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里生物群中Leanchoilia illecebrosa的发现及意义
【高中生物】两篇Science发表埃博拉突破性成果
【高中生物】两篇Science发表埃博拉突破性成果埃博拉病毒(EBOV)感染人类会引起致命的出血热,发病率和病死率极高。
1976年人们在撒哈拉以南地区的埃博拉河附近首次发现这种病毒。
-埃博拉病毒在西非造成了严重的疫情,导致超过一万一千人死亡。
目前还没有任何治疗埃博拉的药物通过FDA审批。
美国国立过敏与传染病研究所(NIAID)的研究团队日前在埃博拉治疗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他们从埃博拉幸存者体内分离的一种单克隆抗体,能够有效保护感染了埃博拉的猕猴,有望成为潜在的埃博拉药物。
这一成果以两篇文章的形式发表在二月二十五日的Science杂志上。
研究人员获得了1995年刚果埃博拉疫情的幸存者血样,发现这名幸存者具有对抗埃博拉的抗体。
他们将这种抗体分离出来,并将其命名为mAb114。
随后研究人员给四只猕猴施加致死剂量的扎伊尔埃博拉病毒,并在五天后对其中三只进行治疗,连续三天给它们静脉注射mAb114。
没有接受治疗的对照猕猴表现出埃博拉典型特征,在第九天死亡。
接受治疗的猕猴全部存活,而且没有表现出埃博拉症状。
研究人员还分析了mAb114中和埃博拉病毒的具体机制。
研究显示,mAb114结合在埃博拉糖蛋白的核心(受体结合域),使病毒糖蛋白无法与人类细胞上的受体互作。
过去人们一直认为抗体无法接触到受体结合域,因为它被病毒其他部分掩盖,只在病毒进入细胞的时候才暴露出来。
mAb114是首个能通过这种互作中和病毒的抗体。
在西非造成严重疫情的埃博拉,是一种能力惊人的病毒。
扎伊尔埃博拉病毒及其所属的丝状病毒(filoviruse)家族,能够解除免疫应答并破坏血管系统。
这种病毒感染发展非常迅速,人们很难梳理出相关事件的发生顺序,尤其是在疫情暴发的时候。
Science杂志特别在网站上刊登文章,介绍了人们对埃博拉致病机制的一些基本了解。
(数十年来,研究者们已经确定了埃博拉病毒绝大多数蛋白的结构,除了L蛋白和核蛋白(NP)。
这主要是因为这两种蛋白的表达、纯化和结晶比较困难。
凯里生物群简介
保护范罔为5 m 的凯里生物群 ,迄今52 至51亿年 ,是世界 闻名的古生物化石宝库。凯里生物群的化石保 4k 2 .0 .2 存得非 常好, 二维空 间非 常完整 。该生物群 以世 界独有 的软躯体动物贵州轮盘水母等生物 而享誉世界 ,对展现寒 =
武纪海洋生物 的面貌具有重要意 义,成为世界上研究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现象 的科研圣地 。在这里 ,几乎所有现代
动物 门类 的祖 先代表及 已经灭绝 的动物 门类被发现 ,这对达尔文进化论 的修正和补充提供 了强有力 的科学依据 。 为早期后生生物的演化、寒武纪生物大爆发 、古地理板块 的正确恢复、生物埋藏学等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及证据 。 近年来 ,随着有关专家研究力度 的加大 ,凯里生物群 的化石采集和研究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已成为拥有多孔 动物 、腔肠动物 ( 刺细胞动物 )、蠕形动物超 门、叶足 动物 、腕足动物 、软体动物 、水母状化石 、节肢动物 、棘 皮动物 、藻类 的遗迹化石等多达l 个大门类具有 自身特征的典型的布尔吉斯页岩型生物群 ,动物化石属 已超过 10 0 2 属 ,仅次于澄江生物群的 12 ,超过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 的10 5属 2 属。闻名世 界的乌 溜坡一一 曾家崖剖面 、苗板坡垒
d—■■
■■ ●■
弓石 燕
大湾假 帝王 虫
● ●
开腔海绵
海 百 合
凯 里 滑 螺
凯里生物群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凯里 市,南贵州大学赵元龙教授等在1 8 年1月首次发现 ,并于19 年命名。 92 1 90 它与加拿大布尔吉斯 生物群 、中. 国云南 澄江生物群构成世界三大页岩型生物群 ,且胚胎化 石的发 现在页岩型生物
一文读懂细胞凋亡:三支部队和三种战略
一文读懂细胞凋亡:三支部队和三种战略特别福利:解螺旋会员招募启动,限额百名内测福利多,了解详情和申请会员点击这里。
编译:解螺旋·子非鱼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解螺旋·医生科研助手·导语·细胞凋亡,是人体调节的重要方面,过多和过少都会影响人体内环境的稳定,涉及一系列基因的激活、表达以及调控等的作用。
因此人体内有多重机制来保证细胞在正常的范围内凋亡。
我们都造,细胞凋亡过少,就招来了肿瘤君。
细胞凋亡过多,就导致老年痴呆。
然而细胞凋亡,可不是细胞被简单粗暴的咔嚓掉(那是细胞坏死),它是优雅地老死的一个过程。
花样式凋亡:兵分三路细胞凋亡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接受凋亡信号→凋亡调控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调节蛋白水解酶的活性(Caspase)→进入连续反应过程。
由于细胞凋亡启动阶段的不同,其可分为三条主要通路,即线粒体通路、内质网通路、死亡受体通路。
细胞的凋亡就像细胞内各种凋亡相关分子因为不满现状,一起揭竿而起的革命事业。
他们兵分三路,第一支军队的据点是线粒体,走的是线粒体通路,即通过线粒体释放凋亡酶激活因子激活 Caspase。
这一看去像花生的线粒体可是细胞生命活动控制中心,它不仅是细胞呼吸链和氧化磷酸化的中心,而且是细胞凋亡调控中心。
此通路由含BH3 结构域的Bcl-2 家族成员(Bid、Bad、Bim、Harikari 、Noxa等)与另外的结合在线粒体外膜面或存在于胞浆的Bcl-2家族成员(Bax亚家族成员Bax,Bak 等) 相互用(Bcl-2 家族很聪明嘛,里应外合获取情报),导致后者的寡聚并插入线粒体膜,从而引起线粒体膜通透性改变,跨膜电位丢失,这一切都是为了开个洞将间谍细胞色素 C (Cytc)和其他蛋白释放。
间谍分子Cytc 的释放是线粒体凋亡路径的关键步骤(他将重要情报传递给caspase作战部队)。
释放到细胞浆的细胞色素 C在 dATP 存在的条件下先跟上级凋亡相关因子 1(Apaf-1)结合,使其形成多聚体,而后通过Apaf-1 氨基端的Caspase 募集结构域(caspase recruitment domain , CARD)募集胞质中的作战部队首领Caspase-9 前体,并促使 caspase-9 与其结合形成凋亡小体,被激活的 caspase-9能激活其它兄弟如 caspase-3 和 caspase-7 等,从而诱导细胞凋亡(武装斗争爆发)。
新发现的基因可能使海泡菜焕发光芒
新发现的基因可能使海泡菜焕发光芒一项新的研究描述了一种生物发光基因,这可能是所谓的“海泡菜”或pyrosomes在蓝绿光中回荡的原因。
如果得到证实,那么该发现将是第一个从碳酸盐中鉴定出的生物发光基因,该基因包罗所有脊椎动物以及两类无脊椎动物:海鞘(包罗pyrosome)和柳叶菜。
这项研究今天颁发在《科学报告》杂志上。
圣弗朗西斯学院助理教授迈克尔·泰斯勒(Michael Tessler)表示:“我们知道,在整个生命树中,有数百种生物能够产生光,并且它们出于各种原因而发光。
”他是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博士后研究员。
“我们的工作表白,至少有一些动物共有一个共同的基因,这些基因有一些小变化就可能导致这种生物发光。
像这样的基准基因可以帮忙解释这些非常不同的生物中有多少,例如脆性的。
星和海泡菜,最终具有相同的发光能力。
”这项研究的想法于2017年提出,当时合著者大卫·格鲁伯(David Gruber)是博物馆研究助理,巴鲁克学院(Baruch College)的总统教授,当时他在巴西沿海地区测试了一种装备在潜水器上的新型收集工具:柔软的机器人手意在轻轻抓住精致的海洋生物。
由达利奥家庭基金会和OceanX帮助的包罗博物馆馆长约翰·斯帕克斯(John Sparks)在内的探险队收集了精选的香肠大小的脂质体(Pyrosoma atlanticum)。
这些凝胶状的殖民地是由数百种称为动物的小动物组成的,每只动物都有心脏和大脑,它们共同运动,进食和呼吸。
焦糖体这个名字在希腊语中被翻译为“火体”,源自其独特的生物发光显示,与许多生物发光动物不同,它可以被光触发。
尽管在17和18世纪,脂质体吸引了自然主义者的注意,但有关其生物发光的许多最基本的事实仍然难以捉摸。
“了解焦糖体生物发光的生化途径特别令人感兴趣,因为作为碳酸盐动物,这些动物与脊椎动物以及与我们作为人类的人比拟,与许多更传统的生物发光生物(如水母)密切相关。
【高中生物】7000万年前北美最小恐龙和鸡一般大
【高中生物】7000万年前北美最小恐龙和鸡一般大科学家发现北美洲最小的恐龙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加拿大学者发现了北美地区体形最小的恐龙化石。
研究人员24日透露,这种动物和鸡一般大小,以昆虫为食,生活在7000万年前的北美大陆。
它的学名为北方亚伯达爪龙(albertonykusborealis),相貌奇特,具备鸟类特征,比如短着苗条细长的腿、像是钳子一样的下颚和再有爪子的细长上肢等。
这些骨骼就是在蕴含大量化石的加拿大阿尔伯达省中南部城市红云附近发掘出的。
2002年,有人在这里挖掘出约20个亚伯达龙化石,却没引发特别注意。
卡尔加里大学古生物学研究助理尼克?朗里奇表示,这种恐龙是最近发现的阿瓦拉慈龙科成员,以前只在南美洲和蒙古挖出过阿瓦拉慈龙科恐龙化石。
他说,该发现为这些恐龙从西半球最低位置迁移到亚洲提供了证据。
《白垩纪研究》杂志刊登了朗里奇有关北方亚伯达爪龙的研究成果。
他说道:“目前我们晓得的多数恐龙体型都非常大,比如暴龙、非常大的食肉动物、三角恐龙或非常大的草食动物等。
但现在辨认出的这种恐龙不大,只有约2.5英尺短。
我们指出它与众不同,实际上可能将就是一种食虫动物。
”
北方亚伯达爪龙不像鼹鼠一样擅长挖掘,其特征也和那些食蚁动物不同。
朗里奇说,它好像可以撕碎木头,然后吃掉白蚁或甲虫。
他指出:“之前,我们并没有太多关于这种恐龙的证据。
它可能成为亚伯达龙和迅猛龙的腹中餐,因为后者动作迅速,可以猎获这些行动敏捷的小恐龙。
这个发现多多少少告诉我们一些这些动物从环境里消失的原因。
我认为还有许多疑问等待我们去解答。
”。
鲎试验名词解释
鲎试验名词解释
鲎试验是20世纪初,由法国生物学家米歇尔拉克罗斯(Michele Racovitza)开始研究的一项实验。
这项实验是为了研究小虫鲎(thermobia domestica)对不同激活物质(像放射性元素等)的反应,从而为人类动植物疾病的治疗提供帮助。
在这一实验中,研究人员将小虫鲎放置在不同的激活物质浓度的溶液中,以观察它们的反应。
实验开始时,由于小虫鲎的体型小而体表抗菌,它们没有对任何激活物质有明显反应,并且仅在低浓度的情况下可以存活。
随着激活剂浓度的升高,小虫鲎的反应也发生了变化,它们开始产生抗性,最终适应了强有力的激活物质,例如放射性元素,而不会死亡。
经过一系列实验和分析,拉克罗斯得出了有意义的结论。
他发现,小虫鲎对激活物质的耐受性是可塑的的,它们可以通过非遗传的方式自我调节和适应环境的变化。
这一发现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动植物性状适应和变化的机制,也帮助生物学家解释了一些现象。
例如,小虫鲎在某种环境下会出现抗性,而在另一种环境中却不会,这可以说明抗性可以通过有效的响应和调节,来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
此外,拉克罗斯的发现也暗示了一种新的治疗手段。
因为他发现小虫鲎在激活剂浓度高于一定极限时会出现耐受性的情况,这意味着抗药性疾病可以通过增加相应激活物质的浓度,来对其产生抑制作用。
总之,鲎试验是20世纪生物学的一项重要研究,它不仅给人们
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而且为治疗动植物疾病开辟了新的道路。
鉴于
拉克罗斯的重要贡献,后来人们把它命名为“拉克罗斯实验”,它也成为20世纪生物学发展史中最重要的研究之一。
呜莎解读: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23
呜莎解读: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23今天,我们继续来读《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这本书。
今天是第23天。
对于植物的本体感觉问题,科学家们很早就开始关注了。
最早的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可以一直追溯到1758年。
海军督察员昂利路易·迪阿梅尔·迪蒙梭在工作之余是一位业余植物学家。
有一次迪阿梅尔意外的弄倒了一个养着幼苗的花盆而忘记扶起来。
当他发现这件事情的时候,他发现花盆里的幼苗已经开始向上弯曲了。
这个现象引起了迪阿梅尔浓厚的兴趣。
他没有急于把花盆扶起来,而是干脆把花盆上下倒置。
结果不出意料,这株幼苗很快就继续弯曲了90度,继续向着天空生长。
又过了一段时间后,迪阿梅尔惊讶的发现,幼苗的根系竟然会被大地所吸引,逐渐从朝下的花盆口处长了出来。
这说明,植物的根系有一直向下生长的特性。
迪阿梅尔如实的将他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了下来。
这是有据可查的最早的记录植物可以感应到重力的实验报告。
这个报告引起了一系列的科学研究工作。
英国皇家学会的会员托马斯·安德鲁·奈特在19世纪初提出假设,如果植物真的能够感受到重力,并且根据重力来调整生长,那么植物就应该能够感受到离心力,因为离心力与重力是完全等效的。
否则,影响植物根系向着地面生长的原因就不会是重力。
奈特是一位富有的乡绅,住在英格兰西米德兰兹郡的庄园里。
奈特在自己的庄园里修了很多花园、果园和温室,用来研究他感兴趣的有关于植物的事情。
当时的欧洲,很多科学家都是地道的贵族或者富二代,它们把大量的金钱和闲暇时间都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科学研究中去,这几乎是一种贵族圈子里的时尚。
奈特最初感兴趣的领域就是植物学。
为了弄清楚植物是不是通过感知重力知道上下方向的,奈特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装置。
他家的花园里有一条小溪流过,在小溪上有一架水车。
他利用水车的动力驱动了一个大轮子,让这个大轮子可以24小时不停的快速转动。
在那个时代,蒸汽机还没有普及,所以如果想要做出24小时不停的工作的大轮子,花园里有一条小溪绝对是得天独厚的条件了。
生物学十大未解之谜
生物学十大未解之谜(原创实用版)目录一、生物学十大未解之谜的概述二、十大未解之谜的具体内容1.弹簧腿杰克2.野人3.尼斯湖水怪4.多佛恶魔5.卓柏卡布拉6.英国大猫7.泽西恶魔8.天蛾人9.恐龙10.爱兰蜥蜴正文生物学十大未解之谜,是指在生物学领域中,目前尚未解决或仅有部分解答的十个神秘生物现象。
这些谜团不仅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也引发了大众的好奇心。
下面就让我们来一一揭秘这些生物学十大未解之谜。
首先是弹簧腿杰克,这个神秘的生物有着奇怪的现身方式和施展一双怪腿的能力,口中能吐出蓝白色火焰,如火焰般的红眼珠子,善于跳跃,并在指示方向上留下难以解释的痕迹。
人们对弹簧腿杰克的目击报告屡见不鲜,但至今仍未有确凿证据证明其存在。
接下来是野人,这个生物在世界各地都有出现,尤其是在北美和欧洲。
野人被描述为身材魁梧、毛发浓密的类人生物,但至今仍未有确凿证据证明其存在。
尼斯湖水怪是另一个神秘的生物,这个生物被描述为长脖子、扁平头的生物,经常出现在苏格兰的尼斯湖。
尽管多次进行调查和搜寻,但尼斯湖水怪的存在依然没有确凿证据。
多佛恶魔是一种神秘的生物,被描述为拥有狗脸和蝙蝠翅膀的生物。
尽管关于多佛恶魔的目击报告很多,但科学家们至今仍未找到确凿证据。
卓柏卡布拉是一个神秘的吸血生物,被描述为拥有尖锐的牙齿和红色的眼睛。
这个生物在美洲地区经常出现,但科学家们至今仍未找到确凿证据。
英国大猫是一种神秘的大型猫科动物,被描述为身躯庞大、毛色黑白相间的生物。
这个生物在英国乡村地区经常出现,但科学家们至今仍未找到确凿证据。
泽西恶魔是一种神秘的生物,被描述为拥有狗脸和蝙蝠翅膀的生物。
尽管关于泽西恶魔的目击报告很多,但科学家们至今仍未找到确凿证据。
天蛾人是一个神秘的生物,被描述为拥有巨大的翅膀和蛇一样的身体的生物。
这个生物在美洲地区经常出现,但科学家们至今仍未找到确凿证据。
恐龙是生物学中一个广为人知的未解之谜。
尽管恐龙的化石已经在世界各地被发现,但关于恐龙的生活习性和灭绝原因等问题,科学家们仍然存在许多争议和未解之谜。
当骨头变透明,你会看到什么?——超级显微镜下的“刚柔之美”
当骨头变透明,你会看到什么?——超级显微镜下的“刚柔之美”APExBIO1月21日,国际著名期刊《Nature Metabolism》发布了一项名为“A network of trans-cortical capillaries as mainstay for blood circulation in long bones”的重磅研究,来自德国杜伊斯堡- 埃森大学的科学家在骨头里新发现了一种血管!——在人和小鼠的长骨(long bones)中发现了密集的血管网络,覆盖整个骨骼!惊人的是,竟然有超过80%的动脉和59%的静脉血液通过它们。
之前这些血管网络从未被发现,它们除了负责血液的运输,还运输骨髓免疫细胞。
▲Nature Metabolism. 21 January 2019.▲TCVs。
红色的是血液,绿色的是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s)。
骨骼可以说是人体最坚硬的器官了,为整个身体提供结构支撑。
长骨主要存在于四肢,呈长柱状,如股骨、胫骨等,有一个大的内腔,并充满骨髓。
研究人员最开始是在小鼠的骨骼中发现了这种新型血管。
他们给小鼠注射了一种化学物质(ethyl cinnamate,肉桂酸乙酯),使骨骼几乎透明,这样用光片荧光显微镜(LSFM)和X射线显微镜(XRM)可以更清晰地观察血液流动。
分析显示小鼠骨骼中有很多非常微小的红血管穿过骨干,覆盖整个骨骼并负责骨骼的大部分血液供应。
研究团队将这些血管称为跨皮质血管(trans-cortical vessels,TCVs)。
在小鼠的小腿骨中- 一根火柴棍的大小–竟然有大约1000条毛细血管。
TCVs是一个个细小的毛细血管通道,起源于骨内膜,穿过整个骨干皮质骨并连接到外部的骨膜循环,负责输送血液和骨髓免疫细胞。
这些TCVs的类型并不一样,并且位于骨干的不同区域。
可以是动脉也可以是静脉(60%的TCVs是动脉和40%的是静脉)。
通过动脉TCVs进入骨髓的细胞可立即通过静脉TCVs 离开,从而可以保证骨髓中细胞的快速释放。
生物研究史上的故事
生物研究史上的故事
生物研究史上有许多精彩的故事,以下是其中一些例子:
1. 达尔文的进化论:查尔斯·达尔文是现代生物学的奠基者之一。
他通过长时间的观察和研究,提出了物种的进化理论。
他的著作《物种起源》引起了一场科学革命,改变了人们对生物多样性和物种起源的认识。
2. 格里芬的遗传学研究:托马斯·纽康斯·格里芬是遗传学的奠基者之一。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他进行了一系列有关果蝇的实验,揭示了基因的传递规律。
这项研究为后来的遗传学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推动了基因和遗传的研究进一步发展。
3. 沃森和克里克的DNA双螺旋结构:詹姆斯·D·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是20世纪最有名的科学家之一,他们在1953年提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这个发现揭示了DNA的神奇机制,为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为后来的基因工程和基因组学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4. 斯科利克与霍奇金的X射线晶体学研究:罗斯琳·寿司(in 《百日通病草》中,霍奇金给了罗森·寿司这个名字)在20世纪50年代通过X射线晶体学的研究,首次揭示了DNA的晶体结构。
她的研究为沃森和克里克的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数据和理论基础。
5. 克隆羊多莉的诞生:1996年,苏格兰罗斯林研究所的科学家成功克隆了一只名为多莉(Dolly)的羊,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
只从成年细胞中克隆的哺乳动物。
多莉的诞生引发了全球轰动,引发了对克隆技术和生物伦理的广泛讨论。
这些故事都代表着生物研究史中的重要里程碑,对于我们对生物学的理解和应用有着巨大的影响。
新冠病毒变异株进化的故事
新冠病毒变异株进化的故事病毒学家Sissy Sonnleitner追踪了奥地利蒂罗尔地区几乎每一例COVID-19病例。
当那里的一名女性感染者连续数月病毒检测呈阳性时,Sonnleitner决定弄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
在2020年末感染SARS-CoV-2之前,这名60多岁的女性一直在服用免疫抑制药物来治疗复发的淋巴瘤。
她的COVID-19感染持续了7个多月,症状相对轻微,包括疲劳和咳嗽。
Sonnleitner和她的同事们从这名女性患者身上采集了20多个病毒样本,通过基因测序发现了大约22个突变。
在几个月后的奥密克戎(Omicron)大流行中,再次出现了这名女患者样本中的部分突变。
“当Omicron被发现时,我们感到非常惊讶。
”Sonnleitner说,“那名女患者所感染的病毒中已经有了这些突变。
”奥密克戎并不是由这名女性感染者引起的。
尽管尚未确定奥密克戎暴发与个别病例之间的联系,但类似这名女性的慢性感染是奥密克戎和其他全球激增变异株的主要候选来源。
研究人员希望了解病毒是如何进化成更容易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具有逃避免疫反应能力或导致疾病严重程度增加的。
这些特征很可能是在慢性感染过程中形成的。
了解这些有助于预测下一个致命病毒变异株,甚至有助于追踪奥密克戎等变异株的起源。
致命竞争自2019年末以来,科学家已经对1100多万份人类SARS-CoV-2样本进行了基因组测序。
根据这些数据绘制了一棵进化树,显示病毒在地球传播过程中的变化,在病毒从一个人传播到另一个人的过程中,每月只获得几个稳定的突变。
每个人的感染都自成体系,随着感染从一个细胞传播到另一个细胞,新的突变就会出现。
这些突变中的大多数对病毒来说无关紧要,而且很多会对病毒造成伤害。
但有一些突变可能让病毒比感染者体内的其他版本病毒略有优势,比如能增强病毒的传播能力,或者提高对人体免疫的抵抗力。
而这两个特征——传染性和免疫逃逸,是SARS-CoV-2自2019年首次出现以来,进化的主要方式。
生命大爆发
生命大爆发生命大爆发概念:生命大爆发是在距今约5.3亿年前一个被称为寒武纪的地质历史时期,地球上突然涌现出各种各样的动物,它们不约而同的迅速起源、立即出现。
节肢、腕足、蠕形、海绵、脊索动物等等一系列与现代动物形态基本相同的动物在地球上突然集体出现,形成了多种门类动物同时存在的繁荣景象,而在寒武纪之前更为古老的地层中长期以来却找不到动物化石。
中国云南澄江生物群、加拿大布尔吉斯生物群和贵州凯里生物群构成世界三大页岩型生物群,为寒武纪的地质历史时期的生命大爆发提供证据。
生命大爆发的困惑:生命大爆发的问题令达尔文感到非常的困惑,近一半世纪来,古生物学家们为了解决这一困惑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但依旧有许多的问题未揭开谜底:一是三十多个不同门类的动物何以在寒武纪同时出现? 二是瓮安动物与寒武纪生物虽然相距四千万年, 但相对于地质纪年来说却是短暂的 ,还没有发现任何证据表明寒武纪三十八门同时出现的生物是从瓮安动物渐变进化而来,那么,谁是寒武纪三十多个不同门类动物的共同祖先?三是寒武纪以来不同门类的动物进化速率何以如此悬殊?四是寒武纪原始脊椎动物何以出现几乎没有任何价值的原脊椎动物?这许多的困惑还需要我们去不断的研究,不断的突破,从而将这些问题一一的解决。
生命大爆发的特征及意义:生命大爆发可追溯至震旦纪后期,以大量低等细菌、原生生物向后生生物转变为标志,这可以说是生命大爆发的第一阶段;其最著名的生物群有澳大利亚埃迪卡拉动物群、贵州陡山沱组的瓮安生物群。
第二阶段为早寒武纪小壳生物的出现为代表,包括软舌螺、单板类、腹足类、腕足类及分布位置不明的棱管壳等,这些小壳生物的出现使得生物更容易保存成化石。
第三阶段为中晚寒武早期后生动物的“大爆炸”,这以前寒武纪的生物贫乏形成鲜明的对比;代表动物群有云南澄江动物群、贵州凯里动物群、加拿大布尔吉斯动物群;这边可以称做真正意义上的生命大爆发。
下面,将以云南澄江动物群和凯里生物群的研究来说明生命大爆发的意义。
地球生命起源最重大发现和资料
地球生命起源最重大发现和资料
地球生命起源是一个令人着迷的话题,对于生命科学、地球科学和宇宙学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科学家们通过各种手段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和证据。
最近,一项重大的发现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地球生命起源的认识。
这项发现是由美国宇航局的“卡尔珀”任务小组在科罗拉多州的一个石灰岩洞里进行的。
科学家们在岩石样本中发现了一个类似于细菌的微生物群体,这些微生物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群体结构,被称为“生物柱”。
通过对这些微生物的基因组分析,科学家们发现它们具有一些非常特殊的特征,包括一些与现代生命很不相同的基因组结构和代谢途径。
这个发现的重要性在于它提供了一些新的证据,支持了“化学进化论”的假设。
这个假设认为,最初的生命是在地球上的化学反应中逐步演化出来的,而不是在外太空中降落到地球上的。
这项发现表明,即使在没有现有生命的情况下,地球上也可能存在着一些类似于生命的化学反应,这些反应逐渐演化成了最初的生命。
此外,这项发现还提供了一些关于早期生命形式的信息。
这些微生物具有非常基础的代谢途径,类似于现代细菌,这表明早期的生命形式可能是以这样的方式存在的。
同时,这些微生物的基因组结构也表明它们可能具有某种形式的基因交换机制,这可能是早期生命形式演化的一种重要机制。
总之,这项发现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地球生命起源的新证据和新资
料,推动了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它也表明,即使在没有现有生命的情况下,地球上也可能存在着一些类似于生命的化学反应。
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探索这些问题,并为我们揭示早期生命形式的奥秘。
澄江生物群中林乔利科节肢动物化石的系统古生物学与个体发育研究
澄江生物群中林乔利科节肢动物化石的系统古生物学与个体发育研究发现于我国云南东部寒武纪早期(第二世第三期)的澄江生物群是世界上保存最好的特异埋葬化石库之一,其中节肢动物化石是该化石库中多样性最高的类群,占到了已描述总物种数的30.8%,是研究真节肢动物起源与早期演化这一重要基础科学问题的珍贵素材。
林乔利科(Leanchoiliidae)是澄江生物群节肢动物中的优势类群,但长期以来其丰富的化石材料一直缺少系统的整理和研究。
本论文以澄江生物群中大量林乔利科节肢动物化石标本为材料,对林乔利科的形态学、分类学、系统发生学和个体发育开展系统的研究,以期进一步加深理解寒武纪早期真节肢动物化石的演化意义。
通过系统的标本整理和形态学的研究,识别出澄江生物群中三种新的林乔利科节肢动物,分别为Leanchoilia obesa sp.nov.、Alalcomenaeus siveterorum sp.nov.和Alalcomenaeus caudellus sp.nov.,并对林乔利科其它属种进行了修订,重新定义了林乔利科的鉴定特征为:大附肢具有五个肢节的大附肢类节肢动物,其中茎部2个肢节,远端3个肢节,远端第一、二肢节具有长的内突,末端各有一个细长的鞭节,第三远端肢节长,末端具爪和细长的鞭节;躯干具有11个体节;尾节具有刚毛。
在对形态矩阵进行重新编码后,对林乔利科节肢动物已报道的5属13种以及其它的大附肢类节肢动物进行了分支系统分析。
分析结果支持林乔利科的单系性,但不支持林乔利目是单系群;分析结果支持Leanchoilia superlata、L.illecebrosa、L.obesa和L.persephone组成Leanchoilia属的‘核心类群’(可能还包括L.robisoni);但Leanchoilia属是否为单系群需要未来对其他几个‘泛林乔利属’(Actaeus、Oestokerkus和Yawunik)的形态学和分类学进行重新评估。
凯里生物群节肢动物(非三叶虫、非大型双瓣壳
凯里生物群节肢动物(非三叶虫、非大型双瓣壳凯里生物群节肢动物(非三叶虫、非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非三叶虫、非大型双瓣壳)是凯里生物群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具矿化外骨骼和非矿化软驱体的化石,共计11属。
本文系统描述10属6种、3未定种及1相似种,包括致密娜罗虫(相似种)Naraoia cf. N. pacta、桑德伯格斯堪利亚虫Skania sundbegi Lin,2006、马尔三叶虫(未定种)Marrella sp.、跨马虫(未定种)Kuamaia sp、眼镜海怪虫Xundarella spectaculum Hou, Ramskold et BergstrOm,1991、凯里莫利索尼亚虫Mollisonia kailiensis Zhang et al.,2002、迷人林巧利虫Leanchoilia illecebrosa Hou,1987、以及奇虾类Anomalocarids中帚刺奇虾虫Anomalocaris saron Hou, BergstrOm et Ahiberg,1995、双肢抱怪虫Amplectobelua symbrachiata Hou, BergstrOm et Ahiberg,1995的前附肢和口器及似皮托虫(又名拟背脱虾)(未定种)Parapeytoia sp.的原螯肢和口器。
凯里生物群节肢动物(非三叶虫、非大型双瓣壳)可能主要在水体上层、下层生活,活动能力较强,以游泳方式为主,少数还可以步行方式生活。
生物群中发现了一种节肢动物的肠道中保存了佩奇虫的碎片和细菌,这是寒武纪海洋节肢动物捕食三叶虫的直接证据,表明凯里生物群中存在复杂生态系统。
具强大前附肢和口器的奇虾类Anomalocarids,被认为是寒武纪海洋中的霸主,处在食物链的最顶端。
凯里生物群节肢动物(非三叶虫、非大型双瓣壳)11属化石中有8属澄江生物群中出现,仅有6属在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中出现,相比之下,凯里生物群节肢动物(非三叶虫、非大型双瓣壳)与澄江生物群中同类群的组成面貌更为相似。
贵州中寒武世凯里生物群双刺吐卓虫(Tuzoia bispinosa)个体发育的研究
贵州中寒武世凯里生物群双刺吐卓虫(Tuzoia bispinosa)个体发育的研究姚路;彭进;傅晓平;赵元龙【期刊名称】《古生物学报》【年(卷),期】2009()1【摘要】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是凯里生物群中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吐卓虫属(Tuzoia)最为常见,化石标本达200多件。
吐卓虫常见于全球早、中寒武世地层,地理分布广泛,在地层对比和古环境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运用数理统计和对比研究的方法,详细检测130多块双刺吐卓虫(Tuzoia bispinosa Yuan and Zhao,1999)化石标本,发现明显可分为幼年期、青年期和成年期3个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
文中探讨双刺吐卓虫的个体发育,确认先前建立的凯里生物群中Tuzoia的2个种:Tuzoia bispinosa和T.magna,应为Tuzoia bispinosa一种。
【总页数】9页(P56-64)【关键词】Tuzoia;bispinosa;凯里生物群;个体发育;贵州剑河【作者】姚路;彭进;傅晓平;赵元龙【作者单位】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古生物及生物成矿研究所,贵阳550003;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08;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210093;深圳仙湖植物园古生物博物馆,广东深圳510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11.641;Q914.82【相关文献】1.云南昆明下寒武统的吐卓虫(Tuzoia)新资料 [J], 陈贵英;韩乃仁;张家志2.贵州东部下寒武统杷榔组吐卓虫(Tuzoia)的发现 [J], 彭进;冯洪真;赵元龙;傅晓平;王宇轩3.贵州中寒武世凯里生物群中宏观藻类化石新材料 [J], 杨瑞东;毛家仁;赵元龙4.贵州中寒武世早期凯里生物群研究的新进展 [J], 赵元龙;袁金良;朱茂炎;杨瑞东;郭庆军;钱逸;黄友庄;潘玉5.贵州中寒武世凯里生物群中的蠕形动物化石 [J], 赵元龙;朱茂炎;郭庆军;HeyoVanIten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 剖面 的第 8 9层 ( B ~8 GT M 一9 , 、 GT M , B ) 为该
剖 面 2 . 3m~ 3 . 4m 处l— , 岩 为灰 绿 色 粉 5 2 3 4 _5 围 43 砂质 泥岩 , 岩石 比较坚 硬 , 矿化 程度 高( 图 1 . 如 )
第 2 8卷 第 3 期
21 0 0年 6月
凯 里 学 院学 报
J u n lo i iest o r a fKal Unv r i i y
Vo . 8 NO 3 12 .
J n 2 1 u .0 0
凯 里 生 物 群 中 L a c ol lcb oa 的发 现 及 意 义 e n h i ai ee r s i l
斯页岩 生物 群 的 1 O _. 2 属 3 ]
头 甲后侧 伸 出 l对 细长 的大 附 肢 , 干有 l 体 节 躯 l
组成 , 甲呈剑 形或 板状 . 尾
2 系 统 古 生 物 学
节 肢 动 物 动 物 门 P yu Arh o o . h lm t rp d
三 叶 形 虫 亚 门 S b h l m i bt mo p . u p yu Trl io r h o
1 3 . 9 5
Xa d rl ,L a c ol n a el a e nh i a,An mao ais i o lcr ,其 中 d L a c ol e nh i a是 澄 江 生 物 群 和 布 尔 吉 斯 页 岩 生 物 群 i
林 乔 利 虫 属 Ge u e n h i a n s L a c ol W a ot i l t, c
大 附 肢 纲
Be gs r m , 9 7 r tO 1 9 .
C as Me ah i Ho e ls gee a r u t
目前 , 凯里 生物群 发现 了许 多澄 江生 物群及 在
布尔 吉 斯 页 岩 生 物 群 的 重 要 分 子 , Ma t n — 如 oi s a
1 2 91 .
中一 个 重 要 的 节 肢 动 物 . 在 采 集 到 的 2 现 0件 L a c ol e nh i a化石全 产 自剑河 八 郎后 山 苗板 坡 凯里 i
1 2 Le c ii W a c t , 1 2, Smih 91 an ho la lo t 91 t. M ic Co l . v. 7,n. 6 P 7 . s . lns 5 . . .1 0
亚, 沿太 平洋 铁路 线 上 的一 个 车 站名 . 惠麟 等 罗 ( 9 7 根 据 英 汉 地 址 词 典 首 次 翻 译 为 “ 安 乔 19 ) 利 虫” . 先 光 ( 9 9 译 为 “ 乔 利 虫 ” . 侯 19 ) 林 陈均 远 ( 0 4 译 为“ 20 ) 临舍 尔虫 ” 作 者 采 用 “ 乔 利 虫 ” [ . 林 . L a c ol e nh i a动物 体 长 形 , 为 头 甲 、 干 和 取 得 了重 大 进 展 , 成 为 拥 有 多孔 动 已
物、 腔肠 动物 ( 细胞动 物 ) 蠕形 动物超 门 、 刺 、 叶足动 物、 腕足 动物 、 软体 动物 、 水母 状化 石 、 肢动 物 、 节 棘 皮 动物 、 藻类 、 迹化 石等 多达 1 遗 0个 大 门类 组 成 的 布尔 吉斯 页 岩 型 生 物 群 , 物 化 石 属 已超 过 1 0 动 2 属l , _ 仅次 于澄 江生 物 群 的 1 2属Ⅲ , 过 布 尔 吉 1 ] 5 2 超 ]
杨 洪 , 文 华 刘 伦 沛 , 元 龙 。 张 , 赵
( . 里 学 院旅 游 与 经 济 发 展 学 院 ,贵州 凯 里 1凯 56 1 ;. 里 学 院 古 生 物 研 究 所 ,贵州 凯 里 5012凯 561 ; 5 0 I 3贵 州 大 学 资 源 与环 境 工 程 学 院 , 州 贵 阳 5 0 0 ) . 贵 5 0 3
摘 要 : 近年 来凯 里 生物 群 中发现 了大量 澄 江 生 物群 及 布 尔吉 斯 页岩 生物 群 的 重要 分 子 , 中 其 L a col enh ia为澄江生物群 与布 尔吉斯 页岩 生物 群 的一 个重要 而 常见 的 节肢动 物化 石. enh ia i L a col i i eers l c oa在 凯里生物群 中发现 , L a col l b 使 enh ia的地层 时代从 寒武纪 第 2世早期 一直延续到寒 武纪 i 第 3 中期 , 世 完善 了 L a col enh i a的演化发 育链 , i 也为 古生态学等研 究提 供 了新 的材料. 关键 词 : e nh i a 凯里 生物群 ; 州 L a c ol ; i 贵
论 文 编 码 : i1 . 9 9 j is . 6 3—9 2 . 0 0 0 . 5 Do : 0 a 6 /.s n 1 7 3 9 2 1 . 3 1
18 9 2年 I 1月 , 贵州 大学 赵元 龙 教授 等 于 贵 州 剑 河县革 东镇八 郎 寒 武 系第 2统 及 第 3统 的凯 里 组 中上部 粉砂质 泥 岩 中发 现 了凯里 生物群 , 化石 其 主要 产于 八郎乌 溜一 曾家 崖 和苗板 坡凯里 组 剖面 , 经赵元 龙教 授等 近 3 O年 努 力 , 里 生物 群 的化 石 凯
h i an a, Oto a, N ar o a, M ar e l ti ai r la, M o ls n a , l io i
林 乔 利 虫 目 Or e L a c old t r r d r en h iia S me, i
1944.
林 乔 利 虫 科 F mi e n h mia a mo d a l L a c o d eR y n ,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