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石磊山 烟云浩渺——简评邢子一山水画新貌
郭惹子艺术作品赏析
郭惹子艺术作品赏析郭惹子(1897-1977),原名郭纪民,字惹子,号意德,广东人,中国近现代著名艺术家、音乐家、文学家。
他的绘画作品,以水墨画见长,风格多变,并兼擅油画、雕塑、书法、篆刻等艺术形式,被誉为中国现代绘画的先驱之一。
郭惹子在艺术创作上追求个性表现,独树一帜,作品风格独特,享有很高的声誉。
郭惹子的艺术作品赏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一、水墨画作品郭惹子的水墨画作品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染,吸收了中国古代绘画的精髓,但又不拘泥于传统,敢于突破。
他的作品既有传统水墨画的墨韵,又注入了现代艺术的灵感,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在题材上,他除了传统的山水、花鸟之外,还创作了许多具有现代意识的作品,如《城市之夜》、《机器人》等,展现了他对现代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郭惹子的水墨画笔墨自如,富有变化,尤其擅长运用白描和泼墨技法,将意境和情感融入作品之中,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
他的作品《山水》以其构图简洁、笔墨淋漓、意境空灵而被誉为绘画精品。
在这幅作品中,他以大写意的手法表现出山水的气势磅礴,又以细腻的线条勾勒出山石的质感,展现了他高超的绘画技艺和深厚的艺术功底。
除了水墨画,郭惹子还创作了大量的油画作品。
与其水墨画作品相比,他的油画作品更具有现代感,色彩鲜艳,线条简洁而富有力量感。
他擅长运用明快的色彩和质感丰富的笔触,将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感受转化为艺术作品。
在《夕阳红》、《城市风景》等作品中,他以生动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表现出现代都市的繁华与生机,展现了他对现代生活的热爱和关注。
三、雕塑作品郭惹子的雕塑作品也是其艺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善于运用各种材料进行雕塑创作,如石头、木头、金属等,形式多样,风格各异。
他的雕塑作品融合了中国传统雕塑的神韵和现代艺术的表现手法,富有创意和个性。
在《舞者》、《音乐家》等作品中,他以流畅的线条和饱满的造型表现出舞者和音乐家的艺术魅力,展现了他对艺术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四、书法作品郭惹子的书法作品也备受瞩目,他擅长楷书和行书,笔势遒劲有力,用笔洒脱自如。
石门颂的点画特点
石门颂的点画特点石门颂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之一,由南朝梁代文学家陶渊明创作。
该篇以描写自然景观为主,通过对石门山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以下将从点画特点、结构和表达方式三个方面来解释石门颂的特点。
石门颂的结构合理,段落明晰,使用适当的标题,以增强阅读流畅性。
整篇文章共分为五个段落,每个段落都有明确的主题和逻辑关系。
第一段以“夫石门之山,临之以河”为开头,主要描绘了石门山的壮丽景色。
第二段以“四围环山,蒙茫茫于其间”为开头,进一步展示了山的神秘和壮美。
第三段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为开头,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无限广阔的敬畏之情。
第四段以“惟其有涯,诸有厌之”为开头,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
最后一段以“上智与下愚”为开头,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看法和对人的自然状态的思考。
每个段落都有明确的主题,段落之间的转折自然流畅,有助于读者理解和接受作者的观点。
石门颂的表达方式丰富多样,句式流畅,使用了丰富的词汇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文章中使用了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等,使文章更具感染力和艺术性。
例如,文章中使用了“石门之山,临之以河,河源出焉,奔流不息”等夸张的句子,形象地描绘了山和河的壮丽景色。
另外,作者还使用了一些感叹句和反问句,增强了文章的表达力和感染力。
例如,“山不厌高,海不厌深”,这句话通过反问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广阔无垠的敬畏之情。
此外,作者还使用了一些形容词和动词,如“茫茫”、“奔流”等,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石门颂以自然景观为主题,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文章结构合理,段落明晰,使用适当的标题,增强了阅读流畅性。
表达方式丰富多样,句式流畅,使用了丰富的词汇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这些特点,石门颂展示了作者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和思考的启示。
石鲁《曾忆嘉陵水》作品赏析
石鲁《曾忆嘉陵水》作品赏析作者:徐华来源:《书画世界》2020年第02期石鲁(1919—1982),原名冯亚珩,1919年12月生于四川省仁寿县文公镇。
早年就学于成都东方美专。
1940年赴延安入陕北公学院,成为一位革命艺术家,从事版画创作,后专攻中国画。
石鲁的绘画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以形写神”的写实阶段;“以神造型”的写意阶段;“得意忘形”的大写意阶段,石鲁全力进入文人画的现代蜕变,走向其艺术的高峰。
本文试从石鲁创作《曾忆嘉陵水》册页作品的缘起来探讨该作品内涵及审美特征。
一、《曾忆嘉陵水》由来1975年,石鲁患上了肺结核病,身体病衰,可是他仍然坚持写诗和绘画创作。
这一年春天,石鲁为其老乡郭琦创作四幅册页,《曾忆嘉陵水》图为册页中的一幅山水画。
郭琦(1917—1990),四川乐山人,曾任西北大学校长、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院长,为石鲁的同乡与挚友。
石鲁赠送郭琦的《曾忆嘉陵水》作品,是石鲁晚年不可多得的杰作。
笔者翻阅了大量的资料,以了解该画由来和创作过程。
据郭琦在《画坛怪杰石鲁绝笔之作》一文中回忆:《嘉州山水》(《曾忆嘉陵水》)这幅山水册页作品石鲁是根据回忆创作的。
那一天上午从九点开始,石鲁边磨墨边与他聊天,海阔天空地谈到十一点才开笔。
实际上他是在闲谈中构思。
石鲁平时对求画不轻易允诺,即使允诺了也迟迟不动笔。
他有次题赠友人书法曰“惜墨如金”。
他在落墨之前确是如此,不肯轻易地落墨,总要构思良苦,酝酿足了才下笔。
这幅山水图从上午十一点开笔,完成时已是正午一点,不过两个小时不到,而此画的酝酿构思时间则大大超过作画时间。
随后我们一面吃饭,一面赏画。
他津津乐道当年去大佛寺时,在江边候渡船,听见隔江吆喊:“娃儿,快搬船过来,吃豆花儿!”他是用地道的乐山土话说的。
石鲁的儿子石果对笔者说:“‘文革’期间,我多次陪着父亲去郭琦家吃饭喝酒,郭琦是个美食家,他之前在师范大学,后来去了西北大学。
郭琦也经常带个大笼子(上面是菜,下面是饭和两瓶酒),到美协后院找我父亲。
画作评析|云绕青山飞鸟穿林——齐永志的焦墨山水画
画作评析|云绕青山飞鸟穿林——齐永志的焦墨山水画初见安徽画家齐永志的作品是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全国公安书法美术摄影展”上。
尽管展览上佳作众多,但他的焦墨山水画还是吸引了我的目光。
图一齐永志偏爱焦墨山水画的质朴之美和厚重苍茫之气。
在他看来,焦墨山水画空灵又有实感,契合着自己对待现实生活的态度。
他遍临众多焦墨山水大家的作品,反复揣摩前人笔下的线条、结构和造型,感悟传统文化的精髓。
在手摹心追的过程中,他不断积累自己的笔墨修养,创作出一幅幅古韵浓厚的画作。
他的焦墨山水画大多具有峻拔不屈的气度。
在作品《深谷鸣泉》(见图一)中,他取山之全景,以宏大的构图形式表现高耸的远山、湍急的流水和郁郁葱葱的树木。
画家以写实的表现手法描绘胸中丘壑,使思绪在笔尖自由流淌,将自己的才情和逸气赋予画面,进而带领观者感受自然天地的浩然之气。
此作笔力遒劲,勾勒、皴擦出的山石均具有独特的质感,再现了自然山川的苍劲、雄伟之貌。
画面中的黑与白对比鲜明,蕴藏着力度与内涵。
画家用干中求涩、燥中取润的笔墨展现山水景致的丰富变化,以流畅的线条为画面提供空间感。
图中景物以简寓繁,错落有致。
山民的屋舍在树木间若隐若现,流露出质朴、欢愉的意蕴。
投稿:***************齐永志生于安徽省枞阳县。
那里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出现了许多饱学之士。
在这种文化氛围的熏陶下,他爱上了绘画。
然而,贫寒的家境使他难以获得系统学习绘画的机会。
但他意志坚定,在农事、家务之余笔耕不辍,孜孜以求地探索绘画之路。
为了学习专业绘画知识,他来到文化站工作,利用各类美术培训班开课的机会“偷”师学艺。
至于为什么会选中焦墨山水画,齐永志说:“有一次画完画,盘子里还有些墨,怕浪费了,就用笔蘸着墨画了一幅小画。
画好后发现和以往创作的水墨画不一样,有着独特的韵味。
”自此之后,他便喜欢上了焦墨山水画,而且一画就是14年。
图二齐永志虽生于安徽,但因工作和经济状况的原因从未去过黄山。
李白大鹏赋翻译
李白大鹏赋翻译【原文】:余昔于江陵,见天台司马子微,谓余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
因著《大鹏遇希有鸟赋》以自广。
此赋已传于世,往往人间见之。
悔其少作,未穷宏达之旨,中年弃之。
及读《晋书》,睹阮宣子《大鹏赞》,鄙心陋之。
遂更记忆,多将旧本不同。
今复存手集,岂敢传诸作者?庶可示之子弟而已。
其辞曰:南华老仙,发天机于漆园。
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奇言。
徵至怪于《齐谐》,谈北溟之有鱼。
吾不知其几千里,其名曰鲲。
化成大鹏,质凝胚浑。
脱髻鬣(qí liè)于海岛,张羽毛于天门。
刷渤澥(xiè)之春流,晞扶桑之朝暾(tūn)。
燀(chǎn)赫乎宇宙,凭陵乎昆仑。
一鼓一舞,烟朦沙昏。
五岳为之震荡,百川为之崩奔。
尔乃蹶厚地,揭太清。
亘层霄,突重溟。
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
背嶪(yè)太山之崔嵬,翼举长云之纵横。
左回右旋,倏(shū)阴忽明。
历汗漫以夭矫,羾(gòng)闾阖之峥嵘。
簸鸿蒙,扇雷霆。
斗转而天动,山摇而海倾。
怒无所搏,雄无所争。
固可想像其势,仿佛其形。
若乃足萦虹蜺,目耀日月。
连轩沓拖,挥霍翕(xī)忽。
喷气则六合生云,洒毛则千里飞雪。
邈彼北荒,将穷南图。
运逸翰以傍击,鼓奔飚而长驱。
烛龙衔光以照物,列缺施鞭而启途。
块视三山,杯观五湖。
其动也神应,其行也道俱。
任公见之而罢钓,有穷不敢以弯弧。
莫不投竿失镞(zú),仰之长吁。
尔其雄姿壮观,坱轧河汉。
上摩苍苍,下覆漫漫。
盘古开天而直视,羲和倚日以旁叹。
缤纷乎八荒之间,掩映乎四海之半。
当胸臆之掩昼,若混茫之未判。
忽腾覆以回转,则霞廓而雾散。
然后六月一息,至于海湄。
歘(xū)翳(yì)景以横翥(zhù),逆高天而下垂。
憩乎泱漭(yāng mǎng)之野,入乎汪湟(huáng)之池。
猛势所射,余风所吹。
溟涨沸渭,岩峦纷披。
天吴为之怵栗,海若为之躨跜(kuí ní)。
以石磊山烟云浩渺——简评邢子一山水画新貌
以石磊山烟云浩渺——简评邢子一山水画新貌邢子一山水画《山水清音》自古至今,坚守传统者最怕的就是一头扎进古人堆里,再也不能自拔,对于中国山水画的学习和创作亦是如此。
古人丰富的山石皴法、树木勾勒之巧、人马桥船的布置安排等浩瀚的方法和形式,很容易使学习者深深折服、顶礼膜拜,并深陷其中。
但学习中国画又不得不对前人的程式和作品进行深入的研究,不得不临习经典名作,由此便构成了中国画学习上对待传统和发展的矛盾。
师法古人,而又不可食古不化,在中国画创作方法已十分丰富的当下,确非易事。
创作有古意,而又能推陈出新者,当属少数。
山水画家邢子一便是这少数之一,他多年来苦心经营古人之法,以最朴拙之法学习钻研,量的积累终于使他在画面风貌上突破藩篱,创造出了以石磊山、烟云浩渺,而又充满灵气的山水新貌。
邢子一山水画《探幽图》研究邢子一先生从艺历程,使我深深的体会到了“厚积薄发”的道理。
30年前邢先生在师范学校任教时,以朴素的笔法,一板一眼的学习古人之法,继承山水传统,于精微处多见他对中国山水画古法的尊崇。
而这样对传统扎扎实实的钻研,使得他对古人山水画法的脉络十分清晰,对传统国画山水的笔法极其纯熟,功力很是深厚。
如此的学习和实践也曾使得身为同行和朋友的中美协理事袁武先生很是担心,“担心长此以往会食古不化” 。
但是30年后,邢子一先生在山水创作上的突破也同样令袁武先生大吃一惊,用袁武先生话说:“没想到我的定义下早了,近年来每每读子一的新作,都感觉到‘僵古’的习气日渐退去,空灵新颖的笔墨方式跃然纸上。
”而对于笔者来说,邢先生以石磊山、烟云浩渺的画面新气象更具吸引力。
邢子一山水画《溪山幽居》就以邢先生在成功美术馆展出的这几幅作品来说,《探幽图》《溪山隐读》以似拙实巧的线条,用画石之法累积成山,构成山石主体,辅以草木、舟船、房舍,而成点金之笔。
《探幽图》以一驾舟者使舟进入如“桃花源”一般的世外之境为画面焦点,使画作主题得以全面升华;《溪山隐读》烟云笼罩,溪水、瀑布、小桥、山林隐士成为画面的最吸引观者的地方。
胸中山水活精神 纸上笔墨起烟霞
016文学·艺术《名家名作》·品味胸中山水活精神 纸上笔墨起烟霞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自然山水被赋予人格化,反映了中国传统美学的追求和人文情怀,也映照出人们的基本生命观。
山立其魂,水涵其韵,物具其理,人有其情,无论做人或为艺,应有高境界、大格局,方能通彻圆融,活出味道。
倾情于山水画的画家邢立志,在其独特的艺术语境中不断抒咏着山水气度精神,在不懈的艺术历练中追求内向超越,笔墨灵动,气象氤氳。
一切艺术作品是创作者对人生社会自然的哲思开悟,更是创作者孜孜以求的人生修为和升华。
得及历史底蕴深厚的秦川滋养,又融合了镌刻于骨子里的燕赵遗风,擅长山水画的邢立志便有着别样的气骨和禀赋。
初遇邢立志,略显粗壮,有关西大汉的直硬,但其笔下墨韵灵动圆润,平日相交略觉木讷,但内心情感丰盈,山水俱或,如山川溪流,色彩华光,气象万千。
其严谨不苟,低调务实,艺术创作中映射出其学养、品行、个性、悟性和道德情操等综合性素养。
数十年来,他虚心求学于大师们,不断精研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理论,又双肩清风明月,脚底云烟流霞,或结伴或独行,经常深入秦岭、太行、峨眉、青城等山川中去体悟,以厚养静气和定力。
他坚守初心,厚养理记,又不囿于传统,师古不泥,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得“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每每艺术创作中,笔墨酣畅,不滞不枯,大开大合圆润华滋气象氤氲,清音满胸,神韵悠扬,既能沉雄宏阔,又能空灵通透,旷远高迈,颇得黄翁韵致。
明代屠隆在《画笺》中云:“意趣具于笔先,故画成神足,庄重严律,不求工巧而自得其妙处。
”国画大师黄宾虹先生亦云:“艺术流传在精神,不在形貌,形貌可学而至,精神由领悟而生。
”常观其山水画作,深翟党社《山有小房三两间》 邢立志/作017胸中山水活精神 纸上笔墨起烟霞|翟党社《千里云山暮》 邢立志/作《雨横暮月云绕山》 邢立志/作018文学·艺术《名家名作》·品味邢立志,别署石东,一碗斋主,自由画家,1962年出生,祖籍河北。
邢亚洲山水画气韵古雅、笔墨刚健、气势磅礴、意境深远
邢亚洲山水画气韵古雅、笔墨刚健、气势磅礴、意境深远邢亚洲,字石屿,号白云居士。
河北祁州人,现居北京,早年跟随著名油画家魏奎仲先生学画,毕业于河北工艺美院。
2003年拜著名山水画家白庚延先生为师,并收为入室弟子。
2009年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著名山水画家吕云所工作室研修,2010年3月入清华美院著名彩墨山水画家施云翔工作室研修并担任助教。
2015年3月入中国画艺术创作院跟随著名人物画家张道兴先生、著名山水画家程振国先生、著名山水画家张复兴先生研修学习至今。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公安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北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筠海画院副院长、中国三峡画院一级美术师。
▲《太行秋韵》尺寸:360×145cm▲《江南之春》尺寸:240×90cm他善写大幅山水画,其作品给人第一感受就是笔墨的张力。
在他的笔下,山川树木、云水最具生命力。
塑造物象时,他努力让物象的“形”展现笔墨的力度与美感。
他用笔精严,点画到位,线条或粗如树,或细如丝,皆劲健挺拔,形成了坚实中透空灵,狂放中见厚重的画风。
在他的画中似洒脱不羁的笔墨,实则蕴涵了一定的法度。
观他的《太行秋韵》,气势磅礴,绝壁凌空,巍然屹立,云涌山奇,瀑布飞流而下,用笔苍键。
他所勾画的太行山顶天立地,表现出大山的雄强气势和坚定的品格。
▲《净土》尺寸:240×125cm▲《雲舞青城山》尺寸:240×125cm仔细品读邢亚洲的山水画,我深深的体会到画中深刻的文化内涵。
他自己认为,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天”与“道”是相连共生的;“天”虽不可知,但“道”却可循可知,只有敞开胸襟,用心去体味才能真正的悟道。
他坚持以“道”为本,师法造化,用不同的墨趣表达“意象”的空间图景,从而形成天真率意,了然于心,情中带理的绘画特点。
▲《春雪》尺寸:240×145cm▲《雪夜》尺寸:180×70cm▲《大墅藏幽》尺寸:360×125cm▲《山重水复》尺寸:130×360cm▲《石上泉声》尺寸:360×140cm▲《峡谷幽情》尺寸:130×360cm▲《拓荒者》尺寸:240×90cm▲《太行烟岚》尺寸:120×240cm 附:一、邢亚洲与白庚延老师照片白庚延给邢亚洲示范授课二、邢亚洲国画作品选国画作品《晨钟》240×180cm国画作品《大壑清音》240×120cm国画作品《大野苍幽》240×180cm国画作品《溪绕苍岭》240×120cm国画作品《江河留不住大海作波涛》200×200cm国画作品《流水清音韵苍山》240×120cm国画作品《山深云满屋》240×180cm国画作品《深谷幽居》200×200cm国画作品《太行炊烟》200×200cm国画作品《远去的足音》200×200cm国画作品《山寨初雪》360×120cm国画作品《山重水复》240×90cm国画作品《石上泉声》360×140cm国画作品《太行秋韵》360×120cm国画作品《太行烟岚》240×90cm国画作品《飞泉》360×140cm其山水画作,在笔墨之间,尽展画理诗书之内涵,在线条律动之中,承源古法,取笔雅正,丹青诗蕴,自然洒脱。
杨振纲诗品解
杨振纲诗品解杨振纲,字少伯,生于清朝末年,以隶书著称于世。
除此之外,杨振纲还是一位诗人,其诗风格刚健雄奇,以少见的恢弘气势和朴实自然的语言打动人心。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杨振纲的诗品解。
一、杨振纲的诗风格杨振纲的诗风格简洁、恢弘、雄奇,具有很高的韵律美和音韵美,且语言自然、通俗易懂,富有朴素真挚的情感。
他的古文和隶书同样都融合了强烈的人文情感和文艺特质。
二、杨振纲的代表作品杨振纲的诗歌作品涉及多个方面,其中不乏精品杰作。
以下是几首较为代表性的作品:1.《塞下曲》“九月牧羊天,风吹白草庐。
晨露洒金铺,野花如锦缕。
露珠滚泥犀,飞草直黝渌。
空山无通路,不见鸟飞渡。
黄叶落谷风,游子问安否。
愿君扶一杯,异乡终日忧。
”2.《天都峰行》“人在天都峰,仰望楚峰高。
宿云入窗庭,夜月离楼道。
静夜听孤鸟,寒霜似藤蔓。
我来江南游,天子向南望。
”3.《水调歌头·重添酒》“重添酒,又聚首。
乐事良无限,莫惜花儿尽。
空留青冢何足数,正是愁人万事虚。
”三、杨振纲的诗品解1. 抒发深情:杨振纲的诗歌中流露出浓浓的深情,其作品中往往写的是他的故乡、亲友和自己的人生经历。
如《夜泊牛渚怀古》描写了他远离故土,思念家乡的情怀;《祭李白文稿》则是对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歌颂和追思。
无论是对好友送别、慰问亲友,还是对故乡、春景、秋思的留恋,在杨振纲的诗歌中都有其深情蕴含。
2. 强调自然:杨振纲在诗歌中更注重自然,他把自然融入到诗歌中,重点描述自然的美妙与力量,如《塞下曲》将秋景妙趣横生地描绘出来;《天都峰行》则把瑰丽的自然风光展现无遗。
3. 凸显文学特质:杨振纲热爱文学,诗歌中频频引用古典文化和名人轶事,如《赴池州省举赋得山居》的开头“风景一脉绝鱼园”就是对苏轼《六一公遇潘云诗》的借鉴,并在其中溶入了自己的思考。
总的来说,杨振纲的诗歌不仅注重情感表达,还具备音韵优美、深刻哲理、咏史歌功等文学特质,值得我们学习探讨,并在自己的创作中钻研借鉴。
语新意奥 楚韵今情——石纲山水画观后
了沉郁而绮丽 ,苍茫而清新 ,冷峻而热烈和恢宏而灵变 。
不能说走 向成熟 中的石纲 山水画毫无瑕 疵 ,比如在 中西艺
伟 博大的精神与追求视觉的现代观念统一起 术语言的化和上有时 即未免生硬 ,这是需要他 继续完善 的。然 来。 而 ,石纲在传统异常丰厚几乎 窒息创造 的山水画领 域 ,在精 勤 稍后 ,敏悟多思的石纲可能受到楚 帛画 不懈的求索 中,终于形成 了 自具一格 的渊源 于传统又刷新 了视 或汉晋壁 画 的启 发 ,也 可能在绘 境 、文 心 、 觉观念 的艺术语 言 ,并且这种 不难与观 者沟通 的个性化 语 言 ,
比,造成 全然不同前人的语 言方式 。从而在 的结 构与时空的叠压 。在这种不乏具象又若有抽象 、未远离 自
《 萌动的峻l I J J 中谷》 等作品中造成强大 然景物形态却趋于别有意味的半符号化 的语言境象 中 ,透露 出 画家的创造性想象 已在与宇宙意识和历史意识 的合 一 中,寄托 了敏感 心灵在世纪风云和物欲高涨 中的抑郁 、低 回 、静化与 寻 找精神家园的绮梦 ,表达 了 自由精神对 已知世 界的艺术驾驭 和 的气势 、单 纯 的境 象和整 体 的视觉 冲击力 。 这种迹 近北 方雄 厚 山水的作品 ,尽管拉近 了 远景务求雄强伟峻而减弱了前一阶段 的灵动 ,
“ 心境 ”与营造 “ 心象 ” 。但是 , 自从强 调 术 语言与精 神境象 的互 动 中一再刷新 自己 艺术本体 和看重艺术语 言 的认 识发生影 响 以来 ,一种 以为 中国画 的现代 化关键在 于
的艺术面貌 ,在近年 推出雄诡 、幽秘 、古 朴的引人 瞩 目的风格 之前 ,已经历了两个
9 8 0 年代后期 的第 一阶段 ,石纲 已 变传统形 态为现代 形态 的似是而非 的主张 阶段 。1 渐进笼罩 了画坛 。于是 ,不少志在 现代化 能使用训 练有素 的娴 熟笔墨生动 而贴切地 而锐意创 新的画 家 ,对语 言媒介 的积极探 描写大 自然的微妙变 化 ,同时寄寓个人 的 索与试 验大大超 过了对精 神 内蕴 的追 求与 切身感受 ,这时他使 用 的笔 墨语 言仍然是
当代著名书画家风采:邢振龄
当代著名书画家风采:邢振龄邢振龄老师简介邢振龄1933年出生,著名民俗画家,家乡山东乳山,北接烟台,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荣誉理事,中国国际工艺美术师协会副会长,中国琉璃厂画院常务副院长,中华文学基金会理事,曾任版画家协会常务理事,其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以水墨民俗画著称,其创作广见于各艺术报刊,是家喻户晓的、集诗书画印于一体的、具有个人独特风格的书画名家。
邢振龄老师自述一九三三年我出生在山东乳山一个农民家中。
从小爱写爱画,晴耕雨读。
一九四九年来北京,因家中贫寒,无条件就读,便在勤工检学之余,自学搞些版画和泥塑,版画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有的曾获奖和被收藏,并被选为版画家协会常务理事,只可惜事未理成,就沦为左派的反面了。
一九九三年退了休,我暗下决心,要把失去的岁月追回来。
于是我拿起画笔,晨起舞墨早,夜读掩卷迟。
十指起茧,废稿成堆。
画作被媒体所关注,多家报刊相继刊出了我的作品和传记,还在国际绘画大赛中获得了金奖,并被评为『世界和平文化使者』。
我以敬老爱老为题材出版发行了各种诗文画集。
己丑年伊始,在琉璃厂展出了我的『邢振龄孺子牛画展』。
没成想此一举动京城,被人们称为『子恺再现』。
相继又办了『人间情味水墨大展』此展三百余幅,不到一周被抢购一空。
其实人生有许多事情常常是一种机遇。
有时劳而无功,有时一举成名。
我曾当过记者,文章等身,能有几篇佳作?我当过总编,阅稿无数,然有几件永存?我当过教授,也有弟子三千,不知今在何方。
如今人们称我为画家,并担任一家画院的常务副院长,不知能否留下几幅逸品……邢振龄老师作品欣赏邢振龄老师作品欣赏邢振龄老师作品欣赏邢振龄老师作品欣赏邢振龄老师作品欣赏邢振龄老师作品欣赏邢振龄老师作品欣赏邢振龄老师作品欣赏邢振龄老师作品欣赏邢振龄老师作品欣赏邢振龄老师作品欣赏邢振龄老师作品欣赏邢振龄老师作品欣赏邢振龄老师作品欣赏邢振龄老师作品欣赏邢振龄老师作品欣赏邢振龄老师作品欣赏邢振龄老师作品欣赏邢振龄老师作品欣赏邢易眼中的爷爷三年前,爷爷用我的作文给他的画集作序,那年我上四年级。
清代画家奚冈的山水书画作品赏析
清代画家奚冈的山水书画作品赏析奚冈工书画,擅篆刻治印,为浙中画家巨擘。
原名钢,字铁生、纯章,号萝龛、蝶野子,别号鹤渚生、蒙泉外史、蒙道士等;寓居浙江杭州西湖,原籍歙县(今属安徽)。
不应科举,寄情诗画,山水花石,逸韵超隽。
曾游日本,名噪海外。
刻印宗秦、汉,与丁敬、黄易、蒋仁齐名,号“西泠四大家”。
并与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合称“西泠八家”。
奚冈少时天资聪慧,喜丹青,因家贫无钱参考古人墨迹,便留连于裱画铺中,细心观摩名迹中的山川林壑,骨法用笔,默记于心,归而摹写,如此往返多次,直至形态逼肖后乃止。
勤能补拙,终得正果。
奚冈在书画篆刻上有极高的天赋,但性格上旷达耿直,豪迈不羁,不喜喧闹,一生只与陈鸿寿等有限的几个朋友交往。
他还不求功名,藐视权贵,终老布衣,对科举应试漠然置之,弱冠时方应童子试(古代科举录取秀才的初级考试),时年恰逢乾隆皇帝南巡至浙江,杭州行宫中的白粉墙急需绘图装饰。
因奚冈画名显赫,性情耿介,知府王瑞竟遣公差将他拘系至墙前,勒令其速速画壁。
奚冈傲骨嶙峋,不畏权贵,在粉墙下居三日,不动一笔,并正色道:“头可断,画不可得。
”差役无奈,说:“你哪里是童生,你是铁生!”成为艺林奇闻。
奚冈如此个性,可谓胆大妄为,敢不给皇帝面子,乃旷世奇人。
奚冈书法一赏:奚冈《隶书华言妙句七言联》纸本隶书浙江省博物馆藏奚冈《行书六砚斋笔记二则轴》纸本行书浙江省博物馆藏奚冈《檀园论书轴》纸本行书上海博物馆藏奚冈《草书轴》纸本草书湖北省博物馆藏奚冈《隶书傅玄席铭横幅》纸本隶书安徽省博物馆藏奚冈《行书录论书语扇面》纸本行书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奚冈山水画作一赏:奚冈篆刻一赏:奚冈篆刻推崇丁敬,却没有丁敬的豪健,拙中求放,偏于秀逸,方中求圆,风格与黄易接近。
行书边款也非常精彩,与蒋仁有异曲同工之趣。
著有《冬花庵烬余稿》、《蒙泉外史印谱》。
北韵南风出逸奇-----王子龄山水画新作品读
北韵南风出逸奇-----王子龄山水画新作品读王子龄先生是我2007年在中国国家画院程大利导师工作室研修时的老学长,来自书画之乡安徽萧县,来进京学习之前,他已经在书画艺术上游弋多年,他本人及作品在安徽、江苏等地已有很大的名气。
他为人儒雅谦和、踏实稳重,外刚而内秀,拥有艺术家所特有的敏锐。
当时他已经年近六十,在艺术和生活上打破原先的模式,毅然北漂,从中不难发现他对艺术的热忱和积极进取的人生精神。
后来,王子龄先生又在国家画院追随程大利先生攻读课题班,结业之后,长期往返北京、徐州,师传统、师造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写生、讲学、游历、参访,一下子又过去十多年,在艺术上也是在不断的提升和飞跃。
他的这些履历,让我想起了当年白石老人的“五出五归”,想起宾虹先生说的“三眠三起”。
经过这些年的苦志奋斗、沉潜进修,现在王子龄再拿出新的作品,展示在世人面前,真可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当我展开一幅幅王子龄先生的山水新作的时候,确实是心灵为之震撼。
其体现出的笔墨品格的高古超逸和艺术技法的娴熟丰富,完全到了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自由境界。
他的新作,融合了北韵南风,既有北派山水雄浑苍茫的丘壑,又有南宗山水灵奇淡雅的笔墨,结合的非常好。
以王子龄生长及长期生活的萧县、徐州这一片地域而言,在地理上也处于南北交界之地。
这里可以看出地域文化南北交融对王子龄的影响,同时也可以看出王子龄在艺术风格取向上的一种自觉。
“南北宗论”曾是中国山水画史论中一个聚讼纷纭的话题,但是对于王子龄这样具有胸襟抱负的艺术家来说,不拘南北之界限,而集南北之优长,这才是有大智慧的体现。
具体在取法上,王子龄早年学北宗刘、李、马、夏一路。
用笔大刀阔斧,皴法上多用大小斧劈,注重丘壑空间的营造。
画的总的来说也相当不错。
如果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作为一个地方上的知名画家来说,也足够了。
可是王子龄不满足于此,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他也感到要求变、寻求突破。
可是要如何变,一度使他困惑。
贺敬之诗歌
贺敬之诗歌贺敬之(499年-545年),北魏文学家、政治家、历史学家。
他早年拜辞孝武帝率领同学诸葛长民等,迁居子阳(今山西夏县),以写作为主要职业。
贺敬之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还是一位非常出色的诗人。
他的诗歌铿锵有力,情感深沉,历史风貌浓厚,展现出了中古时期相对独立的文学和艺术风格。
诗人们对他的评价是:“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下面是我对贺敬之部分诗歌的赏析与解读。
《题砚山庙》“砚山无尘处,庙宇有香销。
古塔犹含月,清潭不拟桥。
”贺敬之写下这首诗歌,描绘了砚山庙的景象。
砚山,是关于文房四宝之中“砚”的起源地,庙宇中的香祖自然不必赘述。
诗中“砚山无尘处”与“庙宇有香销”之间,一派古香古色、静谧和祥和。
诗人将砚山、庙宇与星月、潭水都作为具象的形象,语言笔力优美,让人感受到道家对于山水和精神文化的崇拜。
《东篱九首》之一《梦以赋天与》“唤来未得见,孤鹤渐飞远。
嵩阁孤云重,绝顶势不岩。
”这是《东篱九首》之一,表达了诗人在梦中所想的奇妙图景。
从“唤来未得见”可以看出诗人渴望拥有一派天籁之音。
而“孤鹤渐飞远”一下子把我们拉回了现实,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无奈和茫然。
嵩阁的孤云,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寂寥和落寞,绝顶的境地切合诗人对于天才和境界的追求。
《咏春风九首》之三《坐听春雷辣得人》“山作堰,流作泉,泉水何妨桃花苑。
百卉纷纷含晓露,万条尽日不离绳。
”这首诗从水的角度来描述春风,表现出水景和植物缠绕在一起的特殊景观,色彩十分鲜明。
诗中“山作堰,流作泉”,以山水为线索,传达出对于春风爱之深、恨之切的情怀,显示出诗人对于春风美好的阐发。
《满江红·登高九日》“风劲数旬花落尽,翻成云雾随风行。
半壁河山谈笑中,有情谁与共衰荣。
”这首词堪称是贺敬之的代表作之一,运用像山、象征、隐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将“颂扬一代风华的英雄形象”、“寻求自由的人生态度”、“追求人生真谛的深情寄托”交织在一起,表现出诗人对人生的真切思考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张择端作品鉴定
张择端作品鉴定张择端(1669年-1736年),字景年,号邓冈,清代著名画家。
他出生于江苏扬州,是康熙年间的画坛巨擘,同时也是继四王(八大山人、石涛、郎世宁、唐寅)之后的又一重要画家。
张择端以山水画著称,他的作品充满了浓厚的江南风格,细腻入微、构图严谨。
本文将对张择端的作品进行鉴定和评价。
一、作品鉴定1.1 《山村溪口》《山村溪口》是张择端的代表作之一,它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山村景象。
画面上绘制了一条曲折的小溪,溪水清澈见底,两旁青山环绕。
山村民居散落在山间,悠闲宁静的氛围让人感到宜居。
整幅画采用了传统的中轴对称构图,色彩鲜明而不失柔和,画面中的细节处理精细入微,给人以深深的山水意境。
1.2 《渔舟唱晚》《渔舟唱晚》是张择端晚年创作的一幅作品,它描绘了渔船在湖泊上荡漾的场景。
画面上可以看到两只小船停靠在岸边,一位渔民手持竹竿正在捕鱼,而湖面上夕阳的余晖映照下,微风吹拂,水波荡漾。
整幅画运用了略带抽象的手法,抓住了湖光山色的精华,给人一种宁静而恬淡的感觉,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崇敬之情。
二、作品评价2.1 山水意境深远张择端的作品以山水画为主,他通过对山川河湖的描绘,展现了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
他的作品鲜明而灵动,所营造的山水意境深远,能够让人沉浸其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与宁静。
他擅长运用墨色和水墨渲染,给人以恬静、悠远之感。
2.2 构图严谨,手法独特张择端的作品构图严谨,他善于通过线条的运用来表现景深和空间感。
同时,他对整个画面的处理非常细腻,能够准确地把握不同元素的位置和比例。
他的画中物象饱满,用笔自由奔放,墨色浑厚中含有苍劲有力的韵味,给人一种磅礴之感。
2.3 细节处理精细入微张择端的作品在细节处理上极为注意,他能够将人物、建筑、植物等元素描绘得栩栩如生。
他的用笔细腻,注重捕捉光影的变化,使整个画面增添了层次感和生动感。
通过细腻入微的细节处理,他能够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氛围,让作品更加丰富和有趣。
邢小刚水墨骏马艺术的时代气息
邢小刚水墨骏马艺术的时代气息没有哪一种动物能像马一样,直接参与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
马高贵雄浑,形态优美,人们爱马、赞马、画马,以马喻人、以马寄情。
中西历代画马名家层出不穷,表现出不同时代对马审美和画马艺术的追求。
画家邢小刚教授的水墨骏马艺术,中西结合,以墨为骨,表现出新时代画马艺术的审美追求和时代精神。
在中国历史上,从周穆王游昆仑时的“八骏图”,再到秦朝兵马俑的战马,汉代画像砖中人与马的故事,再到唐朝李世民骑过的“昭陵六骏”等,记载马为人类历史做出的贡献。
在中国美术史上,唐代画家曹霸、韩干将马的千姿百态展现在画中;金代画家赵霖将马的浑厚古朴刻画在纸上;北宋画家李公麟的鞍马画表现出时代人文情怀;元代赵孟頫、赵雍、赵麟祖孙三代人画马,内含儒雅文质之气;清代画家郎世宁用西方的造型与中国传统的渲染结合,所画的骏马雍容华贵,打开了画马艺术中西结合的大门。
现代画家徐悲鸿将马的解剖结构融入到中国水墨画之中,开启了水墨马艺术的新时代。
历代画马名家的画马艺术作品,反映出每个时代对马文化、马审美的追求。
画家邢小刚教授的水墨骏马艺术,在继承了中国传统水墨技法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大胆地将中西结合的艺术探索推向一个新的方向,表现出新时代的气息、新时代的精神。
邢小刚1988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先后在江苏省文化艺术界联合会任美术编辑、台湾省东海大学任美术教师、南京林业大学任美术教师、三江学院任艺术学院院长、金陵科技学院任艺术学院院长。
在长期的艺术创作与艺术教学过程中,创作了大量的美术作品。
他是一个创新渗透到骨子里的画家,他的水墨骏马作品不拘一格、自成一体,这是他长期坚持艺术贵在创新的创作方向之结果。
在大学毕业的那一年,他创作了一大批“唐三彩”陶板绘画作品,并在南京举办了第一次个人画展,画展作品中的《对话》、《悟》、《花》等,都反映出大学刚毕业的邢小刚就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古老的“唐三彩”技艺与现代造型手法和创作理念相结合,呈现出新的面貌。
石象斌南陵山水读后感
石象斌南陵山水读后感
摘要:
一、引言
二、石象斌的《南陵山水》概述
三、《南陵山水》的艺术特点
四、《南陵山水》的启示
五、结论
正文:
一、引言
石象斌是一位当代著名的画家,他的作品《南陵山水》以独特的艺术手法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江南山水画卷。
作为一名中文知识类写作助理,在欣赏完这幅作品后,我深感震撼,对于这幅作品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
二、石象斌的《南陵山水》概述
《南陵山水》是石象斌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景。
画面中,山峦起伏,水波荡漾,树木葱茏,房屋错落,一派宁静美好的江南景象。
画家巧妙地运用了光影和色彩,使得画面更具立体感和生动性。
三、《南陵山水》的艺术特点
1.构图独特:石象斌在构图上运用了对比和呼应的手法,使得画面既富有变化又和谐统一。
画面中的山峦、水面、树木、房屋等元素相互呼应,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韵律感。
2.色彩运用巧妙:石象斌在色彩运用上,以传统的黑白灰为基础,融入了
淡淡的色彩,使得画面更具生机和活力。
3.线条运用生动:石象斌的线条运用富有节奏感和力度感,使得画面更具生动性和立体感。
四、《南陵山水》的启示
《南陵山水》给我带来的启示是,艺术的价值在于发现和表现生活中的美。
石象斌通过自己的笔触,让我们看到了江南水乡的美,这种美不仅仅是自然景色的美,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美,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
五、结论
总的来说,石象斌的《南陵山水》是一幅具有高度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的作品。
荆浩及其山水画理论
荆浩及其山水画理论郭可悫摘要:荆浩是晚唐五代时期杰出的山水画画家,河南沁水人。
沁水今属河洛地区的济源市,该市城东北15里的谷堆头村,现存荆浩墓遗址。
他的作品被后人推许为最高等次的作品。
他还留下两篇文章谈论山水画技巧,在前人的基础上大大前进了一步,长期为后世所遵循。
无论从实践还是从理论来说,他在我国美术史上都占据着极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荆浩;山水画;理论荆浩是晚唐五代时期杰出的山水画画家。
北宋刘道醇把画家由高到低分为神品、妙品、能品几个等次,把荆浩列为山水门的神品,记载他的事迹说:“荆浩字浩然,河南沁水人,业儒,博通经史,善属文。
偶五季多故,遂退藏不仕,乃隐于太行之洪谷,自号洪谷子。
”“河南沁水”一本作“河内沁水”,今属河南济源市,该市城东北15里的谷堆头村,现存荆浩墓遗址。
太行山洪谷属于林虑县,即今河南林州市,当时归相州(治今河南安阳市)管辖。
相州青莲寺僧大愚请求荆浩为自己作画,寄诗说:“大幅故牢健,知君恣笔踪。
不求千涧水,止要两株松。
树下留盘石,天边纵远峰。
近岩幽湿处,惟藉墨烟浓。
”这位僧人要的是一幅巨大的松石图,以矗立于石崖上的两棵松树为主题,淡淡的远景为峰峦起伏,朦胧的近景是水墨涂抹的烟岚。
荆浩完成这幅命题画,作诗一并交差,诗云:“恣意纵横扫,峰峦次第成。
笔尖寒树瘦,墨淡野云轻。
岩石喷泉窄,山根到水平。
禅房时一展,兼称苦空情。
”诗中交代自己这幅画的命意,实际上是在讲作画的技法;交代这幅画的寓意,不但寄托着禅机玄理,而且还是自己处世态度的流露。
唐末僧圆绍扩建开封夷门仓垣水南寺,由唐僖宗题赐院额曰“双林院”。
后来荆浩来到开封,应邀为该寺绘制“宝陀落伽(普陀洛伽)山观自在(观世音)菩萨一壁”。
[1]荆浩作画,擅长山水,兼工人物。
古代文献提到他的作品有50多幅,主要是山水画,人物画很少。
山水画作品,《图画见闻志》记有四时山水、三峰、桃源、天台;《宣和画谱》记有夏山图四、蜀山图一、山水图一、瀑布图一、秋山楼观图二、秋山瑞霭图二、秋景渔父图三、白蘋洲五亭图一;《中兴馆阁储藏》记有江村早行图、江村忆故图;《襄阳志林》、《云烟过眼录》、《铁网珊瑚》、《珊瑚网》、《清河书画舫》、《图画精意识》、《平生壮观》、《式古堂书画汇考》、《石渠宝芨》、《庚子消夏记》等记有渔乐图、秋山图、山庄图、峻峰图、秋山萧寺图、峭壁飞泉图、云壑图、疏林萧寺图、云生列岫图、溪山风雨图、楚山秋晚图、仙山图、长江万里图、庐山图、匡庐图等。
石磊的山水画充盈着一种山魂的警醒与灵动,厚道、苍茫、雄浑
石磊的山水画充盈着一种山魂的警醒与灵动,厚道、苍茫、雄浑青岛崂山,因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崂山道士》而名扬四海。
现代山水画家石磊、则因数十年坚持画崂山而名之。
泼彩弄墨巧成趣石磊,1980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院,从事工艺美术专业多年,专业画家。
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山水画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三峡画院副院长,世界华人书画家联合会副院长,京华蓝天书画院副院长,北京市民建会员等职。
幽谷清音1990年开始崂山写生与古石刻研究;1997年作品“崂山颂”入选文化部与全国美协举办的“世界华人书画展”;1997年山东卫视拍摄专题片“那山、那海、那人”,介绍石磊崂山写生及创作佳绩。
1999年作品“潮音瀑”入选文化部与中国美协举办的“庆祝建国五十周年山水画展”。
1999年作品“崂山飞瀑”入选文化部与中国美协举的“迎澳门回归画展”,并获优秀作品奖。
八仙墩1999年作品《康有为诗意》入选文化部与全国美协举办的“鑫光杯”、“迎澳门回归画展”,并获优秀作品奖。
1999年由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青岛电视台联合拍摄八集《崂山风光片》,其中,第五集专题介绍《石磊十年崂山写生》。
2003年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专题介绍石磊与崂山十二景创作。
曾在烟台、青岛、北京、兰州、深圳等地举办个展。
先后应邀出访法国、荷兰、德国、新加坡等国办展及学术交流,其作品被国内外友人广泛收藏。
近年来已陆续出版专著《石磊画集》《石磊崂山作品选》《石磊山水画集》等多种。
登高望远石磊其人,本名孙玉国。
1947年出生于山东烟台海阳普通农家。
务过农,当过店员和美工。
1980年结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从此走上了专业画家之路。
1990年他为了亲近自然,了解崂山,又舍弃艰苦创造的家业,离开繁华的都市烟台,去青岛崂山。
在海拔数百米的深山沟里购置了一处农家小院,开始了他画崂山的艺术苦旅中的长途跋涉。
涉足坐看峰岭晚,举目遥望海云平。
崂山的大大小小的峰峦,无不留下他寻觅的足迹。
邢建君国画山水艺术展
邢建君国画山水艺术展邢建君:1949年生人,出身于世代农耕之家“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借用这千古名句,评品邢建君先生的黄河系列国画作品,窃以为再恰当不过。
那奔流不息大气磅礴的滔滔黄河,那气冲霄汉一泻千里的壶口激瀑,在他笔下表现得雄放恣肆酣畅淋漓,为李白诗篇作了最好的注脚。
邢建君,1949年生人,出身于世代农耕之家。
年幼时,即表现出对绘画异常的喜好,枯枝当笔,大地作纸,描摹涂画,却也有板有眼。
1967年入伍后,凭着幼时的一些绘画功底,在部队以画主席像而闻名,得到时任《解放军画报》编辑董辰生先生的悉心指教,绘画技艺有了相当程度的提高。
退伍后进县美术公司工作,从我县名家孟宪和先生研习国画,临摹古代名家名作,打下了坚实的功底。
及至后来到乡镇文化站工作,结婚生子,成家立业,不论生活困顿,抑或事业渺茫,他都不曾放下手中的画笔,始终坚持、坚持,再坚持,终于在近几年获得了丰硕的成果。
他的《民族魂》、《涛声十里出龙门》、《八月涛来水作山》、《天下黄河一壶收》等国画作品先后在人民日报社、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主办的大型展览、赛事中荣获大奖,得到业内专家与藏家的广泛好评与青睐。
其间他所走过的道路,用一句话概括可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同样一句话概括他的绘事,可以说厚积薄发,大器晚成。
邢建君的画作以写意山水为主,兼攻花鸟。
他没受过科班美术教育,学习绘画全凭坚韧不拔的求知精神及刻苦磨炼,努力提高驾驭笔墨的能力,他对传统的勾、皴、擦、点、染等手法娴熟于心,无论摹山画水,抑或应物赋彩,皆能驾轻就熟,挥洒自如,古人云“天道酬勤”,邢建君靠的就是这个“勤”字。
他以清代丁皋的话为座右铭:“多画,多则熟,多则专,多则精,多则悟。
”邢建君确实悟出了山水画的新境界。
他的山水画属北方派系,黄河、壶口瀑布、太行山为他主要表现的意象,经常出现在他的笔下,映射出北方山水的雄阔与壮伟。
然而他的创作绝不是哪一座山、哪一方水的简单写实,而是他把诸多山水纳于胸襟之后“综而括之”的加工与提取,使之比真山真水更典型、更集中、更具美感效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邢子一山水画《山水清音》
自古至今,坚守传统者最怕的就是一头扎进古人堆里,再也不能自拔,对于中国山水画的学习和创作亦是如此。
古人丰富的山石皴法、树木勾勒之巧、人马桥船的布置安排等浩瀚的方法和形式,很容易使学习者深深折服、顶礼膜拜,并深陷其中。
但学习中国画又不得不对前人的程式和作品进行深入的研究,不得不临习经典名作,由此便构成了中国画学习上对待传统和发展的矛盾。
师法古人,而又不可食古不化,在中国画创作方法已十分丰富的当下,确非易事。
创作有古意,而又能推陈出新者,当属少数。
山水画家邢子一便是这少数之一,他多年来苦心经营古人之法,以最朴拙之法学习钻研,量的积累终于使他在画面风貌上突破藩篱,创造出了以石磊山、烟云浩渺,而又充满灵气的山水新貌。
邢子一山水画《探幽图》
研究邢子一先生从艺历程,使我深深的体会到了“厚积薄发”的道理。
30年前邢先生在师范学校任教时,以朴素的笔法,一板一眼的学习古人之法,继承山水传统,于精微处多见他对中国山水画古法的尊崇。
而这样对传统扎扎实实的钻研,使得他对古人山水画法的脉络十分清晰,对传统国画山水的笔法极其纯熟,功力很是深厚。
如此的学习和实践也曾使得身为同行和朋友的中美协理事袁武先生很是担心,“担心长此以往会食古不化” 。
但是30年后,邢子一先生在山水创作上的突破也同样令袁武先生大吃一惊,用袁武先生话说:“没想到我的定义下早了,近年来每每读子一的新作,都感觉到‘僵古’的习气日渐退去,空灵
新颖的笔墨方式跃然纸上。
”而对于笔者来说,邢先生以石磊山、烟云浩渺的画面新气象更具吸引力。
邢子一山水画《溪山幽居》
就以邢先生在成功美术馆展出的这几幅作品来说,《探幽图》《溪山隐读》以似拙实巧的线条,用画石之法累积成山,构成山石主体,辅以草木、舟船、房舍,而成点金之笔。
《探幽图》以一驾舟者使舟进入如“桃花源”一般的世外之境为画面焦点,使画作主题得以全面升华;《溪山隐读》烟云笼罩,溪水、瀑布、小桥、山林隐士成为画面的最吸引观者的地方。
《溪山幽居》《山水清音》山石的积累与上相同,但就画面章法布局而言又有不同。
《山水清音》画面呈现一种开阔之境,山石奇峻,上覆以颜色,其湖面又平如铜镜,可见山之倒影,树木葱郁却又不遮挡烟云之妙、山石肌理。
山峰的奇、云雾的流动与水的平静形成对比,画面呈现一种静中有动的清雅、奇绝的韵律感。
《溪山幽居》则使得群山隐逸在繁茂的草木之中,画面以墨为主,溪水潺潺、幽居清雅,可引人入胜。
邢子一山水画《溪山隐读》
邢子一先生的山石皴法,用笔大拙似巧,融刘松年、李公麟、萧昭、倪瓒等人之法,似斧劈犹如折带还如鬼面,取古法山水诸家之精要,看似松散自由但其脉络章法可循,可谓脱胎换骨于“古法”,而又推陈出新,使其山水更具时代性格。
画作虽多烟云浩渺、树木繁茂但毫不影响山体的脉络表现;以石磊山,石头的块面结构更加凸显,山水的肌理脉络得以强调,从而呈现出了一种山石奇险、脉络清晰,而又草木丰茂的画面效果。
方法上的创新和突破也能见画家长期对中国山水画探究的成果,更能突显画家在中国山水长期研究中,对自然
大道与笔墨之法融合的实践,是画家邢子一内心山水灵性境界的表达。
(文/成功书画家网神州诗书画报记者冯宜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