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 新闻阅读
高考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题分类汇编(及答案)

高考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题分类汇编(及答案)一、高中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分享经济的诞生,源于社会资源的过剩。
从工业革命时代开始,所谓的发展即生产效率提高、投资不断加大,从而带来产量的增加。
这样的发展基于一个基本假设,那就是,社会物资是短缺的。
时至今日,工厂里生产出越来越多的东西。
直到某一天,我们发现生产出的东西已经远远大于我们的需要,我们把已经存在的东西重新分配。
此时,物品的拥有权和使用权可以分离,拥有一件物品的人和使用这件物品的人可以不是同一个人。
这样物资就可以得到更加合理的分配,从而成为一种商业模式;拥有多余物资的人们,可以把物资的使用权让渡给不拥有物资的人,作为回报,后者给予前者一定的报酬,而提供这个服务的平台,也可以从报酬中抽取一定比例的佣金。
分享经济由此产生。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成熟和迅速普及,分享经济的创业者们,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细分领域的平台,供物资的所有者发布和分享,帮助有需要的人找到物资。
不经意间,我们衣食住行的各个领域,都出现了分享经济的身影。
分享经济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消费方式,在许多领域,也都出现了不同的模式。
那么,分享经济究竟改变了什么呢?首先,它改变了供给端。
分享经济让产品的供给方从机构变成了个人。
比如,原来人们出去旅行,只能住酒店集团提供的酒店,而分享经济让个人房主也可以提供相当于酒店的服务。
原来人们只能坐出租车公司提供的车子,现在则还能坐个人开的私家车。
分享经济极大地提升了产品的丰富度和个性化水平。
人们旅行的时候可以住各种风格的房子,人们出行的时候可以坐各种不同的车型,遇见各种性格的司机。
如今人们个性化的诉求越来越高,分享经济正好可以满足这一点。
其次,它让个人崛起。
分享经济降低了个人微创业的门槛,让人们可以更简单地实现微创业。
利用业余时间,做个小房主,做个专车司机,都是简单方便的微创业。
用户对个性化的需求,让作为供给端的个人,能够有空间发展自己的个性。
高考“新闻类阅读”题型归纳及练习(附答案解析)

高考“新闻类阅读”题型归纳及练习(附答案解析)▲新闻类文本阅读考点分解如下1、理解语句含义题2、筛选整合信息题3、概括分析人物形象题4、导语的作用题5、背景的作用题6、结语的作用题7、文本结构安排题(顺序、倒叙、补叙、日记体)8、鉴赏新闻的表现手法9、分析语言特色题10、分析新闻的文体特征题11、探究新闻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12、探究新闻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文本封闭性和半开放型)语句含义题:结合上下文,抓关键词。
表层涵义+深层涵义例1.《温暖人心的冬奥:索契有的不仅是冰冷的赛道》理解文中两处画线句子的含义。
答:通过“愣”“抱在一起痛哭”的神态和动作描写,写出了兰妮听到姐姐的决定后的震惊和感动,姐姐为妹妹有机会实现梦想的激动和欣慰,(表层义)体现出她们姐妹情深,展现了奥林匹克精神中的无私奉献品质。
(深层义)筛选信息题:【方法小结】①阅读全文,了解新闻报道了什么地点、什么时间、什么人物、发生了什么事,其发展如何、结局如何。
②看清题目,明确筛选要求,寻找答题的有效信息区间。
③在有效信息区间,抓住关键词句,把握新闻要点,进行筛选整合。
④根据题目,结合筛选的词句分条作答。
新闻导语题:①概述新闻的主要内容和事实,鲜明地揭示新闻的中心。
②抓典型镜头,给读者以现场感和生动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③为全篇奠定恰当(紧张或温馨或欢快或沉郁或悲痛)的感情基调,贯穿全文。
④结构上引出下文对某事件的具体描写。
⑤手法: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手法表现新闻事件的特点。
新闻背景题:例1.文章前两个场景用较多的文字再现了冬奥会赛场外的场景,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答:①对新闻事实进行解释、补充烘托,加深对新闻的认识和理解:哥哥脑瘫,陪伴参赛;兰妮无缘冬运会的原因,使文章内容更加全面。
(可以让读者全方位了解事情的真相)(或与新闻事实形成对比)②突出人物特征,体现出兄弟之义、姐妹之情的深厚程度。
(深刻理解他们获奖之后激动的心情,突出他们的兄弟之义、姐妹之情)③揭示了新闻事件的意义,体现新闻的主题,增强了新闻的厚度和深度,歌颂了冬奥赛场上人间的温情。
高考“新闻类阅读”题型归纳及练习(附答案解析)

高考“新闻类阅读”题型归纳及练习(附答案解析)▲新闻类文本阅读考点分解如下1、理解语句含义题2、筛选整合信息题3、概括分析人物形象题4、导语的作用题5、背景的作用题6、结语的作用题7、文本结构安排题(顺序、倒叙、补叙、日记体)8、鉴赏新闻的表现手法9、分析语言特色题10、分析新闻的文体特征题11、探究新闻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12、探究新闻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文本封闭性和半开放型)语句含义题:结合上下文,抓关键词。
表层涵义+深层涵义例1.《温暖人心的冬奥:索契有的不仅是冰冷的赛道》理解文中两处画线句子的含义。
答:通过“愣”“抱在一起痛哭”的神态和动作描写,写出了兰妮听到姐姐的决定后的震惊和感动,姐姐为妹妹有机会实现梦想的激动和欣慰,(表层义)体现出她们姐妹情深,展现了奥林匹克精神中的无私奉献品质。
(深层义)筛选信息题:【方法小结】①阅读全文,了解新闻报道了什么地点、什么时间、什么人物、发生了什么事,其发展如何、结局如何。
②看清题目,明确筛选要求,寻找答题的有效信息区间。
③在有效信息区间,抓住关键词句,把握新闻要点,进行筛选整合。
④根据题目,结合筛选的词句分条作答。
新闻导语题:①概述新闻的主要内容和事实,鲜明地揭示新闻的中心。
②抓典型镜头,给读者以现场感和生动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③为全篇奠定恰当(紧张或温馨或欢快或沉郁或悲痛)的感情基调,贯穿全文。
④结构上引出下文对某事件的具体描写。
⑤手法: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手法表现新闻事件的特点。
新闻背景题:例1.文章前两个场景用较多的文字再现了冬奥会赛场外的场景,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答:①对新闻事实进行解释、补充烘托,加深对新闻的认识和理解:哥哥脑瘫,陪伴参赛;兰妮无缘冬运会的原因,使文章内容更加全面。
(可以让读者全方位了解事情的真相)(或与新闻事实形成对比)②突出人物特征,体现出兄弟之义、姐妹之情的深厚程度。
(深刻理解他们获奖之后激动的心情,突出他们的兄弟之义、姐妹之情)③揭示了新闻事件的意义,体现新闻的主题,增强了新闻的厚度和深度,歌颂了冬奥赛场上人间的温情。
2023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通讯、访谈(含答案)

专题29 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通讯、访谈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日,河南省突遭大规模极端强降雨,部分区域发生洪涝灾害,巩义市米河镇多个村庄通信中断。
有群众收到如下短信:“米河镇的乡亲们,因暴雨致通信中断,应急管理部紧急调派翼龙无人机抵达你镇上空,可暂时恢复中国移动公网通信。
受翼龙无人机滞空时间限制,公网恢复时间只有五小时,请尽快报告情况、联系家人。
祝平安!”该短信截图瞬间在网上刷屏,网友直呼:“这就是中国速度!”“生在华夏,被照顾得太好了!”7月21日,应急管理部紧急调派“翼龙2H”无人机空中应急通信平台,跨区域长途飞行,历时4.5小时抵达通信中断区,利用翼龙无人机搭载的移动公网基站,实现了约50平方公里范围内长时稳定的连续移动信号覆盖,打通了应急通信保障生命线。
翼龙无人机是由中航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研制的一种中低空、长航时、多用途无人机。
翼龙系列自2005年开始研制、2007年首飞,距今已有十四年,目前发展至第二代翼龙。
“翼龙1”是翼龙系列无人机中的首个型号,可应用于灾情监视、大气研究及气象观测、地质勘探及土地测绘、环境保护、农药喷洒和森林防火、缉毒和反走私等民用及科学研究领域。
在“翼龙1”的基础上,“翼龙2”无人机进行了全面的机体扩大及气动布局优化,并换装了推力更强的中国国产发动机,提高了实用升限、速度和续航等一系列指标,可以适应更加复杂的使用环境。
而本次应急救灾的主角——“翼龙2H”应急救灾型无人机则是在“翼龙2”无人机系统基础上,针对灾害探查、应急通信保障、应急投送等任务研制的大型救灾无人机系统。
无人机的全称是“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不仅包括人们最直观可见的无人机飞机本身,还包括地面站、任务载荷和保障系统。
在无人机升空执行任务时,地面上的相关系统会紧密监视并进行指挥。
据翼龙系列总设计师介绍,“翼龙2H”系统由无人机、地面控制站、保障系统组成。
高考语文新闻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讲义及答案)含答案

高考语文新闻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讲义及答案)含答案一、新闻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美国、日本、韩国合作进行了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
研究发现,中国高中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全面落后,中国学生接受职业与毕业指导的比例最低,严重缺失职业学习或体验活动,严重缺乏职业准备与规划意识。
有的父母认为孩子年龄还小,离就业远着呢。
有的老师认为学生考个好大学,有了名校做靠山,还怕找不到好工作?这些想法都是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同于就业、找工作。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孩子找到未来的人生方向,并且找到奔向目标的路径。
探索、尝试、规划的过程是孩子认识自我与他人、认识家庭与社会的过程。
接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过程,有利于青少年扬长避短。
孩子既要了解自己的优势,也要了解自己的不足,还需要把学业发展与自己的兴趣爱好、成长资源等结合起来。
有清晰的人生目标、能发现自我价值的孩子,才能理性地进行职业定位,通过合理的方式使自己的价值最大化。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在关注孩子的未来发展,是引领孩子们客观全面地评价自我。
(摘编自孙宏艳《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关乎更长远的育人目标》,《光明日报》2018年7月7日)材料二:我们的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促进社会进步的速度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快。
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迈克斯·泰格马克认为最不可能被取代的职业呈现三个条件:其一是需要与人交互的社交情商,其二是涉及创造性、需要聪敏的方法,其三是在不可预料的环境中工作。
所有这一切正是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可以帮助我们培养和造就的。
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是人与人合作的劳动,在劳动中体现每个人的价值,在劳动中明白自己的职业倾向,在劳动中体验与人合作的快乐。
同时,人们追求幸福人生的需要对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比以往任何时代都紧迫,而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正是建立职业生涯规划的起点,非常重要、不可替代。
新高考语文高考语文压轴题 新闻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分类精编含答案

新高考语文高考语文压轴题新闻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分类精编含答案一、新闻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近日,一项调查显示,46%的人认为出门不带手机比出门下雨没带伞的情况更糟糕,而手机未带或被偷就感到紧张的人则高达90%。
这些数据表明,手机在日常生活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与此同时,有关“手机使用依赖症”的说法甚嚣尘上,改说法认为频繁使用手机是一种新的心理疾病,并与孤僻、自卑等性格画像联系起来。
这些把手机使用与心理健康相对立的观点,反映着现代医学对身体话语权的争夺,而现象背后的时代变化,却往往被搁置一边。
其实,“手机依赖”不一定是人民心理上“离不开”手机,比如有的人出于工作需要得实时关注讯息,有的人因支付的需要不得不“机不离手”;有时候,手机还承担着某种象征性功能——如果在社交场合中,你不太想和别人说话,那装作玩手机不失为一个避免尴尬的借口。
(摘编自《别把“手机依赖症”太当回事》,《广州日报》2018年9月26日)材料二:图一消费者对各类手机应用的使用频率图二智能手机轻度使用者与重度使用者占比图三智能手机使用者年龄段分布(资料来源于“德勤咨询”)材料三:近年来呼吁警惕“手机依赖”的声音似乎越来越大,这种呼吁的初衷不难理解,但“手机依赖”真的有那么可怕,值得如此忧心忡忡吗?到底何为“手机依赖”,从来就缺乏一种准确的定义。
在今天这样一个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对日常生活的介入越来越深,与人的紧密性越来越强。
当然,当“手机依赖”被作为一种问题看待时,它往往被默认为一种需要干预的“心理疾病”,比如使用手机在一些人那里成了下意识的行为,空闲时间完全用手机来打发。
这种倾向确实不值得提倡,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要防“沉迷”。
它对应的可能是时间的浪费,甚至是生活方式、人际交往的“异化”。
(摘编自《理性看待大学生“手机依赖”》,《中国教育报》2018年4月24日)材料四:“手机依赖症”的典型心理是即使没有明显需要,也常常会不由自主地看自己的手机,一旦信号不满或者电量不足之时就会非常没有安全感。
高考语文专题新闻阅读试题(有答案)

高考语文专题新闻阅读试题(有答案)专题十七新闻阅读 [学法――立足文体,抓住要素] [视情选学,有备无患] [把握文体特征] 明结构,快读文;知特点,准做题了解新闻的文体特点和结构,才能更迅速地读懂文本。
因此本专题从了解新闻的文体特点入手,点拨阅读技巧,教考生快速读文,准确做题。
一、新闻的定义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
二、新闻的分类新闻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电视新闻等体裁;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
高考一般选取一些具有时效性、实用性、生活性的新闻特写、消息通讯等,侧重于具有新闻价值和反映精神价值的文章。
三、新闻的文体特点 1.基本特点: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
2.最主要的特点:用事实说话。
3.基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导语、主体是新闻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则蕴含在主体里面,结语有时可省略。
①标题:要求准确、凝练、新颖、醒目。
形式有单行标题、多行标题。
多行标题:引题(引标)――交代背景、烘托气氛、揭示意义、提出问题、说明原因(目的)、说明背景等;正题(主标)――对一则新闻内容的高度概括;副题(副标)――往往是重要事实、结果的提要,具有交代事情结果、补充次要事实、印证主体中的观点、解释主题等作用。
②导语:一般是新闻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话,以凝练简明的语言,概述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事实,鲜明地揭示新闻的中心。
常见的写法有叙述式、描写式、评论式、提问式、结论式等。
③主体:对导语内容进行展开和补充,是新闻的躯干。
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或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安排层次。
④结语:新闻的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
有的新闻,事实说清楚了,就不需要结语。
它可对全文内容做概括性小结,可用带有启发激励性的语言做结,可对发展趋势做预测,可提出值得深思的问题。
4.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简记为“五W”+“1H”,即:“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何故”(why)、“怎么发生的”(how)。
高考语文高考语文压轴题 新闻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分类精编及答案

高考语文高考语文压轴题新闻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分类精编及答案一、新闻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据新华社北京4月3日电(记者叶昊鸣)记者3日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了解到,近日正式向社会发布13个新职业信息,包括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物联网工程技术人员等。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这13个新职业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领域,这与我国当前所处社会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信息化广泛使用等方面有着莫大的关联。
近几年,随着我国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广泛运用,与此相关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对从业人员的需求大幅增长,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从业人群。
在这一背景下,以较高的专业技术知识和能力为支撑、从业人员普遍具有较高学历的专业技术类新职业应运而生。
(摘编《新华每日电讯·新闻纵深》2019年4月4日)材料二:我们的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促进社会进步的速度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快。
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迈克斯·泰格马克认为最不可能被取代的职业呈现三个条件:其一是需要与人交互的社交情商,其二是涉及创造性、需要聪敏的方法,其三是在不可预料的环境中工作。
所有这一切正是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可以帮助我们培养和造就的。
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是人与人合作的劳动,在劳动中体现每个人的价值,劳动中明白自己的职业倾向,在劳动中体验与人合作的快乐。
同时,人们追求幸福人生的需要对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比以往任何时代都紧迫,而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正是建立职业生涯规划的起点,非常重要、不可替代。
大力开展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是新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历史使命。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明“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就必然是系统化的,在中小学阶段当然要有这一类教育的基础,那就是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
(摘编自邬宪伟《新时代呼唤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光明日报》2019年03月12日)材料三: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美国、日本、韩国合作进行了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
201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专题【18】新闻阅读(含解析)

专题18 新闻阅读一、(2014·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罗哲文(1924—2018),中国古建筑学家。
下面是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在罗哲文先生生前对他的访谈节选。
主持人:在您选择职业的年代,建筑学可算是一种不入流的行当,您为什么选择了学习建筑?罗哲文:从我当年进入营造学社学习建筑到现在,按一般老百姓的话,可以说我和建筑学有缘分,或者说这是一个从偶然到必然的过程。
说偶然,是因为抗战时期,营造学社迁到了我的老家四川宜宾,要是迁到别的地方去了,我这辈子可能就不会做这个工作了。
说必然,是因为我从小就喜欢做手工,我还很喜欢工艺、画画什么的。
主持人: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是您的老师,您现在所从事的古建筑保护研究,有哪些观念是梁先生带给您的?罗哲文:他有一个观点,中国的新建筑要“中而新”,就是说既要中国式又要有新创造。
他这个观点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所以我现在也在宣传,新建筑一定要中国式,要体现中国古建筑的优秀传统,同时也一定要有创新。
梁思成先生临终前嘱托我“文物保护的事情,你一定要做好”,这个重托我一直记在心里,永远也不敢忘掉。
主持人:2003年,您在80岁高龄的时候穿越了罗布泊。
很多人都说,您是穿越罗布泊年龄最大的人。
您为什么要在这样的高龄做这样的事?罗哲文:我们的主要目的是去考察和寻访汉长城。
几十年前,我刚接触到长城的时候,看到一些关于长城的书,其中一本写了从玉门关到库尔勒的这段长城,并说这段长城跟玉门关以东的长城不一样。
从那时起我就想亲自来看一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主持人:考察这段长城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罗哲文:这段长城对研究整个长城来说太重要了,绝对不能缺了这一块儿。
过去曾经有个错误的说法,认为长城是防御扰掠的,目的在于封闭,但我认为长城是中国最早的对外开放的见证。
汉武帝的时候,打通了丝绸之路,那时的长城就是为了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所以到了新疆库尔勒以西,城墙就没有了,修建了一个一个的烽火台。
高考“新闻类阅读”题型归纳及练习(附答案解析)

高考“新闻类阅读”题型归纳及练习(附答案解析)▲新闻类文本阅读考点分解如下1、理解语句含义题2、筛选整合信息题3、概括分析人物形象题4、导语的作用题5、背景的作用题6、结语的作用题7、文本结构安排题(顺序、倒叙、补叙、日记体)8、鉴赏新闻的表现手法9、分析语言特色题10、分析新闻的文体特征题11、探究新闻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12、探究新闻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文本封闭性和半开放型)语句含义题:结合上下文,抓关键词。
表层涵义+深层涵义例1.《温暖人心的冬奥:索契有的不仅是冰冷的赛道》理解文中两处画线句子的含义。
答:通过“愣”“抱在一起痛哭”的神态和动作描写,写出了兰妮听到姐姐的决定后的震惊和感动,姐姐为妹妹有机会实现梦想的激动和欣慰,(表层义)体现出她们姐妹情深,展现了奥林匹克精神中的无私奉献品质。
(深层义)筛选信息题:【方法小结】①阅读全文,了解新闻报道了什么地点、什么时间、什么人物、发生了什么事,其发展如何、结局如何。
②看清题目,明确筛选要求,寻找答题的有效信息区间。
③在有效信息区间,抓住关键词句,把握新闻要点,进行筛选整合。
④根据题目,结合筛选的词句分条作答。
新闻导语题:①概述新闻的主要内容和事实,鲜明地揭示新闻的中心。
②抓典型镜头,给读者以现场感和生动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③为全篇奠定恰当(紧张或温馨或欢快或沉郁或悲痛)的感情基调,贯穿全文。
④结构上引出下文对某事件的具体描写。
⑤手法: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手法表现新闻事件的特点。
新闻背景题:例1.文章前两个场景用较多的文字再现了冬奥会赛场外的场景,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答:①对新闻事实进行解释、补充烘托,加深对新闻的认识和理解:哥哥脑瘫,陪伴参赛;兰妮无缘冬运会的原因,使文章内容更加全面。
(可以让读者全方位了解事情的真相)(或与新闻事实形成对比)②突出人物特征,体现出兄弟之义、姐妹之情的深厚程度。
(深刻理解他们获奖之后激动的心情,突出他们的兄弟之义、姐妹之情)③揭示了新闻事件的意义,体现新闻的主题,增强了新闻的厚度和深度,歌颂了冬奥赛场上人间的温情。
(完整版)高考语文专题新闻阅读试题

高考语文专题新闻阅读试题专题十七新闻阅读[学法——立足文体,抓住要素][视情选学,有备无患][把握文体特征]明结构,快读文;知特点,准做题了解新闻的文体特点和结构,才能更迅速地读懂文本。
因此本专题从了解新闻的文体特点入手,点拨阅读技巧,教考生快速读文,准确做题。
一、新闻的定义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
二、新闻的分类新闻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电视新闻等体裁;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
高考一般选取一些具有时效性、实用性、生活性的新闻特写、消息通讯等,侧重于具有新闻价值和反映精神价值的文章。
三、新闻的文体特点1.基本特点: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
2.最主要的特点:用事实说话。
3.基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导语、主体是新闻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则蕴含在主体里面,结语有时可省略。
①标题:要求准确、凝练、新颖、醒目。
形式有单行标题、多行标题。
多行标题:引题(引标)——交代背景、烘托气氛、揭示意义、提出问题、说明原因(目的)、说明背景等;正题(主标)——对一则新闻内容的高度概括;副题(副标)——往往是重要事实、结果的提要,具有交代事情结果、补充次要事实、印证主体中的观点、解释主题等作用。
②导语:一般是新闻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话,以凝练简明的语言,概述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事实,鲜明地揭示新闻的中心。
常见的写法有叙述式、描写式、评论式、提问式、结论式等。
③主体:对导语内容进行展开和补充,是新闻的躯干。
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或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安排层次。
④结语:新闻的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
有的新闻,事实说清楚了,就不需要结语。
它可对全文内容做概括性小结,可用带有启发激励性的语言做结,可对发展趋势做预测,可提出值得深思的问题。
4.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简记为“五W”+“1H”,即:“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何故”(why)、“怎么发生的”(how)。
历年(2020-2024)全国高考语文真题分类(语言文字运用)汇编(附答案)

历年(2020-2024)全国高考语文真题分类(语言文字运用)汇编一、(2024ꞏ新高考Ⅱ卷ꞏ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众所周知,运动可以帮助放松肌肉、减轻身体紧张感、改善血液循环,让我们身体更健康,但是,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运动更是让我们心情愉悦、大脑强健的“灵丹妙药”。
多年以前,运动就已被列入情绪障碍的治疗方法之一,疗效不但立竿见影,令人信服,而且适用范围很广。
喜欢运动,经常运动的人,相信..都体验过“跑者欣快”,即连续高强度运动一段时间后, ① ,但心情很好,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这是因为,运动可以促使大脑分泌许多与愉悦感相关的“快乐物质”,如多巴胺、内啡肽等。
而运动后的大脑,还会分泌一种名叫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蛋白质,有助于强健大脑。
因此,运动不仅会让你轻松快乐,还会让你头脑更清晰,更有活力。
当然,不是每个人 ② ,但即使做一些轻微运动,也是有助于身心健康的。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
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下列句子中的“相信”与文中加点的“相信”,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身处困境他却并不消沉,相信自己能拼出一个光明的未来。
B.我满心欢喜地迎接他回来,相信现在的他一定和从前不同。
C.看到气势磅礴的壶口瀑布,相信每一位游客都会激动不已。
D.翠翠还是不离开码头,相信祖父会来找她,同她一起回家。
二、(2024ꞏ全国甲卷ꞏ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山可谓家喻户晓,但真正了解它的人恐怕不多。
怎样算是真正了解天山呢?不妨做个测试。
你闭上眼睛,念出“天山”这个名字,试试看,能不能想象出一幅天山的全景图来?在这幅全景图里,山脉或平行或交错,许多巨大的、汽车要.开上很久很久的盆地坐落其间。
两座威严的雪峰——托木尔峰和汗腾格里峰巍然耸立,俯视着周边十多座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
高考真题分类汇编

高考真题分类汇编一、语文题目1. 散文题2. 诗歌题3. 阅读题4. 改错题5. 审美题6. 文言文题7. 写作题8. 短文写作题二、数学题目1. 初等数学题2. 几何题3. 代数题4. 概率与统计题5.函数题6. 推理与证明题三、英语题目1. 词汇题2. 阅读理解题3. 完型填空题4. 语法题5. 写作题四、物理题目1. 力学题2. 光学题3. 电学题4. 热学题5. 声学题6. 直流电路题7. 交流电路题8. 波动题五、化学题目1. 元素与化合物题2. 离子反应题3. 化学方程式题4. 酸碱中和题5. 氧化还原题6. 有机化学题六、生物题目1. 动物学题2. 植物学题3. 生态学题4. 生物实验题5. 遗传学题6. 分子生物学题七、历史题目1. 战国时期问题2. 三国时期问题3. 隋唐时期问题4. 宋元明清问题5. 近代史问题6. 20世纪问题八、地理题目1. 中国地理题2. 世界地理题3. 物理地理题4. 人文地理题5. 地图题九、政治题目1. 政治理论问题2. 国际政治问题3. 共和社会主义问题4.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问题5. 中央政府问题6. 地方政府问题十、经济题目1. 经济基本知识问题2. 经济体制改革问题3. 经济发展问题4. 财政与税收问题5. 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问题。
2023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通讯、访谈(含答案)

专题29 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通讯、访谈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日,河南省突遭大规模极端强降雨,部分区域发生洪涝灾害,巩义市米河镇多个村庄通信中断。
有群众收到如下短信:“米河镇的乡亲们,因暴雨致通信中断,应急管理部紧急调派翼龙无人机抵达你镇上空,可暂时恢复中国移动公网通信。
受翼龙无人机滞空时间限制,公网恢复时间只有五小时,请尽快报告情况、联系家人。
祝平安!”该短信截图瞬间在网上刷屏,网友直呼:“这就是中国速度!”“生在华夏,被照顾得太好了!”7月21日,应急管理部紧急调派“翼龙2H”无人机空中应急通信平台,跨区域长途飞行,历时4.5小时抵达通信中断区,利用翼龙无人机搭载的移动公网基站,实现了约50平方公里范围内长时稳定的连续移动信号覆盖,打通了应急通信保障生命线。
翼龙无人机是由中航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研制的一种中低空、长航时、多用途无人机。
翼龙系列自2005年开始研制、2007年首飞,距今已有十四年,目前发展至第二代翼龙。
“翼龙1”是翼龙系列无人机中的首个型号,可应用于灾情监视、大气研究及气象观测、地质勘探及土地测绘、环境保护、农药喷洒和森林防火、缉毒和反走私等民用及科学研究领域。
在“翼龙1”的基础上,“翼龙2”无人机进行了全面的机体扩大及气动布局优化,并换装了推力更强的中国国产发动机,提高了实用升限、速度和续航等一系列指标,可以适应更加复杂的使用环境。
而本次应急救灾的主角——“翼龙2H”应急救灾型无人机则是在“翼龙2”无人机系统基础上,针对灾害探查、应急通信保障、应急投送等任务研制的大型救灾无人机系统。
无人机的全称是“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不仅包括人们最直观可见的无人机飞机本身,还包括地面站、任务载荷和保障系统。
在无人机升空执行任务时,地面上的相关系统会紧密监视并进行指挥。
据翼龙系列总设计师介绍,“翼龙2H”系统由无人机、地面控制站、保障系统组成。
实用类文本阅读-(2024-2023-2024)三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试卷(含答案解析)

实用类文本阅读-(2024-2023-2024)三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试卷(含答案解析)2.实用类文本阅读一、现代文阅读(2023·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根据《杜登德语辞典》,“语言"是一种人类自我表达的能力。
如此看来,只有我们人类可以说话,但是如果我们可以知道树木是否也会自我表达,这不是很有趣吗?那么树木会如何“说话”呢?我们当然不可能听得见,因为它们肯定是静悄悄的,那些强风刮过时枝丫摇摆的嘎嘎声,以及轻风拂面时叶片婆娑的簌簌声,都是被动发出的。
不过它们确实以另一种方式沟通:通过气味。
在非洲大陆的莽原上,金合欢树是长颈鹿的珍馐,为了摆脱这种草食性的庞然大物,金合欢树短短几分钟内就可以在叶子里散布毒素。
长颈鹿便会转移到其他树木那里。
是旁边的树吗?不。
它们会避开邻近的树木,然后在大约100米开外的金合欢树那里重新开始大快朵颐。
因为被啃食的金合欢树会施放一种警示气体,向邻近的同伴传递不速之客来袭的信息。
所有得到警讯的树木会立即分泌毒素来回应。
长颈鹿因为知道金合欢树的这个把戏,所以会走远一些,以寻找那些尚未知情的树木。
又或者它们会逆风而行,因为气味信息是顺着风向其他树木传送的。
这样的防卫行为自然需要时间,所以早期预警阶段的工作如何协调就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对此,树木当然不能只依赖空气,它也通过根部来传送信息。
一棵树的根可以蔓延得很广,其距离大过树冠宽度的两倍,因此在地底下会与周遭树木的根交错而产生联系。
但也有偶然情形,因为森林里也有独行侠,一点也不想与别人有任何瓜葛。
所以有没有可能因为这些家伙的不合群,而导致警示信息被阻断呢?幸好不会。
树木为了确保信息能够快速传递,多数情况下都会以真菌为媒介,其作用就像网络光纤那样,纤细的菌丝密布在土壤中,并以我们无法想象的密度交织成网络,借助其网络,真菌可以把从某棵树得到的信号继续传递下去,帮助它们交换害虫、干旱或其他危险消息。
在共同的生存空间里,可能森林里所有的植物都会以这种方式进行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时首先需要确定答题区域,即文章的5~8段,然后从段落中提取关键信息,并加以整合。从机长张凯处变不惊、从容镇定的处理突发事故中,可见其临危不乱,最后险情完美化解,可见其技术精湛。同时,在故障解除过程中,机长一声令下,机组人员有效地配合执行,可见团队协作,配合密切。
答案:①机组成员高度的使命感,对国家对人民高度的责任感;②家属对机组成员的理解,对国家事业的支持;③机组成员及其家属为“大家”而牺牲“小家”“小爱”的奉献精神。(意思对即可)
【评分标准】每个要点2分,只有观点没有分析说明1分。
飞险区、闯禁空、测山河、赴震区……一次次的枕戈待旦,一次次的受命飞行,这支“奖状”中队屡建奇功,满载殊勋。在这光环的背后,蕴含着的是一份大爱。
除日常的训练外,“奖状”飞行团队每年有半年以上的时间在外执行飞行任务,陪同家人的时间自然也就少了许多,有时接到紧急任务,还会和事先安排好的“家事”“撞车”。
或许在有些人的眼里,他们不是合格的父亲、丈夫和儿子,但在家人的心目中,却有着不同的答案。
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奖状”飞机虽“小”,但“装货”能力不小;它的本领也不小,飞行高度高,航速不低,续航能力强。
B.“奖状”飞机舱内空间逼仄狭窄,机组成员的活动空间不到机舱的一半,这给机组成员带来了诸多不便。
C.“奖状”号机组1986年成立以来,飞行架次多,作业面积广;多次参与导航工作,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一位飞行员家属说道:“选择了飞行员,就是选择了寂寞,为了‘大家’,一点牺牲不算啥。”一个轻松的回答,一个灿烂的微笑,折射出的是一份包容与关爱。
“总觉得平时亏欠他们的太多,在家的时候就多给老婆孩子弥补一点。”一机组成员轻描淡写的一句话,道出了这位飞行30多年、6 000余小时飞行员的氤氲柔情。
(摘编自苏银成等《探空测地的“九天神眼”》)
D.文章写2011年7月西藏航拍一事,突出了“奖状”号机组不怕苦不怕累、勇于克服困难的优良作风。
E.这篇通讯点面结合、以小见大,主要通过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来表现中国当代军人的阳刚之美。
【解析】选CE。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概括分析能力。C项,“多次参与导航工作”与原文信息不符,文章的表述是“协助完成10余项重大科研攻关,完成抢险救灾任务160余架次”,并未提到导航工作。E项,“主要通过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表述有误,文章塑造“奖状”号机组人员时,采用的最主要的写法是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很少,心理描写未涉及。
一次,张凯机组飞往重灾区北川遥感航拍。电瓶温度指示灯突然报警,温度直线上升。如果处理不好,就有可能造成空中断电的危险。千钧一发之时,机长张凯脑海中掠过了一个个特情处置预案,一个个处置口令也脱口而出:
“下降高度!”
“跳开X号保险丝!”
终于,飞机从7 000余米下降到6000米,故障被机组成员镇服。
让机组成员终身难忘的是2011年7月的西藏航拍任务。当时,西藏正值雨季,动辄狂风骤雨,天气变化无常,气象条件非常恶劣,每个成员都出现了较强的高原反应,为了保证有足够的体力飞行,大家只好边吸氧、边打点滴、边研究飞行计划,最后圆满完成了既定任务。
主持人:2003年,您在80岁高龄的时候穿越了罗布泊。很多人都说,您是穿越罗布泊年龄最大的人。您为什么要在这样的高龄做这样的事?
罗哲文:我们的主要目的是去考察和寻访汉长城。几十年前,我刚接触到长城的时候,看到一些关于长城的书,其中一本写了从玉门关到库尔勒的这段长城,并说这段长城跟玉门关以东的长城不一样。从那时起我就想亲自来看一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答: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作品内容的能力。做本题时,首先要找到“古建筑保护”这个关键词在文中的位置,确定答题区间,然后再梳理相关要点。
答案:①有基本技术,会画图,有画图功夫;②写文章介绍建筑的结构,有勘察文献的能力;③认真考证,小心求证;④技术的传承,特别是工艺的传承以及材料的传承与研发。
【评分标准】共四个要点,每个要点1分,全答对得5分。第一个要点扣基本技术,第二个要点扣勘察文献,第三个要点扣考证和求证,第四个要点扣传承与研发。
主持人:现在很多人都称您是中国古建筑方面的一代大师了。
罗哲文:这个我不敢当,不能说是古建筑大师,我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我觉得自己就是沧海一粟,是大海里面的一滴水。
主持人:对于年轻一代从事古建筑保护的人,您觉得他们最需要学习的是什么?
罗哲文:我觉得基本技术一定要学到。搞建筑首先你要画出图来,所以画图功夫一定得有,写文章介绍建筑的结构,你得有基本勘察文献的能力。当时我们做研究,从哪一本书上看到可以引下来的资料,都必须要查原书,不能不经考证就用。像这种基本功年轻人要学,不能偷巧。必须认真,首先要把基本技能、基本理论学好。
主持人: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是您的老师,您现在所从事的古建筑保护研究,有哪些观念是梁先生带给您的?
罗哲文:他有一个观点,中国的新建筑要“中而新”,就是说既要中国式又要有新创造。他这个观点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所以我现在也在宣传,新建筑一定要中国式,要体现中国古建筑的优秀传统,同时也一定要有创新。梁思成先生临终前嘱托我“文物保护的事情,你一定要做好”,这个重托我一直记在心里,永远也不敢忘掉。
(选自《大家》,商务印书馆,2005年,有删改)
1.概述罗哲文先生研究汉长城的过程和结论。(4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主持人与罗哲文的对话中可以了解到罗哲文先生的研究经历,分点概括即可。
答案:过程:①几十年前,亲自去实地考察;②80岁高龄穿越罗布泊,寻访汉长城;③60年间去过长城无数次,历经艰险。
走近它,“小”是给人最直观的印象。机身长、宽不过数米,差不多一人多高。而让人很难想到的是,眼前这小小的“个头”,竟能在13000米的高空飞行,最大巡航速度0.72马赫,可连续飞行6个小时。一进入机舱,才发现这小小的“身板”还着实能“装货”:在直径不足1.5米、高只有1.45米的狭窄机舱内,就装有3个固定座椅,两个座椅在驾驶舱,1个长椅在后舱,各型电子设备占据了舱内大半个空间。而这也给驾驶“奖状”飞机的机组成员带来了麻烦,狭小的舱内空间,使得除两名驾驶员外,机组其他人员只能挤坐在一尺见方的小长椅上,蜷缩着直不起腰、伸不开腿,时间一长,腰酸背疼不说,想方便也找不着地方。但就是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他们每次执行任务都要连续飞行四五个小时。
谈及飞行经历,机长张凯如数家珍,“自1986年配备‘奖状’号,我们中队已先后7次入藏,20余次进疆,飞行面积超过250万平方公里,协助完成10余项重大科研攻关,完成抢险救灾任务160余架次。”
多年的飞行,让“奖状”中队满载殊荣,也使他们不少人患上了“职业病”。副教导员孙文奎说,“每晚7点半要准时守在电视机前看天气预报,不管有没有任务,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看天。”“一有灾情,无论天气如何,我们都会自发处于待命状态。在那种情况下,灾情就是命令,我们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考点:新闻阅读
一、(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罗哲文(1924—2012),中国古建筑学家。下面是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在罗哲文先生生前对他的访谈节选。
主持人:在您选择职业的年代,建筑学可算是一种不入流的行当,您为什么选择了学习建筑?
罗哲文:从我当年进入营造学社学习建筑到现在,按一般老百姓的话,可以说我和建筑学有缘分,或者说这是一个从偶然到必然的过程。说偶然,是因为抗战时期,营造学社迁到了我的老家四川宜宾,要是迁到别的地方去了,我这辈子可能就不会做这个工作了。说必然,是因为我从小就喜欢做手工,我还很喜欢工艺、画画什么的。
主持人:考察这段长城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
罗哲文:这段长城对研究整个长城来说太重要了,绝对不能缺了这一块儿。过去曾经有个错误的说法,认为长城是防御扰掠的,目的在于封闭,但我认为长城是中国最早的对外开放的见证。汉武帝的时候,打通了丝绸之路,那时的长城就是为了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所以到了新疆库尔勒以西,城墙就没有了,修建了一个一个的烽火台。当时丝绸之路上荒无人烟,来往的商旅不可能带够整个行程的粮食。此外还有马匹的问题,到了烽火台,商旅可以补充粮食,更换交通工具。
3.访谈呈现了一代大师罗哲文先生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全文逐层分析。(6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的能力。对传主形象的概括既是理解传记的基本欣赏能力,我们在阅读时需要对文章段落进行划分归纳,如“尊师重道”中提到梁思成的一句话让罗哲文先生一直铭记在心并恪守之。
答案:①技术精湛,临危不乱;②团结协作,配合密切。(意思对即可)
【评分标准】每个要点2分。
3.请根据文本,探析“蕴含着的是一份大爱”这句话的含义。(6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丰富含意的能力。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从上文中“奖状”中队为了荣誉与功勋而一次次枕戈待旦、受命飞行,可总结出“大爱”的第一层含义为对国家对人民高度的责任感;从下文中“奖状”飞行团队每年有半年以上的时间在外执行任务,陪同家人的时间自然少了很多,有时接到紧急任务,还会和事先安排好的“家事”“撞车”,可总结出“大爱”的第二层含义为家属的理解和支持;从文末家属和飞行员对于此项工作的表述,可总结出“大爱”的第三层含义为为“大家”而牺牲“小家”“小爱”的奉献精神。
主持人:在古建筑保护中,您最担心、最忧虑的事情是什么?
罗哲文:最担心的就是技术的传承,特别是工艺的传承。我认为工匠特别重要,没有工匠不行,另外就是材料,可是现在很多人忽略了这一块儿,很多工艺失传了。
主持人:您搞了一辈子古建筑研究,在您看来,建筑是什么?
罗哲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外国人管它叫石头的史书,我说是木石的史书。中国建筑跟外国的还不一样,外国的建筑主要是石头,我们中国主要是木建的,所以是木石的史书,是一个综合的艺术,是历史的见证。历史有两个历史,一个是文字的历史,还有一个是实物的历史。缺少了实物,就没有东西验证文字的历史了。所以文物的价值就在于它是历史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