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的革命家书及背后故事
党史故事:抗美援朝烈士邵成土的两封家书

抗美援朝烈士邵成土的两封家书
邵成土,1927年出生于浙江一个贫苦农家。
1949年3月,邵成土参加了浙东人民解放军金萧支队,后随军赴朝参战。
1953年8月30日,邵成土在朝鲜战场不幸牺牲,时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1军63师187团4连战士。
邵成土的家书(一)
邵成土的家书(一)
父母亲大人:
我自离开寿昌,一路上有同志们谈谈笑笑,欢天喜地,不到三天就到了金华马鞍山,第一天我们在“诸葛”永昌住夜,第二天在兰溪住。
我们的部队上级很看得起,编为警通连,是跟着团部的,将来恐怕要住兰溪城里,详细情况以后到(兰)溪再告诉你们再谈吧!请你(们)放心些,我身体也很好,工作很顺利。
敬祝福安
儿邵成土上五十
邵成土的家书(二)
邵成土的家书(二)
父母亲大人:
近来不知你(们)的身体还健康吗,只(自)从父亲回家的时候,也不知父亲在路上如何,弟弟的身体健康吗,希望你们在家安心的(地)生产吧。
如果村中有夜学,希望弟弟努力的(地)上学读夜书、求进步吧,没有文化是会像瞎子一样的,学了文化可以看报看书,好弟弟努力吧!我之前在家中一个字也不认识,现在我以(已)应该认识三百个字左右了。
从前,我们家连一亩田也没有,连夜书也没有得读,现在我们可以过着自由平等的日子,但是在文化上我们也得翻身。
这些自由快活的日子,是毛主席给我们带来的,我们要报答毛主席的恩情。
我的身体健康,工作顺利,请你们不要挂念,再谈。
儿邵成土
破损的纸张,不再清晰的字迹,岁月流转,却不曾让年代久远的家书褪去色彩。
邵成土的两封家书,字里行间透露出对亲人的思念和他感党恩、跟党走的坚定信念。
党史故事:抗美援朝烈士饶人的战地家书:我将会为祖国不惜一切

抗美援朝烈士饶人的战地家书:我将会
为祖国不惜一切
饶人
饶人,又名饶大有,出生于1933年,浙江省杭州市建德市大同镇万兴村人。
1949年5月,他考入华东军政大学,从此走上革命道路。
1950年上半年,饶人在重庆铜梁征粮工作队任文书,记小功一次。
光荣纪念证
1950年8月,饶人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后随部队赴朝作战。
1951年11月18日,饶人在朝鲜战场上牺牲,年仅18岁。
饶人在参军期间寄回了多封家书。
其中,在给姨妈的信中,他写道,“现在我已参加了志愿军,为了祖国的安全,我想您(你)们也会为我感到高兴吧”“‘祖国’在我的心里是变得更可爱了,更可敬了,就是因为如此,所以我将会为祖国不惜一切”……字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阅读饶人烈士的家书,家国之爱、骨肉之情跃然纸上,令人敬仰。
饶人的战地家书复印件
饶人寄给姨妈的信。
革命英雄家书

革命英雄家书亲爱的家人们,我希望这封家书能够代表我对你们的思念和深切的关怀。
虽然我们身处革命的洪流中,却始终不能忘记我们的家庭与亲人。
我身为革命英雄,为了自由与民主的事业,我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战斗之中。
尽管我已经离开了你们的身边,但请相信,我一直都在你们的心中,而你们也一直是我前进的力量。
在这汹涌的革命潮流中,我们目睹了无数的痛苦和牺牲。
无辜的人们在追求自由的征途中遭受着残酷的压迫。
作为革命者,我们肩负着解放和救赎苦难人民的责任。
战斗虽然艰难,但我们相信,只要一息尚存,就不能放弃。
我们要坚守信念,继续努力,为了一个更加公正与平等的社会而奋斗。
无论我们身处何地,革命的使命始终萦绕在我们心中。
我们肩负着历史的责任,决不能辜负先烈们的期望与付出。
家人们,我深知你们为我牵肠挂肚,希望我能平安归来。
但在这危机四伏的战场上,我不能保证安全,我只能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到革命中。
请你们不要过于担心和悲伤。
我虽然离开了你们的身边,但我奋斗的目标是为了我们的家庭和国家能够拥有光明的未来。
我相信,在革命的洪流中,我们团结一心,坚定信念,终将战胜邪恶的势力。
届时,我们将共享一个更加美好和平等的社会。
家人们,请保重自己,照顾好彼此。
当我再次与你们团聚时,我们将会更加珍惜和感恩这来之不易的幸福。
最后,我向你们表达永不妥协的决心和深深的爱意。
让我们共同追求真理,为了自由而奋斗,直至胜利的那一天!愿天佑我家人,愿天佑革命事业!衷心的爱,[你的名字]。
黄继光革命家书

1952年10月,上甘岭战役打响。
年仅21岁的黄继光,面对狂喷火舌的枪口,挺起胸膛,张开双臂,扑了上去,用战斗的姿态把自己的生命永远定格在异国他乡。
就在牺牲前6个月,黄继光请战友代笔给远在祖国的妈妈寄去一封家书,他在信中写道“有决心在战斗中为人民服务,不立功不下战场!”黄继光牺牲后,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他追记特等功,追授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英雄。
黄继光立功了,却没能走下战场......黄继光的烽火家书【母亲大人:男於阳历十月日接到来信,知道家中人都很安康,目前虽然有些少困难,请母亲不要忧愁,想咱在前封建地主压迫下,过着牛马奴隶生活,现在虽有少些困难是能够度过去的,要知道咱们英明共产党伟大领袖毛主席正确领导下幸福的日子还在后头呢!男现在为了祖国人民需要站在光荣战斗最前面,为了全祖国家中人等幸福日子,男有决心在战斗中为人民服务,不立功不下战场。
请家中母亲及哥嫂弟弟不必挂念,在革命部队上级爱戴如父母,同志之间如亲兄弟一般,一切在祖国人民热爱支援下虽在战斗中是很愉快的。
男决心把母亲来信实际行动来回答祖国人民对我们关怀和对家中期望。
最后请母亲大人及全家人等保重身体,并请回信一封把当地情况土改没有,及家中哥哥嫂嫂生产比前好吗?黄继光玉体安康】英雄事迹1952年10月14日,联合国军开始向江原道金化郡上甘岭597.9高地和537.7北山高地发动疯狂进攻。
上甘岭位于五圣山上,是志愿军中线的大门,也是扎进联合国军心窝的一把钢刀。
在不到4平方公里的高地上,联合国军动用两个师的兵力,在飞机、坦克、大炮的配合下,连续发动了进攻。
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
19日晚,黄继光所在的第2营奉命向上甘岭右翼597.9高地反击,必须在天亮前占领阵地,为整个反击战的胜利奠定基础。
联合国军设在山顶上的集团火力点,压制住志愿军反击部队不能前进。
营参谋长命令第6连组织爆破组炸掉它。
第6连向敌军发起五次冲锋,未能摧毁敌军火力点,而且一个又一个战友倒下去。
一封家书的红色故事瑞金

一封家书的红色故事瑞金在江西省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博物馆里,珍藏着这样一封红色家书:“我的绝命书及遗嘱你必能见着……你不要伤心……十二时快到了,就要上杀场,不能再写了,致以最后革命的敬礼……”文笔流畅,字迹潇洒,这是1935年3月,刘伯坚英勇就义前写给妻子王叔振的最后一封家书。
刘伯坚,原名刘永福,1895年生于四川平昌县一个开栈房的小商业者家庭,6岁入私塾,后就读于国民小学。
他聪明好学,靠家中借贷到巴中县上中学,后又考入万县的川东师范、成都的高等师范学堂(今四川大学前身)。
刘伯坚从小目睹民众苦难,又在校内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产生了朴素的民主主义思想。
1920年赴欧洲勤工俭学后,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并于1922年与周恩来、赵世炎等共同组建了“少年共产党”(后改名为旅欧共青团),因待人和蔼及处理问题老成持重,被中国学生推为中共旅莫支部书记达三年之久。
1926年,刘伯坚接受了中共中央、共产国际交派的改造西北军的任务,应到苏联“考察”的冯玉祥之邀,回国任国民联军总政治部副部长,他积极用革命思想改造这支从军阀阵营中挖出来的部队,发展党的力量,对国民联军的一些官兵有不小的影响。
如赵博生、董振堂等都受到刘伯坚的影响而倾向革命,致使这支军队在进入陕甘、进军豫西、配合北伐军作战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1927年4月,他在西安同有名的才女、共产党员王叔振结婚,在西北军中一时传为佳话。
1927年,第一次国内战争失败后,我党活动转入地下。
刘伯坚奉命离开国民联军,前往上海开展党的秘密工作。
不久,党又派他去苏联军政大学学习。
1928年7月,刘伯坚出席了在莫斯科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1930年,刘伯坚回国后,党派他到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工作,次年任中华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参与策划、领导了赵博生、董振堂领导的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的“宁都起义”,中央军委将起义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团,并任命刘伯坚为红5军团政治部主任,对红5军进行整顿和训练,使其在以后的反“围剿”、围攻赣州等战役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红色家书的故事

红色家书的故事
红色家书是一种特殊的写给家人的信,通常由革命者在革命战争期间写给家人。
这些家书传递了革命者的思想和情感,让家人了解他们的生活和战斗,同时也给予了家人鼓励和支持。
许多著名的革命者都曾写过红色家书,如毛泽东、邓小平、周恩来等。
这些家书中充满了深情和感人的语言,表达了他们对家人的关爱和思念,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决心。
毛泽东在一封红色家书中写道:“我虽然身在战场,但内心中始终想念着你们,想念着家乡的山山水水。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家人和故乡的思念之情。
邓小平在一封红色家书中写道:“我已经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我的信仰是共产主义。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
周恩来在一封红色家书中写道:“我在这里为人民服务,为了祖国的明天奋斗。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和奉献精神。
红色家书是一种特殊的信件,它传递了革命者的情感和思想,让人们更深刻地了解他们的生活和战斗,也激励了更多人投身于革命事业中。
这些家书至今仍然被人们传颂,成为革命历史中的珍贵遗产。
- 1 -。
英雄的革命家书

教育我儿,继承我志。
代我收尸,勿告我母。
解读:这是张璋在就义前,在一个香烟盒子背面写给妻子吴昭毅的一份很短的家书,也是烈士的遗书。
烈士牺牲后由别人代为转交的。
虽然只有短短16个字,却饱含了他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忠诚、对自己后代的殷切希望和对母爱亲情的无限惦念。
短短的遗书,字字铿锵,不仅可以读出一位革命者的无私无畏、不怕牺牲的英勇奋斗精神,而且可以感受到一位儿子、丈夫、父亲的铁骨柔肠。
祖晨家书一封
祖晨,原名祖茂林,化名李春亭、朱文淦等,安徽宣城人。
1925年秋,祖晨从厦门大学毕业后考取日本长崎国立医科大学,同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2年6月1日,被敌密探跟踪逮捕。
1933年8月18日,祖晨在济南监狱关押一年后遇害,时年33岁。
双亲尊鉴:
儿的案子已被高等法院判决了,儿被判为死刑,望双亲
听了千万别伤心,千万要看开些……我亲爱的父亲啊!母亲啊!财贝子女,只不过是生活的点缀罢了,不要把他看作私有。
干革命就会有牺牲,望双亲千万千万看得开些……家是我所恋的,弟妹是我所爱的,但是破碎的祖国更是我所怀
念热爱的……虽然在干革命救国的大事业中,我的力量简
直够不上沧海一粟,可是集天下之水滴而汇成大洋。
我希
望我能在救亡的汪洋中,竭我一滴之微力。
我亲爱的父亲
啊!母亲啊!再看看儿这最后的五分钟吧!一九三二年十二月于济南监狱
解读:祖晨是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安徽较有影响的革命烈士。
这封家书是在济南狱中写给父母的密信,表达了至死不渝的革命信念和对祖国的眷恋。
红色家书30篇

红色家书30篇红色家书,是一部流淌着家国情怀和家风家训的珍贵财富。
这是一本记录了家族历史、展示了红色血脉传承的家书,共有30篇。
每一篇都承载着家族人相传的智慧与品质,融入了家人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热爱与担当。
第一篇家书,记载着先辈们的艰苦奋斗和无私付出。
他们是一代代红色革命先烈,用热血和生命捍卫了民族的尊严和幸福。
家书通过描述先辈们的事迹启发家人们要时刻铭记这份责任,传承先辈的家国情怀。
第二篇家书,描述了家族的传统美德和家风家训。
忠诚、正直、孝顺、勤劳等等传统美德从小就被家长教育我们要牢记。
家书写道:忠诚是作为家族一员,对家人和国家要尽力而为;正直是人的品格基础,要坚守原则和道义;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要尊敬父母和长辈;勤劳是一切成就的基础,家族的繁荣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
第三篇家书,讲述了家族在重大历史事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家书提到了那些洪流涌动的年代,家族成员们为民族解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们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在各个岗位上兢兢业业,为国家的繁荣贡献力量。
第四篇家书,介绍了家族的家规家训和家风建设。
家书强调了每一个家庭成员都应该遵守家规家训,坚守道德底线,保持家风纯正。
它还提到了培养良好的家风需要每个人不断努力,要以身作则,注重家风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要有快乐和友爱的家庭氛围。
最后,家书鼓励家族成员们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为家族的兴旺发展做出贡献。
它表达了对下一代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发扬家族的光荣传统,继续传承红色基因,为家庭、社会和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
这份红色家书,不仅仅是一本记录家族历史的文献,更是一本指导家人思想和行为的宝典。
每一篇都以优美的文字和感人的事迹唤起我们的共鸣,激发我们的热情和斗志。
它引领着我们的家族在当下社会面临的种种困境中迎难而上,展示出家族的力量和责任。
红色家书的精神在我们的血液中长存,激励着我们不断向前。
它提醒着我们,家庭是最基本的单位,家族是血脉相传的源泉,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扛起家族的荣光和责任,发扬红色基因,坚守传统美德,为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繁荣作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革命英烈的家书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材,大家经常读一读、想一想——有一种力量让人心潮澎湃“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
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这是抗日烈士赵一曼就义前一刻留给儿子的家书。
“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
人终有死,我死您也不必过伤悲,因还有儿女得您照应。
”这是共产党员、抗日名将吉鸿昌在走上刑场前,写给其妻胡红霞的遗书。
穿越历史硝烟,经历战火洗礼,在波澜壮阔的抗战画卷中,一封封家书,就这样让我们窥见那个永不磨灭的时代,靠近那些至情至性的抗战英灵。
岁月可以抹去各色记忆,却永远抹不去情感上的共鸣。
虽然时间流逝70多年,今天细细品读这些英烈的家书,依然能感受到流淌其间炽热的温度,赤诚的情怀。
一封封抗战家书,既是抗日英雄舍家救国的正气书,亦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警世洪钟。
“我们要中国打胜仗,必须全中国四万万同胞都团结起来,同心合力去打鬼子,才能把鬼子赶出中国。
”新四军烈士胡孟晋的辞别书道出了当时国人的心声。
一封封抗战家书,既是坚定信念牢记使命的教科书,亦是面向未来振兴中华的强军战歌。
“儿这次为了民族,为了阶级,为了可爱的家乡,为了骨肉相连的弟妹,求得生存和幸福。
”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程雄向双亲袒露了自己的革命理想。
“你应该立即奔上抗日的战场,在战斗的环境中创造你的人生,开辟你的前途!”面对残暴的敌人,共产党员王孝慈为国捐躯、效命疆场之志涤荡人心。
透过抗战家书,看到一种滚烫的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透过抗战家书,升腾一种激越豪迈的民族气节:视死如归、宁死不屈。
透过抗战家书,感受一种久违的英雄气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
透过抗战家书,感到一股力透纸背的必胜信念:百折不挠、坚忍不拔。
会有一种情怀令人泪流满面,会有一种力量让人心潮澎湃。
重温抗战家书,我们捧读壮怀激烈的绝笔,聆听殷殷期盼的嘱托,铭记拳拳相报的誓言……在那些朴实的文字、纯真的情感、高尚的理想中,体会革命志士博大胸襟、浩然正气。
重温抗战家书,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接受一次深入骨髓、直抵灵魂的心灵净化与洗礼,深情缅怀那些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奉献的宝贵生命,缅怀那些为我们创造今天一切的革命先烈。
重温抗战家书,我们以史为鉴,补足精神之钙、补齐能力短板、清除作风之弊,成长为担当强军重任的“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
”我们共产党人的根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我们刚刚隆重纪念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那些在抗战中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敢于抛头颅、洒热血,就是因为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重温在烽火硝烟中写就的抗战家书,就是要坚定这份信仰、坚定这份信念、坚定这份忠诚。
“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
”在时间深处重温泛黄的抗战家书,我们收获更加清醒的使命意识与责任担当。
让我们万众一心传承生命铸就的抗战精神,凝聚起捍卫和平的无尽力量。
英烈长眠,浩气永存,精神不朽!赵一曼:舍子从容赴国难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
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
母亲和你在生前永远没有再见的机会了。
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
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你的母亲赵一曼于车中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亲爱的我的可怜孩子啊:……母亲死后,我的孩子要替代母亲继续斗争,自己壮大成长,来安慰九泉之下的母亲……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在临死前的你的母亲家书背后赵一曼,原名李坤泰。
中国共产党党员。
1935年冬,担任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2团政委的赵一曼为掩护战友不幸被俘。
为获得情报,日军对她施以长达9个月非人的折磨。
1936年8月2日,赵一曼被押上开往刑场的火车,她感到死亡迫近,却丝毫没有表现出惊慌。
在生命最后时刻,她向敌人要来纸和笔,给儿子写下遗书。
写完第一封后,赵一曼又写下另一份遗书,把对孩子的未尽余言进行了补充,之后凛然就义,年仅31岁。
彭雪枫:为国牺牲心甘情愿群:我们于上月二十八之夜由小郭家经浮山镇渡河到泗南来,为的是更便于指挥部队。
敌人于扫荡泗南之后,即集结于青阳马公店之线,继续向泗宿及泗灵睢扫荡,归仁集金锁镇刘圩子新关老韩圩子都成为敌人的临时据点,如不组织几个较大的战役,敌人是不会很快的撤走的。
首先组织了十一旅的部队,猛袭马公店,一日之夜以一个营兵力袭击马公店,全部鬼子两个中队密集于一个院子里,我英勇战士猛掷手榴弹一百余枚,并以机枪交叉扫射,确实杀伤鬼子六十余名,实在痛快!冲出来的鬼子,首先是那个机关枪手,被我们一把抱住,先夺过了新的三八式轻机枪,再摘下了钢盔,意图生擒,他坚决不走,终于结果了他。
这一仗给敌人打击最大,老百姓哄传得也越发厉害,都说新四军的计策高妙,打仗能干…………这一次血淋淋的事实,比过去任何一篇文章和报告都要来得切实!高尔基小说《母亲》中主角伯惠尔说:“人们是不信任赤裸裸的说话的,非吃苦头不可,非用血来洗炼说话不可!”此次的苏皖边区总算用血来洗炼过了!寒霜丹叶1943年12月2日二十时半于淮河北岸之后店子(注:“寒霜丹叶”即彭雪枫、“群”即林颖)家书背后彭雪枫,1907年生,河南省镇平县人。
1944年8月,彭雪枫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向河南敌后进军的指示,指挥所部进行西进战役。
9月11日在河南夏邑八里庄指挥作战时牺牲,时年37岁。
彭雪枫南征北战,与妻子林颖聚少离多。
到他牺牲前一个月,彭雪枫给妻子写了87封“情书”,这些信见证了他们豪情与柔情兼备的浪漫爱情,诠释了红色爱情的全部内涵。
程雄:愿献头颅保中华双亲大人膝下:在这里大概有一个相当的时间住吧!最近的工作情形,是分着两个方向进行,就是军队和民运。
这当然是军队的工作要紧,但是民运方面虽然在军事上看起来比较是占次重的地位,而在这军民合作集中一切力量,来应付这第二期抗战对敌的反攻,以期达到抗战胜利,达到成功的目的。
所以因这许多的重要焦点,我们这批政治工作同志,每天按时分布在各部队授课外,余下的时间,就是进行乡村的民运宣传工作,使当地的民众能达到和我们游击队的切实合作。
……安庆正在围攻中,城内火焰冲天,炮声震地,敌之师长郝文波全师反正,而安庆在指顾之间,即可克复。
儿想在今天这样的热烈大会,第二次其他纪念大会,就可在安庆城内举行了。
五·五晚三时写亲爱的双亲大人膝下:儿这次为了民族,为了阶级,为了可爱的家乡,为了骨肉相连的弟妹,求得生存和幸福,儿不得不来信辞别双亲大人,如果不能活着的话,双亲大人应保重玉体,抚育好弟妹。
生活难度的话,可卖掉土地、房屋,把生命糊过来,到十年八年我们就好了,有饭吃、有衣穿、有房子住。
现在儿就要离开大别山,走上最前线消灭敌人,保卫中华,望双亲不要悲伤挂念。
儿为伟大而生,光荣而死,是我做儿子最后的心意,罪甚!罪甚!儿实穗跪禀家书背后程雄,乳名实穗,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9年11月参加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
1940年5月,程雄被分配到新四军第2师5旅13团,临行前,他给双亲留下了第一封书信,表达了自己为国家和民族牺牲的觉悟,以及不能尽孝的遗憾。
第二封家书发出3个月后,他就血染沙场,以行动实现了自己的诺言。
为民族解放而奋斗亲爱的父亲、母亲:儿过去曾寄过几次信给大人,想早赐阅矣。
但至今未见大人的训示,想大人必因儿不告而走之故怪罪于儿,生气不理了,所以儿对此点终不能安心。
儿不愿做个时代的落伍者,不愿落人后,儿要为改造不合理的社会而奋斗,为后来女子求幸福,也要和男人一样为国家民族求解放,做一点有意义的事业。
这就是儿此次来延安的主要原因。
儿决定来此学习一点真实学问,求中国民族解放的方法。
由西安来的学生很多,各地都有,好些熟人,所以请大人放心。
不要以为儿做得不对。
这样多的人都和儿所作的一样。
敬祝健安漂泊的女儿敬禀4.18家书背后韩雅兰,1905年生于陕西省蒲城县。
20世纪20年代,在陕西省立女子师范学校上学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6年底赴延安参加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二期学习。
全民抗战爆发后,前往西安从事地下工作。
1943年4月病逝。
此信写于1937年4月18日,韩雅兰详细讲述了奔赴延安的缘由,以求父母谅解决不掩没民族意识真儿:这是个大时代,你要踏上民族解放战争的最前线,我当然要助成你的志愿,决不能因为“舐犊之爱”而掩没了我们的民族意识。
别矣,真儿!但愿你虚心学习,勿忘我平时所教训你的“有恒七分,达观三分”,锻炼你的体魄,充实你的学问,造就一个强健而又智慧的现代青年,来为新中国而努力奋斗!中华民国廿八年六月四日写于香港旅次王雨亭家书背后王雨亭(1892年—1967年),福建泉州人。
1908年赴马来西亚谋生。
七七事变爆发后,王雨亭受廖承志和成仿吾委托,先后介绍上百名华侨青年回国到延安陕北公学和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1939年父子分别之时,王雨亭在儿子笔记本上留下了这段临别赠言。
1940年,作为延安“青年剧团”唯一的华侨青年,王唯真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9年北平解放,父子再次重逢,看着10年前的“临别赠言”,王雨亭感慨地说:“唯真,当年你选择奔赴延安的路走对了!”光明正大从容赴死红霞吾妻鉴: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
人终有死,我死您也不必过伤悲,因还有儿女得您照应。
家中余产不可分给别人,留作教养子女等用。
我笔嘱矣,小儿还是在天津托俞先生照料上学,以成有用之才也。
家中继母已托二、三、四弟照应,教(孝)敬,你不必回家可也。
国昌、永昌、加昌诸弟鉴:兄已死矣,家中事俱已分清,唯兄所恨者,先父去世,嘱托奉养继母之责,吾弟宜竭力孝敬,不负父兄之托也。
欣农、仰心、遐福、慈情诸先生鉴:吾先父所办学校校款,欣农、遐福均悉,并先父在日已交地方正绅办理。
所虑者,吾死后恐吾弟等不明白之处,还要强行分产,诸君证明已有其父遗嘱,属吕潭地方学校,为教育地方贫穷子弟而设,款项皆由先父捐助,非先父之私产也,学校款,诸弟不必过问。
家书背后吉鸿昌(1895年—1934年),字世五,原名吉恒立,河南省扶沟人。
1913年入冯玉祥部,从士兵递升至军长,骁勇善战。
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11月9日,在天津遭特务暗杀受伤,被法租界工部局逮捕并引渡给北平军分会。
24日,被杀害于北平陆军监狱。
吉鸿昌走上刑场前的几个小时,写下了给亲友的家书,托付养育子女、孝敬长辈、办好地方学校等事宜。
信中充满了对妻子儿女的深深爱意,对自己不能孝敬父母的遗憾,对家乡教育的牵挂。
写完信后,他从容地走上刑场,以手指为笔,写下浩然正气的绝命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他慷慨陈词:“我为抗日而死,不能跪下挨枪,我死了也不能倒下!给我拿个椅子来,我得坐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