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2018版浙江省高考地理选考总复习 配套文档2(45份) 通用15
【高中地理】2018版浙江省高考地理选考总复习 配套文档1(64份) 通用45
五、洋流1.(2016·丽水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国际气象机构2015年12月上旬指出,强厄尔尼诺现象将延长至2016年第二季度。
厄尔尼诺现象对秘鲁渔业资源和天气有严重影响,秘鲁北方可能降水增多,而南方可能降水减少。
为防灾减灾,2015年成立“秘鲁厄尔尼诺现象应急行动中心”。
(1)简述厄尔尼诺发生时图1所示太平洋海域表层水温异常的特点。
(2)据图2分析厄尔尼诺的形成原因。
(3)分析厄尔尼诺发生时,秘鲁渔场鱼类大量死亡、鱼群逃离的原因。
(4)针对厄尔尼诺对秘鲁的影响,简述该国政府可能采取的应对措施。
答案(1)赤道附近中、东部洋面增温最显著,由此向南北两侧(或向西北和东南方向)递减;赤道以北、以南远离大陆的大洋中部局部海域有降温现象。
(2)由于(东南)信风(离岸风)减弱,海水上涌(或上泛)减弱,导致秘鲁寒流变弱,赤道中东部太平洋海域海水升温;该海域海水升温后,近洋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低压,而太平洋西部气压相对较高,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形成西风,风力吹拂西太平洋暖海水自西向东流(或西太平洋暖海水回流),(遏制了秘鲁寒流的北上,)加剧了太平洋中东部水温的升高。
(3)水温升高,冷水鱼不适应升高的水温;海水上泛减弱,大量营养盐类不能带至表层,鱼类饵料减少,导致鱼群逃离;海水中的溶解氧随水温升高而减少,大量鱼类缺氧死亡。
(4)建立国家防灾指挥机构;积极宣传,全民预防;针对厄尔尼诺现象对渔业资源的影响,可调整捕鱼时间和空间;北方可能出现洪涝灾害,加强防洪工程,疏通排水管道,加固路桥等;南方可能出现干旱灾害,增加蓄水。
解析第(1)题,结合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太平洋表层水温异常示意图说明。
第(2)题,结合厄尔尼诺形成示意图,在信风减弱的前提下,根据热力环流原理说明低纬度太平洋中东部水温升高的原因。
第(3)题,结合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秘鲁渔场鱼类生存环境条件的变化进行分析。
第(4)题,从防灾指挥机构建立、宣传预防和调整捕捞时间等非工程措施及加固堤防、疏通排水管道等工程性措施方面采取措施。
【步步高】2018版浙江省高考地理《选考总复习》配套文档:必修Ⅱ第1章第23讲-人口合理容量(9页)
考点一环境的限制性1.“人口爆炸”(1)含义:用来描述20世纪出现的世界人口急剧增长情况,反映近100多年来世界人口猛增的现象。
(2)人口的指数增长:是指世界人口的“J”形曲线增长,开始时数量比较小,但很快就会急剧膨胀。
2.环境的限制性——资源问题通过循环经济,实现煤炭利用效率最大化、污染排放最小化是煤炭能源产业全面转型的基本途径。
读“我国煤炭生产量与消费量示意图”,回答1~2题。
1.关于我国煤炭生产量和消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消费量持续上升B.生产量始终大于消费量C.生产量持续上升D.生产量的增长速度始终高于消费量2.煤炭液化是指将固体的煤炭转化为液体燃料。
在我国大规模推广应用煤炭液化技术,可以()A.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B.降低煤炭开采成本C.降低石油对外依赖程度D.增加能源生产总量答案 1.A 2.C解析第1题,读图,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来从2001年~2010年,煤炭的消费量是持续上升的。
第2题,液化后,可以使能源的利用效率提高,从而减少其他能源的燃烧量,降低石油对外依赖程度。
3.(2015·浙江选考)能缓解浙江省能源紧张的跨区域调配工程是()A.风力发电B.发展小水电C.开发太阳能D.西电东送答案 D4.(2015·浙江选考)下列措施中,有利于废弃矿区生态环境修复的是()A.城市垃圾回填矿区B.用作生产车间仓库C.土地复垦植树造林D.利用矿渣生产肥料答案 C5.(2015·浙江选考)下图为“舟山渔场野生大黄鱼产量变化统计图”。
1975年以来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有()①伏季休渔 ②海域污染 ③过度捕捞 ④限制捕捞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答案 B解析 读图,根据图中曲线,舟山渔场野生大黄鱼产量先增加,后迅速减少到产量很低。
主要是因为海域污染,鱼类死亡,②对。
过度捕捞,影响鱼类繁殖,③对。
伏季休渔,限制捕捞,产量会增加,①④错。
考点二 人口的合理容量1.人口容量⎩⎪⎨⎪⎧概念:在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 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量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2.人口合理容量: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
2018版浙江省高考地理《选考总复习》课件:必修1-第3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2讲
草原和荒漠三种类型(一般来说年降水量在400 mm以上为森林,200~400 mm为草原,在200 mm以下为荒漠)。
第29页,共42页。
思考 (1)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与气候类型分布之间有何联系? (2)在亚欧大陆上,为什么在东岸的亚寒带针叶林带可以延伸到更低的 纬度? 提示 (1)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与气候类型分布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相关性和一 致性,如热带雨林带对应热带雨林气候,亚热带常绿阔叶带对应亚热带季 风气候等。 (2)寒流的影响。
___________。
(4)甲山A坡没有云杉林,简析其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题,图甲为天山,该地同种自然带A坡较高,说明A坡热 量较丰富,A为南坡,B为北坡。图乙据海拔可知该山脉是喜马拉雅山脉, D坡自然带丰富,位于南坡。第(2)题,D坡纬度较低,相对高度较大, 自然带数目多;B坡位于天山北坡,面向北冰洋、大西洋的迎风坡,降水 量大。第(3)题,甲山纬度较高,温度较低,云杉林分布海拔较低。 第(4)题,森林植被生长需要较好的水分条件,A坡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受
第28页,共42页。
[考点突破]
气候类型与自然带名称对应关系
在气候类型与自然带的对应关系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气候类型与自然带名称基本一致的是热带雨林带与热带雨林气候、热 带草原带与热带草原气候。 ②热带沙漠气候和热带荒漠带的对应中,气候使用的是“沙漠”,自然
带使用的是“荒漠”。
③地中海气候对应的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应 的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④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对应的都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______—荒漠草原—荒漠等自然景观。
【步步高】2018版浙江省高考地理《选考总复习》配套文档:必修Ⅱ第1章第24讲-人口迁移(12页)
考点一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1.概念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2.分类(1)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分为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
(2)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1.人口迁移的条件①首先要有空间位移;②要有居住地的变更,通常以跨越某种特定的行政区域界线作为标准;③居住地要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变化,通常在1年以上。
2.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加试)3.我国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加试)1.下列关于人口流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人口流动就是人口迁移B.外籍劳工的流动趋势是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C.流动人口对流入地区不会产生负面影响D.我国“民工流”属于人口迁移答案 B解析①人口流动:一般是指因离家外出工作、读书、旅游、探亲等原因临时或短期离开原居住地,而不变更户籍的人口移动现象。
②人口迁移:一般指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移民)居住地由迁出地(原居住地)到迁入地(新居住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
(2016·杭州质检)2000~2010年,某国人口持续增长。
2008年,该国人口的11.3%为移民人口,该国移民人口的来源如图所示。
据此完成2~3题。
2.该国为()A.西班牙B.日本C.美国D.德国3.2011年以来,该国人口持续减少,其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A.移民政策收紧,入籍困难B.经济发展停滞,就业困难C.环境容量有限,污染加剧D.国家发生战争,政局不稳答案 2.A 3.B解析第2题,由图可知该国移民人口为522万,且来自欧盟的移民人口最多,可排除日本和美国;该国来自拉丁美洲和非洲的移民人口较多,德国和西班牙相比较而言,因为距离和文化的影响,西班牙更能够吸引拉丁美洲和非洲的移民。
第3题,西班牙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经济一直难有起色。
目前该国经济发展停滞,国家债务庞大,居民失业问题严重。
4.读“人口迁移与行政区划的关系图”,回答下列问题。
2018版浙江省高考地理选考总复习-课件:必修1第2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4讲大气环境
2.突破分布和性质 (1)分布位置和性质
气压带
分布
成因 气流运动
赤道低 气压带
副热带 高气压带
副极地 低气压带
极地高 气压带
赤道(0°附近) 热力因素 上升 南北纬30°附近 动力因素 下沉 南北纬60°附近 动力因素 上升
南北极地地区 热力因素 下沉
对气候 的影响 高温多雨
炎热干燥
温和多雨 寒冷干燥
7月份,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亚洲低压(又称印 度低压)所切断,仅在大洋中存在着高压区域。亚洲低压东侧 (东亚地区),水平气压梯度力向右偏形成东南季风。而我国西 南地区及印度一带,因为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在 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向右偏转形成西南季风。 2.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 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有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季 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亚洲东部和南部的 季风环流最为典型。
1.分布 (1)气压带:A_赤__道__低__气__压__带___;B__副__热__带__高__气__压__带__; C_副__极__地__低__气__压__带__;D_极__地__高__气__压__带__。 (2)风带:E_东__北__信__风__带__;F_盛__行__西__风__带__;G_极__地__东__风__带__。 (3)三圈环流:①_低__纬__环流;②_中__纬__环流;③_高__纬___环流。 2.移动 随太阳直射点的_南__北__移动而做周期性的季节移动。就北半球 来说,大致是夏季_北__移,冬季_南__移,南半球恰好相反。
夏季(7月) 低气压(印度低压) 高气压(夏威夷高压) 副热带高气压带
2.
地区 盛行 1月 风向 7月
中国华北地区 西北风 东南风
印度半岛 东北风 西南风
2018版浙江省高考地理《选考总复习》课件:必修1-第1章-宇宙中的地球-第5讲-地球的结构(必考)
答案 1.B 2.D
3.下图中的大圆、中圆和小圆依次代表的地理概念可能是( )
A.岩石圈 地幔 地壳 B.岩石圈 上地幔顶部 地壳 C.岩石圈 地幔 地核 D.地球内部圈层 地幔 软流层 解析 本题考查地球内部圈层的构成。岩石圈包含地壳和 上地幔顶部,地球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软流 层位于上地幔中。 答案 D
1.若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有一集想设计喜羊羊“遁地”前
往地球另外一侧去看看。他从家中钻入地下,始终保持直线前
进并穿越地心。在他穿越地心前,依次穿越的是________。
①地壳 ②地幔 ③地核 ④莫霍界面 ⑤古登堡界面
2.2013年,我国研发的钻机“地壳一号”前往东北平原执行“中生代
白垩纪大陆科学钻探”任务。下列地区的地壳平均厚度最小的
①不连续面:A为_横__波___、B为_纵__波__,两者在经过C莫霍面时明 显加速;在经过D_古__登__堡__面__时,A完全消失,B波速明显下降。
②地壳:位于地球表面以下、莫__霍__面___以上,平均厚度约_1_7_千米。 其厚度变化规律是: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_海__拔__越高,厚度越 大;海拔越低,厚度越小。 ③地幔:介于地壳与地核之间的圈层,其下界面在距地表_2_9_0_0_ 千米深处。其上层物质具有__固__态_特征。 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且自上而下铁、镁的含量 逐渐增加。 ④地核:位于古登堡面以下,可能是由极高温、高压状态下的铁 和__镍__组成。其中E为外核,横波不能传播,表明物质呈液态或 _熔__融__状态;F为内核,呈固态。
2.岩石圈的范围(a)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叫做岩石圈。 3.地球的外部圈层(b) (1)大气圈 ①含义:包裹地球的_气__体__层__,是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之一。 ②特点:随高度增加,大气的密度迅速下降。 ③上界:高度为_2_0_0_0_~__3__0_0_0_千米。
【高中地理】2018版浙江省高考地理选考总复习 配套文档1(64份) 通用50
考点一 自然灾害概述1.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1)概念:自然灾害指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自然变异现象和过程。
(2)类型:主要包括干旱、洪涝、台风、冰雹、雪灾、沙尘暴等气象灾害;火山喷发、地震、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
2.自然灾害的特点3.世界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1)地震分布:世界地震分布不均匀,就大陆地震而言,主要集中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2)滑坡和泥石流主要发生在丘陵、山地地区,中国、美国、日本、意大利、瑞士、奥地利、印度等国是受滑坡危害比较严重的国家。
泥石流是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全球除南极洲外,其余各洲都有泥石流发生。
(3)热带气旋分布:受热带气旋威胁最严重的三个地区: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我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地区和美国东部海岸。
(4)干旱分布:干旱气候出现的区域称为干旱气候区或干旱区,全球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以及季风气候区,是干旱频繁发生的地区。
4.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的相互关系1.世界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与分布自然灾害具有自然与社会双重属性。
并不是所有的自然变异都会成为自然灾害,只有当它超过一定限度,对人类造成危害时,才被视为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往往具有以下特点:3.自然灾害在成因上的关联性4.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日趋强烈,人类活动的合理与否深刻地影响着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强度与防御。
(1)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剧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成灾强度考向一自然灾害特点1.读图推断A国山区常发生的自然灾害及其关系。
答案台风—暴雨—泥石流、滑坡。
接近台风源地(常处于台风移动路径上),台风影响大;台风暴雨在山地易诱发泥石流、滑坡。
或地震—泥石流、滑坡。
地处(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山地降水丰富。
或台风—暴雨—洪涝(山洪)。
浙江省2018年11月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地理试题及答案文件
2018年11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地理试题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其中加试题部分为30分,用【加试题】标出。
考生注意:1.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分别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答题时,请按照答题纸上“注意事项”的要求,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规范作答,在本试题卷上的作答一律无效。
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创意产业是利用创意、专业知识和技能,开发知识产权,创造财富和增加就业机会的新兴行业,人才是创意产业的关键因素。
完成1、2题。
1.影响创意产业最小的区位因素是A.社会资金B.科学技术C.通讯信息D.自然资源2.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的主要优势是①便于知识交流②促进分工协作③节约运输成本④集中处理废弃物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体现我国四大地区发展差异的是A.东部地区第三产业比重最高B.西部地区农业总产值最大C.中部地区城市分布密度最大D.东北地区工业化水平最高下图为2016年世界四个国家的人口结构金字塔图。
完成4、5题。
4.四国中人口增长属于典型“高—低—高”模式的是A.甲B.乙C.丙D.丁5.四国中A.甲国人口老龄化加剧B.乙国劳动力比重增加C.丙国人口规模会缩小D.丁国出生性别比失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利用煤炭的方式逐步改变。
右图为煤炭气化利用示意图。
完成6、7题。
6.煤炭属于A.后天性资源B.化石资源C.可再生资源D.清洁能源7. 与传统燃煤相比,图示利用方式的优点主要是①减轻对环境的污染②增强对煤炭的依赖③拓展资源的利用深度④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下图为某地理信息技术主要工作流程示意图。
完成第8题。
8. 该地理信息技术为A.RSB.GPSC.GISD.VR图1为全球海陆分布及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
(完整word版)2018年4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地理试题及答案(2),推荐文档
2018年4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地理试题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其中加试题部分为30分,用【加试题】标出。
考生注意:1 •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分别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答题时,请按照答题纸上“注意事项”的要求,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规范作答,在本试题卷上的作答一律无效。
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近年来,春运期间民工从珠三角地区返回到中西部的“摩托大军”规模显著缩小,驾驶私家车返乡数量大幅增加。
完成1、2题。
1 •影响民工返乡交通方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 •收入水平B •舒适程度C.交通条件 D •区域差距2 •春运期间,这种交通出行方式变化的主要影响是A •缓解珠三角地区城市空城化B •制约珠三角地区产业向外转移C .加快中西部农村劳动力流出D .增加中西部地区农村交通压力图。
完成3、4题。
20世纪中叶,美国乙地区出现新的棉花种植区。
下图为美国部分农业专门化地区分布彌©120°100s--- 同界U水域厶河流遂匚二I巒业帯第3、4题图3 •甲地农业地域类型属于A .乳畜业B .混合型农业C.商品谷物农业 D .大牧场放牧业4•乙地棉花种植区与原棉花带相比,单产高的主要原因是A .光照充足B .降水丰富C.技术先进 D .市场广阔下图为北半球锋面气旋系统示意图(单位:百帕)。
完成5、6题。
5•雨过天晴后,若图中甲地清晨出现浓雾天气,原因是A •大气吸收强B.大气逆辐射弱C •大气反射强D.地面反射减弱6.图中乙、丙两地比较,气流状况①乙近地面风力较小②乙上升气流较强③丙近地面风力较小④丙上升气流较强A .①②B .①④第5、6题图C .②③D .③④土壤是各种自然地理要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低反映了当地自然环境特征。
【高中地理】2018版浙江省高考地理选考总复习 配套文档2(45份) 通用17
考点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聚落的分类:按聚落的性质和规模,可分为城市和乡村。
2.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特别提示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影响的差异河流的侵蚀地貌对聚落没有很强的吸引力,但河流堆积地貌却对聚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如洪积扇、冲积扇、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因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易形成聚落。
1.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地形是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导因素,其对聚落的形态、分布、规模和发展都具有深刻影响。
2.我国不同地区受地形影响的聚落分布特点读“聚落分布示意图”,完成1~3题。
1.图示聚落分布的最主要原因是()A.在山区由于地形的影响,村落依山而建B.平原面积平坦开阔,便于农耕C.靠近水源而沿河道分布D.为逃避野兽袭击2.如果甲聚落发展成为城市,从影响城市的分布因素考虑,主要是()A.地形、气候B.气候C.河流、地形D.矿产资源3.图中聚落属于()A.条带状村落B.放射状村落C.集中式村落D.圆形村落答案 1.C 2.C 3.A解析由图中信息可以看出聚落沿河道分布,呈明显的条带状,这样可以靠近水源,满足生产、生活用水。
甲聚落若发展成为城市,从图中可以看出除受河流影响外,该地等高线稀疏,且海拔低于100米,地势平坦开阔,便于城市建设。
我国许多城镇是从乡村聚落的基础上发展兴起的。
读图回答4~5题。
4.乙图中的聚落密度大于甲图,主要原因是乙图地区()A.地形平坦B.交通便利C.气候温暖D.降水丰富5.①②③④四个聚落中,最有可能发展成为城镇的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 4.A 5.D解析第4题,据图可知,甲图为山区,乙图为平原,乙图地形平坦;甲乙两图都有公路通过,交通均便利;图中信息无法判断甲、乙两地的气候和降水情况。
第5题,据图可知,图中①②位于山区,③④位于平原,而且④位于公路交会处,从地形和交通等方面考虑,④最有可能发展成为城镇。
考点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1.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加试)(1)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文等。
【步步高】2018版浙江省高考地理《选考总复习》配套文档:必修Ⅰ第1章第2讲-等高线地形图(16页)
考点一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1.海拔与相对高度甲地的海拔为1 500米,乙地的海拔为500米。
甲地与乙地的相对高度为1 000米。
2.等高线(1)等高线的概念:是地面海拔相等的各相邻点所连成的闭合曲线。
(2)等高线的基本特征(3)地形基本部位符号(4)五大地形类型特征1.等高线地形图的数值判读(1)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判读(2)闭合等高线的判读当闭合曲线位于两条等高线之间时,若闭合曲线数值与其中的高值相等,则曲线内的数值高于这个高值且不超过一个等高距;若闭合曲线数值与其中的低值相等,则曲线内的数值低于这个低值且不超过一个等高距;即“大于大值,小于小值”。
例如,下图中(数值单位:米)200<A<300、100<B<200。
2.坡度大小的判断(1)同一等高线图上坡度的大小在同一等高线图上,等高线分布越密集,坡度越陡;等高线分布越稀疏,坡度越缓。
(2)不同等高线图上坡度的大小①比例尺和等高距相同,则看等高线的疏密程度,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大;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小。
例如,下图中(数值单位:米)的坡度由大到小为:C>A>D>B。
②比例尺相同,等高距不同,则相同的水平范围内等高距越大,坡度越大;等高距越小,坡度越小。
例如,下图中(数值单位:米)的坡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B>D>A>C。
③比例尺不同,等高距相同,则比例尺越大,坡度越大;比例尺越小,坡度越小。
例如,下图中的坡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A>C>D>B。
(3)坡的类型在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上,相邻两条等高线间的等高距相等。
等高线稀疏的地方表示缓坡,密集的地方表示陡坡。
等高线间隔均匀,表示上下坡度均匀一致,是均匀坡。
等高线上疏下密为凸坡,如下图中的甲、乙;等高线上密下疏为凹坡,如下图中的丙、丁。
3.河流流向的判断(1)根据等高线的数值变化判断出地势的大致走向,再根据“水往低处流”即可判断。
(2)根据等高线的弯曲方向进行判断,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反。
【高中地理】2018版浙江省高考地理选考总复习 配套文档1(64份) 通用38
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地理选考仿真模拟卷二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在《三体》(2015年获73届雨果奖)一书中,数次提到的柯伊伯带、奥尔特星云被天文家认定为太阳系的边缘,那里有万亿至十万亿颗彗星。
据此回答1~2题。
1.除彗星外,太阳系中还有各种各样的天体。
下列天体不属于太阳系的是()A.猎户星云B.北斗卫星C.木星D.月球2.有一假说认为地质时期恐龙的灭绝与太阳系彗星或者小行星撞击地球有关。
恐龙灭绝的时间大约在()A.古生代末期B.中生代早期C.中生代末期D.新生代末期答案 1.A 2.C解析第1题,北斗卫星是地球同步卫星,木星属于八大行星之一,月球是地球的天然卫星,它们都属于太阳系。
星云是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包含除行星和彗星外的几乎所有延展型天体,包括在银河系之外的星系;猎户星云是位于猎户座的一颗弥散星云,距离地球仅1 500光年,是距离地球最近的一个恒星形成区,所以它不属于太阳系,故A正确。
第2题,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人们仍在不断地研究之中。
长期以来,最权威的观点认为,中生代末期,恐龙的灭绝和6 500万年前的一颗大陨星有关。
据研究,当时曾有一颗直径7~10千米的小行星坠落在地球表面,引起一场大爆炸,把大量的尘埃抛入大气层,形成遮天蔽日的尘雾,导致植物的光合作用暂时停止,恐龙因此而灭绝,故C正确。
2016年4月14日日本熊本县发生了6.5级地震,16日发生了7.3级地震,随后发生多次余震。
读图回答3~5题。
3.日本各岛多地震的原因是()A.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B.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生长边界C.位于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消亡边界D.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消亡边界4.熊本县东南邻县宫崎县日向市出产一种多孔而轻量型园艺用土——日向石,和其他栽培用土混合可以提高介质排水性,日向石不容易粉碎,适合作为盆栽植物的表面装饰土。
【步步高】2018版浙江省高考地理《选考总复习》配套文档:必修Ⅲ第1章第38讲-区域差异(19页)
1.三大自然区主要划分依据:气候、地貌的地域差异。
2.三大自然区的界线(自然地理分界):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之间大致以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为界,青藏高寒区与东部季风区约以3_000米等高线为界,青藏高寒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以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为界。
3.三大自然区的范围和主要地形区1.三大自然区特点分析(1)东部季风区(2)西北干旱半干旱区(3)青藏高寒区2.分析区域地理环境差异的方法(1)区域地理环境差异的分析方法区域地理环境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深刻影响着区域的发展,分析不同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不同影响时可按下面思路进行:(2)分析区域差异的一般步骤①分析各区域发展的条件。
a.自然条件:包括地形、气候、植被、水文、资源等。
b.社会经济条件:包括人口、经济、文化、历史等。
②进行区域差异的比较:包括区域发展条件、优势、限制条件等。
③深层次分析各差异条件的原因。
1.下图为“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分布简图”。
读图判断()A.甲区比乙区纬度高,故热量较乙区少B.乙区比甲区纬度低,故太阳光照比甲区强C.乙区与丙区南部距海远近不同,故以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为两区界线D.甲区比丙区北部降水少,故以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与丙区北部为界答案 D2.关于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叙述,错误的是()A.东部季风区内部差异的形成以热量为基础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内部差异的形成以水分为基础C.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主要随海拔的升高而发生变化D.三大自然区存在内部差异,均以热量的变化为基础答案 D3.根据中央的战略部署,江苏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确立了对口支援关系。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图1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图,图2为江苏省简图。
材料二图3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江苏省三次产业比例统计图。
(1)试比较新疆和江苏两省区的自然特征。
(2)(3)比较两省区三次产业比例的差异。
(4)简述江苏和新疆相互协作对两省区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①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
②每一个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③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2)结果:保证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协调。
特别提示(1)在自然环境各要素中,气候是主导因素,植被是最具代表性的因素,土壤为各要素的中心环节。
(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可指导实践,如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山区,应注意对植被的保护,以防因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生态问题。
(3)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有机组合成一个整体,产生了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整体性功能,这是单个地理要素所不具有的。
2.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加试) (1)成土母质与土壤①成土母质:指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理化性质改变,形成结构疏松、逐步发育成土壤的风化物。
②成土母质与土壤的关系:a.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
b.影响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
(2)气候→通过⎩⎨⎧⎭⎬⎫土壤――→水热交换大气――→直接⎭⎪⎬⎪⎫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动植物和微生物活动――→ 间接影响土壤形成和发育 (3)生物与土壤①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
②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③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
④不同的植被类型,形成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不同。
(4)地形与土壤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
3.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 (1)意义①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②修复生态系统。
③改善环境质量。
(2)二者的关系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结合实例分析如下:(1)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温带荒漠景观的形成。
如下图:(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如:砍伐森林与植树造林对地理环境各要素以及整个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如下图:(3)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地理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如:在河流上、中游地区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会对下游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2.自然环境各要素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土壤是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其形成受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形等自然因素及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
(1)成土母质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的影响(2)气候与土壤(3)生物对土壤的影响①生物对土壤形成的影响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起着主导作用。
图解如下:②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对土壤肥力产生重要影响。
如下图:(4)地形与土壤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图解分析如下:(5)人类活动与土壤①人类生产活动主要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
②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具有两面性,如下图:(2014·新课标全国文综Ⅱ)下图示意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理位置。
读下图,完成1~2题。
1.科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
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群岛()A.地处赤道附近B.远离大陆C.构造运动强烈D.地形复杂2.科隆群岛是耐寒的企鹅和喜暖的鬣蜥的共同家园,主要因为该群岛()A.气温日较差大B.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C.地处热带但受寒流影响D.气候垂直差异显著答案 1.B 2.C解析第1题,科隆群岛的位置极其特殊,距离南美大陆约1 000 km,形成了一个几近封闭的小型生态环境,因而生物多具有独特性。
第2题,科隆群岛受秘鲁寒流影响,虽位于赤道附近,但气候凉爽干燥,草木茂盛,这里海洋生物异常丰富,喜寒、喜暖动物均可生存;该岛地处赤道附近,加之周围海洋调节,气温日较差小,故A错;企鹅和鬣蜥把科隆群岛当作家园,不属于迁徙动物,故B错;群岛最高峰海拔为1 689 m,气候的垂直差异较显著,但“耐寒”的企鹅并不生存在高海拔地区,可见这不是其原因。
3.(2012·广东文综)海洋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能够对大气中的CO2浓度进行调节,有人称之为海洋“生物泵”作用。
该作用可能()A.缓解全球变暖B.缩小臭氧层空洞C.减轻酸雨污染D.加快洋流流速答案 A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
有人称海洋浮游植物为“生物泵”,意思是这些植物能起到调节大气中碳氧平衡的作用,A项正确。
从题目中的描述可知海洋浮游植物对大气中的臭氧含量没有调节作用,B项错误。
酸雨污染与人类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气体有关,而海洋浮游植物并不能吸收这些酸性气体,C项错误。
洋流流速与大气水平运动及海水密度有关,与海洋浮游植物无关,D项错误。
(2015·江苏地理)下图为“安第斯山脉地理位置示意图”。
读图回答第4题。
4.下列地理现象成因与安第斯山脉密切相关的是()A.巴西高原煤炭资源丰富B.南美大陆地表径流主要流入大西洋C.南美大陆西部沿海形成大渔场D.巴西东南沿海有热带雨林气候分布答案 B解析安第斯山脉的隆起使山脉东西两侧的河流流向不同,西侧主要流向太平洋,东侧主要流向大西洋。
由于山脉分布于大陆西侧,故地表径流主要流向大西洋。
5.(2015·浙江学业水平考试)与亚寒带针叶林带相比,热带雨林带发育的土壤()A.微生物活动弱B.生物风化强C.有机质含量高D.化学风化弱答案 B解析温度越高微生物活动越强,分解掉的有机质也越多,所以热带雨林的土壤微生物活动强,有机质含量低,A、C项错。
温度越高,土壤的生物风化和化学风化作用越强,故B项正确,D项错误。
6.读甲、乙两幅区域图,完成下列各题。
(1)随着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建设规模的扩大,甲图所示地区湖泊面积缩小呈减缓趋势,体现了地理环境的______特征。
(2)试分析甲图所示地区湖泊面积缩小对周围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
(3)请根据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将乙图中贺兰山以西荒漠化与自然因素(大气、水、岩石、土壤、生物等)之间的关系选择填入下图中。
A.下渗减弱,径流加强、蒸发加强B.地面变干燥C.植被蒸腾减弱,空气湿度减小答案(1)整体性(2)气候大陆性增强(气温变化增大、降水减少、变率增大)、对河流调节作用下降、水体净化能力下降、影响水生生物生存、湿地景观演化为陆地景观。
(任答三点)(3)从上至下依次为A、B、C解析第(1)题,防护林建设和湖泊面积缩小之间的因果关系可用如下所示:防护林建设→水土流失减轻→河水含沙量减少→泥沙淤积减缓→湖泊面积缩小减缓。
从中可看出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影响,体现了整体性特征。
第(2)题,把握关键信息“自然环境”,依据整体性原理,从气候、河流、水生生物、整体景观等方面分析湖泊面积缩小对周围自然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
第(3)题,自然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植被减少,涵养水源的能力降低,下渗减弱,蒸发增强,地面变得干燥,植物的蒸腾作用减弱,空气的湿度降低,降水减少,会进一步加剧荒漠化。
课时训练读“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完成1~2题。
1.松花江和珠江水文特征不同,关键是图中哪个箭头代表的含义所起的作用()A.①B.②C.③D.④2.能表示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箭头是()A.⑤B.⑥C.⑦D.⑧答案 1.A 2.B解析第1题,松花江的水文特征是水位、流量相对较小,有结冰期;珠江的水文特征是水位高、流量大,无结冰期。
松花江和珠江水文特征明显的不同在于水量(与降水要素有关)和有无结冰期(与气温要素有关),而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大要素,与图中序号①所示含义相符。
第2题,黄土高原地貌特征是千沟万壑(沟谷发育,支离破碎),其形成原因主要是流水的侵蚀作用(冲刷、切割作用),属水文要素的影响。
3.有关陆地环境整体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影响和渗透B.某一要素变化,其他要素不会变化C.各要素都不能单独存在和发展D.各要素对整个环境的影响都不一样答案 B解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
(2016·绍兴选考)读图,完成4~5题。
4.下列叙述中,属于P环节的是()A.降水相对集中于夏季B.植被破坏严重,易形成红色沙漠C.夏季高温多雨,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D.山区地形陡峻,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贫瘠5.图示演变过程主要体现了()A.地理环境的一致性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地理要素的共同性D.地理要素的独立性答案 4.C 5.B解析从图中可知各个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从图中的地理要素特征可知其位于我国的东南丘陵地区,亚热带季风气候促使有机质的分解加快,积累减少,进而形成了贫瘠的红壤,这也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016·浙江金华十校调研)腐殖质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在微生物分解作用下可形成无机质。
读“我国某地土壤腐殖质层级土壤剖面图(局部)”,完成6~7题。
6.该地区土壤表层黑色腐殖质层厚度小,最主要的原因是()A.植被稀疏B.气温较高C.降水量大D.地下水丰富7.该图体现的物质循环有()①水循环②生物循环③地质循环④大气三圈环流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答案 6.B7.A解析第6题,腐殖质是植物枯枝落叶在微生物分解过程中形成的,微生物的活跃程度受气温影响大,在适当的高温环境下,微生物分解作用强大,腐殖质层就薄。
第7题,雨水和地下水构成水循环;腐殖质的形成需生物循环参与;地质循环指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四种物质的相互转化;图中没有显示大气的三圈环流。
读“人地关系相关模式图”,完成8~9题。
8.下列环境问题中,属于发生在①环节过程中的是()A.水土流失B.大气污染C.地震D.旱涝灾害9.引发酸雨的环节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8.A9.B解析第8题,图中①环节表示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只有A项的水土流失是因为人类从环境中索取资源而引起的。
第9题,酸雨是人类大量向大气排放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而引起的,应为图中的②环节。
(2016·宁波调研)在地表环境中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某事物发生变化会给其他事物带来影响,甚至引发一系列的变化。
读图,回答10~11题。
10.图中X是指()A.海平面上升B.城市数量增多C.动物数量减少D.冰雪覆盖面积扩大11.世界各国对此变化应达成的共识是()A.修筑水利工程B.控制城市规模C.控制大气中CO2的含量D.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答案10.A11.C解析第10题,根据图示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判断,X是引发淹没土地、洪涝灾害、土地盐渍化、海洋侵蚀加重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的要素,据此判断其为海平面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