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化时间为空间的诗词之美_冷成金

合集下载

古代诗歌 时间 空间

古代诗歌 时间 空间

古代诗歌时间空间
1.【问题】古代诗歌时间空间
【答案】古代诗歌中有关时间、空间诗句的整理如下,供大家学习参考。

1.杜甫《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2.司马迁《屈原列传》中的“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赞美他们可比日月的精神。

3.古诗中的“东风”一般指春风,也用来比喻有利的时机或条件,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4.《短歌行》中借《诗经》的诗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来比喻自己渴望得到贤才。

5.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6.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荀子《劝学》)。

7.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苏轼《赤壁赋》)。

8.无边对不尽,落木对长江,萧萧下对滚滚来,不仅对仗工,而且博大的时空立体地呈现在眼前,让人空旷寂寥,怅然若失。

9.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10.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古典诗词中的时空交错艺术

古典诗词中的时空交错艺术

古典诗词中的时空交错艺术诗艺花蹊古典诗词中的时空交错艺术古典诗词在处理时空变化的艺术手法,往往是同时存在或交错进行的,一首诗中既有时间的延展、凝聚或变形,又有空间的扩展或浓缩,两者或先后、或并行,或交错进行,形成特色的艺术魅力。

时间的变化、空间的转换、时空的交融丰富了诗歌的画面,扩大了诗歌的内蕴。

可以说,以时间和空间为基点,厘清诗歌的层次,解读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人、事、景,是读懂诗歌的一个很好的切入口,也能很好地把握作者的情感。

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

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

这首诗采取的艺术手法,既有空间变化也有时间变化。

从时间转换来说,是“今宵——他日——今宵”的回环;从空间转换来说,是“巴山——西窗——巴山”的回环转换。

这首诗构思新巧,跌宕有致,言浅意深,语短情长,具有含蓄的力量,千百年来吸引着无数读者,令人百读不厌。

王安石《萧然》萧萧三月闭柴荆(时),绿叶荫荫忽满城(空)。

自是老来游兴少(时),春风何处不堪行(空)。

这首诗是王安石在再次罢相后,隐居金陵钟山时所作。

此时,他在江宁府和钟山之间筑了一座半山堂,读书诵诗、谈禅出游,也不废著述。

这首诗吟咏了他在暮春时节的感受。

首句是时间,第二句是空间,第三句再是时间,第四句又是空间,呈现很整齐的对应关系。

从空间来看,极力渲染春色之浓、之美;但从时间来看,又着意强调意兴阑珊、闭门独坐,与时间上的春色之浓、之美形成强烈的反差。

这反映了诗人虽然虽然过着隐居生活,但依然关心国事,对新法推行遇阻无法释怀的复杂感情。

杜甫《洞房》洞房(空)佩环冷(时),玉殿(空)起秋风(时)。

秦地(空)应新月(时),龙池(空)满旧宫(时)。

系舟(空)今夜远(时),清漏(空)往时同(时)。

万里关山北(空),园陵(空)白露中(时)。

浅论李白诗歌的时空描写艺术

浅论李白诗歌的时空描写艺术

浅论李白诗歌的时空描写艺术
李白,世界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在时间和空间上表现出了自己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洞察,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本文旨在从时空描写角度解析李白诗歌,以期能得出一个全面了解李白诗歌的结论。

首先,李白诗歌中的时间描写,在诗歌中,李白大胆地拓展他的想象力,无论是以春、夏、秋、冬为主题的诗歌,还是以不同季节的景色做背景的诗歌,都表达出他对时间的把握能力。

在《望庐山瀑布》中,李白诗中突出表现出春天的景色:“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
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从诗中可以看出李白
以春日景色描绘时间,表达出他对时间的热爱之情。

其次,李白诗歌中的空间描写,无论是景物描写,还是多变的人物描写,都体现了李白对空间的把握能力。

在《望庐山瀑布》中,李白把空间变化描写的非常生动,以至于让读者有一种亲身经历的感觉:“潭面无风镜未磨,太古阁应掩朱扉,下楼望瀑布,双流云中落雨晴”。

此外,在《游山西村》中,李白把空间描述的更加深入,表现出大自然的宽广、恢宏与精美:“黄熟山青松间,野菊分锦帐前,万壑松风
吹空,日月照耀河源”。

综上所述,李白的诗歌中时空的描写表现出他的天赋才华和较高的审美水准,以及对人生的理解。

他把时间和空间变化描绘得那么生动,赋予了他的诗歌更深刻的内涵,令人激动、震撼、感动。

因此,在浅论李白诗歌的时空描写艺术方面,本文得出的结论是:李白诗歌
以惊人的原创性表现出无限的诗意和审美力,深深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也激发着人们对时空变化的深思。

美育:以美启真,提升人生境界——访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冷成金

美育:以美启真,提升人生境界——访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冷成金

美育:以美启真,提升人生境界——访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
授冷成金
杨娜
【期刊名称】《教育家》
【年(卷),期】2018(0)7
【摘要】蔡元培先生曾说:“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对美的追求是精神境界提升的一种表现。

“快递哥”雷海为十多年来以诗词为伴,打败北大硕士斩获“诗词大会”冠军,“温州抹灰哥”石建国每天坚持在工地上练习书法,令人敬佩……这些网络名人展现了普通人对美的重视,对精神追求的关注,更向大家证明了不管什么职业、什么身份,每个人都有追求美的天性和追求美的能力。

【总页数】3页(P11-13)
【关键词】中国人民大学;人生境界;美育;文学院;教授;人生观教育;精神境界;精神追求
【作者】杨娜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8.1
【相关文献】
1.以美启真以美育人以美激趣——高中政治课审美教学的实践探索 [J], 肖军
2.养老金全国统筹:央地分责尤为关键--访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 [J], 李浏清;
3.以美启真以美育人以美激趣——高中政治课审美教学的作用及实施 [J], 李爱菱
4.以美启真,以美育善——略述陈鹳琴幼儿美育思想灰当代意蕴 [J], 祁春霞
5.养老金全国统筹:央地分责尤为关键——访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 [J], 李浏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转载]熔古典与现代于一炉——陈侃言现代诗的古典美之论

[转载]熔古典与现代于一炉——陈侃言现代诗的古典美之论

[转载]熔古典与现代于⼀炉——陈侃⾔现代诗的古典美之论原⽂地址:熔古典与现代于⼀炉——陈侃⾔现代诗的古典美之论作者:罗⾬熔古典与现代于⼀炉——陈侃⾔现代诗的古典美之论⽂/罗⼩凤诗⼈陈侃⾔在梧州的诗歌圈⼦⾥素有着“梧州桂冠诗⼈”的称号,品其诗,⽅明⽩其诗歌魅⼒源⾃⼀种熔古典与现代于⼀炉的古典美。

他在现代⽩话诗的形式下注重古典诗学意境的继承与创新,以鲜活的现代诗歌形式表征了颇具古典意味的纯然之美,融古典与现代的双重美于⼀体,其诗风徘徊于古典与现代之间,有着耐⼈寻味的美学韵味。

古典与现代的张⼒,共同构筑起陈侃⾔诗歌多维阐释的美,⼆者像两⽀相向⽽⾏的⼒量汇聚⼀起,⽀起了其诗歌世界强劲的⾦字塔,让⼈不禁感叹不已。

这座诗歌⾦字塔,契合了古典意境与现代情愫,融汇了古典⼼境与现代体验,并把现代创作⼿法熔铸于古典意境氛围的烘托之中,既深蕴着古典韵味,⼜充溢着现代⽓息。

(⼀)古典意境与现代情愫的契合陈诗⼈笔下层出不穷的意象和意境既具有古典情调⼜具有现代情绪,他化⽤古典⽂化中的诗词典故摹写现代⽣活,抒写现实感受,使其诗歌意象与意境蕴藉深潜,让⼈⽿⽬⼀新;他凭借⼤胆的想象和⾮凡的才⼒,利⽤和改造中国古典⽂化中的意象和意境,唤起积淀在读者⼼中丰富的古典⽂化底蕴,让⼈寻味⽆穷。

在诗学理念上,陈诗⼈⾮常欣赏“新古典主义”的创作笔法,他认为,当下很多诗⼈为何写出的诗根本不像诗⽽不过是分⾏⽂字,⼀个⾮常重要的根源在于他们对古典主义和传统⽂化的抛弃,很多⽩话诗⼈从不读古典诗词,⽽是⼀味地模仿和拣拾西⽅诗歌的残⾔⽚语,在散⽂化倾向与⼝⽔诗之间徘徊不定。

因⽽他觉得要想写好现代诗,就必须从古典诗词和传统⽂化中吸取丰富的营养,把古典与现代结合起来。

他⾃⼰便是如此践⾏他的诗学主张的,他做到了诚如郑愁予所说的:“我熟识古典,愿意⽤它给我们的⽂学和⽂化的能量来创造新的古典”[1],他常常在诗中化⽤⼀些典故、古⽂、成语、古典诗歌的诗句及其意韵,营造⼀种古典美学意境,使其诗典雅蕴藉。

空间化时间,光影嵌诗词——试析《掬水月在手》的电影美学实验

空间化时间,光影嵌诗词——试析《掬水月在手》的电影美学实验

112021影片《掬水月在手》是一部关于古典诗词大家叶嘉莹的人物传记片与文学纪录片,亦是学者导演陈传兴继《如雾起时》(以诗人郑愁予为对象)、《化城再来人》(以诗人周梦蝶为对象)之后,个人“诗的三部曲”的最终章。

摄制组从立项、筹备、摄制到最终上映,历时三年有余,辗转北京、天津、台北、香港、澳门、波士顿、温哥华等十余座城市,全面而立体地呈现了中国古典诗词大师、研究专家叶嘉莹的传奇一生。

影片不仅突破性地启用空间叙事的结构,完成了多条线索交织下“诗”与“史”的统一,而且创造性地借助对话、对位的声画观念技巧,探索了电影与文学的跨媒介融合,在整体上呈现出“空间化时间,光影嵌诗词”的美学特色。

一、个体命运、社会变迁与诗词文学的叙事交响影片《掬水月在手》虽然是一部典型的文学纪录片,但它并没有采取传统纪录片的以时间为轴线、以事件为板块的叙事结构,而是独具匠心地将主人公叶嘉莹故居各空间取作影片的章节标题,将个人的命运流转、国家社会的历史变迁与诗词文学的创作研究三条叙事线索交织展开,构成了“诗”与“史”的有机统一。

(一)中式时空映射生命轨迹影片为叶嘉莹的故居空间赋予了鲜明的隐喻性色彩,并以此映射着其个人的生命轨迹:“文学启蒙的大门;体会苦痛的脉房;师从顾随、窥见文学堂奥的内院;文学研究成果盛放的庭院;鹏飞美加、复而归国奉献教育的西厢房;终章无标题,灭而后空。

”[1]“大门”一章初步介绍了叶嘉莹的降生年代与家庭背景;“脉房”一章概略展现了其童年困窘、年少丧母、南下结婚、离乱赴台、艰难生女、丈夫冤狱等一系列痛苦体验;“内院”一章相对独立,集中讲述了叶嘉莹早年师从顾随的求学经历,以及两人之间的文学互动;“庭院”一章聚焦其在台岁月,在诗词创研、教学育人中初获认可、渐放光芒;“西厢房”一章开启了叶嘉莹后半生的跨地之旅,从辗转美国、加拿大,到终归祖国怀抱;最后一章没有标题,意寓生命归于“空无”,在父亲、大女儿相继离世,故居拆迁后,孑然一身的叶嘉莹也踏上了探寻原乡之路。

现代分体诗鉴赏

现代分体诗鉴赏

现代分体诗鉴赏现代分体诗,是一种现代诗歌形式,主要特点是将诗篇分为多个小节,每个小节都是独立的、有着自己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分体诗形式应用极为广泛,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形式,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和思想性。

下面我们来欣赏几首优秀的现代分体诗。

1、王小波《黄金时代》天各一方,化不成相思,但有相思处横空出世。

时光,就像海绵里的水,见缝隙便往外漏。

我不会写小说,却有一些故事,这就是一个。

时间不仅会沉淀真情,也会冲淡真情,不过,看淡人生,对我们来说,是不是更好一些?这首诗出自王小波的小说《黄金时代》中,将小说的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

分别写出了时间的无情、相思的无望、人生的虚妄。

每个小节都是一个独立的场景,让读者感受到另一种释放和情感的平衡;而每个字,每个细节,仿佛又都是其他小节的延伸,又彼此独立。

这种分体诗的表现方式,加强了对文字和情感的认同和排斥感,让读者更深地理解了小说中的主题思想。

2、余光中《论语》大哉言乎!生死成败,名利荣辱,乃孰困苦?此又何暇论夫妻之爱,友之情?然周之和、朝歌之美,宁不带乎?失败、荣耀、幸存,蒸蒸日上,只因你我各效一著。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改变中国思想文化的一本经典著作,而这篇现代版的分体诗《论语》则是将原书中的经典语句引出,并赋予了一定的新意。

每个小节都在仿古的情感中,表现出了对古老智慧的继承和感慨。

每个小节恰到好处,没有任何多余的字眼和讲解,每个字都穿透着作者具备的经历和思想。

这样的分体诗,既不会过分扭曲原词的本意,也不会对原著有过多附加。

相反,它不仅保留了原著的经典,还增强了现代性。

3、章新华《记梦》蛇钻入空洞,撑起了一阵狂风;水穿过树的缝隙,拍打着山的脊梁。

十年手罢笔,世道一场梦;半生人归土,海棠花开几重?《记梦》是章新华的分体诗作品,描绘了梦幻般的人生。

每个小节都是一条线索,线索之间穿插数据,彼此关联有机。

作者的用意在于,借助某个词汇去转换,形成某种情感和意念。

对比使用的词汇和想像的形象,就像看到一个精致的画作,立即能感应到那种微妙的妙语般的风致。

略谈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时空转换技巧

略谈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时空转换技巧

略谈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时空转换技巧〔关键词〕古代诗歌;时间;空间;转换恩格斯说过:“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时间和空间。

”这说明任何事物都存在于四维空间中。

文学也不例外。

那么富有联想和想象意味的诗歌,是如何在极其有限的篇幅中将时间和空间的转换进行不落痕迹处理的呢?这些转换技巧又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呢?本文将以初中语文课本中所选的中国古代诗歌为例,探讨这个问题。

一、诗歌中最常见的时空转换技巧是以空间的转换暗示时间的流逝之所以将存在于空间的事物(即意象)作为主要的描写对象,是因为时间是抽象的,它的流逝是不易觉察的,读者只有注意到真切可感的事物的改变,才会意识到时间在变化。

《世说新语》中东晋大司马桓温北征,“经金城,见年轻时所种之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就是这个道理。

李煜《虞美人》一开篇,诗人不问抽象的岁月“何时了”,却用“春花秋月”指代美好的事物,显得形象贴切,让人顿生美景永在,而生命短暂的感慨。

“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东风”即春风,既是写可感可听的已逝之景,也暗示新的一年已经来到,这让词人不得不回顾起往昔的岁月,而年岁交替时节又容易让人对往昔产生怀念和感慨。

接下来“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故国”既与前文中的“小楼”形成空间上的对比,一大一小,又将思绪从现实引入回忆,意味着昔日过着帝王生活,今日成了阶下囚的巨大反差。

“雕栏玉砌”暗示昔日的富贵荣华,同时用“朱颜改”暗示现在“故国”的破败萧条。

最后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千古流传的名句。

作者将无形的忧愁比作“一江春水”,使得无形化为有形,而且意境也大大扩展,这正是作者满腔愁闷的最好写照,同时江水的永不枯竭,不也正象征着诗人忧愁的永恒吗?这首词通过对眼前之景的描写,将思路由空间延伸到了时间,过去、现在与未来不着痕迹地出现在词中,这种时空处理技巧非常纯熟,达到了“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程度。

二、诗歌中还有一种转换时空的技巧是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共同营造优美的意境在这类诗歌中,时间的变化往往有清晰的脉络可寻,而空间中的各种景物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有明显的改变。

诗词中的空间与时间------古典诗词意境构建中的时空设计

诗词中的空间与时间------古典诗词意境构建中的时空设计

诗词中的空间与时间------古典诗词意境构建中的时空设计时间与空间,是世间万物赖以存在的条件和环境。

我们作为世俗众人,都生活在特定的时空中。

作为我们生命流淌的诗歌,当然也离不开对时间与空间的描绘。

一首富有情思和灵性的诗词,就是要在这有限的时空中,横跨四海,直通古今,不受时空的限制,赞颂生命的律动,并寻求生命的无限性以寄托人生的意义。

刘勰在其《文心雕龙·神思》里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

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

其思理之致乎!”因此,诗歌中通过对时间呈现的古今远近(春秋、古今、快慢、朝夕等)与空间的纵横大小(内外、远近、高低、俯仰、大小等)进行多视角的意象组合来创设诗歌的意境,即时空的设计,构成了诗歌创作中意境创设和气象塑造的重要要素。

在此,分别从空间设计(六种方式)、时间设计(五种方式)、时空设计(四种方式)三个方面十五种方式进行分类阐述。

空间设计:空间比衬、空间浓缩、空间拓展、空间吞噬、空间回旋、空间挪移;时间设计:时间延展、时间凝聚、时间变速、时间回环、时间瞬移;时空设计:时空压缩、时空交感、时空穿越、时空旅行。

一、空间设计诗人常常通过表现对象在空间中位置的变化反差来表现某种特定的情思。

这种空间变化主要有空间的比衬、空间的扩展、空间的浓缩、空间的回旋、空间的吞噬、空间的挪移这六种主要方式。

1、空间比衬主要是通过空间大小的比衬来表现某种特定的情感。

这种比衬的依据主要出自一个视觉原理,即视野中的背景越是阔大,背景下的物体就显得越是渺小。

诗人运用这个原理,来表现人生的孤独感。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继初唐四杰之后,以更坚决的态度举起反对柔弱纤细齐梁诗风,倡导汉魏风骨的大旗。

他不仅在文学上开一代风气,在政治上、军事上更想有一番作为。

696年他随建安王武攸宜攻契丹任行军参谋,这首《登幽州台歌》即是他武攸宜攻契丹途中在幽州台登览时所作。

【名家谈文学】 从文化视角看几首唐诗宋词 -冷成金

【名家谈文学】 从文化视角看几首唐诗宋词 -冷成金

【名家谈文学】从文化视角看几首唐诗宋词-冷成金从文化视角看几首唐诗宋词-冷成金冷成金,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古典文学教研室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曾为韩国韩瑞大学客座教授,主持并完成了国家“九五”社科项目“中唐至北宋文学的嬗变”。

个人主要专著:《苏轼的哲学观与文艺观》、《中国文学的历史与审美》、《文学与文化的张力》、《中国古代文学史(唐宋部分)》、《隐士与解脱》、《古道酣歌》等。

内容简介:唐诗宋词可以说是臻于我们中国文学之美的极致,但是唐诗宋词何以为美?我们一直不甚了然,中国古代的很多选本以及无数的点评,只告诉了我们哪些诗是美的,但是从来没有告诉我们,它为什么是美的?比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古台》。

千百年来,一直被后人传诵着,它为什么会成为永不过时的经典?我们说因为陈子昂的《登幽州古台》已经超越了那个特定的历史背景,每当你吟诵起来的时候,你都会产生一种价值的空没感,无所依靠,孤苦无助。

当你正视直面你的生命的真相的时候,你就产生了悲剧感,这就是悲剧意识的觉醒。

而悲剧意识的觉醒,恰恰是价值建立的一个前提。

像陈子昂这样的诗,在中国古典诗词里是经常出现的,如果你翻开《唐诗三百首》,翻开《宋词选》,随便翻一翻都会遇到类似的句子。

这些句子它都是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形象,不同的语境表达了同一个基本的母体,这就是我们传统文化的母体。

这样的诗它直奔你心灵当中最柔软、最脆弱的地方,使你最为感动。

所以它能成为永远的经典。

还有杜甫的《登高》和《秋兴八首》之一。

它在某种程度上也暗合了我们传统文化的东西。

当你读完了这些诗,你的心理就被抚慰了一遍,为什么呢?你的整个价值建构的精神历程,就走了一遍。

我们大家更熟悉的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更是千古名词。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从本质上讲,它有消极的味道,同时也有对悲剧意识的超越。

它在破灭你英雄梦的同时,又告诉你一条超越的道路,这就表现了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所以这首词之所以被大家被一般的读者,不是被专门研究家所喜爱,而是在一般的读者当中广泛流传,主要是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这一层心理。

论古典诗词的时空诗学

论古典诗词的时空诗学

论古典诗词的时空诗学
韩荣荣
【期刊名称】《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5(000)003
【摘要】古典诗词中颇多关于时间与空间的描述,季候变换、人世兴亡、自然与人文物象的空间存在等等都是对于时空诗学的阐述。

在艺术上,其表现为时空平行与时空错综的结构形态。

此外,古人的时空意识又流露出悲天悯时的情怀与浓重的宿命之感。

【总页数】4页(P40-43)
【作者】韩荣荣
【作者单位】石家庄铁道大学人文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4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
【相关文献】
1."省略"的诗学审美价值--古典诗词句法特征新探 [J], 郑卓睿
2.浅谈古典诗词的时空审美 [J], 李健
3.论古典诗词的时空诗学 [J], 韩荣荣;
4.穿越时空,亲近古典——浅谈多媒体在古典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J], 翟志武
5.穿越时空,亲近古典——浅谈多媒体在古典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J], 翟志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古诗十九首》中的时空观与抒情性

论《古诗十九首》中的时空观与抒情性

On the View of Time and Space and Lyricism in
Nineteen Ancient Poems
作者: 吴博群
作者机构: 黑龙江大学文学院,哈尔滨150080
出版物刊名: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3-17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1期
主题词: 《古诗十九首》;时间观;空间观;抒情性
摘要:《古诗十九首》作为汉代抒情诗的代表作,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其情感表达之所以如此酣畅淋漓、惊心动魄,与诗作中呈现出的时空观密不可分.时间方面,《古诗十九首》存在"光阴易逝"与"岁月漫长"两种状态;空间方面,在游子思妇诗中表现为"浩渺"和"狭窄",在感慨生命之作中展示为"繁华"与"冷寂".时间与空间的并存交融为情感的产生与抒发提供了两个极富张力的艺术媒介,从而使十九首诗作呈现出悲慨凄凉的美学风格.。

谈时间元素在中国古典诗歌解读中的运用

谈时间元素在中国古典诗歌解读中的运用

这 指 的 是 时 间 和 人 的 处 境 两 者 之 中一 个 变 化 一
个 未 变 , 成 鲜 明 的对 比 , 对 比 中展 现人 的特 定 处 形 在 境 或 感 受 。 有 时 间 变 化 而 人 的处 境 ( 往 是 困 境 ) 往 未
变 的情 况 , 有 时 间未 变 而 人 的 处境 发 生 了改 变 的 。 也

l l
。 ! l - ☆ 0
及散乱的人与物。
如李 白的《 静夜思 》 :
床 前 明 月光 , 是 地 上 霜 。 拳 头 望 明 月 . 头思 疑 低
故乡
这 首 诗 用 语 简 朴 , 滋 味悠 长 。读 这 首诗 , 能 然 不
只看 到 月 光 和 人 的 “ 头 ” 低 头 ” “ ” 思 ” 一 定 举 “ 及 疑 “ ,
要 看 到 时 间 的延 续 。先 是 独 处 的游 子 看 见 斜 射 人 窗 寒 蝉 凄 切 , 长 亭晚 , 雨 初 歇 。都 门帐饮 无绪 , 对 骤 留 恋处 , 兰舟催 发 。执 手相 看 泪 眼 , 无语 凝 噎 竞
的作用或为对诗歌情感特征 的分析 , 或为对作者心境 的品味 , 或为对诗歌思维脉络的把握 , 等, 等 而这些作 用 都是 伴随 着时 间元 素本 身不 同 的状 态 呈现 出来
的 。论 者 多从 时序 和 时 空结 构 的 角 度 来 分 析 时 间元
年 只相 似 。 不 知 江 月待 何 人 , 见 长 江送 流 水 。 但
素的作用 , 本文想探讨的则是特定 的时间状 态与诗歌
情 感 和作 者心 境 的 的对 应关 系 。下 面分 类解 说 。 变 与 不 变
浩空 明月 , 万古不 变 , 代表着 永恒 的时间之流 ,

时间、空间与中国古诗不同抒情特质的生成探析

时间、空间与中国古诗不同抒情特质的生成探析

娥 娥 红粉 妆 ,纤 纤 出素 手 。昔 为 倡 家女 ,今 为 荡子 妇 。 荡
态表现 为 日常生活空 间和非 日常生活空 间。 日常生活空 间是 与
子 行 不 归 ,空床 难 独 守 。口]
抒情主体紧密相关的生活场景 ,大到城市 田园 ,d,N亭台楼榭 ,
两诗 出 自 古诗十九首》,同为 女子抒发对 “游 子”(“荡子”)
时 问 空 问 与中国古诗不 同抒情特质的生成探析
文 / 田玉 龙
摘 要 :时空因素在 中国古代诗歌创作 中具有 重要作 用 ,时 间、空 间以丰 富的形 式表现 出来 ,并逐 渐形成相对稳定 的时空组合类型。 时空因素 与诗歌 抒情 的关联 日益突 出,不 同时空组合 类型使诗歌 抒情特质产 生差 异 ,而特 定 时空组合 与相关抒情 类型的关联也趋于稳定 ,并在诗歌 创作 中延续。 中 国古代诗歌不 同审美特质 的转变 ,也显然受 到时空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 :中国古诗 ;时 间;空 间;诗歌 ;审 美特 质 ;抒情特质
其范围有一定限度 。非 日常生活空 间则包扩海泽 山岳 、大 漠荒 的思念之情 ,但 因其 中时空 组合的不 同,而产生 了抒情 特质的
原 、战场边 关等与 日常生活关 系较远的空 间 ,甚或神话想 象空 差异 。第一首诗 中 ,“日以远 … ‘岁月”为空泛时 间 ,“万 余里 ”
间,其范 围广 阔远 大 ,不受限制 。时间形式与空 间形式在 诗歌 “天 一涯… ‘道路 一 ‘长… ‘胡”“越 ”为广阔辽远 的非 日常生活空
.‘{ 置 把
审 美 与 文 学 79
;.
十 乐观的感 发 uj】r达 -点。第 诗中 ,时 1【{]丧现 为 “青青 ’’‘‘fif5郇 ”“ … ‘令”等 体时 间 ,空 表现 为 “河 畔 … ‘l

时间的赋形——论新诗的“客观化”时间抒写

时间的赋形——论新诗的“客观化”时间抒写

109当代诗歌研究时间的赋形——论新诗的“客观化”时间抒写基于一种情感化的时间体验,和对时间科学认识的欠缺,中国古典诗歌“对时间的把握不是分析性的,而是体验性的;不是抽象的逻辑思辨,而是情感的自然抒发”a,普遍呈现出一种情感化的、具象性的抒情性语言。

而在新诗发生之初,其对时间的把握就与古典诗歌有了一定的不同,这种不同随着“现代”的不断深入,日渐造成一种新的观照时间的审美方式。

现代诗歌客观化的时间抒写是现代时间观念的产物,时间的抽象化改变了现代人的时间感知方式,时间从“物象”中独立出来,成为一个客观的诗歌抒写对象。

在这一过程中,传统的诗学观念、诗歌语言难以包容新的时间观念,于是出现了更加新奇的时间譬喻与时间形象。

在古典诗歌中,时间是具象化的,它总是包融在自然事物中,而在现代诗中,时间与万事万物拉开了距离,成为现代世界唯一的主宰。

在这一背景下,现代诗人一方面感受到更加痛楚的时间经验,一方面则试图缩小自身与客观时间的距离,通过具象化的方式重新为时间赋形。

现代诗中的时间赋形主要倚重以下三种方式。

一是用一个具象化的形容词直接修饰时间,例如用色彩来形容时间,“黑色的时间”,“白色的时间”,“五彩缤纷的时光”,等等;或者是形态化的修饰词,例如芒克诗中的“一片光秃秃的时间”。

二是用比马春光内容提要:随着现代时间观念的渐次渗入,现代诗人的时间体验发生深层转变,新诗的时间抒写呈现出“客观化”的整体特征。

时间的客观化引发新诗“时间审美”范式的内在转换,现代诗人将时间从古典诗歌的自然化意象体系中解脱出来,将之充分“客体化”,时间本身的形状、色彩和声音成为时间想象与书写的对象。

为抽象的时间赋形,是中国新诗在现代时间观念指引下的“客观化”审美方式,区别于古典诗歌“物象化”的呈现方式,内在地体现出新诗的美学特质。

关键词:新诗 时间想象 客观化110百家评论 2024年第2期 总第69期喻的方式来形容时间,“时光如梭”“时间如流水”等比较古典、陈旧的方式,在新诗中,出现了一些新奇的比喻,并且往往是“远取癖”,比如用蛇来比喻时间,常用“时间是……”这一句式。

略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时空表现-精选文档

略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时空表现-精选文档

略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时空表现生命的形式对人而言,总是一个人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地点进行某种活动。

而生命个体对“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时间感悟,对“不识庐山真面目”的空间体验,构成了古典诗词创作的生命意蕴。

我国向来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们在对周围自然万物仰观俯察的过程中,观于外而体于内,于是渐渐产生了生命时间意识。

古典诗词中的时空表现各具特色,蕴涵着诗人对时空的独特感悟和切身感受。

因为,汉语句子不存在动词的单个中心,所以汉语的句式结构,通常是以时序(包括实际动作发生次序和逻辑上动作应有的因果次序)展开的流水句,将迭床架屋的空间关系构架化作连贯铺陈的时间事理脉络。

让空间场景穿越时间,造成两重时空,将过去的人和事与现实的场景相互映照。

一个人的性别、年龄、学识、社会背景、人生际遇等都可能影响到其对时空的把握。

因此,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经历,不同经历的人对时空的理解和表达有着极大的差别。

中国古代诗人大都喜欢登高望远,屈原、阮籍、左思、李白、杜甫等都写过登高望远的诗。

其实,登高远望是为了从有限的时间空间进到无限的时间空间,从而引发一种人生感和历史感。

古人遭遇困厄挫折,每每移情于宇宙时空,从中寻找超脱,感受抽象化、普遍化的时空之美,在更深更理性的层面上认识社会及人生。

诸如:杜甫的《咏怀古迹五种》中的“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家向黄昏”;王昌龄的《出塞二首》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岑参的《春梦》中的“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李商隐的《安定城楼》中的“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人扁舟”等,都表现了虚灵的时空合一体,时间中有空间,空间中渗时间,绸缪往复,盘桓周旋。

时间作为生命的绵延,能示人以宇宙生命的无声节奏;空间作为生命的定位,也因生命与时间相沟通。

为了方便对古代诗人移情体验的思维过程的生动描述,更好地把握古诗词的时空创作心理,论者提出文学研究的“时空共寓”概念。

时空共寓的形成是以时空的特性为基础,以生命体验为桥梁,以文化传承为脉络的。

高考古代诗歌阅读中的“时空”考查---2020年后成为命题方向

高考古代诗歌阅读中的“时空”考查---2020年后成为命题方向

高考古代诗歌阅读中的“时空”考查---2020年后成为命题方向“古诗词里的时间和空间”,这个考点在2015年湖北卷中考查过,此后,在2020年新高考Ⅰ卷、2020年浙江卷和2021年新高考Ⅰ卷都有所考查。

现在,我们不妨先分类梳理一下近几年“时空”类古代诗歌鉴赏的题目。

1.基础版:识别时空的基本特性(2015年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劳停驿欧阳修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

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

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

行客愁明发,惊滩乌道前。

[注]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

劳停驿,驿站名(1)简要说明此诗前两联景物描写的时空变化。

这类题目很基础,比较好答,只要能识别时空的基础特性即可。

古诗词里所谓的时空变化,就是时间变化和空间变化,而这两种变化又都是通过景物的变化表现出来的。

因此,时空变化主要是分析景物的变化。

通过分析,诗中“山曲”“平川”“树杪”“峰头”“帆”“月”这些景物的变化,答案也就得出来了。

本题的参考答案:此诗前两联写景,时空变化丰富。

从时间节点来看,可分为两个时段,第一联为舟行之时(白昼),第二联为泊舟之后(暮夜)。

从取景空间来看,一句一景,富于变化。

孤舟山曲、豁尔平川、树杪帆落、峰头月圆,远、近、高、低,布置巧妙。

2.升级版:时空与情感表达的关系(2020年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赠别郑炼赴襄阳杜甫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君诗过日①,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

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

[注]①把:握,执。

②岘首山,在襄阳。

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

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16.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诗中“峨眉”代蜀地,“岘首”代襄阳,意在说明两地空间上相隔甚远,从而表现和朋友离别的难舍难分。

若明白时空与情感表达的关系,答案也就一目了然了,本题的参考答案: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②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的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

时间的诗学——论梁平诗歌

时间的诗学——论梁平诗歌

39诗人开展诗歌批评,其特点是主观抒怀强于冷静客观的思考与理性表达。

他们的新诗批评多从自己的创作经验出发,有时甚至陶醉于一时的经验表达之畅快,至于逻辑上是否严密,并不是他们特别关心的问题,所以出现前后行文的矛盾,也不难理解。

不仅如此,进化论思想也影响了他们对于新诗的批评。

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对近代以来中国诗人的影响特别大,进化论成为他们看待世界与历史的新的思想基础,也是他们考察中国诗歌史的重要依据。

在进化的逻辑里,书写的言语方式、修辞方式成为评判作品的第一标准,是否具有诗意、诗性反倒不重要了,本末倒置是他们批评新诗、探讨新诗问题时出现矛盾现象的重要原因。

在百年后的今天看来,新诗发生期诗人评论矛盾现象是过去式了,但是因为它出现在新诗发生的源头,虽然后来者的诗论多有匡正,但正如朱自清所言,他们的某些观点已经成为“诗的创造和批评的金科玉律” ,以至于新诗概念阐述上存在的逻辑不周延等问题,不仅影响了当时乃至后来的新诗创作发展,而且对现代诗学自身建构也多有所渗透。

在这个意义上,今天重新审视、分析新诗发生期诗人评诗矛盾现象,对于推进新诗创作尤其是新诗自身理论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黎瑶摘自《天津社会科学》2019年第2期)参考文献:胡适:《谈新诗—八年来一件大事》,《星期评论》1919年纪念号。

胡适:《我为什么要做白话诗—〈尝试集〉自序》,《新青年》1919年第6卷第5号。

胡适:《谈新诗—八年来一件大事》,《星期评论》1919年纪念号。

朱自清:《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第2页。

在当代诗坛,梁平是资深诗人。

如果有心就会发现,“时间”是梁平诗歌写作的一个兴趣点、着力点。

“时间”成为梁平诗歌写作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和展开维度。

时间在梁平具体的诗歌中,也作为主题、方法、风格而存在。

忽略了时间,对梁平诗歌的阅读、关照是不完整的。

一、在历史长河中:有深度的时间历史是等待着被不断重新想象、体验的过去时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JO U RN A L O F REN M I N UN IV ERSIT Y OF CHIN A No.4 2011论化时间为空间的诗词之美冷成金[摘要] 诗词的时空关系可分为诗词的外部时空关系和内部时空关系。

在从时空关系的角度欣赏诗词时,产生审美感受的主要动因不是审美过程中的“时间率领空间”和“收空于时”,而是诗词自身化时间为空间的审美机制。

中国人从宇宙意识的构成到对艺术作品的审美,都遵循着在可把握的现实空间中寻找家园感的心理机制。

化时间为空间在诗词中的表现可分为将时间收摄入空间、在时空合一中归于空间、营造往复循环的空间等数种。

时空关系的疏离会导致价值空没的悲剧感,其表现可分为时间是否定空间的因素、空间不能作为时间的归宿、彰显时空的客观性等数种。

这种悲剧感因为契合了中国文化中的价值建构方式而成为悲剧美。

[关键词] 诗词;化时间为空间;审美机制[作者简介] 冷成金: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872)一艺术作品的时空问题是研究者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

莱辛在《拉奥孔》中指出,诗是时间艺术,画是空间艺术。

然而,这对于中国古代诗画似乎并不适用。

学术界一般认为,我国古代诗画常具有“时空合一”的特点,这种特点具体表述为“时间率领空间”和“收空于时”。

“时空合一”的论断无大问题,但对于“时间率领空间”和“收空于时”就要审慎对待。

所谓“时间率领空间”,应是指在诗画创作和欣赏过程中出现的审美现象,最典型的例子是对唐代韩滉《五牛图》的欣赏过程。

画中的五头牛从右至左一字排开,如果直接观赏已经完全铺开的画面,五头牛似乎各不相关。

但是,古人的欣赏习惯是把这幅横轴画从右至左缓缓打开,于是不同的景象出现了:第一头牛在低头吃草蹭痒,生趣向;第二头牛则已抬头缓步,前行之意甚浓;第三头牛直面向前,给人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极大地开拓了空间感;第四头牛回首舐舌,似有依恋之情,同时丰富了空间感;第五头牛缓步向前,将整个感觉收摄起来。

这样欣赏,画面就不再是静止的五头牛,而是牛的生命韵律图。

横轴按时间先后展开,五头牛在空间上逐次呈现,这就是“时间率领空间”。

如果将每头牛比做一根琴弦,将时间比做弹拨者,那么这幅画就是“节奏化”、“音乐化”的空间。

再以文学作品的创作和欣赏为例。

邓乔彬先生在《诗的“收空于时”与画的“寓时于空”》一文中说:“`以一驭万'造就了新的时空关系,原以汉赋和长诗为代表的,凭借时间吟咏之延长以展示空间之广阔的作品,变为以昭示典型物象来统摄空间,将广阔的空间收入短暂的时间(短诗)之中,前引王维《终南山》和李白《早发白帝城》都足以证之。

”[1]该文认为诗在时空关系上作时间和欣赏者的欣赏时间。

上面的观点固然重要,却忽略了比这更重要的东西,即作为审美客体的诗画自身所蕴涵的时空因素及其关系。

仍以《五牛图》为例,它自身就蕴涵着饱满的空间因素,五牛的生命韵律划定了一个完全可以为欣赏者所感知的诗性空间———五牛赖以生存的温暖而富有生气的人世间。

对《五牛图》强烈的审美感受,主要不是来自所谓“时间率领空间”的视角流动、散点透视的审美化过程,而是来自这个审美过程最终可以着落的空间。

我们在这个空间上对宇宙情怀产生了强烈的审美体认,同时又在这空间上产生了审美的升华,从而完成了一个审美循环。

如果没有这个可以着落的空间,总是由时间率领着空间前行,我们只能陷入无家可归的恐怖深渊。

邓乔彬先生所举的“收空于时”的王维的《终南山》一诗也是一样。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首联看似写自然,其实是表现亘古,即时间的宇宙自然化———无限的时间被定格在终南山这一永恒的存在中,这也是中国时空合一的思维方式在诗歌中的典型表现;颔、颈两联则是具体写景,首联的时间经中间景物化空间的导引逐渐走向空间性的归宿;尾联直接提供了十分具体的空间———宿处,即家园。

于是,开放的时间最终归于具体的空间,家园感油然而生。

因此,从作为审美客体的诗词本身所包含的时空因素看,不是“时间率领空间”和“收空于时”,而是化时间为空间。

重要的是,产生审美感受的主要动因不是审美过程中的“时间率领空间”和“收空于时”,而恰恰是诗词自身化时间为空间的审美机制。

我们姑且把前者叫做“艺术作品的外部时空关系”,后者叫做“艺术作品的内部时空关系”。

所谓艺术作品的外部时空关系,是指艺术作品的创作主体和欣赏主体在创作和欣赏过程中所建立的外部时空关系;所谓艺术作品的内部时空关系,是指艺术作品自身内部的时空关系。

就像人生活在时空中一样,艺术作品作为人的心灵的素。

“情”是动态的、时间性的,“景”是静态的、空间性的,二者的“交融”则是对诗歌中的良性时空关系的描述和要求。

但这种“交融”不是无原则的混杂,也不是机械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简单的相互促生,而是作品自身的时间性因素最终以空间性因素为归宿。

这一过程形式多样,情况复杂,但基本可以用化时间为空间来概括。

这种时空关系之所以能够产生美感,是因为中国文化中没有外向超越的价值追求,不太认同超验的理念设定,而是追求内向而超越,热衷于在可感知、可把握的现实经验世界中寻找价值与意义。

将无限的不可把握的时间性因素化为有限的可把握的时间性因素,将不可回避的可能导向“超验”的时间因素化为“经验”性的空间因素,正契合了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和“执著而超越”的文化精神,故而会使审美主体产生强烈的认同感,“诗词之美”也就油然而生。

同样,中国人的宇宙意识也不是由时间节奏率领着空间方位而构成的,恰恰是将时间节奏化入空间方位才产生了审美化的宇宙意识。

中国人从宇宙意识的构成到对艺术作品的审美,都遵循着化时间为空间的心理审美机制。

中国时空观念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对于时间,先民大致经过了“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易·系辞下》)的感性直观阶段,至管子已将四时观念上升为意识形态:“是故阴阳者,天地之大理也;四时者,天地之大径也。

”“唯圣人知四时,不知四时,乃失国之基。

”(《管子·四时》)《周易》对阴阳四时观念的阐发使之上升到形上的高度。

后来的“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陆机:《文赋》)、“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突出强调的是时间中的生命意识。

对于空间,先民也经历了“古者,民童蒙不知东西”(《淮南子·齐俗训》)的阶段,到战国时也将空间上升到意识形态:“天道圜,地道方。

圣王法之,所以立上下。

何以说天道之圜也?精气一上一下,圜周复杂,无所稽留,故曰天道圜。

何以说地道之方也?万物殊类殊形,皆有分职,不能相为,故曰地道方。

”(《吕氏春秋·季春纪观念。

关于时空关系,中国哲学中早就存在着化时间为空间的思维方式。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老子》第十六章)“无平不陂,无往不复。

”(《易·泰·九三》)“无往不复,天地际也。

”(《易·泰·象》)运动的时间最终化为空间。

最典型的是八卦,将变化运动着的乾、坤、震、巽、离、坎、艮、兑八卦围成一个空间。

如果将阳爻和阴爻看成二进制,则八卦是一个具有时间特性的直线行进的数列,但这个数列在八卦中被安排得首尾相接、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随处皆是,如四合院的环闭、六十年一甲子的循环等。

在这里,时间的作用就是将无限的、不可把握的空间划定为有限的、具体的、可感可控的空间,空间从而成为时间的显现形式。

因为具体空间的存在,时间变得亲切;因为时间的存在,空间变得虚灵———超越而证验。

人的着眼点最终落在了空间上,但时间所致的虚灵又使空间走向审美性的开放。

这种时空关系,也使得蕴涵在时间中的生命意识向蕴涵在空间中的秩序观念趋近,从而建立起生命的价值感。

二化时间为空间的审美方式在诗词尤其唐诗中普遍存在,其形式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种:第一,将时间收摄入空间。

作为审美客体的诗词所蕴涵的时间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诗词中情景运动的时间,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第二句中的“山寺”指的就是最后一句中的“此”,即大林寺。

但并不是前两句和后两句在简单地重复说同一地点,而是通过这种重复述说突出了寻找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情景运动的时间。

最后,这个时间归入了大林寺,同时使人获得了喜悦的心情。

还有一种是诗词中审美主体的审美过程,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四首》其三)全诗四句表现的都是审美主体的审美过程,整个审美过程最后都归于审美主体的“家”这一空间,而以空间收摄时间的过程是由前两句和后两句的关系彰显出来的。

该诗如果只有前两句,就是单纯的景物描写;有了后两句,就必然使人想到诗中的审美主体是在“家”中听黄鹂鸣唱和看白鹭飞天的,而这种“听”和“看”自然被收摄到“家”中。

不仅如此,在“家”中的审美主体还要将其审美冲动投放出去,这就产生了后两句。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后两句中的“含”、“泊”二字又使审美过程往回折返,形成了二次化时间为空间。

这种反复的投放与收摄,就形成了以空间为归宿、以时间为主导的开放性的审美结构,极大了地丰富了诗的审美容量。

至于从与自然亲和以及“万物皆备于我”的传统思维方式和儒者情怀的角度来解读该诗,那又是另一个问题。

有时,上述两种时间是合一的。

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①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枫桥夜泊》)前两句的情景运动的时间随着末句的“钟声”化入“客船”(游子之心)这一空间,但所有的这些活动又都是诗中审美主体的审美过程,所以说这是两种时间的合一,也就是所谓情景交融。

其实,该诗在审美结构上蕴涵着再次审美投放的强烈冲动:全诗的情景一齐汇聚到内心,游子之心在“含纳万有”后积聚了强大的心理能量,其指向是对家园感的追求,激起的正是强烈的思乡之情。

这是典型的摄时间于空间、再由空间进行审美升华的结构。

这种空间或归宿是一种境界,它是由中国文化“情本体”的特点决定的。

所谓“情本体”,就是“将人的情感看作人事活动的本源和根据,并将本体论归入心性论,再将心性论本体化,并将儒家和佛家的心性转化为情感,形成了一种心性(情感)本体论”[2](P4)。

也可以简要地表述为“心理成本体”[3](P84)。

这种境界实际上就是由具有审美特质的文化心理凝聚成的精神空间,它具有极其强大的涵容性。

例如,关于岘山汉水的怀古诗很多,孟浩然在《与诸子登岘山》中写道:“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

”在这里,羊公碑是一个符号,是一种将道德本体化的境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