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山行》课堂实录-精彩片段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三首之山行》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三首之山行》
1.会认本课12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重点) 2.背诵课文,默写《山行》。(重点) 3.初步感知古诗大意。(难点)
听范读,边听边画出诗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朗读视频
自读提示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寒山】 【石径】
【生】 【坐】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jìng 径
结构:左右 音序:J 部首:彳 组词:径直 大相径庭 造句:我沿着这条石径爬上山顶。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左边是彳,右上边第二 笔点在撇的下边中间位置、上边不交叉。
歪斜
xié 斜
结构:左右 音序:X 部首:斗 组词:斜线 目不斜视 造句:这棵大树长得有些歪斜。
书写指导:余字第二笔捺变为点,竖钩连接 上横,下横稍长,斗字的中竖要长。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 《古诗三首之山行》
你知道这是什么季节吗?
秋季
这么美的景色,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去领略一下吧!
走近作者
杜牧 :(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 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 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学习目标
——《寄扬州韩绰判官》
山行
寒山石径(斜) 枫林(红) 白云(生处)人家
热爱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串珠问题1)
《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 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写的是在“山行”途中目之所及的景物,表达了热爱大自然的 情感。
课堂小结
《山行》是晚唐诗人杜牧所写的一首清新俊逸的小诗,诗歌描绘了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 构成的山林秋色图。作者主要以秋天为主题,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 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 激发了我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大自然了解,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4 古诗三首 :山行》 公开课导学案_0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4 古诗三首 :山行》 公开课导学案_0

《古诗三首<山行>》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山行>》教材分析:《山行》一诗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练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

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

所以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教学目标:1.学习古诗《山行》,感受诗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古诗的画面美。

3.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喜爱之情,鼓励学生为古诗配画。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感知古诗的画面美,感受诗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背诵古诗,激发兴趣。

1.你喜欢读古诗,背古诗吗?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用最凝练、简洁的语言表达出诗一般的境界。

四季皆入诗,四季皆入画,你能从你了解的古诗中找出描写四季的诗来背一背吗?(师根据学生背诵情况及时鼓励,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2.(多媒体出示:连绵的群山,满山火红的枫叶)同学们,说说你看到的景象。

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千古名句。

3.课件出示《山行》,把学生带入了如梦如诗的境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山行》,从诗中去领略一番秋天山林的美景。

4.释题:在山上行走。

5.简介作者: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

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

有《樊川文集》。

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

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二、初读诗歌,落实读通。

1.教师范读。

2.指名读,结合读指导读准节奏,读准字音。

3.说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并板书到黑板上。

(1)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2)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4 古诗三首《山行》(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4 古诗三首《山行》(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山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山行》,理解诗中的字词,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的画面。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山行》,学生能够掌握古诗的朗读技巧,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通过描绘诗中的画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古诗的美,培养对古诗的热爱之情;通过诗中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二、教学内容《山行》是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中的一首古诗,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

诗中描绘了作者在山行过程中所见所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山行》,理解诗中的字词,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的画面。

2. 教学难点:《山行》中的一些字词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可能比较生僻,需要教师进行解释和引导;同时,如何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的画面,也是教学的难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山行》的朗读音频和展示诗中的画面。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朗读:教师播放《山行》的朗读音频,让学生跟读,并指导学生注意朗读的节奏和语气。

3. 理解: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读《山行》,解释生僻的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思。

4. 描绘: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的画面,可以让学生进行口头描述,也可以让学生用彩笔进行绘画。

5. 背诵:教师指导学生背诵《山行》,并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

6.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山行》的美和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山行》2. 作者:杜牧3. 诗的内容:教师将诗的内容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配以相应的画面,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1. 背诵《山行》。

2. 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山行》中的画面。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课后练习及答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课后练习及答案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课后练习及答案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山行》。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首古诗感情真挚,朗读时要想象画面,体会诗中的情感,并读出古诗的味道来。

山行赠刘景文远上/寒山/石径斜,荷尽/已无/擎雨盖,白云/生处/有人家。

菊残/犹有/傲霜枝。

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年/好景/君须记,霜叶/红于/二月花。

最是/橙黄/橘绿时。

夜书所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2)背诵课文。

背诵时,可以抓住关键词语,结合文中的插图,想象文字描绘的画面,这样能更好地背诵古诗。

(3)默写《山行》。

默写时,注意古诗的格式,每句居中写,标点不要遗漏。

“斜”的右边是“斗”,不要写成“十”;“停”不要写成“亭”;“坐”不要写成“座”。

2.这三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些地方发现的?这三首诗写的都是秋季的景色。

从《山行》一诗中的“寒山(深秋时节的山)”“霜叶(秋霜打过的枫叶)”可以看出是秋天。

从《赠刘景文》中的“荷尽(荷花凋谢)”“菊残(菊花开败)”“傲霜(傲霜斗寒)”“橙黄橘绿(橙子、橘子成熟)”可以看出是秋天。

从《夜书所见》第二句中的“秋风”可以知道是秋天。

3.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我)停下车子不走了,因为太喜欢这明称的城体,经状富打过的概叶,比二月里的外花还要红艳。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

《山行》课堂实录

《山行》课堂实录

山行课堂实录概述这是一篇关于山行课堂的实录文档,记录了一次有趣而富有收获的山地徒步旅行。

本文将介绍行程安排、参与者感受和所学到的经验。

行程安排这次山地徒步旅行是由一家旅行社组织的,我们选择了一条著名的登山路线。

下面是我们的行程安排:•第一天:集合并启程,开始我们的徒步之旅。

在旅途中,我们欣赏到了壮丽的山景,并搭起帐篷过夜。

•第二天:继续徒步,攀登山顶,这是我们此行的重点。

山顶上的景色令人惊叹,我们感受到了登山的艰辛和挑战。

•第三天:下山回到起点,结束我们的徒步之旅。

参与者感受在这次山行中,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感受和体会。

下面是几位参与者的心得:•张三: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山地徒步旅行,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和美丽。

虽然路途辛苦,但是登上山顶的那一刻,我觉得非常值得。

这次经历让我更加热爱大自然。

•李四:徒步过程中,我体验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大家互相帮助,一起面对困难和挑战。

这种团结和合作精神让我们成为了一个更紧密的集体。

•王五:登山不仅是体力的考验,更是意志力的磨练。

我在攀登山顶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自己内心的坚持和力量。

这次经历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学到的经验这次山地徒步旅行中,我们不仅收获了美丽的山景和乐趣,还学到了一些宝贵的经验。

•身体准备:在参加山地徒步旅行之前,要进行一些身体准备,包括增强体力训练和提高耐力。

这样可以更好地适应徒步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

•装备选择:选择合适的装备非常重要。

需要注意的是帐篷、睡袋、登山鞋等必需品要选择质量好、适合自己的产品。

•团队合作:在徒步过程中,团队合作非常重要。

大家要互相帮助、互相配合,共同面对困难和挑战。

结论这次山行课堂实录带给了我们难忘的回忆和宝贵的经验。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欣赏到了壮丽的山景,还学到了团队合作和身心方面的知识。

希望通过这次分享,能够激励更多的人爱上户外活动,并从中获得成长和乐趣。

以上是《山行》课堂实录的内容,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和帮助。

注意:本文档采用Markdown文本格式输出,不含图片和网址。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分析、教学⽬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篇⼀】部编版三年级语⽂上册第四课《古诗三⾸》课⽂原⽂ ⼭⾏ 【唐】杜牧 远上寒⼭⽯径斜, ⽩云⽣处有⼈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花。

赠刘景⽂ 【宋】苏轼 荷尽已⽆擎⾬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灯明。

【篇⼆】部编版三年级语⽂上册第四课《古诗三⾸》知识点 ⼀、我会写 寒hán(严寒、寒冷、寒来暑往) 径jìng(径直、途径、⼤相径庭) 斜xié(斜线、斜坡、⽬不斜视) 霜shuāng(霜冻、风霜、霜期) 赠zèng(赠⾔、赠送、回赠) 刘liú(姓刘、刘海⼉) 盖gài(盖楼、盖章、掩盖) 菊jú(菊花、赏菊、春兰秋菊) 残cán(残缺、残害、残酷) 君jūn(君⼦、君⾂、国君) 橙chéng(橙红、橙⾊、鲜橙) 送sòng(欢送、送来、送别) 挑tiǎo(挑逗、挑动、挑拨) ⼆、我会认 犹yóu(犹如、犹有、记忆犹新) 傲ào(骄傲、傲⾻、傲慢⽆礼) 橘jú(橘⼦、橘红⾊、橙黄橘绿) 三、多⾳字 ⾏ háng(银⾏) xíng(不⾏) 挑 tiǎo(挑灯) tiāo(挑选) 四、古诗诗意 ⼭⾏诗意:⼀条弯弯曲曲的⼩路蜿蜒伸向⼭顶,在⽩云飘浮的地⽅有⼏户⼈家。

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那⽕红的枫叶⽐江南⼆⽉的花还要红。

赠刘景⽂诗意:荷叶败尽,像⼀把遮⾬的伞似的叶⼦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机勃勃。

别以为⼀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景是在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 夜书所见诗意: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的秋风让客游在外的诗⼈不禁思念起⾃⼰的家乡。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4 古诗三首 :山行》 优课课件_0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4 古诗三首 :山行》 优课课件_0

我会写
我 会 写
我会写
我 会 写

正 确 规 范

寒洁
斜 霜
山行
唐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作业: 1.画:画一幅画,画出秋天的美景,在图 画中表达自己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2.写:写一首小诗或一篇日记,用自己的 亲眼所见和亲身感受表达自己对秋天的喜 爱之情。 3.找:另找一首描写秋天的诗,试着理解, 体会作者的情感。 4.学:收集杜牧的诗,借助有关资料进行 自学。
4 古诗三首
作者简介: 杜牧,唐代诗人,
字文集》。
注释 ————————— [寒山] 深秋时节的山。 [生]产生,生出。
注释 ————————— [坐] 因为。
[简 析] 这是一幅山林秋色图,让诗人更动 心的是深秋的枫叶生机勃勃,旺盛 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 爱、赞美之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 情。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第4课 古诗三首-山行 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第4课 古诗三首-山行 说课稿

4 古诗三首-山行说课稿一、说教材:山行是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第一首古诗,是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是千古诵传的佳作。

诗的大意是: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的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在白云缭绕的山中,有人居住,停下车来,是因为喜欢这深秋枫林晚景,经过霜的枫叶比二月的春花还艳丽。

深秋在杜牧的眼中并不萧条,反而更加生机盎然。

二、说学情:三年级的学生对古诗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其中写景题材的也积累了很多,例如,《望天门山》,《小池》,《池上》,《望庐山瀑布》等等,对于古诗的背诵一般都没有问题,但是对于古诗中的意境往往忽略的较多。

三、说教学目标:1.认识2个生字,会写“寒、径”等4个生字。

2.通过多种形式地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歌的内涵。

3.体会深秋的美景,感受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古诗意思,背诵古诗难点:通过古诗意境展开想象,感受秋天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五、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师:同学们,美丽的秋天到了,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爬山,欣赏秋天美丽的山景(板书山)。

穿行在山林中,会有什么样的经历呢,我们又能看到什么样的美景呢,让我们一起出发吧(板书山行)!(二)感悟诗句今天陪我们一起去的是一位年轻的帅哥,我们可以称他为杜公子,你们知道是谁吗?(杜牧)是的,就是杜牧,杜公子,(板书杜牧)今天,杜公子陪我们去爬山,不知道杜公子有没有灵感为我们赋诗一首呢?杜公子坐着牛车沿着蜿蜒的小路向山而行,这条石路蜿蜒而上,远远望去像在层峦叠翠的山上,画出一条歪歪扭扭的线,那条线通往大山深处,大山深处云雾缭绕白云浮动,变换着各种形状飘来飘去,云的后面,有个什么东西时隐时现,大家看一看,那是什么呢?(一间茅草屋)这大山里有这样几间小屋,住着什么人呢?谁会在大山里居住呢?(砍柴的樵夫,与世无争的读书人,隐居者)住着隐居者呢!怪不得这茅草屋周围白云升腾,一不留神,这茅草屋就藏进了云朵里,不知去向了,其实这山里,云里,屋里,藏着首诗呢!看看大诗人杜公子是怎么说的吧!出示古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2024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山行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山行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山行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山行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内容:《山行》是长春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十版块的第三篇文章。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悟诗意,体会古诗所描写的景色,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认识两个生字:径、斜;学会5个生字:远、亭、停、车、霜,体会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能区别亭、停,正确书写。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4、培养识字兴趣,提高识字能力,激发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在读中理解古诗中字词的意思。

感悟诗意教学过程一、看图片,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一片枫叶,请学生说出它的名字并看图一句说话。

看谁说得好。

2、教师小结过渡:你们见过真正的枫林吗?大诗人杜牧在一次旅途中就见过,那真是漫山红遍,层林尽染,他被这美丽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住了,还写下了一首非常好听的诗《山行》,你们想读一读吗?二.初步感知古诗1、学生多种形式反复读诗,体会这首诗所描写的景色。

2、教师配乐读,学生闭眼想象画面。

3、请学生说一说画面中有什么,教师在黑板上画出来,组成一幅画。

4、诗人杜牧只用了28个字,就把我们刚才看到的美丽景色全写下来了,景美,诗更美!你们还想读一读吗?跟着老师一行一行来读,注意要读准字音。

三、以趣为导,学习生字1、字理识字,学习行、径。

在课题中读准字音。

组词,理解字义。

(行:走的意思)课件演示字理图,使学生把字义和字形联系起来。

书空,认识双人旁,在诗中找出径,理解他的意思。

指导书写行。

理解诗题。

2、做反义词游戏,学习远。

师出示近、上、暖、白、有,让学生在诗的前两行中找他们的反义词。

(远、下、寒、黑、无)说近引出远,并认读,说识记方法,扩词说话。

3、游戏区别学习。

停、亭。

读后两行诗,出示停认读。

做动作理解字义。

去掉单人旁再认读。

做看图举卡片游戏(课前准备一幅亭子卡片和一幅红灯图片)A、分别出示一座小凉亭的图片,播放一段汽车遇到红灯停车的动画片,请学生看图举不同的卡片,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山行》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山行》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山行》这首诗的意境描绘、情感表达和韵律美。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探索诗歌的奥秘。如果对诗歌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山行》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有着不同的层次。有的孩子能够很快地把握住诗句的意境,而有的则需要更多的引导和启发。这让我意识到,在教授古诗时,我们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山行》相关的诗句,分享自己对这些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2.朗读体验: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诗歌的集体朗读。通过朗读,体验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对诗句的理解和朗读的成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二、核心素养目标
《山行》一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通过学习本诗,使学生能够:感受并理解古典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提升审美鉴赏能力;掌握并运用诗歌中的丰富词汇和表达方式,增强语言表达能力;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水诗的特点,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同时,通过分析诗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激发对自然景观的探究兴趣,促进综合素质的提升,符合新教材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果我是诗人,我会如何描绘山行”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诗意、分析诗句并尝试创作自己的诗句。

《山行》课堂实录

《山行》课堂实录

《山行》课堂实录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重点理解诗句中“坐”的意思。

了解诗句的含义。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4、通过理解与朗读去感受浓浓的秋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通过学习课文,唤起学生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教学重点与难点:通过“展开联想,体会意境”的训练和运用读中感悟的方法理解全句、全篇,来帮助学生领悟、感受全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导课。

1、孩子们,一年中有几个季节呢?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了?为什么呢?生1:我喜欢春天。

因为春天很美,各种花儿都开了。

生2:我喜欢夏天。

因为夏天可以游泳,打水仗。

生3:我喜欢秋天。

每到秋天,各种水果都成熟了。

生4:我喜欢冬天。

因为冬天可以打雪仗,堆雪人。

师:的确,一年四季各有不同,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我们就会发现一年四季风景如画。

就像大家说的,秋天不仅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更是一个丰收的季节。

但是,在不同人的眼里,秋天的景色各有不同。

在散曲家马致远的笔下,秋天是“枯藤老树昏鸦”的凄凉。

在女诗人秋瑾的笔下,秋天是“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悲歌。

那秋天在唐代诗人杜牧的眼中又有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诗《山行》。

2、书题,解题。

1)、“行”是什么意思?那“山行”呢?师:是啊!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一辆马车在山道上缓缓前行,身着一袭青衫的诗人正悠闲地坐在一辆马车上。

山道两旁古木参天,黄叶翻飞。

林间不时传来啾啾的鸟语,唧唧的虫鸣。

这如画美景激起了诗人的灵感,于是他即兴创作了古诗《山行》。

3、出示杜牧资料。

师:今天,老师把杜牧的资料带到了课堂上。

现在请大家默读资料,思考: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二、初读古诗,学习字词。

1、请大家把课本打到第5页,自由朗读古诗2遍。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出示词语,生认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山行》课堂实录-
精彩片段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山行》课堂实录【精彩片段】
学习《山行》前两句。

师:多媒体展示古诗《山行》。

生:齐声朗读古诗。

师:读着这优美的诗歌,我们仿佛和诗人一起走进了幽深宁静的山林,一处处深秋时节的美景纷纷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行进在山路上的作者首先看到了什么景色?
生:深秋季节,作者在山路上首先看到了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师:(朗读一、二句诗)你喜欢这样的景色美吗为什么
生:喜欢,因为这样的景色很美。

师:你是从哪个词语中体会到景色很美的?
生:是从“石径斜”这个词语中体会到的。

师:这是一条什么样的小路这条小路怎么样
生:这是一条用石头铺成的小路,这条小路是弯弯曲曲的。

师:从哪个字可以看出这条小路是弯弯曲曲的?
生:从“斜”字可以看出来。

师:你真棒,“斜”是弯弯曲曲、崎岖不平的意思。

“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师:“远”字写出了什么?
生:“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

师:顺着山路向上望去,这条弯弯曲曲绵长的小路一直延伸到哪儿去呢?
生:山上。

师:这句诗中还有什么地方让你感觉到非常美?
生:从“寒山”这个词语也可以感受到这儿的景色很美。

师:你能说说原因吗?
生:“寒山”是深秋时节的山,深秋时节山上的植物不再是单一的绿色,而是变成了红一块,黄一块,绿一块,这些五颜六色的色彩让人感觉到很美。

师:这句诗中还有什么地方让你感觉到美吗?
生:白云生处有人家。

师:“生”是什么意思?
生:“生”可理解为在形成白云的地方。

师:“白云生处”的云是怎样的?
生:很白很白的;朦朦胧胧的;像轻纱一样,很薄很薄。

师:同学们回答得真好,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而且在这白云生处还有什么呀?
生:隐隐约约的人家。

师:“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

“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人家的通道。

师:好,现在有哪位同学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呢?
生: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

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师:大家欣赏着如此动人的景色,你会怎么来读这句诗呢?
生齐读前两句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