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挑战当代社会思潮中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的伦理道德碰撞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的伦理道德碰撞伦理道德是社会发展的基石,不同时期的伦理观念以及道德准则常常受到各种思想流派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理论,对于当代社会的伦理道德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与碰撞。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伦理道德之间的关系,以及由此所引发的问题与挑战。
一、马克思主义对伦理道德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社会理论,其核心思想是关注人的解放和社会公平正义。
马克思主义对于伦理道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价值观念的更新:马克思主义强调劳动者的利益和权益,提倡公平、平等和社会正义的原则,对传统的封建伦理观念进行了批判与否定。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对于当代社会的伦理道德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
2. 阶级斗争与道德观念: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阶级斗争的结果,而道德观念则是阶级斗争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对传统道德观念的批判引发了对于伦理道德的重新反思,使其与阶级利益有机地联系起来。
3. 社会价值与个体利益的平衡: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价值的实现,但也不忽视个体的利益和自由。
这种平衡努力使得马克思主义对于伦理道德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框架。
二、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伦理道德的碰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与实践在不同的国家和社会中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反应与对抗,这也引发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伦理道德碰撞的现象。
1. 价值观念冲突:马克思主义中强调的社会公平、平等和正义观念与当代社会中追求个人成功、个体主义价值观的冲突。
这种冲突常常导致伦理道德观念的不一致和分歧。
2. 消费主义与社会公德:当代社会普遍存在的消费主义倾向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念之间的冲突。
作为一种社会思潮,消费主义强调个人享乐和物质追求,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公德观念形成了对立。
3. 个人权益与社会责任:马克思主义倡导的全民权益与当代社会中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的观念之间的碰撞。
马克思主义对于个人权益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新的思考方式,但与当代社会中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产生了冲突。
当代中国的社会思潮
〃社会学研究〃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引领和整合———兼论我国社会思潮的特质摘要:社会思潮反映着一定阶级、阶层或社会群体的利益与要求,具有现实性、流动性、能动性和综合性等一般特征。
由于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发展有着自己的特质,即多样化基础上的时空压缩。
因此,社会思潮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就更加密切而复杂。
中国当代社会思潮必须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基础上,具体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和整合。
基本的引领机制包括准确的信息反馈机制、灵活的传播控制机制、全面的分析预测机制、多样的渗透转化机制和有效的疏通引导机制。
关键词:社会思潮;独有特质;意识形态;引领机制作为社会意识的社会思潮,有着深刻的哲学意蕴,它不仅包含某种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且影响着所处时代的思想倾向和精神气质。
可以说,社会思潮是时代的必然存在物,特别是在社会大变革的年代和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各种思潮(或积极的、或反动的)必定争相涌现,呈现出一种万千澎湃的气势。
因此,社会思潮也就不可避免地与同一时期的主流意识形态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意识形态建设的健康发展也离不开对各种社会思潮的引领和整合。
一、思潮的定义与一般特点顾名思义,思潮是“思”与“潮”的结合。
“思”表明其有着较为深刻的思想内容作为基石,但没有学术思想体系那样严格化、系统化和结构化。
“潮”表明它能够被广泛传播、拥有较为宽广的社会影响力,并在广大群众中形成一定的社会心理趋向。
但是,与心理倾向的某种汇集不同,能成为思潮者,总是源于人们心理上的强烈震动,而这种心理上的震撼与共鸣如若没有一定的理性诱导、激发和渗透,充其量不过是一种盲目低级的情绪宣泄,终究会陷于浅薄和浮泛。
总的来说,定义社会思潮应有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方面,社会思潮是以社会存在为基础的一种历史现象。
社会思潮总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存在并发生影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演化,同时也受文化环境和一定时代人们思想觉悟和思想水平的制约。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思潮异常活跃,呈现出空前的多样性。
面对社会思潮的发展变化,我们要采取审慎的态度对待,在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同时还要尊重差异,对各种社会思潮科学的加以批判和吸收。
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多元化的社会思潮,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词:社会思潮多样性马克思主义一、科学界定当代社会思潮(一)社会思潮的含义20世纪初“思潮”一词就已经在我国相关的学术文章中使用。
五四时期“思潮”一词则更加广范的传播开来。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思潮”一词逐渐成为思想理论界经常使用的词语。
从实际运用看人们日常生活中对思想潮流的认识便是社会思潮。
具体来说“所谓社会思潮是指某一时期内在某一阶段或阶层中反映当时社会政治情况而有较大影响的思想潮流,它是以一定的社会存在为基础以相应的意识形态为理论核心并与某种社会心理发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作用的思想潮流。
”[1]思潮是一种十分重要和复杂的社会意识状态,从社会思潮的变迁中可以看出社会生活的变化,感悟社会思潮对社会发展和人们精神信念产生的影响。
社会思潮是一个社会中大多数人思想的集中表现,社会的变迁决定着社会思潮的发展,可以说,社会思潮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它是社会生活的晴雨表和社会矛盾的指示器。
是人类社会中一种具有广泛性、群众性、能动性的重要社会现象。
另一方面,社会思潮对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特殊的作用。
当代社会思潮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科技等多个学科领域。
正确的社会思潮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同样错误的社会思潮则会给社会带来不良的、甚至破坏性的影响。
(二)社会思潮的分类当代社会思潮从整体上说可以划分为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思潮。
马克思主义思潮详细来说有三种理解。
狭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就是XXX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
XXX在《年路德维希、XXX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发表后正式提出了马克思主义这个概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与哲学的关系与发展趋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与哲学的关系与发展趋势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和社会理论,始终与哲学密切相关。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概论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其中与哲学的关系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与哲学的关系进行复习,并探讨其发展趋势。
马克思主义的出现与哲学密切相关。
正如马克思所言:“哲学是解放的任务,是工人阶级的必需品”。
马克思主义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其思想基础,这些思想源自于哲学领域的先驱者,如黑格尔和费尔巴哈。
马克思主义重新解释了哲学概念,试图为人类社会解放提供理论支持。
马克思主义与哲学的关系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审视。
首先,马克思主义对哲学进行了认识论的革命。
通过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强调思维和物质世界的辩证关系。
这种辩证法的理论基础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提供了支持。
其次,马克思主义批判了旧哲学的观念和意识形态,揭示了它们的阶级性质。
马克思主义通过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指出了阶级斗争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最后,马克思主义试图超越传统哲学的局限,提出了人类解放的理论框架。
马克思主义批评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和压迫,呼吁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与哲学的关系也在不断发展。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也在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首先,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越来越密切,形成了各种派别和流派。
例如,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等,它们试图从不同角度来解释社会现象。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内涵日益丰富和深化。
现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更多的理论框架和观点,如批判理论、话语分析和解构主义等。
这些新的思潮使得马克思主义与哲学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而多样化。
然而,马克思主义与哲学的关系仍然存在一些争议。
一方面,一些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不再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
他们批评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理论和观点在实践中无法实现,甚至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
另一方面,仍有许多学者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框架具有根本性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一国胜利”论与“共同胜利”论的探究
“一国胜利”论的产生与发展,与“共同胜利”论的比较在信息化、科技化、市场化的今天,在面对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面对着意识形态领域所显现出来的各种问题,我们要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及当代的各种社会思潮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领域的作用与发展,这样才能对其发展进程中的一些事件有更深的认识和更准确的把握。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并且是一个在社会主义上比较成功的国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好,是时代的客观要求也好,提道路起社会主义,就不得不想起马克斯、恩格斯、列宁这三个人。
这些革命导师们根据自己所处历史时代提供的历史条件,及其当时的大事件,提出了一系列论断,这其中就包括“一国胜利”论和“多国胜利”论。
列宁处在帝国主义时代,他在俄国的十月革命之前,提出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可能首先在一国爆发,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一国或几国获得胜利的理论,即“一国胜利”论;而马克思、恩格斯在资本主义上升阶段,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共同提出了共产主义革命是世界性的革命,各国无产阶级需要加强相互合作、互相支持,这样便可使得社会主义革命在生产力较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首先爆发并同时取得胜利的思想。
不管是哪一种思想,都有其自身的一个演变发展的过程,只有科学地、全面地从历史发展规律的角度去理解,才能准备把握住他们的思想。
1923年1月,列宁在重病稍愈的情况下发表了《论我国革命》一书,他在文中指出俄国是具有明显东方特点的国家,因此可以选择有区别于西方国家的道路通向社会主义。
俄国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于当时的西方国家,这与课堂上所讲的垄断统治与科技运用的差别导致了各国发展不平衡,以至于列强实力对比发生了变化,最终可能导致国际资本同盟瓦解的事实是一致的。
而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社会主义只有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够完全的建立。
但是列宁认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某种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俄国可能表现出而且势必表现出某些特殊性,这些特殊性固然并不越出世界发展的共同路线。
当代社会思潮治理的途径和方式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引言 • 当代社会思潮治理的途径 • 当代社会思潮治理的方式 • 当代社会思潮治理的实践探索 • 当代社会思潮治理的挑战与对
策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当代社会思潮治理的重要性
维护社会稳定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通过治理社会思潮,可以引导公众形 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减少社 会矛盾和冲突,维护社会稳定。
化思想引领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保社会思潮治理的方向正确。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通过教育、宣传等途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社会思潮 向积极方向发展。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挖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为社会思潮治理提 供文化支撑。
治理社会思潮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的重要途径,可以增强国家的文化自 信和国际影响力。
促进社会发展
积极的社会思潮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 力和创新精神,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
当代社会思潮治理的目标和任务
目标
通过治理社会思潮,引导公众形 成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全面发展 。
任务
加强对社会思潮的引导和调控, 建立健全社会思潮治理机制,提 高公众对社会思潮的认知和理解 能力。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与社会变革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与社会变革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反映无产阶级利益和立场的科学思想体系,包含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等基本原理。
在当今社会中,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仍然对社会变革产生深远影响。
一、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主要包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与对社会主义前景的探讨。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是一种剥削制度,导致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通过揭示剥削制度的本质,引导人们认识到社会问题的实质,从而激发人们对社会变革的迫切需求。
二、社会变革的重要性社会变革是指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经历的重大变化,是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动力。
在当代社会,资本主义的弊端愈发凸显,包括贫富分化、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加剧,迫切需要通过社会变革来实现社会的公平与和谐。
三、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变革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以生产力的解放和社会生产关系的革命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改造方案,致力于实现人类自由与平等的理想。
通过深刻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与危机,马克思主义引导人们认识到社会变革的紧迫性与必要性,为推动社会变革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四、社会变革的路径社会变革需要深入人心,凝聚社会共识,形成广泛的社会联合力量。
马克思主义强调通过社会革命实现生产关系的转型,推动社会制度的彻底变革。
在实践中,需要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变革路径,积极促进社会公平与民主的实现。
总之,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与社会变革密不可分,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化社会变革实践,是推动现代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关键所在。
只有坚定不移地维护和传承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不断探索社会变革的路径和方向,才能为构建富裕、和谐的社会秩序作出更大贡献。
转型期马克思主义面临挑战及对策
转型期马克思主义面临挑战及对策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0)06-170-03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进入了转型阶段,社会的转型使得各种社会思潮风起云涌,必然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新的影响。
在这种状况下,我们既要保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又要对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进行审慎处理,不断吸收有益的成分为我所用,这就产生了困境,对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和科学性以及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有效性提出了挑战。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转型已经成为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的一个根本语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我国的经济利益出现了不断分化的格局;社会阶级日益分化成不同的阶层,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出日益多元化的态势[1]。
关于“社会转型”的含义,在我国社会学学者的论述中,主要有三方面的理解:一是指体制转型,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二是指社会结构变动,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社会转型的主体是社会结构,它是指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
社会转型的具体内容是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
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三是指社会形态变迁,即“指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
专家学者关于“社会转型”含义的论述,对于正确把握社会转型期的形势和任务,无疑有着有益的启示。
一、转型期马克思主义受到各种思潮挑战及困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伟大实践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深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放的环境得以发展,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的潮流,先后提出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要理论,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和重大飞跃。
马克思主义在我国面临的挑战与应对之策
马克思主义在我国面临的挑战与应对之策作者:吕世荣周宏来源:《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02期摘要:受国内外多种因素的合力夹击,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面临巨大挑战。
一是国际环境的挑战。
随着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不少人认为,作为彻底革命和批判的解放学说的马克思主义似乎显得不合时宜。
二是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变迁的挑战。
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和兴盛弱化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基础,多种分配方式尤其是按要素分配的分配方式又进一步消解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
三是执政党状况的挑战。
一些党员干部的不正之风削弱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和接受,导致马克思主义遭遇信仰危机。
四是西方思潮的挑战。
人们在对西方社会思潮盲目崇拜的同时,愈加对马克思主义不以为然。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受到挑战有其深刻的现实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是国际因素;中国社会的急剧变革及其问题是国内因素;对马克思主义的非正确态度是主观原因。
针对挑战,我们应采取以下应对之策: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确保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推进理论创新,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注入生机活力;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使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性质在实践中得以充分展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与人民民主专政,打牢马克思主义制度根基,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提供政治保证。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社会变迁;意识形态渗透;公有制;理论创新;人民民主专政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6.02.001文章编号:1009-3729(2016)02-0001-08作者简介:吕世荣(1954—),女,河南省泌阳县人,河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周宏(1962—),男,江苏省吴江市人,常熟理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当代社会思潮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文化的角度浅谈
参考文献 [ 1 】龚 书铎 . 文化 “ 怪杰” 辜鸿铭——序 书评 ,近代
史研 究 , 1 9 9 4( 4 ) : 2 7 1 - 2 7 4 .
【 2 】辜 鸿铭 . 中国人 的精神 f M】 . 李晨 曦译 . 上 海 :三联
书店 , 2 0 1 0( 1 ).
化 的 认 识 与 了解 ,消 解 了对 中国 人 的 误会 和 偏 见 。
南 出版 社 , 1 9 9 6 .
[ 8 】辜鸿铭 . 中国人 的精 神 [ M] . 黄兴 涛译 . 桂林 : 广 西
师 范大学出版社 , 2 0 0 1 .
[ 9 ] 史敏 . 解析辜 鸿铭保 守主义思想的独特性 卟 北京 工
业大 学学报 ( 社会科 学版 ) ,2 0 0 9( 1 O) ,4 5 — 4 9 . [ 1 O ] 黄兴 涛 . 文化怪 杰辜 鸿铭 [ M】 . 北京 : 中华 书局 , 1 9 9 5 . 【 1 1 】 吴景明 . 寻求文化融合的 “ 挞西扬 中”卟 中南民族 大学 学报 ( 人文社会科 学版 ) , 2 0 1 1( 1 ) ,1 7 0 — 1 7 4 . [ 1 2 ]史敏 . 辜鸿铭保 守主义思想的中西文化 构成解析 Ⅱ ] . 重庆社会 科学 , 2 0 0 8 ,8 4 — 8 6 . 【 1 3 ]武 筑 生 . 小议 辜 鸿铭 的辫 子 . 云 南教 育 学 院 学 报 , 1 9 9 5( 2 ), 2 5 - 2 7 . [ 1 4 ]萨摩 雄 次 . 辜 鸿铭论 集 [ M】 .日本 :英 国教 育 协
【 3 】辜 鸿铭 . 辜 鸿铭 文集上 卷 . 黄 兴 涛译 . 海口: 海
南 出版社 . 1 9 9 6 .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摘要: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人类进步发展的重要手段,它涵盖了社会的政治。
经济。
文化。
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它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中仍具有重大的意义,成为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是我们构建共同理念和精神支柱的现实基础。
然而,任何思想它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瑕的,理论终究是理论,它不能适用于一切实际,目前当今世界的主体还是资本主义国家占主要地位,其资本主义制度运行得无可厚非。
所以马克思主义在当今社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需要经过更加严峻的考验。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发展。
当代社会。
适用,挑战本学期我们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通过学习,我了接了基本的马克思主义知识。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构成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1、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工业革命大大的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及其经济发展,也把资本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生产力的这种巨大发展,既促进了新兴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巩固,也使这种制度开始显示出它所固有的深刻的内在矛盾。
也就是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了这种制度难以克服的顽疾。
2、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自唱借机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要求。
机器大生产反而使工人成了机器的附庸。
资本家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压榨工人的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的残酷引发了工人们的反抗。
法国、英国、德国的三大起义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
2011年3月刊改革与开放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张瀛予(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09级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研究生河南鹤壁475004)摘要:社会思潮有巨大的能动性,对社会发展能起到巨大的冲击作用。
所以,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当代的社会思潮,成为我党理论工作者的一个重大课题,我们要科学界定当代社会思潮,区别对待各种社会思潮。
Abstract:The social ideological trend has the huge activity,can play the huge shock effect to the social development.Therefore,how to know and the treatment present age social ideological trend correctly,becomes a Our party theorist's important issue,we want the science limits present age society ideological trend,the differential treatment each kind of society ideological trend.关键词:当代社会思潮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key word:Contemporary society ideological trend;Marxism;Non-Marxism作者简介:张瀛予,1987年1月18日,女,汉族,籍贯:河南省鹤壁市。
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09级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4-7069(2011)-03-0036-01一、科学界定当代社会思潮当代社会思潮,一般是指以一定时代的思想精神状况和有广泛影响的学说为主导和依据的,反映一定阶级或阶层群众利益的思想倾向。
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在当代面临的挑战
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在当代面临的挑战?相关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参考答案: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 世纪中叶,一个半世纪以来,无论是整个人类社会历史进程还是共产主义运动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20世纪90 年代以来,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全球化浪潮风起云涌,社会主义国家纷纷通过全面改革探索新的发展道路,而苏东悲剧的发生加剧了人们对社会主义前途的忧虑,这一切都对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新的时代提出了一系列亟待解答的新问题,能否回答这些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功能的挑战和检验。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在于指导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这对指导实践的理论提出了挑战。
首先,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正在广泛而深刻地影响、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随着“冷战”时代的结束,世界形势更加复杂多变,各种不确定因素有增无减,和平与发展两大课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天下仍很不太平。
这就要求我们党必须具有从宏观角度观察、研究和解决党的建设问题的世界眼光,紧跟时代进步潮流,认真对待当今的国际环境和国际斗争带来的影响,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科学把握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其次,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提出了一系列须从理论高度予以回答和解决的新情况新问题,江泽民曾经指出:“现在党的建设同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的地方还相当不少,党内在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存在的不符合甚至违背党和人民利益的问题也相当不少。
在加强党的建设方面,我们需要研究解决的新情况新问题也不少。
”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国有企业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经济结构调整有待进一步展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有待进一步迈进,政治体制改革有待进一步推进,对外开放有待进一步扩大,所有这些,无不需要在更深内涵和更高层面上进行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
而任何一项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都迫切需要相关理论的创新为其提供有力的方向性的指导和强大的舆论支持。
反科学主义思潮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内涵-改
反科学主义思潮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内涵摘要: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指导我们进行具体科学研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本文试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和观点,阐述现代社会中反科学主义思潮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内涵,使我们更好的认识和了解这一趋势,同时分析由这一趋势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关键词:科学主义;反科学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科学这一概念诞生以来,反科学主义思潮一直伴随着科学的进步而发展。
从这个一角度上来说,反科学的历史和科学的历史几乎一样“悠久”。
作为两种相互矛盾、不可分割的概念,反科学的内容和特征也随着科学范式的变化而不断发生改变。
[1]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发展所带来的问题也愈发凸显;由环境、生态危机等问题延展开来,由此带来的人在科技进步中不断异化的过程——“技术本身已经成为一种系统的、科学的和精心安排的对人与自然的统治[2]”——都使得反科学主义思潮越来越为人们所提及;这也使得对科学的不信任和希望“回归自然”的声音也越来越多。
近些年来,中国学术界出现了一股批判科学主义的潮流。
而在社会生活中,与之相对应的“反智主义”和伪科学也在大行其道。
显然,这种思潮对于现代化建设有着明显的消极作用。
本文试图通过对反科学主义思潮本质的分析,对这一思潮进行批判研究,从而来倡导有益于社会发展的科学文化思潮,使大众了解科学的发展,真正的融入到科学发展所带来的进步之中。
一、当代社会的反科学主义思潮“科学主义”( Scientism)一词最早出现于1877年。
它的原意是指“作为科学家特征的方法,精神态度等等”。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意识”,是现代文明社会的灵魂。
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进入20世纪后,科学技术的应用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科学文化霸权的确立,以及科学理性对[1]孙红霞.西方反科学思潮研究述评[J].哲学动态,2011,(03):86-93.[2] W·I·B·贝弗里奇.科学研究的艺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64-66人文关怀的疏远,使得在西方社会兴起了一股反科学主义的思潮。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实践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实践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体系,自19世纪中叶以来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尤其是在社会主义革命的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为世界提供了一种抵制资本主义、追求社会公平正义的思想指导。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发展的进步,马克思主义在当代面临着新的实践与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现状分析、存在问题以及对策建议成为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现状分析1. 马克思主义国家实践马克思主义国家实践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检验与实践的过程,旨在实现社会主义的发展与进步。
中国作为当代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现实中的指导地位,通过改革开放等措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
然而,中国还面临着均衡发展、环境保护、社会公平等方面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2. 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是一种思想体系,还是一种指导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
在当代社会科学领域,马克思主义仍然具有很强的影响力,不仅运用于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的研究中,还在跨学科和跨时空的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现实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也面临着挑战,需要与其他理论和方法相结合,以更好地解释和理解现实世界。
3. 马克思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与影响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全球性的思潮,不仅在社会主义国家得到广泛传播和应用,还在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马克思主义主义在跨国界范围内的传播和影响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然而,由于社会制度、文化差异等原因,马克思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实践和发展仍然受到一定的限制。
二、存在问题1.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适应性问题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体系,诞生于19世纪的资本主义社会,其理论框架对社会现象的解释和指导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
在当代社会变革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理论面临着适应性问题。
如何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社会发展相结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当代社会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当代社会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政治经济哲学,其理论思想体系是由德国哲学家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19世纪时期的欧洲产生,并深刻影响了当时的社会思潮。
而今天,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在处理当代社会问题和探索社会发展方向上。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理论基于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理论,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阶级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以唯物史观为核心,认为社会的发展是自然规律的产物,而不是人为干预的结果。
其次,马克思主义理论强调阶级斗争的作用。
在马克思看来,社会存在着无数的阶级对立和矛盾。
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历史的主要矛盾。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意义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学说,超越了单一学科的范畴,其理论和方法被应用于社会科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多个领域。
尤其在当代社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1. 社会不平等与阶级分化问题当代社会普遍存在着阶级分化和社会不平等问题。
马克思主义关注社会的阶级划分和不平等现象,并提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方案。
通过政府的干预和改革,马克思主义可以为当代社会提供解决不平等问题的思路和政策建议。
2. 全球资本主义与发展不平衡问题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日益增加。
然而,全球化带来了发展不平衡和资源不均等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关注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国际经济秩序,并提供了对于全球发展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思路。
3. 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在当代社会,人类面临着日益威胁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方式会导致生态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提出了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马克思主义为社会科学、生态学等领域提供了对环境问题的思考框架和解决途径。
4. 当代革命与社会变革问题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革命理论,关注社会变革和社会发展的动力。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动向与前沿问题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动向与前沿问题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和学术研究方法,在当代中国依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也在不断地与时俱进,呈现出一些新的动向和前沿问题。
本文将对这些新动向和前沿问题进行探讨,并分析其在当代中国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要求我们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这一要求使得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更加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和中国特色的体现。
研究者们通过对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和发展道路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对话在当代中国,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因此,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们开始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对话,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中与马克思主义有关的思想资源。
这种对话不仅有助于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在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主义之间建立起联系,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精神世界。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地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地位不可忽视。
在当代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需求更加迫切。
研究者们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和理论应用于社会科学的研究实践中,为中国社会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提供了重要的思维工具和理论支持。
四、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的对话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趋势,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们开始与国际学术界开展广泛的对话和交流,吸取世界各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先进成果,以丰富自身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这种对话不仅有助于扩大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更能使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更加开放、多元化。
五、马克思主义与现实问题的结合当代中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们开始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这些现实问题相结合,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思想支持和政策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内部化来纠正对能源产品使用时所产生的负
外部性 ,以体现实现能源使用 的价格反映真实
的社会 成本 ,从 而实 现资源 的优化配 置 。在我 国 , 外部 成本没有 内部化 , 不仅 内部成本 也没有 反映在 价格之 中 。 政府 长期压低 能源产 品价格 , 造 成 了大 量能源 的廉价使 用 ,虽然 这样 的政 策 促进 了 国内 的投 资扩 张和 出 口的快 速增 长 , 但 也 造 成 了资 源利 用 效 率 不 高 和 能 源 的过度 需 求 。我 国实 现 了经 济 的快 速增长 ,但 却 以严 重 的环境 污染 为代价 ,加大 了长期经济增 长 的不 可持续性 。 定价政 策不改变 , 若 由垄断 型能源企 业 集 团与 政府 博 弈定 价 的模式 就 不可 能改 变 。 虽 然税收 可 以使得 价格 与边 际社 会成本更加 接
潮, 马克思 主义不 应 只是 无奈地 “ 被动 回应 ” 必 , 须“ 主动 挑战 ” 即运用马 克思主义 的立 场 、 点 , 观
我 国能 源定价 机 制
刘 小川 、 曾涛撰 文认为 , 汪 碳税是 以能源产 品 的市 场价格 为基础 的减排政 策工具 。 是 , 但 在 我 国多数 能源 产 品实 行政 府定 价 的机 制下 , 碳
能源领域竞争主体 的培育和竞争市场的建立 ,
改 革 , 多方 面利益 的重新分 配 , 涉及 而且有 待于
工人有足够的谈判能力将预期通货膨胀因素加 到工资里去 , 甚至很多地区还在下调最低工资 指导线 ,证明目前中周尚不存在工资与物价螺 旋上 升的机制 。 此外 , 入 2 0 进 0 9年 以来 , 国际粮
价大 幅下跌 , 同内粮 价还有下 行 的压 力 。 这种 形
“ 回应” 味着 自身理论 被指责 、 意 冲击 , 而不得 然 不 重新审视 自身 , 以图证 明 自身 之正 当性 , 其所 表征 的是“ 动”是理论 上 的无力 , 被 , 是一种受 责 的局 限 ;挑 战 ”则 意 味着理 论 自身 的扩 散 、 “ 张 扬, 既是充 分信 任 自身 理论 的科 学性 、 当性 , 正 也是确认 自身理论 具有指 点 、引导其 他理论话 语 的责任性 , 其所表 征的是 “ 主动”是理论 上 的 ,
可能性更大 , 因此 , 未来两年内出现通货膨胀的 可能性 也不大 ,即使 出现外部成 本 冲击 型的价
格 水平 的暂时上 涨 ,也 不会 出现 价格水 平的持
续 上涨 。
实 行 碳 税 的前 提 是 改 变
自洽, 是主动挑战的战斗性和彻底性。 尤其是理 论的“ 内核 ” 受到 攻击 , 需要 以挑 战性 精神 来 更 捍卫 理论 的正 当性 。 因此 , 对待 当代各种社 会思
中 国近 期 发 生通 货膨胀
的可 能 性 不 大
刘 宪法 撰文认 为 ,近期发 生通货膨 胀 的可
能性不大 。因为通胀 的一个典 型特征是 与经济 过 热相 联 系的 ,但在 目前 中国的劳动力市场 环 境下, 这种可能性 很低 。简单地说 就是 , 一旦形 成 了通胀 预期 ,工人在工 资谈判 时可以将预期
囊
¨
在挑 战 当代 社会 思潮 中
发展 马 克思 主义
刘 同舫撰 文指出 ,面对 当代社 会思潮对 马
势下 ,农产 品价格 上涨推 动物价上 涨 的可 能性
不大。国际石油价格对国内价格的冲击可能是 最不确定 的因素 , 但在 价格形成 机制下 , 国际石
油价格上 涨推动 国 内物 价普遍 上涨 的可能性也
克思 主义 的 冲击 与诋毁 , 们不能 回避 、 我 封锁地 抵制之 , 消极 、 地 “ 动 回应 ” 。在此务 或 漠然 被 之
必 区分“ 回应 ” 挑 战 ” 与“ 两种 态度 之本 质差 异 。
不 大 。 之 , 目前 中国出现成本 推动型 的通货 总 在 膨胀 可能性 很低 , 在总需求 疲软 的情况下 , 近期 或年 内发生 通货膨 胀 的可 能性不 大。 相反 , 国 中 经济 出现 “ 次紧缩 ” 二 的风 险 比经济快 速 回升 的
通货膨胀因素加进去,引起工资与物价螺旋上
升 , 而导致通胀 。 从 而在 目前 中 国的劳 动力市场 环境下 , 设想在经 济景气 度不高 的情 况下 , 很难
近, 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但通过能源企业与
政府 的谈判 改变定 价使得这 一效果 被抵消 。具
有固定性的税收政策工具比不上灵活的谈判机 制。 因此要实现二氧化碳的减排 目 , 标 亟待解决 的首要 问题是 改变我 国能源 的定 价机制 。然而 改变能 源定价 机制又是 一个牵 一发而动全 身 的
税 的作用有 限 。 税是 一种庇古税 , 碳 通过外部 成
和方法 ,深入研究和分析当代社会思潮的理论 内容 , 分析理论的正误 , 辨明政治的方向 , 展现
马克思主义 的科学性 、 判性 和革命性 。同时 , 批 我 们必须坚决 捍卫 马克 思主义在 中国社 会的整 体走 向和意识形 态领域 的理论指 导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