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的革命家书及背后故事

合集下载

党史故事:抗美援朝烈士邵成土的两封家书

党史故事:抗美援朝烈士邵成土的两封家书

抗美援朝烈士邵成土的两封家书
邵成土,1927年出生于浙江一个贫苦农家。

1949年3月,邵成土参加了浙东人民解放军金萧支队,后随军赴朝参战。

1953年8月30日,邵成土在朝鲜战场不幸牺牲,时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1军63师187团4连战士。

邵成土的家书(一)
邵成土的家书(一)
父母亲大人:
我自离开寿昌,一路上有同志们谈谈笑笑,欢天喜地,不到三天就到了金华马鞍山,第一天我们在“诸葛”永昌住夜,第二天在兰溪住。

我们的部队上级很看得起,编为警通连,是跟着团部的,将来恐怕要住兰溪城里,详细情况以后到(兰)溪再告诉你们再谈吧!请你(们)放心些,我身体也很好,工作很顺利。

敬祝福安
儿邵成土上五十
邵成土的家书(二)
邵成土的家书(二)
父母亲大人:
近来不知你(们)的身体还健康吗,只(自)从父亲回家的时候,也不知父亲在路上如何,弟弟的身体健康吗,希望你们在家安心的(地)生产吧。

如果村中有夜学,希望弟弟努力的(地)上学读夜书、求进步吧,没有文化是会像瞎子一样的,学了文化可以看报看书,好弟弟努力吧!我之前在家中一个字也不认识,现在我以(已)应该认识三百个字左右了。

从前,我们家连一亩田也没有,连夜书也没有得读,现在我们可以过着自由平等的日子,但是在文化上我们也得翻身。

这些自由快活的日子,是毛主席给我们带来的,我们要报答毛主席的恩情。

我的身体健康,工作顺利,请你们不要挂念,再谈。

儿邵成土
破损的纸张,不再清晰的字迹,岁月流转,却不曾让年代久远的家书褪去色彩。

邵成土的两封家书,字里行间透露出对亲人的思念和他感党恩、跟党走的坚定信念。

党史故事:抗美援朝烈士饶人的战地家书:我将会为祖国不惜一切

党史故事:抗美援朝烈士饶人的战地家书:我将会为祖国不惜一切

抗美援朝烈士饶人的战地家书:我将会
为祖国不惜一切
饶人
饶人,又名饶大有,出生于1933年,浙江省杭州市建德市大同镇万兴村人。

1949年5月,他考入华东军政大学,从此走上革命道路。

1950年上半年,饶人在重庆铜梁征粮工作队任文书,记小功一次。

光荣纪念证
1950年8月,饶人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后随部队赴朝作战。

1951年11月18日,饶人在朝鲜战场上牺牲,年仅18岁。

饶人在参军期间寄回了多封家书。

其中,在给姨妈的信中,他写道,“现在我已参加了志愿军,为了祖国的安全,我想您(你)们也会为我感到高兴吧”“‘祖国’在我的心里是变得更可爱了,更可敬了,就是因为如此,所以我将会为祖国不惜一切”……字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阅读饶人烈士的家书,家国之爱、骨肉之情跃然纸上,令人敬仰。

饶人的战地家书复印件
饶人寄给姨妈的信。

革命英雄家书

革命英雄家书

革命英雄家书亲爱的家人们,我希望这封家书能够代表我对你们的思念和深切的关怀。

虽然我们身处革命的洪流中,却始终不能忘记我们的家庭与亲人。

我身为革命英雄,为了自由与民主的事业,我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战斗之中。

尽管我已经离开了你们的身边,但请相信,我一直都在你们的心中,而你们也一直是我前进的力量。

在这汹涌的革命潮流中,我们目睹了无数的痛苦和牺牲。

无辜的人们在追求自由的征途中遭受着残酷的压迫。

作为革命者,我们肩负着解放和救赎苦难人民的责任。

战斗虽然艰难,但我们相信,只要一息尚存,就不能放弃。

我们要坚守信念,继续努力,为了一个更加公正与平等的社会而奋斗。

无论我们身处何地,革命的使命始终萦绕在我们心中。

我们肩负着历史的责任,决不能辜负先烈们的期望与付出。

家人们,我深知你们为我牵肠挂肚,希望我能平安归来。

但在这危机四伏的战场上,我不能保证安全,我只能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到革命中。

请你们不要过于担心和悲伤。

我虽然离开了你们的身边,但我奋斗的目标是为了我们的家庭和国家能够拥有光明的未来。

我相信,在革命的洪流中,我们团结一心,坚定信念,终将战胜邪恶的势力。

届时,我们将共享一个更加美好和平等的社会。

家人们,请保重自己,照顾好彼此。

当我再次与你们团聚时,我们将会更加珍惜和感恩这来之不易的幸福。

最后,我向你们表达永不妥协的决心和深深的爱意。

让我们共同追求真理,为了自由而奋斗,直至胜利的那一天!愿天佑我家人,愿天佑革命事业!衷心的爱,[你的名字]。

黄继光革命家书

黄继光革命家书

1952年10月,上甘岭战役打响。

年仅21岁的黄继光,面对狂喷火舌的枪口,挺起胸膛,张开双臂,扑了上去,用战斗的姿态把自己的生命永远定格在异国他乡。

就在牺牲前6个月,黄继光请战友代笔给远在祖国的妈妈寄去一封家书,他在信中写道“有决心在战斗中为人民服务,不立功不下战场!”黄继光牺牲后,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他追记特等功,追授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英雄。

黄继光立功了,却没能走下战场......黄继光的烽火家书【母亲大人:男於阳历十月日接到来信,知道家中人都很安康,目前虽然有些少困难,请母亲不要忧愁,想咱在前封建地主压迫下,过着牛马奴隶生活,现在虽有少些困难是能够度过去的,要知道咱们英明共产党伟大领袖毛主席正确领导下幸福的日子还在后头呢!男现在为了祖国人民需要站在光荣战斗最前面,为了全祖国家中人等幸福日子,男有决心在战斗中为人民服务,不立功不下战场。

请家中母亲及哥嫂弟弟不必挂念,在革命部队上级爱戴如父母,同志之间如亲兄弟一般,一切在祖国人民热爱支援下虽在战斗中是很愉快的。

男决心把母亲来信实际行动来回答祖国人民对我们关怀和对家中期望。

最后请母亲大人及全家人等保重身体,并请回信一封把当地情况土改没有,及家中哥哥嫂嫂生产比前好吗?黄继光玉体安康】英雄事迹1952年10月14日,联合国军开始向江原道金化郡上甘岭597.9高地和537.7北山高地发动疯狂进攻。

上甘岭位于五圣山上,是志愿军中线的大门,也是扎进联合国军心窝的一把钢刀。

在不到4平方公里的高地上,联合国军动用两个师的兵力,在飞机、坦克、大炮的配合下,连续发动了进攻。

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

19日晚,黄继光所在的第2营奉命向上甘岭右翼597.9高地反击,必须在天亮前占领阵地,为整个反击战的胜利奠定基础。

联合国军设在山顶上的集团火力点,压制住志愿军反击部队不能前进。

营参谋长命令第6连组织爆破组炸掉它。

第6连向敌军发起五次冲锋,未能摧毁敌军火力点,而且一个又一个战友倒下去。

一封家书的红色故事瑞金

一封家书的红色故事瑞金

一封家书的红色故事瑞金在江西省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博物馆里,珍藏着这样一封红色家书:“我的绝命书及遗嘱你必能见着……你不要伤心……十二时快到了,就要上杀场,不能再写了,致以最后革命的敬礼……”文笔流畅,字迹潇洒,这是1935年3月,刘伯坚英勇就义前写给妻子王叔振的最后一封家书。

刘伯坚,原名刘永福,1895年生于四川平昌县一个开栈房的小商业者家庭,6岁入私塾,后就读于国民小学。

他聪明好学,靠家中借贷到巴中县上中学,后又考入万县的川东师范、成都的高等师范学堂(今四川大学前身)。

刘伯坚从小目睹民众苦难,又在校内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产生了朴素的民主主义思想。

1920年赴欧洲勤工俭学后,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并于1922年与周恩来、赵世炎等共同组建了“少年共产党”(后改名为旅欧共青团),因待人和蔼及处理问题老成持重,被中国学生推为中共旅莫支部书记达三年之久。

1926年,刘伯坚接受了中共中央、共产国际交派的改造西北军的任务,应到苏联“考察”的冯玉祥之邀,回国任国民联军总政治部副部长,他积极用革命思想改造这支从军阀阵营中挖出来的部队,发展党的力量,对国民联军的一些官兵有不小的影响。

如赵博生、董振堂等都受到刘伯坚的影响而倾向革命,致使这支军队在进入陕甘、进军豫西、配合北伐军作战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1927年4月,他在西安同有名的才女、共产党员王叔振结婚,在西北军中一时传为佳话。

1927年,第一次国内战争失败后,我党活动转入地下。

刘伯坚奉命离开国民联军,前往上海开展党的秘密工作。

不久,党又派他去苏联军政大学学习。

1928年7月,刘伯坚出席了在莫斯科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1930年,刘伯坚回国后,党派他到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工作,次年任中华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参与策划、领导了赵博生、董振堂领导的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的“宁都起义”,中央军委将起义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团,并任命刘伯坚为红5军团政治部主任,对红5军进行整顿和训练,使其在以后的反“围剿”、围攻赣州等战役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红色家书的故事

红色家书的故事

红色家书的故事
红色家书是一种特殊的写给家人的信,通常由革命者在革命战争期间写给家人。

这些家书传递了革命者的思想和情感,让家人了解他们的生活和战斗,同时也给予了家人鼓励和支持。

许多著名的革命者都曾写过红色家书,如毛泽东、邓小平、周恩来等。

这些家书中充满了深情和感人的语言,表达了他们对家人的关爱和思念,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决心。

毛泽东在一封红色家书中写道:“我虽然身在战场,但内心中始终想念着你们,想念着家乡的山山水水。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家人和故乡的思念之情。

邓小平在一封红色家书中写道:“我已经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我的信仰是共产主义。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

周恩来在一封红色家书中写道:“我在这里为人民服务,为了祖国的明天奋斗。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和奉献精神。

红色家书是一种特殊的信件,它传递了革命者的情感和思想,让人们更深刻地了解他们的生活和战斗,也激励了更多人投身于革命事业中。

这些家书至今仍然被人们传颂,成为革命历史中的珍贵遗产。

- 1 -。

英雄的革命家书

英雄的革命家书

教育我儿,继承我志。

代我收尸,勿告我母。

解读:这是张璋在就义前,在一个香烟盒子背面写给妻子吴昭毅的一份很短的家书,也是烈士的遗书。

烈士牺牲后由别人代为转交的。

虽然只有短短16个字,却饱含了他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忠诚、对自己后代的殷切希望和对母爱亲情的无限惦念。

短短的遗书,字字铿锵,不仅可以读出一位革命者的无私无畏、不怕牺牲的英勇奋斗精神,而且可以感受到一位儿子、丈夫、父亲的铁骨柔肠。

祖晨家书一封
祖晨,原名祖茂林,化名李春亭、朱文淦等,安徽宣城人。

1925年秋,祖晨从厦门大学毕业后考取日本长崎国立医科大学,同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2年6月1日,被敌密探跟踪逮捕。

1933年8月18日,祖晨在济南监狱关押一年后遇害,时年33岁。

双亲尊鉴:
儿的案子已被高等法院判决了,儿被判为死刑,望双亲
听了千万别伤心,千万要看开些……我亲爱的父亲啊!母亲啊!财贝子女,只不过是生活的点缀罢了,不要把他看作私有。

干革命就会有牺牲,望双亲千万千万看得开些……家是我所恋的,弟妹是我所爱的,但是破碎的祖国更是我所怀
念热爱的……虽然在干革命救国的大事业中,我的力量简
直够不上沧海一粟,可是集天下之水滴而汇成大洋。

我希
望我能在救亡的汪洋中,竭我一滴之微力。

我亲爱的父亲
啊!母亲啊!再看看儿这最后的五分钟吧!一九三二年十二月于济南监狱
解读:祖晨是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安徽较有影响的革命烈士。

这封家书是在济南狱中写给父母的密信,表达了至死不渝的革命信念和对祖国的眷恋。

红色家书30篇

红色家书30篇

红色家书30篇红色家书,是一部流淌着家国情怀和家风家训的珍贵财富。

这是一本记录了家族历史、展示了红色血脉传承的家书,共有30篇。

每一篇都承载着家族人相传的智慧与品质,融入了家人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热爱与担当。

第一篇家书,记载着先辈们的艰苦奋斗和无私付出。

他们是一代代红色革命先烈,用热血和生命捍卫了民族的尊严和幸福。

家书通过描述先辈们的事迹启发家人们要时刻铭记这份责任,传承先辈的家国情怀。

第二篇家书,描述了家族的传统美德和家风家训。

忠诚、正直、孝顺、勤劳等等传统美德从小就被家长教育我们要牢记。

家书写道:忠诚是作为家族一员,对家人和国家要尽力而为;正直是人的品格基础,要坚守原则和道义;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要尊敬父母和长辈;勤劳是一切成就的基础,家族的繁荣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

第三篇家书,讲述了家族在重大历史事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家书提到了那些洪流涌动的年代,家族成员们为民族解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们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在各个岗位上兢兢业业,为国家的繁荣贡献力量。

第四篇家书,介绍了家族的家规家训和家风建设。

家书强调了每一个家庭成员都应该遵守家规家训,坚守道德底线,保持家风纯正。

它还提到了培养良好的家风需要每个人不断努力,要以身作则,注重家风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要有快乐和友爱的家庭氛围。

最后,家书鼓励家族成员们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为家族的兴旺发展做出贡献。

它表达了对下一代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发扬家族的光荣传统,继续传承红色基因,为家庭、社会和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

这份红色家书,不仅仅是一本记录家族历史的文献,更是一本指导家人思想和行为的宝典。

每一篇都以优美的文字和感人的事迹唤起我们的共鸣,激发我们的热情和斗志。

它引领着我们的家族在当下社会面临的种种困境中迎难而上,展示出家族的力量和责任。

红色家书的精神在我们的血液中长存,激励着我们不断向前。

它提醒着我们,家庭是最基本的单位,家族是血脉相传的源泉,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扛起家族的荣光和责任,发扬红色基因,坚守传统美德,为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繁荣作出贡献。

革命英雄家书(精选五篇)

革命英雄家书(精选五篇)

革命英雄家书(精选五篇)第一篇:革命英雄家书亲爱的父亲、母亲:儿过去曾寄过几次信给大人,想早赐阅矣。

但至今未见大人的训示,想大人必因儿不告而走之故怪罪于儿,生气不理了,所以儿对此点终不能安心。

儿不愿做个时代的落伍者,不愿落人后,儿要为改造不合理的社会而奋斗,为后来女子求幸福,也要和男人一样为国家民族求解放,做一点有意义的事业。

这就是儿此次来延安的主要原因。

儿决定来此学习一点真实学问,求中华民族解放的方法。

由西安来的学生很多,各地都有,好些熟人,所以请大人放心。

不要以为儿做得不对。

这样多的人都和儿所作的一样。

敬祝健安漂泊的女儿敬禀4.18第二篇:革命英雄故事革命英雄故事董存瑞1948年5月25日,我军攻打隆化城的战斗打响。

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国民党守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

他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胜利完成了规定的任务。

连队随即发起冲锋,突然遭敌一隐蔽的桥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

部队受于开阔地带,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

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中左腿负伤,顽强坚持冲至桥下。

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

危急关头,他毅然决然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啊!”碉堡被炸毁,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年仅19岁邱少云邱少云(1926~1952)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出生于四川铜梁(今重庆铜梁)。

1949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赴朝作战。

1952年10月,为打击盘踞在上甘岭的美国和南朝鲜军队,被选派参加潜伏部队,并担任了发起冲击后扫除障碍的爆破任务。

12日上午,敌机向其所在的潜伏区进行低空扫射,并投掷燃烧弹。

飞迸的燃烧液燃遍他全身。

为了不暴露潜伏目标,邱少云任凭烈火烧焦身体一动不动。

他双手深深地插进泥土里,身体紧紧地贴着地面,直至壮烈牺牲。

英雄的革命家书

英雄的革命家书

漆侠生卒:1923年3月12日-2001年11月2日藉贯:山东省巨野职务:中国历史学家专长:致力于中国农民战争史、中国古代史、辽宋夏金史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学术道路漆侠(1923—2001),字剑萍,山东巨野人。

抗日战争前,在家乡读小学。

少年时代的漆侠就喜欢读历史故事、名人传记。

上小学四年级时发生了“九•一八”事变,全国掀起了一个爱国的高潮,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岳飞、文天祥、史可法的故事对他的启发很大,在他的心灵中从小就埋下了长大报效祖国的思想。

少年时代的理想,最终促成漆侠走上了学习历史的道路。

抗战爆发后,山东沦陷。

1941年,漆侠随山东流亡学生来到四川绵阳国立第六中学读高一,这年漆侠18岁。

高中其间,漆侠就读完了《史记》、《前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还读了江藩的《汉学师承记》、皮瑞锡《经学历史》、赵翼的《廿二史札记》、梁启超的《历史研究法》。

高中毕业前夕,任课教师让他们写自传谈毕业后的志向,在孔子“各言尔志”的三项: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再次立言中,漆侠选择了以“立言”作为终生的奋斗目标。

由於漆侠读书勤奋,且志存高远,赢得了几位很有国学素养的老师的嘉许,并且预言“汝文十年之内必见诸国内之大报。

亦能做事。

”1944 年,漆侠高中毕业,经过艰苦努力,考入昆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系,从此开始踏上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学术道路。

从1944年考入西南联大,到1946 年秋后转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学习,1948年毕业后旋考入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史学部攻读研究生,师从邓广铭先生。

在西南联大读二年级时,漆侠打算学习断代史,特别是唐宋史,通读了《旧唐书》和《宋史》,引起邓广铭先生的注意,开始与邓广铭先生有了初步接触。

转到北京大学读三年级时选修了邓广铭先生开设的《宋史专题研究》课,1948年成为入室弟子。

作为邓广铭先生的第一个研究生,他很好地继承了北京大学历史学科的实证史学基本信念和原则。

从1947—1948年他先后撰写的论文《摧兼并(王荆公新法精神之一)》《宋代对武人的防制》《北宋元祐旧党的贬逐》《尹洙、王安石论“校事”》《李觏与孟子》《李觏不喜孟子》(上下),都是经过邓广铭先生审读或亲笔修改后发表在《经世日报•读书周刊》《申报•文史》上。

雨花台烈士陵园烈士家书

雨花台烈士陵园烈士家书

雨花台烈士陵园烈士家书
好的,为你找到两封雨花台烈士陵园烈士家书:
- 冷少农烈士的家书:1930年3月,冷少农在南京雨花台就义前,给妻子写了最后一封信。

信中写道:“我这样匆匆地走了,你的悲哀,我是知道的。

但是,不要太为我悲哀。

我想,只要你将来能够努力地工作,我个人的悲痛,就可以减少一些。

同时,也可以告慰我地下的父母。

”这封信表达了冷少农对妻子的关心和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

- 王荷波烈士的家书:王荷波在临难前留下遗言,请求党组织对他的子女加强革命教育。

他的曾外孙郭鹏,继承了他的理想信念,成为了一名人民警察。

在交警的工作中,他时刻肩负起共产党员的担当,积极工作,不忘先辈的忠诚与干净,传承了忠诚坚定的家风。

这些烈士家书展现了革命先烈们坚定的信仰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是我们学习和传承的宝贵财富。

革命先烈感人的事迹故事5篇

革命先烈感人的事迹故事5篇

革命先烈感人的事迹故事5篇革命先烈感人的事迹故事5篇革命先烈感人的事迹故事很重要,你知道如何来写吗?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事迹吧,事迹有两种用途:一是宣传典型,二是评选先进。

以下是收集的关于革命先烈感人的事迹故事的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革命先烈感人的事迹故事篇1邱少云邱少云(1931~1952),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出生于四川铜梁县(1997年后属重庆市)关建乡的一个贫农家庭。

15岁那年被国民党抓去当兵,1949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赴朝鲜作战。

1952年10月,为打击在上甘岭的美国和南朝鲜军队,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第29师第87团第9连战士邱少云被选派参加潜伏部队,并担任了发起冲击后扫除障碍的爆破任务。

12日上午,敌机向其所在的潜伏区进行低空扫射,并投掷燃烧弹。

飞迸的燃烧液燃遍他全身。

为了不暴露潜伏目标,邱少云任凭烈火烧焦身体一动不动。

他双手深深地插进泥土里,身体紧紧地贴着地面,直至壮烈牺牲。

战后,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文艺工作团赠给特等功臣邱少云烈士锦旗上写道:“献给中国人民志愿军伟大战士邱少云永垂不朽”。

志愿军第15军全体指战员献给邱少云烈士家属的锦旗上写道:“祖国人民的光荣”。

四川省人民政府和四川省___分会给邱少云烈士家属的锦旗上写道:“光荣之家”。

四川省军区司令部、政治部给邱少云烈士的家属的锦旗上写道:“伟大人民的战士,英雄不朽的功绩”。

为了表彰邱少云崇高的群众主义精神和顽强的革命意志,被.....志愿军某部委员会追认为中共正式党员,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于1952年11月6日给他追记特等功,1953年6月1日追授他“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称号。

同年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最高人民议会常务委员会授予“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英雄”称号,同时授予金星勋章、一级国旗勋章,并将邱少云的名字刻在金化西面的391高地石壁上:“为整体、为胜利而牺牲的伟大的战士邱少云同志永垂不朽。

英雄的革命家书及背后故事

英雄的革命家书及背后故事

革命英烈的家书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材,大家经常读一读、想一想——有一种力量让人心潮澎湃“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

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这是抗日烈士赵一曼就义前一刻留给儿子的家书。

“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

人终有死,我死您也不必过伤悲,因还有儿女得您照应。

”这是共产党员、抗日名将吉鸿昌在走上刑场前,写给其妻胡红霞的遗书。

穿越历史硝烟,经历战火洗礼,在波澜壮阔的抗战画卷中,一封封家书,就这样让我们窥见那个永不磨灭的时代,靠近那些至情至性的抗战英灵。

岁月可以抹去各色记忆,却永远抹不去情感上的共鸣。

虽然时间流逝70多年,今天细细品读这些英烈的家书,依然能感受到流淌其间炽热的温度,赤诚的情怀。

一封封抗战家书,既是抗日英雄舍家救国的正气书,亦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警世洪钟。

“我们要中国打胜仗,必须全中国四万万同胞都团结起来,同心合力去打鬼子,才能把鬼子赶出中国。

”新四军烈士胡孟晋的辞别书道出了当时国人的心声。

一封封抗战家书,既是坚定信念牢记使命的教科书,亦是面向未来振兴中华的强军战歌。

“儿这次为了民族,为了阶级,为了可爱的家乡,为了骨肉相连的弟妹,求得生存和幸福。

”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程雄向双亲袒露了自己的革命理想。

“你应该立即奔上抗日的战场,在战斗的环境中创造你的人生,开辟你的前途!”面对残暴的敌人,共产党员王孝慈为国捐躯、效命疆场之志涤荡人心。

透过抗战家书,看到一种滚烫的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透过抗战家书,升腾一种激越豪迈的民族气节:视死如归、宁死不屈。

透过抗战家书,感受一种久违的英雄气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

透过抗战家书,感到一股力透纸背的必胜信念:百折不挠、坚忍不拔。

会有一种情怀令人泪流满面,会有一种力量让人心潮澎湃。

重温抗战家书,我们捧读壮怀激烈的绝笔,聆听殷殷期盼的嘱托,铭记拳拳相报的誓言……在那些朴实的文字、纯真的情感、高尚的理想中,体会革命志士博大胸襟、浩然正气。

关于保家卫国赤子之心的中国典型事例

关于保家卫国赤子之心的中国典型事例

关于保家卫国赤子之心的中国典型事例关于保家卫国赤子之心的中国典型事例一、介绍保家卫国赤子之心是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历史上,无数的典型事例展现了中国人民对于保卫国家、捍卫疆土的忠诚与坚定。

这种赤子之心源自于对家国情怀的深深热爱,是一种爱国主义情感的集中体现。

在本文中,将通过探讨几个典型事例,来展示中国人民保家卫国赤子之心的伟大力量。

二、典型事例一:抗战英雄的胜利家书在全民抗战期间,一封引人瞩目的家书广为流传,成为了中国人民保家卫国精神的代表。

这封家书是抗战英雄邓婕妤致丈夫顾祝同的信件,信中展现了一个妻子坚毅的心态和对丈夫的无尽思念。

邓婕妤写道:“你要好好照顾自己,为了我们的民族大义,一定要守住阵地。

家已为你准备好了,等你胜利归来。

”这封信表达了邓婕妤对丈夫、对家、对国家的深深关爱和承诺。

这样的家书不仅象征了抗战时期人民的气节与牺牲精神;更成为了中国人民保家卫国赤子之心的永恒标志。

三、典型事例二:红色故事中的英勇女战士中国共产党一直注重培养女性战士,让她们在革命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抗日战争中,有许多来自农村的普通女性担负起保家卫国的责任。

其中,红军女战士洪淑芬的事迹令人感动。

洪淑芬在集会上宣誓:“为了保卫祖国,我奋不顾身,战无不胜!”她参与了多个战役,并展现了无畏的勇气和顽强的毅力。

她的故事激励了一代人,成为了中国保家卫国的楷模。

四、典型事例三: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在新时代,中国继续传承保家卫国赤子之心。

爱国主义教育在中国的校园中十分普遍。

学校不仅传授学生爱国历史和背景,更重要的是教育他们如何以具体行动来表达爱国情怀。

举一个例子,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参观革命历史纪念馆,引导学生了解英雄人物的事迹。

这样的活动有助于唤起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并激励他们在自己的领域中为国家做出贡献。

五、个人观点和理解保家卫国赤子之心是中国人民的集体记忆和国家精神的象征。

通过这些典型事例,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民对于国家安全和民族团结的无尽忠诚。

抗战英雄家书

抗战英雄家书

读信有感 读抗战家书,灵魂再受洗礼、精神为之一振。国家危难之际, 民族大义面前,他们把一腔热血、年轻生命熔铸成永恒丰碑。“为 国家民族求解放,做一点有意义的事业”,这是那个时代进步青年 的思想追求。
决不掩没民族意识 真儿: 这是个大时代,你要踏上民族解放战争的最前线,我当然 要助成你的志愿,决不能因为“舐犊之爱”而掩没了我们的民 族意识。别矣,真儿!但愿你虚心学习,勿忘我平时所教训你 的“有恒七分,达观三分”,锻炼你的体魄,充实你的学问, 造就一个强健而又智慧的现代青年,来为新中国而努力奋斗! 中华民国廿八年六月四日写于香港旅次
1943年3月,为掩护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转移,新四军3师7旅19团2营4连主动在刘老庄阻击日寇。4连先后 打退敌多次冲锋,最后弹尽援绝,指导员李云鹏、连长白思才等全连82人全部牺牲。战后,新四军第3师命名4连 为“刘老庄连”。82名烈士中,指导员李云鹏是唯一留下家书的人。
从信仰中汲取力量
崇英: 抗战又踏上较严重的阶梯,就是投降派以反共口号来掩饰他们的由破坏团结,而中 途投降的阴谋。因之,专门有人制造摩擦,扩大摩擦。我们在此时期,宜表面沉寂,充 实自己;切勿再惹人注意。我呢?就正在这样做呵! 你的诗,是进步了;但有些字句欠熟练。我改了些。然大体是不错的,今天《新民报》 已登出,不过有些错字和看不清楚罢了。 现在你在新繁,当然救亡工作较少了。应当趁此机会致力于自然科学。为将来升学、 应世,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我以为英、数、理、化是应当弄明白的。我的缺点就在于 此。不要单注意社会科学。 成都警报频来,但我愈跑愈健!勿虑!勿虑! 愿你努力进步! 父字 七月十五日午后
不被任何危难压倒
乙化、吴涛同志: 接到张鹤鸣同志的来信,得知你们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由于领导的正确、干部的团结与战士的 英勇,取得了无数的大大小小的胜利,基本上完成了党所交给你们的任务。这就克服了冀东的孤立现 象,便利了今后的坚持,预祝你们今年获得更大的胜利,来减低我们更多的困难。 至于谈到我们对你们的帮助,这是我们的任务。我们感觉半年来在这方面做得非常不够,以后需 做更大的努力,帮助你们去克服困难。手榴弹以后计划经常供给,可惜这次因敌人的扰乱与我们部队 的分散,不能满足你们的希望。这些小小的遗憾,我们愿在下一次补偿之。 子光可速来,我们估计敌人最近会有一次较大的进攻,他正可利用在敌人进攻前的间隙赶快前来, 以便我们能很好安置那批干部。 此致 布礼 楚离 一月四日

抗战家书

抗战家书

抗战家书时值清明,让我们一同缅怀先烈!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战胜利70周年。

70年前,无数中华热血儿女为抗击日本侵略者,或血洒疆场,或牺牲于敌人的屠刀,他们的事迹可歌可泣!今天,我们翻开他们写给亲人的家书,除了能感受到为国赴死的英雄气概,还深深地感受他们为人父、为人子、为人夫、为人母的浓浓的亲情,以及为了民族存亡舍小家为大家勇于献出生命的豪迈,以及对家人的愧疚。

集温情与豪情于一身的抗日先烈,在血洒疆场之时,在硝烟弥漫的战斗间隙,在敌人的囚车中,于字里行间挥洒出他们的真情。

1:左权:别时容易见时难家书原文志兰:就江明同志回延之便再带给你十几个字。

乔迁同志那批过路的人,在几天前已安全通过敌之封锁线了,很快可以到达延安,想不久你可看到我的信。

希特勒“春季攻势”作战已爆发,这将影响日寇行动及我国国内局势,国内局势将如何变迁,不久或可明朗化了。

我担心你及北北(左权将军唯一的女儿左太北),你入学后望能好好的恢复身体,有暇时多去看看太北,小孩子极需人照顾的。

……想来太北长得更高了,懂得很多事了,她在保育院情形如何?你是否能经常去看她?来信时希多报道太北的一切。

在闲游与独坐中,有时总仿佛有你及北北与我在一块玩着、谈着,特别是北北非常调皮,一时在地下、一时爬着妈妈怀里,又由妈妈怀里转到爸爸怀里来闹个不休,真是快乐。

可惜三人分在三处,假如在一块真痛快极了。

重复说我虽然如此爱太北,但时局有变,你可大胆按情处理太北的问题,不必顾及我。

一切以不再多给你受累,不再多妨碍你的学习及妨碍必要时之行动为原则。

志兰!亲爱的:别时容易见时难,分离二十一个月了,何日相聚?念、念、念、念!愿在党的整顿之风下各自努力,力求进步吧!以进步来安慰自己,以进步来酬报别后衷情。

不多谈了,祝你好!叔仁五月二十日晚(注:此信写于1942年)家书背后的故事左权,1905年3月15日生于湖南醴陵一个农民家庭。

中学时代参加中共领导的社会科学研究社,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

革命家书和英雄故事

革命家书和英雄故事

吉鸿昌:光明正大 从容赴死
红霞吾妻鉴: 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人终有死,我 死您也不必过伤悲,因还有儿女得您照应。家中 余产不可分给别人,留作教养子女等用。我笔嘱 矣,小儿还是在天津托俞先生照料上学,以成有 用之才也。家中继母已托二、三、四弟照应,教 (孝)敬,你不必回家可也。 国昌、永昌、加昌诸弟鉴: 兄已死矣,家中事俱已分清,唯兄所恨者, 先父去世,嘱托奉养继母之责,吾弟宜竭力孝敬, 不负父兄之托也。 欣农、仰心、遐福、慈情诸先生鉴: 吾先父所办学校校款,欣农、遐福均悉,并 先父在日已交地方正绅办理。所虑者,吾死后恐 吾弟等不明白之处,还要强行分产,诸君证明已 有其父遗嘱,属吕潭地方学校,为教育地方贫穷 子弟而设,款项皆由先父捐助,非先父之私产也, 学校款,诸弟不必过问。
诵读革命家书
赵一曼:舍子从容赴国难
宁儿: 母亲对于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 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 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永 远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 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 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 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 国而牺牲的! 你的母亲赵一曼于车中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 亲爱的我的可怜孩子啊: ……母亲死后,我的孩子要替代母亲继续斗争, 自己壮大成长,来安慰九泉之下的母亲……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 在临死前的你的母亲
王雨亭:决不掩没民族意识
家书背后 王雨亭(1892年—1967年),福建泉 州人。1908年赴马来西亚谋生。七七事变 爆发后,王雨亭受廖承志和成仿吾委托, 先后介绍上百名华侨青年回国到延安陕北 公学和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9年父子分 别之时,王雨亭在儿子笔记本上留下了这 段临别赠言。1940年,作为延安“青年剧 团”唯一的华侨青年,王唯真光荣地加入 中国共产党。1949年北平解放,父子再次 重逢,看着10年前的“临别赠言”,王雨 亭感慨地说:“唯真,当年你选择奔赴延 安的路走对了!”

《英雄的革命家书》

《英雄的革命家书》
愚兄春手上
九月七日
家书背后
钟敬之,乳名春郎,生于1910年,1934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左联和左翼剧联。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延安鲁艺实验剧团、鲁艺美术工厂主任。1941年,他从延安给远在湖南祁阳的弟弟写下这封家书。
读信有感
这封家书字里行间无不饱含了钟敬之看到家园沦丧的义愤填膺和对远方家人绵长醇厚的思念之情,读罢不禁让人潸然泪下。国敌家仇,铭铸在心。当年,抗日将士义无反顾冲锋向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心中装着国家,牢记军人职责。
至于谈到我们对你们的帮助,这是我们的任务。我们感觉半年来在这方面做得非常不够,以后需做更大的努力,帮助你们去克服困难。手榴弹以后计划经常供给,可惜这次因敌人的扰乱与我们部队的分散,不能满足你们的希望。这些小小的遗憾,我们愿在下一次补偿之。
子光可速来,我们估计敌人最近会有一次较大的进攻,他正可利用在敌人进攻前的间隙赶快前来,以便我们能很好安置那批干部。
亲爱的父亲、母亲:
儿过去曾寄过几次信给大人,想早赐阅矣。但至今未见大人的训示,想大人必因儿不告而走之故怪罪于儿,生气不理了,所以儿对此点终不能安心。
儿不愿做个时代的落伍者,不愿落人后,儿要为改造不合理的社会而奋斗,为后来女子求幸福,也要和男人一样为国家民族求解放,做一点有意义的事业。这就是儿此次来延安的主要原因。儿决定来此学习一点真实学问,求中国民族解放的方法。
读信有感
胡孟晋在家书里,期盼妻子成为女英雄,他自己又何尝不是一位真豪杰!“国危见忠臣”,这是男儿的血性豪情,这是军人的价值选择。
振鹏贤侄如见:
廿四来信收到,知家中甚安,你的学业进步,甚为慰藉。
前方并不危险,请祖母大人放心,因为日本鬼子并不那么可怕,只要会打仗,敌人的飞机大炮都有办法对付的。一年多我们在大江南北共打了贰百廿多次的仗,都是胜利的。有了一年多打鬼子的经验,我们以后自信了。

英雄的革命家书

英雄的革命家书

前不久,台儿庄大战纪念馆以“烽火家书诵读会”的形式,向社会公众展示参战将士遗存的家书。

台儿庄大战参战将领后代等担任“朗读者”,与台儿庄大战纪念馆讲解员共同诵读“烽火家书”,许多观众潸然泪下。

透过一封封家书,人们能够看到中国军人浴血抗日的爱国精神和孝敬双亲、爱护妻儿的柔情。

邹绍孟关心儿子学业1937年年底,国民革命军第四十一军一二四师参谋长邹绍孟接到上级命令,第一二四师全体将士开赴山东抗日前线。

于是,邹绍孟带着几千名川军从四川老家来到了台儿庄。

三月初的台儿庄春寒料峭,战士们身上穿的仍然是出川前单薄的衣衫,脚上的草鞋早已在三千里路的徒步行军中破烂了。

战士们的脚上全是一道道深深的血口,他们就这样一步一个血印,从四川走到了台儿庄。

他们顾不上休整,急匆匆地赶到了滕县,与日军展开了一场残酷的滕县保卫战。

1938年3月11日,邹绍孟忙完了一天的军务坐在桌前,看着桌子上那封老家寄来的信件,他思绪万千。

4个月了,战事紧迫,他几乎顾不上给家里写上一封信。

不知道父母是否安康?不知道妻儿生活如何?望着窗外的夜空,灯下提笔给大儿子汝宁写了一封家书:“宁儿:我的好儿子,你最近学习可好?爸爸,我在前线为你担忧着,你要记住邹家的祖训——勤奋读书,学有成就,做事要立志向上,竞争优胜。

爸爸我是一个军人,战场就在眼前,如果我不幸以身殉战,那是我作为军人的神圣天职。

宁儿,我的好儿子,你要记住爸爸的话,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宁儿,作为中华的热血男儿,一定要担当起报效国家的大任。

牵挂着你的爷爷、奶奶和全家人,盼望着早日与你们团聚在一起。

”4月15日,当家书寄到四川老家时,邹绍孟已在滕县保卫战中以身殉国。

17日,成都的报纸刊登了邹绍孟写给儿子的绝笔家书。

邹绍孟的孙子邹维告诉记者,如今这封家书的复制件已被装裱并悬挂在邹家的书房,用以激励家中后辈。

邹绍孟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是邹汝宁,小儿子邹汝祥在他牺牲两个月后出生。

邹维对记者说:“伯父谨记爷爷的教诲,刻苦学习,高中毕业后成为一名语文教师,后来任职绵阳中学校长,‘文革’时去世。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革命英烈的家书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材,大家经常读一读、想一想——有一种力量让人心潮澎湃“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

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这是抗日烈士赵一曼就义前一刻留给儿子的家书。

“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

人终有死,我死您也不必过伤悲,因还有儿女得您照应。

”这是共产党员、抗日名将吉鸿昌在走上刑场前,写给其妻胡红霞的遗书。

穿越历史硝烟,经历战火洗礼,在波澜壮阔的抗战画卷中,一封封家书,就这样让我们窥见那个永不磨灭的时代,靠近那些至情至性的抗战英灵。

岁月可以抹去各色记忆,却永远抹不去情感上的共鸣。

虽然时间流逝70多年,今天细细品读这些英烈的家书,依然能感受到流淌其间炽热的温度,赤诚的情怀。

一封封抗战家书,既是抗日英雄舍家救国的正气书,亦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警世洪钟。

“我们要中国打胜仗,必须全中国四万万同胞都团结起来,同心合力去打鬼子,才能把鬼子赶出中国。

”新四军烈士胡孟晋的辞别书道出了当时国人的心声。

一封封抗战家书,既是坚定信念牢记使命的教科书,亦是面向未来振兴中华的强军战歌。

“儿这次为了民族,为了阶级,为了可爱的家乡,为了骨肉相连的弟妹,求得生存和幸福。

”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程雄向双亲袒露了自己的革命理想。

“你应该立即奔上抗日的战场,在战斗的环境中创造你的人生,开辟你的前途!”面对残暴的敌人,共产党员王孝慈为国捐躯、效命疆场之志涤荡人心。

透过抗战家书,看到一种滚烫的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透过抗战家书,升腾一种激越豪迈的民族气节:视死如归、宁死不屈。

透过抗战家书,感受一种久违的英雄气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

透过抗战家书,感到一股力透纸背的必胜信念:百折不挠、坚忍不拔。

会有一种情怀令人泪流满面,会有一种力量让人心潮澎湃。

重温抗战家书,我们捧读壮怀激烈的绝笔,聆听殷殷期盼的嘱托,铭记拳拳相报的誓言……在那些朴实的文字、纯真的情感、高尚的理想中,体会革命志士博大胸襟、浩然正气。

重温抗战家书,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接受一次深入骨髓、直抵灵魂的心灵净化与洗礼,深情缅怀那些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奉献的宝贵生命,缅怀那些为我们创造今天一切的革命先烈。

重温抗战家书,我们以史为鉴,补足精神之钙、补齐能力短板、清除作风之弊,成长为担当强军重任的“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

”我们共产党人的根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我们刚刚隆重纪念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那些在抗战中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敢于抛头颅、洒热血,就是因为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重温在烽火硝烟中写就的抗战家书,就是要坚定这份信仰、坚定这份信念、坚定这份忠诚。

“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

”在时间深处重温泛黄的抗战家书,我们收获更加清醒的使命意识与责任担当。

让我们万众一心传承生命铸就的抗战精神,凝聚起捍卫和平的无尽力量。

英烈长眠,浩气永存,精神不朽!赵一曼:舍子从容赴国难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

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

母亲和你在生前永远没有再见的机会了。

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

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你的母亲赵一曼于车中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亲爱的我的可怜孩子啊:……母亲死后,我的孩子要替代母亲继续斗争,自己壮大成长,来安慰九泉之下的母亲……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在临死前的你的母亲家书背后赵一曼,原名李坤泰。

中国共产党党员。

1935年冬,担任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2团政委的赵一曼为掩护战友不幸被俘。

为获得情报,日军对她施以长达9个月非人的折磨。

1936年8月2日,赵一曼被押上开往刑场的火车,她感到死亡迫近,却丝毫没有表现出惊慌。

在生命最后时刻,她向敌人要来纸和笔,给儿子写下遗书。

写完第一封后,赵一曼又写下另一份遗书,把对孩子的未尽余言进行了补充,之后凛然就义,年仅31岁。

彭雪枫:为国牺牲心甘情愿群:我们于上月二十八之夜由小郭家经浮山镇渡河到泗南来,为的是更便于指挥部队。

敌人于扫荡泗南之后,即集结于青阳马公店之线,继续向泗宿及泗灵睢扫荡,归仁集金锁镇刘圩子新关老韩圩子都成为敌人的临时据点,如不组织几个较大的战役,敌人是不会很快的撤走的。

首先组织了十一旅的部队,猛袭马公店,一日之夜以一个营兵力袭击马公店,全部鬼子两个中队密集于一个院子里,我英勇战士猛掷手榴弹一百余枚,并以机枪交叉扫射,确实杀伤鬼子六十余名,实在痛快!冲出来的鬼子,首先是那个机关枪手,被我们一把抱住,先夺过了新的三八式轻机枪,再摘下了钢盔,意图生擒,他坚决不走,终于结果了他。

这一仗给敌人打击最大,老百姓哄传得也越发厉害,都说新四军的计策高妙,打仗能干…………这一次血淋淋的事实,比过去任何一篇文章和报告都要来得切实!高尔基小说《母亲》中主角伯惠尔说:“人们是不信任赤裸裸的说话的,非吃苦头不可,非用血来洗炼说话不可!”此次的苏皖边区总算用血来洗炼过了!寒霜丹叶1943年12月2日二十时半于淮河北岸之后店子(注:“寒霜丹叶”即彭雪枫、“群”即林颖)家书背后彭雪枫,1907年生,河南省镇平县人。

1944年8月,彭雪枫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向河南敌后进军的指示,指挥所部进行西进战役。

9月11日在河南夏邑八里庄指挥作战时牺牲,时年37岁。

彭雪枫南征北战,与妻子林颖聚少离多。

到他牺牲前一个月,彭雪枫给妻子写了87封“情书”,这些信见证了他们豪情与柔情兼备的浪漫爱情,诠释了红色爱情的全部内涵。

程雄:愿献头颅保中华双亲大人膝下:在这里大概有一个相当的时间住吧!最近的工作情形,是分着两个方向进行,就是军队和民运。

这当然是军队的工作要紧,但是民运方面虽然在军事上看起来比较是占次重的地位,而在这军民合作集中一切力量,来应付这第二期抗战对敌的反攻,以期达到抗战胜利,达到成功的目的。

所以因这许多的重要焦点,我们这批政治工作同志,每天按时分布在各部队授课外,余下的时间,就是进行乡村的民运宣传工作,使当地的民众能达到和我们游击队的切实合作。

……安庆正在围攻中,城内火焰冲天,炮声震地,敌之师长郝文波全师反正,而安庆在指顾之间,即可克复。

儿想在今天这样的热烈大会,第二次其他纪念大会,就可在安庆城内举行了。

五·五晚三时写亲爱的双亲大人膝下:儿这次为了民族,为了阶级,为了可爱的家乡,为了骨肉相连的弟妹,求得生存和幸福,儿不得不来信辞别双亲大人,如果不能活着的话,双亲大人应保重玉体,抚育好弟妹。

生活难度的话,可卖掉土地、房屋,把生命糊过来,到十年八年我们就好了,有饭吃、有衣穿、有房子住。

现在儿就要离开大别山,走上最前线消灭敌人,保卫中华,望双亲不要悲伤挂念。

儿为伟大而生,光荣而死,是我做儿子最后的心意,罪甚!罪甚!儿实穗跪禀家书背后程雄,乳名实穗,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9年11月参加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

1940年5月,程雄被分配到新四军第2师5旅13团,临行前,他给双亲留下了第一封书信,表达了自己为国家和民族牺牲的觉悟,以及不能尽孝的遗憾。

第二封家书发出3个月后,他就血染沙场,以行动实现了自己的诺言。

为民族解放而奋斗亲爱的父亲、母亲:儿过去曾寄过几次信给大人,想早赐阅矣。

但至今未见大人的训示,想大人必因儿不告而走之故怪罪于儿,生气不理了,所以儿对此点终不能安心。

儿不愿做个时代的落伍者,不愿落人后,儿要为改造不合理的社会而奋斗,为后来女子求幸福,也要和男人一样为国家民族求解放,做一点有意义的事业。

这就是儿此次来延安的主要原因。

儿决定来此学习一点真实学问,求中国民族解放的方法。

由西安来的学生很多,各地都有,好些熟人,所以请大人放心。

不要以为儿做得不对。

这样多的人都和儿所作的一样。

敬祝健安漂泊的女儿敬禀4.18家书背后韩雅兰,1905年生于陕西省蒲城县。

20世纪20年代,在陕西省立女子师范学校上学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6年底赴延安参加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二期学习。

全民抗战爆发后,前往西安从事地下工作。

1943年4月病逝。

此信写于1937年4月18日,韩雅兰详细讲述了奔赴延安的缘由,以求父母谅解决不掩没民族意识真儿:这是个大时代,你要踏上民族解放战争的最前线,我当然要助成你的志愿,决不能因为“舐犊之爱”而掩没了我们的民族意识。

别矣,真儿!但愿你虚心学习,勿忘我平时所教训你的“有恒七分,达观三分”,锻炼你的体魄,充实你的学问,造就一个强健而又智慧的现代青年,来为新中国而努力奋斗!中华民国廿八年六月四日写于香港旅次王雨亭家书背后王雨亭(1892年—1967年),福建泉州人。

1908年赴马来西亚谋生。

七七事变爆发后,王雨亭受廖承志和成仿吾委托,先后介绍上百名华侨青年回国到延安陕北公学和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1939年父子分别之时,王雨亭在儿子笔记本上留下了这段临别赠言。

1940年,作为延安“青年剧团”唯一的华侨青年,王唯真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9年北平解放,父子再次重逢,看着10年前的“临别赠言”,王雨亭感慨地说:“唯真,当年你选择奔赴延安的路走对了!”光明正大从容赴死红霞吾妻鉴: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

人终有死,我死您也不必过伤悲,因还有儿女得您照应。

家中余产不可分给别人,留作教养子女等用。

我笔嘱矣,小儿还是在天津托俞先生照料上学,以成有用之才也。

家中继母已托二、三、四弟照应,教(孝)敬,你不必回家可也。

国昌、永昌、加昌诸弟鉴:兄已死矣,家中事俱已分清,唯兄所恨者,先父去世,嘱托奉养继母之责,吾弟宜竭力孝敬,不负父兄之托也。

欣农、仰心、遐福、慈情诸先生鉴:吾先父所办学校校款,欣农、遐福均悉,并先父在日已交地方正绅办理。

所虑者,吾死后恐吾弟等不明白之处,还要强行分产,诸君证明已有其父遗嘱,属吕潭地方学校,为教育地方贫穷子弟而设,款项皆由先父捐助,非先父之私产也,学校款,诸弟不必过问。

家书背后吉鸿昌(1895年—1934年),字世五,原名吉恒立,河南省扶沟人。

1913年入冯玉祥部,从士兵递升至军长,骁勇善战。

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11月9日,在天津遭特务暗杀受伤,被法租界工部局逮捕并引渡给北平军分会。

24日,被杀害于北平陆军监狱。

吉鸿昌走上刑场前的几个小时,写下了给亲友的家书,托付养育子女、孝敬长辈、办好地方学校等事宜。

信中充满了对妻子儿女的深深爱意,对自己不能孝敬父母的遗憾,对家乡教育的牵挂。

写完信后,他从容地走上刑场,以手指为笔,写下浩然正气的绝命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他慷慨陈词:“我为抗日而死,不能跪下挨枪,我死了也不能倒下!给我拿个椅子来,我得坐着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