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15周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二含解析

合集下载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15周)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三)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15周)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三)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三)1.【2015年高考课标全国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残春旅舍韩偓①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③,拂拭朝簪待眼明④。

【注】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

②咸京:这里借指都城长安。

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

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表达了作者内心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

通过参禅使自己平静,通过饮酒化解“愁阵”,表明他内心孤寂愁苦;避免染“尘埃”,整理朝冠期待“眼明”,表明他不愿依附奸佞,对大唐一片忠心。

2.【2015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张元幹【注】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

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

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

“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①化用祖逖的典故,表现作者胸怀大志,而报国之志难以实现,内心悲愤无奈;②寓情于景,描写江潮的退落和秋江的冷寂,委婉地表达了作者面对国势衰退内心的悲凉,寄寓了浓郁的爱国情感。

体内容分析思想情感。

名师点睛第一步,明确表达情感的手法技巧。

表达情感的手法技巧有借景(画面)抒情、借物抒情、借行为抒情、借典故抒情等。

如第2题中“起舞闻鸡酒未醒”一句借用典故抒情,“潮落秋江冷”一句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第二步,仔细审视诗歌中的景、物、行为或典故的特点。

典故所表达的情感一般是固定的,这就要求考生必须熟悉这些典故的象征意义。

如第2题中下阕所用的典故“闻鸡起舞”表达的是报效国家的愿望。

景物常常与表达的情感之间有相似性,如第2题中“潮落秋江冷”用“落”和“冷”字表达报国之志无法实现的失落。

另外,景物的描写角度、色彩的变化常常体现了情感的变化。

最新2018年高考全国i卷语文试题与答案.doc

最新2018年高考全国i卷语文试题与答案.doc

语文试题第1页共10页绝密★启用前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

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

“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

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

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

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

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

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

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

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

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

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语文试题第2页共10页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

(完整版)2018高考语文全国卷Ⅰ试卷真题及答案(最全),推荐文档

(完整版)2018高考语文全国卷Ⅰ试卷真题及答案(最全),推荐文档

2018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

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

“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

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

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 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

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

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

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

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 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和“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

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

“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

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

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21周分析作品情节一含解析20171128171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21周分析作品情节一含解析20171128171

分析作品情节(一)1.【2017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一种美味巩高峰他清晰地记得,六岁那年夏天的那个傍晚,当他把一条巴掌大的草鱼捧到母亲面前时,母亲眼里第一次出现了一种陌生的光。

他甚至觉得,他在母亲眼里一定是突然有了地位的,这种感觉在随后下地干活回来的父亲和两位哥哥眼里也得到了证实。

他有些受宠若惊。

此前,他的生活就是满村子蹿,上树掏鸟窝,扒房檐摘桃偷瓜。

因此,每天的饭都没准时过,啥时肚子饿了回家吃饭,都要先挨上父亲或母亲的一顿打才能挨着饭碗的边儿。

那天不一样,母亲把双手在围裙上擦了又擦。

母亲终于接过那条鱼时,他忽然有一点点失望,那条本来大得超出他意料的鱼,在母亲的双手之间动弹时,竟然显得那么瘦小。

准确地说,在那之前他没吃过鱼,唇齿间也回荡不起勾涎引馋的味道。

他相信两个哥哥应该也极少尝过这东西。

在母亲的招呼下,他们手忙脚乱地争抢母亲递过的准备装豆腐的瓷碗。

豆腐,是跟年联系在一起的东西了。

天!为了那条鱼,母亲要舀一瓷碗的黄豆种子去换半瓷碗的豆腐来搭配。

隐隐约约地,他有了美味的概念,还有慢慢浓起来的期待。

父亲坐在灶前一边看着火苗舔着锅底,一边简单地埋怨了几句,似乎是嫌母亲把鱼洗得太干净了,没了鱼腥味。

这已经是难得的意外了,平日里,父亲一个礼拜可能也就说这么一句话。

父亲埋怨时,母亲正在把那条鱼放进锅里,她轻手轻脚,似乎开了膛破了肚的草鱼还会有被烫痛的感觉。

父亲笑了笑,带着点儿嘲意。

母亲嗔怪着说,你笑什么笑!鱼真的还没死,还在锅里游呢。

说着,母亲还掀了锅盖让父亲看。

父亲保持着笑意,不愿起身。

母亲拿着装了葱段蒜末的碗,就那么站着等水烧开。

他则坐在桌前,看这一切时他是不是双手托着腮?他忘了。

反正所有的记忆都是那条鱼和围绕着那条鱼而产生的梦一般陌生的气息。

那天什么活都不用他干,他是这顿美味的缔造者,可以游手好闲。

父母的举动让他觉得他有这个资格。

在豆腐到来时,母亲甚至都没来得及埋怨一下一贯喜欢缺斤短两的豆腐贩子,因为豆腐马上就被切成块下了锅。

2021年高考英语一轮温习每日一题(第15周)每周一测(含解析)

2021年高考英语一轮温习每日一题(第15周)每周一测(含解析)

每周一测Ⅰ.完形填空I realize that we all live in a world where trust is in short supply. It seems that everywhere I go, I have to 1 my identity and trustworthiness ―whether it’s a bank, shop or any office. I have been accustomed to living by the 2 that no one is trustworthy 3 proved otherwise. Yesterday I saw a young man who lived by a totally 4 rule.I was walking along a busy intersection when I 5 a young man standing near the pedestrian crossing setting up a stall(货摊). 6 I would ignore and hurry past such sellers. But I noticed this young man was 7 , so I stood for some time without crossing the street to see how he sold his 8 .Soon, a young mother with a little boy came by and the child set his 9 on one of teddy bears. The mother asked the 10 and it was only one dollar. She pulled out a 10 dollar note and told the young man that she was giving him 10 dollars and wanted the 11 back. I was 12 to know how he was going to do it. He told the mom to put the 13 in the pouch(袋子) hanging around his neck and take out whatever change he 14 her.I realized that this young man’s whole mode of earning 15 on trusting people not to cheat him. There was no 16 for him to know if someone took out more out of his pouch of earning. I was so 17 by how this young man trusted people that I bought a car model from him. I did not need it, 18 . I just hoped to help a little.Now I 19 believe that the world would be a better place if we could all learn to 20 others more, like the young blind street seller of toys.1. A. introduce B. present C. proveD. request2. A. rule B. habit C. practice D. law3. A. if B. since C. althoughD. unless4. A. similar B. different C. specialD. common5. A. approached B. noticed C. watchedD. looked6. A. Actually B. Normally C. InformallyD. Casually7. A. blind B. handsome C. disabledD. strange8. A. clothes B. bears C. toysD. pouches9. A. mind B. interest C. heart D. attraction10. A. price B. stall C. toyD. help11. A. money B. charge C. changeD. note12. A. anxious B. surprised C. pleasedD. curious13. A. hand B. money C. teddy bearD. necklace14. A. gave B. owed C. owned D. showed15. A. depended B. settled C. decidedD. focused16. A. problem B. point C. wayD. doubt17. A. attracted B. shocked C. excitedD. touched18. A. either B. instead C. moreoverD. though19. A. firmly B. tightly C. unwillingly D. negatively20. A. take in B. turn to C. help outD. believe inII.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短文,从每题所给的A、B、C和D四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

2018高考语文全国1卷含答案解析

2018高考语文全国1卷含答案解析

2018高考语文全国1卷含答案解析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Ⅰ注意事项:1.考生必须将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答案用铅笔涂黑,非选择题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3.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先秦时期涌现出了一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构成了诸子之学,这是中国思想史上的奇观。

诸子之学不仅限于先秦时期,而是贯穿了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历程,至今仍在延续。

诸子之学的特点是历史的承继性、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

新子学也应该具备这些特点。

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前者主要从历史角度对经典进行实证性研究,包括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

这方面的研究不仅要回顾历史上的思想,还要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它接近诸子之学的思想突破性。

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

在中西思想互动的背景下,“接着讲”不仅涉及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也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

这种交融具体展现为世界文化的建构和发展过程。

中国思想传统和西方思想传统都是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世界文化的发展以二者的互动为前提。

这种“新子学”展现为创造性的思想系统,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它具有新的内涵和形态。

赵一曼女士是中国早期的杰出女性领导人之一。

她于1904年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市,早年曾在上海参加革命活动。

1927年,她加入中国,成为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她曾在中共中央妇女部和中央组织部工作,并担任过中共中央妇女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央妇女干部学校校长等职务。

1948年,她参加了中共代表团赴莫斯科参加第三国际妇女会议。

1950年,她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妇女工作委员会主任。

在此期间,她积极推动了中国妇女的解放和发展,提出了“男女平等,妇女解放”的口号。

1953年,她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19周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一含解析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19周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一含解析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一)高考频度:★★★★☆┇难易程度:★★★★☆1.【2017年高考课标全国Ⅱ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目。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

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

2018年高考英语一轮复习 每日一题(第15周)that与which引导的定语从句(含解析)

2018年高考英语一轮复习 每日一题(第15周)that与which引导的定语从句(含解析)

that与which引导的定语从句高考频度:★★★★☆难易程度:★★★★☆1.Please send us all the information ________ you have about the candidate for the position.A. thatB. whichC. asD. what 【答案】A【解析】考查定语从句。

先行词是information,指物,关系词在从句中作及物动词have的宾语,且先行词用不定代词all修饰,关系词只能用that,故选A。

2.was given three books on cooking, the firstA. of thatB. of whichC. thatD. which【答案】B【解析】考查定语从句。

因the first与three books之间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因此应用介词of,且介词后只能用which,不用that。

(3)先行词既有人又有物时,关系代词只用that,不用which.如:☞The scientist and his achievements that you told me about are admired by us all. 我们所有人都钦佩你告诉我的那位科学家和他所取得的成就。

☞The foreign visitors spoke highly of the pioneers and their performances that they saw at the Children’s Pala ce. 外国游客高度赞扬了他们在少年宫所看到的少先队员以及他们的表演。

(4)关系代词在限定性定语从句中作表语并带有类比含义时,通常只用that,不用which.如:☞He is no longer the star that he was.他不再是过去的那位明星了。

☞Our school is no longer the school that it used to be.我们的学校不再是以前的那所学校了。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每日一题(第15周)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一)(含解析)不分版本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每日一题(第15周)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一)(含解析)不分版本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15周)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一)(含解析)不分版本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一〕高考频度:★★★★★┇难易程度:★★★★☆1.【XXXX年高考课标全国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白居易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

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

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

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

正声:雅正的诗篇。

④伏:服气。

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①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②诗歌并不全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

2.【XXXX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雨过至城西苏家【宋】黄庭坚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

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

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

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注】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

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雨后天晴访友的喜悦之情;仕途上的踌躇满志或忙中偷闲的快乐。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答复此题要注意分析两个方面:一是诗歌描写了哪些具体内容,二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雨过天晴后诗人到苏家途中看到的景色,如红花沾雨、柳色葱茏等,诗人这样写一方面表现了自己喜悦的心情,另一方面也表达出忙中偷闲的快乐,从颔联还能看出诗人的踌躇满志等。

3.【XXXX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

奉陪郑驸马韦曲【1】杜甫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2】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20周)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含解析)(2021学年)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20周)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含解析)(2021学年)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20周)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含解析)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20周)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含解析))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20周)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含解析)的全部内容。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1.【2017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人类社会存在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

空间是固定、具体的,而时间则需要通过某种办法加以测定和标识。

人们测定和标识时间的参照最初是感知和观察到的物候和气候的变化。

什么时间月圆了、月缺了,什么时候气候转暖,种子发芽、庄稼生长了……这些变化就被我们的先人用来作为早期测定时间的依据。

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

人们为了更准确地衡量、计算、记录时间,就要进一步选择具有普适性、恒久性和周期循环性的参照物。

于是,太阳、月亮、谷物的成熟期等,就成为了优选的参照系。

人类很早就学会观察日月星辰,用以测量时间。

大约在纪元前五千年,人们利用指时杆观察日影。

纪元前11世纪,已经有了关于日晷和漏壶的记载。

详细记录时间的钟表的发明,大约是13世纪下半叶的事情了.协调和规范各民族或国家群体内部公共时间制度的,是各国的特定历法。

世界现行历法最为普遍的有:以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周期作为参照物的太阳历或称阳历,我国当今使用的公历就是这一历法,作为我们传统时间制度组成部分的二十四节气的制定,实质上也是以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周期作为参照物的;还有以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周期为参照物的太阴历或称阴历;我国自夏代开始使用、后经汉武帝太初元年修订的兼顾太阳历和太阴历确定的历法是阴阳合历,即所谓“夏历”“农历”,或俗称的“阴历”“旧历"。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15周)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四)(含解析)(2021学年)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15周)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四)(含解析)(2021学年)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15周)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四)(含解析)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15周)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四)(含解析))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15周)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四)(含解析)的全部内容。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四)高考频度:★★★★☆┇难易程度:★★★☆☆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古意王融①霜气下孟津,秋风度函谷.念君凄已寒,当轩卷罗縠②。

纤手废裁缝,曲鬓罢膏沭。

千里不相闻,寸心郁纷蕴。

况复飞萤夜,木叶乱纷纷.【注】①王融(467-493):字元长,南朝齐文学家,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

②罗縠(hú):一种丝织品。

这首诗的开头和结尾分别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请结合诗句内容具体赏析。

诗歌的开头因景生情,引起下文,霜气、秋风从北而来,风霜的凄寒引起女主人公对远行人的挂念.结尾以景结情,秋夜漫漫,思绪万端,流萤飞动,秋风萧瑟,木叶纷纷,这凄寒的夜景进一步烘托出思妇纷乱苦痛的心境。

心的纷乱凄凉之情。

“乱纷纷”,不仅写出落叶之状,而且写出思妇此时苦痛的心境。

名师点睛1.分析诗歌的行文思路或情感变化。

考生要熟悉古代诗歌常见的行文思路,如由景到情、由事及人、写景顺序(时间、地点变化)、抒情顺序(由己及人)等。

分析时考生首先要明确行文顺序,再结合具体诗句内容分析。

如上题,考生首先要明确诗中情和景的关系,开头写景,结尾写景,情由景生,由分析可知,诗歌开头因景生情,结尾以景结情。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19周)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二)(含解析)(2021学年)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19周)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二)(含解析)(2021学年)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19周)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二)(含解析)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19周)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二)(含解析))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19周)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二)(含解析)的全部内容。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二)高考频度:★★★☆☆┇难易程度:★★★☆☆1.【2016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目。

成人不自在郭英德《西游记》记录了孙悟空从出生、成长、奋斗,直到成为“斗战胜佛”的曲折过程,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成人不自在。

孙悟空的出生,和普通人大不一样,他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摆脱了人与生俱有的社会关系。

用小说的话,就是“不服麒麟辖,不服凤凰管,又不服人间王位拘束”.那么,作为一个原生态的人,他是不是就获得了真正的“自在”呢?这还不行.他发现自己生活的环境太狭隘了,来来回回就在花果山上,交往的就是些个猴兄猴弟。

他想要拥有更大的空间和世界,所以去寻仙问道,有了种种法力。

一个筋斗云翻出十万八千里,生活空间如此之大,可以为所欲为,来去自如。

有了这么广阔的生存空间,就获得真正的“自在"了吗?还是不行。

孙悟空有一天突然悲叹起来,他看到老猴死去,想到自己迟早也要死去,于是到阎罗殿去把自己的名字从生死簿中勾掉,从而拥有了绝对意义上的“自在"。

但是对社会人来说,这却触犯了规范,社会不允许没有经过任何修炼就得到这种绝对自由。

孙悟空扰乱了正常的秩序,这必定要受到惩罚。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3周)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含解析)(2021学年)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3周)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含解析)(2021学年)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3周)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含解析)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3周)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含解析))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3周)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含解析)的全部内容。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高考频度:★★★☆☆┇难易程度:★★★☆☆1.【2017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上池州李使君①书杜牧仆与足下齿同而道不同,足下性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故处世显明无罪悔。

(仆)在京城间,家事人事,终日促束,不得日出所怀以自晓,自然不敢以辈流间期足下也。

去岁乞假,自江、汉间归京,乃知足下出官之由,勇于为义,向者仆之期足下之心,果为不缪②,私自喜贺,足下果不负天所付与、仆所期向,二者所以为喜且自贺也,幸甚,幸甚。

仆不足道,虽能为学,亦无所益,如足下之才之时,真可惜也。

向者所谓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此才可惜也;年四十为刺史,得僻左小郡,有衣食,无为吏之苦,此时之可惜也。

仆以为天资足下有异日名声,迹业光于前后,正在今日,可不勉之!仆常念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何者?以其书具而事多也。

今之言者必曰:“使圣人微旨不传,乃郑玄③辈为注解之罪。

”仆观其所解释,明白完具,虽圣人复生,必挈置数子坐于游、夏之位。

若使玄辈解释不足为师,要得圣人复生,如周公、夫子亲授微旨,然后为学。

是则圣人不生,终不为学;假使圣人复生,即亦随而猾之矣。

此则不学之徒,好出大言,欺乱常人耳。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20周)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二)(含解析)(2021学年)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20周)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二)(含解析)(2021学年)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20周)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二)(含解析)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20周)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二)(含解析))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20周)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二)(含解析)的全部内容。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二)1.【2014年高考江西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新石器时代前期的母系氏族社会大概相对说来比较和平安定,其巫术礼仪、原始图腾及其图象化的符号形象也如此。

仰韶型和马家窑型的彩陶纹样,其特征恰好是这相对和平安定的社会氛围的反照。

你看那各种形态的鱼,那奔驰的狗,那爬行的蜥蜴,那拙钝的鸟和蛙,特别是那陶盆里的人面含鱼的形象,它们虽明显具有巫术礼仪的图腾性质,具体含义已不可知,但从这些形象本身所直接传达出来的艺术风貌和审美意识,却可以清晰地使人感到:这里还没有沉重、恐怖、神秘和紧张,而是生动、活泼、纯朴和天真,是一派生气勃勃、健康成长的童年气派。

仰韶彩陶的特点,是动物形象和动物纹样多,其中尤以鱼纹最普遍,有十余种.据闻一多《说鱼》,鱼在中国语言中具有生殖繁盛的祝福含义,但闻一多最早也只说到《诗经》《周易》。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把它进一步追溯到这些仰韶彩陶呢?像仰韶期彩陶屡见的多种鱼纹和含鱼人面,它们的巫术礼仪含义是否就在对氏族子孙“瓜瓞绵绵”长久不绝的祝福?社会在发展,陶器造型和纹样也在继续变化。

和全世界各民族完全一致,占居新石器时代陶器的纹饰走廊的,并非动物纹样,而是抽象的几何纹,即各式各样的曲线、直线、水纹、漩涡纹、三角形、锯齿纹种种。

2018年高考全国1卷语文试题解析

2018年高考全国1卷语文试题解析

2018年高考全国1卷语文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

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

“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

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

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

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

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

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

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和“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

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

“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

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

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二)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1.【2017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

正因为能“清游”“静处”,享受清幽美景,诗人才能放下身边的俗事,觉得心无挂碍。

表现了诗人宅心事外,与世相忘的闲适之心。

2.【2016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水仙子••舟中
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

推开篷雪满天。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

一笑琅然。

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感情变化。

孤舟夜泊、青荧客船、朔风等,表现了作者的孤独之感、羁旅之思;漫天飞雪激发了作者的创作豪情,风雪鏖战,“诗豪”与风雪争先,“诗”又与雪“缴缠”,表现了作者啸傲孤独于风雪的豪迈气概,“一笑琅然”,抒发了作者战胜困境的快意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解析】“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交代了孤舟夜泊的背景:时间是入夜,地点是洞庭湖,遥岸青荧的灯火,衬出了客船的冷寂。

孤舟无伴,船外又是昏茫茫一片,可想而知诗人是孤独寂寞充满羁旅之思的。

诗人只能蜷缩在船舱中,从而自然地度入“舟中”的题面。

“朔风吹老梅花片”是意味深长的一笔。

在“夜泊洞庭边”的迷茫夜色中,是不可能望见“梅花片”的,可见全句是诗人的一种主观感觉。

结合题目的“舟中”二字,则可发现此处的“朔风”,实是诗人在封闭的船舱中所获得的听觉印象。

听觉印象而产生视觉效果,反映了朔风的劲烈。

这种强烈的风声使作者生发了“吹老梅花片”的联想,推篷是因为朔风的骤起,却得到了“雪满天”的全新发现,事出意外,惊喜顿生,难怪要“诗豪与风雪争先”了。

这一句中的“豪”字,不止属于“诗”,也是对“风雪”的形容。

以下写风、雪与诗情
搅成一片,难分难辨,风雪催诗,“一笑琅然”,豪情快意顿时将先前的孤寂悲冷一扫而光。

3.【2015年高考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好事近
【清】黄之隽
高卧小船梢,仰看插江峰色。

都被绿痕皴断,是丛篁幽石。

天开十折画屏风,遮住半江黑。

仔细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

开头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表现了作者乘船观看山水时悠闲自得的心情。

卧”“仰看”这两个表示动作的词语,表达了作者惬意闲适的心境。

名师点睛
概括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是高考考查的重中之重,在历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中都有重要体现。

这类题的设题角度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从诗词的全局入手,要求概括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提问的方式往往为“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词)的主旨是什么”“这首诗(词)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词)表现了怎样的情趣(人生态度)”等;一种是就某几句或某一句设题,结合具体诗句的内容、意境、语言或表达技巧等来考查。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瑞鹧鸪
辛弃疾
期思①溪上日千回。

樟木桥边酒数杯。

人影不随流水去,醉颜重带少年来。

疏蝉响涩林逾静,冷蝶飞轻菊半开。

不是长卿终慢世②,只缘多病又非才。

【注】①期思:地名,在今江西省上饶市。

罢官后的辛弃疾长期闲居并终老于此。

②长卿终慢世:汉代辞赋大家司马相如字长卿。

慢世,指傲世,以傲慢的态度对待世事。

词的最后两句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绪?请简要概括。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早行
许浑
失枕①惊先起,人家半梦中。

闻鸡凭②早晏③,占斗④认西东。

辔⑤湿知行露⑥,衣单觉晓风。

秋阳弄光影,忽吐半林红。

【注】①失枕:失眠。

②凭:凭定,断定。

③早晏:早晚。

④占斗:“占”,占候,诗中指观察天文现象。

“斗”,指北斗星,古人依靠北斗星来指引方向。

⑤辔:驾驭牲口的缰绳。

⑥行露:指路旁的露水。

这首诗在抒情上有何特点?诗中诗人的感情有无变化?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秋月
朱熹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有评论者说,全诗无一笔写月,而处处见月,正如司空图所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你是否同意?请结合全诗简要说明。

1.词的最后两句表现了词人被罢官后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无奈与愤懑情绪。

怒之情。

2.①这首诗看似在单纯地叙事、写景,其实是将情感含蓄地蕴含在事与景中,寓情于事,寓情于景。

②诗人的感情有变化。

本诗前三联以诗人于“人家半梦中”而早起上路,晨鸡啼鸣,路径昏暗难辨,以及湿辔之凉与衣单之寒等描写寓情于事,写出了诗人早行的孤寂、清冷与寂寥之感,而尾联则写秋阳初上,染红了旅途的丛林,以“弄”“吐”二字活绘出一幅壮丽的秋景图,色调由冷转暖,表现了诗人因爱秋日晨景而心情转向愉悦。

【解析】本诗前四句以“惊”“梦”“凭”“认”切入,通过叙事表达感情,后四句以辔、衣、秋阳、林红等景物间接表达情感。

诗歌中情感的变化一般不会直接呈现出来,而是通过所写行为或景物的变化间接表现出来,寓情于事,寓情于景。

因此考生应先将这些行为或景物提取出来,如前四句写“失枕”“半梦”“闻鸡”“占斗”等,表明出行之早;颈联写“辔湿”“衣单”,烘托诗人孤单寂寥的心情;尾联写“秋阳”“林红”,景物转向暖色调,表明诗人的心情转向愉悦。

3.同意。

前两句写清澈的溪水绕着碧绿的青山,缓缓而流,碧蓝的天空倒映在水中,两者融为一色,浑然一体。

正是因为有皎洁的月光,诗人才在秋夜中欣赏到水之清,感受到山之碧。

诗的第三、四句写诗人在静观秋光月色之时生出超尘脱俗、心旷神怡之感。

全诗写景抒情朴素自然,所有景物和感受都浸染着明亮、柔和的月光,而全诗又不着一月字,“尽得风流”。

(如果答“不
同意”,理由充分即可。

)
今日收获如何?
总结一下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