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二课时训练:第五单元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3)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必修2课时作业15: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练习题

高中历史必修2课时作业15: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练习题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选择题1.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社会生活也异彩纷呈。

下列服饰既体现了中西合璧又融合了满汉风格的是()2.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

”这反映出当地()①传统习俗受到冲击②文化教育日渐衰落③生活方式发生变化④思想观念有了改变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3.北京的四合院按“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杂屋为附”序列安排。

家长住在北房,即正房。

这反映出居住的特征是()A.祖灵崇拜B.等级礼仪C.信仰习俗D.安全舒适4.《中国社会通史·民国卷》:“民国光复,罐头之品,番餐之味,五方来会,烦费日增。

”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A.人们已完全接受了西方的生活方式B.政府公开赞成西方生活方式的推广C.西方生活方式与传统习俗无法融合D.部分民众已经能认同西方生活方式5.1912年至1919年间,民国政府颁发了十余项服制,服制的选样基本上采用西洋服式为主,但其中不乏亦中亦西、不中不西的组合。

这表明()A.近代服饰主要依赖进口B.西方国家对中国文化入侵C.民国政府与封建势力决裂D.近代社会中西合璧的特征6.“丁克”“空巢”“闪婚”“宅男宅女”等新时代形成的这些新词语,总体反映出现代人()A.生活节奏加快B.生活负担沉重C.生活方式多样D.生活压力巨大二、非选择题7.人与人之间较为寻常的称呼,却能够反映出社会的变迁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2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的名义公布了《令内务部通知革除前清官厅称呼文》。

文中指出:“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

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

”材料二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在一大党纲中规定:“凡承认本党党纲和政策,并愿成为忠实的党员,经党员一人介绍,不分性别,不分国籍,都可以接收为党员,成为我们的同志。

高中历史必修2课时作业2: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练习题

高中历史必修2课时作业2: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练习题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基础巩固1.香港歌星张明敏以歌曲《我的中国心》红遍大江南北,歌中唱道“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

“洋装”开始传入中国是在() A.鸦片战争后B.洋务运动后C.民国建立后D.国民革命后『答案』 A『解析』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开店、办银行,还舶来一些洋货,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

“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

故本题正确选项为A。

2.服饰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载体,能展现时代特有的风貌。

下列四幅图片中的服饰,按其流行时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③①④②D.①③②④『答案』 D『解析』分析图片信息。

①是封建社会的服饰,②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服饰,③是近代服饰,④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服饰,依时间先后可判断选D项。

3.《放足歌》“玉龄女子哭吞声,哭向床前问慈母。

母亲爱儿自孩提,如何缚儿如缚鸡。

儿足骨折儿心碎,昼不能行夜不寐。

邻家有女已放足,走向学堂去读书。

”这种现象出现于() A.鸦片战争之后B.洋务运动之后C.戊戌变法之后D.辛亥革命之后『答案』 D『解析』材料反映的就是放足,而联系课本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曾颁布废止缠足的法令,可知D项为正确『答案』。

4.民国时期,在社交礼仪上逐渐采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礼,称呼上用“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这一变化在本质上体现了() A.近代化的历史趋势B.民主共和的平等精神C.西学在中国的发展D.国人对西方生活方式的移植『答案』 B『解析』题目中的变化是随着中国由封建专制向民主共和的过渡出现的,明确了这一点,本题就容易选择了。

5.社会生活细节可以反映时代的特征。

下图中能体现中国计划经济特征的是()『答案』 A『解析』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粮票、布票、油票等票证,故A项符合题意。

百事可乐、股票、银行卡属于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的产物,均与题意不符。

2017-2018年历史人教版必修2练习:第五单元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

2017-2018年历史人教版必修2练习:第五单元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服饰是一种文化,它具备多元性和发展性。

下图是近代经过改良的旗袍。

最早与旗袍名称相关的民族是()A.汉族B.蒙古族C.回族D.满族解析:依据所学知识,旗袍是满族女性传统服装,可以判断最早与旗袍名称相关的民族是满族。

答案:D2.伴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迁。

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社会习俗开始出现于()A.明末清初B.清末民初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D.“文化大革命”时期解析:近代以后,尤其是清末民初,一批受过新思潮熏陶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

答案:B3.如图是一幅民国时期时尚女性的图画,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国时期在风俗文化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人们的生活已经完全西化B.大部分国人已采用西方生活方式C.中西文化习俗共存共容D.国人固守自己的传统社会习俗解析:从图片的穿着看,是改良后的旗袍,反映了中西结合的特点。

答案:C4.20世纪70年代,中国人的打扮从整体样式、色彩看都比较单调,其主要原因是()①当时商品供应匮乏②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③人们不喜欢穿着打扮④受民国时期服饰的影响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D.①③④解析:20世纪70年代,中国处于“文革”时期,受经济发展水平和政治环境的影响,人们的着装偏重于简单化、革命化,①②正确;③不符合常识;“文革”时期的服装与民国时期相差甚远,排除④。

答案:C5.2015年3月18日上午,安徽首个省级“菜篮子工程”——合肥徽商大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正式对外开门营业。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政府倡导发起“菜篮子工程”,当时的主要目的是()A.促进农村蔬菜生产B.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C.进一步提高饮食水平D.促进城镇居民的消费解析:20世纪80年代,中国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为进一步提高饮食水平,改善人民生活,政府积极倡导发起“菜篮子工程”。

历史必修二课时训练-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含答案

历史必修二课时训练-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含答案

第五单元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题5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清朝入关之初,曾强令汉族男子剃发留辫;民国初年,政府又强制推行“剪辫易服”。

这表明A. 先进习俗自然取代落后习俗B. 某些习俗具有深刻政治涵义C. 专制王朝由盛转衰的必然性 D.反专制的过程漫长而又曲折2、“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这句歌词表达了广大华人热爱祖国的共同心声。

“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是在A.鸦片战争以后B.辛亥革命以后C.新文化运动以后 D.新中国成立以后3、据徐珂的《据稗类钞》记载,1865年,“英人杜兰德于同治乙丑七月,以长可里许之小铁路一条,敷于京师永宁门(宣武门)外之平地,以小汽车始其上,迅疾如飞,京人诧为妖物。

旋经步军统领饬令拆卸,群疑姑息。

”此记载可用于说明A.中国开始了交通近代化B.清政府尝试铁路建设C.西方对华经济掠夺加剧D.愚昧不利于社会进步4、据《申报》记载,1912年10月,北京举行国庆纪念会时,“有迫令游人剪辫,势将冲突者,旋经梁士诒手‘剪发自由,不便强迫’数条,粘贴门内,众始释然”。

由此可知,当时A.新旧观念碰撞激烈B.移风易俗严重受挫C.自由平等伸入人心D.西方文明影响深远5、传统社会男性主导的婚姻制度在近代发生变化。

根据上海社会局统计,1934 年离婚案为502件,离婚由女方提出的较多,主要原因是“不合”。

出现这一变化的背景是( )A.向西方学习的不断深入 B.中日民族矛盾不断上升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兴起 D.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加快6、1914年,教育总长汤化龙认为:“民国以来,颇有一派人士宣导一种新说,主张开放女子之界限,其结果致使幽娴女子提倡种种议论,或主张男女同权,或宣导女子参政。

……盖谓该校在今日,不但毫无利益,而反有巨害。

”可见汤化龙A. 倡导男女平等B. 主张移风易俗C. 否定女权教育D. 教育理念先进7、历史学习小组要出一期近现代中国服饰演进的电子报,急需一幅体现20世纪五十年代中国服饰特征的照片。

高一历史必修2随堂课时作业:第五单元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高一历史必修2随堂课时作业:第五单元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课时作业(十四)[学业水平层次(A)]1.(2013·湖南学业水平测试)“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这句歌词表达了广大华人热爱祖国的共同心声,“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是在()A.鸦片战争后B.辛亥革命后C.新文化运动以后D.新中国成立后【解析】鸦片战争后,西方文明逐渐渗透到国民生活中,“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A项正确。

【答案】 A2.(2014·天津学业水平测试)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受到西方民主思潮影响的典型表现是()A.欧式洋房出现B.吃西餐成为时尚C.出行乘火车、轮船D.剪辫易服、废止缠足【解析】A、B、C三项分别是住、食、行受到西方影响的表现,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3.(2014·江苏学业水平测试)张程在《总统们,民国总统的另一面》中写道:“喝咖啡逛公园的上海买办、书包里藏着白话小说的学生、在政府各部跑新闻的北京记者和出口中国茶叶进口英国钢琴的广州商人们,他们的力量远远不足以支撑一个现代宪政社会。

”由此可以看出民国时期()A.生活习俗全盘西化B.新潮人士已遍及城乡C.西方商品开始进入D.民主化进程基础薄弱【解析】买办、学生、记者以及商人都无法支撑起一个现代宪政社会,说明民主思想、民主化程度比较薄弱。

【答案】 D4.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目的是()A.实现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B.解决中低收入职工的住房问题C.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住房问题D.开发商品房市场,拉动国民经济的发展【解析】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目的是让中低收入的职工能以较低价格买到合适的住房。

【答案】 B[能力提升层次(B)]一、选择题1.(2014·聊城高一检测)近代民主革命志士秋瑾喜欢穿男装,如图所示,她穿着的服装是()A.西装B.中山装C.旗袍D.长袍马褂【解析】从图片上可以直接看出,秋瑾穿的男装是传统的长袍马褂。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练习: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含解析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练习: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含解析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后篇巩固提升学业水平引导1.辛亥革命时期具有反清革命色彩的习俗改良是()A.断发易服B.婚丧仪式简化C.穿着洋装D.白话文风行,故A项正确;婚礼仪式的简化没有反清革命色彩,故B项错误;穿着洋装不具有反清革命色彩,故C项错误;辛亥革命时期白话文并没有盛行,故D项错误。

2.清末的一首打油诗云:“洋帽洋衣洋式鞋,短胡两撇口边开。

平生第一伤心事,碧眼生成学不来。

”该诗反映了当时()A.服饰的西化B.洋货倾销中国C.社会上的崇洋现象D.学习西方的迫切愿望伤心”无法“碧眼”是典型的崇洋心态的写照,故选C项。

3.沈阳的锦绣春、海天春“专办英法大菜,各种点心、洋烟、洋酒一概发售”。

上述现象在东北地区出现应始于()A.鸦片战争后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C.甲午中日战争后D.辛亥革命后,营口被开辟为通商口岸,这使东北地区的城市生活开始出现西化的现象。

4.近代《青浦乡土志》载:“自租界北辟,男以鬻贩营生而奢华渐启,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

”这表明()A.千古变局催生救亡图存B.坚船利炮加剧民族危机C.纲常礼教束缚妇女解放D.工业文明冲击传统思想“鬻贩”,女从事“纱丝”,反映了近代工业兴起,而“奢华渐启”“礼教鲜存”反映了传统礼教思想遭受冲击,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救亡图存的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民族危机,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礼教束缚妇女”,故C项错误。

5.“废止缠足”是近代中国女权运动的重要内容,最早提出这一主张的政治派别是()A.洋务派B.资产阶级维新派C.资产阶级革命派D.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废止缠足”运动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在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下,19世纪末,维新人士倡导发起女权运动,首先提出了不缠足的主张。

6.“文明婚礼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取得男女之同意,以监督自由。

”这里的“文明婚姻”()A.彻底冲破了传统婚姻的束缚B.表现出新旧杂陈的某些特征C.体现出契约性的原则D.采用了简单化的形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属于中国传统婚姻特征;“取得男女之同意”说明尊重男女双方的意愿,这是新式婚姻的体现。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二人教版检测:第五单元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二人教版检测:第五单元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服饰是一种文化,它具备多元性和发展性。

下图是近代经过改良的旗袍。

最早与旗袍名称相关的民族是()A.汉族B.蒙古族C.回族D.满族解析:依据所学知识,旗袍是满族女性传统服装,可以判断最早与旗袍名称相关的民族是满族。

答案:D2.伴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迁。

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社会习俗开始出现于()A.明末清初B.清末民初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D.“文化大革命”时期解析:近代以后,尤其是清末民初,一批受过新思潮熏陶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

答案:B3.如图是一幅民国时期时尚女性的图画,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国时期在风俗文化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人们的生活已经完全西化B.大部分国人已采用西方生活方式C.中西文化习俗共存共容D.国人固守自己的传统社会习俗解析:从图片的穿着看,是改良后的旗袍,反映了中西结合的特点。

答案:C4.20世纪70年代,中国人的打扮从整体样式、色彩看都比较单调,其主要原因是()①当时商品供应匮乏②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③人们不喜欢穿着打扮④受民国时期服饰的影响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D.①③④解析:20世纪70年代,中国处于“文革”时期,受经济发展水平和政治环境的影响,人们的着装偏重于简单化、革命化,①②正确;③不符合常识;“文革”时期的服装与民国时期相差甚远,排除④。

答案:C5.2015年3月18日上午,安徽首个省级“菜篮子工程”——合肥徽商大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正式对外开门营业。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政府倡导发起“菜篮子工程”,当时的主要目的是()A.促进农村蔬菜生产B.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C.进一步提高饮食水平D.促进城镇居民的消费解析:20世纪80年代,中国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为进一步提高饮食水平,改善人民生活,政府积极倡导发起“菜篮子工程”。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课时训练:第五单元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课时训练:第五单元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课时训练:第五单元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古语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

但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的“蓄发令”再到辛亥革命的“剪发易服”和随之出现的“保辫会”,国人的头发承载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下面对“辫发之争”的说法正确的是A.是深受欧美文化的影响B.体现了人们思想的不断解放C.是国人文明程度不一的表现D.是激烈政治斗争的反映2.文革时期人们穿着单一,绿军装最时尚;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穿着呈现多样化,“撞衫”会显得奇怪。

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是A.打倒了“四人帮”B.我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革C.国民教育水平有很大的提高D.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有了显著提高3.有人将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某些变化戏称为“头上和脚上的变化”,从社会习俗变迁的角度来看,主要反映的是()A.辛亥革命后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 B.辛亥革命后中山装的流行C.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传播 D.辛亥革命后国人办报再掀高潮4.1983年,新华社发表《服装模式宜解放》的评论,提倡男同志穿西服,女同志穿旗袍、西装裙子,服装款式要大方,富有民族特色。

评论表明了怎样的舆论导向A.倡导革新服饰推动生活文明化B.推进思想解放为改革开放开路C.学习西方同时注重维护民族传统D.促进服装行业适应外向型经济5.“女子仅为男子之牺牲,甚焉者男女同为家族主义之牺牲,故所组成之家庭,无生气无精神……结婚当始于男女之恋爱。

”这一观念出现在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B.洋务运动时期C.义和团运动时期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6.近代以来,西方的生活习惯和观念大量涌入,与中国本土(主要是都市)的风俗互相碰撞,交融,形成富有现代意味的风俗景象。

下列选项符合这一特征的是A.中山装、旗袍B.面包房、咖啡屋C.西式别墅D.火车、汽车7.有学者认为:服装是身体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历史与时代精神。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习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习题

第四单元第十三课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邓小平说:“……总之,三十几年的经验是,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

”上述材料反映的实质是()A.必须坚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B.由于“人家封锁”,给中国带来困难C.新中国成立后,曾长期实行“闭关自守”D.关起门来搞建设是发展不起来的解析:邓小平的这次谈话是在20世纪80年代前期,此时正值我国改革开放。

B、C、D三项都只是材料的表象。

答案:A2.(2014·广东学业水平测试)改革开放是新时期中国的基本国策。

首先开放的是() A.浦东B.经济特区C.14个沿海城市D.沿海经济开放区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

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是经济特区、14个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答案:B3.(2014·株洲高一模拟)1980年,我国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

它们主要“特”在()A.特殊的历史时期B.特殊的地理位置C.特殊的社会制度D.特殊的经济体制解析:经济特区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窗口、排头兵和试验场。

它们在对外开放中实行特殊政策、特殊体制、特殊发展方式。

答案:D4.(2014·长沙高一检测)在现代中国的经济特区中,最为靠近台湾,并期望能够吸引台资入驻的是()A.厦门B.海南C.深圳D.珠海解析:本题考查经济特区的建立。

“最为靠近台湾”的是厦门。

答案:A5.歌曲《春天的故事》中唱道: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是指规划了四个经济特区,其是有三个都是在()A.福建省B.海南省C.广东省D.浙江省解析:注意空间概念,先确定四个经济特区,再明确答案。

答案:C6.下列某城市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被迫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改革开放后,这个城市又是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

该城市是()A.上海B.厦门C.广州D.汕头解析:1842年《南京条约》中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

高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二课时同步练习: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高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二课时同步练习: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高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二课时同步练习: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1859年,英国人呤俐在广州陌头散步,“看到很多中国密斯的足上穿着欧式鞋,头上包着曼彻斯特式的头巾,作手帕形,对角折叠,在颏下打了一个结实,两角整整齐齐地向双方伸出”。

这反应了()A.习俗变迁实现女性自由B.西方文明影响生活习俗C.政府明令废止女子缠足D.习俗变迁促进经济成长答案B2.《清代北京竹枝词》中说:“坤(女)鞋制造甚精工,争奈人多足似弓。

庚子(1900年)已过尚依旧,几时逼迫变颓风?”这反应了()A.传统看法影响习俗变革B.社会启发与进步知难行易C.妇女缠足之民风日趋衰颓D.近代女鞋制造工艺删繁就简答案A3.(2019·北京海淀期末)如图描绘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场景。

画面能够明确、充分表现的是A.经济成长导致妇女身分进步B.社会政治运动带来男女划一C.社交方法和社交礼仪的变化D.西方文化和生活方法的影响答案D4.(2019·四川学业水平测试)如图所示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妇女最时尚的着装——列宁装。

这反应出当时女性的着装()A.款式多样B.受西方衣饰影响C.受苏联影响D.注重本性答案C5.(2019·云南学业水平考试)下图分别展示了20世纪70到90年代我国流行衣饰的变化环境,导致这种变化的政策因素是()A.外来文化的影响B.梳妆业迅猛成长C.改革绽放的实施D.穿着品味的变化答案C6.从甲图到乙图的汗青变迁,反应了()甲图清末婚嫁乙图民国婚照A.男女平常衣饰的逐渐变化B.先进习俗已取代掉队习俗C.近代婚姻礼俗的删繁就简D.婚姻自主看法的普遍流行答案C7.(2019·上饶高一检测)古语云:“身体发肤,受之怙恃,不可损伤。

”但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安定天国的“蓄发令”再到辛亥革命的“断发易服”和随之出现的“保辫会”,国人的头发承载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下面对“辫发之争”的说法正确的是()A.是深受泰西文化的影响B.表现了人们思想的不断自由C.是激烈政治斗争的反应D.是国人文明程度不一的表现答案C8.顾维钧回忆他在20世纪初与梅兰芳交往时说道:“有人先容我和梅兰芳初次晤面时,他对我打千(介乎作揖和下跪之间的礼节),本来我不过是外交部的秘书。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课后练习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课后练习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后练习A.政府法规引导风尚变迁B.社会风气发生根本变迁C.民国政府首倡废止缠足D.传统风俗习惯根深蒂固答案 D4.2019年底,由国内15家主流媒体共同发起了改革开放流行语征集活动,最终选出全国十大流行语:下海、下岗再就业、农民工、黑猫白猫、上网、改革开放、北京奥运、炒股、中国特色、雄起。

这些流行语()A.反映了部分公务员思想观念转变B.反映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发展C.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巨变D.表明中国互联网普及率高答案 C5.近期,在“现代女人的嫁妆流行啥?”的调查中,下面调查结果说明()问卷提问结果前三位现代女人的嫁妆流行啥?1.房子:最奢侈的嫁妆2.车子:最受宠的嫁妆3.票子:最实用的嫁妆A.社会进步,旧风俗观荡然无存B.经济发展,民众生活水平提高C.体现改革,市场理念影响婚俗D.社会转型,女性政治地位提高答案 B6.从甲图到乙图的历史变迁,反映了()甲图清末婚嫁乙图民国婚照A.男女日常服饰的逐渐变化B.先进习俗已取代落后习俗C.近代婚姻礼俗的删繁就简D.婚姻自主观念的普遍流行答案 C7.(2019·上饶高一检测)古语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

”但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的“蓄发令”再到辛亥革命的“断发易服”和随之出现的“保辫会”,国人的头发承载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下面对“辫发之争”的说法正确的是()A.是深受欧美文化的影响B.体现了人们思想的不断解放C.是激烈政治斗争的反映D.是国人文明程度不一的表现答案 C8.顾维钧回忆他在20世纪初与梅兰芳交往时说道:“有人介绍我和梅兰芳初次见面时,他对我打千(介乎作揖和下跪之间的礼节),其实我不过是外交部的秘书。

两年以后我们再次见面时,他向我鞠躬而未打千。

以后他从国外演出归来,我们又见面了。

从那以后,我们只是握手。

”这些变化说明近代中国()A.平等意识逐渐增强B.风俗礼仪中西合璧C.传统礼仪不复存在D.演员地位逐渐提高答案 A9.(2019·佛山期末)先生、小姐、阁下、女士等中国人的传统称谓在大陆几乎消亡。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教案:第五单元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3Word版含解析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教案:第五单元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3Word版含解析

课题名称: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程模块及章节:必修2第五单元教师二次备课备课时间:学科:历史备课组:高一主备教师:教学背景分析(一)课标的理解与把握(二)教材分析:社会的变化引起生产方式的变化,而生产方式的变化,最终导致人们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发生相应的变化。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现在,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与习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这节课,从两个方面描述了这一变化。

第一目“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描述了我国近代大城市人们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及其在衣食住与风俗习惯方面的变化。

第二目“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则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乡人们物质生活和风俗习惯变化状况,特别强调了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表现和一些新风尚的涌现。

教材中配有一些史料的图片,教学时要促使学生看图片,思考史料中提出的问题,并要求学生从身边的事例中梳理出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

(三)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和独立思考,理解“断发易服”“废止缠足”“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等概念的内涵和意义。

2、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

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课前同学通过上网查资料、社会调查等方式,课堂上通过材料学习法和观察学习法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

再通过思辨学习法分析中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原因。

最终建构知识体系,学会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进步的文明终将取代落后的习俗;深刻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真正实现新生活新风尚。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从衣、食、住和社会风俗等方面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基本史实。

难点:结合上学期学过的《历史》必修1的内容,认识影响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历史人教版必修2课时作业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历史人教版必修2课时作业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课时作业14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晚清重臣翁同龢曾在日记中对买办徐润的住宅有过这样的描述:“园小而曲折,然楼阁几案皆有夷气。

”这说明(C) A.近代园林建筑日益受到西方风格的影响B.近代买办都住西式洋房、使用西式家具C.到了近代,才出现中西合璧的住宅建筑D.近代园林是中式的,住宅往往是西式的解析:根据所学,鸦片战争后在租界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

这种全新的居住文化很快引起国人的关注,中国的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本题中C 项说法符合史实和材料。

2.“盖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去满洲之形状,举此累赘恶浊烦恼之物,一朝而除去之,而后彼之政治乃可得而尽革也。

”对材料信息归纳最为完整准确的是(C)A.国民政府颁布剪辫易服法令B.当时人民生活水平提高C.风俗变革具有政治色彩D.维新变法主张断发易服解析:“一朝而除去之,而后彼之政治乃可得而尽革也”说明当时尚未建立国民政府,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故B项错误;“一朝而除去之,而后彼之政治乃可得而尽革也”说明风俗的变革具有政治色彩,故C项正确;材料与维新变法无关,故D项错误。

3.1859年,英国人呤俐在广州街头散步,“看到很多中国姑娘的足上穿着欧式鞋,头上包着曼彻斯特式的头巾,作手帕形,对角折叠,在颏下打了一个结子,两角整整齐齐地向两边伸出”。

这反映了(B)A.习俗变迁实现女性解放B.西方文明影响生活习俗C.政府明令废止女子缠足D.习俗变迁促进经济发展解析:由材料中的时间“1859年”和“曼彻斯特式的头巾”可知,这是鸦片战争后,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通商口岸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故选B项。

4.某历史文献有如下记载:“失去辫子,人们一时难以适应这种变化,于是,时兴起戴帽子。

……据说,当时名扬四海的盛锡福帽店日夜赶制帽子,仍然供不应求。

历史必修二课时训练:第五单元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

历史必修二课时训练:第五单元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

第五单元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题5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文绣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妃子。

1931年由于与溥仪感情不合,要求法院出面调解,并于同年10月22日正式与溥仪解除婚约。

这件事情震动社会,被称为中国千年未有的奇事。

这件事情说明()A.中国的君主专制时期已经结束B.落后的婚姻风俗正在发生变化C.中国已经成为近代化法治国家D.一夫一妻制婚姻关系已经确立2、1912年秋天,一位年轻人怅然若失地在其照片的背面留下题识:“壬子秋八月,将欲剪发(辫),故用大镜照后影,以留纪念。

八月初三日即新历九月十三日拍于劝业场楼上之丽芙照像馆。

”这实质上反映了( )A.剪辫易服难以推广 B.变革心态新旧杂陈C.传统精华悉心保留 D.共和观念深入人心3、文革时期人们穿着单一,绿军装最时尚;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穿着呈现多样化,“撞衫”会显得奇怪。

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是A.打倒了“四人帮” B.我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革C.国民教育水平有很大的提高 D.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有了显著提高4、“自租界北辟,男以商贩营生而奢华渐起,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也。

声气远播之后,内地妇女之妄想自由,误用自由者,逐相率至沪,父母丈夫不能阻也。

”(《适可斋记言》)材料主要反映了:A.妇女热切追求新式生活B.农村小农经济逐渐解体C.资本主义近代工业兴起D.妇女深受封建礼教束缚5、《申报》1907年9月:“在他处则欲俭尚易,在沪上则欲俭尚难。

沪上各业中于勤俭二字全无体会,不独上等者不能俭,即降而于车夫亦且不知俭;商人讲究体面排场,追求奢侈豪华,相互攀比,斗富争雄。

”材料最能说明:A.商人追求奢华目的是证实自己的社会价值B.西学东渐影响下人们经济观发生变化C.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发生巨变D.沪上不知勤俭说明社会财富有了极度增加6、“洋楼层叠,大厦云连。

建筑宏伟,雕刻优美。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习题(3)牛老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习题(3)牛老师

训练13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一、选择题1.过去是一个边陲小镇,“一条街,一栋楼,一个警察看两头;一个公园一只猴,不用几分钟,这头到那头”是对它落后的写照,但改革开放的春风让它“一夜崛起”,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它应该是下图中的( )A.深圳B.上海浦东C.珠海D.汕头2. 1980年我国在深圳、珠海等地设立第一批经济特区。

其“特殊性”的实质是( )A.实行特殊的经济发展政策B.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限制C.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采用特殊的经济管理办法3.深圳是中国第一座标界“昨天与今天、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崭新城市。

以下史实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A.深圳是第一个对外开放的窗口城市B.国内的经济体制改革从深圳开始C.国家鼓励深圳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D.深圳成为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4.据下图判断中国进出口总额开始出现较快增长的年代,与此同步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1980~1988年中国进出口总额走势图A.设立四个经济特区B.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C.开发上海浦东地区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5.在当代中国,经济特区和港澳特别行政区的根本相同点是( )A.都是由共产党直接执政并领导B.都坚持社会主义制度C.都在中国政府的管辖范围之内D.都享有独立的外交权6.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成绩显著。

有学者曾经形象地把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比作“满弓待发之箭”。

其“弓”、“箭”、“弦”是指( )①14个沿海开放城市如“弓”②长江中下游如“箭”③京九铁路如“弦”④小浪底工程如“箭”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7.某学习小组以某一城市近现代的发展为研究课题来见证中国的复兴历程,下面是其收集的相关材料,据此可判断这座城市是( )①近代第一批被开放的通商口岸②较早地聚集近代中国各种类型的企业③20世90年代成为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A.上海B.广州C.南京D.厦门二、非选择题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同步训练:第五单元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同步训练:第五单元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第1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吕思勉在《中国通史》“衣食”篇中提出,“以中西的服饰相较,大体上,自以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

现在的崇尚西装,不过一时的风气罢了。

”材料表明作者的观点是( )A.西装必将风行全国B.传统服饰有强大生命力C.中西服饰各有特点D.列强侵略引起服饰变化答案:B材料主张“以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只有B项最符合题意。

2.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

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

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答案:B 从材料信息看,宋恕认为“易西服”是“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的前提,即“易服”可以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故B项符合题意。

材料旨在强调“易服”与变革之间的关系,A、C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排除D项。

3.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校舍普遍采用西式建筑风格,而教会大学则按业主要求,在设计风格中融入了斗拱支撑的宽阔大屋顶、仿木混凝土柱、铁制花格窗等元素。

这说明( )A.教会力求适应中国文化B.中西方的建筑理念共通C.中国传统文化遭到打击D.政局稳定利于教育发展答案 A 根据题干中“教会大学则按业主要求,在设计风格中融入了斗拱支撑的宽阔大屋顶、仿木混凝土柱、铁制花格窗等元素”可知,教会力求适应中国文化,故A项正确;题干中并未出现中西方的建筑理念的共通,故B项错误;C项所述材料并未提及,故C项错误;D项所述题干中并未涉及,故D项错误。

4.(2018湖南六校联考)1927年6月,潘光旦在《时事新报》上刊登“中国之家庭问题征求答案”的问卷调查。

其中关于大小家庭制,主张完全保存大家庭者占29%,主张采取小家庭制者占40.5%,主张采取小家庭制供养祖、父辈生计但不同居者占61.8%,主张采取小家庭制祖、父辈由子孙辈轮流同居奉养者占64.7%。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同步模拟训练题单元五: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同步模拟训练题单元五: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民国建立,强调服制的“整齐划一”,规定“自大总统以至平民其式样一律”,常礼服除了传统的长袍马褂外,另一种为西式。

这一举措( )A.体现了职位身份的差异B.增强了传统服饰的西化色彩C.提高了西方服饰的地位D.实现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平等答案:C。

据材料中的“常礼服除了传统的长袍马褂外,另一种为西式”可知,传统服饰和西式服饰并存,提高了西方服饰的地位,C项正确。

2.《沪北西人饮食竹枝词》记载:筵排五味架边齐,请客今朝用火鸡。

啤酒百壶斟不厌,鳞鳞五色泛玻璃。

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中国的传统饮食被西餐所取代B.西餐成为中国人款待贵宾的一种时尚C.西餐已逐步进入普通百姓之家D.西餐在城市社交活动中逐渐流行开来答案:D。

据材料中的“请客今朝用火鸡。

啤酒百壶斟不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在城市社交活动中西餐逐渐流行,D项正确。

3.1934年9月1日《申报》刊登的三星牙膏广告画(如右图):“画面主体为身穿旗袍的秀丽妻子正在为丈夫挤牙膏,背景为穿着睡衣的丈夫正在洗漱。

”这则广告本质上反映了当时( )A.女性的家庭和社会地位仍然相对低下B.广告发挥了教化女性相夫教子的作用C.文化生活对传统的继承和反叛的特征D.时髦女性登上广告助推三星牙膏销售答案:C。

妻子为丈夫挤牙膏,体现了两性关系仍偏重于传统家庭关系,但妻子身穿最流行的旗袍以及广告中表现的生活方式又体现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特征,故选C项。

4.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

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

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答案 B 从材料信息看,宋恕认为“易西服”是“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的前提,即“易服”可以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故B项符合题意。

材料旨在强调“易服”与变革之间的关系,A、C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排除D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课时训练:第五单元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1905年,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团76名随从人员教育背景表,这反映出(说明:具有多种教育背景者则重复计算,因此各种教育背景者所占百分比相加超过百分之百。

)A.清政府决意进行改革B.教育格局新旧并立C.新式教育的迅猛发展D.宪政改革人才充足2.在广泛吸收西方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近现代民族服饰是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3.据记载,近代中国某一时期社会生活出现了新的变化:“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

……剪辫后兴起的博士帽、草帽、卫生帽及毛绳便帽,大多来自外埠。

……青年妇女则纯用长衫短裤,不逮膝、露腿赤胫,争趋时髦。

”该时期是A.鸦片战争后B.甲午战争后C.辛亥革命后D.新中国建国后4.20世纪末,中国传统服饰连同中国的印花棉布与古典丝绸又在时装舞台上活跃起来,甚至掀起了一股股各具特色的“中国风”。

“中国风”的出现①反映出当代中国盛行的复古思潮②折射出中国人对传统的眷恋③是对改革开放初期崇洋媚外的修正④反映出人们返璞归真的渴望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5.(英)呤喇《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1859年)我在街上散步,看见很多中国姑娘的天足上穿着欧式鞋,头上包着鲜艳的曼彻斯特式的头巾。

我觉得广州姑娘的欧化癖是引人注目的。

”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太平天国运动的推动 B.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C.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D.政府放宽对百姓穿着的限制6.据《镇海县志·风俗志》记载:镇海,“自欧风东渐,婚礼亦改以简易,谓之文明结婚,多于商埠行之,乡村尚少”。

材料所反映现象的本质是A.传统习俗根深蒂固B.社会风俗的西方化C.文明的交融与转型D.对“文明结婚”的抵制7.19世纪60年代,上海等地逐渐形成了以汉字注音为特点的洋泾浜英语,下表是洋泾浜英语示例。

据此,这一时期上海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有①英语开始在当地流行②生活方式受到西方影响③引进了西方工业革命成果④汉语受到严重冲击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8.据《南山日报》报道:1907年10月13日,天津塘沽张小田与北京慕贞女子书院的贾玉莲,在天津海大道美以美会微斯教堂,由陈牧师主持举行文明婚礼。

报载“中西往贺者甚众。

鲍太太按琴,男女学生唱诗,一时颇形热闹。

礼毕,新夫妇乘双马车往北门外蓝家胡同张君本宅,并有成美学馆袁牧师夫妇及路矿等局诸友,均乘马车送新夫妇回家。

”对此社会现象今人解读最为深刻的是A.新式婚礼教堂举办,牧师主持,西式特点明显B.新式婚礼废除了以往旧式婚礼的繁文缛节,更简单C.婚礼仍未摆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传统束缚的倾向D.西学东渐深入背景下近代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嬗变9.服饰的变化往往体现了时代精神的变化。

由图一到图二服饰的变化,反映了近代的中国社会A.日趋保守,缺乏活力B.禁锢人性,理学盛行C.日益自由,文明开化D.思想僵化,缺乏生机10.下图是某收藏者收藏的一张中华民国二十八年十月的结婚证书,这张结婚证书反映出当时A.社会婚姻呈现守旧特点B.社会风俗呈现中西合璧趋向C.国际政治形势影响民俗D.国共对峙对民俗有巨大影响11.古语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

但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的“蓄发令”再到辛亥革命的“剪发易服”和随之出现的“保辫会”,国人的头发承载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下面对“辫发之争”说法正确的是A.是欧风美雨作用的产物B.是激烈政治斗争的反映C.体现历史的不断进步D.昭示国人的文明程度二、材料分析题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图中两张毕业证照都是宣统三年(1901年)的,左面的是“山东省登州府黄县中区公立两等小学堂”的,下面的是“吉林法政学堂”的,其中吉林法政学堂毕业证上的信息中,包括了毕业生的身世并上溯到了曾祖一辈,也包括了毕业考试学科:人伦道德、刑法、历史、地理、日文、西洋文等。

最终成绩是毕业考试、平时测试以及考勤等各方面的综合结果。

——搞编自许善斌著《百年证照:旧纸片上的中国生活图景》文凭变迁折射出了中国社会生活历史变迁的多种趋势。

运用中国近代史的史实,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传统家训是家风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汉孔臧在《与子琳书》中说:“侍中子国(孔安国),明达渊博,‘言不及利,行不欺名。

动遵礼法,少小及长,操行如故……此汝所亲见。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唐人刘禹锡在《名子说》中说:“夫忠孝之于人,如食与衣,不可斯须离也,岂候余易哉。

”诗人王梵志的家训诗中就有这么几首,其一:“兄弟须和顺,叔侄莫轻欺。

财物共箱柜,房中莫蓄私”;其二:“兄弟相怜爱,同生莫异居。

为人欲得别,此则是兵奴”;《百行章》中有:“居家理治,每事无私。

兄弟同居,善言和气。

好衣先让,美食骏之。

富贵存身,须加贩恤。

饥寒顷弊,嚷味相存。

”宋代学者倪思在《经锄堂杂志》中说:“富家有富家计,贫家有贫家计,量入为出,则不至乏用矣。

”明人姚舜牧在《药言》中说:“士、农、工、商各居一艺,士为贵,农次之,工商又次之。

”清人张英《恒产琐言》有:“人家富贵两字,暂时之荣宠耳。

所恃以长子孙者,毕竟是耕与读两字。

”——摘编自徐少锦《中国家训史》材料二晚清家训已经出现革新思想的变化,如左宗棠在给儿子孝威的信中说:“近来时事日坏,都由人才不佳。

人才日少,由于专心做时下科名之学者多,留心本原之学者少……试看近时人才,有一从八股出身者否?八股愈做得入格,人才愈见庸下。

”李鸿章在《示文儿》一信中说:“年来国事日非……受人凌辱之原因,莫外乎不谙世事,墨守陈法,藏身于文字之间,而卑视工商。

岂知世界文明,工商业较重于文字,窥各国之强盛,无独不然。

”张之洞在《与子书》中说:“方今国事扰攘,外寇纷来,边境累失,腹地亦危。

振兴之道,第一即在治国,治国之道不一,而练兵实为首端……因送汝东渡。

当今既入此,应努力上进,尽得其奥,务必养成一军人资格。

勿忘!勿忘!”梁启超给梁思成(建筑大师)的家信中说:“我替你们打算,到英国后折往瑞典、挪威一行,因北欧市容极严整有新意,必须一往……回头折入瑞士看些天然美,再入意大利,把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彻底研究了解。

”——摘编自朱明勋《中国传统家训研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家训内容的主要特点。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近代家训内容的变化。

参考答案1.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表格的观察理解能力。

从表格的随从人员教育背景来看,“留学”“新式学堂”“科举”的来源比重相差不大,故B项符合题意。

结合所学,1905年,清末的考察团并未有“决议进行改革”,故A项排除。

材料中体现不出“新式教育的迅猛发展”,故C项排除。

题干知识显示教育背景,并未涉及“宪政改革人才”是否充足,故排除D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的潮流·顺乎世界之潮流·清末新政【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旨在考查考生史实理解、材料处理的历史思维能力,即了解主要历史人物及事件和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

本题以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团随从人员教育背景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中国近代思想潮流演进的理解。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信息,即““留学”“新式学堂”“科举”体现的是教育格局。

基础性是高考命题的一贯的风格,平时复习备考时要要求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熟练准确。

2.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识记型选择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由所学知识可知,中山装和旗袍时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民族服装,故②③;①是中国传统服饰,④是列宁装,这些不是中西结合的产物。

所以答案选B。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服饰的改变3.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近代中国社会风俗的的变迁。

由“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可知D错误,排除;由“青年妇女则纯用长衫短裤,不逮膝、露腿赤胫,争趋时髦”可知AB不符合以上特点,故选C。

辛亥革命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故选C。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习俗风尚的变革4.B【解析】“中国风”的出现反映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注重,体现出对崇洋媚外的修正,也反映出人们对返璞归真的渴望,故选②③④组合,答案为B。

服装变化折射出思想变化,但不是盛行的复古思潮,排除①,故排除ACD.5.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由材料可知,广州的姑娘喜欢穿西式服装,这是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影响,所以答案选B。

由材料不能得出,这是太平天国运动的推动,排除A;也不可能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因为这时第二次鸦片战争还没结束,排除C;D材料没有涉及,排除。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服装的变化名师点睛:旗袍和中山装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而中山装(Chinese tunic suit)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的基础上,近现代中国革命先驱者孙中山先生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的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并被世人称为中山装,此后中山装大为流行,一度成为中国男子最喜欢的标准服装之一。

6.C【解析】材料反映婚姻习俗发生变化,而这种现象的本质是中西文化的交融与碰撞。

材料反映婚姻习俗发生变化,而这种现象的本质是中西文化的交融与碰撞,故C正确;A、B、D 项与材料反映现象不符。

7.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

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饮食、建筑等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但是并不能由此说明汉语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或者可以说汉语增加了新的因素,丰富了汉语。

故答案选B。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表现8.D【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中国近代的一场新式婚礼,这场新式婚礼记载于报刊,受到了社会的重视。

新式婚姻是西学东渐深入背景下近代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嬗变,故D正确;鸦片战争以来就存在新式婚姻,所以1907年出现新式婚姻不足为奇,故A错误;材料没有提到旧式婚礼的繁文缛节,故B错误;新式婚姻说明婚礼有传统束缚的倾向,故C项错误。

9.C【解析】【详解】由“三寸金莲”到近代新式旗袍的变化,是近代中国妇女在穿着上的一大进步,表现出近代中国社会的思想逐渐开放,社会风俗中的一些陋习也逐渐被一些较为文明的方式所取缔,因此C选项符合题意,ABD选项排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