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登飞来峰(课堂实录)(3)
古诗《登飞来峰》教案(精选12篇)
古诗《登飞来峰》教案(精选12篇)古诗《登飞来峰》教案(精选12篇)古诗《登飞来峰》教案篇1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登飞来峰》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教学活动学生学习活动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黄山上的飞来山吗?(出示图画)……你们觉得奇怪不奇怪?山上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一座山呢?今天我们来看王安石是怎么看的?朗读教师范读教师范读全体学生齐读并背诵。
品味全诗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点拨要点:首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
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
一二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
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的?点拨:①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
②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
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
学生谈谈对这两句蕴含深刻的诗的理解。
质疑活动:1、《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2、“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比喻谗佞之类的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
王安石此时还没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击,应该说他的心境是积极的,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3、诗人借登飞来峰观赏景色,阐明了一个怎么样的哲学道理?同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讨论活动①②描写景物——充满生机③④抒发情怀——踌躇满志小结: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于王安石29岁时。
这是他出世以来,初显才能,胸怀包负的时期,表达了诗人踌躇满志的情怀。
全诗将写景与抒怀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突出了诗的主题。
《登飞来峰》教案(通用7篇)
《登飞来峰》教案《登飞来峰》教案(通用7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登飞来峰》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登飞来峰》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诗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2.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古诗。
教学过程:一、导入:孩子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牛和鹅》后,你收获了什么?是啊,站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位置上看问题,看事物,就会有不同的感受,那么看景致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宋代王安石的著名诗篇——《登飞来峰》(板书)二、初读感悟1、请大家自由朗读这首诗,将诗句读准确,读流利,如果能读出诗的韵律美更好。
2、(一读:读准确,自由读,提问2个人读)大家读得很投入,哪位同学愿意代替王安石来把这首诗读一读?(你第一次读,就读得这么准确,真了不起!)谁还想尝试?(读两个人即可。
你读得真投入,真像一个小小的王安石!)三、通过朗读指导,理解诗意。
1、孩子们,如果能提出新的问题来研讨,更有助于深入理解诗意。
看看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用笔轻轻在它旁边打上问号。
(学生提问,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词句板书。
要点:寻、闻(听说什么?)、畏、缘以及第三句等。
)2、通过多种方式解决问题。
利用孩子的已有经验解决部分词语,查字典弄清楚“寻”的意思,句子理解放在整首诗学习中解决。
3、理解字词的意思是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二读:思考读,默读或者小声读,读流畅,提问一人说诗意,一人读)默读或者小声读,边读边思考句意。
提问诗意,再读。
(读得更流利了。
)4、结合刚才学习的收获,想一想:假如黑板就是一张画板,结合你获得的信息,你想给上面填充哪些内容?(师随机板书:日、云、峰、塔)再结合书上的插图,看看作者现在处于什么位置?他可能会看到什么?(脚踩白云,头顶蓝天,看着旭日东升,霞光万丈)什么时候?(结合生活实际,鸡鸣五更时漆黑一片,为什么会看到?)出示图片,如果站在山腰、山脚下,又会看到什么?(站在山腰,看到白云缭绕在山腰,站在山底,会看见潺潺溪流,绿树红花)为什么会看到不同的画面呢?站在哪里眼界更开阔,看得更远一些?(原来站得高,才能望得远,高低不同,看到的景也各异呀!)你想起了哪些与之意味相似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老师也不禁想起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样的佳句。
初中语文优质课《望岳》《登飞来峰》复习课课堂实录
《望岳》《登飞来峰》复习课课堂实录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复习《望岳》和《登飞来峰》。
二、出示复习目标1、背诵诗文。
2、掌握文学常识。
3、理解诗文内容,学习诗歌写法,体会诗人情感。
4、赏析名句。
三、自学目标,课堂检测师:请同学们齐读复习目标,完成目标1、2。
给同学们5分钟的时间,开始。
生:背诵诗文和文学常识。
教师巡视。
师:同学们已经完成任务了,下面检测同学们掌握情况。
请同学们拿出课堂练习本。
找四名同学黑板上展示。
一组4号,四组二号,六组五号,八组六号。
按照黑板站位,单号默写《望岳》,双号默写《登飞来峰》。
其他同学单号默写《望岳》,双号默写《登飞来峰》。
学生默写,教师巡视逐个发现问题,个别指导。
老师:板演的同学们默写好了,同学们找错误。
生1:“决眦”的“眦”左边应该是“目”,而不是“且”。
师:能帮他辨析一下吗?生:“决眦”的“眦”是眼角的意思。
与眼目有关。
生2:“会当临绝境”不是“临”而是“凌”;这是没有记牢。
生3:“遮忘眼”的“忘”应该为“望”。
师:默写的同学能说说为什么吗?出错学生:“因为诗意是远望的眼睛,而不是忘记的眼睛。
”(这一环节让学生自己找错因,学生能在理解的基础上牢牢掌握知识)师:同学们把他们出的错误,批注在课本上。
(学生认真批注。
)师:哪位学生能口头介绍一下杜甫和王安石?学生争相举手。
老师挑选三个同学背诵。
予以表扬。
四、学生质疑生成问题师:同学们,看标题,读两遍。
根据标题中的“望”字,你想更深入了解些什么?生:我想知道诗人是怎样围绕“望”字,一步步描绘泰山美景的?师示意学生板书问题。
师:看到标题中的“岳”,你想更深入了解诗歌的哪些内容?生1:我想知道“岳”是哪座山岳?学生板书问题。
生2:我想知道“岳”的特点?生3:我想了解写这首诗表达诗人什么情感?生4:我想知道诗人用什么写法来写“岳”的特点的?老师:这几个问题,哪一个问题,现在就可以解决?生:岳是东岳泰山。
师:依据是什么?生:岱宗,齐鲁。
《登飞来峰》教案
《登飞来峰》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诗人李白及其代表作品《登飞来峰》。
2.熟悉唐诗的语言特点和诗歌形式。
3.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4.培养学生欣赏自然景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登飞来峰》漫步登上飞来峰,青霭常盈十里梁。
峰高自有千重雪,翠峦何事到人间。
三、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通过观看图片或录像介绍飞来峰的地理位置和景观,让学生感受一下自然美景,激发他们对自然的热爱。
同时介绍李白这位唐代伟大诗人及其代表性作品《登飞来峰》。
2. 理解课文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朗读全文几遍,并逐句解释,以确保学生对整首诗的意思和语言有透彻的理解。
回答以下问题:1.飞来峰有什么特别之处?2.飞来峰的景色如何?3.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首诗?3. 朗诵课文要求学生朗读全文,熟悉唐诗的韵律和语言特点,通过多次朗读来提高学生的朗读和理解能力。
4. 分析诗歌形式介绍唐诗的诗歌形式和特点,包括五言诗、七言诗的字数和韵律等,以及如何通过诗句来表现出景物的美感。
5. 创作诗歌根据飞来峰的景色和感受,要求学生创作一首自己的诗歌,体验李白的灵感和创作过程。
6. 拓展阅读让学生阅读李白的其他代表作品,如《将进酒》、《夜泊牛渚怀古》等,增进学生对唐诗和文学的了解和欣赏。
四、教学评价通过朗读、解释、创作和拓展阅读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包括诗歌朗读的音准、语音韵律、诗歌理解的准确性和诗歌创作的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
同时,可以结合学生反馈和展示进行评价。
五、教学反思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要求旨在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等能力。
这节课用李白的《登飞来峰》作为素材,重点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欣赏自然才情,让学生在欣赏中激发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达到培养学生语感、音感和文学修养的目的。
7-2登飞来峰(课堂实录)
《登飞来峰》课堂实录1教学目标(1)进一步了解作者王安石;(2)背诵、默写全诗;(3)利用想象和联想阅读诗歌、理解诗意;(4)了解哲理诗的特点。
2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想象能力,但对诗歌的平仄和押韵以及断句仍有一定的困难。
3重点难点(1)重点:背诵、默写全诗;利用想象和联想阅读诗歌、诗意理解(2)难点:最后两句蕴含的哲理、哲理诗的特点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登飞来峰猜一猜,他是谁?(教师逐次口述下列内容)①他官至宰相,且多次任相,多次罢相;②他是现在的江西临川人;③他坚持变法,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但却被列宁誉为“中国11世纪的政改家”。
④他还是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⑤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是我们学过的他的名句。
⑦他字介甫,晚号半山,被封荊国公,世称王荊公,卒谥文,亦称王文公;⑧前不久我们才学过他的《伤仲永》。
活动2【讲授】登飞来峰一:题解(教师简介如下内容)浙江绍兴城外有一座塔山,此山又称宝林山。
山上有一座应天塔。
传说宝林山是从琅琊东武海中飞来的,因此又得飞来山之名。
越王勾践曾在山上筑游台以观天象。
塔山始建于晋末,高30余米,分七层,塔山因此而得名。
公元1050年,王安石登上此山,触景有感,写下《登飞来峰》一诗。
二:朗读(一)教师板书全诗。
请同学们琢磨琢磨每句诗,想一想该怎么朗读,试着划分一下朗读的节奏。
(二)温故1、格律诗常见的是哪两大类?一般多为几言?(古典格律诗分律诗和绝句两大类;一般多为五言和七言)2、诗歌(格律诗)节奏的划分七言:(1)基本:“二五”式和“四三”式(2)细分:①二二三②二三二③二二二一④二二一二五言:①二三②二一二③二二一【一般情况是综合“音节”和“意义”两个方面,常以“二”起头,且上、下句节拍匀称】活动3【活动】登飞来峰(一)学生读写齐读——自由朗读——试背——在笔记本上默写(确实默写不下来的同学,可以抄写)(二)学生想象始终的画面。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登飞来峰》课堂实录
诗韵理趣--《望岳》《登飞来峰》为例教学前思考:在琳琅满目的诗歌画廊里,有一部分是以“理趣”见长而引人入胜的,是由具体的人生感性概括出的一些抽象道理,这一类诗叫做哲理诗,是指含有抽象议论、包含某种世界人生启示的诗。
在备课时我采用了“群诗”阅读的教学方式,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课前:学生齐读诗。
师生:上课问好一、导入:昨天预习有什么收获?生:我预习望岳以后的想到的是从感情上努力爬上山顶,这样才能看得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师:谁能表达得准确?生:作者想象登到山峰以后的感受。
师:这位同学从情感的角度谈了,还有吗?生:诗人期望自己的性格方法和修养上能达到顶点。
师:这位同学从性格方面、修养方面谈了要达到理想顶点就必须努力登高远望。
刚才两位同学从:情感、性格、修养谈了预习《望岳》的感受。
还有吗?生:还可以从结构上来学习这首诗。
一个“望”字开启了全篇,第一句是仰视的感觉,最后一句是俯视,从内容和结构上以“望”字统领了全篇。
师:还有吗?生:这两首作者描写了很多意境。
师:老师纠正一下,诗不能说有很多个意境,只能说:很多个意象组合在一起组成意境。
生:《望岳》是作者还没有登上泰山,想象着自己登上泰山的情景,《登飞来峰》是作者已经登上了飞来峰,表达了作者雄心壮志。
师:看来大家的预习非常到位了,老师课前让大家查了背景资料。
杜甫写《望岳》时几岁?王安石写《登飞来峰》时几岁?生:杜甫写《望岳》时25岁,王安石写《登飞来峰》时30岁。
师:所以,这两首都很多共同点。
我们就放开声音读出刚才同学们说的这些情感。
生:自由的读。
师:年轻的杜甫和王安石在这两首里是应该什么样的感觉?生:很傲气。
生:杜甫胸中的辽远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师:杜甫胸中激荡的想要实现雄心壮志的理想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还有吗?生: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要读出昂然向上的精神。
生:要读出王安石年轻气盛时很有文化,很有抱负,要把这种情感读出来。
师:理想和抱负要实现的雄心壮志要读出来。
《登飞来峰》教案
《登飞来峰》教案《登飞来峰》教案「篇一」一、教学内容:《登飞来峰》1、老师背诵《登飞来峰》这首古诗并走上三尺讲台。
老师要求学生背诵这首古诗。
2、老师让会背诵这首古诗的同学说出这首古诗描写的是什么,说出它是一首什么诗,以及它表现的是什么。
老师解题:《登飞来峰》描写的是王安石眼中的飞来峰上的应天塔,是一首咏物抒怀诗,表现的是诗人治国理政的政治抱负和富国强兵的家国情怀。
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知道《登飞来峰》是怎样写成的。
2、让学生产生《登飞来峰》诗的阅读兴趣和创作欲望。
三、教学重点1、词语注释:飞来峰:在绍兴城外的林山。
千寻塔:形容塔很高。
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闻:听。
浮云:浮动的云雾。
望眼:视线。
缘:以为。
2、概念解释:意象:就是蕴涵着作者主观想象的客观物象。
比如这首诗中的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数重山,春风,江南岸,明月,照我还等。
赋比兴:诗歌创作中的表达方式。
赋,意思是铺陈;比,意思是比喻;兴,意思是有意拔高结局。
结构:是指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起句:指的是绝句诗的第一句。
意思是绝句诗的开始。
相当于诗文结构形式里的开端部分。
承句:指的是绝句诗的第二句,是秉承上句的意思,相当于诗文结构形式里的发展部分。
承句是上句结果,也是下句的原因。
转句:指的是绝句诗的第三句,意思是转移到谈话的正题,相当于诗文结构形式里的高潮部分。
合句:又叫结句,指的是绝句诗的最后一句即第四句,意思是结束,相当于诗文结构形式里的结局部分。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1、王安石简介:一千多年以前,王安石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
北宋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王安石高中进士第四名,开始了他入仕又出仕,拜相又罢相的精彩人生。
他是中国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在文学方面,位列唐宋八大家,有《临川先生文集》存世。
《登飞来峰》是他的代表作。
2、说明《登飞来峰》的结构形式:《登飞来峰》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由四个组成部分即四个句子所组成:第一句,飞来山上千寻塔,第二句,闻说鸡鸣见日升。
部编版(初一)七年级下册语文 《登飞来峰》教案
部编版(初一)七年级下册语文《登飞来峰》教案《登飞来峰》教案一.导入:我们学过王之涣《登颧雀楼》,知道登高望远。
我们将学习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二、王安石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进士,初知鄞县,有政绩。
嘉祐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改革政治的主张。
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
他积极推行新法,抑制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以期富国强兵,但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对。
晚年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荆国公,世称荆公。
卒谥“文”。
王安石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主张文学必须“有补于世”,他的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歌遒劲清新,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等。
(2)背景王安石此诗写于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当时他三十岁,由鄞县(宁波)县令改任舒州通判。
他向往“见日升”,“身在最高层”,其政治雄心于此已现端倪。
这首登高览胜之作在构思上独具特色:诗人没有记叙登山的过程,也没有描绘山中的美景,而是一开始就把自己置于山上千寻塔的最高层,抒写当时心中的感受。
(3)整体感知(4)翻译我登上了飞来峰上的高塔,听人说清晨鸡鸣时从这儿能看到太阳升起。
不怕浮云层层遮视野,都因为登高望远心胸宽。
三、教师板书全诗。
请同学们琢磨琢磨每句诗,想一想该怎么朗读,试着划分一下朗读的节奏。
1、格律诗常见的是哪两大类?一般多为几言?(古典格律诗分律诗和绝句两大类;一般多为五言和七言)2、诗歌(格律诗)节奏的划分七言:(1)基本:“二五”式和“四三”式(2)细分:①二二三②二三二③二二二一④二二一二五言:①二三②二一二③二二一【一般情况是综合“音节”和“意义”两个方面,常以“二”起头,且上、下句节拍匀称】四、学生读写齐读——自由朗读——试背——在笔记本上默写(确实默写不下来的同学,可以抄写)融入文本三:全诗简析(一)①②句:导问:1、按课本注释折算,“千寻”等于多少“尺”?这应当看着是什么手法的运用?作者的目的何在?【“千寻”,夸张手法,极言塔高。
七下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之《登飞来峰》教学实录
名师课堂丨七下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之〔登飞来峰〕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学习“夸张〞的修辞手法。
2、了解“浮云〞的典故,理解“浮云〞的喻意,初步了解“引用典故〞的写作技巧。
3、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4、能灵敏运用关联词“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流畅表达后两句诗句的因果关系。
5、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及“浮云〞的喻意。
〔教学预设〕一、学习铺垫1.讲述麦当劳连锁店的故事2明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视野开阔,方能看得高远。
眼光放长远,才能有大收益!站得高看得远!理解“高瞻远瞩〞的意义。
3思考:如何才能高瞻远瞩呢?〔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多读书多思考多实践才能开阔视野,高瞻远瞩。
〕过渡句:期望这节课的学习能援助你们拓宽思路,开阔视野,未来能做一个高瞻远瞩的人。
二、学习“夸张〞的修辞手法1.诗句横向类比,知晓“危楼高百尺、直下三千尺、深千尺、三千丈〞都是夸张的说法,意在突显事物的特点。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李白〔夜宿山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a.指名读b.找找看这四行诗句有什么共同点?2.学习〔登飞来峰〕A.读诗,细品“夸张〞修辞手法过渡语:古人就是这么善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来突显事物的特点(出示古诗〔登飞来峰〕)。
这首诗中哪个词也是夸张的说法呢?请一个同学来读读这首诗,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哪个词是夸张的说法?“千寻塔〞是夸张的说法。
千寻:极言塔高。
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耸。
〔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
古代传闻此山自琅琊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飞来,故名。
王安石于公元1050年登上此山,写了这首诗。
〕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写飞来峰上古塔之高,让我们用一个同样夸张的成语来形容这古塔之高。
登飞来峰优秀教学设计(通用5篇)
登飞来峰优秀教学设计(通用5篇)登飞来峰优秀教学设计(通用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登飞来峰优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登飞来峰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过程】:导语:孩子们,老师今天带你们去一个被人们称为“无石不奇,无树不古,无洞不幽”的杭州飞来峰走走看看。
一、欣赏图片,激情导入。
1、教师播放飞来峰的图片,学生欣赏。
师导:孩子,刚才你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能用一句话来谈谈自己看后的感受吗?2、学生谈观后的感受。
3、谈话,揭题。
师导:在你们的眼中,飞来峰是那样的美丽、雄伟壮观,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教师板书:角度),结果认识不同,感受不同。
我们北宋时期最伟大的诗人、政治家也登上了飞来峰,并留给了我们一首千古传颂的《登飞来峰》。
(教师板书:登飞来峰)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品味诗人独特的感情、豪迈的气魄。
4、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
1、投影古诗。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做到读准字音,最好还能读出古诗的节奏。
(2)谁能代替诗人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2人读,并正音)。
(3)我们一起做王安石,把这首诗齐读一遍。
师导:孩子们,学习古诗,就是透过字面去想像当时的画面,和古人对话,体会他的感情。
(4)你再认真读一读,想一想,从这首诗里你捕捉到了哪些信息,想像出什么样的画面?(交流要点:人、峰、塔、云、日等,其他人可以补充,老师随机板书。
)(5)再现古诗画面。
他们又有着一种怎样的联系呢?能不能把这几个字连起来说一说?(6)质疑,问难。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登飞来峰》教案
总的来说,今天的课堂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需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具体措施如下:
-在诗歌意境方面,强调飞来峰的形象描写与诗人情-在赏析技巧上,通过具体分析诗中的对仗和夸张,使学生理解这些手法如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在文化背景中,通过讲述王安石的生平,使学生理解其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个性特征。
2.教学难点
-词语理解:对诗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如“千寻”、“浮云”等,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其深层含义。
1.采用更多生动、直观的教学方法,降低学生理解难点内容的难度。
2.加强写作指导,帮助学生将所学修辞手法应用到实际写作中。
3.在小组讨论环节,更好地发挥引导作用,提高学生的思考深度和讨论效果。
4.强化知识点的巩固,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并运用所学知识。
5.诗歌意境:引导学生感悟《登飞来峰》所表现的壮美景色和诗人高洁的志向。
6.赏析技巧:学习如何鉴赏古典诗歌,分析诗歌手法,如对仗、夸张等。
7.创作练习:借鉴《登飞来峰》的写作手法,进行仿写练习,提高写作能力。
8.拓展阅读:推荐与《登飞来峰》主题相近的诗歌,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9.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经验。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登飞来峰》这首诗的基本内容、诗人情感和修辞手法。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灵活运用。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登飞来峰 教案
登飞来峰教案登飞来峰教案登飞来峰,位于中国四川省都江堰市青城山脉,是青城山的主峰,也是中国著名的登山胜地之一。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教案的重要性,它是教学的指南,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基础。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大家分享一份关于登飞来峰的教案,希望能够为教师们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一、教学目标1. 了解登飞来峰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和自然景观。
2. 了解登山的基本知识和安全注意事项。
3. 培养学生的户外探索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
2. 登山装备:登山鞋、登山杖、背包等。
3. 地图和相关资料。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登飞来峰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对登山的兴趣,引发他们的探索欲望。
2. 探究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探究登飞来峰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和自然景观。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分享他们的发现,并在地图上标注出登飞来峰的位置。
3. 知识传递通过多媒体展示,向学生介绍登山的基本知识和安全注意事项。
包括登山路线、装备选择、气候变化、高山反应等内容。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提问,解答他们的疑惑。
4. 实践活动安排一次户外实践活动,带领学生登上青城山的一座小山峰,让他们亲身体验登山的乐趣和挑战。
在活动中,教师要注意保障学生的安全,引导他们正确使用登山装备。
5. 总结归纳回到教室,让学生分享他们的登山经历和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提炼出登山的重要经验和教训。
同时,与学生一起回顾教学目标,检验他们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学习效果。
6. 拓展延伸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教师可以邀请一位专业登山爱好者或者登山俱乐部的成员来校进行讲座,分享他们的登山经验和故事。
学生可以提前准备问题,与嘉宾进行互动交流。
四、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听取他们的分享和总结,以及课堂小测验等方式进行评价。
重点评价学生对登飞来峰的了解程度、登山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他们的团队合作和自主学习能力。
五、教学反思教师应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不足和改进之处。
登飞来峰教案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学...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之《登飞来峰》导学案[阅读次数:351]1.易错字千寻塔(xún)自缘(yuán) 1.词语释义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
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今山东诸城)飞来。
千寻:极言塔高。
古以八尺为一寻(一说为七尺),形容高耸。
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古诗五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登飞来峰、题破山寺后禅院、望岳、观沧海》教学设计[阅读次数:405]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课文 2.把握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中抒发的感情。
3.体会诗中景物描写带给人的审美感受。
教学设想古诗节奏明快,很适合朗读,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各种朗读方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把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诗意的品味融合在朗读?..•《登飞来峰》《己亥杂诗》教案[阅读次数:562]《登飞来峰》一、导入北宋的王安石,是有名的政治家,同时也是杰出的诗人。
二、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
他十分注重修辞。
据说,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古诗三首:望岳、钱塘湖春行、登飞来峰、钱塘湖春行教案教学设计[阅读次数:328]1.了解诗歌的一些表达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及珍视朋友间的友谊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如何分析古诗表现手法: 1.象征: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
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阅读次数:9864]古诗三首《望岳》《钱塘湖春行》《登飞来峰》学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大意。
2、能力目标:背诵、默写名句,并作简要分析。
《望岳》《登飞来峰》《登幽州台歌》群诗教学实录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我们跟随诗人去登高吧《望岳》《登飞来峰》《登幽州台歌》群诗教学实录学习目标:1. 了解古代诗歌体裁,古体诗、绝句和律诗的有关知识,准确朗读并默写三首诗歌。
2.感知诗歌内容,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 了解登临诗的特点。
4.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学写登临诗;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修养。
第一局部整体感知创设情境师:你有过登山的经历吗?当你登上山顶的时候,你看到了什么,心情如何;当你登上亭台楼榭的时候,你看到了什么,心情如何;当你登高望远时,你看到了什么, 心情如何?能用诗表达你的情感吗?生:孙樱鑫《登香山》山外青山楼外楼,登上香山不用愁。
望尽天下繁荣景,感慨世间久太平。
生:高鑫《望峰》跨云触日点青峰,越木渡河登山耸。
唯惜鄙人无纸币,带头伸手望山头。
生:许蓝戈《登青峰》绿意遍满山,有蝶舞翩翩。
春风拂嫩柳,一山春色落满地。
生:魏硕《登黄山亭》万步登山春雨来,雨后突起仙雾来。
不知何处飘烟起,尽享此景思念家。
师:我们来看看刚才四位同学的诗,你最喜欢哪首?生:我比拟喜欢孙樱鑫的,她这首诗有景色,最后一句有自己的感慨。
生:我比拟喜欢魏硕的,他最后两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生:他们几个有一个共同点,都写了看到的景色,也有人写了自己的心情。
师:这几首诗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吗?生:我觉得最明显的是许蓝戈的最后一句,字数与其它三句不一样。
生:不能只写景要有自己的感情。
师:我们看看古代诗人是如何写诗的。
读三首诗。
第二局部读登临诗观景悟情(一)登高之景色师:我们看看这些大诗人写诗的思路。
我们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
【投影展示】杜甫在泰山脚下望到了的景,他的心情是(可用上排比句)王安石(可用上排比句)陈子昂在幽州台山望到了在飞来峰上看到了,听说了,战胜了,他的心情(可用上排比句)陈子昂在幽州台山望到了的景,他的心情是0我在上(下)望到了听到了,想到了,我的心情是。
生:杜甫站到泰山脚下看到了高大绵延的山,看到了巍峨雄伟的山,看到了神奇秀丽的山,看到了层层叠起的云,看到了飞鸟归林的美好景色。
七年级下册第21课《登飞来峰》教案-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
一、教学内容
七年级下册第21课《登飞来峰》教案-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本节课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展开:
1.诗歌朗读: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
2.词语解析:讲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如“飞来”、“千寻”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诗句的理解与翻译: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诗句的理解与翻译,要求学生掌握诗中的重点词语、句子结构和意义,如“飞来”、“千寻”、“闻说鸡鸣见日升”等。教师需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
举例:诗句“飞来山上千寻塔”,要求学生理解“飞来”形容山的神奇,“千寻”夸张地表现塔的高度,从而体会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
此外,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对修辞手法的运用表现出较高的兴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可以加大这方面的教学力度,让学生们在实际操作中更深入地掌握修辞手法,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在总结回顾环节,我注意到学生们对诗歌主题的把握仍有待加强。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王安石的情感和理想,我将在接下来的教学中,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生平,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诗歌内涵。
举例:王安石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他的诗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同时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
2.教学难点
(1)诗歌韵律与意境的把握: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理解古典诗歌的韵律和意境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需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结合具体实例,帮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举例:通过分析诗句的对仗、平仄等,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律美;通过描绘诗句中的画面,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的理解和修辞手法的运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分析和具体实例来帮助大家理解。
2020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登飞来峰 课堂实录
登飞来峰课堂实录《登飞来峰》是积累运用二中读读背背的内容。
教材只要求大致掌握诗意,会背。
根据第二组课文导读中提出了学生应具备根据注释初步理解古诗的能力这一要求,但据观察,学生这一能力急待提高。
故我将此课上成了针对这一要求的能力训练课。
上课前,我准备了小黑板。
把古诗及重点字词的注释写在了上面。
一开始上课,我就把小黑板给挂了出来,提出用自己的力量来解决这一古诗意义的要求。
学生们听了我的要求都在愣神。
接着,我对其进行了研究方法的指导:把注释中关键词的意思带入古诗,然后读一读。
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推出未加注释字的意思,如果是在理解不了,可以通过查字、词典解决。
开始,我让学生试着通过自己的力量来解决问题,五分钟后,进行小组合作的探究。
把自己思考的结果告诉小组成员,经过小组成员的集体评议达成共识。
合作开始时,学生不知如何合作。
经过逐组指导,学生的合作呈现出一种有序的状态。
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参与了探究过程。
对于那些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难点,在巡回指导时,引导其解决,及时纠正他们在探究时所出现的偏差。
在轻松的氛围中,很快就有小组写出了古诗的正确意思。
写出意义后,经过提示,小组成员很愉快的接受了新的任务,为古诗配图。
在学生配图中,应及时矫正其中的偏差,如“浮云”和“塔”的位置关系,“人”和“塔”的位置关系,“太阳”的状态等。
成果汇报后,根据小组解决问题的质量和速度排出了名次。
作为奖励,第一名的小组获得了把自己的配的插图扩大并填色的奖励。
这一平使学生觉得很困难的作业,第六小组的同学竟然很愉快的接受了。
最后的五分钟,让学生背了背古诗。
由于对古诗的意思理解的透。
不少学生在短时间内都可以背下来,但是并不熟练。
七下登飞来峰教案
1教学目标1.借助工具书和资料感知诗句的意思。
2.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
3. 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情分析学生对本课先进行了预习,有了初步的理解。
但合作探究能力有限,稍拓展的问题则灵活不够。
语言表达能力不太好。
3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课文意思,会背诵和默写古诗。
难点: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在现实生活中收到什么启发。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登飞来峰1.同学们好,大家业余时间喜欢爬山吗交流当地名寺宝林寺风光,引入宝林山。
(飞来峰也叫宝林山。
)欣赏飞来峰风光。
书写标题飞来峰这里的风光可真秀丽呀,我们今天的快乐之旅不孤单,宋朝有位才华横溢的宰相王安石也来过这里。
下面我们就和他一起出发吧。
活动2【讲授】登飞来峰2.读诗,读通顺。
书写登王安石指导朗读,加上停顿。
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活动3【活动】登飞来峰二.设疑自探师生一起提出疑问,提出教学目标,出示自探提纲。
(1.)借助工具书和资料感知诗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
(3.)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生依纲自行探究 5分钟活动4【活动】解疑合探三.解疑合探1.介绍作者学生先展示课下搜集的资料,后教师推荐资料。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当过宰相。
在北宋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
唐宋八大家之一。
1050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县做知县,任满以后回江西临川故乡,途经杭州时,登临杭州西湖飞来峰,有感而发,写下这首七绝。
这一年王安石正好三十岁。
注释理解诗句意思方法指导:先理解句中较难理解的词语,再把这些各个组合在一起组成一句通顺完整合适的话。
强调一定要突出重点词的意思。
飞来峰顶耸立着千寻的高塔,听说塔上鸡叫时能看见朝阳升起。
不怕浮云遮住远望的双眼,只因为身体站在山的最高峰。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听课记录
2024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听课记录一、导入(1.1)教师行为:1.教师首先通过展示飞来峰的图片,简要介绍飞来峰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背景。
2.提问学生:“如果你站在一座高山的顶峰,你会有什么感受?你又能看到怎样的景色?”以引发学生对登高的思考和想象。
3.过渡到课文:“今天我们要学习王安石的《登飞来峰》,看看他是如何描绘登高所见的景色和表达他的内心感受的。
”学生活动:1.观看飞来峰的图片,对飞来峰产生初步的认识。
2.思考并回答教师关于登高的问题,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象。
3.聆听教师的引导,对即将学习的诗歌产生好奇和兴趣。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通过图片展示和问题引导,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为后续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教学过程(1.2)教师行为:1.朗读诗歌:1.教师首先示范朗读《登飞来峰》,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和情感的表达。
2.指导学生跟读,注意字音、停顿和语调。
2.内容解析:1.逐句解释诗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含义。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等,并探讨它们所营造的意境。
3.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哲理,如“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所表达的豪情壮志和自信。
3.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登上飞来峰,感受作者所描绘的壮丽景色和内心情感。
2.分享一些与登高相关的文化故事或历史背景,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4.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哲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如如何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自信和豪情壮志。
2.讨论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作者的创作风格。
学生活动:1.认真聆听教师的朗读示范,并跟读诗歌。
2.积极参与内容解析过程,理解诗歌含义并分析诗中的意象和哲理。
3.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体验诗歌中的情感。
4.与同学一起讨论诗歌的哲理和艺术特色,并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过程点评:教学过程设计得深入而富有启发性。
教师不仅注重诗歌内容的解析和情感体验,还通过拓展延伸等环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哲理和艺术特色。
《登飞来峰》课堂实录
第1页共3页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眉双击删除即可。
(2)在这样的劳动状况下,工人们的心情如何?怎么体会到的?
深深震撼了李白那颗失落的心,使他为之一振。号子是雄浑有力的。
学生 1:繁重的体力劳动,并没有压垮他们,相反,他们在这种困难
学生 4:我认为“动〞的意思是“震撼〞,寒冷的黑夜,工人们还这
学生 3:可能是在寒夜里冻得发红,火光又映照更显通红。
……
学生 4:因为劳动的紧急,在月色的覆盖下和炉火的辉映中,一个个
(2)通过“乱〞这个字,你体会到什么?品味的用词之妙。
显得精神焕发,红光满面。
学生 1:体会到了冶炼工人们特别辛苦,工作艰辛危急。
……
学生 2:我体会到了工作虽然困难,但是这些工人工作热情很高。
的制造性的工作中,感到了一种发自内心的豪迈与振奋。
样挥汗如雨,那么他们的白天也一样辛苦,劳动人民的艰辛震撼着李白的
学生 2:他们才能够一边挥汗如雨地工作,一边心情昂扬地放歌,那 心。号子是振聋发聩的。
高亢的劳动号子,此起彼伏,响彻夜空,编织成一曲粗犷的劳动制造一切
……
的赞歌,甚至使得寒冷的河水都为之激情荡漾起来!
学生 1:我认为“动〞的意思是惊动,因为诗中诗中说是“寒月夜〞, 人内心所受到的视觉冲击的话,在诗歌的结尾,则是通过音响效果来重现
夜晚特别清静,工人们的劳作惊动了安静的夜。我认为他们劳动号子是洪 诗人当时所感受的听觉震憾。他在这一瞬间,已经全然遗忘了自己满头的
亮的。(读)
白发,而又一次感到生命的珍贵,体验到劳动的崇高,于是他的内心再也
古诗三、四句,从视觉、听觉的角度,通过正面描写,表达了工人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飞来峰》课堂实录
1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作者王安石;
(2)背诵、默写全诗;
(3)利用想象和联想阅读诗歌、理解诗意;
(4)了解哲理诗的特点。
2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想象能力,但对诗歌的平仄和押韵以及断句仍有一定的困难。
3重点难点
(1)重点:背诵、默写全诗;利用想象和联想阅读诗歌、诗意理解
(2)难点:最后两句蕴含的哲理、哲理诗的特点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登飞来峰
猜一猜,他是谁?(教师逐次口述下列内容)
①他官至宰相,且多次任相,多次罢相;
②他是现在的江西临川人;
③他坚持变法,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但却被列宁誉为“中国11世纪的政改家”。
④他还是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
⑤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是我们学过的他的名句。
⑦他字介甫,晚号半山,被封荊国公,世称王荊公,卒谥文,亦称王文公;
⑧前不久我们才学过他的《伤仲永》。
活动2【讲授】登飞来峰
一:题解
(教师简介如下内容)
浙江绍兴城外有一座塔山,此山又称宝林山。
山上有一座应天塔。
传说宝林山是从琅琊东武海中飞来的,因此又得飞来山之名。
越王勾践曾在山上筑游台以观天象。
塔山始建于晋末,高30余米,分七层,塔山因此而得名。
公元1050年,王安石登上此山,触景有感,写下《登飞来峰》一诗。
二:朗读
(一)教师板书全诗。
请同学们琢磨琢磨每句诗,想一想该怎么朗读,试着划分一下朗读的节奏。
(二)温故
1、格律诗常见的是哪两大类?一般多为几言?
(古典格律诗分律诗和绝句两大类;一般多为五言和七言)
2、诗歌(格律诗)节奏的划分
七言:
(1)基本:“二五”式和“四三”式
(2)细分:①二二三②二三二③二二二一④二二一二
五言:①二三②二一二③二二一
【一般情况是综合“音节”和“意义”两个方面,常以“二”起头,且上、下句节拍匀称】
活动3【活动】登飞来峰
(一)学生读写
齐读——自由朗读——试背——在笔记本上默写
(确实默写不下来的同学,可以抄写)
(二)学生想象始终的画面。
奇峰红日浮云和登峰者的鹤立独行。
活动4【作业】登飞来峰
(1)在方格本上用楷书默写此诗。
(2)描述想象勾画环节中自己所想想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