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要点总结讲课稿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2册 第四章 本章整合
学科素养实践拓展
思路导引(1)长江源头至宜昌为上游,湖口至入海口为下游,四个选 项中 武汉 位于长江中游。(2)长江上游地区以 水能 开发为 主,下游河段适合发展 航运 ,可以利用三峡等自然风光发展旅 游业,中游地区适宜发展 种植 业(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3)题 干信息“不搞大开发”,所以不宜在长江干流上多修建水电站,②错误。 ①③④均符合“共抓大保护”的理念。 题目答案(1)C (2)C (3)D
学科素养实践拓展
(1)位于长江中游的城市是( ) A.重庆 B.宜昌 C.武汉 D.南京 (2)关于合理开发长江流域的正确叙述是( ) A.上游地区以发展航运为主 B.下游河段以水能开发为主 C.利用三峡等自然风光发展旅游业 D.中游地区大力发展畜牧业 (3)以下措施符合“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的是( ) ①迁走长江沿岸1千米范围内的化工厂 ②多在长江干流上修建 水电站 ③沿岸生产、生活污水达标排放 ④退耕还林、还湿、 还湖,植树造林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归纳思维深化
3.分析交通线路布局(建设)的意义 分析交通线路布局(建设)的意义主要从社会、经济、生态等方面 分析。 (1)社会:促进社会稳定繁荣、加强地区间文化信息等的交流、巩 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等。 (2)经济:合理布局交通运输线、促进沿线地区资源开发、促进沿 线经济发展、促进沿线地区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等。 (3)生态:保护沿线生态环境、节约耕地等。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归纳思维深化
思路导引(1)结合图例读图可知,岛屿及附近旅游景点众多,岛内 公路 四通八达,影响岛内公路布局的主要因素是 景点 。公路主
要是连接岛屿上的众多景点,人口、地形、河流不是影响公路布局 的主要因素。(2)岛内运输方式以 公路 为主,其主要原因是岛屿 面积 小 ,景点众多,公路运输 灵活 方便,便于游客游览参观 岛上的景点。材料中没有涉及地势、居住人口、自然灾害的内容, 无法判断对错。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第一节工业的区位选择 课件 (共16张PPT)
3.科技进步使哪些工业区位因素发生变化?补 充完成下图空白处的内容。
社会生产 力的发展
交通改善和运力提高
对原料动力的依赖减 弱,缩短原料生产地 和消费地的距离,区 位选择更灵活。
科技进步
机械化和自动化提高
促进生产规模扩大, 推动工业集聚,对劳 动力素质要求提高。
3、社会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材料1:“长虹”是我国电子电器工业的民族品牌。它
的生产基地在四川绵阳,深居内地,原来是军工企业。
——国防需要 材料2:目前,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安排许多工业部 门在西部落户,目的是缩小内地与沿海地区经济差异。 ——政策 材料3:改革开放以来,东南沿海地区许多侨乡经济迅 猛发展,得益于当地华人、华侨投资的结果。 ——个人偏好
市场需求 的变化
对信息依赖程度提高
对市场的依耐性增 强,对信息通达度 的依赖加强
阅读P60分析:
世界钢铁工业区位因素发生了什么变化?影响因素是什么?
时间
变化趋势
举例
19世纪起 20世纪初开始 二战后
煤炭指向 铁矿指向 沿海指向
德国鲁尔区 我国鞍钢 上海宝钢
因素:科技发展
2、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 上海市宝山钢铁厂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由国家 投资建设的特大型项目。过去,我国的大型钢铁 企业都是建在内地的矿山附近,而宝钢的建设使 我国大型钢铁企业从靠近矿山转向靠近市场。宝 钢北临长江,东濒吴淞口,邻近我国最大的港口。 巨型矿石运输船的出现,既能将产品远销海外, 又能从水路取得国外的廉价原料(铁矿石、煤炭 等),降低成本。宝钢以大城市为依托,充分利 用了我国最大工业城市上海及其周围的工业城市 群的市场、人力资源和科学技术,成为我国第一 个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大型钢铁联合生产 基地。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四章知识点总结第四章知识点总结:1. 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介绍了自然资源的分类和利用。
自然资源根据其形态可以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根据其经济价值可以分为生产要素资源和能源资源。
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方式主要有开采利用、保护利用和替代利用。
2. 石油、天然气和煤炭资源的分布与利用:介绍了石油、天然气和煤炭资源的分布和利用。
全球石油和天然气主要分布在中东地区、北美地区和俄罗斯地区,煤炭资源则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和俄罗斯。
石油、天然气和煤炭是重要的能源资源,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等领域。
3. 核能资源的利用与环境问题:介绍了核能资源的利用和环境问题。
核能是一种高效、清洁的能源资源,通过核反应产生的能量可以用于发电、航天等领域。
然而,核能的利用也存在着核辐射、核安全和核废料处理等环境问题。
4. 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介绍了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
全球水资源主要分布在河流、湖泊和地下水中,其中河流水资源最为重要。
水资源的利用包括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和农业用水等方面。
5. 农业地理与耕地资源:介绍了农业地理和耕地资源。
农业地理研究农业生产和农业发展的空间特征和规律。
耕地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人类的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都离不开良好的耕地资源。
6. 数字地球与地理信息系统:介绍了数字地球和地理信息系统。
数字地球是指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获取、处理、存储和传输地理信息的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是数字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对地理信息进行管理、分析和展示,为决策提供支持。
以上是高一地理必修二第四章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4章第2节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pptx课件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A.葡萄酒、服装
B.纺织品、水产品
C.蔬菜、水果
D.灯具、煤炭
(2)成都—卢森堡中欧班列开通的意义在于
(D)
A.激励我国远洋航运蓬勃发展
B.加快中欧各地区人力资源的流动
C.加快沿线各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迁移
D.加强沿线各国经贸文化交流
[解析] 第1题,中欧班列沿线地区,尤其是德国的葡萄酒产业世界 闻名,而我国的服装产业在国际上也具有竞争优势,所以往返于成都— 卢森堡的中欧班列装载的货物最可能有葡萄酒和服装。水产品、水果以 及蔬菜不宜长距离运输,B、C错。德国和我国煤炭资源均较丰富,不需 要通过中欧班列运输,D错。故选A。第2题,中欧班列属于陆地运输, 与远洋航运无关,A错。中欧班列的开通可以带动沿线经济发展,加强 沿线各国经济贸易和文化的交流,D对。中欧班列为集装箱运输,运输 的主要为货物,所以不会促进中欧各地区人力资源的流动,也不会加快 沿线各国家或地区间的人口迁移,B、C错。故选D。
(1)结合图文材料,分析南昆铁路沿线有哪些资源优势? (2)探讨南昆铁路建设对资源开发及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提示:(1)①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东段靠近广西的铝矿、煤矿以及石 油开发区;中段靠近贵州西南部煤矿。②有丰富的农林资源。③沿途有 著名的喀斯特地貌风景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2)南昆铁路的建设将促进沿线地区资源开发,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 济优势,促进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
D.促进亚欧经济走廊的形成
[解析] 第(1)题,图中显示“渝新欧”国际铁路大通道,横跨欧 亚,可长距离运输大宗货物,且受气象灾害影响较小,但建设成本较 高。第(2)题,“渝新欧”国际铁路大通道建成后,会形成新的亚欧经济 走廊,可促进沿线国家的经贸发展,缩小亚欧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通 过此大通道,中国与欧洲的经济联系以贸易往来为主,而不是促使欧洲 污染工业向中国转移。故选B。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2册 第四章 第二节 国家海洋权益与海洋发展战略
保护海洋 近年来,我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陆源污染得到 生态环境 一定控制,生态系统破坏、退化整体上得到控制,局部区域出
现好转
主要战略
基本内容
坚决维护国 对于解决海洋争端,我国一直秉承“主权属我、搁置争议、
家海洋权益 共同开发”的方针
积极采取立 法和执法行 签署并批准了一些法律法规,并积极加强海上政府监管,提
(1)我国正积极推进现代海洋牧场的建设,其意义有哪些? (2)近年来渔业资源衰退明显,试分析渔业资源衰退的原因。 (3)我国推进现代海洋牧场建设可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探究二 我国的海洋权益与海洋发展战略
问题探究
山东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海洋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 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山东海洋强省建设行动方案》部署要求,把海洋经 济做大做强,带动海洋文明、海洋治理向更高层次迈进,完成好总书记交给 山东的重大任务。 今后一个时期海洋强省建设的目标:打造国际一流的海洋科技教育引领区、 国家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国家海洋经济竞争力核心区、国家海洋开放 合作先导区、国家军民深度融合先行区,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山东贡献。
自然延伸不足200海里,则扩 具有勘探和开发大
展到200海里;超过200海里, 陆架所拥有的自然
则一般不超过350海里
资源的权利
在国家的内水、领海、专属经济区和群岛国的 供所有国家平等地
公海
群岛水域以外的全部海域
共同使用
国际
国际海底区域及其
海底 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海床、洋底及其底土 资源为全人类共同
沿海国领土的组成部
河口、港口、海湾、
海峡等
分,沿海国享有主权及
其上空和底土
沿海国的主权及于其
沿海国领土的组成部
地理必修二(人文地理)第四章知识点总结知识清单(湘教版)..
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4.1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探究1 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1. 概念: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2. 分类:环境问题3.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①部分资源趋于枯竭,人均资源拥有量减少。
②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受损。
③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
4. 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在日本本周岛东海岸附近海域发生9级地震,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严重影响当地渔业。
该现象是否属于环境问题?为什么?答:属于环境问题;由于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了改变,并对人类极其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5.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避免的排放一定量的污染物,就必然会带来环境污染问题么?答:不会;只有排放的污染物超过了环境自净能力时,才会带来环境污染问题。
探究21. 人类对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的破坏主要有哪几种形式?土地资源:①对矿产那资源的开采,②不当灌溉,③建筑用地,④过垦过牧等。
森林资源:砍伐森林、毁林开荒等。
2. 资源枯竭的原因?由于人类长期大规模的开采与破坏,地球上某些自然资源数量锐减和质量下降,以至不敷人类资源需求的现象。
3. 人口增长与自然资源减少的关系?①导致人均居住空间减小;②致使人均资源减少;③加剧环境问题。
探究3 生态破坏问题1. 生态破坏的表现及产生的原因?表现:生态失衡,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态恶化,土地盐碱化,相当一部分生物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许多动物和植物从地球上永远的消失了。
原因:人们长时期地砍伐森林,开垦土地,不合理灌溉。
2. 总结森林的多重效益?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减噪,提供动物栖息地,净化空气,吸烟滞尘,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探究4 环境污染1. 分析总结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影响以及污染类型。
原因:由于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有害物质影响:引起环境质量下降,危害人类健康,影响生物正常生存发展。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重要知识点和记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重要知识点和记忆点总结一、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1. 工业的概念及分类:工业是指从事自然资源的开采,对采掘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物质生产部门。
工业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如轻工业和重工业,加工工业和原料工业等。
2. 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土地、水源、原料(矿产等)、燃料(动力)、劳动力、交通及基础设施、市场、技术、国家政策、工业基础、农业基础、个人偏好等。
不同的工业类型对区位因素的要求不同,如原料导向型工业应接近原料产地,市场导向型工业应接近市场等。
二、工业地域的形成1. 工业联系:工业联系是工业社会化、专业化生产的必然结果。
工业联系包括生产上投入—产出联系、非生产上的空间联系、非物质上的信息联系等。
2. 工业地域的形成:工业地域是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
工业集聚的形式有多种,如生产工序上的联系(纺织厂和印刷厂之间)、空间利用上的联系(经济技术开发区中的企业)等。
工业地域的规模可分为工业点(工厂)、工业区(如上海金山)、工业枢纽(如上海)、工业地区(如沪宁杭工业区)等。
三、工业分散与工业地域联系工业分散是工业地域发展的另一种形式。
工业分散的原因包括老工业区的发展趋于饱和状态,使新建企业不得不迁出老工业区;以及由生产联系的工业企业之间的分散现象,这是为了充分发挥各地的区位优势而形成的。
工业地域联系则是指不同工业地域之间的经济、技术、信息等联系。
四、记忆点1. 工业的概念及分类:记住工业的基本定义和主要分类,理解不同工业类型的特点和区别。
2. 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掌握影响工业区位的各种因素,理解它们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机制。
3. 工业联系和工业地域的形成:理解工业联系的不同类型和工业地域形成的原因,掌握工业地域的不同规模和类型。
4. 工业分散与工业地域联系:了解工业分散的原因和工业地域联系的重要性,理解它们对工业地域发展的影响。
以上是对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的重要知识点和记忆点的总结和概述。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要点总结
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 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一、区位选择因素 1、 自然因素 (1)水源 (2)土地 (3)原料 (4)能源2、经济社会因素 (1)市场 (2)交通 (3)科技 (4)政策 (5)劳动力 (6)资金 (7)农业基础 (8)个人偏好3、环境因素(1)废渣污染严重的工业区位选择:远离居民区和农田(2)废气污染严重的工业区位选择:盛行风的下风地带或垂直地带(3)废水污染严重的工业区位选择:远离水源地或河流上游活动 科技进步导致工业区位选择因素的变化科技进步→交通运输条件改善(高速化、大型化)→工厂可以远离原料地、燃料地布局 →工业生产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提高→对劳动力素质、人才、科技的要求提高 →对信息的依赖程度提高→靠近市场布局→对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对原料、燃料的依赖程度下降阅读 钢铁工业的区位选择变化第二节 工业地域的形成一、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2、工业地域(1)工业地域的形成①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以工序上的工业联系为基础②规划形成的工业地域:或以工序上的工业联系,或以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为基础二、工业分散→工业的地域联系1、工业分散(1)原因①原料和产品质量轻、体积小、价值高(如电子元器件)②产品结构复杂、零部件种类繁多(如汽车)③工业集聚过度,导致环境污染、成本增加(2)效益①充分利用不同地区的区位优势,提高经济效益②形成了跨国企业2、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1)现代化的交通(2)现代化的通信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一、传统工业区(以鲁尔区为例)典型地区:美国东北部、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意大利西北部、中国辽中南地区。
1、生产特点(1)、发展基础:丰富的煤炭和铁矿石(主导因素为原料导向型)(2)、工业部门:(煤炭、火电、化工、钢铁、机械、纺织)以重工业为主(3)、生产规模:以大型企业为主(4)、分布特点:高度集聚2、区位条件(1)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德国中西部莱茵河畔,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内,欧洲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2)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量多,河流流量大,水源充足(3)靠近法国的洛林铁矿(4)鲁尔煤田的煤炭储量丰富、开采条件好、品质优良(5)市场广阔(6)水陆交通便利(内河航运)3、衰落原因(1)新科技革命的冲击(根本原因)(2)产业结构单一(3)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①石油和天然气广泛使用,煤炭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下降②冶金技术的进步,使煤炭消耗量减少③开采条件变差,成本增加(4)世界性的钢铁产能过剩①钢铁生产国和出口国越来越多,钢铁市场竞争激烈②钢铁替代品(橡胶、塑料)的广泛使用,使钢铁需求量减少(5)高度集聚,造成环境污染、交通拥挤、地价上涨、成本增加4、整治措施(1)调整产业结构(核心措施)①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②发展高技术工业(如石油化工、汽车、电子工业)③发展第三产业(如金融业、旅游业、科技、教育)(2)调整工业布局①向德国西部和南部转移②向荷兰沿海转移(3)优化环境①控制工业三废的排放②植树种草5、整治效益(1)产业结构多样化(2)工业布局趋于合理(3)成为环境优美的地区活动中国辽中南重化工业基地的区位条件1、地理位置优越:濒临黄海、渤海海峡和渤海,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北起辽宁省中部腹地、南至辽东半岛南端,临近京津冀工业基地2、水源不足:降水量少、水污染严重3、铁矿石、海盐资源丰富(鞍山铁矿)4、石油、煤炭资源丰富5、重化工业产品市场广阔6、交通便捷(铁路)二、新工业区(以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新工业区为例)典型地区: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温州乡镇企业、珠三角专业镇。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知识点总结4.1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1、工业的概念及分类(1)概念:指从事自然资源的开采,对采掘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物质生产部门。
(2)分类:按生产对象:采掘业、加工工业按产品性质:重工业(主要为生产服务)轻工业(主要为生活服务)2、主要的区位因素理想的工业区位:充足的原料、动力;质高价廉的劳动力;前景广阔的市场;便利的交通。
目的:低投入、高产出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五种主导型工业类型的特征工业类型部门举例区位选择原则原料指向型工业钢铁厂、甜菜制糖厂、甘蔗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厂接近原料产地市场指向型工业啤酒厂、汽水厂、家具厂、印刷厂、石油加工厂、棉布厂接近消费市场动力指向型工业电解铝、冶金、化学等重工业接近能源供应地(火电厂或水电厂)廉价劳动力指向型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等工业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技术指向型工业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等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3、影响工业区位选择主要因素的发展变化(1)科学技术进步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鞍钢与宝钢的区位变化特征:共同区位优势:交通便利、接近市场、接近水源区别:鞍钢——接近原料,燃料产地宝钢——接近消费市场钢铁工业的三次变革:近煤型(动力导向型)----近铁型(原料导向型)----临海型(市场导向型)(2)环境保护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3)社会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如政策变化、乡土情感、个人偏好、 工业惯性等4.2工业地域的形成一、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 1.工业联系(1)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投入——产出的联系)第一种是甲企业的产出是乙企业的投入。
如纺纱——织布——印染——服装制造。
第二种时同一工厂中不同工序之间的联系 也属于这种联系方式,如汽车组装厂、生产流水线。
(2)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有些工厂相互之间并没有生产工序上的联系,却在地理空间上联系在一起,工厂之间这种空间联系有的为了共同利用基础设施,有的为了共同利用廉价劳动力等,如某些经济技术开发区中的不同工业企业(3)信息上的工业联系2、工业集聚在工业发展中,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发生工业集聚现象。
高中地理必修二课件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章末总结
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贯彻可 持续发展的理念,如节约用水 、用电、减少垃圾排放等。
探讨如何在旅游、交通等方面 减少对地理环境的破坏,提出 具体的措施和建议。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所在地区 存在的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方 案并尝试付诸实践。
06
总结反思与提高方向指引
自我评价:掌握程度和不足之处
掌握程度
经过本章的学习,我对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掌握了相 关的基础知识和核心概念。
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
城市规划需要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因素 ,合理规划城市布局和绿地系统,建 设宜居城市。
城市环境问题
城市化进程中,人口密集、交通拥堵 、住房紧张、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 出,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理和改 善。
03
可持续发展理念及其实践途径
可持续发展概念解读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 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
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促进社会公平和和谐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 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循环
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
推进经济结构优化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消 耗和浪费,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 修复,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 生活方式。
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关注民生问题,推动教育、医疗 、就业等社会事业的均衡发展, 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维护 社会和谐稳定。
落实全球发展倡议
积极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 发展议程等全球发展倡议,推 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
04
案例分析:区域协调发展策略探 讨
国内外典型区域协调发展案例介绍
国内案例
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 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四章学问点总结地理学是一门根底课程,下面是由我共享的高一地理必修二第四章学问点总结,盼望对你有用。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四章学问点总结:工业的区位选择1、工业生产主要在工厂里,劳动力利用动力和机械设备,将原材料制成产品的过程2、从经济效益看,工厂应中选择在具有明显优势条件的地方,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本钱获得最高利润3、工业生产过程的投入要素有土地劳动力、资金、能源、水源和原料、零部件。
产品除产品外还有工业三废(废气、废水、废渣)4、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自然因素土地、水源;社会经济因素市场、运输、动力(燃料)、原料、科技,政策5、工业区位分析类问题的表达方式:地形平坦,适合建工厂;水源足够。
市场广袤,运输便利,能源足够,原料丰富,科技兴盛,政策支持,劳动力丰富6、各种导向型工业的特点、典型工业部门和布局原那么①原料导向型工业原料不便长途运输或运输本钱较高,制糖、水产品加工、水果罐头加工等,布局时应接近原料产地。
②市场导向型工业产品不便长途运输或运输本钱较高,啤酒,家具制造、炼油等,布局时应接近市场③动力导向型工业须要消耗大量能量,电解铝(有色金属类)等,布局时须要接近火电厂或水电站④劳动力导向型工业须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服装工业(加工),电子装配工业,鞋帽加工工业等,布局时应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⑤技术导向型工业技术需求较高,飞机、精细仪表等(服装设计等也应属于此类),布局时应接近高等教化和科技兴盛地区7、工业区位因素的变更工业区位选择越来越重视科学技术因素。
由于交通和科技的开展,一些原料导向型工业的区位选择,降低了对原料和动力等区位因素的依靠程度。
8、鞍钢和区位选择因素是接近燃料和原料产地宝钢的区位因素是便利的交通和广袤的市场。
9、宝钢的煤炭来自安徽淮南和山西等,铁矿石主要来自澳大利亚、印度和巴西等10、钢铁工业区位的三次变更:在早期,以煤炭资源为主导因素,钢铁工业靠近大煤田,如德国鲁尔区;20世纪初期,以铁矿资源为主导区位因素,向大铁矿靠近,如包钢,武钢,鞍钢;二战后,在沿海钢铁消费区布局,便于原料和产品的运输,如上海宝钢,日本太平洋沿岸的工业区11、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哪些工业区位因素发生了变更交通条件改善和运输实力提高工业生产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提高工业产业对信息的依靠程度提高12、影响工业区位的其他因素有环境质量已成为重要的工业区位因素;政策也成为重要的工业区位因素,如东部沿海经济的开展,西部开发,振兴东北等;企业决策者的理念和心理因素,也成为重要的工业区位因素之一,如华人华侨回乡投资建厂等。
高一新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四章至第五章 知识点 讲义 汇总
第四章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一、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1.任务:交通线网、场站的组织,客流、货流的分配、引导。
2.目的:实现区域运输的合理化,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原则:依据运输需求;适度超前;因地制宜;尽量少占土地;发挥综合运输优势;其他。
原则具体内容依据运输需求运输方式和交通线、站的选择、标准,以及交通运输网的密度等,都应依据运输需求而定适度超前设计标准要满足今后一定时期的运输需求,但标准过高会造成浪费因地制宜运输方式的选择,交通线、站的选址以及设计标准等要充分考虑自然条件尽量少占土地交通线、站布局应尽量少占土地,尤其是耕地发挥综合运输优势利用不同运输方式的优势,做好转运和衔接,形成立体、系统的交通运输网其他如平衡地区发展、适应国防需要等区位因素主要影响自然因素地形平原平原地形对线路的限制少,选线时尽量少占好地,处理好线路与农田水利设施、城镇发展的关系山地线路尽量沿等高线修筑,尽量避开地形复杂区,在陡坡上呈“之”字形弯曲或开凿隧道水文应避开沼泽地,尽量避免跨越河流,减少桥涵总长度地质注意避开断层和滑坡、泥石流多发区,特别是在开凿隧道时,要选择背斜构造,避开断层和向斜构造气候注意沿线暴雨、大风等的强度和频率,以及冻土和积雪的厚度。
桥涵孔径大小、路基高低,都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进行设计人文因素经济合理布局交通运输线,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国道干线以直达运输为主,并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省道等地方性公路,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出行需要为主,尽量通过当地的居民点、车站、码头等社会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经济发展技术克服不利的自然因素,充分发挥先进科技的突出作用港口汽车站航空港自然因素水域条件要利于航行、停泊;筑港条件影响港口的规划建设;平原地形利于港口平面布置,但航道容易淤积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小,但要求地势开阔平坦,位置适宜受地形、气候、地质、水文等影响较大经济、社会、技术因素腹地条件和城市依托影响较大。
高中地理必修二讲义第四章 第二节 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说明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学习目标1.结合材料,说明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2.依据材料,分析交通运输布局对聚落发展的影响。
一、促进区域经济发展1.交通运输使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产品、设备、劳动力等要素合理流动,实现空间上的优化配置。
2.便捷的交通运输缩短了不同区域之间的时空距离,使一个区域的经济活动可以辐射其他区域,甚至世界各地,从而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3.发展交通运输,可以直接拉动原材料、能源、建筑、旅游等行业的发展,增加就业。
4.“一带一路”倡议:公路、铁路、航空、水路、油气管道,以及电网、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
判断1.便捷的交通,使一个区域的经济活动可以辐射其他区域。
( √ )2.“一带一路”建设将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重要位置。
( √ )3.交通运输不仅促使我国经济长期高速发展,还可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 √ )二、影响聚落发展1.交通枢纽吸引相关产业集聚,往往会形成规模较大的城市。
2.重要交通运输线路或运输方式的变化,会引起区域内客、货运输方向和集散地的变化,从而促使商业网点甚至商业中心城市的变化。
探究点一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俄罗斯是世界重要的天然气开采和出口国。
2017年12月8日,中俄能源合作重大项目——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正式投产。
该项目集天然气勘探开采、液化、运输、销售于一体,是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实施的首个海外特大型项目。
俄罗斯为该项目配建了港口。
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该项目采用模块化施工方式,即将生产线和相关建筑设计成一系列的模块,由全球多地工厂制造,然后运至项目施工现场拼装。
模块体积大,重量大,最大的模块重量与艾菲尔铁搭相当。
该项目以中国、日本等亚洲太平洋沿岸国家为主要目标市场。
中方企业全方位参与设计和建造,数十家企业承揽了85%模块的建造,该项目超过60%的模块和零部件经白令海峡—北冰洋航线运至项目施工地。
中图版地理必修二第四章第三节《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课件(共37张PPT)
要求人类重新认识和评价 自然对人类的价值,并在 经济核算系统中加以考虑
要达到具有可持续意义的 经济增长,必须重视能源 和原料的使用方式,以减 少损失、杜绝浪费,并尽 量不让废物进入环境,以 减轻对环境造成的压力
伦理道德 观
人类是自然界的 中心,是使万物 臣服的精灵
要高度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科学利用 环境保护 与保护的统一,力争达到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的前提下享有更好的生存环境的目标
公众参与
应充分调动公众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公众参与 是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
2.读某农业类型示意图,回答(1)~(2)问题。
(1)图中数码及其所表示的含义搭配正确的是( ) A.①原料 ②肥料 ⑦饲料 ⑨废弃物 ⑩沼气渣 B.②肥料 ④饲料 ⑥燃料 ⑧肥料 ⑨沼气渣 C.①原料 ③肥料 ⑤燃料 ⑦饲料 ⑨废弃物 D.②肥料 ③饲料 ⑥燃料 ⑧原料 ⑩沼气渣 (2)图示农业类型的地理意义是( ) A.不利于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和合理布局 B.把生产重点转向对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C.隔断了工业生产与农业生产的联系 D.合理利用资源,实现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
解析:(1)图中代号所示为:①原料、②肥料、③原 料、④饲料、⑤燃料、⑥燃料、⑦饲料、⑧原料、⑨废弃 物、⑩沼气渣。(2)图示为生态农业,加强了工业与农业 的联系,促进了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和合理布局,最大限度 地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
答案:(1)A (2)D
(2)清洁生产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 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控制和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而传统生产通常不考虑生产的每个环节所造成的污 染,或者仅仅关注某个环节对环境的污染,如生产环节 或产品消费环节对环境的污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一、区位选择因素 1、 自然因素 (1)水源 (2)土地 (3)原料 (4)能源
2、经济社会因素 (1)市场 (2)交通 (3)科技 (4)政策 (5)劳动力 (6)资金 (7)农业基础 (8)个人偏好
3、环境因素
(1)废渣污染严重的工业区位选择:远离居民区和农田
(2)废气污染严重的工业区位选择:盛行风的下风地带或垂直地带
(3)废水污染严重的工业区位选择:远离水源地或河流上游
活动 科技进步导致工业区位选择因素的变化
科技进步→交通运输条件改善(高速化、大型化)→工厂可以远离原料地、燃料地布局 →工业生产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提高→对劳动力素质、人才、科技的要求提高 →对信息的依赖程度提高→靠近市场布局
→对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对原料、燃料的依赖程度下降
阅读 钢铁工业的区位选择变化
第二节 工业地域的形成
一、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
2、工业地域
(1)工业地域的形成
①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以工序上的工业联系为基础
②规划形成的工业地域:或以工序上的工业联系,或以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为基础
二、工业分散→工业的地域联系
1、工业分散
(1)原因
①原料和产品质量轻、体积小、价值高(如电子元器件)
②产品结构复杂、零部件种类繁多(如汽车)
③工业集聚过度,导致环境污染、成本增加
(2)效益
①充分利用不同地区的区位优势,提高经济效益
②形成了跨国企业
2、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1)现代化的交通
(2)现代化的通信
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一、传统工业区(以鲁尔区为例)
典型地区:美国东北部、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意大利西北部、中国辽中南地区。
1、生产特点
(1)、发展基础:丰富的煤炭和铁矿石(主导因素为原料导向型)
(2)、工业部门:(煤炭、火电、化工、钢铁、机械、纺织)以重工业为主
(3)、生产规模:以大型企业为主
(4)、分布特点:高度集聚
2、区位条件
(1)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德国中西部莱茵河畔,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内,欧洲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
(2)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量多,河流流量大,水源充足
(3)靠近法国的洛林铁矿
(4)鲁尔煤田的煤炭储量丰富、开采条件好、品质优良
(5)市场广阔
(6)水陆交通便利(内河航运)
3、衰落原因
(1)新科技革命的冲击(根本原因)
(2)产业结构单一
(3)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①石油和天然气广泛使用,煤炭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下降
②冶金技术的进步,使煤炭消耗量减少
③开采条件变差,成本增加
(4)世界性的钢铁产能过剩
①钢铁生产国和出口国越来越多,钢铁市场竞争激烈
②钢铁替代品(橡胶、塑料)的广泛使用,使钢铁需求量减少
(5)高度集聚,造成环境污染、交通拥挤、地价上涨、成本增加
4、整治措施
(1)调整产业结构(核心措施)
①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
②发展高技术工业(如石油化工、汽车、电子工业)
③发展第三产业(如金融业、旅游业、科技、教育)
(2)调整工业布局
①向德国西部和南部转移
②向荷兰沿海转移
(3)优化环境
①控制工业三废的排放
②植树种草
5、整治效益
(1)产业结构多样化
(2)工业布局趋于合理
(3)成为环境优美的地区
活动中国辽中南重化工业基地的区位条件
1、地理位置优越:濒临黄海、渤海海峡和渤海,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北起辽宁省中部腹地、南至辽东半岛南端,临近京津冀工业基地
2、水源不足:降水量少、水污染严重
3、铁矿石、海盐资源丰富(鞍山铁矿)
4、石油、煤炭资源丰富
5、重化工业产品市场广阔
6、交通便捷(铁路)
二、新工业区(以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新工业区为例)
典型地区: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温州乡镇企业、珠三角专业镇。
1、生产特点
(1)兴起时间:20世纪50年代以后(2)分布地区:小城镇和乡村
(3)生产规模:以中小企业为主
(4)工业部门:以轻工业为主
(5)分布特点:生产过程分散,甚至家庭包工的形式
(6)企业的相关性强
(7)专业化程度高
2、区位条件
(1)小城镇用水用地方便
(2)原料和能源大幅度涨价
(3)意大利经济高度开放
(4)交通运输便捷
(5)政府的大力支持
(6)大批廉价劳动力
(7)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
3、发展模式——工业小区
三、新工业区(以美国的硅谷为例)
典型地区:美国的“硅谷”、德国南部
的慕尼黑、英国的苏格兰、日本的九州
岛、印度
的班加罗尔、中国的中关村。
1、生产特点
(1)兴起时间:20世纪50年代以后
(2)分布地区:小城镇和乡村
(3)生产规模:以中小企业为主
(4)工业部门:以高技术工业、微电子工业为主
(5)从业人员具有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6)产品更新换代快
(7)产品附加值高
(8)经济增长速度快
(9)研发费用的比例高
(10)面向世界市场
2、区位条件
(1)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北纬37度,美国西海岸,海岸山脉和圣弗朗西斯科湾之间,旧金山市东南部
(2)地中海气候宜人:温暖湿润,阳光充足
(3)环境清洁优美
(4)交通便捷:航空、高速公路
(5)人才和技术密集:集中了大量的高等
院校(斯坦福大学)和科研机
构,构成了完善的
产学研体系(6)市场稳定:美国国防部的军事定货(7)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
3、扩散
高技术工业高度集聚——用地紧张,地价上涨——扩散——美国内地、
墨西哥、东南亚
——区位优势——劳动力丰富且廉价,地价低,住房租金低
活动中关村和硅谷的异同点
1、相同点
(1)集中了大量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知识、人才和技术密集
(2)交通便捷
(3)政府的大力支持
2、不同点和不足之处
(1)过于靠近市区,用地用水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严重
(2)科技水平不高,研发费用不足,科技创新不够,自主知识产权很少(3)尚未形成完善的产学研体系,尚未形成发达的专业化分工配套体系,市
场化制度和法
规有待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