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四气五味特性
药性理论——精选推荐

第四章药性理论中医学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邪气作用于机体,引起正邪斗争,从而导致阴阳气血偏盛偏衰或脏腑经络机能活动失常的结果。
因此,药物治疗疾病的基本作用是恢复脏腑经络的正常生理功能,纠正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药物所以能治疗疾病,是由于药物自身具有与治疗有关的若干特性,古人称之为药性或偏性。
中药的性能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五个方面。
第一节四气一、概念:四气是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又称四性。
他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为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气之中寓有阴阳含义,寒凉属阴,温热属阳。
寒凉与温热是两种对立的药性,其间又有程度上的差别,即温次于热,凉次于寒。
另外寒热温凉四种药性中还包括大寒、大热、微温、微寒。
平性:此外,四性之外还有平性,是指寒热温凉界限不很明显,药性和平,作用和缓,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类药物。
然而平性能否入性,自古以来争论不休,多数本草学者认为虽然不少药物属于平性,但实际上也有偏寒偏热的不同,所以平性仍未超出四气范围,因此仍称四气,而不称为五气。
二、四气的确定依据是从药物作用于人体后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同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的。
如感受风寒,恶寒发热、流清涕、小便清长、苔薄白、脉浮紧等寒症。
当服用生姜、紫苏后,上述症状得到缓解或消除,说明生姜、紫苏的药性是温热的。
又如病人表现为高热烦渴,咽喉肿痛,舌红脉数属于热性病证,使用黄芩、板蓝根、山豆根等药物,上述症状得到缓解或消除后,便说明它们的药性是寒凉的。
综上所述:凡能治疗热症的药物,一般属寒性或凉性;凡能治疗寒症的药物,一般属热性或温性。
三、四气的作用寒凉药:清热泻火解毒,用于热证。
温热药:温中散寒回阳,用于寒证。
四、应用寒凉药用治阳热证,温热药用治阴寒证,这是临床遵循的用药原则。
因而《内经》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神农本草经》有:“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的治疗原则。
四气五味百科

四气五味百科四气,即风、寒、暑、湿。
五味,即酸、苦、甘、辛、咸。
它们在中医理论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本篇文章将介绍四气五味的定义、特征以及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一、四气1.风:风是四气之首,它代表了一种环境因素。
风具有温凉、柔和的特点,可分为表风和里风。
表风主要表现为外感风邪所致的感冒、咳嗽等,里风则是内伤风邪引起的一系列疾病。
2.寒:寒是一种寒冷的环境条件。
寒具有收敛、凝滞的性质,若人体受寒伤,则会出现肌肉紧缩、面色苍白等症状。
寒邪喜欢袭击脾胃,导致腹痛、腹泻等消化系统疾病。
3.暑:暑指的是高温环境。
暑具有炎热、躁动的特征,可引发中暑、热病等疾病。
暑邪主要影响心脏和血液循环系统,导致心悸、口渴等症状。
4.湿:湿是指湿气在环境中积聚或人体内外体液失调所产生的状况。
湿邪主要影响脾胃,导致食欲不振、脘腹胀满等。
二、五味1.酸:酸味具有收敛、固化的特性。
适量的酸味对人体有益,能够促进肝脏的功能,调节肌肉的收缩与松弛。
但过量的酸味会引发口干、牙齿腐蚀等问题。
2.苦:苦味有降逆、燥湿的作用。
适量的苦味对肺部有益,可以清热、润肺。
但苦味过重则会伤肾。
3.甘:甘味有补益、缓和的效果。
适量的甘味能够滋养脾胃,补充体液。
但食用过多的甜味会引发肥胖和糖尿病等问题。
4.辛:辛味有发散、祛寒的功能。
适量的辛味对促进新陈代谢、增强食欲有益。
但辛味过量则可能导致口腔溃疡等问题。
5.咸:咸味有软坚散结的效果。
适量的咸味有助于平衡体内水分,维持血液中的电解质平衡。
但摄入过多的盐会增加心脏病、高血压等患病风险。
三、四气五味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四气五味是中医中重要的概念,它们与人体的健康息息相关。
四气:人体需要适应不同的气候环境,风、寒、暑、湿的变化会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
了解四气对健康的影响,有助于人们采取正确的防护措施,保持身体的稳定。
五味:不同的味道对人体有不同的影响,通过正确选择食物中的五味,可以调节身体机能和改善健康状况。
合理搭配五味有助于维持脾胃功能的平衡,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中药的性能

五味
• 酸,“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一般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 精缩尿、固崩止带的药物多具有酸味。酸 味药多用治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肠 滑、遗精、遗尿尿频、崩带不止等证。如 五味子固表止汗,乌梅敛肺止咳、五倍子 涩肠止泻、山茱萸涩精止遗以及赤石脂固 崩止带等。
五味
• 苦,“能泄、能燥、能坚”,即具有清泄火热、泄 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等作用。 一般来讲,清热泻火、下气平喘、降逆止呕、通 利大便、清热燥湿、苦温燥热、泻火存阴的药物 多具有苦味。苦味药多用治热证、火证、喘咳、 呕恶、便秘、湿证、阴虚火旺等证。如黄芩、栀 子清热泻火,杏仁、降气平喘,半夏、陈皮降逆 止呕,大黄、枳实泻热通便,龙胆草、黄连清热 燥湿,苍术、厚朴苦温燥湿,知母、黄柏泻火存 阴等。
六、毒性
• 中药性能 • 产生中药中毒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有毒无毒” 也可简称 为“毒性”, 也是药物
• •
一是剂量过大,如砒霜、胆矾、斑蝥、蟾酥、马钱 子、附子、乌头等毒性较大的药物,用量过大,或 时间过长可导致中毒; 二是误服伪品,如误以华山参、商陆代人参,独角 莲代天麻使用;
性能的重 • 四气 • 五味 • 补泻 • 归经 • 毒性 • 升降浮沉
目录
一、概要
中药的性能又称药性,是中药作用的基 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主要包括四气、 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此外, 还有药物本身固有的性质,如质轻、质重、 质润、质燥、气味芳香等,也是药物性能 理论的一部分。
• 三是炮制不当,如使用未经炮制的生附子、生乌头; • 四是制剂服法不当,如乌头、附子中毒,多因煎煮
时间太短,或服后受寒、进食生冷;
确保用药 • 五是配伍不当,如甘遂与甘草同用,乌头与瓜蒌同
四气五味名词解释

四气五味名词解释味指五味的特征,即甘、辛、酸、苦、咸。
“五味”即五脏的精气所化,为中医最基本的用药指导原则。
五味:指甜、酸、苦、辣、咸五种不同的滋味。
四气:指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五味:酸入肝,苦入心,辛入肺,咸入肾,甘入脾。
五脏:指心、肝、脾、肺、肾五个内脏。
五脏:指心、肝、脾、肺、肾五个内脏。
五行: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用以说明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五种基本概念。
五运六气:古人根据一年的天时气候变化规律所总结出来的。
五行生克:将五行学说应用到具体病证上。
四气:指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寒凉:药性寒凉,如干姜、附子等。
辛温:药性温热,如肉桂、细辛等。
酸苦甘辛咸:五味。
五脏:指心、肝、脾、肺、肾五个内脏。
五行: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用以说明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五种基本概念。
四象:指木、火、土、金、水五行。
五味:指甜、酸、苦、辣、咸五种不同的滋味。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
四性:指寒、凉、温、热四种不同的药性。
两纲:指寒、热两纲。
四性:指寒、凉、温、热四种不同的药性。
八纲: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类辨证方法。
四性:寒凉:味辛、性凉、无毒或味酸、性寒、有毒的药物。
温热:味辛、性温、无毒或味苦、性热、有毒的药物。
药物的五味,各自都具有相应的性能和作用。
但五味并不是相互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保持着协调平衡的状态。
例如辛能散,苦能泄,咸能软,淡能补,这就是五味与五脏的关系。
味有四气五味。
味分四种,即甘、酸、苦、辛。
所谓四气,就是寒、热、温、凉;所谓五味,就是酸、苦、甘、辛、咸。
味有阴阳属性。
“五味”属性,归经而言,是指归于五脏。
所谓归经,就是进入体内,循行的路线。
归经的主要部位是五脏。
因此五味所归的五脏,实际上是五味对五脏的作用,是对脏的作用。
药物的四气,温热和寒凉,具有不同的性质。
对于一定的疾病来说,既可以治疗其寒证,也可以治疗其热证。
药物的四气,不仅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的四种药性,还包括了药物的升降浮沉的四种趋向。
药物四气五味特性

一、药物的四气: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特性。
又称四性。
寒凉和温热是两种对立的药性,而寒与凉、热与温之间只是程度的不同。
另外还有平性,即药性平和。
一般寒凉药多具清热、解毒、泻火、凉血、滋阴等作用,主治各种热证。
温热药多具温中、散寒、助阳、补火等作用,主治各种寒证。
对于有些药物,通常还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等词予以区别。
药物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
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
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芩、板蓝根对于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有清热解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寒性。
反之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而上,如附子、干姜对于腹中冷痛、脉沉无力等寒证有温中散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热性。
在治则方面,《神农本草经》云:“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
《素间.至真要大论》云:“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这是基本的用药规律。
此外,还有一些平性药,是指药性寒、热之性不甚显着、作用比较和缓的药物。
其中也有微寒、微温的,但仍未越出四性的范围;所以平性是指相对的属性,而不是绝对性的概念。
二、药物的五味:原指药物的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后扩展为体现药物功能归类的标志。
有些药物具有淡味或涩味,实际上不止五种。
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种滋味,所以仍然称为五味。
不同的味有不同的作用,味相同的药物,其作用也有相近或共同之处。
至于其阴阳属性,则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综合历代用药经验,其作用有如下述:辛味有发散解表、行气行血作用,即辛散。
一般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多具辛味,主治表证和气滞血瘀证。
一般治疗表证的药物,如麻黄、薄荷,或治疗气血阻滞的药物,如木香、红花等,都有辛味。
甘味有滋补和中、调和药性及缓急止痛作用,即甘缓。
一般滋养补虚、调和药性及止痛药多具甘味,主治虚证、痛证。
一般用于治疗虚证的滋补强壮药,如党参、熟地;和拘急疼痛、调和药性的药物,如饴糖、甘草等,皆有甘味。
中药四性五味

四性五味我国古代就有"药食同源"之说,许多食物即药物,它们之间并无绝对的分界线,古代医学家将中药的"四性"、"五味"理论运用到食物之中,认为每种食物也具有"四性"、"五味"。
"四性"又称为四气,即寒、热、温、凉," 五味":即辛、甘、酸、苦、咸。
简介四性五味也称为四气五味,是指中药的药性和味道。
“四性”指寒、凉、温、热;“五味”指酸、苦、甘、辛、咸。
有“热气”的人会咽干口苦、喉咙不适,需要服用一些较寒凉的药物;有“寒底”的人因为身体经常怕冷,需要使用较温补的药物。
药材的味道十分复杂,有些药材有两种甚至是超过两种的味道,因此也就有多种的疗效。
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性质,其中寒与凉、热与温有其共性,只是程度上的不同,温次于热,凉次于寒。
寒、热、温、凉四性,是与病性的寒、热相对而言的。
从常见食物来看,平性食物居多,温热性次之,寒凉性更次之。
温热性质食物多有温经、助阳、活血、通络、散寒、补虚等作用,适合寒证等选用,寒凉性质食物多有滋阴、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作用,适合热证等选用。
中医认为五味入于胃,分走五脏,以对五脏进行滋养,使其功能正常发挥,不同的食物对脏腑的选择性迥异。
[1]四性即是寒、凉、温、热四种药性,寒热偏性不明显的即为平性。
寒凉药材多具有清热泻火作用,适用于热性病症;温热药材多具有温里散寒的特性,适用于寒性病症。
五味即是通称的辛、酸、甘、苦、咸五种药材滋味,另还有淡味。
五味作用特点在于“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
编辑本段药材表现四性表现四性属性作用代表中药材温阳祛寒补虚红枣、黄芪、当归、川芎、龙眼肉热祛寒,消除寒症肉桂寒阴清热解暑,消除热症金银花、黄连、大黄、生地黄凉降火气,减轻热症薏仁、菊花、西洋参、罗汉果平健胃开脾,强壮补虚枸杞、芝麻、芡实、甘草、白木耳五味表现1、辛味口尝有麻辣或清凉感,有的具香气,能发散解表、行气活血、温肾壮阳,适用于外感表症、气滞血瘀症、风寒痹症、肾阳虚亏症等。
5-1药性理论——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

5-1药性理论——四⽓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毒中医认为,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机理/基本作⽤)是祛除病邪,消除病因;扶持正⽓,增强机能;恢复脏腑功能的协调;纠正阴阳⽓⾎的偏盛偏衰,使之最⼤程度上恢复到正常状态。
药物之所以能够针对病情,发挥作⽤,是由于药物本⾝各⾃具有若⼲特性和作⽤,前⼈将之称为药物的偏性,意思是说以药物的偏性来纠正疾病所表现出来的阴阳⽓⾎偏盛偏衰。
药物的偏性即指其所具的若⼲特性和作⽤。
(中药治病的基本机理是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胜偏衰。
)中药治病的基本⽅式:以偏纠偏。
《类经》:“药以治病,因毒为能。
所谓毒者,因⽓味之偏也。
”《医断》:“药者草⽊,偏性也,偏性之⽓皆有毒,以此毒除彼毒也。
”《医原》:“药未有不偏者,以偏救偏,故名⽈药。
”中药的性能,⼜称为药物的偏性(也称药性),它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药物性质与功能的⾼度概括(中药作⽤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度概括),是指以药物的偏性来纠正疾病所表现出来的阴阳偏胜偏衰。
研究药性形成的机制及其运⽤规律的理论(研究中药性能的理论)称为药性理论。
它包括四⽓、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毒(毒性)等。
注:性能≠性状。
中药的性状是指药物形状、颜⾊、⽓味、滋味、质地(包括轻重、疏密、坚软、润燥等),是以药物(药材)为观察对象。
中药的性能也称药性,它包括药物发挥的物质基础和治疗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作⽤。
是中药作⽤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度概括,是依据⽤药后的机体反应⽽归纳出来的,是以⼈体为观察对象。
前⼈常将⼆者相联系,并⽤性状解释作⽤原理。
⼆者的含义和认识⽅法迥异,不能混淆。
中药的作⽤是指药物机体的影响,或机体对药物的反应,包括治疗作⽤(治疗效⽤)和不良作⽤(不良反应)。
中药的治疗作⽤⼜称为中药的功效,中药的不良作⽤包括副作⽤和毒性反应。
总括之,其特性是对⼈体的作⽤具有两⾯性。
(⽤药的基本原则是:扬效抑毒。
即充分合理利⽤中药的治疗效⽤,尽量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
四气五味

四气五味
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寒凉—清热、泻火、解毒—治疗热证
温热—祛寒、温里、助阳—治疗寒证五味: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
辛——发散、行气、行血—治疗表证、气滞血瘀证
甘——补益、和中、缓急—治疗虚证、缓和拘急疼痛
通泄—用于热结便秘
泄降泄—用于咳喘
苦—清泄—用于热盛心烦
苦温—用于寒湿证
燥—燥湿—用于湿证
苦寒—用于湿热证
酸——收敛固涩—用于虚汗、久泻等证
咸——软坚散结、泻下—用于瘰疬、痰核、痞块、热结便秘等证(淡)—渗湿利水—用于水肿、小便不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药物的四气:
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特性。
又称四性。
寒凉和温热是两种对立的药性,而寒与凉、热与温之间只是程度的不同。
另外还有平性,即药性平和。
一般寒凉药多具清热、解毒、泻火、凉血、滋阴等作用,主治各种热证。
温热药多具温中、散寒、助阳、补火等作用,主治各种寒证。
对于有些药物,通常还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等词予以区别。
药物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
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
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芩、板蓝根对于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有清热解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寒性。
反之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而上,如附子、干姜对于腹中冷痛、脉沉无力等寒证有温中散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热性。
在治则方面,《神农本草经》云:“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
《素间.至真要大论》云:“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这是基本的用药规律。
此外,还有一些平性药,是指药性寒、热之性不甚显著、作用比较和缓的药物。
其中也有微寒、微温的,但仍未越出四性的范围;所以平性是指相对的属性,而不是绝对性的概念。
二、药物的五味:
原指药物的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后扩展为体现药物功能归类的标志。
有些药物具有淡味或涩味,实际上不止五种。
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
五种滋味,所以仍然称为五味。
不同的味有不同的作用,味相同的药物,其作用也有相近或共同之处。
至于其阴阳属性,则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综合历代用药经验,其作用有如下述:
辛味有发散解表、行气行血作用,即辛散。
一般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多具辛味,主治表证和气滞血瘀证。
一般治疗表证的药物,如麻黄、薄荷,或治疗气血阻滞的药物,如木香、红花等,都有辛味。
甘味有滋补和中、调和药性及缓急止痛作用,即甘缓。
一般滋养补虚、调和药性及止痛药多具甘味,主治虚证、痛证。
一般用于治疗虚证的滋补强壮药,如党参、熟地;和拘急疼痛、调和药性的药物,如饴糖、甘草等,皆有甘味。
甘味药多质润而善于滋燥。
酸味有收敛固涩作用,即酸收。
一般具有酸味的药物多用于治疗虚汗、泄泻等证,如山茱萸、五味子涩精敛汗,五倍子涩肠止泻。
苦味有清泄、燥湿作用,即苦坚。
一般清热、泻火、通便、燥湿药多具苦味,主治热证、火证、湿证。
泄的含义甚广,有指通泄的,如大黄,适用于热结便秘;有指降泄的,如杏仁,适用于肺气上逆的喘咳;有指清泄的,如栀子,适用于热盛心烦等证。
至于燥,则用于湿证。
湿证有寒湿、湿热的不同,温性的苦味药如苍术,适用于前者;寒性的苦味药如黄连,适用于后者。
此外,前人的经验,认为苦还有坚阴的作用,如黄柏、知母用于肾阴虚亏而相火亢盛的痿证,即具有泻火存阴(坚阴)的意义。
咸味有泻下、软坚散结作用,即咸软。
一般软化坚硬、消散结块、泻下通便药物多具咸味,主治大便燥结、瘰疬瘿瘤、啯瘕痞块等证。
如
瓦楞子软坚散结,芒硝泻下通便等。
五味之外,还有淡味及涩味。
淡味有渗湿、利尿作用。
一般渗湿利尿药多具淡味,主治水肿、小便不利等证。
如猪苓、茯苓等利尿药。
涩味与酸味作用相似,也有收敛固涩作用。
多用以治疗虚汗、泄泻、尿频、精滑、出血等证,如龙骨、牡蛎涩精,赤石脂能涩肠止泻。
五味的确定
①味的确定最初是依据药物的真实滋味。
如黄连、黄柏之苦,甘草、枸杞之甘,桂枝、川芎之辛,乌梅、木瓜之酸,芒硝、食盐之咸等②后来由于将药物的滋味与作用相联系,并以味解释和归纳药物的作用。
③随着用药实践的发展,对药物作用的认识不断丰富,一些药物的作用很难用其滋味来解释,因而采用了以作用推定其味的方法。
例如,葛根、皂角刺并无辛味,但前者有解表散邪作用,常用于治疗表证;后者有消痈散结作用,常用于痈疽疮毒初起或脓成不溃之证。
二者的作用皆与“辛能散、能行”有关,故皆标以辛味。
磁石并无咸味,因其能入肾潜镇浮阳,而肾在五行属水与咸相应,磁石因之而标以咸味。
由此可知,确定味的主要依据,一是药物的滋味,二是药物的作用。
由于药物滋味和作用并无本质联系,两者之间并无严密的对应关系,因而从古至今,五味学说在理论上和实际运用中出现不少分歧和混乱也就在所难免了。
三、四气与五味:
由于每一种药物都具有性和味,因此,两者必须综合起来看。
例如两种药物都是寒性,但是味不相同,一是苦寒,一是辛寒,两者的作用就有差异。
反过来说,假如两种药物都是甘味,但性不相同,一是甘寒、一是甘温,其作用也不一样。
所以,不能把性与味孤立起来看。
性与味显示了药物的部分性能,也显示出有些药物的共性。
只有认识和掌握每一药物的全部性能,以及性味相同药物之间同中有异的特性,才能全面而准确地了解和使用药物。
性味合参
①性和味分别从不同角度说明药物的作用,二者合参才能较全面地认识药物的作用和性能。
②味同气异者,作用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例如,紫苏、薄荷皆有辛味,能发散表邪,但紫苏辛温,能发散风寒;薄荷辛凉,能发散风热。
麦冬、黄芪皆有甘味,前者甘凉,有养阴生津作用;后者甘温,有温养中焦,补中益气作用。
③气同味异者,作用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例如,黄连、生地黄均性寒,皆能清热,用治热证。
但黄连苦寒,清热燥湿,主治湿热证。
生地黄甘寒,能清热养阴,用治虚热证。
由于性和味都属于性能范畴,只反映药物作用的共性和基本特点,因此不仅要性味合参,还必须与药物的具体功效结合起来,方能得到比较全面、准确的认识。
因此,性味与功效合参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