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汉语教学发展大事件
国际中文教育发展历程
国际中文教育发展历程
国际中文教育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的中国开始走
向现代化,并逐渐与世界接轨。
作为国内的官方语言和文化载体,中
文逐渐引起了展望中国未来的外国人的兴趣。
孔子学院和汉语桥比赛
等中文教育机构和活动的设立和发展,使得外国人能够更好地理解和
学习中文。
1979年,汉语教学作为国家战略之一进入了新阶段。
中国政府支
持在国外设立孔子学院和班级,提供教材和师资,打造一支教授标准
普通话和介绍中国文化的师资队伍。
2014年,全球孔子学院数量已达
到500余个,覆盖六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国际上最大的对外
汉语学习和文化交流组织。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中国文化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外国
人认识到学习中文的重要性。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中文教育逐渐普及,不仅在中学课程中被广泛开设,还成为许多大学的必修或选修课程。
同时,中国政府也加强了中文教学的国际化发展,推出了“一带一路”倡议,为国际中文教育提供更为广阔的舞台,实现了中华语言文化的“走出去”。
未来,国际中文教育发展仍将持续推进,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和
国际文化交流,有助于缩小不同文化之间的差距,推动人类文明的发
展和共同繁荣。
新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发展史
新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发展史
新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发展史始于1949年,当时的中国面临着复
杂的国际环境和严峻的经济形势。
为了加强国际交流和促进经济发展,中国开始了对外汉语教学的探索。
1950年,中国成立了第一所针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机构——北
京外国语学院。
在之后的几十年中,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逐渐发展起来。
1964年,中国教育部开始组织编写《对外汉语教学参考书》,这是中国第一本针对外国人学习汉语的教材。
此后,中国的对外汉语教材不断完善和更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986年出版的《汉语教程》。
除了教材的更新,中国还积极推广对外汉语教学。
1965年,中
国政府开始资助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汉语和其他学科,这为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中国还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了教师培训、汉语考试和文化交流等活动,使得更多的外国人了解和学习汉语。
随着中国的对外交流不断深化,对外汉语教学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2004年,中国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外汉
语教学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发展多元化的对外汉语教学体系、探索
网络教育和移动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具体措施。
目前,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已经成为国际上备受关注的领域。
中国政府和各大院校也在不断推动对外汉语教学的创新和发展,以更好地服务国家的对外交流和人民的需求。
- 1 -。
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之初,教育事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艰巨的任务。
面对人口众多、文化底蕴不足的现实情况,中国教育工作者和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方针,致力于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全面提升。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重要举措是全面普及教育。
1951年,中国政府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确立了教育为国家的基本事业,人民享有受教育的权利的原则。
从此,全民教育的大门向每个人敞开,废除了封建主义下的教育不公和贫困群众无法接受教育的现象。
随着全民教育的推进,中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1952年,中国政府启动了“三反五反”运动,其中之一就是反对教育界的腐败现象。
通过这一运动,中国教育界的风气得到了明显改善,教育质量得到了提高。
在全面普及教育的基础上,中国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注重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1958年,中国政府发起了大规模的教育改革运动,提出了“以工代学、以农代学、以军代学”的口号,鼓励农民、工人和士兵参与到学习中来。
这一运动推动了农村和基层教育的普及,提高了农民和工人的文化素质。
然而,在教育事业发展的过程中,中国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事业受到了严重破坏,学校关闭,教育活动停止。
这给中国的教育事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也给整个社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教育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1985年,中国政府提出了“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明确了发展教育的方向和重点。
随后,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和政策出台,包括恢复高考制度、推行九年义务教育、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等,使中国的教育事业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
近年来,中国教育事业继续保持稳定发展的态势。
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提高了教师待遇和教育设施的建设水平。
同时,中国教育体制改革也在不断进行中,推动教育的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
总的来说,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从普及教育到提高教育质量,再到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历史回顾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历史回顾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历史回顾随着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的语文教育也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
本文将从不同的历史阶段来回顾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演变。
第一阶段:新文化运动时期20世纪初,中国的教育界出现了一场新文化运动,倡导着现代化的语言和思想。
此时,已有不少语文教育新的实践者和理论家,如胡适、钱钟书、吴宓等人,他们关注的是句法、语法、文学和思辨等方面。
第二阶段:民国时期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后,民主共和国国家开始建立。
这个时期,国家制定了教育法规,语文教育也逐渐得到正规化。
各种语文教育体系也自然而然地出现,使中国的语文教育得到了发展。
第三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中国的语文教育也随之而变革。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资源得到了普及,教育和语文教育成为了新中国建国和发展的支柱。
语文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大幅度的改变,重点变成了以后代国际文化为中心,其它学科的教学也相应地贴近了现实。
第四阶段:改革开放以来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历程。
此时,新的语文教育改革也相应进行。
主体方面,国家逐步落实了全面素质教育的方针,语文教育重点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以及良好的德育。
形式方面,学习媒介的改变引起了教学方法的变革。
数字化教学和多媒体技术逐渐应用到语文教学中。
总之,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经历了新文化、民国、新中国和改革开放等不同时期的发展变革。
如今,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推进,中国的语文教育也在越来越高水平,为培养更多的现代化的高素质人才而不断努力。
中国教育大事记(1949——2008)
中国教育大事记(1949——2008)1、1949年新中国教育建设起步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毛泽东宣布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本政府的施政方针。
《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
在知识分子中进行思想与政治教育,有计划、有步聚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
新中国教育建设起步。
1949年11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举行成立典礼。
2、1950年颁布中学教学计划1950年8月1日,教育部颁布新中国第一个《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
1950年10月3日,中国人民大学举行开学典礼。
这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新型大学。
1950年12月1日,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成立3、1951年颁布第一个学制1951年10月1日,政务院公布实施《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
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学制。
它以法令形式确立和充分保障工农干部受教育的机会;明确规定了职业技术教育和业余教育在学制中的适当地位。
4、1952年教职工公费医疗1952年6月27日,政务院发出国家工作人员实行公费医疗的指示。
指示规定,从本年季起,全国各级学校的教职员工实行公费医疗制度。
从1953年春季起,高等学校的学生也开始享受公费医疗的待遇。
1952年7月8日,政务院发出通知,决定在全国高、中等学校学生中实行人民助学金制。
此前该制度已在一些地区公立学校实行。
5、1954年知识分子上山下乡掀起第一次高潮1954年5月24日,中共中央转发教育部党组《关于解决高小和初中毕业生学习与从事生产劳动问题的请示报告》,为此5月29日《人民日报》发表中央宣传部《关于高小和初中毕业生从事劳动生产的宣传提纲》。
此后,许多城镇高小、初中毕业生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形成知识分子青年上山下乡第一高潮。
新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发展史
新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发展史
新中国成立后,对外汉语教学得到了重视和推广。
1949年10月,在北京成立了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机构——北京语言文化大学。
此后,各省市相继设立了对外汉语教学机构,如上海外国语学院、南京师范大学等。
1950年代,中国开始向世界各国派出留学生,这也促进了对外
汉语教学的发展。
1958年,中国国家教委正式成立了对外汉语教学
领导小组,推动对外汉语教学的规范化和体系化。
1960年代至1970年代,由于中国处于文化大革命的特殊时期,对外汉语教学遭受了一些困难和挫折,但并没有完全停滞。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对外汉语教学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同年,中国国家教委批准了全国首个对外汉语教材《汉语教程》。
1980年代至1990年代,中国对外汉语教学逐渐走向成熟和国际化。
1987年,中国国家教委正式颁布了《对外汉语教学大纲》。
此后,中国对外汉语教学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和规范,涵盖了汉语水平考试、教材编写、教学方法等方面。
21世纪以来,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取得了更大的进展。
2004年,
中国国务院成立了汉办,专门负责推广中国语言和文化。
同年,国家汉办和中国国家教育部共同组织了首届汉语桥比赛,标志着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已经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总的来说,新中国对外汉语教学经历了从小到大、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推广中国语言和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学校教育发展
新中国学校教育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的教育事业还处于落后状态。
国家需要通过教育来培养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推动国家的经济和社会进步。
因此,对于新中国来说,发展教育事业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新中国的教育改革由来已久。
1950年11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学习普及字母的决定》,这是中国汉字文化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
这份决定规定了在全国范围内普及拼音文字的目标和具体措施,为接下来的大规模教育改革打下了基础。
1952年,新中国推出了一项名为“三大改造”的教育改革计划,分别是学校体制改革、教育内容改革以及教育方法和手段改革。
在学校体制改革中,新中国废除了一切私立学校和宗教学校,实现了全民办学。
在教育内容改革中,新中国创新了教学方法,推广了新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并推进了全国的文化教育普及工作。
在教育方法和手段改革中,新中国推广了电影、广播、报纸等媒体,用新的方式向全民普及知识。
20世纪60年代,祖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峰期,这也是学校教育的发展期。
对于学校教育来说,这个时期有三个重要的特点:第一,教育的对象逐渐向普及全民化的方向发展。
中国的初中、高中和大学等高等教育发展迅速,普及率在不断提高,人民对自己接受教育的投入和实际收益也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
第二,教育的内容逐渐扩大,除了语文、数学等基础课程之外,还涉及到了音乐、美术、体育、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
第三,教育的方法在创新中进步。
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开始被广泛采用,比如活动教学、探究式教育等。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新中国的学校教育再次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人才培养的需求更为迫切。
因此,教育领域的改革必须继续深入,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等方面的问题都必须得到有效的解决。
在当前背景下,学校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深层次的教育改革,使学校教育逐步转向人类科学知识的深入学习和掌握,同时加强对学生创新教育的培养,并在全社会范围内普及和深化应用信息技术,建立具有国际水平的高端人才培养体系。
汉办发展历程
汉办发展历程汉办,即国家汉办,是指国家汉办汉语国际推广研究中心,是中国政府颁发和监管理事、推进中国汉语学习与教学、汉字推广与研究的全球协调机构。
下面是汉办发展历程的概述。
从1959年开始,中国政府推出了汉字简化的政策,以提高中国人民的国民素质。
这一政策的实施,使得全球范围内大量人们对汉字和汉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经过数十年的努力,中国政府意识到了汉语和汉字的国际价值,并于1993年成立了汉办,开始正式推进汉语国际推广工作。
1993年至1996年,国家汉办进行了初步的组织建设和机构建立。
在这一阶段,汉办主要致力于提高汉字的国际影响力和普及推广汉语的国际机构的建立。
汉办与各国的中文教师协会、研究机构以及高等院校进行了合作,推动中文教学和汉字研究的发展。
1997年至2005年,汉办进一步扩大了国际合作伙伴,促进了汉字和汉语的普及和推广。
在这一时期,汉办与数十个国家的语言教育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同开展中文教学和汉字推广项目。
同时,汉办还着力推动对汉语国际教材的编写和出版,提高了中文教材的质量和教学效果。
2006年至2010年,汉办进一步扩大了合作范围和影响力。
汉办与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合作协议,成立了中文教学机构和研究中心,并开展了一系列中文培训和教学项目。
同时,汉办加强了对海外中文教师的培训和支持,提高了中文教学质量和水平。
2011年至2015年,汉办进一步提高了汉字和汉语的国际影响力和地位。
在这一时期,汉办成立了一批海外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开展了更加广泛、深入的中文教学和文化交流活动。
汉办还推动了对国际汉字教育和研究的支持,推动了汉字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2016年至今,汉办继续加强了国际合作和交流的力度。
汉办与各国的汉语教育机构和研究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并开展了一系列教师培训、学术研讨和文化交流活动。
汉办还加强了对海外汉语考试的组织和管理,提高了考试的质量和服务水平。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汉办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重要的汉字和汉语国际推广机构。
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发展历程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教育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 初期阶段(1949年-1978年):
-建立新中国后,中国政府开始进行教育事业的全面改革和发展,实施了普及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政策。
-1949年至1952年,进行了对国民教育系统的全面整合和改革,全面普及初等教育,实现了初等教育的免费化。
- 1952年,实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确立了社会主义教育制度。
-1958年至1961年,进行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教育事业受到了严重破坏,学校教育质量大幅下降。
-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事业受到进一步破坏,学校停课、关闭,知识分子受到迫害。
2. 改革开放以后(1978年至今):
-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教育事业逐步恢复和发展。
- 1980年代初,中国恢复了高考制度,开始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 1990年代,教育改革进入新阶段,政府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理念,重视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 2001年,国家启动了“义务教育免费化”工程,实现了城乡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全面免费。
- 2005年,国家实施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计划,大幅增加了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教育不断推进改革,注重素质教育,倡导终身学习,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提高了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总的来说,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教育事业经历了从起步阶段到蓬勃发展的历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发展方向,但整体上是朝着普及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和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方向不断发展和进步的。
中国语文教学改革的历程
中国语文教学改革的历程我国语文课程改革可大致概括为三个阶段。
首先是文革前,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大背景下,教材实行“国定制”人教社独家编写的。
63年与56年颁布的大纲是一脉相承,规定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强调语文的实用功能。
其次文革后始于78年的改革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为背景,教材管理实行“审定制”教材多样化,但基本上都是训练体系的。
87年的大纲是在78年的大纲的基础上修订的,提出了语文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强调了理解语言文字与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结合;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的结合,教学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一阶段与文革前比有很大发展。
世纪之交开始了第三阶段的改革,我国进入了建国以来最好的历史时期,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了,教育部制定了《纲要》,确定了改革的新目标,研制了各门课程的新标准,2001年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面世,多套新课程教材出现了。
第一阶段的改革主要成果是明确了中学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目的、任务,根据教学大纲的精神,编写了一套比较切合实用的教材,选文强调文质兼美,编排以培养语文能力为主线,教材是综合型的;十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功能和基本训练,并强调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与掌握语言文字是不可分割的,严格要求学生树立勤学苦练的风气。
这对于普及、繁荣祖国文化起了重要作用,但对学生的本体地位,对促进学生的发展尚无清醒认识。
第二阶段1978年文革以后新颁布的大纲以及由人教社编写的一套崭新的教材对语文界的拨乱反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大纲的重要特点是思想教育与语文教学的辩证统一,并且把无产阶级世界观作为教学指导思想。
大纲着重解决了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明确了中学语文教学如何适应新时期需要的问题;第二,解决了思想政治教育与语文训练的关系问题;第三,总结以往的经验和教训,基本上明确了在中学阶段,语文知识教些什么如何教的问题;第四,解决了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文风问题、作文训练多样式问题、作文指导和评改问题)。
新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发展史
新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发展史随着中国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对外汉语教学也逐渐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
新中国成立后,对外汉语教学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普及。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新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发展的历史。
一、创立与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在毛泽东主席的倡导下,对外汉语教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全国对外汉语教学委员会,统一领导和协调全国对外汉语教学工作。
1951年,北京外国语学院成立了对外汉语教学部,开始了对外汉语教学的试点工作。
此后,对外汉语教学迅速发展,全国各地相继成立了对外汉语教学机构。
二、教材编写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教材编写也成为了一个重要任务。
1952年,全国对外汉语教学委员会开始编写《汉语拼音方案》,它提供了拼音的规范与标准。
1955年,北京外国语学院出版了《汉语教程》第一册,标志着对外汉语教材的正式出版。
三、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方面,新中国对外汉语教学注重实践和交流。
在上课过程中,教师注重创造对话、问答等交流环境,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技能。
此外,新中国对外汉语教学还注重特色文化的传播,常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文化活动,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
四、对外汉语教学的现状当前,新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已经走过了70年的历程,对外汉语教学已经成为了中国的一张重要名片。
中国政府不断加强对外汉语教学的支持力度,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建立了一批现代化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心和教学设施。
同时,中国还积极开展对外汉语教师培训,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为更好地推广中华文化和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综上所述,新中国对外汉语教学从创立到现在已经走过了70年的历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随着中国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对外汉语教学也将继续发展壮大,为更好地推广中华文化和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教育十大事记
中国教育十大事记1.引言1.1 概述中国教育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发展的根本支撑。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教育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本文将通过回顾中国教育的十大重要事件,探讨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和对社会的影响。
中国教育发展的第一个重要阶段可以追溯到建国初期。
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开始了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建设。
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标是普及教育,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接受教育的机会,这项政策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奠定了基础。
中国教育的第二个重要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的教育改革。
在这个时期,中国教育开始注重质量和创新,推行了开放政策,引进了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课程体系。
这一改革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教育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的教育人才,为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中国教育的第三个重要阶段是21世纪以来的数字化教育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国教育借助互联网和智能设备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教学方式的创新。
数字化教育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便捷和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也为教师提供了更加丰富和灵活的教学工具。
同时,数字化教育还促进了教育资源向农村和偏远地区的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提升了教育的公平性。
随着中国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影响也逐渐显现。
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不仅提高了人们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人力资源。
教育的发展还促进了社会进步和文明进程,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科技创新和社会治理提供了有力支撑。
综上所述,中国教育经历了一系列的重要事件,每个事件都对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回顾中国教育的历史,了解这些事件对教育的贡献,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并为今后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文章结构部分内容如下所示: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中国教育的十大重要事件。
下面将对每个事件进行简要的介绍,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每个事件及其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历程回顾
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历程回顾对外汉语教学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就在《周礼》及《礼记》所提到的“通译”被提到。
而外国人或外族人真正大批到中原学习汉语,则始于东汉初年。
《后汉书·儒林列传》:“匈奴亦遣子入学。
”兴盛于唐代,明、清也出现过热潮,这都是指来华学习。
再追溯外国的汉语教学,早在公元372 年朝鲜就正式设立太学讲授汉语;公元 1 世纪至10 世纪佛教传入越南,为研读佛经,越南人开始学习汉语和汉字;18、19 世纪,西方传教士将汉语教学带回德、法、意等欧洲国家,那里的汉语教学往往跟汉学研究融为一体。
但不管何时何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始终没有成为一项专门的事业和一种专门的学问。
如果把1950 年7 月清华大学正式成立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进修班作为新中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正式开始的标志,我国对外汉语教学已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历程。
大致可分为两大时期,即实行改革开放前的形成时期和改革开放后的发展时期,前者又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创立阶段:50年代初至60年代初20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初,即从1950年的清华大学最先开设“东欧班”至1961年“北京大学中国语文专修班”与“北京外国语学院非洲留学生办公室”合并,成立了“北京外国语学院外国留学生办公室”,从无到有地建立了新中国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专门教学机构,并初步组成了一支专职对外汉语教师队伍。
1950年,捷克、波兰向我国提出交换留学生。
同年6月,周恩来总理决定与捷克、匈牙利、波兰、保加利亚、朝鲜各交换5名留学生。
7月,“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开学。
(1951年至1952年在清华大学,1952年至1960 年在北京大学),这是我国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专门机构。
应该说:1950年是中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开国元年”。
1960年我国在校的外国留学生471人。
1961年,我国选拔优秀毕业生,作为对外汉语教学师资,进行3年外语(英语、法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培训,陆续派往国外任教。
中国语文教育历史发展轨迹综述-2019年精选文档
中国语文教育历史发展轨迹综述我国的语文教育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在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对我国古代、近代、现代语文教育历史发展的轨迹从语文教育理论、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梳理,以求对其有一个更为清晰、全面的认识。
从而为更好地借鉴先人留下的宝贵经验,推进语文教育教学健康和理性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古代语文教育历史发展轨迹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是源源流长的,它经历了言文教育期和古文教育期。
言文教育期是指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中期的语文教育。
古文教育是指从奴隶社会中期至语文独立设科前的语文教育。
这一时期,语文教育的发展主要有:(一)从语文教育理论来看,有了语文教育的最基本的规律。
这一时期,语言来自生活,生活是学习语言的大课堂。
可以说,学生活就是学语言,学语言就是学生活。
这一朴素的道理却是语文教育的最基本规律,与人们今天常说的“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是同一道理。
(二)从教育内容来看,口头语言不断发展,出现口头文学。
这一时期,人们在生产实践和社会交往中,靠口耳授受的方式传播和学习劳动技能,从而促使口头语言不断发展,以致创造了谚语、歌谣、神话、寓言等口头文学。
而谚语、歌谣、神话、传说是我国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
另外,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散文、哲理散文;汉魏六朝的辞赋;汉代的乐府民歌;魏晋南北朝的田园山水文学;唐代的诗歌、传奇、散文;明代的散文、小说;清代的小说,都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传统内容,有不少作品被选入现代语文教材,作为语文教学的内容。
(三)从教学方法来看,出现以文字读写训练为基础的教学。
这一时期,文字读写训练是语文教育的基础,而且文字数量多,结构繁,难认难写,花费时间,因而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这种以文字读写训练为基础的教学传统,对以后绵延了几千年的语文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直至今天仍为人们所重视。
(四)从语文教材方面来看,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供少年儿童习读的识字教材,唐代以前,较流行的是西汉史游编撰的《急就篇》,唐以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成为最风行的识字课本。
普通话发展史
普通话发展史
普通话是中国官方语言和现代标准汉语,是目前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以及海外华人社区交流的主要语言。
以下是普通话的发展史:
1. 古代汉语:古代汉语是汉族的祖先所使用的语言。
随着时代的推移,古汉语不断演化,逐渐形成了各种方言和口音。
2. 国语推行:20世纪初,中国海外的华人开始使用国语进行
交流。
在1920年代和30年代,华北、东北和长江以北地区开
始普及国语,随着国民政府的建立,国语逐渐成为政府和媒体所使用的语言。
3. 普通话标准化:1955年,中国政府正式发布《国音字典》,确定了普通话的标准音和拼音系统。
此后,政府开始在各级学校和公共场所推广普通话。
4. 普及与发展:在19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制定了普通话语音标准,普及程度不断加强。
2000年,中国政府正式宣布以普通话作为全国统一教育语言。
5. 多语种并存:虽然普通话已经成为中国大陆、台湾和海外华人社区的主要语言,但中国其他地区仍然存在各种各样的方言和语系。
例如,广东和香港地区广东话是当地的主要语言,而在西部地区还有藏语等语言。
总的来说,普通话作为一种用于统一中国各地方言、各种语言
文字的通用规范汉语,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化和不断调整,成为了现代中国的主流语言。
新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发展史
新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发展史
新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发展史可以追溯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在随后的几十年中,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不断提高,对外汉语教学也逐渐发展壮大。
1950年,中国政府开始组织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并在北京大学设立了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班。
此后,一些高校也陆续开设了对外汉语教学班,如北京外国语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等。
1960年代,中国派出了一批汉语教师赴外任教,对外汉语教学开始向全球推广。
同时,中国的汉语教材也在不断完善,如《汉语拼音方案》、《现代汉语常用词表》等。
1980年代,中国开放政策的实施加速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
大量外国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汉语,同时,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也开始向海外推广,如在越南、柬埔寨等国设立汉语教学点。
21世纪以来,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不断创新,如开展网上汉语教学、移动汉语教学等。
同时,以“一带一路”为契机,推进对外汉语教学国际化,建立了一批海外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开展了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等。
可以说,新中国对外汉语教学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 1 -。
汉语国际教育发展历程
汉语国际教育发展历程
中国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在当时,由于中国的积极外交政策和国际交流的推动,汉语国际教育开始受到重视。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促进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
其中包括设立汉语学院、设立专门的汉语教师培训机构、制定教材和教学大纲等。
这些举措有效地推动了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学习汉语。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进一步推动了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
中国政府鼓励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设立了更多的汉语学习机构和专门招收外国留学生的大学。
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的加强,汉语国际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中国政府积极回应这一需求,加大了对汉语教学的投入。
同时,中国的教育机构也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拓宽教学领域,为外国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学习机会。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选择来中国学习汉语。
汉语国际教育也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渐转变为多元化和智能化的教学方式。
同时,中国的教育机构也在积极拓展国际教育市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机构合作,推动汉语国际教育的交流与发展。
总之,中国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多个阶段,从起步
阶段到现在的快速发展阶段,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随着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汉语国际教育将继续发展壮大,为世界各国提供更多学习汉语的机会,促进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对外汉语发展历程
对外汉语发展历程
中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历程可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中国
开始与世界各国进行文化交流。
以下是对外汉语发展的关键阶段:
1. 初期阶段(20世纪初至1949年):这一阶段的对外汉语教
学主要以汉语教师出国教学为主。
在中国,全国各地的大学也开始开设汉语教学的课程。
2. 发展阶段(1950年至1978年):在这一阶段,中国政府重
视对外汉语的教学和推广。
1950年成立了中国外语学会,并
开始组织对外汉语教师的培训和出国教学。
1957年,中国政
府决定建立北京语言学院(现北京语言大学),这是中国第一个以教授汉语为非母语的外国人为主要任务的高等学府。
3. 开放阶段(1978年至今):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对外汉语
教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1980年,中国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中心成立,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机构。
同时,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来中国学习汉语,中国也开始派遣汉语教师到海外进行汉语教学。
2006年,中国启动了“汉语桥”比赛活动,以
促进世界各国人民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国文化。
4. 现代阶段(21世纪至今):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中
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提升,对外汉语教学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中国政府积极推动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大力支持海外孔子学院等汉语教学机构的建设。
此外,中国的线上汉语教学也迅速发展,通过互联网和移动应用程序,让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学
习汉语。
总之,中国对外汉语教学经历了从初期阶段到现代阶段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随着中国的不断崛起和全球化的推进,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性将会越来越大。
中国语文教材发展史
中国语文教材发展史
中国语文教材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那时,当时已有一些
小册子在传播古代本土语文教学和技巧。
在春秋战国时期,语文教材
发展趋势更加明显,教材结构逐渐完善,形成文章、记叙、书法、政
治文献和经学等教材内容。
后期,字典、小说、史书以及绘画等都成
为中国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中国的语文教育在21世纪经历了新的变革。
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语文教育法》的出台,明确了语文教育的目标。
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基础教育语文教材大量改编和更新,更多
注重提高学生语文思想和水平,其教材内容由中西合璧,兼及中外文化,为学生终身发展提供了基础。
随着中国教育的深入发展,现在的中国语文教材结构也在改善。
教材
内容不仅包括中国本土文化,而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以
及跨文化理解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利用集体活动、互动式学习和游戏
的方式,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
目的。
现代汉语规范化大事记
语文三大运动:切音字运动、国语运动、白话文运动
清末卢赣章早在1892
年创制《一目了然初阶》 国语注音字母到1913年确定,但是正式公布 却在1918年。又晚了五年。 1920年“京国之争”。1932年老国音到新国 音 切音字运动引发国语运动,并与五四时期的 白话文运动双潮合一。
汉语规范化50年 侯精一 语文研究 2006(3)
汉语的传统,重视语言教育
重视语言教育,重视语言规范化,故事很多,略举一二: 南北朝时,有儒学大师讲学之风。凡是用方言土语讲学的, 来学的人会日益减少。而用“普通话”讲学的,来学者就多。 还是南北朝,南齐王朝有位皇帝想启用一个亲信的官员任朝 廷要职,但嫌他讲话“土”,特别派了两个宫女到他家常住 教“官话” 还是南北朝时期,有位大语言学家、音韵学专家颜之推,他 的家教中有一条,不允许子弟把一个字、词的语音读错。 就是这位大师颜之推,“因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他于 隋开皇初年,和几位在朝廷任职的大学者开了几次学术性 “审音座谈会”,订定了一些“审音”原则。陆法言根据 “座谈会”讨论要点编写成辉煌巨著《切韵》。
(一)文革前10年(1955-1965):黄金时代 1提出汉语规范化的目标、标准、任务(1955) 2关于推广普通话的决策(1956) 3完成汉语拼音方案(1957) 4编辑出版以词汇规范为目的的《现代汉语词典》 (1960) 5完成全国汉语方言普查(1958)
(二)文革后30年有关规范化的重大决定与基本措施
第一章 绪论2:汉语规范化和推广普通话
教学要点与目标: 一、现代汉语规范化的内涵 二、汉语规范化和推广普通话大事件
三、汉语规范化与推广普通话的关系
四、汉语规范化和推广普通话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中国成立后汉语教学发展大事件
1950.7清华大学东欧交换生专修班成立。
1960年北京外国语学院成立非洲留学生办公室。
1961年北大、北外留学生项目合并为北京外国语学院留学生办公室。
1961年-1964年出国储备师资156名。
1962成立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
1965年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改名为北京语言学院。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1966-1972年停止招收留学生。
1971年语言学院撤销。
教职工并入二外。
1973年北京语言学院复校。
1978年北京语言学院现代汉语专业正式招生。
1983年北语设置对外汉语教学专业
1986年北语、北大开始培养对外汉语方向硕士
1996年语言学院更名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
2002年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更名为北京语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