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中考化学第二阶段备考专题复习 化学计算训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计算专题
1.xx年,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和她的团队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
下列关于青蒿素(化学式是C15H22O5)的叙述正确的是
A.青蒿素由三种原子构成 B.青蒿素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C.青蒿素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3∶1 D.青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2
2.某有机物32 g在氧气中充分燃烧后,将生成的气体依次通入装有浓H2SO4和氢氧化钠溶液的装置中(假设生成物全部被吸收),装浓H2SO4和氢氧化钠溶液的装置质量依次增加了36 g和44 g,则该有机物的化学式可能是下列中的
A.C2H2 B.CH4 C.CH3OH D.C2H5OH
3.锌粉、铝粉、镁粉的混合物3.8 g与一定质量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氢气0.2 g,将反应后的溶液蒸发水分,则得固体混合物的质量为
A.13.6g B.13.4g C.12g D.11g
4.碳酸锌与碳酸钙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现将12.5g碳酸锌固体高温锻烧一段时间,冷却后,向剩余固体中加入足量稀硫酸。
下列结论正确的个数是
①共生成16.1g硫酸锌
②煅烧越充分则消耗的硫酸越少
③煅烧后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减小
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的总质量与煅烧时间的长短有关
A.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5.一定条件下,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
下列有关说法
不正确的是
A. x的取值范围是:0≤X≤45
B. 当
y≤20时,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C. x + y = 65
D. 参加反应的A和B的质量之比为3:1
6.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其对应操作的是()
物质 A B C D 反应前的质量(g) 15 15 25 20 反应后的质量(g) 0 10 x y
A.一定量的NaOH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
B.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分别加入足量的镁粉和锌粉
C.用适量KClO3和MnO2的混合物加热制取O2
D.等质量、不同形状的石灰石中分別加入足量相同的稀盐酸
7.浓硫酸具有脱水性,能把小木棍、蔗糖等中的氢元素和氧元素“脱出”结合生成水。
(1)用小木棍醮取浓硫酸少许,一段时间后,小木棍上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_。
(2)在蔗糖(C12H22O11)分子中,氢、氧原子个数比是______。
如果蔗糖完全脱水,则生成C和H2O 的质最比是_______。
8. 央视“舌尖上的中国” 让厨艺成为人们谈论的热点。
大多数厨师有个经验:炒菜时,又加料酒又加醋,可使菜变得香美可口,原因是醋中的乙酸与料酒中的乙醇反应生成乙酸乙酯。
下表中是几种常见的酯,请完成下列问题:
酯的名称甲酸甲酯甲酸乙酯乙酸甲酯乙酸乙酯
化学式C2H4O2C3H6O2C3H6O2X
(1)甲酸甲酯(C2H4O2)中碳元素、氢元素、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
(2)甲酸乙酯(C3H6O2)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计算结果精确到0.1%);
(3)比较归纳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据表推测X的化学式为________。
9.xx年5月中国自主知识产权抗癌新药“西达苯胺”全球上市,我国有了自己原创的抗癌新药。
某种西达苯胺(化学式为C22H19FN4O2)药片中,除了含有西达苯胺外,还含有淀粉。
(1)西达苯胺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2)药厂检验室对该西达苯胺药片进行检验,若测得药片中氟元素的含量为19
19 500
,则该药片中西达苯胺的质量分数是;
10.取一定质量的CH4和25.6gO2在密闭容器中点燃,恰好完全反应,生成agCO、 bgCO2和18gH2O,则a+b=_________。
11.将一定质量的甲醇与4.4g氧气混合于密闭容器内,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
8CH3OH+xO2mCO2+nCO+16H2O。
当反应物完全耗尽且全部转化为生成物时,有3.6g水生成,同时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_______g。
12.实验室有一瓶失去标签的过氧化氢溶液,为测定其溶质质量分数,兴趣小组同学取100g该溶液与1g二氧化锰混合,使其充分反应,产生气体的质量和反应时间关系如图。
(1)完全反应后,经过滤、烘干,得到固体的质量为_______(不计
操作过程中的损耗,)
(2)产生气体的速度越来越慢的原因是_______。
A.二氧化锰越来越少
B.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越来越小
C.温度越来越高
(3)计算所用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13.将40g稀盐酸逐滴加入到20g溶质质量分数为4%的氢氧化钠溶液中,边滴加边搅拌。
随着稀盐酸的滴加,溶液的pH变化如图一所示,溶液的温度变化如图二所示(不考虑反应过程中热量损失)。
试回答:
(1)图二从A到B过程中,溶液的pH逐渐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
(2)图二表示酸碱恰好完全反应的点是________;C 点时,溶液中的溶质是________。
(3)计算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4.实验室有一瓶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某同学想了解其变质情况,称取5 g样品于烧杯中,加入30 g水使之完全溶解,再向烧杯中缓缓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钡溶液,完全反应后,生成沉淀1.97 g。
求:
(1)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2)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氢氧化钠的质量。
15.水垢的主要成分是CaCO3和Mg(OH)2,为了测定其中CaCO3的含量,取100g水垢,加入过量稀盐酸,反应过程如图所示,请问:
(1)该水垢中CaCO 3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2)假定水垢不含其他杂质,若要计算反应消耗的稀盐酸的质
量,还需知道什么信息?
16.一化工厂产生的废液中含有硫酸亚铁和硫酸铜(不考虑其它物质),为回收铜和硫酸亚铁,研究人员设计出“用铁处理”的方案,取100.4g上述废液,向其中加入2.8g铁粉,恰好完全反应,测得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5%,求:
(1)回收得到铜的质量为。
(2)回收得到硫酸亚铁的质量是多少?
17.胃酸主要成分是盐酸,正常人胃液每日需要盐酸溶质质量约为6.5g~7.3g。
某患者每日分泌盐酸溶质质量为9.0g,为治疗胃酸过多需服用如图所示抑酸剂,发生反应:Mg(OH)2+2HCl=MgCl2+2H2O。
请计算并回答:按说明书用法用量,每天最多可中和胃液中盐酸溶质质量是多少克?理论上能否使该患者胃液中盐酸溶质质量恢复到正常范围?(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001)
18.实验室对一瓶标签破损的H2SO4溶液进行测定,取20.0 g H2SO4样品于锥形瓶中,逐滴加入16%的NaOH溶液,并对溶液进行pH监测,所得数据如下表所示:
滴加NaOH溶液质量/g 9.0 9.4 9.8 10.0 10.2
溶液的pH 1.8 2.1 2.6 7.0 11.4
请回答:
(1)当滴加NaOH溶液的质量为9.4 g时,溶液中的溶质是。
(2)计算所测H2SO4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
19.将25.6 g NaCl和MgCl2固体混合物完全溶于126 g水中配成溶液,再将200 g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NaOH溶液不断加入该溶液中。
充分反应后,测得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实验次数 1 2 3 4 5
加入NaOH溶液质量/g 40 40 40 40 40
共生成沉淀的质量/g 2.9 5.8 m 11.6 11.6
求:(1)上表中m的值为。
(2)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20.现有碳酸钠和氯化钠的固体混合物12.6g,其中含氧元素4.8g,将该混合物加入到一定质量的稀盐酸中,恰好完全反应,得到137g氯化钠溶液。
计算:(l)原固体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结果保留至0.1%);
(2)所用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结果保留至0.1%)。
化学计算参考答案
1.D 2.C 3.B 4.B 5.A 6.C
7.(1) 炭化、变黑 (2) 2:1 8:11
8.(1) 6:1:8 (2) 48.6% (3) C4H8O2。
9.(1) 390 (2) 2%
10.CH4燃烧生成水的质量为18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水中氢元素的质量等于甲烷中氢元素的质量,可得:甲烷中氢元素的质量为2g,甲烷中碳元素的质量为6g,再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质量为:
2g+6g +25.6g=ag+bg+18g a+b=15.6g
11.(1)依据化学反应前后各原子的个数不会变化对x、m、n进行列式:
m+n=8 8+2x=2m+n+16;
(2)完全反应后水的质量是3.6g,设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是y
8CH3OH+xO2一定条件下mCO2+nCO+16H2O
32x 16×18
4.4g 3.6g x=11
将x=11代入: m+n=8,8+2x=2m+n+16,解得m=6 n=2
8CH3OH+11O2一定条件下6CO2+2CO+16H2O
264 16×18
y 3.6g y=3.3g
12.(1) 1g (2) B (3) 6.8%
13.(1) 减小 (2) B HCl、NaCl (3) 3.65%。
14.(1) 21.2% (2) 4.74 g
15.(1) 75% (2) 稀盐酸的质量分数。
16.(1) 3.2g (2) 15g。
17.1.095g 9.0 g-1.095g=7.905 g>7.3 g 不能
18.(1) Na2SO4、H2SO4 (2) 9.8%
19.(1) 8.7 (2) 10%
20.(1) 84.1% (2)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