庶子。初与 刘知几等撰《武后实录》。撰有《贞观政要》等。
《贞观政要》,是一部记载李世民政绩及君臣论政的历史著 作,全书 40 篇,合为八卷。约成书于玄宗开元十七年 ( 公元 729 年 )。以后分类编辑唐太宗与魏徵、房玄龄、杜如晦等大臣的问 答,大臣的诤议和所上劝谏的奏疏,以及政治上的设施。元代戈 直又采录柳芳、欧阳修、司马光等二十二人议论,附注于下,称 为“集论”。它全面反映了中国古代以“君道”为中心的治国理 念,宋以后历代君王对此书都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因此,它是了
君道
中国古代政治是以君主为中心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所有国家权力高度集中在君 主手中,一切国家政务均由君主一人听断,因此,君主的个人素 质、品德、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为了限制君主权力,防止 君主专断,封建思想家们为君主想出了一套行为规范,称为“君 道”,这包括个人修养、君臣关系,君民关系等。本文所论及的
6
求
谏
“海大鱼” 齐国宰相田婴,因齐宣王不喜欢他,想在自己的封地薛地筑 城,发展私家势力,以备不测。人们纷纷劝阻。田婴下令任何人
也不得劝谏。这时,有一个人请求只说三个字,多一个字,宁肯
杀头。田婴觉得很有意思,请他进来。这个人快步向前施礼说: “海大鱼。”然后,回头就跑。田婴说:“你这话外有话。”那 人说:“我不敢以死为儿戏,不敢再说话了。”田婴说:“没关
君主纳谏问题就属于君臣关系的范畴,记述了唐太宗鼓励房玄龄、
褚遂良等人进谏的言论,表现了唐太宗广开言路、虚己纳谏和任 贤使能的品质。
3.文化常识 谏官制度
皇帝直接批阅文武百官的奏章疏报,是朝廷决策的基本方式
之一。百官的奏章疏报和朝议,是大臣发表政见的机会。为了保
证信息的畅通,朝廷还设立了专门的谏官。唐初,政治比较开明, 贞观以后,谏官尤为皇帝所倚重。唐代的谏官各有分工,散骑常 侍掌管规谏讽喻皇帝和朝廷重臣之过失,谏议大夫负责谏论分析
)
)
其愆过( 指出,提出 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 . 举起 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 举 .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举行,发动 ) . 宠为督( ) 推荐 举众议举 .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攻占 ) . 尽 杀人如不能举 ,刑人如恐不胜( .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 ) 全 .
解中国古代政治的一把钥匙。全书以《君道》篇为首,以《慎终》
篇为止,这种编排方式是有其很深的寓意的,体现了吴兢的政治
思想。它虽然是一部集封建统治者“治国安邦”术之大成的书, 但其中反映出来的某些思想,如对人才的重视,“从善如流”、
精简机构等,在今天看来,也是难能可贵的,具有进步性和现实
意义。
2.背景资料
唐时出现清明盛世,与谏官职权的提高有一定关系。以后,谏官 制度又有所变化,不过,大臣对皇帝的规劝权实际上有所缩小。 谏官制度是君主专制政体的有益补充,言路通畅对于国家政 事的顺利流转有着重要的作用,古今的有识之士都从各个方面论
证过纳谏之益,历史也证明了纳谏可以减少君王一人专权可能产
生的弊政,而拒谏饰非则可能带来国家覆亡的危险。
)
)
连缀,写 文之士,伎巧之徒( ) 如属 . 类 为之谋( ) 有宁越、徐尚、苏秦之属 .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通“嘱” ) . 三秋( 属于,是 ) 属时维九月,序属 . 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 ) 接连不断 .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 教坊第一部( 归属,隶属 ) . 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 跟随 .
怎么样。反之,到了薛地,地小人少,无法施展拳脚,那便处在
任人宰割的地步,不但不能保护自己,反而适得其反。俗语说 “龙游浅水遭虾戏,掉尾凤凰不如鸡”就是这个道理。
知识卡片
1.作家作品
吴兢 ( 约 669—749) ,唐代史学家,汴州浚仪 ( 今河南开封 ) 人。
武周时,入史馆,编修国史;中宗时任右补阙、起居郎、水部郎
系,说吧!”那人说:“您不知道海里的大鱼吗?鱼网捞不住它,
鱼钩也钩不住它,可一旦被冲荡出水面,则成了蚂蚁的口中之食。 齐国对于您来说,就像水对鱼一样。您在齐国,如同鱼在水中。
有整个齐国庇护着您,为什么还要到薛地去筑城?如果失去了齐
国,就是把薛城筑到天上去,也没有用。”田婴听罢,深以为是, 说:“说得太好了。”于是,停止了在薛地筑城的做法。 齐国谋士意思很明显,田婴的长处是经营整个齐国,将齐国掌握 在自己手中。以齐国为依托,就是不喜欢他的齐宣王也不能把他
自主学习
1.易误读字
鲠 议( ɡěnɡ ) . 狂瞽 ( . 刍荛 ( chú ráo ) .. 内省 ( x ǐn ɡ ) . 属 文( zhǔ ) . 乃见 (xiàn) . 举觞 ( shānɡ . 雕其俎 ( zǔ . 怖慑 ( shè ) . ) )
ɡǔ
)
嗔 责(chēn ) . 诋诃 ( hē . ) 愆 过(qiān ) . 勖 之( xù . ) 纂 组(zuǎ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