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说的雅俗之辩与经典之争

合集下载

调和鼎鼐盐梅手——金庸作品雅俗论

调和鼎鼐盐梅手——金庸作品雅俗论

热点学术问题笔谈“金庸・武侠・雅俗文化”问题笔谈 编者按:在当代中国,一个人因其作品而成为引人瞩目的“文化现象”,这本身就颇耐人寻味,更何况是在向不入高人雅士之目的通俗文学领域,“金庸现象”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范本。

关于金庸及其武侠小说,在几次“热”潮过后,特别是在学者文人参与讨论之后,分析阐释的余地似乎不大;而俟“热”潮消退,再组织这一组笔谈,又似有炒冷饭之嫌。

不过,正如宋人苏轼所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对文化现象的关注和研究,往往拉开一定的时空距离,方能避免更多的意气之争、情绪化的价值评判,从而更加客观、深入。

组织本次笔谈的初衷便在于此。

参加笔谈的多为研究古典文学且知识储备和识见又不囿于此的学者,故能做到从多层次、多角度审视金庸小说的价值、地位,更多持平之论,其中不乏见解深刻的文章。

中图分类号:I 0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4667(2001)0520001208调和鼎鼐盐梅手——金庸作品雅俗论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 陈 洪 金庸作品褒贬不一,一个重要分歧点是其雅俗的属性。

虽然据此以定褒贬的方法颇为可疑,但分说其雅俗则确属必要。

金庸的小说从根本处看,属于通俗文学应属无疑。

其理由至少有以下三点:其一、从文类的角度看,武侠小说特别是白话武侠小说,其根本属性是通俗的,这是因为:凡“武侠”一定要写依靠个人的武力来伸张正义的故事(虽然正义的标准不一),这本身就是对大众渴求社会正义心理的迎合。

这种社会心理具有相当的普泛性,也具有值得同情的一定程度的合理性,但是对此的迎合决不是,也不可能是深刻的①。

凡“武侠”一定要写超人②,包括力量、武技的“超”,也涉及机遇、运气的“超”。

此类超人的形象,可以使民众在阅读中满足种种白日梦——个体成长过程中的白日梦,现实中难以满足的欲望之梦,等等。

这种功能无疑会受到相当普遍的欢迎,但也注定了它的浅显品性。

金庸既然选择了“武侠小说”作为逞才的园地,也就宿命地接受了(其实也是情愿的)以上属性。

浅析金庸武侠小说的文化内涵综述

浅析金庸武侠小说的文化内涵综述

浅析金庸武侠小说的文化内涵【内容提要】:金庸武侠小说曾经一度风靡于华人读者中,且经久不衰。

总览其作品艺术价值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探究其文化意蕴。

金庸小说用文化在雅俗间搭起桥梁,以其文化品位让“成年人的童话”打入文学殿堂的正厅。

其作品既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沃土,又充满金庸个性的创新,具有浓郁的现代意识;金写武侠,可实已突破“武侠”之园囿,既有儒家的积极入世、道家的游心自然、佛家的明世旷达,也有独立的批判精神、民族的和谐平等、个性的自由解放、辩证的亦正亦邪。

文章试图以文化解码金庸武侠,探索通往艺术殿堂的雅俗共赏之路。

【关键词】:金庸文化武侠、儒释道现代意识引言“男金庸、女琼瑶”。

曾经有多少像笔者这样的“金粉”,在青春懵懂时期就开始痴迷其中。

波澜起伏的情节、天马行空的想象、荡气回肠的情感……金庸小说倾倒无数“金迷”的原因可谓不胜枚举,可是当经过岁月的沉淀,何以仍感回味悠长,究其原因,大概是其历久弥香的文化使然吧。

遥想n多年前,它摆在地摊上,处在文化的最边缘,各种盗版乱七八糟。

然而到今天,各大书店上架豪华版,现代文学研究权威严家炎教授在北大开设研究课。

在雅俗之争的时代,金庸小说用文化在雅俗间搭起桥梁,以其文化品位让“成年人的童话”打入文学殿堂的正厅。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推开文化之窗,探视金庸不朽神话之一隅。

一、与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深度契合的文化内涵叶茂源于根深。

文学艺术作品往往都承载着某种特定的民族文化,呈现出这个民族的思想和情感历史。

一般的作家只会讲故事,优秀的文学家更善于塑造人物形象,而杰出的大师级作者则在塑造形象的同时表现和探讨人性及其文化特征。

金庸作品除了艺术功力和技巧外,还有着对中国历史及其文化精神的准确把握、深刻思考和精彩表现。

1.悠长“武侠味”(1)武侠渊源武侠文学的源头当有二:“一是汉初司马迁的《史记》中的游侠、刺客列传;二是魏晋、六朝间盛行的‘杂记体’神异、志怪小说。

”古代一般的武侠小说,以《七侠五义》为代表,确实主要写的是打斗和侠义。

2024届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与解析)_7477

2024届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与解析)_7477

山东省济南一中2024届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请将选择题答案写在答题卷内或者学校提供的机读卡上。

每题选出答案后,学校考生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2.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的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世纪下半叶,阶级概念的式微与市场经济的兴盛带来巨大的转折。

两个相互联系的历史事件同时投射到文化领域,一批陌生的观念迅速卷入雅俗之辩。

“俗”所依赖的大众从平民、无产阶级更换为消费者,“雅”代表了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文化精英。

脱离阶级形成的文化对立之后,雅俗之辩的阵营围绕艺术与商品两个范畴开始重新组织。

通俗文化可以追溯至工业化与都市化,二者造成了现代社会的“原子化”。

一方面,土地不再成为劳动的基础,乡村社群的瓦解、宗教的衰落以及机械化与异化的工厂劳动动摇和侵蚀了古老的社会结构与价值结构,心理与道德的认同感正在消失,这时的“个体就很容易受大众媒介和通俗文化这样的核心公共机构的操纵和利用。

”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的文化生产方式异于古典社会,而且,市场经济将向文化消费提供发达的商业网络。

这个意义上,一些批评家力图更为严格地区分“通俗”与“民间”——譬如“通俗文学”之中再度派生出“民间文学”概念。

现代性降临对于文化生产与消费形成不可忽略的后果。

一种观点认为,“通俗文学”与“民间文学”之别的标志是生产者。

“通俗文学”生产者是作家个体——他们同时享受知识产权获取的经济报酬;“民间文学”多半是民间无名氏的集体创作,并且按照传统的民间社会脉络传播,诸如瓦舍勾栏的说书演唱、乡村祭祀之际的社戏以及市井之间的道听途说。

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部编版(2019)高中语文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单选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3分共计3分)1.对下列各句中使用的表达方式括号内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只见洼地里的水是青青一片表面上似乎没有什么光是长着青草可是马车如果一直驶过去却可见下面是无可比拟的清澈的水虽然并不深(描写)B. 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只有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凌乱(议论)C. 又过了两年大概正准备吃晚饭偶然的我在电视上“看”到了久违的《五月的鲜花》(记叙)D. 阅读让每个人平等地获得精神富有的机会(说明)【答案】D【解析】D项应该是议论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2.(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师雍以书见行简劝其归老行简不悦宗勉之请遂格②师雍遂劾克庄临事失身犯义免所居官从之A. 嵩之终丧/师雍上疏论列/帝即其日诏勒令致仕/刘克庄封还诏书乞予/嵩之以贴职如宰臣去国故/事遂得观文殿学士致仕B. 嵩之终/丧师雍/上疏论列/帝即其日诏勒/令致仕/刘克庄封还诏书/乞予嵩之以贴职如宰臣去国故/事遂得观文殿学士致仕C. 嵩之终丧/师雍上疏论列/帝即其日诏勒令致仕/刘克庄封还诏书/乞予嵩之以贴职如宰臣去国故事/遂得观文殿学士致仕D. 嵩之终/丧师雍/上疏论列/帝即其日诏勒/令致仕/刘克庄封还诏书乞予/嵩之以贴职如宰臣去国故事/遂得观文殿学士致仕【答案】C【解析】(1)“师雍”作“上疏论列”的主语应在“师雍”前断开排除B、D两项“封还”的宾语是“诏书” 应在“诏书”后断开排除A项故选C【答案】A【解析】(2)A项从“太学”是设在京城的学校可以判断该项错误根据原文“调婺州教授学政一以吕祖谦为法”可知学政是在地方任职而不是在京城学政是古代的学官名派到地方主管教育【答案】D【解析】(3)B项“没有领会”说法有误新任宰相史嵩之有意拉拢师雍师雍并不领情【答案】(4)①黄师雍写信拜见乔行简劝说他告老还乡乔行简不高兴李宗勉的请求便被搁置(阻止)②黄师雍于是弹劾刘克庄遇事丧失操守、触犯道义(应)免去所任职务皇帝准许(听从)【解析】(4)①以书写信归老告老还乡格搁置②失丧失犯触犯从听从三、古诗词鉴赏(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3.(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A. 首句叙事点题诗人午后就枕而眠醒来梦境已悠然远去“百年”二字写出梦中所历时间之长B. 第二句化用萧史、弄玉之典感慨自己没有神仙道术可以长留梦境之中表达了诗人对梦境的留恋C. 颔联写了野草的花开花落鸣鸠的相乳相酬句句是景语句句亦是理语景理结合颇具深意D. “朱户欹斜见画楼”一句描写朱户画楼兴废迭代的情状对比之中抨击了豪门贵族的奢侈生活【答案】D【解析】(1)D项“抨击了豪门贵族的奢侈生活”错误这一句暗示世间人事的不断变化和富贵荣利的不足慕【答案】(2)①新法被废的痛苦与惋惜之情首句既是写实又寄寓了政治上的感慨新法被废如梦消散诗人内心无比痛苦、惋惜尾句则直抒愁情②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感悟中间两联通过对“野草”“鸣鸠”“旧蹊”“新径”“朱门”“画楼”的描写阐释自然有新陈代谢、人事有兴废更迭之理③知音难觅的孤寂与苦闷“欲把一杯无伴侣” 写出了诗人想偕侣畅饮共叙却无人陪伴的孤苦【解析】(2)解答此题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进行分析诗的开头“百年春梦” 既是实写又寓有政治上的感慨诗人一生从政致力新法结合注释内容可知宋神宗去世后新法被全部废除诗人的内心十分痛苦梦境悠然远去是无须惋惜的但往事如烟无法挽回怎能不为之惋惜?“去悠悠”三字有着无限的惋惜之情颔联写野草的花开花落鸣鸠的相乳相酬颇具深意自然界之所以能出现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景象主要是因为遵循了新陈代谢的规律诗人从中汲取了力量并对此感到欣慰颈联由自然界转到人类社会“旧蹊埋没开新径” 以朴素的语言表达了旧事物必然会被新事物代替的简单道理“朱户欹斜见画楼” 通过朱户、画楼的兴废迭代暗示世间人事的不断变化和富贵荣华的不足慕以上四句由春梦生出感想表面上句句是景语实际上句句是理语景和理的结合既表现了诗人优雅、冷静的思想风貌又见出诗人是善于在逆境中用哲理来开拓自己心胸用美好事物来陶冶自己情操的“欲把一杯无伴侣” 写出了诗人想偕侣畅饮共叙却无人陪伴的孤苦眼前的“兴废”不是除旧布新而是除新布旧这深深地刺伤了诗人的心灵直抒愁情这首诗虽然是在极度苦闷的情况下写的而且题材又与“春梦”联系在一起但诗中却没有把人生与梦幻等同起来而是从大自然和人世中汲取力量形成强烈的诗情和深刻的哲理借以排遣眼前的兴废之愁尽管这一“愁”绪并没有完全被排遣掉但全诗的基本倾向是积极的这是本诗的独到之处四、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4.(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4.(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4.(3)下列材料中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4.(4)如果你的家乡正在进行特色小镇建设请你结合文本就小镇文化建设方面向当地政府提几条建议A. 建设特色小镇要守住文化灵魂就要梳理当地历史文化发展脉络挖掘提炼出独一无二的文化基因不需要外来文化B. 安徽芜湖市六郎镇特色小镇的发展经验有两个方面一是要大力发展传统产业二是要做好文化保护发展文化产业C. 三则材料都讲到打造特色小镇必须在传承中创新D. 材料二认为特色小镇建设要重视当地特色文化和风土人情这一内核这个内核和材料一中“文化灵魂”的内涵是一致的【答案】D【解析】(1)A项“不需要外来文化”错误原文表述为“而不是照搬照抄的外来文化”B项两个方面的经验概括有误应为“将文化基因注入传统产业”或“以当时特色产业为根基着力挖掘产业的文化附加值”C项材料二没有谈创新故选D【答案】C【解析】(2)C项“应坚持文化至上”错误原文为“文化和商业不是二选一而是相辅相成的"【答案】B【解析】(3)B项从“从汉诺威百货到德国黑啤酒吧、温德姆酒店等引入一系列德国的东西”可知这是在照搬外国文化而材料一中作者观点为“不是照搬照抄的外来文化” 显然这与作者的观点相悖【答案】(4)①小镇文化建设应当保护好本地优秀传统文化不能大拆大建、过度商业化②深度梳理当地历史文化发展脉络挖掘提炼出小镇独特的文化基因③处理好文化和产业的关系把文化作为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解析】(4)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注意题干要求“结合文本就小镇文化建设方面向当地政府提几条建议” 所以在解答时要注意联系文本内容结合材料一“特色小镇要守住的文化灵魂应该是散发着浓浓历史气息、生长于那片泥土的当地传统文化而不是照搬照抄的外来文化” 材料二“常见的误区是用做地产的思维建小镇大拆大建……照搬欧式洋房别墅或江南小桥流水”可以提出“小镇文化建设应当保护好本地优秀传统文化不能大拆大建、过度商业化” 结合材料一“建设特色小镇要守住文化灵魂、擦亮文化底色就要怀着尊重和敬畏之心深度梳理当地历史文化发展脉络……为打造优秀的文化品牌奠定基础”可以提出“深度梳理当地历史文化发展脉络挖掘提炼出小镇独特的文化基因” 结合材料三“在乡村振兴和特色小镇建设中只有把文化作为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才能成为现实”可以提出“处理好文化和产业的关系把文化作为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走可持续发展之路”5.(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5.(2)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5.(3)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A. 作为游牧地区喀吾图与城市“生活迥然不同” 读者由这一点出发会感受到裁缝店里的寻常事别有趣味B. 养金鱼可以成为裁缝店独特的生意经是因为金鱼转移了顾客的注意力让他们在美的愉悦里一改平日的斤斤计较C. 作者善于借小故事来表达情感比如接受女顾客以鸡换衣既是对她个人爱美之心的赞赏也含有一种对质朴人情的认同D. 本文记述了裁缝生活中温馨的插曲但并没将这种生活过于浪漫化一针一线辛苦踏实的劳动才是平稳真切的生活感受【答案】B【解析】(1)B项“养金鱼可以成为裁缝店独特的生意经”错误“请顾客看金鱼”只是裁缝生活中的一支温馨插曲其能适当缓解与顾客讨价还价相持不下的局面但这并不能说明“养金鱼可以成为裁缝店独特的生意经”【答案】(2)①浅层句面意思裁缝作为辛苦的谋生行当看起来与其他行当一样②深层扩展含意使用问句和揣测的表达形式委婉含蓄耐人寻味既表达了“我”对裁缝这一职业的热爱也启发读者思考应该像“我”一样干一行爱一行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体会劳动的快乐和生活的意义以实现人生价值【解析】(2)首先提取文本信息找准解读内容然后从浅层含意和深层含意两个层面回答前文说“从我们当裁缝的第一天起就发誓一旦有别的出路死也不会再干这个了但假如有一天不做裁缝我们还是得想办法赚钱过日子过同样辛苦的生活” 所以“干什么”应是指谋生的职业“都一样”指的是在“辛苦”这一点上裁缝与其他职业一样据此可知句子的句面意思后文写“我”在做裁缝的时候那种难忘的体会让“我”对裁缝这种职业有了独特的感情让“我”明白就算是换其他的工作其实也是和裁缝一样辛苦既然如此我们还不如踏踏实实地做好裁缝店的工作画线句借助推测和反问语气委婉含蓄地表达“我”对裁缝这一职业的热爱表现了“我”面对辛苦繁重的生活永葆了一份积极乐观、富有热情和激情的良好心态也感染并启示读者应该像“我”一样干一行爱一行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体会劳动的快乐和生活的意义以实现人生价值【答案】(3)①语言生活化、口语化亲切自然本文所选择的写作视角就是本乡本土最平凡普通的生活——都是普通的人们、平凡的日子以及寻常的情感语言自然要平实质朴才能接地气才会给人真实、亲切、自然的感觉②人物对话有地域特点鲜活真实既然是乡土特色的人物对话便应该具有地域特点需要运用口语方言才符合人物身份地位性格才能鲜活突出感染力才强才能让读者犹如身临其境般走进文本③整体上形成了明快风趣的语言风格率真不做作作者满怀爱心善意表达了对家乡的无比热爱唯有明快中不乏风趣幽默的语言才能传达美好快乐的心情唯有率真不做作的对话才能表现对真善美的生活的热爱形成了明快风趣的语言风格【解析】(3)文章描写和人物对话中使用了“拍兹”“当当”等地方方言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充满了生活气息更符合人物身份地位感染力更强从全文的语言来看全文几乎是用一些最简单的文字写作而成晓畅明白就像在聊天似的比如“不做衣服也时常过来瞅一瞅”“就是太麻烦”“跑来要求我们给她们加工‘马蹄袖’” 语言平实质朴接地气给人真实、亲切、自然的感觉叙述语言除了明白晓畅外还很风趣幽默比如“我们要鸡干什么?但是我们还是要了” 使用口语用鸡来换裙子的漂亮女子说“裙子做好了嘛我们两个嘛你一天我一天轮流换着穿嘛” 几个“嘛”字除了偏向于口语化还表现了姑娘风趣幽默的特点通过这种明快风趣的语言表达传达出作者美好快乐的心情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家乡的热爱6.(1)下列表述与本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6.(2)下列语句的含义不能体现“注意力”重要性的一项是()6.(3)下面推断与本文观点相符的一项是()A. 资源包括材料、能源、时间、信息、注意力等有狭义、广义之分有的可以贮存、节约有的不能贮存、节约B. 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一事物时就是注意注意是认识过程的开端对人的各种心理过程和操作活动均有调节作用C. 注意力决定任务完成的效率和成果的质量体现了人的个性品质和能力结构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心理因素D. 在情况多变、竞争激烈、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从事各种活动尤其从事各种思维活动必须拥有高度发展的注意力【答案】D【解析】(1)D项“尤其从事各种思维活动必须拥有高度发展的注意力”理解错误原文第三段为“没有高度发展的注意力就不能有效地从事各种活动就不能从事长时间的复杂的思维活动”【答案】B【解析】(2)A项意思是“一个人右手画圆形左手又要画方形那么一定不能同时画好两种形状” 符合文中的观点“人的主要精力每次只能执行一种主要的任务”B项意思是“听取多方面的意见才能明辨是非听信单方面的话就分不清是非” 不是强调“注意力”C项意思是“眼睛不能同时看两样东西而看明白耳朵不能同时听两种声音而听清楚” 从反面强调注意力的重要性D项意思是“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从正面强调了注意力的重要性故选B【答案】C【解析】(3)A项“因此可以和物质、能量等资源相提并论等同看待”强加因果文中第一段为“一类是可以贮存、节约的资源如资金、材料、能源等另一类是不可贮存、节约的资源如时间、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最后一段为“信息资源具有可替代性、可分享性而注意力作为资源是不可替代、不可分享的” 没有涉及两种资源之间的因果关系B项“在任何时候人的注意力都是一种稀缺资源”扩大范围原文最后一段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的注意力是一种非常有限的心理资源”D项“不能合理使用注意力将会导致人一事无成”于文无据原文最后一段为“今天人们要学会合理有效地分配并使用注意力”故选C五、综合读写(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7.(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7.(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7.(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造访更原封不动特征B. 造访还原汁原味特征C. 拜访更原汁原味特点D. 拜访还原封不动特点【答案】B【解析】(1)第一空造访拜访拜访敬辞访问根据语境应选“造访”第二空“不仅……还”表示递进关系此处是范围越来越大的递进而不是对后面意义上的强调故不能用“更”第三空原封不动原来的封口一点也没动过指保持原样没有丝毫变动原汁原味比喻事物本来的、没有受到外来影响的风格、特性等根据语境应选“原汁原味”第四空特征可以作为人或事物特点的征象、标志等特点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独特的地方根据语境应选“特征”故选A【答案】C【解析】(2)“作为时隔44年之后再度奔月取土的人类航天器”放在前面起到强调的作用强调它的时间和目的另外这两个强调是有顺序区别的 A项句法不通可排除“44年之后”是对“再度奔月取土”的时间限定应放在“再度奔月取土”的前面据此可排除B、D 两项故选C【答案】D【解析】(3)原句有两处语病第一处关联词位置错误前后分句主语不一致关联词应放在主语前所以“虽然”要放在“嫦娥五号”的前面排除A、C两项第二处语序不当这两个对象提出要求的目的是利用中国获得的样品来进行他们自己的研究而不是“希望中国利用获得的月球样品开展研究” 排除B项故选D8.(1)文中五处画线句子其中四处存在标点或语言表达错误请指出对应序号并修改相应部分8.(2)金庸小说有着经久不衰的文学魅力请结合文段内容简要概括其原因【答案】(1)②“旧式武侠小说对于‘快意恩仇’的普遍观念”改成“对于旧式武侠小说‘快意恩仇’的普遍观念”③“能挣脱狭隘的民族观念束缚”改成“能不能挣脱狭隘的民族观念束缚”④“虽然他写古代”改成“他虽然写古代”⑤“人生理想也不是体现威福、子女、玉帛这类封建”改成“人生理想也不是体现威福、子女、玉帛这类封建价值观念”【解析】(1)②语序颠倒应将“旧式武侠小说对于‘快意恩仇’的普遍观念”改成“对于旧式武侠小说‘快意恩仇’的普遍观念”③一面对两面应将“能挣脱狭隘的民族观念束缚”改成“能不能挣脱狭隘的民族观念束缚”④关联词语序不当应将“虽然他写古代”改成“他虽然写古代”⑤成分残缺可在“封建”后加上“价值观念”【答案】(2)①金庸小说通过武林人物的描绘写出历史和社会的人生百态体现出丰富复杂的现实内容和作者自身的真知灼见②金庸小说具有超越于传统武侠小说的现代精神反对“快意恩仇”的普遍观念能挣脱狭隘的民族观念束缚③金庸小说里的人生理想、道德观念与众不同人物具有浓重的个性色彩渗透着个性解放和人格独立的精神【解析】(2)作答本题依据“他的小说武侠其表世情其实透过众多武林人物的描绘……体现出丰富复杂的现实内容和作者自身的真知灼见活泼轻松有时又令人沉重兴趣盎然又启人深思”“对于旧式武侠小说‘快意恩仇’的普遍观念金庸小说从根本上是批评和否定的他反对睚眦必报反对滥杀无辜”“在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国家怎样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金庸的民族平等、融合思想表现得非常明显”“金庸的民族平等、融合思想表现得非常明显此外金庸小说里人生理想、道德观念也是与众不同的”“渗透着个性解放和人格独立的精神金庸笔下的侠客多是至情至性之人他们行侠仗义反抗官府的黑暗腐败反抗不合理的礼法习俗具有浓重的个性色彩”概括作答即可2023-2024学年部编版(2019)高中语文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1.(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1.(2)下列文中画线的词语的含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1.(3)下列对原文人物形象分析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1.(4)把画线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久居祸且及汝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A. 既同/寝夜半/客曰/吾去矣/言讫不见/子灿见窗户皆闭/惊问信之/B. 既同寝/夜半/客曰/吾去矣/言讫不见/子灿见窗户皆闭/惊问信之/C. 既同寝/夜半/客曰/吾去矣/言讫/不见子灿/见窗户皆闭/惊问信之/D. 既同/寝夜半/客曰/吾去矣/言讫/不见子灿/见窗户皆闭/惊问信之/【答案】B【解析】(1)“夜半”为时间状语前后皆断开排除A、D两项“子灿”为“见”的主语其前应断开排除C项故选B【答案】C【解析】(2)C项貌甚寝容貌很丑陋寝丑陋【答案】A【解析】(3)A项“大铁椎与宋将军偕行奋战”错误根据原文“宋将军屏息观之股栗欲堕”可知宋将军只是在观战【答案】(4)我曾屡次打杀拦路抢劫的强盗夺取他们的财物因此他们仇视我我若久留此地灾祸将会牵连到你今晚半夜强盗们正约定和我到某个地方决斗【解析】(4)数屡次仇仇视二、古诗词鉴赏(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2.(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2)诗人说“万叶千声皆是恨” 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恨”的原因有哪些A. 作者在开头两句直抒胸臆“触目凄凉多少闷”写出了无处不在的凄凉与烦闷B. “渐行渐远渐无书” 三个“渐”字将思妇的想象意念从近处逐渐推向远处仿佛去追寻爱人的足迹C. 五六句从听觉角度描写了风行之声借以诉离怨别恨尤其“敲”字极富神韵动人心魄D. 笔调细腻委婉语言典雅情感奔放境界哀怨缠绵清疏蕴藉雅俗兼备【答案】D【解析】(1)D项“笔调细腻委婉语言典雅情感奔放”错误从“别后不知君远近”“渐行渐远渐无书”等诗句可以看出本是语言较为千百感情质朴【答案】(1)①与君分别之后再也不知道行踪②书信渐渐减少最后书信不通音讯全无③希望入梦梦中寻找可是“梦又不成” 灯花燃尽最后一点希望也成了泡影【解析】(2)从“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可以领会出分别之后再难觅寻踪的惆怅从“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可以看出书信渐渐减少的郁闷从“故敲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一句可以读出无法寻到想得到的梦境的无奈3.(1)下列对这首宋诗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3.(2)这首诗写出秋雨怎样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A. 首联从夜感霖雨突降写起人们盼望久已的甘霖突然降下仿佛将诗人的心田也滋润得复苏了B. “不愁屋漏床床湿”引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床头屋漏无干处” “且喜溪流岸岸深”引用杜甫《春日江村五首》中的“春流岸岸深”C. 颔联正面写一个“喜”字表现出一种体恤民艰的崇高感情D. 末联突出了广大农民对这场甘霖的狂喜之情进一步表现诗人与农民同喜悦之心E. 这首诗语言诙谐风趣轻巧明快体现了诗人对农民辛勤劳作的关心【答案】B, E【解析】B.“'不愁屋漏床床湿'引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床头屋漏无干处'”分析有误这里不是直接引用如果是直接引用那句子应是一样的这里应是“化用”E.“这首诗语言诙谐风趣”分析有误对诗歌语言风格分析有误应是“简明洗练”【答案】(2)特点雨大及时分析①诗人半夜感到“凉冷” 看到“屋漏床床湿” 通过视觉和触觉的结合表现雨大②运用叠词的手法通过屋漏床湿、溪流岸深表现雨大③运用虚实结合(想象)的手法通过“骄阳转作霖”、“稻花应秀色”表现雨的及时【解析】(2)从“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可看出一夜之间似火骄阳转化为期盼已久的甘霖说明此雨下得及时“不愁屋漏床床湿” 写的是房屋漏雨大雨浇漏了屋顶打湿了床铺可见这场雨下得很大“梦回凉冷润衣襟” 午夜梦回天降大雨觉得很冷衣襟都是湿润的这是感知到的是触觉描写“屋漏床床湿” 诗人看到房屋漏雨打湿了床铺这是看到的所以手法有“视觉和触觉相结合” “床床”与“岸岸” 运用叠词突出的是雨大几张床都打湿了河流里到处都涨了大水“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写的是诗人想象这场大雨之后稻花呈现一派生机暗示会丰收前面写到骄阳转化为甘霖是实写虚实结合写出了这场雨的及时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4.(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4.(2)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4.(3)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4)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文明型国家”的特征4.(5)面对某些西方国家抹黑中国的不实报道和宣传请你结合材料提出合理的应对措施A. 因为“文明型国家”代表了中国与西方主流话语权的交锋和博弈所以它必将有利于中国进行国际政治制度的比较和预测B. 中国只有不断加大国际传播的力度积极参与传媒市场的竞争才能更好地将中国形象呈现出来进而赢得国际友人的认可C. 话语权决定主动权传播力决定影响力所以为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我们必须着力增强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D. 中国主流媒体在各国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不尽相同因而造成了发展中国家的受访者与发达国家的受访者对中国的认知度不同【答案】B【解析】(1)A项强加因果根据材料一判断“比较预测”和“交锋博弈”为递进关系C项逻辑混乱“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和“着力增强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都是提升中国形象的重要方式D项无中生有故选B【答案】B【解析】(2)B项“绵延数千年的古老文明是中国崛起的决定性因素”推断错误根据原文对“文明型国家”的界定传统与现代的深度融合才是中国崛起的决定性因素【答案】A。

2024年4月济南市一中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年4月济南市一中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年4月济南市一中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2024.4注意事项:1.请将选择题答案写在答题卷内或者学校提供的机读卡上。

每题选出答案后,学校考生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2.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20世纪下半叶,阶级概念的式微与市场经济的兴盛带来巨大的转折。

两个相互联系的历史事件同时投射到文化领域,一批陌生的观念迅速卷入雅俗之辩。

“俗”所依赖的大众从平民、无产阶级更换为消费者,“雅”代表了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文化精英。

脱离阶级形成的文化对立之后,雅俗之辩的阵营围绕艺术与商品两个范畴开始重新组织。

通俗文化可以追溯至工业化与都市化,二者造成了现代社会的“原子化”。

一方面,土地不再成为劳动的基础,乡村社群的瓦解、宗教的衰落以及机械化与异化的工厂劳动动摇和侵蚀了古老的社会结构与价值结构,心理与道德的认同感正在消失,这时的“个体就很容易受大众媒介和通俗文化这样的核心公共机构的操纵和利用。

”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的文化生产方式异于古典社会,而且,市场经济将向文化消费提供发达的商业网络。

这个意义上,一些批评家力图更为严格地区分“通俗”与“民间”一譬如“通俗文学”之中再度派生出“民间文学”概念。

现代性降临对于文化生产与消费形成不可忽略的后果。

一种观点认为,“通俗文学”与“民间文学”之别的标志是生产者。

“通俗文学”生产者是作家个体--他们同时享受知识产权获取的经济报酬;“民间文学”多半是民间无名氏的集体创作,并且按照传统的民间社会脉络传播,诸如瓦舍勾栏的说书演唱、乡村祭祀之际的社戏以及市井之间的道听途说。

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侠义”精神简析

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侠义”精神简析

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侠义”精神简析摘要:中国武侠小说经历了多次创新运动,而第三次创新运动的代表就是金庸等人。

他们把武侠小说带到了文化的境界。

严格地说,金庸小说可称之为“文化武侠小说”,他最突出的贡献是将俗文化与雅文化结合起来,让武侠小说成为雅俗共赏的文体。

“侠”是中国文化特有的一种审美模式,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人格典范。

武侠亦是中国文化中智慧与愿望的化身,而侠义是武侠小说独特主题,也是武侠小说刻画的主体。

在《史记·游侠列传》中司马迁用这样的话来概括游侠精神:“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己诺必诚,不爱其驱,赴士亡厄困,既已存亡生死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

”这即是武侠精神之本质。

金庸先生认为,侠与英雄是区别在于侠士可以不顾于自己的利益,可以为正义、为社会、为国家牺牲自己。

这些笔墨体现了金庸传统的文化观、道德观和人生理想精神,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侠义精神由此而成为金庸武侠小说中的核心思想。

关键词:武侠小说解析;侠义精神;儒家文化一、传统侠义观在金庸作品中的体现中国文化精神的核心是儒家文化,千百年来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其中,“义”是具有相当低位的一个符号。

而在侠士生活中,“义”可以说是中国侠士之魂,也是金庸武侠小说之魂。

在金庸看来“义”的内涵在于英雄人物的肝胆相照,惺惺相惜,一诺千金,不负于人,是路见不平舍身相助,扶困济贫,不畏强暴,这些特点无不表现了传统侠义之士应具备的个性特征,这些内涵被充分融入了金庸的作品中。

《倚天屠龙记》中的张翠山、殷素素因为觉得有负于三师兄俞岱岩,夫妇双双自尽,壮烈之极;宋青书害死师叔莫声谷,父亲宋远桥最终也是大义灭亲成就师兄弟的恩义。

《飞狐外传》中的赵半山说得好,“咱们学武的,功夫自然有高有低,但只要心地光明磊落,行事无愧于天地,那么武功高点的固然好,武功低也是一般的受人敬重”。

这句话说得通俗一点,似乎可以理解为“练武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金庸小说中的文化

金庸小说中的文化
第26页,共33页。
三、金庸小说中的用典
典故有文史哲。一是使情节生动活泼,二 是增加知识与趣味,三是增加小说的厚度 与深度。
1、历史政治典故。 如?射雕英雄传?成吉思汗请丘处机真有其
事, 丘处机的信和诗歌全录。?鹿鼎记?尼 布楚条约全录。?碧血剑?袁承志在徐达故 居时就把历史典故写出来。
第27页,共33页。
第19页,共33页。
2、以史点染。
以虚构人物故事为主,而以历史为背景 。
?射雕英雄传?是历史与传奇的结合。人物 成吉思汗部将、儿子窝阔台、拖雷,政敌 王罕、札木合;远征花剌子模。
?倚天屠龙记?明教历史,还写了元顺帝 、张士诚、陈友谅,张三丰、彭莹玉和 周颠等人。
?天龙八部?写大宋、大辽、大理、女真 和大燕国的历史,历史人物都是武功高
第7页,共33页。
先后收马钰、孙不二、谭处端、刘处玄、 丘处机、郝大通、王处一为弟子,遂后建 立全真教。收弟子7人,后世称全真教七真 人。十年携弟子马钰、谭处端、刘处玄、 邱处机4人返归关中,卒于开封途中。
第8页,共33页。
女真和蒙古统治者入主中原,最伤脑筋的就是 没有好方法化解民族矛盾,而王重阳的清修主 张正好消磨汉人对抗异族统治的斗志,有利于 缓解民族矛盾和稳固异族君主的统治地位,所 以王重阳创立的全真派在金元两个外族统治时 代得到迅猛开展。
第18页,共33页。
〔一〕小说据历史虚构有三类:
1、依史敷衍。
按照历史走向和人物进展虚构。
?书剑恩仇录?虚构乾隆身世、胞弟陈家洛 、喀丝丽是乾隆宠爱的香妃等。
?碧血剑?虚构袁承志来写历史人物如崇祯、 李自成、李岩、皇太极、多尔衮等。
?鹿鼎记?写的历史人物超过100人,康熙 、鳌拜、郑经、陈近南、黄宗羲、吕留 良、李自成、陈圆圆等等。写了杀鳌拜 ,中俄条约、文字狱。 虚构和历史结合

2024届江苏省南通市如皋高三下学期第二次适应性调研语文及答案

2024届江苏省南通市如皋高三下学期第二次适应性调研语文及答案

2024年高考适应性考试(二)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20世纪下半叶,阶级概念的式微与市场经济的兴盛带来巨大的转折。

两个相互联系的历史事件同时投射到文化领域,一批陌生的观念迅速卷入雅俗之辩。

“俗”所依赖的大众从平民、无产阶级更换为消费者,“雅”代表了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文化精英。

脱离阶级形成的文化对立之后,雅俗之辩的阵营围绕艺术与商品两个范畴开始重新组织。

通俗文化可以追溯至工业化与都市化,二者造成了现代社会的“原子化”。

一方面,土地不再成为劳动的基础,乡村社群的瓦解、宗教的衰落以及机械化与异化的工厂劳动动摇和侵蚀了古老的社会结构与价值结构,心理与道德的认同感正在消失,这时的“个体就很容易受大众媒介和通俗文化这样的核心公共机构的操纵和利用。

”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的文化生产方式异于古典社会,而且,市场经济将向文化消费提供发达的商业网络。

这个意义上,一些批评家力图更为严格地区分“通俗”与“民间”——譬如“通俗文学”之中再度派生出“民间文学”概念。

现代性降临对于文化生产与消费形成不可忽略的后果。

一种观点认为,“通俗文学”与“民间文学”之别的标志是生产者。

“通俗文学”生产者是作家个体——他们同时享受知识产权获取的经济报酬;“民间文学”多半是民间无名氏的集体创作,并且按照传统的民间社会脉络传播,诸如瓦舍勾栏的说书演唱、乡村祭祀之际的社戏以及市井之间的道听途说。

“艺术”与“商品”催生的雅俗之辩投射到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中国文学,激烈程度丝毫不逊色。

这个时期的中国文学被称为“新时期”文学,五四新文学曾经拥有的活力开始逐渐复苏。

重温“现实主义”口号的时候,“现代主义”美学突然降临,两种美学的激烈交锋带来音量超常的理论喧哗。

然而,进入80年代后期,这种交锋开始演变为“高雅文学”的内部事件,大众的目光更多地投向另一批作家,譬如金庸或者琼瑶。

“朦胧诗”的诗人或者先锋小说家曾经毫不掩饰地向世界摆出一副孤傲的姿态——雅俗之辩开始的时候,孤傲与“高雅文学”的相互认同不言而喻。

是否应该废除武侠小说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废除武侠小说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废除武侠小说辩论辩题正方观点,应该废除武侠小说。

首先,武侠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往往离奇荒诞,充斥着大量的虚构和夸张,容易误导读者对现实世界的认知。

例如,一些武侠小说中的武功和功夫常常超乎现实,这种夸张的描写容易让读者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影响他们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和认知。

其次,武侠小说中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往往不符合现代社会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法规。

一些武侠小说中的主人公常常以暴力和个人英雄主义解决问题,忽略了法治和社会责任,容易给读者造成错误的价值观念。

比如,金庸先生在《笑傲江湖》中描写了一些武林人士以江湖规矩为准则,无视法律和社会规范,这种价值观念在现代社会已经不被认可。

此外,武侠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往往被描绘为柔弱、被动,缺乏独立自主的形象,这与现代社会对性别平等的追求不符。

例如,古龙先生的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小白菜”、“小龙女”等女性形象,都是被动、依赖男性的形象,这种描写容易给读者传递错误的性别观念。

综上所述,基于对现实生活的误导、价值观念的错误传递以及性别观念的不当塑造,我们认为应该废除武侠小说。

反方观点,不应该废除武侠小说。

首先,武侠小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武侠小说中的武术、侠义等元素,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真实写照,对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比如,金庸先生的作品《射雕英雄传》中描写了南宋末年的社会风貌和江湖义气,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情况。

其次,武侠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设置往往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观赏性。

一些武侠小说中的英雄形象、恩怨情仇、江湖传奇等情节,能够吸引读者的兴趣,激发其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探索欲。

比如,古龙先生的作品《陆小凤传奇》中的陆小凤形象,以及其与各种江湖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都是文学艺术的精彩表现。

此外,武侠小说中的一些主题和情节具有普世的人性关怀和情感共鸣。

一些武侠小说中的爱恨情仇、忠孝仁爱等主题,能够触动读者的情感,引发对人性的思考和探讨。

20论雅俗共赏1

20论雅俗共赏1

论雅俗共赏(一)班级:姓名:课型:新授课编写人:张守勇编号:20 【学习目标】自主空间1、快速阅读,筛选整合信息。

2、了解作者对中国文化发展史的独特认识:雅俗共赏的历史发展。

【学习重点】雅俗共赏的历史发展【学习方法】1、快速阅读2、准确筛选3、规范整合【预习指导】1、自主搜集朱自清先生资料,组内交流。

2、梳理基础知识,并积累。

3、“雅俗共赏”是一个在文艺界出现频率很高的词。

孰雅孰俗,以什么为界限,雅与俗能否真正平等,历来争论不休。

读过朱自清先生的《论雅俗共赏》,你会豁然开朗。

用他给我们的思维钥匙,开启我们的疑难之锁,相信会有所收获。

请认真阅读文本,初步感知文意。

【预习检测】1、常识填空朱自清先生,原名,字,号。

散文风格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

著有散文集、《欧游杂记》等。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不拘一格,请根据提示写出他的作品:有诗一般的《________》,有画一样的《________》、《________》,有白描式的《________》等。

2、请写出文中重要词语,并积累:3、按课文内容填空课文以“”为分水岭,梳理了不同阶段“”的历史发展线索,对“”这一论题作了旁征博引的论述。

【筛选信息】依据以下提示,在原文中标画:1、找出标注社会发展的词语。

2、找出简述每个朝代社会发展特点的句子。

3、找出文中出现的每个人物及他们生活的时代的特点。

4、找出每部作品、每种文体出现的时代及特点头句子。

【整合信息】1、整合筛选出的信息,填写课后练习一的表格。

2、再读课文,思考表格内容。

【探究交流】以上填写表格的中,你能得出哪些认识?“日清过关”达标训练题分数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3分)A.蜕.变(duì)陈寅恪.(ɡè)寒碜.(chen)B.一语破的.(dì) 柳耆.卿(qí) 两橛.(jué)C.有同嗜.焉(shì) 譬.如(pì) 颐.和园(yí)D.奴婢.(bì) 鞭笞.(chī) 衣钵.(bō)2.下列字形没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A.赏奇析疑寒渗笔记出奇制胜B.一语破的蜂拥而上悔淫出奇不意C.人之常情买账凑合持之一恒D.迫不及待词谱倒退披沙拣金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3分)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________这个成语的涵义通常不很好。

金庸小说与文学的乌托邦精神 ——谢有顺博客

金庸小说与文学的乌托邦精神 ——谢有顺博客

金庸小说与文学的乌托邦精神——谢有顺博客谢有顺演讲稿:金庸小说与文学的乌托邦精神2011-08-26 23:48:00| 分类:人文讲演录|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金庸小说与文学的乌托邦精神(录音整理稿)谢有顺今天在座的各位,可能都熟读金庸的小说,关于对金庸小说的毁和誉,你们或许也知道一二。

金庸的小说好看、吸引人,其娱乐和消遣的效果,达到了俗文学的颠峰,这点毫无疑问。

但如何认识金庸小说的文学价值,以及金庸小说应在文学史上占据一个什么样的位置,这在读者中和学术界都有很多的争议。

辨析这些争议,澄清关于金庸小说的一些基本问题,是有意义的。

我不是金庸研究专家,但算上是一个专业读者,所以,今天我的演讲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展开:第一,如何评价金庸小说?第二,如何看待金庸小说中的雅俗问题?第三,金庸小说与文学乌托邦精神之间的关系。

如何评价金庸小说很多人可能都知道一个事实:二十世纪上半叶,读者最多、影响最大的作家,恐怕是张恨水——当然,鲁迅的影响也大,但他的读者数终归无法和张恨水相比;二十世纪下半叶呢,读者最多、影响最大的作家,则非金庸莫属了。

金庸的读者数和作品印数,可能是古往今来最大的,以后要有人超越他,估计也很难。

有意思的事情恰恰在这里:一个影响力如此巨大的作家,一个几乎所有读者都熟知其小说中的人物与情节的作家,其地位一直在文学界争议不断。

尤其是关于金庸小说能否写进文学史,能不能进入文学大师排行榜等话题,更是炒得沸沸扬扬。

但这些争议无损于金庸小说的影响,甚至还一次又一次地把金庸变成了媒体的热点人物,而读者的追捧和学术界的漠然所构成的差异,也反过来说明,金庸小说的确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话题。

金庸近一二十年来在内地的文学地位得以确立,和几个关键性的符号密切相关:一是他的全集在内地公开出版;二是他的小说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并被北京大学中文系聘为客座教授;三是他进入了二十世纪文学大师的排行榜,他的小说章节也被选入了中学语文课本。

调和鼎鼐,尔惟盐梅

调和鼎鼐,尔惟盐梅

调和鼎鼐,尔惟盐梅——金庸作品雅俗论院系:历史学院班级:XXXXXXX学号:XXXXXXX姓名:XXX调和鼎鼐,尔惟盐梅——金庸作品雅俗论武侠小说长期以来被界定为“俗”文学,所以,尽管它是众多文学类型中的一种,但在文学家族中,地位一直不高。

而金庸以及金庸小说的出现无疑是一个奇迹。

自1955年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在香港《新晚报》连载以来,前后大约17年间,金庸总共发表了15部武侠小说。

这些创作于50一70年代的小说,至今已经风行了30多年,而且还会继续流行下去。

他的读者不限职业、年龄,超越政治分歧——他的小说在世界华语圈的流行,使他成为世界上读者最多的作家之一。

但是,金庸小说在很多人尤其是以正统自居的文学家眼里仍然被看作是“大俗”,不能登大雅之堂。

1994年,一向以高雅、精品为出版定位的三联出版社推出了36册《金庸作品集》,印刷精美,装祯考究,校订细致,喻示着“金庸小说本身的价值转型,即它已经由单纯阅读和消费价值变成经典文本才具有的收藏价值”,这被视为金庸小说迈向经典化的重要标志。

同年著名学者严家炎在金庸的北大受聘典礼上,发表了《一场静悄悄的文学革命》的讲话,认为金庸以他的学养、功力和才华,从本质上提升了武侠小说的境界。

如果说严家炎的发言还只是一次提示,青年学者王一川则做出了“颠覆教科书”的尝试。

1994年他在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大师文库·小说卷》时,将金庸排在鲁迅、沈从文、巴金之后,老舍、郁达夫、张爱玲之前,而茅盾则落选。

而1996年谢冕和钱理群主编的《中国百年文学经典》,则将金庸的《射雕英雄传》录入“经典”之中。

从此金庸开始登堂入室,一次次在学术界、在文坛引起轩然大波。

金庸研究渐渐成为一门“金学”,有学者甚至预言“‘金学’与‘红学’的并驾齐驱只是时间早晚的事”。

金庸小说同时受到大众和精英阶层的肯定,进而成为经典,是由于金庸对待自己的作品始终是认真的,他在各个方面努力,着力于构建一个与众不同的武侠世界,游走于雅俗之间,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体验。

金庸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

金庸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
金庸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十四个字,贯概十四部小说,构成金庸先生的武侠世界。凡有华人处,必能见到金庸的武侠小说,此等境遇,对于武侠小说而言,可谓空前,也必将绝后。若要归结原由,正如小说的内容一般,包罗万象,见仁见智,但至少有一点,那便是文化的认同。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代代传承,乃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根基。金庸小说之所以能雅俗共赏, 是因为其中不仅有惊险曲折的武侠故事, 而且蕴涵着丰厚的传统文化精神。其中呈现出高超的艺术水准, 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缺乏严格意义上的成熟宗教,儒、 释、 道由此成为中国传统精神文化的最高体现, 成为中国人的意义世界。”金庸小说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飘逸出浓郁的儒道佛文化气息。
金庸的武侠精神中融合了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进取精神,道家“无为而治”的自由精神,墨家“兼爱”的牺牲精神以及佛家“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不杀精神。因此,当这些精神反映在金庸笔下的人物身上时,这些侠客们就拥有了不同的面目。在金庸小说中,他所塑造的最重要的大侠是《天龙八部》中的萧峰,萧峰为了阻止宋辽交兵,危及天下百姓的性命,而牺牲了自己,是真正心怀天下,心系苍生的侠之大者。
庄子云:“不役于物”,不为外物所奴役,所控制。这也就是金庸小说中所描述的“无剑胜有剑、无招胜有招”的武学最高境界。而金庸武侠小说的艺术境界也印证了这个充满辩证法的哲理:语到极致是平常,信手拈来界皆文化。
?? ??读金庸的作品,首先扑面而来的就是浓;中出现了渔、樵、耕、读,而”读”和黄蓉的问答:“童子五六人,冠者六七人”则直接是引用论语,降龙十八掌武工的名称则尽数来自<<周易>>中的爻卜,在<<天龙八部>>中则出现的是汉唐诗词的典故,最典型有代表的就是凌波微步,这出自曹植<<洛神赋>>:休迅飞凫,飘忽若神,陵波微步,罗袜生尘。本来是描写作者与“仙女”惜别时仙女依依不舍的样子。可就这样一个小小的细节被金庸注意到了,改成了这个著名的武功招式。

高中媒体文阅读测试卷

高中媒体文阅读测试卷

高中媒体文阅读测试卷一、媒体文阅读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拥有3000多家制笔企业,年产圆珠笔近400亿支,堪称圆珠笔第一大国。

但令人尴尬的是,这400亿支圆珠笔笔尖上的球座体,从设备到原材料,都高度依赖进口。

明明是制造业大国,为什么连小小的笔尖都无法做到完全自主研发自主生产?时间流转,尴尬的局面终于发生了变化:中国有了属于自己的圆珠笔尖。

圆珠笔笔头分为笔尖上的球珠和球座体。

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需要二十多道工序。

笔头里面有不同高度的台阶和五条引导墨水的沟槽,加工精度都要达到千分之一毫米的数量级。

而笔头的关键部位更是要细上加细——在笔头最顶端的地方,厚度仅0.3—0.4毫米。

极高的加工精度,对不锈钢原材料提出了极高的性能要求,既要容易切削,加工时又不能开裂,小小“笔尖”着实考验着中国制造。

__①__科研人员们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向世人展现了大国工匠应有的风采,笔尖钢的元素配比参数终于浮出水面。

也正是因为他们贯彻了“工匠精神”,才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

一场关于“笔尖工艺”的硬仗,打倒了一批只会粗制滥造的企业,同时也让真正的精英们站在了行业的制高点上。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而当下,我们正努力走在成为制造业强国的路上。

面对现实的挑战,我国制造业不断寻求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之路。

__②__(选自光明网)【材料二】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也是中国制造业面临问题的缩影。

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同样任重道远。

中国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说:“制笔行业现阶段与国外的差距,应该说不完全是技术上的。

现在主要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这些都是有一定差距的。

整个中国的制造业都比较浮躁,而且现在这种形势更是如此。

”__③__来自一线的制笔企业负责人陆宪明说,一次去日本制笔企业参观的经历让他难以忘怀:“在一个日本制笔企业,我看到在笔头的生产线上,一个女工,大概45岁左右,她从工位里面拿出笔头清洗好,推到边上检验台做记录,这么厚的本子,我一看这个本子她大半本记掉了,这样一本东西要从开始记到现在,没有五年十年是不会有这么厚的,说明他们的员工工作的那种专注仔细。

论金庸小说中的儒家思想

论金庸小说中的儒家思想

论金庸小说中的儒家思想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13005324 陈薪羽摘要:金庸小说之所以能雅俗共赏,是因为其中不仅有惊险曲折的武侠故事,而且蕴涵着丰厚的传统文化精神。

其中呈现出高超的艺术水准,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爱国、重义、尽孝、尊师、守信这类基本道德方面,金庸小说从儒家吸收了很多,金庸小说也深受中国传统化的影响,飘逸出浓郁的儒家文化气息关键词:传统文化、儒家思想、道义、金庸武侠小说包含了非常深厚的传统文化意蕴,其中儒家尤为突出。

从金庸小说,我们可窥见儒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积极入世的精神,刚健自强的生活态度,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远大的理想。

在金庸大半的人生旅途中,儒家思想对其辐射深重。

金庸小说将儒家精神人格化了,这在其小说中的突出表现在“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救世精神和“死而后已”的价值观念。

金庸在短篇《鸳鸯刀》的结尾,点出“仁者无敌”的思想,构成全篇的主题,也表明了他自己对儒家的态度。

儒侠的典型代表是郭靖。

郭靖是金庸早期用心塑造的一位成熟的英雄,也是儒家文化的集中体现者。

金庸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尽数刻划在郭靖身上,他为国为民,严守做人之道,有大儒的风范。

他未出世就没了父亲,出生在大雪地,跟着母亲从小成长于蒙古荒漠,因为儒家坚信“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郭靖是金庸小说里面集儒家思想于大成者的艺术形象,在他身上第一次阐述了“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儒家最高思想。

郭靖是非常典型的儒家继承者,他当仁不让,危难时刻宁死不屈;体恤百姓,不惜与亲如生父的成吉思汗拒理力争。

通过郭靖的形象金庸着力传达出一种敦厚的儒家风范: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死而后己的道义感;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气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

甚至郭靖独特的言行性格也能在儒家学说典籍中找到相对应之处:诚信,刚毅,讷于言,敏于行,微言大义,大智若愚,大巧若拙……郭靖简直就是儒家理想人格在金庸小说中的翻版。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备考 专题十七、实用类文本阅读一传记(教师用卷)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备考 专题十七、实用类文本阅读一传记(教师用卷)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语文卷(十七)实用类文本阅读(一)(传记)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林徽因:美与智慧的绝唱蒯乐昊我们常常要借助一个男人的光线,才看到他背后的女人——对于那些从民国时代走来的文艺女青年们——但林徽因是个例外。

在她身上,折射着许多优秀男人的光芒,而她反过来又为这些男人增添了光彩,我们举着她这支蜡烛,把那些有着别样才情与身世的男人照看得更加清楚。

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不无骄傲地对徐志摩说:“做一个天才女儿的父亲,不是容易享的福,你得放低你天伦的辈分,先求做到友谊的了解。

”彼时林徽因刚满16岁,但谈吐和悟性已经超越了她的年龄,在她的美貌和聪慧面前被迫放低天伦辈分的不只是林长民,徐志摩也不顾自己是林徽因父亲的好友,且在国内已有妻儿,公然闹离婚并追求起这个刚刚中学毕业的小姑娘来。

这段公案因影视、小说、文史学家津津乐道的介入而妇孺皆知。

林徽因最终没有选择徐志摩,她和梁思成在长辈的安排下相识相爱了。

梁启超对长子寄予厚望,亲自挑选了未来儿媳,并在林徽因丧父后视她一如亲女。

两家安排只待梁思成从清华一毕业,就送他们一起去美国深造。

这对小儿女于是常在一起憧憬未来,林徽因告诉梁思成,她以后准备学习建筑。

梁思成大感意外,他从未想过文弱的女孩子要学盖房子:“建筑?”他反问道,“你是说房子?还是建筑物?”林徽因笑起来,她左边脸腮上有一个不对称的酒窝:“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建筑学吧!”这位建筑学巨匠晚年承认,自己最初选择学习建筑,只是为了林徽因,“我当时连建筑是什么都不知道。

”——梁思成以多种重要身份存在于历史之中,但贯穿他一生的核心身份,竟首先是个一心疼顾老婆的温和男人。

这一点,在后来的金岳霖事件里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见过梁氏夫妇的人,莫不承认他们是恩爱的一对。

1923年一次学生游行示威中,梁思成被军阀金永炎的汽车撞伤,并因此留下终身残疾,林徽因每天都来安慰他寂寞的病榻,为他拭汗、打扇、读书。

关于“金庸小说能否选入语文课本”的辩论素材2

关于“金庸小说能否选入语文课本”的辩论素材2

[2007][国辩] 澳门大学VS东吴大学金庸小说是否应该进中学课本正方一辩:谢谢主席,大家好!翻开内地高中语文读本第四册有这样一段话:但听得蹄声如雷,十余乘马疾风般卷上山冈,但见人似虎,马如龙,寥寥几笔勾勒出一幅动感磅礴的画面。

它正出自于金庸名著《天龙八部》。

武侠小说进入中学课本引起争议,而我方认为金庸小说应该进入中学课本。

那么中学课本选取材料的标准是什么?北京语文教材编委成员薛川东指出三大标准:一是优化语言运用能力,二是丰富文化储备,三是提高思想道德。

首先看语言修辞,金庸先生在描写上面,优秀的地方不胜枚举,且看雪山飞狐中,胡一刀还没有现身,他的英雄形象已借助人们的对话跃然纸上。

第二看文化,从射雕中降龙十八掌介绍易经之道到天龙八部中丰富的佛学至少,正如优秀作家贾平凹所说,金庸小说字里行间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北大有教授更认为金庸小说可以作为中国文化的入门书来读;最后看思想,从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郭靖到宁愿自我牺牲不忍见生灵涂炭的萧峰,再到白马啸西风里面的民族大团结,对义的高度诠释金庸小说淋漓尽致,其他的课本也比较缺失。

由于上述三点,金庸小说与一般打打杀杀的小说不同,它完全符合中学教材毋庸置疑,但是金庸小说的优势可并非如此简单,金庸加上武侠这四个字首先给大家带来的事莫大的吸引力,难怪有中学调查显示中学有高达80%的学生喜欢阅读金庸小说。

而我们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既然学生喜欢阅读,如何利用小说的吸引力,通过精心的选材,老师正面的解读和引导,课堂效果可想而知该有多么的好。

既然阅读已是不争的事实,我们为何不交给学生这把阅读金庸小说的钥匙呢?让他们知道如何看清其文化底蕴,如何判断真的是非善恶,这更有利于他们以后的阅读啊。

最后,看看中学语文的发展趋势,文学类别没有优劣之分,文章和教材也应该是兼容并包,雅俗共赏,多元化的嘛。

作为通俗小说佼佼者的金庸既符合教材要求,又能够在趣味和教学性上达到完美平衡,还符合语文教材的发展趋势。

雅俗文化

雅俗文化

雅俗文化摘要:近年来,雅俗之辩热闹非凡,文人学者或抑俗扬雅,或扬俗抑雅,互不相让。

纷乱中,人们发现了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雅俗交融。

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现当代文学创作中,还存在于学术研究中。

这种现象的出现,涉及到对雅俗交融的创作方法的看法。

一说雅俗交融的创作方法不伦不类;一说这种作品就低不就高。

实际的情形是怎样的呢?本人认为:文学有雅俗之分,这是客观事实,但雅俗文学不是文本的概念而是时代的概念;雅俗之辨不在于作家而在于读者;雅俗文学不是固定的而是流动的,雅俗合流是文学的发展趋向。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雅俗文学中国文学以20世纪为标志大致上分为两个阶段,20 世纪以前的文学称做古代文学,20世纪以后的文学称做现代文学。

这两个阶段的雅俗文学是不一样的,评判雅俗文学的标准也是不一样的。

胡适在《词选序》中将唐宋词分为三个时期:“歌者的词”“诗人的词”和“词匠的词”,并作了这样的分期:“东坡以前,是教坊乐工与娼家妓女歌唱的词;东坡到稼杆、后村,是诗人的词;白石以后,直到宋末元初,是词匠的词。

”胡适是想通过这个例子说明中国文学都是从民间文学发展起来的。

胡适的这个观点基本上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同,成为研究中国文学发展史的主流观点,因为它符合中国文学的发展实际。

中国的诗歌、散文小品、小说、戏剧都有一个从民间艺术走向文人艺术的过程。

胡适对中国文学发展演变的描述实际上也是对中国古代的雅俗文学作了辨析。

俗文学是民间的、粗糙的,雅文学是文人的、精致的。

因此,郑振铎在他的《中国俗文学史》中给俗文学就下了如下的定义:“何谓俗文学?俗文学就是通俗文学,就是民间文学,也就是大众的文学。

换一句话,所谓俗文学就是不登大雅之堂,不为学士大夫所重视,而流行于民间,成为大众所嗜好,所喜悦的东西。

”从定义中就可以看出,郑振铎所说的通俗文学就是指民间文学。

文人文学是雅文学,民间文学是通俗文学,以这样的分类来划分中国古代文学似乎并没有什么问题,但以此来辨析20世纪中国文学,却有很多文学现象无法说清。

2024届江苏省如皋模试题及答案

2024届江苏省如皋模试题及答案

2024年江苏省如皋模拟试卷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20世纪下半叶,阶级概念的式微与市场经济的兴盛带来巨大的转折。

两个相互联系的历史事件同时投射到文化领域,一批陌生的观念迅速卷入雅俗之辩。

“俗”所依赖的大众从平民、无产阶级更换为消费者,“雅”代表了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文化精英。

脱离阶级形成的文化对立之后,雅俗之辩的阵营围绕艺术与商品两个范畴开始重新组织。

通俗文化可以追溯至工业化与都市化,二者造成了现代社会的“原子化”。

一方面,土地不再成为劳动的基础,乡村社群的瓦解、宗教的衰落以及机械化与异化的工厂劳动动摇和侵蚀了古老的社会结构与价值结构,心理与道德的认同感正在消失,这时的“个体就很容易受大众媒介和通俗文化这样的核心公共机构的操纵和利用。

”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的文化生产方式异于古典社会,而且,市场经济将向文化消费提供发达的商业网络。

这个意义上,一些批评家力图更为严格地区分“通俗”与“民间”——譬如“通俗文学”之中再度派生出“民间文学”概念。

现代性降临对于文化生产与消费形成不可忽略的后果。

一种观点认为,“通俗文学”与“民间文学”之别的标志是生产者。

“通俗文学”生产者是作家个体——他们同时享受知识产权获取的经济报酬;“民间文学”多半是民间无名氏的集体创作,并且按照传统的民间社会脉络传播,诸如瓦舍勾栏的说书演唱、乡村祭祀之际的社戏以及市井之间的道听途说。

“艺术”与“商品”催生的雅俗之辩投射到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中国文学,激烈程度丝毫不逊色。

这个时期的中国文学被称为“新时期”文学,五四新文学曾经拥有的活力开始逐渐复苏。

重温“现实主义”口号的时候,“现代主义”美学突然降临,两种美学的激烈交锋带来音量超常的理论喧哗。

然而,进入80年代后期,这种交锋开始演变为“高雅文学”的内部事件,大众的目光更多地投向另一批作家,譬如金庸或者琼瑶。

“朦胧诗”的诗人或者先锋小说家曾经毫不掩饰地向世界摆出一副孤傲的姿态——雅俗之辩开始的时候,孤傲与“高雅文学”的相互认同不言而喻。

高考阅读中内容概括题示例与特练

高考阅读中内容概括题示例与特练

高考阅读中内容概括题示例与特练考点:1.蒲宁《金庸:一代大侠的谢幕》、李亚男《金庸文学作品跨文化传播的问题与建议》与马莲《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侠义文化微探》——概括特征2.渠敬东《随李零先生回家》——概括人物与物象3.《2018年中国科幻产业报告》《科幻有望成为“功夫”之后中国最大的文化输出》与《让未来插上科幻的翅膀》——方法性内容概括4.李成《抓住三个主体,讲好中国故事》、李子祥《新形势下讲好中国故事的路径探索》与李习文《李子柒走红海外的国际传播逻辑》——概括缺点(不足)【考点研究】一、常见组合考点1.方法性内容概括2.概括特征3.概括人物与物象4.概括缺点(不足)【考点示例】一、蒲宁《金庸:一代大侠的谢幕》、李亚男《金庸文学作品跨文化传播的问题与建议》与马莲《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侠义文化微探》——概括特征【考点解读】1.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判断信息正误3.最能体现材料二所论观点的论据4.行文思路5.概括特征二、渠敬东《随李零先生回家》——概括人物与物象【考点解读】1.加点词语的解说2.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3.概括人物与物象4.结尾句的涵义一、《2018年中国科幻产业报告》《科幻有望成为“功夫”之后中国最大的文化输出》与《让未来插上科幻的翅膀》——方法性内容概括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7年中国电影总票房较2016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主要增长点仍然来自引进外国电影的票房,整体发展结构并不理想。

B.2017年到2018年,科幻阅读市场发展势头迅猛,持续增长,纸质书刊销量不断增长,2018年上半年,增幅较去年同期超过50%。

C.2018年上半年我国科幻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无论是阅读市场还是国产科幻电影,较年同期均有不同幅度的增长。

D.从《2018中国科幻产业报告》提供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科幻产业发展迅速,2018年超越2017年的势头已经基本明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odern chinese2009.10复仇赢得爱情进人黑森林之后,他也被吞噬周萍野性的魔鬼——道德评判、良心审视追上。

他不甘地听命着心底酣畅淋漓满足欲望的呼唤“渴、渴”,“哪儿有水!——哦,我拿一桶金子换一桶水!”[10]同时脑中眼前又浮现出摄人心魄的幻象,面对面前的水,他喝不到口,也像周萍那样,“如老鼠僵立不动”。

强悍如仇虎,虽然是不无英武地倒下了,毕竟选择了和周萍同样自绝的路。

到了“将来时”曾文清那儿,周萍已完全蜕化为“生命的空壳”,他连爱的心力都没有了,只想有个人不远不近,不即不离,在相对无言的沉默中,品味一丝爱意和慰藉。

他早已失去“生命的渴”,只剩下把盏浅尝的慵怠懒散,靠一种精致的外壳维系着中空的生活表象。

周萍出走未遂,还留下一个欲行未果、被命运阻断的背影;文清却是走成了的周萍,结果“飞不动”又回来,再也无法自欺欺人,像耗子那样寄生地活着,只好如耗子一样卑微无息地死去。

周萍的命运发展轨迹基本代表了曹禺的青年男性形象,性格特点从强悍走向懦弱、行为方式从极端走向矛盾、人生态度从生命的渴(充满原始活力朝气)到生命的空壳(如卑琐寄生的老鼠)的发展轨迹。

对周萍,作者似乎写得不够放达,其实他来自曹禺心灵最深处。

正如作者赋予周萍的最主要特征是矛盾,这个形象的塑造也体现了作者的矛盾心理,他显然在隐藏自己和表现自己之间,暴露出作者对这个人物的憎恶与挚爱,造成观众审美鉴赏和道德评判中较多分歧。

以上一些肤浅的探索,期望能还原一个较为清晰的周萍。

注释:[1]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上),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4年版,第275页。

[2]曹禺:《曹禺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115页。

[3][4][5][6][7]曹禺:《雷雨·序》,《曹禺文集》(一),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15页,第17页,第53页,第212页,第212页。

[8]曹禺:《雷雨的写作》,《曹禺全集》(五),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9页。

[9][10]曹禺:《曹禺文集》(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125,第212页。

(宋建军 江苏省无锡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214028)金庸的武侠小说自20世纪80年代之后,在大陆读者中引发了持续的热潮,金庸研究也逐渐升温,大量的论文、专著问世,成为当代文学研究最热闹的一块。

金庸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金庸小说进入大陆初期,学界默认了金庸小说的通俗文学身份,金庸小说只在通俗文学研究领域被提及。

第二阶段,当冯其镛、章培恒等学者打破学界的惯常思维,高度评价金庸小说的时候,可以视为金庸小说研究的第二个阶段开始。

第三个阶段,金庸接受北大名誉教授的称号,严家炎称之为“静悄悄的文学革命”可以看做第三阶段的开始。

严格说来,第一阶段称不上研究金庸,但是就是这一致不研究表明了学界对金庸小说是通俗文学的基本定位,同时也表明当时学界的共识:通俗文学的研究价值是不大的。

第二阶段,金庸的独特性被发现,价值被重估,有的在通俗文学的范围内肯定金庸,有的研究极力让金庸小说向雅文学靠拢。

第三阶段,金庸小说进入大学课堂,金庸被认为是20世纪排名第四的文学大师等一系列事件使“雅俗”之争激烈化并引发了关于文学经典的讨论。

韩云波的《关于大陆金庸小说研究的思考》一文认为“华山论剑”和“嘉兴会议”是金庸研究的鼎盛时期,2005年之后的这几年只是余波与回响,但是据韩文所提供的统计金庸小说的雅俗之辩与经典之争○周晓芬摘 要:金庸小说研究在争议中走过了20余年,争议主要围绕着雅俗与经典两个问题展开。

一派坚持金庸小说的通俗文学定位,有的否定武侠小说进而否定金庸,有的肯定金庸对武侠小说的贡献;一派坚持把金庸小说认定为文学经典,有的认为金庸小说超越了通俗文学,因为它的传统文化和现代精神成为文学经典,有的认为金庸小说凭借其娱乐作用就可以成为经典。

关键词:金庸小说 雅俗 经典odern chineseM106XIANDAI YUWEN2009.10方法统计,每年也有超过60篇的有效论文。

本文试图从“雅俗之辩”和“经典之争”这两个角度对金庸研究做一个梳理。

一、金庸小说的雅俗之辩1986年红学家冯其镛高度评价了金庸的小说,1988年复旦教授章培恒的文章首先触及金庸小说的雅俗问题。

雅俗之争变得热闹起来是在金庸被授予名誉教授称号、被称为20世纪的文学大师之后。

围绕金庸小说的雅俗问题,学界众说纷纭,归结起来有三种主要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金庸小说是通俗文学里面的武侠类型,价值不高:1.武侠小说这种类型毛病很多,金庸写的武侠小说也不例外。

1994年鄢烈山首先提出“拒绝金庸”,理由就是“武侠小说先天是头足倒立的怪物”[1];袁良骏认为武侠小说是早该退出新的文学历史舞台的陈腐、落后的文艺形式,武侠小说是低档次、低品位的;王彬彬认为“金庸小说基本上仍在作为一种类型的武侠小说的窠臼里翻滚”,“武侠小说必然具有的通病,一样在金庸的小说里找到了存身之所”;还有人认为金庸武侠小说是反人性、反法制、反民主的。

“金庸的作品恶俗,看他的人庸俗,捧他的人媚俗!”[2]2.金庸小说与别的武侠小说比较起来,有传统文化的内容,但这传统文化只是幌子、调味、装点。

葛红兵认为金庸小说以宣扬中原传统文化为幌子将封建文化浪漫化来迎合市民阶层渴望逃避、隐遁的心理,在市场化中成为边缘人的教授和学界人士也从那里得到慰藉。

[3] “金庸小说的本质是通俗故事,以文化典故装点门面。

”[4]3.在艺术上没什么创新。

“从纯文学的角度,我们说金庸小说没有摆脱武侠小说的范畴,在小说结构形式上没有摆脱章回小说的格局,在语言上也没有什么独特的贡献。

”[5]徐皓峰指出金庸小说的故事很多是模仿抄袭来的,朱国华认为用雅文学的标准来衡量,金庸小说在叙事技巧和人物描写都没能提供新鲜的东西。

[6]4.金庸作品中的现代性经不起推敲。

有学者认为金庸小说的研究者所极力推崇的现代性思想其实是对20世纪初启蒙思想的普及化。

“思想的深刻性决不是重复人们普遍接受的观念,而是在别人所认同的地方,发现别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难以用现存的某种固定价值体系加以简单化阐述的。

”金庸小说“因为缺乏独创性而不能跻身于一流文学作品的行列之中。

”[7]第二种观点认为金庸的小说对武侠这个类型来说是有创新的,对金庸小说的评价也应限定在这个范围内。

上海通俗文学研究所陈必祥主编的《通俗文学概论》认为金庸是“新派武侠小说中成就最大的作家”[8]。

1999年王朔发表《我看金庸》,引起了很多争论,《文学界话说王朔金庸》一文汇集了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家、评论家的言论:“作家叶兆言是看过金庸小说的,他认为在武侠小说这个领域中,金庸是最好的,比梁羽生、古龙都好。

”“蔡翔觉得他是武侠小说作家,他的小说是武侠小说,也受武侠小说的限制,人物角色安排、情节冲突等都有武侠小说的模式……他后期的作品集武侠小说之大成,在武侠小说这个领域具有了相当的高度,金庸既不是大师,也不是一无是处。

若说他伟大就太过分了。

”“邱华栋认为金庸在武侠小说作家中是最好的。

”[9]第三种观点坚持认为金庸小说超越了雅俗,不能在通俗小说的范围内进行评价。

1988年章培恒对雅俗对立的文学观念提出质疑:“纯文学和通俗文学的这种分类法并不能用来判断《李自成》和金著武侠小说的高下。

”[10]陈洪《调和鼎鼐盐梅手——金庸作品雅俗论》一文认为从文类、写作与传播的主要方式及文学的几个要素看,金庸小说“属于通俗文学应属无疑”。

但他的小说从思想观念、文化蕴含、写作智慧、语言四个层面超越了通常所谓的通俗,而具有了“雅”的成分。

[11]严家炎《文学的雅俗对峙与金庸的历史地位》一文认为金庸“借用武侠这一通俗作品类型,出人意外地创造出一种文化学术品位很高的小说境界,实现了真正的雅俗共赏。

金庸作品中包含的迷人的文化气息、丰厚的历史知识和深刻的民族精神,不但为广大通俗作品所望尘莫及,而且也远远超过了许多严肃小说”[12]。

认为金庸作品超出通俗文学范围的还有很多,其基本理由不外乎金庸作品体现了现代精神、有传统文化内涵、在艺术上有创新且雅俗共赏几个方面。

通过上文的引述我们可以看到,坚持金庸小说的通俗文学定位的学者中,一些人以金庸小说具有武侠小说的毛病来否定金庸小说的价值,其结论是:金庸小说就是武侠小说。

一些人以否定金庸小说赖以与其他武侠小说相区别的元素而否定金庸小说,其结论是:金庸小说不是纯文学,不是高雅文学。

金庸小说的支持派则认为金庸小说已经超出了通俗文学的范围,突破了雅俗文学的界限。

陈平原阐述了金庸小说超越雅俗的原因,认为金庸本人对于作为一种“娱乐性读物”武侠小说评价并不高,这是因为金庸“长期坚持亲自撰写社评,实际上认同的是新文化人的担当精神”,“撰写政论时,自是充满入世精神:即便写作‘娱乐性读物’,金庸也并非一味‘消闲’。

理解查君的这一立场,不难明白其何以能够‘超越雅俗’”。

“正是政论家的见识、史学家的学养,以及小说家的想象力,三者合一,方才造就了金庸的辉煌。

”[13]在大家为金庸小说的雅俗问题纠缠不清的时候,邓集田发出了另一种声音,认为在金庸研究中纠缠于雅俗问题是根深蒂固的新文学本位意识在作怪,反对者在真实性之类的问题上做文章,是“异元批评”,支持者专注于在金庸作品中发掘现代性,是“过度阐释”,这两种现象都不利于发现金庸小说的真正价值。

至于金庸小说的真正价值是什么,作者存而不论。

[14]高玉认为“娱乐性也是文学的真正本质,并且odern chinese2009.10是最直观的本质”。

“金庸对于中国现代文学最伟大的贡献就在于他把文学的娱乐和消遣作用发扬光大”,“以‘雅俗’观念确认金庸的‘杰出小说大师’地位是一种误读和牵强”[15]。

徐岱的长文《回味感动——另当别论的金庸小说》也是这个意思。

[16]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变化:原来要肯定金庸,都要极力挖掘金庸小说中的新文学因素,让金庸小说向“雅”靠拢,藉此提高对金庸小说的评价;现在直接以光大娱乐消遣作用的理由来确立金庸的大师地位。

这也许意味着新文学本位正在悄悄退场,原来屈居下位的娱乐功能成为文学评价的又一标准。

二、经典化与去经典化雅俗之辩与经典之争是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问题,雅俗之辩是文类归属问题,而经典之争则是作品地位的问题。

既然金庸小说被认为超越了雅俗的界限,并远远超过许多严肃文学,那么接下来为通过某些象征性的事件使金庸作品走向经典化似乎就顺理成章了。

丁进在《中国大陆金庸研究述评(1985—2003)》中说:“纵观20世纪中国学术史,能够成为一门学科的作家研究实在很少。

而像金庸这样的优秀作家的研究,完全可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金庸作品的“思想的广度和深度,在艺术上的成功,已经超越了《红楼梦》而成为中国文学史的新经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