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青花瓷历史几种钴料的使用
工艺美术史重点总结之青花瓷
青花瓷青花,是中国瓷器由素瓷阶段转向彩瓷阶段的标志,绘画性开始在制瓷工艺中凸显出来。
1.唐青花——青花瓷是一种运用烧成后呈蓝色的钴料在白色瓷胎上进行书画装饰的釉下彩瓷器。
在瓷胎上书画后,上透明釉,然后在1300℃左右的高温下一次烧成。
2.宋青花——宋代青花发掘出土的很少,使用国内钴料,烧制出来的品质不如唐代。
3.蒙古帝国的元青花——20世纪初以前,人们普遍认为青花诞生于明初,元青花长期湮没无闻。
元至正十一年的青花象耳瓶(民窑作品,其中一只稍有歪斜)是被国际公认的元青花的标准器。
(元青花的价值极高,收藏专家认为仅存世400多件,特指至正青花,国内为300件左右。
元青花的鬼谷子下山圆罐价值2.3亿人民币。
)至正型青花指元代中期开始生产的大件青花器,其特点是器身高大,釉色深沉,底釉清亮透明,纹饰繁复致密端丽而雄浑。
其钴料经鉴定为低锰高铁微砷,属波斯进口料,称苏泥勃青(苏泥麻青)。
元青花小型器使用国产钴料,纹饰草率,与至正青花大相径庭。
4.丰富多彩的明青花——明洪武二年在景德镇设置御窑厂。
元末明初由于缺少苏泥麻青,明青花的生产走入了低估,到了明永乐、宣德年间,明青花的烧造被称为我国青花瓷器制作的黄金时代。
压手杯是明代永乐时期景德镇御窑厂创制的新型瓷杯,国内只有三个,全部存放于故宫博物馆。
瓷器上写有“永乐年制”的字样,这是中国官窑瓷器上第一次出项皇帝的年款。
此后,新皇登基都会在他新烧制的瓷器上写上自己的年号,这也成为中国官窑瓷器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狮球心压手杯是压手杯中价值最高的一个。
xx、xx年间青花瓷器的特点a.青花料使用苏泥勃青,或者叫苏泥勃青或者苏麻离青。
钴和铁的含量较高,锰含量较低。
发色深沉浓艳,浓重处会出项铁钴斑(出项铁钴斑是苏泥勃青的特点),易晕散。
胎质细白,釉面白中泛青。
b.构图较元代疏朗,以瓜果,缠枝纹,束莲,龙纹为多。
从成化到正德,青花原料则以发色淡雅幽兰的国产料“平等青”为主。
平等青出项后青花艺术就出现了另一种崭新的面貌。
明代官窑不同时期青花钴料的演变和特征分析
明代官窑不同时期青花钴料的演变和特征分析
明代官窑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瓷器之一,其中青花瓷更是官窑的瑰宝之一。
明代官窑的青花钴料经历了不同时期的演变和特征变化。
下面将对明代官窑不同时期青花钴料的演变和特征进行分析。
明代官窑青花钴料的演变可以大致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
早期明代官窑的钴料产自波斯(今伊朗)和中亚地区,它们呈现出深蓝色,颜色浓艳纯正。
这种青花钴料在绘画风格上注重线条的流畅和笔法的灵动,笔画线条饱满圆润。
在这个时期的青花瓷器上,青花图案较少,大多是纹饰、花卉和植物纹样。
中期明代官窑的青花钴料出现了一些变化。
这个时期的青花钴料的来源主要是蒙古地区,因此钴料呈现出浅蓝色和暗蓝色的色调。
这种青花钴料在绘画风格上更加注重笔法和墨色的陶冶,线条流畅而精细,纹饰更加繁复。
在这个时期的青花瓷器上,除了常见的纹饰和花卉纹样外,还出现了一些题材更为丰富的图案,如传统宫廷题材、山水画和人物故事等。
以上所述是明代官窑不同时期青花钴料的演变和特征分析。
从早期到晚期,青花钴料的颜色、来源和绘画风格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这些变化反映了不同时期社会、文化背景和艺术风格的变迁。
这些变化也展示了明代官窑青花瓷的丰富魅力和独特韵味。
元青花“苏麻离青”钴料独具特征,这几点如今无论如何都仿造不出
元青花“苏麻离青”钴料独具特征,这几点如今无论如何都仿造不出元青花瓷器,因它的釉料配方有它的时代特点。
青花彩料有国产的,也有异域进口来的,元青花纹饰用料多数为国产钴料。
元朝初产青花瓷器时,是用国产青花钴矿料,有江西本地产的,又有广东产,后有浙江绍兴,金华产的。
经加工精制后的国产青花钴矿料,高温中成色的耐火色阶幅度窄,呈色的最佳效果所需的温度难以控制。
窑温高点或低些,青花发色都不能达到理想效果,正常情况下青花呈色蓝艳中偏灰。
但在高温窑中,除了江西上高(古称瑞州) 的“石子青”易飞散外,其他地方国产的青花钴料不易飞散,故用中国产的青花钴彩绘瓷器,纹饰线条较清晰,线条晕散的品种也少。
国产钴料多用于民窑器及出囗民窑器上,但不等于官用噐没用。
苏麻离青釉是一种特殊的金属呈色剂,青花的蓝色是靠金属钴的呈色剂来体现的。
我们过去认为,凡是永宣时期的青花瓷,那种深入胎骨,带有明确的黑斑的(也叫“锡斑”),这种瓷器试用的原料就是苏麻离青。
有关苏麻离青的文字记载比大家想象的要晚。
“苏麻离青”第一次见诸文字是明万历年间,有一个学者叫王世懋,在他写的《窥天外乘》中首次提到了“苏麻离青”这个词汇:“永乐宣德间内府烧制,迄今为贵......以苏麻离青为饰...”所以,苏麻离青就成了一个千古之谜。
我们从文字上可以看出来,“苏麻离青”是一个外来语,主要“苏麻离”这三个字,“青”是一个颜色的表达。
关于青料的的基本认识鉴定或识别我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青花瓷器,青料的认识至关重要。
根据资料,首先使用氧化钻为着色剂彩绘装饰,过去说最早出现在近东,但实际上我国唐朝业已开始使用。
中国的青花最早从唐朝开始烧造,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扬州发现了唐青花瓷。
宋代北方磁州窑也烧制过青花瓷。
唐、宋青花用的是国产青花钴料,元代早期烧造的青花用的仍然是国内青花钴料,元代中后期随着疆土面积的不断扩大和对外贸易的开展,元朝伊斯兰人口的不断增加,以及蒙古族贵族本身的需要,以苏麻离青着色的元青花应运而生。
青花瓷器上不同钴料的特征鉴定
青花瓷器上不同钴料的特征鉴定
青花瓷器上的蓝色是矿物钴料的成色,每个时期所使用的钴料不同。
苏麻离青(进口料):低锰高铁类钴料,青花呈色浓重青翠,色性稳定,在适当的温度烧造下呈现出蓝宝石般的鲜艳色泽,会出现银黑色四氧化三铁结晶斑,即“铁锈斑痕”,主要在永宣时期使用。
(大明永乐-苏麻离青料青花)
平等青(国产料):含铁量较少,烧成后,色泽淡雅、清丽而明澈、晕散不严重,呈色淡雅青亮,主要在成化时期使用。
(大明成化-平等青料青花)
石子青(国产料):色沉不亮,明正德时烧制的浓中带灰的青花器,使用的钴料就是石子青。
(大明正德-石子青料青花)
回青(进口料):纯然一色,蓝中透紫,多与石子青配制,主要在嘉靖、万历时期使用。
(大明嘉靖-回青料青花)
珠明料(国产料):呈色鲜蓝青翠,明净艳丽,清朗不浑,艳而
不俗,呈宝石蓝色,主要在康熙时期使用,珠明料可以分出五个层次的色阶,有“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之分。
(大清康熙-珠明料青花)
浙料(国产料):青花色彩稳定,发色艳丽,分水层次不如珠明料,一般可以分出三个层次的色阶,主要在清代中期使用。
(大清康熙-浙料青花)
青花洋蓝(进口料):晚清民国瓷器上面的蓝色是进口蓝色化学
颜料,俗称洋蓝。
蓝色非常的艳,但它的颜色显得很漂浮,颜色毫无层次之感,只是一块鲜艳的蓝色。
(民国-洋蓝青花)。
钴料简介从元代到清代的各个时期的钴料特征【图文对照】
钴料简介从元代到清代的各个时期的钴料特征【图文对照】【原矿钴料】釉浆——即釉料,施于瓷坯的表面。
据文献记载,景德镇制瓷用的釉浆由釉果和釉灰配制而成,主要由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钙、氧化钾、氧化钠等组成。
釉灰是用石灰石、凤尾草烧炼而成。
钴土矿——青花瓷器的呈色原料,种类颇多,古代大体分为两种:一种含锰量高含铁量低,为国产钴土矿;一种含锰量低含铁量高,为西亚地区产钴土矿。
苏麻离青:——又称“苏麻离青”、“苏泥勃青”,是一种从波斯进口的青花色料,进口青料名。
元末明初景德镇的青花瓷器大多使用这种青料。
其特点是发色凝重浓艳,并有黑色似铁锈斑点,经化验,料中含锰量低含铁量高,与国产青料显然不同。
据明万历年间《窥天外乘》等记载:永乐、宣德年间内府烧造瓷器,以“苏麻离青”为饰,亦作“苏勃泥青”,显系音译之异。
【北京藏家提供元青花:施釉肥厚滋润,釉色白中泛青,鸭蛋青色泽】清代《文房肆考》、《陶说》、《景德镇陶录》则又都误为“苏泥勃青”。
据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国产钴土矿的测定得知:国产料含锰量高,含铁量低。
而对明宣德青花瓷片的测定数据表明:含铁量高,含锰量低。
故这一时期使用了进口料是可信的。
苏麻离青呈色浓重青翠,由于铁含量高,往往出现铁锈斑疵。
其产地,旧传在波斯,但今伊朗境内并不产青料,很可能在今叙利亚附近。
苏麻离青据说“苏麻离青”的名称由来是从波斯语叫钴为'Sulimami'的借入,在某些书中亦作苏勃泥青或苏泥勃青,是钴土矿的一种。
系元、明、清代从外来传人的青花料,一说是西亚、波斯进口料,早在唐代就已输人;另一说是南洋进口料;还有人认为它是郑和出使外国时所带回的苏门答腊的苏泥和槟榔屿的勃青。
按“勃泥(Borneo)”系中国明朝人对加里曼丹岛(Kalimantan)的习称,后来一度唤婆罗洲。
“苏”可能系苏门答腊一词的简化,因而对苏门答腊勃泥一带出产或转口的可做青花料的钴土矿石称作苏勃泥青。
同时也兼用为一种色标的代名。
青花瓷历史几种钴料
青花瓷历史几种钴料纵观青花瓷历史几种钴料的使用:唐代--宋代:国产的钴料。
元代青花发色(进口国产混合料)元代(延佑--至正):中东地区进口的钴料,国产钴料,进口国产钴料混合使用;进口钴料,混合钴料:主要是用于元代宫廷和出口瓷器。
发色明艳有铁锈斑。
国产钴料:火炼法提炼不精。
多用于民用瓷。
色泽发灰。
空白期钴料?明早期(洪武,空白期):洪武钴料使用类似国产钴料?空白期使用苏麻离青?不得而知。
洪武发色灰暗(不知是与使用的钴料有很大关系还是釉厚导致的?)永宣:基本采用了国外进口的苏麻离青(据说是郑和下西洋时带回),进口钴料含铁元素较高,其他元素少不需要过高的提炼技术。
特点:发色明艳,多带铁锈斑。
胎与钴料的结合性非常好,钴料往往吃入胎骨。
手感有凹凸不平的感觉。
永乐:发色稍淡雅,线条较细。
宣德苏麻离青宣德:发色浓艳,线条粗狂。
使用国产钴料(火炼法)没有铁锈斑。
成化平等青明中期(成化,弘治,正德):成化早期:使用苏麻离青,效果与宣德类似成化中期---正德中期:平等青,浙江一带的钴料。
发色稳定淡雅,适合于人物,花卉等绘画细节局部。
正德晚期:回青,发色艳丽,蓝中泛紫。
嘉靖回青明晚期(嘉靖,隆庆,万历):使用回青:应为西域一带的钴料。
采用水炼法,淘炼精细。
所以回青的价值高往往要与国产钴料混合使用。
主要分上青,中青,下青。
上青用于描线,中青则用于填涂,下青使用与混水。
崇祯浙料明末(天启,崇祯):万历晚期回青枯竭,景德镇窑厂采用了浙料。
当然这种钴料也需要提炼,也有级别之分。
它的使用将延续到清代后期。
整个清代基本是使用浙江钴料:但个别朝代也使用一些其他的钴料康熙翠毛蓝雍正采用上等的浙料清康熙:浙料和云南的朱明料。
朱明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翠毛蓝,这种是当时的青花上等钴料。
清光绪:浙料不断枯竭,工业时代的开始。
瓷器中慢慢开始使用化学钴料。
也就是我们所知的洋蓝,发色漂浮。
青花瓷历史几种钴料
青花瓷历史几种钴料古代手工制备的钴料需要根据产地而调整配方与工艺,很多已经随着矿产枯竭而消亡。
景德镇使用时间较久,而且一直沿用至今的是“珠明料”及“浙料”。
珠明料在不同时间及产地成分相差很大,通常精选后天然矿石的氧化钴含量在5%左右,绘制后颜色较淡,不宜直接使用,需要再加工。
先用水搓洗数次,再入窑炉煅烧。
将煅烧后的钴料再次拣选分级,再次粉碎,在瓷质研钵中研磨。
最初几次研磨之后要漂洗,去除杂质及可溶盐类。
逐次研磨,越细越好。
钴料在完全制成之后,应带水贮存在容器内。
具体制作方式为在素色瓷胎上用蓝色颜料描绘后,在表面涂无色或浅色的釉,然后入窑烧制。
成品底色为纯白或粉白,花纹颜色为青黑、深蓝;后期使用含氧化钴(Co3O4 )颜料的则呈亮蓝色。
有些青花瓷器在白、蓝两色之外,又加以粉彩或描金装饰。
回青回青,有产于西域、新疆、云南等多种说法。
此料发色菁幽泛紫,若单独使用则浑散不收,故多与石子青混合使用。
明代嘉靖至万历前期多用此料。
其中分上青:混入石子青10%,用于混水(填色),发色青亮;中青:混入石子青40%,用于设色(勾勒轮廓),笔路分明清晰。
明嘉靖回青青花盘浙料浙料,又称浙青,产于浙江绍兴、金华一带。
国产料中以浙料最为上乘,其发色青翠,明代万历中期至清代,景德镇官窑青花器均采用此料。
康熙青花早期青花使用浙料平等青平等青,又称陂唐青,产于江西乐平。
明“空白期”晚期和成化、弘治、正德早期时使用。
此料呈色淡雅、青亮、稳定,尤其使成化青花器名噪一时。
明成化青花花卉纹宫碗石子青石子青,又称石青,产于江西高安、宜丰、上高一带。
此料单独使用时,青花发色灰暗甚至发黑,明清二代民窑普遍采用此料,官窑则用于与回青调和使用。
明正德青花瓷阿拉伯文七孔花插珠明料珠明料,产于云南宣威、会泽、宜良等县,其中以宣威料最好。
此料发色明丽纯正。
康熙青花多采用此料。
上述国产钴料多属高锰类。
清康熙青花“红拂传”图棒槌瓶苏麻离青苏麻离青,即苏泥麻青、苏勃泥青、苏泥勃青等。
明代官窑不同时期青花钴料的演变和特征分析
明代官窑不同时期青花钴料的演变和特征分析明代官窑是中国古代的名窑之一,以其工艺精湛、器型优美、釉色典雅、色调高贵而著称于世。
其中,青花器是明代官窑的重要代表,被誉为中国陶瓷的瑰宝之一。
青花钴料是青花器制作中的关键元素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明代官窑青花钴料的应用和演变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下面就来详细分析一下明代官窑不同时期青花钴料的演变和特征。
1、官窑早期青花钴料明代官窑早期青花钴料主要应用的是传统的“天青”,这是一种天然铜矾,通常用于制作低温陶瓷器物。
官窑早期采用的“天青”青花钴料呈现出浅蓝色或深蓝色,色调清新自然,清晰明亮,具有独特的风格特点。
在形态上,早期的官窑青花器型一般较为朴素简单,以钵、盘、瓶为主,通常以线条为主导,勾勒出结构简洁、比例协调的美感。
明代官窑中期开始采用“坛青”的钴料,这是一种来源于江西铜矿的含铜矿渣,色泽呈现蓝紫色,比早期的“天青”更为丰富鲜艳。
官窑中期青花钴料使用更为广泛,不仅应用在陶瓷器物上,还被用于书画作为颜料。
中期青花器的形制多样化,器型通常较完整,细节刻画更为精细,瓶身的彩绘与发色具有独特的银灰光泽。
明代官窑后期是青花钴料的发展高峰,其青花钴料的特点在于越釉色的使用。
越釉色是釉上画的一种绘画技法,也是后期官窑青花器制作中比较常用的技法之一。
它可以将青花钴料的光泽和发色透过釉面发挥到极致,使整个器物呈现出一种高雅的气质和高贵的品位。
后期官窑青花器的器形多样,品种丰富,其华美程度在整个历史时期中是极为鲜明的。
综上所述,明代官窑不同时期青花钴料的演变和特征,早期主要采用天青青花钴料,色调清新自然;中期开始采用坛青钴料,色泽丰富鲜艳;后期则被越釉色技法的运用,呈现出一种高雅的气质和高贵的品位。
这些钴料的应用和演变不仅代表了当时的工艺水平和陶瓷艺术的发展方向,也对明代官窑青花器的景品和收藏价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代官窑不同时期青花钴料的演变和特征分析
明代官窑不同时期青花钴料的演变和特征分析明代官窑是中国古代瓷器中的瑰宝,其中的青花钴料在不同的时期有着明显的演变和特征。
下面将从明代官窑青花钴料的原料和烧制工艺、色彩特征和表现形式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明代官窑青花钴料的原料和烧制工艺有所变化。
明代初期,官窑的青花钴料主要由硬质的蓝料制成,这是一种从天然的蓝矿石中提取的颜料,矿石硬度较高,颜色较深,烧制时需要高温才能充分熔化。
到了明代中后期,官窑开始采用软蓝料,这是一种从钴矿石中提取的颜料,与硬蓝料相比,软蓝料颜色较浅,容易熔化,烧制时温度相对较低,使得笔触线条更加细腻,绘画更加精细。
明代官窑青花钴料的色彩特征也出现了一些变化。
明代初期的青花钴料呈现出深蓝色调,色彩浓郁,具有一定的神秘感。
到了明代中晚期,特别是万历朝,青花钴料逐渐从深蓝色向浅蓝色转变,这种浅蓝色被认为是明代官窑的经典色彩,被称为“官窑蓝”,其色泽宛如天空般湛蓝,给人以宁静美好的感觉。
明代官窑青花钴料的表现形式也有一些特点。
明代初期,青花钴料主要用于勾线描绘,线条流畅有力,勾勒出了鲜明的形象轮廓。
到了明代中晚期,随着绘画技法的不断发展,青花钴料开始出现了“皴法”和“劈草法”等更加复杂的表现方法,例如将线条交错重叠、勾勒出不同的纹理和斑点效果,使得绘画更具层次感和动态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性。
明代官窑青花钴料在原料和烧制工艺、色彩特征和表现形式上都有一定的演变和特征。
这种演变体现了时代背景和技术进步对青花钴料瓷器的影响,也展示了明代官窑瓷器在青花钴料的运用方面的创新和发展。
这些特征使得明代官窑瓷器成为了中国古代瓷器中的一大瑰宝,具有极高的艺术和收藏价值。
明代官窑不同时期青花钴料的演变和特征分析
明代官窑不同时期青花钴料的演变和特征分析明代官窑是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其青花钴料在不同的时期有着明显的演变和特征。
本文将深入分析明代官窑不同时期青花钴料的演变和特征。
明代官窑青花钴料的演变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早期(1368年-1450年)的青花钴料色泽呈浅青色,钴石呈色深蓝色,釉面光亮而透明。
而中期(1450年-1550年)的青花钴料色泽逐渐加深,钴砂呈色深蓝色,釉面质感较为细腻,增加了一定的厚重感。
到了晚期(1550年-1644年),青花钴料的色泽更加深沉,钴砂呈色深紫蓝色,钴料在高温下熔化更加均匀,釉面更加浓重。
明代官窑青花钴料的特征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早期的青花钴料图案简洁明快,线条流畅,装饰手法具有浓厚的装饰性。
中期的青花钴料图案更加复杂多样,装饰内容更加丰富,不再只局限于花鸟纹,包括人物纹、山水纹等。
晚期的青花钴料图案更加细腻,背景空白的比例增加,装饰技法更加多样化,有红花点缀的钴料亦逐渐出现。
明代官窑青花钴料的演变和特征还与时代背景密切相关。
早期的官窑,受到了南宋官窑的影响,青花钴料技法高超,清新自然。
到了中期,官窑成为了明代官窑的代表,青花钴料的制作更加成熟,成为明代陶瓷青花瓷器制作的主流。
晚期的官窑,受到了国内外陶瓷技术的影响,青花钴料图案更加精致,多样化,显示出了明代官窑在青花钴料的制作上的高超技艺和艺术品味。
明代官窑不同时期青花钴料的演变和特征,从颜色、质感、装饰手法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变化。
从早期的浅青色到晚期的深沉紫蓝色,从装饰简洁到复杂多样,明代官窑青花钴料的演变与时代背景和陶瓷艺术发展的趋势密切相关。
它们不仅展示了明代官窑在青花钴料制作上的高超技艺,也反映了明代陶瓷艺术的演变和发展。
元明清青花瓷钴料分析
元明清青花瓷钴料分析青花料,用钴土矿提炼后的矿物料,钴的氧化物燃烧后呈现的钴蓝色,最早出现在战国以前的陶胎琉璃珠上已经发现,唐三彩陶器的蓝彩,也是钴的呈色。
唐青花和宋青花的出现证实钴蓝的使用不再从元代开始,但是青花成熟及大量烧造确实从元代开始,元明清,釉下彩青花大放异彩,发挥到了极致,每个朝代皆有不同的美。
从青花的绘画、造型、发色均有不同。
我们今天着重讲青花发色的问题。
影响青花发色的主要3个问题是1、青料内钴、铁、锰的含量多寡,必然影响青花发色的色泽。
凡是含锰含量高的钴矿,烧成后的青花颜色往往呈灰黑色。
2、烧成温度对青花发色有一定的影响。
3、同一种青料,由于挑拣方法不一样,及去杂石的方法不同,也能产生不同的效果。
一:灿烂成熟元青花元青花采用国产(土青)钴料和中东地区进口钴料(苏麻离青)、进口国产钴料混合使用,国产料为高锰低铁,发色青蓝偏黑。
用于画小件器物,进口料为低锰高铁青料,发色青翠浓艳,并自然形成不规则的黑褐色斑点,褐斑微微下凹,带有锡光,且晕散。
主要是用于元代宫廷和出口瓷器多数用于画瓶、大罐等器物。
元代缠枝牡丹纹瓶苏麻离青料(上海博物馆馆藏)元代缠枝牡丹纹瓶苏麻离青料(上海博物馆馆藏)元青花缠枝菊小罐此罐的青花上虽颇多深色黑疵,却没有进口苏青那种手能摸得出的凹凸不平的感觉,青花料似为国产与进口的混合料元代进口国产混合料二:空前鼎盛明青花1、洪武朝官窑用进口料和国产料,民用瓷用国产料。
国产青料高锰低铁,呈现三种色调:钴料中有锰、铁等杂质,呈浅灰色,部分铁锈斑深入胎骨:呈淡蓝色,发色稳定,无晕散,浓密处散步小杂质点,表现出青花的层次;淡色中有深蓝色点,少有晕散。
2、永宣时期基本采用了国外进口的苏麻离青(据说是郑和下西洋是带回),少部分用国产青料。
进口钴料含铁元素较高,其他元素少不需要过高的提炼技术。
特点:发色明艳,多带铁锈斑。
胎与钴料的结合性非常好,钴料往往吃入胎骨。
手感又凹凸不平的感觉。
永乐:发色稍淡雅,线条较细;明永乐青花山茶花纹扁壶明永乐青花缠枝牡丹纹碗宣德青花明宣德青花松竹梅纹香炉(故宫藏)明宣德青花缠枝花纹天球瓶(故宫藏)这件宣德青花天球瓶上的青花色泽淡雅,当为使用国产青料描绘而成。
细说瓷器青花钴料
细说瓷器青花钴料青花料是青花瓷⽣产的必需原材料,青花料的质量和呈⾊控制技术决定了青花瓷的兴衰和发展。
青花料的矿物质含量青花料是⼀种矿物质,因为⾸先发现于古时的吴国,因此名叫吴须,云南的叫云墨,湖南、江西⼀带则叫⼟墨。
它⼀般在⼭⾕和溪⽔⼩河沟边均可找到,埋藏离地⾯⼀⾄两⽶深处,为⼟状矿物,其主要成份为锰、钴、铁、镍、铜,与砂和黄⼟混合⽽成。
这些青料杂质多,含锰料多⽽钴少。
钴是发⾊的重要成份,钴在氧化焰的情况下发⾊并不纯正,只有在达到1200度的还原焰的情况下才⾊泽兰艳。
钴含量的⾼低直接关系到青料发⾊的好坏,⽽进⼝地苏泥勃青由于含钴量⼤,所以发⾊较好。
青花料是怎样加⼯提纯的钴⼟矿要经过提纯处理,才能成为青花料。
明代万历朝以前,青料的加⼯是⽤“⽔选法”。
据嘉靖《江西⼤志·陶书》载,⽔选法分为“敲青、淘青和研青三道⼯序”。
敲青:“⾸⽤锤碎,内殊砂斑者为上青,有银星者为中青,每⽄可得青三两。
” 淘青:“敲青后,取其青零琐碎碾碎,⼈注⽔中,⽤磁⽯吸去杂质的⽔选法。
” 研青:“⾸⽤锤碎,内朱砂斑者为上青,有银星者为中青,每⽄可得五六钱。
”然后“倾⼊乳钵”“研乳三⽇”。
钴⼟矿在天启、崇祯时,青料提纯处理改⽤“⽕锻法”。
所谓“锻”就是在低于熔点的温度下加热矿⽯,使其分解,并除去所含结晶⽔、⼆氧化碳或⼀氧化硫等挥发物质,使矿物的主要成分更易于提取,提纯度更⾼。
成书于崇祯末年的宋应星《天⼯开物·陶埏》中则出现了以煅烧发来处理青料的记载:“凡画碗青料,总⼀味⽆名异(“⽆名异”可能是浙料的⼀个品种,同书另⼀处⼜云“回青乃西域⼤青,美者亦名佛头青,上料⽆名异出⽕似之”)……⽤时先将炭⽕丛红煅过,上者出⽕成翠⽑⾊,中者微青,下者近⼟褐,上者每⽄煅出只得七两,中下者以次缩减。
《天⼯开物》中关于制陶⼯艺的内容显然,⽕煅法这种新的青料提纯技术的发明运⽤是浙料之之所以烧出“翠⽑⾊”的关键。
从⽔选到⽕煅,是⼀次⼯艺上的改⾰,这个改⾰过程显然完成于嘉靖以后到崇祯这⼀段时期内,它是万历后期普遍使⽤浙江青料,能迅速提⾼发⾊质量的重要原因。
浅谈历史青花瓷所用青料,读懂后藏家基本都能判断手中瓷器年代
浅谈历史青花瓷所用青料,读懂后藏家基本都能判断手中瓷器年代青花瓷所用的六种青花料:苏麻离青、回青、平等青、浙青、石子青、珠明料。
一:苏麻离青料:青花色彩蓝艳,色泽浓的地方有点发黑,有明显的铁锈斑并且有晕散现象。
麻离青料从元代开始使用,大部分精美的元代青花瓷器上(至正型元青花)都使用进口的苏麻离青料。
元代也有苏麻离青料与国产料(石子青料)混合使用的青花瓷器,其色为蓝中偏灰,也有铁锈斑,但铁锈斑小而稀疏。
元代也有苏麻离青料与国产料(石子青料)混合使用的青花瓷器,其色为蓝中偏灰,也有铁锈斑,但铁锈斑小而稀疏。
古天乐亲测!日回收入100W+元宝!真传奇真回收!广告二:坡塘青又名“平等青”,成色淡雅清亮,明成化朝至嘉靖朝中期所用的青花料,产于今江西乐平。
若你手上有藏品困于出手,想找正规拍卖平台运作,有缘者可与老曾联系,壹叁贰,陆柒零柒,發發肆肆,不成交不收费,无任何前期费用。
非诚勿扰!明正德朝官窑青花。
曾用平等青,但用量较少。
展开剩余64%三:石子青又名石青,产于瑞洲(今江西高安,宜丰,上高等地)。
明代中期民窑青花瓷多用石子青描绘纹饰,《江西省大志》“有回青行,石子青废”的记载。
可知景德镇青花瓷器使用回青之前使用过石子青。
四:回青;进口青花料;宋应星《天工开物》中写道“回青乃西域大青,美者下曰佛头青”。
从明正德晚期起,官窑青花改用回青。
明万历的《明会典》吐鲁番条款中有“嘉靖三十三年进贡回青三百一十八斤八两”的记载。
证明嘉靖青花瓷使用回青料,一般于石子青按比例掺和使用,发色纯然一色,蓝中透紫。
明隆庆,万历官窑继续使用回青。
五:浙料浙江绍兴,金华一代出土的青花料,又叫浙青。
国产的青花料中浙江为最佳,色重浓艳,轻则淡雅。
有“元子,紫料,天青”等品种,其中以元子为最好。
明万历中期以后至清朝前期景德镇官窑均用此料。
六:明珠料;产于云南宜良,崇明,沾益,曲靖,富源等地,由钴土旷料煅烧而成,烧成后成黑色,为不透明状,清代多用此料。
瓷器学习笔记:青料
浙青
明万历到清早期,使用了浙料,也称"浙青"。国产料中,此料为上乘, 重则浓红,轻则淡翠。浙料又有元子、紫料、天青等品种,其中以元子为 最佳。浙料产于浙江绍兴、金华一带。明万历中期以后至清早期,景德镇 官窑青花冷器均采用浙料。
珠明料
清康熙中后期使用珠明料,也 就是青花瓷界大名鼎鼎的康熙" 翠毛蓝",康熙朝中期、后期使 用,这种青料如同中国水墨画, 层次分明,可以墨分五彩,用 一种材料表现阴阳向背;所以康 熙青花有"五彩青花"之称。
洋蓝
青料,是所有含氧化钴矿物天 然和化工原料的总称。 民国时期,曾经大量使用化工
苏麻离青
平等青
石子青
明正德晚期到嘉靖隆 庆万历早期,使用回 青, 石子青。石子青 也是国产料,发色和 平等青接近。明正德 时烧制的浓中带灰的 青花器,使用的彩料 就是石子青。回青Biblioteka 主要在正德晚期到万 历早期使用,
青花瓷的不同青料,你了解吗?
青花瓷的不同青料,你了解吗?根据《中国陶瓷史》中所说,青花瓷是指应用钴料在瓷胎上绘画,然后上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呈现蓝色花纹的釉下彩瓷器。
唐三彩中的“挂蓝”也是钴的呈色,这是唐三彩中比较名贵的品种。
中国青花瓷最早也是在唐代开始出现,但是当时青花瓷的制作还不成熟,到了元代后期,中国的青花瓷器才开始成熟。
元明清时期制作青花瓷所用的青料有所变化,因此青料可以为这个时期青花瓷的鉴定提供一定帮助。
下面介绍几种具有特色的给大家。
1苏麻离青苏麻离青是一种进口料,大多在元代和明永乐、宣德等时期使用,色泽艳丽,釉面会有黑色的“铁锈斑”。
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图源:南京市博物总馆官网)2平等青平等青产江西乐平,亦称“陂塘青”。
成化时期的青花料是比较典型的平等青,青色淡雅,并且因含铁量较少,釉面不会出现使用苏麻离青时所产生的黑色的“铁锈斑”。
明·成化青花云龙纹碗(图源:上海博物馆官网)3石子青石子青亦称“无名子”,产于江西。
明正德十年(1515)的《瑞州府志》:“上高县天则岗有无名子,景德镇用以绘画瓷器”,这是景德镇在正德时期使用“无名子”的明确记载。
这类青花料呈色浓且青中带灰。
明·正德青花云龙纹碗(图源:上海博物馆官网)4回青回青嘉靖,隆庆,万历初期官窑使用的一种进口青料。
呈现一种蓝中带紫的浓艳色泽。
明·嘉靖青花三羊图碗(图源:上海博物馆官网)明·万历青花海水云龙把杯(图源:苏州博物馆官网)5浙料浙料为浙江省所产的青料。
万历官窑中期以后一直到清代所用的青料都有用浙料。
万历中期以后所用的浙料不像正德所用产于江西的“石子青”那样带灰黑色调。
清·乾隆青花缠枝花卉纹折枝洗(图源:台北故宫博物院官网)6珠明料珠明料产于云南。
据张浦生先生在《青花瓷鉴定》中所说,“清代康熙朝优质珠明料,能使青花发色产生不同层次的浓淡,即青花分五色,又称青花分水”,他认为康熙时期极具特色“翠毛蓝”就是用的珠明料,其色蓝而艳丽并且层次分明。
青花瓷器的原料与发色——明珠料
青花瓷器的原料与发色——明珠料
明珠料的来源很广,在嘉靖后期到清,云南、福建、江西等省均有生产,“珠明料”它由天然钴土矿煅烧而成,质量比直接使用生料好,所以颜色比较亮,色彩也稳定,蓝中略带其他色调,官与民(出口瓷)都大量使用。
各地的,“珠明料”成分有所不同,氧化钴含量在2%以下,上品者氧化钴含量可达8—9%,所以在发色上出现变化应该是正常的。
明嘉靖后,青花开始使用云南珠明料,并逐渐以云南珠明料为主要青料,它发色鲜艳,是青花的比较标准色彩。
下面是比较纯正的蓝。
1,嘉靖官窑,该青花料精,料浓,发色重厚,亮丽,稍微有回料紫的部分特征。
2,顺治官窑,高温发色清秀,已经具有康熙蓝的特征
3,顺治青花,发色介于浙青与石青之间,淡雅。
4,康熙民窑,这是一种常见康熙青花的发色,色也比较浓烈。
4,康熙民窑,发色偏紫与绿,色部分略接近苏料的一种发色
5,康熙青花,民窑高品,蓝正且美
上面这些明珠料的发色之间虽然存在差异,但是与其他料仍然有本质上或者特征上的明显区别,请注意料浓淡也会造成视觉上的变化。
古代青花瓷青料的研究
古代青花瓷青料的研究
古代青花瓷青料是指用于制作青花瓷器的蓝色涂料,但是其具体成分一直是研究学者们所关注的问题。
而在长期的研究中,发现古代青花瓷青料是一种基于氧化钴的熔融玻璃。
首先,氧化钴是古代青花瓷青料的主要成分。
在中国宋代(960~1279年),西元850年至1200年间,首次使用氧化钴作为瓷器的颜料,而氧化钴可以产生蓝色和紫色。
而通过对宋代和元代青花瓷样品的分析,发现青料中的氧化钴含量达到了2%~5%之间。
其次,青料中还包含了一些其他的金属氧化物。
以明代青花瓷为例,其青料中还含有钾、钠、钙、铝等元素。
而这些元素的存在不仅对青花瓷的色彩产生一定的作用,同时还能加强涂料的附着力、提高其软化点等性质。
此外,青料的熔化温度也是青花瓷制作中至关重要的因素。
在明代青花瓷的烧制过程中,青料需要先在瓷体上进行涂刷,然后再进行烧制。
而为了保证涂料与瓷体之间的完美结合,青料的熔化温度需要和瓷体的烧制温度相适应。
因此,青料中的成分和比例需要精准控制。
青花料的成分
青花料的成分
青花料是一种用于制作青花瓷的特殊陶瓷颜料。
它的成分通常包括以下几种主要物质:
1. 瓷石粉:瓷石粉是青花料的主要成分之一,它是一种特殊的矿石,含有高度纯净的硅酸盐。
瓷石粉提供了青花瓷的基础白色。
2. 氧化钴:氧化钴是青花料的关键成分之一,它赋予了青花瓷独特的蓝色。
氧化钴在烧制过程中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出深蓝色的色素。
3. 氧化锡:氧化锡是另一个常见的青花料成分,它通过调整锡的含量可以改变青花瓷的色调。
氧化锡在烧制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还原作用,可以影响氧化钴的颜色表现。
4. 氧化铁:氧化铁是用于制作青花料的另一种重要成分。
它可以提供青花瓷中的红色和棕色色调,增加了青花瓷的变化和纹理。
这些成分在制作青花料时会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并经过粉碎、研磨等步骤进行加工,最终形成可用于绘制青花纹样的颜料。
制作青花瓷时,这些颜料会被细致地涂抹在瓷器表面,并在高温下进行烧制,使其形成特殊的青花纹样。
钴料在瓷釉里的成色问题
钴料在瓷釉里的成色问题历代青花瓷的青花纹饰,是用含钴金属的矿物粉末彩绘经1200度以上的窑火烧制成的。
在窑里如温度不同,蓝(青花)的发色色调也会有所不同。
耿宝昌先生在其著作《清明瓷器鉴定》关于雍正青花色调有这么说:“雍正青花有多种色调同时并存的特点,按其发展变化,大致可分为以下数种:(1)发色浅淡而深沉,略有晕散。
(2)发色灰暗。
(3)发色青翠,此色调鲜艳而稳定。
(4)发色深沉或浅淡。
”实际上,如此总结出的雍正青花发色的色调,从字义上来解,可代表了整个清代所有各朝青花器的发色特征,也可代表整个明代器的发色特征。
为什么呢?因所用的钴料来于不同矿位,杂质成分含量肯定也不一。
当时科学技术的不发达,提纯方法没法使需用材料中各种物貭含量能稳定一致,窑温控制也没法每窑都一致。
青花纹饰中的钴料在瓷胎上,是处在于不同成分胎土;不同成分釉里;在不同温度中烧出。
它的发色与包围着它的胎和釉的物质及温度环境有关,也与钴料中不同的杂质有关。
虽各种杂貭对瓷胎、瓷釉的钴料呈色变化有些影响,而在高温环境中的影响就大了,在各种不同的温度下,或窑中空气流通环境的不同情况下,钴料在高温中发色是有较大的变化的。
撇开官家对成品瓷严格的筛选,实际每个朝代青花瓷的青花纹饰色调,都有上四种发色。
只不过是各时代胎釉配方略有变化,烧成的青花发色偏多于其中一种,成为其时代青花的主色调。
如遗存实物及文献记述,元朝“苏麻离青”青花有部分呈色与嘉靖“回青”主色调都同样偏于蓝中泛紫。
现代的青花彩料也有部分在瓷器上呈色蓝中泛紫。
成化青花,从传世与景德镇珠山出土的官窑遗存残瓷片,虽偏多于淡雅,为蓝中泛灰青。
但也有部分蓝得艳丽深沉,如果不知来头,看个别不同发色的青花器也许没人相信是成化的,因为成化青花给人印象就是淡雅灰青。
至于蓝得艳丽,因属少数就不能代表整个成化时期的发色特点了。
忽略了少数,一些鉴藏家研究不深,往往把此少数定位成仿品,是一错误。
应该说青花色调淡雅,蓝中泛灰青只是大部分成化青花的呈色特征,成化青花色调还相当有一部分不同。
苏麻离青钴料
苏麻离青钴料
苏麻离青钴料是中国古代青花瓷制作过程中使用的一种钴料,也称为苏麻离青。
它是由苏麻离植物和钴土混合而成的颜料。
苏麻离青具有鲜艳的蓝色调,可以在高温下烧制而不变色。
在中国青花瓷制作中,它是最常用的蓝色颜料之一,被广泛应用于青花瓷器的绘画和装饰中。
苏麻离青钴料的制作方法非常繁琐,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包括采集苏麻离植物、研磨、浸泡、过滤、晒干等。
因此,它的制作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使得苏麻离青钴料成为青花瓷制作中最为珍贵的原材料之一。
虽然现代化学技术已经可以合成类似的颜料,但苏麻离青钴料仍然被认为是制作高质量青花瓷的最佳选择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纵观青花瓷历史几种钴料的使用
唐代---宋代:国产的钴料。
元代(延佑--至正):中东地区进口的钴料,国产钴料,进口国产钴料混合使用;
进口钴料,混合钴料:主要是用于元代宫廷和出口瓷器。
发色明艳有铁锈斑。
国产钴料:火炼法提炼不精。
多用于民用瓷。
色泽发灰。
明早期(洪武,空白期):洪武钴料使用类似国产钴料?空白期使用苏麻离青?不得而知。
洪武发色灰暗(不知是与使用的钴料有很大关系还是釉厚导致的?)
永宣:基本采用了国外进口的苏麻离青(据说是郑和下西洋是带回),进口钴料含铁元素较高,其他元素少不需要过高的提炼技术。
特点:发色明艳,多带铁锈斑。
胎与钴料的结合性非常好,钴料往往吃入胎骨。
手感又凹凸不平的感觉。
永乐:发色稍淡雅,线条较细;
宣德:发色浓艳,线条粗狂。
使用国产钴料(火炼法)没有铁锈斑;
明中期(成化,弘治,正德):成化早期:使用苏麻离青,效果与宣德类似
成化中期---正德中期:平等青,浙江一带的钴料。
发色稳定淡雅,适合于人物,花卉等绘画细节局部。
正德晚期:回青:发色艳丽,蓝中泛紫。
明晚期(嘉靖,隆庆,万历):使用回青:应为西域一带的钴料。
采用水炼法,淘炼精细。
所以回青的价值高往往要与国产钴料混合使用。
主要分上青,中青,下青。
上青用于描线,中青则用于填涂,下青使用与混水。
明末(天启,崇祯):万历晚期回青枯竭,景德镇窑厂采用了浙料。
当然这种钴料也需要提炼,也有级别之分。
它的使用将延续到清代后期。
-------------------------------------------------------------------
整个清代基本是使用浙江钴料:但个别朝代也使用一些其他的钴料
清康熙:浙料和云南的朱明料。
朱明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翠毛蓝,这种事当时候的青花上等钴料;
清光绪:浙料不断枯竭,工业时代的开始。
瓷器中慢慢开始使用化学钴料。
也就是我们所知的洋蓝,发色漂浮。
元代青花发色(进口国产混合料)
宣德苏麻离青
空白期钴料?
成化平等青
嘉靖回青
崇祯浙料
康熙翠毛蓝
雍正采用上等的浙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