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0论述类文章阅读
高考论述类文章阅读
高考论述类文章阅读论述类文章主要是指以论述、分析为主要表达方式,用以阐述事物的道理,表明作者观点主张的文章。
在高考中常常都会有出现。
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高考论述类文章阅读,希望大家喜欢。
高考论述类文章阅读篇一:老子的年代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即有异说。
清代学者崇尚考据,对此议论纷纷,如汪中作《老子考异》,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
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不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
”大家都期待这个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
过去对于古书真伪及年代的讨论,只能以纸上材料证明纸上材料,没有其他的衡量标准,因而难有定论。
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受到辨伪家的怀疑,年代确不可移的,恐怕要数到《韩非子》、《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但这几本书成书太晚,没有多少作用。
近年战国秦汉简帛佚籍大量出土,为学术界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地下材料,这使我们有可能重新考虑《老子》的时代问题。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内有《老子》两种版本,甲本字体较早,不避汉高祖讳,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可能抄写于文帝初。
这两本《老子》抄写年代都晚,无益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但乙本前面有《黄帝书》四篇,系“黄”、“老”合抄之本,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早期道家的认识。
郭沫若先生曾指出,道家都是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故也可称之为黄老学派。
《老子》和《黄帝书》是道家的经典,在汉初被抄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书》显然在当时公众心目中已据有崇高位置,不会是刚刚撰就的作品。
同时,《黄帝书》与《申子》、《慎子》、《韩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不害、慎到、韩非三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黄帝书》的引用阐发。
申不害和慎到的年代,前人推为战国中期,《黄帝书》不应更晚。
至于《黄帝书》与《老子》的共通之处也甚多,如《黄帝书·经法》篇云“王天下者有玄德”,什么是“玄德”,文中未见解释。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十论述类文本阅读课时达标33论述类文本阅读一含解析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一、(2019·陕西段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振兴作为一种发展战略,有国内外经验可供参考。
要使乡村振兴战略获得成功,必须了解国外乡村振兴的经验教训以及我国历次“三农”政策实施的效果与原因,在发展思路和具体措施上进行实质性的创新。
通过制度与技术创新振兴农村产业。
没有产业的振兴,其他方面的振兴和发展就失去了基础。
产业发展指的是农业和非农产业的发展与融合。
农业的发展主要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非农产业的发展需要吸引多元化的发展主体,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因此,需要创新制度,探索促进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村流动的政策措施。
新时期需要有高起点,尤其是要避免过去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发展中有时出现的产业雷同、档次不高、无序竞争等现象。
近期,需要在选准特色主导产业的基础上,重点考虑重组产业链,并适当调整空间布局,促进企业联盟和技术创新联盟的发展,逐步将传统的农业产业集群改造升级为现代创新集群。
未来,则需要在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的基础上,推动龙头企业集群发展,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使其不但在农业产业链中发挥影响,同时在科技产业链与价值链中显示出应有的作用。
通过社会管理创新实现乡村宜居。
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都是为了实现乡村宜居,而这些必须依靠社会管理创新。
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是协调各种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
随着农村社区建设与发展进程的推进,无论是社会管理格局、社会管理体制、社会管理方式,还是社会管理问题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需要我们进行社会管理创新。
越来越多的中介组织、非政府组织等第三部门渴望参与农村社区建设,这势必会影响原来的管理格局。
随着地方政府的放权以及村民自治意识的增强,管理方式必然要求发生转变。
因此,需要因地制宜,根据农村社区发展程度确定不同的社会管理方式。
2024年中考语文必刷试卷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含解析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必刷试卷1(二)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共12分)品尝瑕疵①我国有“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谚语,英谚也有“世上没有不长杂草的花园”之说。
由此看来,任何事物都有缺点,都有瑕疵。
如何对待这些瑕疵,却因人而异:有些人斤斤计较,换得的是不满和不欢乐,而有些人却学会品尝瑕疵,从而收获了很多。
②瑕疵铸就了别样的美。
最美女神维纳斯,成就其美的,不是无瑕绝伦的美貌,不是艺术家超群的技艺,而是一双无法修复的手臂。
两只残缺的手臂,却激发了人们无穷的想象力,从而成就了一种撼人心魄的艺术美。
③瑕疵也能超过完备,创建奇迹。
在美国有个叫拉里恩的玩具商人开办了一家玩具娃娃公司,设计了一个可爱的娃娃名为Bratz,却总是无法超越完备的经典——诞生于1959年的芭比。
当他为此苦恼时,他那只有7岁的孩子不当心把几滴墨水溅到娃娃脸上,令他感到意外的是,对这个脸上有瑕疵的娃娃,孩子反而更喜爱了。
“你不觉得他跟我很像吗?看他那一脸的雀斑,很可爱!”他的孩子指着娃娃脸上的污渍说。
拉里恩得到启发,大胆地设计了有五位成员的娃娃组合,最主要的是她们脸上都有一些雀斑,这就是如今的Bratz。
经过十年的发展,拉里恩用持续市场销量说明白Bratz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受欢迎的玩具娃娃。
美国《时代》杂志这样评价说:“拉里恩创建了一个不行思议的奇迹——用瑕疵超越了完备的经典!”④品尝瑕疵,能战胜挫折,获得更大胜利。
司马迁身受大刑之辱,成为了他人生中抹不去的瑕疵,可他并没有因此消沉,却将此作为激励自己的动力,奋笔疾书,夜以继日,最终完成了《史记》而声誉斐然。
卓别林因为相貌丑陋而被很多工作拒绝,但在喜剧方面渐渐显露出了他的优秀之处,从今,一位著名喜剧大师诞生了。
正是他的瑕疵成就了他的事业。
然而也有一些人却不是这样,比如一些运动员在自己事业上升时期,为了有个完备的结局,想方设法回避该有的挑战,早早结束运动生涯,失去了获得更大胜利的机会。
因此,有时瑕疵虽然使我们的人生不完备,却激发出更大的能量,绽放出更漂亮的花朵。
论述类文本阅读11——专题训练:论证类(深刻、严密、说服力)(训练+答案)-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知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论证类(深刻、严密、说服力)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我对大学教育和职业的关系有四点看法。
第一,我认为大学就业难,确实暴露了大学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比较陈旧,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新要求,造成了大学生知识结构的缺陷和不足。
因此我认为,大学应该进行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上的更新调整。
这是大学教育改革必须有的一个内容。
第二,我们要具体分析一下,大学生不能适应现在社会发展,我觉得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精神素质的问题。
我仔细注意了一下现在很多就业单位对现在大学生的批评,我觉得你们应该听一听。
他们的批评主要认为现在的大学生,一个是独立自主能力比较差,一个是缺少团队精神,不善于和他人合作,还有知识面太狭窄,再一个独立思考创新能力不足。
这些问题,其实都是精神素质问题,是应试教育的后果。
所以正是因为这样,大学教育应该补这个课。
第三个问题,我们对就业问题的看法,应该有一个长远的眼光。
怎么讲呢?我们常说未来社会是一个知识社会、信息社会,这个社会就是每一个职业变化很快,很少有固定一个职业的人,因为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知识的发展,不断有一些新的专业、新的课题、新的职业出现。
这使得每个人必须不断变换自己的职业、自己的社会角色,这是现代信息社会的一个很大的特点。
那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什么呢?它要求两种能力,一是应变能力,一是创新能力。
两种能力都要强,这是新的人才观,是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
未来社会的竞争,是一个素质的竞争、学养的竞争、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的竞争。
因此仅从职业的角度来考虑,也应该为自己设计一个全面规划。
在我看来,大学里,除了我刚才说的要有现代公民所具有的一些精神层面的东西外,至少还应该具备三大能力:第一,终身学习的能力,这里包括中外语言的听说读写能力,还有利用文献、工具书等能力。
第二,研究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思考实验计算的基本方法和能力。
第三,思维能力,具有开阔性、广泛性、创造性、批判性和想象力的思维能力。
论述类文本阅读[共5篇]
论述类文本阅读[共5篇]第一篇:论述类文本阅读高三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纲解读】:论述类文本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1.理解B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重要句子的含义的含义重要概念指准确把握文意时必须理解的概念。
要注意这些概念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重要句子指对理解文章起重要作用的句子。
考查重点是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极富表现力的句子,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2.分析综合 C(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重点考查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
重要信息包括文章的基本观点,以及最能表达文章主旨和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等。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文章结构就是文章思路的具体展现。
重点考查把握段落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把握文段内部层次的能力。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要求归纳某一片段的思想内容或整篇文章的中心。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作者的观点态度,有的直接表述,有的间接表述;有的集中,有的分散;有的明朗,有的含蓄。
要求能够筛选和辨析,并加以分析概括。
【知识储备】一、论述文体裁的基本特征 1.议论文的种类①政论文:即针对当时政治问题发表看法,提出见解的议论文。
②评论:即评述某一事件、社会现象、思想倾向、公众普遍关心的问题的议论文。
③杂文:即直接反映社会事实的文学性论文。
它具有短小、活泼、尖锐、隽永的特点,是一种战斗性很强的文体。
④感想:即读后感、观后感、杂感等。
是人们阅读小品、观赏影视戏曲或体验某一生活经历后,在某一方面有了感触,得到的启示,结合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发表的议论。
2.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3.议论文的论证方式①立论:直接提出并阐明论点的论证。
②驳论:通过反驳对立的论点来阐明自己的论点。
4.常见的论证方法①例证法:是用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正确的方法。
这种方法起到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的作用。
这种方法的要领是:先提出论点,然后逐一加以事实论证。
②引证法:包括名人名言、古诗文名句,反映科学规律的俗话、谚语、警句等。
中考现代文阅读--论述类阅读10篇(含答案)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论述类阅读(10篇)1、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铁凝①如今,网络阅读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
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地“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
但我觉得,人们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其实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②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还是一个少年,偷偷读到一本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
记得扉页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绝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
”这两句话使我深深感动,让我生出想要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的冲动。
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它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量。
③我的一位亲人,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在从城市下放到乡村,劳动之余,倚靠着田野上的草垛通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
问他当时为什么读这些书,他只说是因为喜欢。
④今天想来,类似的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之举,因其自发性,所以也没有预设的阅读期待,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
难忘的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这重量撞击你,让你既甜蜜又酣畅。
⑤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有时却在于它的“轻”。
这“轻”,不是轻浮,而是一种无用之用,是阅读心境的解放。
⑥今天,我们的阅读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诸多变化。
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往往是更靠近生活的、实用的书:养生、美容、商战、股票、英语……书海已经“茫茫”。
各取所需的阅读看上去已不再承载精神的重负,而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
⑦阅读的功用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我更想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
这样的阅读不是生存甚至生计所必需的,但它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它的“无用”本身便是更大的作用。
论述类文本阅读答案(8篇)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答案(5篇)一、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选词填空。
文段选自《培根随笔》,“明智”意为“通达事理,有远见”,“以史为镜,可知得失”的论述与“读史使人明智”有异曲同工之妙,故第一空填“明智”,从而排除掉A、D两项;“灵秀”意为“灵活、美丽”,诗歌往往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故“读诗使人灵秀”;“庄重”意为“(言语、举止)不随便,不轻浮”,“伦理学”是关于道德问题的理论,是研究道德的产生、发展、本质、评价、作用以及道德教育、道德修养规律的学说,可以让人变得庄重而不轻浮。
故选B。
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本分论点。
文章划线句论述的话题是“读书这一行为的作用”,分别为“使人明智、使人灵秀”“使人深刻、使人庄重”,“明智、灵秀、深刻、庄重”是从性格方面在阐述读书对人所起的作用。
故选D。
3.【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分析。
可结合《培根随笔》一书的艺术特色来分析。
文本没有应用任何人的论述来帮助论证,故A项“引用论证的方法论证自己的观点”分析错误。
故选A。
4.【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本语言特点。
本文题为“谈读书”,该文语言肌肤特色,具体表现为:语言警示性强;形象生动;大量排比句式,不仅造成了雄辩的语势,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作者思维的条贯与规整,本节选部分语言生动,并无批判性的语言。
故选D。
二、5.【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议论文中心观点的把握。
解答此种题型,要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分清作品阐述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中心论点是全文的观点,而分论点只是中心论点的一部分,一个方面。
本题,四个选项在文本中都有强调,但A项是舆论的观点,非作者的观点;B项表意不清,并非观点;C项仅是陈述,观点不明确。
D项是结论,是对舆论观点的反驳,也是作者的观点。
2019年高考语文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专题10论述类文章阅读含解析
专题10 论述类文章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①总体来看,近年来我国社会心态正变得越来越理智成熟、开放多元、积极主动,并且更加具有世界意识。
但也不可否认,目前仍存在一些不良社会情绪。
比如,自卑自馁情绪有之,“牢骚太盛”情绪有之,懈怠散漫情绪亦有之。
这些社会心态虽不是主流,却会对社会发展和改革进程产生消极影响。
如不及时修复,不仅会伤及个人幸福生活,还会影响整个社会心态,甚至会阻滞社会主义现代化脚步。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社会心态必须强起来。
②社会心态是一段时间内社会成员情绪基调、社会共识和价值观的总和,属于社会意识范畴。
一个国家的社会心态与其发展实际密切相关,是时代的“晴雨表”“风向标”;它同时会影响每个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甚至影响整个国家发展大局。
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是个人、社会、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社会心理基础,也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新中国自成立以来,用短短几十年时间从“饥寒交迫”变为总体小康、从“一穷二白”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世界边缘走近世界舞台中心,现在正阔步走在“强起来”的大路上。
在这个“强起来”的新时代,应当有与之匹配的社会心态。
④心态强起来应增强自尊自信。
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尊自信的民族,自尊自信是中华民族精气神的集中体现。
新时代,自尊自信源于深入了解“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
它要求我们既不妄自菲薄,看到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和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拒绝照抄照搬别国发展模式;也不妄自尊大,拒绝其他文明优秀成果。
只有清醒认识我国历史走向、准确定位我国历史方位,才能更加自尊自信。
只有不断增强自尊自信,才能更加敢于正视自身不足、敢于承认别人长处,进而取长补短,更好迈向伟大复兴。
⑤心态强起来应更加理性平和。
理性平和就是冷静全面看待事物,不为不良情绪所左右;就是辩证客观分析问题,不偏激也不片面;就是实事求是解决问题,不扣帽子不打棍子。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专题十论述类文章阅读(必考)(二)分析综合课后对点集训
分析综合一、[2016·河南三市二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价值观是文化的内核和灵魂郝立斯文化具有丰富多样的形态或表现方式。
文化大体上存在着精神形态(如观念等),实物形态(如器物等),以及实践形态(如生活方式、精神生产、文化产业等)。
剥开文化的外壳,我们会发现,深藏其内并持久发生重要作用的是价值观念。
价值观反映一定社会主体的利益和需求,并渗透在文化的各种形态中。
价值观作为文化影响力的最重要的构成因素,强烈地影响社会和人的行为。
虽然不能把所有文化都归结为价值观念,但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对于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特殊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同,以至于人们在谈论传统文化、文化影响力或文化软实力时,主要是指特定的价值观念。
例如,中国古代的孔孟老庄之学之所以今天仍然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其中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这些中国先哲的思想表达了深邃的人伦价值、生活意义、社会理想,这些传统文化蕴含的价值观念散发着恒久的魅力。
“软实力”概念的提出者约瑟夫·奈把国家政治价值理念视为国家最重要的软实力,这一观点得到普遍认同。
价值观体现民族和时代的特点,并成为不同民族文化和不同时代文化的最重要特征。
一定社会文化蕴含的价值观往往反映不同民族的诉求,受制于特定的时代、制度和实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出现过重视人际和谐、尊重自然等价值观念,至今为人们所重视。
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机器大生产和市场经济消除了等级制和人身依附关系,既催生了“自由、平等、博爱”口号,也培育了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等价值观念。
这些价值观都带有民族和时代的印记。
当代中国的主流价值观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基础上产生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包括文化在内的一切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中国特色社会实践构成中国文化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在向现代化目标迈进的过程中,伴随着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应运而生。
当代中国价值观表达了国家、社会和公民的基本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实现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促进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提倡公民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整体高效阅读讲与练专题
1.论点
① 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一般表述为一句话。它出现 的位置多变,有的直接出现在开头,有的放在结尾,有的出现在文章中间,有的标 题就是全文的论点。一篇文本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为了使论述更深刻,更有 条理,中心论点之下可以有若干分论点。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就是统率与 被统率的关系,而各论点之间不能互相矛盾、交叉或包含。
要指示代词的语句。
步骤一:标——关键词句
(1)关键词: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提示信息的词语 ① 表述中心论点的关键词语(会在文中频繁出现)。 ② 年代时间(多依次出现)、数量(具体数据、比例等)及范围限定词(如:多
数、少量、部分、几乎、凡、凡是、所有、全、都、仅仅等)。 ③ 重要的修饰、限制性词语(如:基本、根本、十分、非常、总共等)。 ④ 表示已然与未然(如:目前为止、迄今为止、现在、了、将等)、或然与必
①介绍了 计算方法 古今不同 的地位, 突出其当 下的重要 性。②由 “计算方 法”引出“ 数字人 文” 。
高考复习 论述类文本整体高效阅读讲与练
一、论述类文本
• (一)论述类文本的种类 • (1)政论文 • (2)学术论文 • (3)文艺评论 • (4)时评 • (5)书评
种类一பைடு நூலகம்政论文
① 定义:政论文,是政治性论文的简称,是从政治角度阐述和评论当前重大事件 和社会问题的议论性文章。
② 特点:政论文主要包括社论、政治评论、思想评论、国际时事评论、党和国家 领导人的重要文章和报告等。
专题10 论述类文本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高考真题指导│考点技法精要│跟踪训练验收
考纲在线 考点对应的《考试说明》中的要求是:1. 理解。(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 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重要概念”指对文章的思想、观点、情感等起重要作用的概念。能力层级 为B级。2. 分析综合。(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 思。(3)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分析综合”是对阅读 材料的分解剖析和整理归纳,是在理解基础上的更高一级的阅读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考情透析 本考点一般是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以筛选整合信息、归纳内容要点为主要设题角 度。如2014年到2016年的新课标全国卷,2018年高考应该会沿用往年题型。
高考真题指导
现场指导 [2016·全国卷Ⅰ]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体验”第1题)
)(原题见本专题“真题
教你 审题
审题 题干的要求是“不正确的一项是”,审题上没有难度,也不存在答非所问的问题
要点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的答题步骤是:①定位——在选项中 确定好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在文本中找出与之“照应”的词语,据此确定选项 思路 的照应句。②对照——比较选项和照应句,找到二者有差异的表述并相互对照。③判 分析 定——通过联想、推断,依照文意,确认表述有差异的选项的性质(是只换了一种说法, 还是发生了根本改变),从而判定选项的正误
高考真题指导
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故事之间的区别清晰起来。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不一 定是作者亲历亲闻。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离群索居的时候。小说家 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 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但是,一名水手也许要历尽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 的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漂泊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和趣事,当他晚年坐在火 炉边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 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身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与传统讲故事的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 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论述类文本阅读+总归纳
《捧与挖》请简要概括文章的论述思路 捧与挖》 首先,指出人们对可能危害自己的人物 首先,指出人们对可能危害自己的人物 做法。 常取“ 常取“捧”的做法。 其次,分析人们 人们“ 动机。 其次,分析人们“捧”的动机。 再次,用例证揭示 揭示“ 后果。 再次,用例证揭示“捧”的后果。 最后,提出正确的做法,呼应开头。 最后,提出正确的做法,呼应开头。
《不同的中国观》文章的中间几段文字 不同的中国观》 用诸多事例来说理,请具体分析这部分 诸多事例来说理, 来说理 说理上的 内容在说理上的特点 内容在说理上的特点 选择日常生活的具体 (1)从不同角度选择日常生活的具体 ) 不同角度选择日常生活的 典型事例,富有说服力。 典型事例,富有说服力。 对比, (2)将美英两国的例子一一对比,观 )将美英两国的例子一一对比 点易为人所接受 朴实无华, (3)语言朴实无华,简洁明晰。 )语言朴实无华 简洁明晰。 每答对一点给2分 (每答对一点给 分)
关于论证方法
第三段中“舌人” 《笑说蟹文之灾 》 第三段中“舌人” 指什么人?该段引用 颜氏家训》 引用《 指什么人?该段引用《颜氏家训》的用 意是什么?( ?(5分 意是什么?( 分) 翻译者。( 。(1分 借古讽今, 翻译者。( 分)借古讽今,讥讽今日 学英语和当时齐人教子学鲜卑语, 学英语和当时齐人教子学鲜卑语,都抱 着短浅势利的实用目的。( 。(4分 着短浅势利的实用目的。( 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 总归纳
基本题型
内容概括 文章思路 论证方法
文பைடு நூலகம்思路
《笑说蟹文之灾 》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 述思路。( 。(5分 述思路。( 分) 先从生活现象引出话题 引出话题, 先从生活现象引出话题, 接着列举蟹文之灾的表现 分析危害, 列举蟹文之灾的表现并 接着列举蟹文之灾的表现并分析危害, 然后提出解决办法 提出解决办法, 然后提出解决办法, 最后回到现实 讽刺作结。 回到现实, 最后回到现实,讽刺作结。
专题10 高考“红色”小说阅读策略-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核心考点
我们又一次动员起来了,组成一个又一个垦荒队,在一个严寒的冬天,拉着帐蓬, 浩浩荡荡开往海滩,要把整个荒原都开发出来,建粮食基地,种小麦、玉米,办农场。
一声令下,开始放火烧荒。蹬上屋顶,就可以望见北方那一片红色的大火。火焰燎 着星星,传来一阵奇怪的声音。有人说那是星星被燎疼了,星星在吱吱尖叫。
海滩上到处是被烧掉的草皮,有的地方积了厚雪,火就熄灭了。于是当太阳出来时, 大地像一个野换掉的皮毛一样斑斑点点。帐蓬里满是散发着臭味的皮靴,肮脏的衣 裤;行李卷上闪着油光,旁边是马灯,碗筷,和熏黑了的水壶。整个海滩就像军营一 样。到了夜晚,有的地方放起了鞭炮,还有的地方燃起了篝火。闭上眼睛,会误以为 来到了战场。
成岗指着《挺进报》,严厉地说道:“这东西以后不准带回家来,给人发现了可不 是好玩的事!”妹妹像受了天大的委屈,激动地反驳着:“我没有碰到危险!”“你 太冒失了。”成岗摇了摇头,“这不是勇敢,而是冒险!难道你没有看见到处都在搜 查《挺进报》?车站、码头,到处都有特务!”
“危险?我是冒失鬼?”妹妹的脸蛋气得失去了血色,“怪不得人家说你当了厂长 就变了!你——胆小,你——害怕,你——不敢和过去的朋友来往!你……好,好! 我不连累你……”
成瑶看了看二哥,她不太满意这种抽象的回答。她忽然想起了什么,话头一转:“哟,我的书包呢? 我的书包呢?”一边叫着,一边慌慌忙忙地离开了阳台。成瑶很快就转来了,带着神秘的语调说:“专 给你带回来的!只许你一个人看!”
成岗从书包里翻出一叠粉红色的打字纸:“《挺进报》?”他迟疑了一下,沉下脸问:“把这拿回来 干啥?”“给你看的。”成岗摇摇头,声音里带着妹妹难以理解的责难:“谁叫你带回来的?”成瑶惶 惑地望着成岗。她满腔的热情,被迎头的冷水浇灭了。
特别容易兴奋,也容易激动。和二哥闹别扭的事,早就像阳光下的乌云一样散去。 成瑶感到内疚和羞愧:自己按着书包,心里还咚咚地跳着,怕特务检查,却反而说二 哥是胆小鬼!二哥的话并没有错啊,勇敢不是冒险。她又渐渐回想到过去:二哥给刚 学扎发辫的自己,讲八路军抗战,讲敌后游击队,讲毛主席和延安……上高中那年, 二哥有天深夜才回家,一进门,就悄悄告诉自己,在飞来寺中苏文协,他真的见到毛 主席了,看见毛主席和周副主席从他面前走过,他忘记了还有特务监视的危险,禁不 住高声喊着:“毛主席万岁!”还有那一回,二哥半夜里回来,满脸鲜血,二哥不准 她声张,洗净了血污,第二天照常去上班,却说是夜里走路自己跌伤了的。还有二哥 生日那天,煮好了面,他却不回来,妈妈说:“呃,又是在车间。”果然在车间里找 到了他,满身油污,和工人一起干活。回家的路上,她高兴地告诉他:“二哥,你多 么像个工人!怪不得别人都说你这个厂长没有一点架子。”可是二哥的脸色立刻阴沉 下去了。以后,再也看不到他和工人在一起……
论述类文本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文字是记录国家和民族历史发展的载体,若文字消亡,文明发展的根基也将动摇。
汉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传承汉字教育是凝神聚力、铸魂固本的战略工程。
近代,受日本“脱亚入欧”的影响,中国一些知识分子对汉字产生了怀疑,主张“拉丁化”、“拼音化”、“简化”,并有人认为“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
这些论调在近几十年仍有一定市场。
汉字教育面临外语教育和信息化的挑战。
英语的重视直接冲击与削弱了汉字教育,而信息化的迅猛发展让人们通过敲击键盘输入汉字的场合越来越多,书写汉字的机会在变少,提笔忘字的时候在增多。
汉字面临危机绝不是危言耸听。
汉字具有“形、音、义”三要素,不仅表达概念、内涵、外延等,还给人带来图形、联想、感觉等。
与拼音文字相比较,汉字具有鲜明特色和独特魅力。
研究与理解汉字应遵循汉字自
身的规律和特点,而汉字教学引进了拼音教学法,这种方法的优缺点值得深思。
A.汉字教育需要创新方法和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
B.汉字教育只是为了传承中华文化,而不需要考虑其在信息化时代的适应性。
C.汉字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D.提高全社会对汉字教育的重视程度,是加强汉字教育的关键。
解析:选B。
原文中并没有提到汉字教育不需要考虑在信息化时代的适应性,相反,文章从历史与现实两个角度分析了汉字面临的危机,指出了加强汉字教育的必要性。
其他选项均在原文中有所涉及。
最全浙江高考复习专题十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共46页文档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最全浙江高考复习专题十实用类论述 类文本阅读
16、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 完。 17、一般情况下)不想三年以后的事, 只想现 在的事 。现在 有成就 ,以后 才能更 辉煌。
18、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心里必须 充满光 明。 19、学习的关键--重复。
20、懦弱的人只会裹人才能 所向披 靡。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
专题十 论述类文章阅读(必考)1
高考一轮总复习 ·语文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本之所以是一个“召唤结构”,一个原因就是它有一些内容有意不写或不明写,需要接受者用自 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 B.文本的“否定”要素具有对接受者所生活的现实加以否定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接受者接受文本 并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而实现的。 C.“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 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 D.作品被艺术家创作出来以后就成为历史,作品是通过接受者的理解而存活于现实,并发挥作用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品的生命力存在于理解之中。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C 项强加因果,C 项内容 在文本的第四段开头,原文中没有表述因果关系的词语。
6
高考一轮总复习 ·语文
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而理解总是现在 进行时。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 情,但我们毕竟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 的理解,但个体毕竟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 的品格,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 命之光。
(摘编自陈望衡《艺术是什么》)
7
高考一轮总复习 ·语文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而当接受美学诞生以后,关于艺术品的接受的研 究就成为艺术美学中的一门显学。 B.在接受美学诞生以前,人们一般的认识是:整个创作过程就是艺术家的审美经验不断结晶的过程, 艺术品一旦形成,创作也就大功告成。 C.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品在艺术家手中产生出来,这只是艺术创作的第一阶段,读者、观众、听众对 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 D.通过读者、观众和听众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才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从这个意 义上说,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A 项曲解文意,文本第一段 说的是“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做是重要的美学问题”。
高考语文试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分类汇编(及答案)典型
高考语文试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分类汇编(及答案)典型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诗歌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重视“兴”的作用。
所谓“兴”的作用,在中国诗歌传统上可分两个方面来看。
从作者方面而言就是“见物起兴”。
《诗经》上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速。
雎鸠鸟“关关”的叫声,引发君子求得配偶的情意,就是“兴”的作用。
但宇宙间不只草木鸟兽等种种物象能引发我们的感动,人世间种种事象也能引起我们的感动。
《诗经》“靡室靡家,猃狁之故。
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是写对时代动荡不安的感慨,这也是引起人感动的一种重要的因素。
“兴”的作用,不但作者有之,读者亦有之。
只要你在读李白、杜甫的诗歌时也能产生与他们同样的感动,那么你也就有了与李白、杜甫同样的诗心。
不过,诗在使人感动方面有很多不同的层次。
第一层次是一对一的感动,就是闻一知一,不产生更多的联想。
陆放翁和他的妻子分离之后又在沈园相遇,他写了一首《钗头凤》,千百年之后,我们仍然为陆放翁的悲剧和他的感情所感动,这就是一对一的感动。
可孔子说“诗可以兴”的感动则不仅是一对一的感动,更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感动。
有次,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于是子贡就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诗经》里所说的是璞玉的切磋琢磨,与做人本不相干,可子贡却从中悟到做人的道理,这正是“诗可以兴”的感发。
由此可见,诗的作用不仅是使作者有一颗不死的心,而且也使读者有一颗不死的心;不仅有一对一的感动,而且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兴”的感发。
同样,西方文学理论中也有类似“兴”的说法。
接受美学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读者反应论”,认为读者的兴发感动是十分重要的。
他们认为读者可分成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普通的读者:读明月就是明月,读清风就是清风,只从表面去理解。
第二个层次是能深入一步的读者:他们能够从艺术的表达、文字的组织、形象的使用等各方面去欣赏作品。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含解析)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含解析)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全国Ⅰ卷(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社会是由众多家庭组成的,家庭和谐关乎社会和谐。
要在家庭中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就需要有家庭伦理。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维护家庭关系的种种伦理规范,它们往往体现在各种“礼”之中。
从《礼记》中可以看到各种礼制的记载,如婚丧嫁娶,这些都包含着各种家庭伦理规范,而要使这些规范成为一种社会遵守的伦理,就要使“礼”制度化。
在中国古代,“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
《孝经》中有孔子的一段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这是说“孝”是“天道”常规,是“地道”通则,是人们遵之而行的规矩。
为什么“孝”有这样大的意义?这与中国古代宗法制有关。
中国古代社会基本上是宗法性的农耕社会,家庭不仅是生活单位,而且是生产单位。
要较好地维护家庭中长幼尊卑的秩序,使家族得以顺利延续,必须有一套维护当时社会稳定的家庭伦理规范。
这种伦理规范又必须是一套自天子至庶人都遵守的伦理规范,这样社会才得以稳定。
“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必有其哲理上的根据。
《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之辩。
”理顺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是“天道”的要求。
君子以“天道”常规处理君臣、父子、夫妇伦理关系,社会才能治理好。
所以,“人道”与“天道”是息息相关的。
“孝”作为一种家庭伦理的哲理根据就是孔子的“仁学”。
以“亲亲”(爱自己的亲人)为基点,扩大到“仁民”,以及于“爱物”。
基于孔子的“仁学”,把“孝”看成是“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是可以理解的。
一方面,它体现了孔子“爱人”(“泛爱众”)的精义;另一方面,在孔子儒家思想中,“孝”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
因此,“孝”不是凝固教条,而是基于“仁学”的“爱”不断释放的过程,只有在家庭实践和社会实践中,以“仁学”为基础的“孝”的意义才能真正显现出来。
高考论述类文章阅读
高考论述类文章阅读高考语文中,文章阅读是占试卷的重要的一部分,在文章阅读当中,常常都会出现论述类文章。
论述类文章的阅读技巧时怎样的?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高考论述类文章阅读,希望大家喜欢。
高考论述类文章阅读篇一:社会建筑传统建筑不是一劳永逸的东西。
它从个体到个体进行传播,而且每一代的质量都有很大变化。
它可能在达到某种高度之后突然没落,或是,在一定时期的败落之后,它也能在短暂的几年间异常繁荣。
就像所有活着的有机物,它在永恒的重塑过程中寻找自我。
它现在的贫乏并不致命,并不意味会被永远拒之门外。
它自身的没落为其正本清源和准备改进创造了必要条件。
在古典柱式中,建筑找到了它的最高表达方式:即使天才们也不能再对它做进一步的改进,就如同无法再改进人类的身体和骨骼一样。
辛克尔宣称:建筑的进化在过去很显著,现在只有受过训练的眼睛才能觉察到古典柱式中所需要的改进。
这在所有的文化领域都是显而易见的:当说不好古典语言时不能就这样放弃;相反,在这样的时刻,人们有必要建立适当的途径来重构古典形式。
有人说传统建筑语言已经枯竭并最终过时,这是一个灾难性事件的结果,这样的论点并不是出于对传统建筑自身内在结构的评价,而是对传统建筑因为政治原因而被滥用的拒绝。
传统建筑远不是一种外来语,真正的传统建筑仍在和我们对话,而且效果很好。
即使我们不能够发出我们自己的,它仍在不断向我们传达着精华的信息。
传统建筑始终是一种有生命的语言,尽管许多建筑师已经丧失了学习传统建筑语法、使用传统建筑语汇的愿望。
过去的、现代的危机既没有侵蚀也没有污染传统语言:它的规则、含义、发明和词汇都只是在混乱中被暂时掩盖了起来或被人们所视而不见。
传统建筑语言的知识构架以及了解如何使用传统建筑语言的过渡期被硬生生地打断了。
它的原则完全可能重现新貌,也可能已经正在进行中了。
建筑价值的转变既不是机械的,也不是自愿的,而是有决定因素和原因的——它是一个文化的选择。
(选自[卢]莱昂·克里尔《社会建筑》)1.下列不能支持“传统建筑不是一劳永逸的东西”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传统建筑有可能会暂时没落,它的发展和完善始终不曾停止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南大学附属中学2011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系列:专题10论述类文章阅读【2010高考考纲解读】2010年《考试大纲》要求: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1.理解 B(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 C(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3)归纳内容考点,概括中心意思(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高考考点】考点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考点解说】论述文中的重要词语主要是一些论述术语,明确这些术语的方法主要是拟定一个操作性定义所谓操作性定义主要是在篇章语境中,为了论述方便,赋予术语以特定的内涵的方法这种内涵多数是临时的、具体的,不具备普遍性和概括性特征例如:从起源的角度说,文化是“人化”,它相对于自然,是人的主体性或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从功能的角度说,文化的最主要功能是“化人”,教化人、塑造人、熏陶人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创造物,通过文化的继承、传播和创造,促进人的社会化、文明化、个性化,从而塑造健全的人、完善的人文化是由多种层次存在和表现的复杂系统人们首先感知到的是较浅显、具体的层次,属显性文化,包括人的社会活动及其产品一个人的某种活动、“做什么”,不是文化;一个群体在一个时期内的共同行为、都“做什么”,就成了一种文化现象一个深埋于地下的石块不是文化,一个经过远古人群加工改造的石块作为活动的产品就成了文物显性文化反映了文化的更深层次,即一个群体在一个时期内的活动规范、方式人的活动效果既取决于“做什么”,更取决于人的活动规范、方式“怎么做”文化的最深层次是价值观,这是文化的核心,与一定时期群体共同的理想、信念密切相关他要解决的是“为什么做”的问题,是人的活动的取向、目的问题正是价值观的不同,“为什么做”的问题,最终决定了人们“做什么”和“怎么做”下列对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化是人的主体性或本质力量的对象化B.文化是一个复杂系统,它是以深浅不同的多层次存在和表现的C.文化的浅显层次是指一个群体在一个时期内的活动规范、方式D.文化的最深层次是人们对于理想、信念、取向、态度所普遍持有的见解本题考查对文中关键概念“文化”的理解几项把“一个群体在一个时期内的活动规范、方式”说成是文化的浅显层次是错误的,因为第二段说“显性文化反映了文化的更深层次,即一个群体在一个时期内的活动规范、方式”,可见“规范、方式”属于文化的较深层次与科技文不同,正确选项A、B、D都只是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文化”的属性,并没有形成一个关于“文化”的准确定义论述文阅读理解术语大多数如此,更多地接近筛选并辨析信息考点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考点解说】论述文中需要理解的句子多数是论者所持的观点,或者是概括文章某一个局部的内容考点,这些观点和内容考点是论者在相关篇章中需要展开证明的如:陶器是新石器时代人类最重要的发明之一,也是现代有了解原始文化的最重要的依据之一考古发掘显示,世界各地绝大多数新石器时代的陶器,都或前或后不约而同地经历了素陶、彩陶、釉陶的发展阶段所谓彩陶,是远古先民在制作好的陶胚内外壁上用矿物颜料绘制各种纹饰,然后入窑烧制定型的一种带彩陶器彩陶集实用和雕塑、绘画、烧制等各种艺术、工艺于一体,展现了那个时代人类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的最新成果和最高水平,反映了原始社会数千年的社会状况和人的生存情境可以说,彩陶是一本浓缩的、独特的“史书”……探索中国文明的起源无论是文字的始创、艺术的发端,原始巫术的产生,还是远古神话与图腾崇拜的出现,都离不开彩陶因为彩陶除了作为原始人类日常生活器物之外,还是原始宗教、图腾崇拜的重要器物;彩陶的器形和陶壁上的纹饰,即体现了远古先民对关和艺术的追求,也是原始文字创造的一个重要源泉在作为中国史前文化起源研究依据的几类原始文化遗存,如玉石器、彩陶、雕塑和岩画中,玉石器和雕塑的数量都较少,岩画的年代又往往引起争论唯有彩陶数量最多,年代也最准确,因而最具有可靠性和系统性可以说,彩陶是中国远古文化的辉煌代表下列对“彩陶是一本浓缩的、独特的‘史书’”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彩陶保留着几千年原始社会人类生活变经的痕迹,反映了新石器时找人类历史发展的状况B.彩陶呈现出不同地域的新石器时代人类生活的不同特点,再现了原始人类生活的独特情境C.彩陶包含多重原始文化意蕴,为探索人类文明的起源提供了重要信息D.彩陶上的纹饰具有原始文字的性质和作用,原始人类用它来记载历史本题主要考查对重点句子含义的理解对于理解类的选择题的设计,不外乎文意的扩大、缩小、拔高、歧解、偷换、添加等套路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联系来去诶的那个语句的基本内容或含意,同时还要抓住作者的基本行文思路,把握文章脉络,从整体联系中去理解文章语句的含意就本题来讲,错误的一项选D项主要依据第一段中倒数第二句话以及最后一段第一、二句话判断D项中“原始人类用它来记载历史”错误,原文彩陶上的纹饰只能体现远古先民对美和艺术的追求,也是原始文字创造的一个重要源泉,并非等同于能够记载历史的真正的文字,它只能作为中国史前文化起源研究的依据之一考点3:归纳内容考点,概括中心意思【考点解说】论述文深刻的思想性和丰富的人文性,决定了其解读方法主要是一种在理解基础上的转述和拓展所谓转述,包括将文章具体的内容加以抽象、概括和提炼,或是将文中抽象概括的内容具体化,这是一个相反相成的阅读思维过程,其间包含了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过程所谓拓展,即是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或者将其原理和观点运用于新情境,有所发现或有所判断;或是由此及彼,由已知推论未知:这些都是基于对原文理解后将其观点和原理推广到其他情境中的创造性应用拓展的阅读思维过程目前主要以推断题形式加以考查,前一章已有详尽阐释下面与转述相关的有两个考点:归纳内容考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归纳内容考点、概括中心意思是在阅读理解基础上对文章内容进一步分析和整理的阅读思维过程一般说来,一篇文章的每一个主体段落(结构段落除外)都相对集中地表达了一个中心意思我们把这个中心意思叫做段落的中心段落的中心有时用中心句或中心词加以概括,这种中心句或中心词往往分布在段首的开启句或段末的收束句有的段落没有中心句或中心词,这就要在深入把握句际关系的基础上,找到一个上位的词句总括全部内容,这就是概括段落的中心一个段落的中心往往就是全文的一个内容考点一般来说,文章有几个主体段落就有几个内容考点多个内容考点按或并列、或对比、或层进、或阐释的关系组合链接在一块,就形成了全文的中心论述文中的内容考点大多是全文的分论点,其全文的中心意思大多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分论点与中心论点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归纳内容考点、概括中心意思是从具体语言材料中抽取文章主要内容,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阅读思维过程这个过程包含概括段落中心、归纳内容考点、概括全文中心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1.概括段落中心论述文中的段落,主要是议论性段落,一个完整的议论性主体段落一般包含起始、展开、终结三个部分起始部分主要是提出观点和论题,展开部分主要是分析论证,终结部分主要是重申论点和拓展深化不完全的议论段落或者省去起始部分,或者减掉终结部分,但展开部分是必须保留的概括段落中心,主要着眼于起始部分和终结部分的关键词句没有起始和终结部分的段落,则要从分析论证的文字中提炼概括作者的观点2.归纳内容考点一般来说,论述文一个主体段落的中心就是全文的一个内容考点但各个段落的中心之间有着复杂的关联方式,如并列式、层进式、对照式、总分式等等在罗列全文段落中心的基础上,我们要在更高层次上归纳并组合段落中心,形成更为概括的内容考点3.概括中心意思中心意思就是文章的大意,在论述文中主要指论者对议论的社会现象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把握文章的中心意思的策略有两种一种是自上而下的策略,即从宏观上整体把握作者的见解和主张选用这一策略要和对文章局部内容考点的把握相联系,使整体关照与局部分析协调一致,当整体关照与局部分析相冲突时,要在整合局部内容考点的基础上调整整体认知一种是自下而上的策略,即在把握文章各个局部内容考点的基础上,通过“并加”(把并列的内容考点相加)和“提炼”(抽取各个内容考点的共同点)的方式,概括出中心意思在论述文阅读中,要善于把两种策略结合起来使用总之,概括论述文中心意思的方法可以归纳为:(l)整体阅读,把握大意;(2)归纳考点,明辨关系;(3)提炼整合,明确中心考点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点解说】论述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是对论述的社会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一般来说,论述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显豁的、明确的在整体阅读中可以通过审读标题,寻找全文的中心句(包括首括句和尾括句),概括文中重点段落的大意等方法,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但有的论述文,作者的观点态度就不够明显有的论述文从总体上看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明确的,但具体到对文中某一部分内容的观点态度,如引用、转述多人观点时作者本人的意图就比较隐蔽这些就需要我们下一番分析概括的功夫论述文中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主要集中在下列四个方面:1.辨析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观点态度这类试题一般从阅读的整体性出发,要求考生对全文涉及的内容探幽发微,作出仔细的辨析2.概括作者对文中某一内容的观点态度这类试题在论述文中大量出现,其要求一般在筛选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基础上,对文中隐含着的作者的观点进行辨析和概括3.比较作者在文中引用、转述的多人的观点这类试题要求考生通过对不同人的观点结合语境作求同或求异的分析,以明确作者的态度4.分析比较选文的信息材料与作者的观点的异同作者对自己所论述的社会问题的观点态度,有时是比较复杂的,多数情况下不是简单地赞成或者反对;有时对问题的某一方面是肯定的,对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否定的,有时可能对问题的一些方面还是有所保留的这些情况读者在阅读中要仔细辨析,准确把握这类试题一般安排在推断题中加以考查【考点回顾】一、(2009山东卷)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3题“断桥”考唐代诗人张祜《题杭州孤山寺》中有“断先桥荒藓合,空院落花深”的诗句,这被视为今日西湖十景之“断桥”的最早文献记录断桥在南宋咸淳年间因隶属宝祜坊而改称宝祜桥因“断桥”不断,当时也出现了用谐音“段桥”解释为“段家桥”的说法,如周密《武林旧事》卷五“断桥”下就说“又名段家桥”但因为在“断桥”不断的问题上没能达成共识,所以后来人们围绕“断桥”的名义问题聚诉纷纭翻阅典籍,除西湖断桥之外,诗文中说道“不断之‘断桥’”的还有几例如金赵秉文《墓归》诗云:“行过断桥沙路黑,忽从电影得前村”明邵经邦《断桥》诗云:“闻到桥名断,从来金勒过”清顾于观《南楼四咏》诗云:“门前空有断桥在,十日人无款竹扉”可见“不断之‘断桥’”在古代是比较常见的,并非杭州西湖所独有然而桥既不断,为什么称为“断桥”呢?据考证,这里的“断桥”实即“簖桥”,而“簖桥”则是与捕鱼蟹之“簖”相伴的一种桥,它主要是用来协助捕鱼蟹的每年秋冬之交,螃蟹会进行生殖洄游,到江海交界的浅滩中繁殖后代,渔人便利用螃蟹的这种生活习性加以捕捉他们把芦蒿、竹竿等编连起来的“簖”插在江河之中,挡住螃蟹向下游行进的路,然后螃蟹必沿“簖”爬上来,以求越过下行,而渔人就在“簖”侧的桥上捕捉它们(当然也有划船前往捕蟹或收笼的)这种捕蟹方法在江南一带尤为常见,陆游《稽山行》有“村村作蟹椴,处处起鱼梁”(“椴”亦可作“簖”)之语清藩衍桐《两浙輶轩续录》载海盐才女李壬《由武原至梅里》诗云:“沿塘两岸遍桑麻,画舫朝移日又斜望见簖桥心便喜,急收帆脚到侬家”这里的“簖桥”就是指与放置鱼簖、蟹簖有关的桥,这种说法在部分地区至今还有但因放置鱼簖或蟹簖过多对河流及湖面的水流影响较大,古代官府就已有所限制近代以来,这种捕鱼蟹的方法,随着人工养殖业的兴起而逐渐被淘汰杭州西湖为钱塘江的泄湖,在中唐以前,钱塘江与西湖的水域连成一片,湖中水流因孤山分流,携带的泥沙逐渐形成了“白堤”流经孤山的两股水流在宝石山东南端合流而出,“白堤”也便成为一道天然“鱼梁”渔人在“白堤”东端设簖来捕鱼蟹,而且依簖设桥,以方便捕捉鱼蟹和到孤山的交通,这样的桥叫做“簖桥”,也在情理之中张祜的诗句中写作“簖桥”,因为那时“簖”字或许还没有产生,或许很少有人使用五代以后,特别是自吴越王钱穆筑垾海塘以来,钱塘江的鱼蟹经西湖而洄游的现象消失,渔人也就逐渐不再用簖捕捉鱼蟹了随着杭州都城文化的发展和西湖旅游形象的提升,“断桥”已失去设簖捕捉鱼蟹功能的本义,但“断桥”之名却由于文人作品的称颂和民间口耳相传而得以沿用(节选自关长龙《“桥”考》,有改动)[注]①金勒:金饰的带嚼子的马笼头,这里借指骑马者1下列选项中关于“簖桥”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A“簖桥”是与渔人用芦蒿、竹竿等编连起来捕鱼虾的“簖”相伴的一种桥B “簖桥”的主要功能是方便渔人用簖捕捉鱼蟹C“白堤”东端的“簖桥”即今日西湖断桥,原是为方便渔人捕捉鱼蟹而设D“簖桥”在张祜的诗中写作“断桥”的原因是那时“簖”字可能还没有产生,也可能很少有人使用【答案】C【解析】原文中说“渔人在“白堤”东端设簖来捕鱼蟹,而且依簖设桥,以方便捕捉鱼蟹和到孤山的交通,这样的桥叫做“簖桥”,也在情理之中”,并没有说出“白堤”东端的“簖桥”即今日西湖断桥【考点定位】本题以“簖桥”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解答本题应注意准确把握原文信息,在解题时注意围绕“簖桥”这个概念,将四个选项与文中的信息认真对照即可2下列不属于用“簖”捕捉鱼蟹的方法逐渐被淘汰的原因的一项是()A古代官府对在河流及湖面放置鱼簖或蟹簖有所限制B近代以来,人工养殖业的兴起C五代以后,钱塘江的鱼蟹经西湖而洄流的现象消失了D杭州都城文化的发展和西湖旅游形象的提升【答案】D【解析】注意原文第四段中“但因放置鱼簖或蟹簖过多对河流及湖面的水流影响较大,古代官府就已有所限制近代以来,这种捕鱼蟹的方法,随着人工养殖业的兴起而逐渐被淘汰”和第五段“五代以后,特别是自吴越王钱穆筑垾海塘以来,钱塘江的鱼蟹经西湖而洄游的现象消失,渔人也就逐渐不再用簖捕捉鱼蟹了”几个句子【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分析与信息的筛选能力,解答此题时应先根据选项找到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内容与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唐代诗人张祜的《题杭州孤山寺》是目前所能见到的记载西湖断桥的最早文献B西湖十景之“断桥”在南宋时又称宝佑桥,还曾因“断”“段”谐音而被称作“段家桥”C第三段列举了赵乘文等人的诗,说明除西湖断桥之外,在古代其他地方也有“不断之断桥”D第四段引用海盐才女李壬的诗,说明近代以前江南一带用鱼簖或蟹簖捕鱼蟹的方法很常见【答案】D【解析】注意原文第四段“《两浙輶轩续录》载海盐才女李壬《由武原至梅里》诗云:“沿塘两岸遍桑麻,画舫朝移日又斜望见簖桥心便喜,急收帆脚到侬家”这里的“簖桥”就是指与放置鱼簖、蟹簖有关的桥,这种税法在部分地区至今还有,是在论证有关“簖桥”的说法在部分地区至今还有【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能力解答本题应注意,在理解文句、分析文章内容、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层层筛选,剥离出有效信息,获得充分可靠地依据,然后进行合理的推断,在解题时注意运用因果推断、归纳推断(由个别到一般)等方法,排除无中生有的干扰项二、(2009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4小题自由和科学爱因斯坦我知道,要对基本价值的判断进行争论,是一件没有希望的事比如,如果有人赞成把人类从地球上消灭掉作为一个目标,人们就不能从纯理性的立场来驳倒这种观点但是如果有某些目标和价值是大家一致同意的,人们就能够合理地来议论达到这些目的的手段现在,让我们来指出两个目标,凡是读到这篇东西的人大概都会完全同意的第一,为维持全部人类的生活和健康所必需的资料应当由总劳动量中尽可能少的部分来生产第二,满足物质上的需要,固然是美满的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但只做到这一点还是不够的为了得到满足,人还必须有可能根据他们个人的特点和能力来发展他们理理智上的和艺术上的才能其中第一个目标是要求增进一切有关自然规律和社会过程规律的知识,也就是要促进一切科学工作因为科学工作是一个自然的整体,它的各个部分彼此相互支持着,虽然支持的方式还没有人能预料到但是科学进步的先决条件是具有不受限制地交换一切结果和意见的可能性——在一切脑力劳动领域里的言论自由和教学自由我所理解的自由是这样的一种社会条件:一个人不会因为他发表了关于知识的一般和特殊问题的意见和主张而遭受到危险或者严重的损害这种交换的自由是发展和推广科学知识所不可缺少的,这件事有很大的实际意义首先它必须由法律来保障但单单靠法律还不能保证发表的自由,为了使每个人都能表白他的观点而没有不利的后果,在全体人民中必须有一种宽容的精神这种外在的自由的理想是永远不能完全达到的,但如果要使科学思想、哲学和一般的创造性思想得到尽可能快的进步,那就必须始终不懈地去争取这种自由如果要保证第二个目标,也就是要使一切人的精神发展成为可能,那么就必须有第二种外在的自由人不应当为了获得生活必需品而工作到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从事个人活动的程度而没有这第二种外在的自由,发表的自由对他就毫无用处如果合理的分工问题得到解决,技术的进步就会提供这种自由的可能性科学的发展以及一般的创造性精神活动的发展还需要另一种自由,这可以称为内心的自由这种精神上的自由在于思想上不受权威和社会偏见的束缚,也不受一般违背哲理的常规和习惯的束缚这种内心的自由是大自然难得赋予的一种礼物,也是值得个人追求的一个目标,但社会也能做很多事来促使它实现,至少不该去干涉它的发展比如学校可以通过权威的影响和强加给青年过重的精神负担来干涉内心自由的发展;而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由鼓励独立思考来支持这种自由只有不断地、自觉地争取外在的自由和内心的自由,精神上的发展和完善才有可能,由此,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才有可能得到改进(选自《纪念爱因斯坦译文集》,赵中立、许良英编译)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A促进一切科学工作是达到爱因斯坦所指出的第一个目标的要求B.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后,理智和艺术的能力就能够得到发展C第一种“外在的自由”对于科学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D法律的保障和全体人民的宽容精神对于第一种“外在的自由”具有重要意义E.只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第一种“外在的自由”的理想就完全能够达到【答案】BE【解析】B项错在“就能够”,应该是“有可能”E项是这类题型常见错误,“只要……就……”过于绝对【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筛选与整合的文中信息”,能力层级C选项涉及概念的把握、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其实就是对文章相关内容的把握这类题目的设计,大多数时候是不会照抄原文的,而是采用转换表述、筛选整合的方式,因此我们在解题时,不可机械地看原文是否有这样的文字表述2.下列对第二种“外在的自由”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工作之余还有可能从事个人的活动,属于第二种“外在的自由”B.第二种“外在的自由”是实现爱因斯坦所指出的第二个目标的基本前提C.第二种“外在的白由”与第一种“外在的自由”相辅相成,都有助于科学的发展D.第二种“外在的自由”是实现合理分工和技术进步的先决条件【答案】D【解析】文本倒数第二节说“如果合理的分工问题得到解决,技术的进步就会提供这种自由的可能性”注意这里是“如果……就……”【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B考查的是对与全文主旨密切相关的“第二种‘外在的自由’”概念的理解3.根据文意,可能影响“内心的自由”的主客观因素主要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