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
论中国的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
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包含着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实现传统文化转型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双向需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深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底蕴,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一、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重要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不可或缺的思想来源。
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生根、开花和结果,要中国化,就不仅要与中国的现实实际相结合,而且要与中国的历史文化相结合,要向中国文化学习,要从中国的历史文化中汲取智慧。
早在1938年召开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就总结了中国革命运动的经验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经验,深入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提出全党要研究理论、研究历史、研究现状,继承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数千年来的珍贵历史遗产。
1941年,他在题为《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整风报告中,再次号召全党研究现状、研究历史、研究理论。
他尖锐地指出:“不论是近百年的和古代的中国史,在许多党员的心目中还是漆黑一团。
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也是言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
”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独立自主地领导中国革命并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很大程度上靠的就是实事求是、独立自强的民族精神。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我们党一再提倡继承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人为本”、“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等概念和思想,无不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因此,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不仅应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经验的总结和概括,而且应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总结和概括。
二、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需要从学理上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框架及其丰富内容进行系统而深入的比较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
在这个过程中,应把握好三项要义:(一)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论文
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简单说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情况相结合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二者存在的相通性和结合的实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任务。
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能够结合主要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与儒家”大同”世界具有相似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具有相通性、马克思主义人学论与中国传统”重人主义”具有亲和性。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相通性实质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综合学术界的各种观点,笔者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来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一从特点来看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与中国的历史特点、经济、政治等具体特征相结合;二从表现形式来看是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表达方式的民族化,传播方式的民族化,理论形态的民族化,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三从中国化的本质来看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总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传统文化,顾名思义,是指在中国大地上由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相对于现时代而言的一切文化创造活动与文化成果。
[1](p44)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具有强大的同化力、融合力和凝聚力,[2]它是世界文化中惟一经历数千年、持续至今而未曾中断的文化,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
前面说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它的本质来看是指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的过程。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实际的重要组成本分,因此,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始终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相通性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通性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可能。
马克思主义产生并形成于西方机器大工业时代,是现代工业文明发展的产物,它属于西方文化范畴。
试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点
物,在 其实质上是一切社会关 系的总和 。两者都认为个人归 属于社会共 同体 , 强调集体意识 。 其次, 中 国传 统 文 化 “ 以 民为 本 ” 的思 想 与 马 克 思主 义 的 参 考 文 献 1 ] 陈方刘. 马克思主义与 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 J 】 . 蚌埠 “ 群 众 观 点” 具 有 相 通 之 处 。 中 国传 统 文 化 中 , 具 有 诸 多 的人 『 党校学报, 2 0 0 8 ( 0 1 ) . 本思想 , 如“ 民惟 邦 本 , 本 固邦 宁” 、 “ 民为 贵 , 社稷次之, 君为
试论马克思主义 与中国传统文化 的结合点
黎
摘
杰
( 云 南大 学 云 南 ・ 昆明 6 5 0 0 9 1 )
要 自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传到 中国后, 马克 思主义就体现 了其强大的生命 力, 而这 一生命力的体现正是得益于
其 与中国传 统文化 的结合。 中国人要想用马克思主义来发展 中国, 必须将其二者相结合起来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
统文化在 中国化过程 中, 在价值取 向, 在共 同理想等方面都有着相通之处 。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中国传统文化 结合点 ຫໍສະໝຸດ 中图分类号 : A 8 1
文献标识码 : A
十 月 革 命一 声 炮 响 , 给 中 国送 来 了马 克 思 主 义 , 从此 马克 最后 , 中 国传 统 文化 的 “ 经世致用” 思 想 与 马 克 思主 义 的 思 主义 一 直 引 领 着 中 国共 产 党 取 得 了 全 国革 命 的胜 利 ,以及 “ 实 践观 ” 也 是 相通 相 容 的 。经 世致 用思 想 强 调 把 自己所 学 的 新 中 国成 立 后 一 直 到今 天 的党 和 国 家 的建 设 。一 个 外 来 思想 知识 运 用 到 社会 实 践 中 , 并 通 过 实 践来 实 现 自 己的社 会 理 想 。 何以能够对中国产生如此 巨大的影响,带领 中国人民翻 身做 从孔子的经世致用 一直到晚清的洋务学派 ,中国传 统文化无 主, 并取得 了举世瞩 目的成就 , 让 中国成为世界社会主义阵营 不渗透着“ 躬行践履” 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是 以实践观 为基础 当之无愧的老大哥。其实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马克思主义传到 的科 学 理 论体 系 , 从某 种 意 义 上 讲 , 马 克 思主 义 哲 学 就 是实 践 中国, 并与 中 国传 统 文化 很 好 的结 合起 来 , 推进 了马 克 思 主义 哲学 。马 克 思 主义 认 为 , 实 践是 认 识 的基 础 、 实践是认识的 目 中国化 的进程 。 的, 理 论 与 实践 应 保 持 紧 密 的联 系 。 1 马 克思主义 中国化要 求马克思主义与 中国传统文化相 3中国传统 文化 中的 “ 大同” 理 想与马克思共产主义理想 结 合 有一 定 的相 似 性 从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的理论成果来看,蕴含着极其浓厚 在《 礼记 ・ 礼运》 中有 这 样 一 段 话 : “ 大道之行也, 天 下 为 的 中 国传 统 文 化 思 想 。毛泽 东思 想 是 马 克 思主 义 中 国化 的 第 公 。 选 贤举 能 , 讲信 修 睦 。故 人 不 独 亲 其亲 , 不 独 子 其子 , 使 理论成果 , 其本质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 而毛泽东思想 老 有 所终 , 壮 有所 用 , 幼 有所 长 , 鳏 寡孤 独 废 疾 者 , 皆有 所 养 。 的 形 成 具有 很 强 的 民族 特 色 ,它 与 中 国的 传 统 文化 和 社 会 历 男 有 分 , 女 有 归 。货 恶其 弃 于 地 也 , 不必 藏 于 己; 力恶 其 不 出 史 是 必 然联 系 的 。以毛 泽 东 为代 表 的第 一 代 中 央领 导集 体 在 于 身 也 , 不 必 为 己。 是故 谋 闭而 不 兴 , 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 外 坚持马克思主义 的基本立场前提之下 ,扬弃地吸收了中国传 户而不闭, 是为大同。 ” 孔子的这段话 , 描绘 了一个不分彼此 , 统 文 化 中 的 思想 精 髓 , 促 进 了 马克 思主 义 的 中 国化 , 形成 了 中 各得其所, 没有争斗的 “ 大 同社 会 ” 。这 种 社 会 一 直 以来 都 是 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 中 国历代 仁人 志士 的理 想 。 社会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 原理 出发 ,肯定了人 民群众创 共 产 主义 理 想 是 无 产阶 级 政 党 以实现 共 产 主 义 为基 本 内 造 历 史 的 决 定作 用 。而 民 本 思 想 是 中 国古 代 传 统文 化 中 的一 容 的奋 斗 目标 ,是 共 产 党 人 的最 高理 想 。它 是 由马 克 思和 恩 个重要 内容, 孟子有“ 民为贵, 君为轻” 的思想 , 苟子提 出“ 君者, 格斯通过批判地吸收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成果 ,科学分析社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哲学、政治和社会理论,强调了人的自由、平等和公正等核心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社会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共产主义是最终解决人类社会矛盾的理想形态。
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的精神财富,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思想、艺术和文化内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可以相互补充,合理融合。
下面就举几个例子来说明:首先,马克思主义注重阶级斗争,而中华传统文化也对于公平正义有很高的追求。
自古以来,我们就有“仁义礼智信”、“公正廉洁、以正出奇”等思想,并且强调人人平等,少年老成。
这与马克思主义所提倡的无产阶级利益及阶级斗争密不可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道德规范,以及尊重人性的精神追求,在政治意义上与马克思主义有极大的基本契合。
其次,马克思主义提出了“让每个人都能够为自己劳动”和“劳动的自由和尊严”等观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强调勤劳、艰苦奋斗的精神。
如《大学》中“天下之始也,性之端也,良心之所由生也,人之所以能有一身。
”《孔子家语》中认为“不恶乎外,不贱于人”,即勤奋工作,不为外物所动,保持自尊自尊。
这与马克思主义强调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密不可分。
再次,阶级斗争是马克思主义最基础的理论之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曾经历过种种阶级斗争,并对此有很深刻的认识。
例如《孟子》中说:“天下莫不适意之余,而况于达道者乎?”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符合马克思主义对无产阶级革命的描述,即为了实现人类自由,必须打破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束缚。
最后,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同认识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提出生态学的基本思想,即“人与自然应该是和谐的,而不是敌对的。
”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也有很多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如“天人合一,阴阳调和、四时顺序”,强调人可以通过了解自然规律,对自然进行合理利用。
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
45作者简介:刘禹廷(1994— ),女,汉族,山东菏泽人,硕士。
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1938年10月,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名词,作出明确阐释,他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
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
我们从来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应该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科学对待世界各国文化,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装自己。
”作为马克思主义者,首先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领导地位,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充分挖掘传统文化,鉴别筛选出对我们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宏伟蓝图有益的部分,使中国传统文化继续发挥其作为亿万中华儿女强大精神支柱、动力支撑和力量之源的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作为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的大国,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如果不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就不会取得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胜利。
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层契合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共同的哲学基础: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马克思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朴素唯物主义同样肯定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例如,中国早期的“五行说”,荀子曾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宋代张载的“太虚即气”的唯物主义本体论这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思想是吻合的。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规律,在中国传统的辩证观念中都有所体现。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论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论一、引言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先进的社会理论,而中国传统文化则是源远流长的文化瑰宝。
如何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在一起,使其相互融通、相得益彰,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出发,探讨如何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其融合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马克思主义是以阶级斗争为基本线索、以无产阶级革命为根本目的的学说体系。
其核心观点包括: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阶级斗争论等。
1. 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之一是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产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这一观点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物质决定意识”的思想精髓相契合。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重视道德伦理的建设,而这种思想是在物质生活基础上形成的。
马克思主义所强调的唯物史观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可以相互借鉴。
2. 剩余价值论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论探讨了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生成和分配问题,强调了劳动者对剩余价值的合理分享。
而这一观点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共享”的价值理念相符。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重视家庭关系和社会机构的和睦相处。
而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论则强调了劳动者对财富的享有权利,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公平公正。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可以在财富分配等方面展现出其独特优势。
3. 阶级斗争论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阶级解放是历史发展的方向。
与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相比,两者存在较大的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个体与自然的和谐一体,追求人性的完善与修养。
而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论则强调通过社会变革来实现阶级解放和社会进步。
如果能够将两种思想相互吸收、结合,可以充实彼此的理念,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
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途径1.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哲学、道德、伦理思想,其精髓具有较强的人文关怀。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论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论一、本文概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论》旨在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交融与对话。
本文将首先概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核心观点,分析其在社会发展、阶级斗争、无产阶级革命等方面的理论贡献。
接着,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和核心价值,包括儒家思想、道家哲学、法家学说等流派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分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探讨两者在哲学思想、价值观念、社会实践等方面的互补性和共通性。
本文将提出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策略和路径,以期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旨在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促进两者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点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理论体系,其基本原理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然而,这些原理并非与所有文化传统都格格不入,相反,它们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契合点。
这些契合点不仅体现在理论层面,更在实践层面展现了二者的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
从哲学思想上看,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与意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实事求是”思想高度契合。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一观点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的哲学思想不谋而合,都为人们提供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
在社会理想方面,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是共产主义社会,这一理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世界”理念相契合。
两者都强调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和谐,追求人类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这种契合点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支撑。
再次,在方法论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思维方法具有一致性。
两者都强调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注重从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课题研究论文: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
70358 马克思主义论文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对社会的发展具有指导性及推动性作用,然而,中国传统文化也同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与马克思主义从本质上具有相关性,马克思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思辨性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又是马克思主义的内涵的延展的意识之源,也是实现马克思中国化的重要推动因子。
马克思主义的传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各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教学转变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最为有效的途径,也是两者融合的最显著的表现。
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关联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基本原理,马克思将政党执政的根本理论观点界定为群众观,也就是政党、社会执政集团在对待群众时所存有的基本观点和态度。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从本质上讲一种价值思想原则和施政理念。
没有群众观点的共产党是没有灵魂的政党,群众观点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最本质的表现特征,群众观点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及施政的最终归宿,也是其历史起点。
中国共产党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其根本的目的就是以群众为主体,通过巨大的群众理念精神动能,形成强大的社会认同与凝聚力,实现党的共产主义理想,最终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最大化。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坚持人民群众唯物史观,强调人民群众时历史的创造者与推动者。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经过千年的意识锤炼积累下来的人文精神之源,其内容包罗万象,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思辨性、哲理性等特征,和谐、仁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总旋律,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历史唯物辩证观不谋而合。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观是以生产方式为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为出发点,寻找出了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历史动力和动因。
人民群众作为生产力的主体以及担当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是精神与社会财富的创造者。
而中国传统文化便是我国广大劳动者创造出来的,因此,其必定蕴含着能够丰富马克思主义的智慧之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融合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融合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一场思想解放的浪潮,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资源,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融合,并阐述其对现代中国社会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强调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阶级斗争的存在以及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为唯物论和辩证法,它们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价值观存在差异,但也有相通之处。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与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历史经验,诸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等都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和谐、平衡、仁爱、孝道等价值观,在家庭、社会以及国家层面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并不矛盾,它们可以通过相互借鉴、吸收和融合,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有益的思想资源和价值观念。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1. 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理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社会中的具体体现,它包括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公平正义、个人价值实现等要素。
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仁爱”“和谐”等价值观相联系,可以形成合理的融合,提升社会道德风尚。
2. 探讨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等观念与此相契合,我们可以借鉴传统文化的这些观念,推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 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家园中国传统文化拥有丰富的精神家园,包括文化经典、诗词歌赋等。
可以将这些传统文化资源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结合,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入更多的文化内涵,丰富人民精神生活。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融合,对现代中国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1. 弘扬中华文化精神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可以让中国人更加了解和认同自身的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进而更好地弘扬中华文化精神。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一、只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能救中国自近代以来,中国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断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成了西方列强瓜分的对象,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1949年,中国人民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了压在身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民族从此走上了复兴的伟大征程。
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靠什么思想武器取得了民族独立的伟大胜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巨大成就?靠的是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而不是靠中国的传统思想,不是靠孔夫子。
事实上,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需要民族独立,需要马克思主义。
二、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生根、开花和结果,要中国化,就不仅要与中国的现实实际相结合,而且要与中国的历史文化相结合,要向中国文化学习,要从中国的历史文化中汲取智慧。
在文化问题上,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不同文化之间的互相学习、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是人类文化交往的一个普遍规律。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与孔夫子相结合,实质上是东西两大文化、两大文明的结合。
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关键在立足现实的总结和概括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可以理解为:立足当代中国和世界的现实,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对中国的历史文化进行总结和概括,以有利于对实践的指导,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与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相结合,就是吸取、融入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同时又赋予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以新的活力和新的内容。
只有做到民族精神方面的结合,马克思主义才真正内化成了中华民族的灵魂,才真正地中国化了。
四、警惕中国传统文化消极因素的渗入任何民族、国家的文化都是一个矛盾的复合体,中国传统文化也不例外。
它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既有优良传统,也有不良传统。
在高扬民族精神、继承优秀传统时,我们不要忘记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不利于现代化的负面因素,有了这种警惕,头脑就会更加清醒,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可以得到健康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马克思主义作为当代中国的主导意识形态,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融合已经成为一个热点话题。
在当代社会背景下,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理论和实践上的融合与创新,以期为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提供一些思考与启示。
一、理论层面的融合与创新在理论层面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可以通过对话与融合,实现文化资源的互补和共享。
马克思主义强调科学性和革命性,注重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与改变,而中国传统文化则强调传统价值观念和社会伦理规范,强调和谐统一。
如何在两种文化传统之间进行融合与创新,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关键问题。
首先,可以从哲学层面进行融合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强调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可以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思想相互借鉴和对话,形成更为完整和丰富的哲学体系。
通过这种哲学上的融合,可以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指导。
其次,可以从文化层面进行融合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强调的人民立场和大众文化,可以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间艺术、民间信仰等相结合,推动文化产业的创新与发展。
通过这种文化上的融合,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文化支撑。
二、实践层面的融合与创新在实践层面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也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在社会治理上,可以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主集中制和群众路线,与马克思主义中的人民民主制度相结合,建立科学民主的社会治理机制。
在文化产业上,可以结合马克思主义的文化产业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创意产业,推动文化产业的多元化和国际化发展。
在文化教育上,可以借鉴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德育教育,培养民族自信和社会责任感等。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的融合与创新进行探讨,我们可以看到,两种文化传统之间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可以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为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提供积极的参考和借鉴。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
一
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在《 矛
8 2
■■■●
盾论》 毛泽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思想给予 了 中,
辩证法的说 明。孙子论军事说的“ 知己知彼, 百战不
殆”唐朝人魏征说的“ , 兼听则明 , 偏听则暗”都是对 ,
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首先必须对中国传统文
化有所 了解 , 有科学的评价和正确的态度 毛泽东从 青年时代起, 就以浓厚的兴趣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 化, 对先秦儒家、 道家和宋明理学等都有深^的研究
和很深的造诣, 甚至许多专门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的学
者也为之叹服。早在“ 五四” 时期 . 青年毛泽东针对中 西文化论战中存在的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形而上 学倾向, 就主张不应肯定~切, 也不应否定一切 毛泽 东十分强调对中国传统文化要进行科学的分析 , 认为
全面性的生动表述。 水浒传》 《 上有许多唯物辩证法的 事例。 三打祝家庄的故事说明从调查情形人手的重要 性。 他引证了班固所著《 前汉书・ 艺文志》 中的“ 相反相 成 的话 , 给予了辩证法的解释, 毛泽东指出:我们中 “ 国人常说:相反相成。’ 就是说相反的东西有同一性。 这句话是辩证法的, 是违反形而上学的 ‘ ‘ 相反 就是 说两个矛盾方面的互相排斥, 或互相斗争 ‘ ’ 相成 就 是说在一定条件之下两个矛盾方面的互相联结起来,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包含着普遍适用的合理因素。13年 , 98 在中共六届六
一 一
中全会上 , 毛泽东指出:我们这个 民族有数千年的历 “ 史, 有它的特点, 有它的许多珍贵品。 我们是马克思主
论中国的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
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包含着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实现传统文化转型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双向需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深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底蕴,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一、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重要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不可或缺的思想来源。
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生根、开花和结果,要中国化,就不仅要与中国的现实实际相结合,而且要与中国的历史文化相结合,要向中国文化学习,要从中国的历史文化中汲取智慧。
早在1938年召开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就总结了中国革命运动的经验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经验,深入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提出全党要研究理论、研究历史、研究现状,继承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数千年来的珍贵历史遗产。
1941年,他在题为《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整风报告中,再次号召全党研究现状、研究历史、研究理论。
他尖锐地指出:“不论是近百年的和古代的中国史,在许多党员的心目中还是漆黑一团。
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也是言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
”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独立自主地领导中国革命并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很大程度上靠的就是实事求是、独立自强的民族精神。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我们党一再提倡继承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人为本”、“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等概念和思想,无不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因此,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不仅应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经验的总结和概括,而且应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总结和概括。
二、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需要从学理上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框架及其丰富内容进行系统而深入的比较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
在这个过程中,应把握好三项要义:(一)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
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
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摘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本文从历史背景下的相互影响、马克思主义对传统文化的重塑与解读、在当代社会的应用、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以及融合中的困境与挑战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结论指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传承与发展中华文明。
未来的前景充满希望,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以促进两者的有机融合,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和文明的繁荣作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结合、意义、历史背景、相互影响、重塑、解读、当代社会应用、文化传承、作用、困境、挑战、前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传承、中华文明。
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意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不仅可以加深对历史背景下两者相互影响的认识,还可以重新解读和重塑中国传统文化,使之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在文化传承和创新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可以引领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合力的融合也面临着困境和挑战,需要我们认真探讨和解决。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对于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2. 正文2.1 历史背景下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也对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和传播产生了深刻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中庸之道、仁爱之心等理念,与马克思主义所强调的社会公平、人民解放等理念有着相似之处,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一定的文化基础。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价值观念和思想理念上的碰撞与融合,促进了中国革命的进程,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式马克思主义。
历史背景下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影响,既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必然结果,也是两种文化相互借鉴、融合的产物。
试论述应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试论述应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结合实际谈谈当今高校青年应如何树立文化自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我国拥有悠久的传统文化,而只有在延续传统文化血脉的基础上开拓创新,才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开创灿烂辉煌的新时代。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改变了百年来中国的历史。
从中华文化的复兴和发展来看,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吸取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创造性发展。
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是其中的核心问题。
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所产生的几大理论成果,无一例外的都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巧妙的结合。
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到如今,我们会发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中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等概念和思想,都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因此,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仅应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经验的总结和概括,而且也应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总结和概括。
现阶段我们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需要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从内容到形式上进行全面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义和实质与中国传统文化融为一体,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应把握好三项要义:第一,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
应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不断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努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作风的社会主义文化。
第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是立足于实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始终与各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
第三,培育开放兼容的世界眼光。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涉及中西方不同的民族性格、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文化心理等深层次的问题。
因此,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需要我们树立一种开放兼容的世界眼光,既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从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摘要】本文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性以及两者相互影响的情况。
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入和发展,到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性,再到马克思主义如何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如何融合马克思主义思想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
通过实践案例,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际效果,并归纳了两者相结合的价值和未来发展方向。
最终总结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强调了这种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重要性、影响、借鉴、传入、发展、当代社会、吸收、精髓、融合、实践案例、价值、未来发展方向、总结。
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先进的社会理论和思想,具有强大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它强调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阶级斗争的必然性,提出了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论和实践路径。
而中国传统文化则承载着千年的历史积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包含着丰富的哲学、伦理和审美观念。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可以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还可以使中国在世界文明的激流中更加自信地前行。
这种结合不是简单的机械相加,而是一种深刻的思想碰撞和文化对话,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共同发展和完善。
在全球化的今天,这种结合更显得意义重大,必将为世界各国的文化多样性和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做出重要贡献。
1.2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介入,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思想和活力。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阶级斗争的历史必然性,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天人合一、以德治国的理念有着一定的共通之处。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影响,使得传统文化更加具有现代性和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强调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一思想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社会进步和人类福祉的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世界性的思想体系,它以马克思、恩格斯等人的思想为核心,涵盖了世界观、方法论、政治经济学等多个领域。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应用中,充分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中国传统哲学的人文关怀相结合,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支持。
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人的价值、良知、和谐等观念与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理念相契合,使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它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阶级斗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人民群众的力量等基本原理,为中国政府制定政策、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中国推行的改革开放政策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中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持。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青年的教育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应用还体现在对中国青年的教育作用上。
中国的大学教育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必修课程,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正确理解世界、思考中国的发展道路。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作用不仅局限于理论层面,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民主意识和创新精神,成为具有创造力和担当精神的人才。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社会变革中的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社会变革中的应用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坚实的思维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矛盾与问题,为中国走向社会主义提供了有力的论证。
在治理现代社会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科学决策、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则,为中国政府的决策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原因
收稿日期:2007-12-13作者简介:陈方刘,男,安徽六安人,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2005级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能否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为什么可以结合起来,一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
时至今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一问题应该是不成问题的问题。
但是,一方面,由于历史上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读,使马克思主义被教条化、理想化和庸俗化,特别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之后,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都受到较大的影响,一部分人甚至对马克思主义能否实现中国化也开始怀疑;另一方面,当前,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国际大背景下,中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期,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信仰都在出现急剧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文化发展中的指导地位也受到一定的冲击。
所以,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原因,对于认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推进并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共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基础在于两者之间有很多相通之处作为无产阶级的革命理论———马克思主义,它和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但也不无相通之处,而且,正是这些相通之处,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中国先进知识子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上的认知障碍,奠定了他们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心理基础,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得以中国化的深层理论背景之所在,在这里,不可能对这些相通之处全面予以展开论述,而只从社会理想、世界观、辩证法和历史观等方面各选取一个代表思想进行阐释。
1、在社会理想方面:“大同社会”与共产主义有相通之处。
从古至今,中华民族一直孜孜不倦地追求一种自由、平等、和谐的社会,这尤其体现在儒家的“大同社会”理想上。
“大同社会”是一个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人人劳动的平等、友爱、和谐的社会,它与马克思主义主张建立的财产公有,没有剥削和压迫共产主义社会不无相通之处。
事实上,我们在理解共产主义社会时,就常把它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社会”理想紧密结合起来。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共通性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共通性艺术学院环艺14-1班贾鲁宁 3141062326为什么中国共产党选择的是马克思主义一个统治阶级的完善理论思想,我认为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的功能:第一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做理论支撑;第二与本民族存在文化契合点。
关于第一点,毋庸置疑的马克思主义做到了,几乎所有原理的第一点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理论依据。
第二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通性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哲学方面。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特别是在辩证法和唯物论方面的相通性。
其次是以人为本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学说视人为万物的中心,人的存在具有他物不可比拟和取代的地位和价值。
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与马克思主义重视人、突出人的主体价值和主体作用的精神是一致的。
然后是注重实践方面。
马克思主义是特别重视实践,把实践看成是理论的来源和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实践观念在中国古代表现在对知行观及其关系的认识理解上。
最后是社会理想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中国建立一个大同世界。
这种追求与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社会在本质上虽不是等同意义的社会,但它是中国传统文化能和马克思主义相融合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根基。
正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在内在精神上存在着这些相通性,从而削弱了中国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认知障碍,奠定了他们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心理基础,为两种文化的结合提供了文化土壤和内在依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言以蔽之,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毛泽东同志最早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8卷第2期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 年 6 月JOURNAL OF WUHANMETALLURGICAL MANAGERS INSTITUTE Vol. 28 No. 2 Jun.2018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杨兰(吉林警察学院,吉林长春130017)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是一种西方哲学,其目标在于全世界人民的平等、自由和解放。
马克 思主义在与中国的实际其中也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过程中,实现了自身的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 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
没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不会有中国革命 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在当今举国上下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进的新历史 条件下,进一步的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 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必要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 传统文化在结合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路径与方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化;融合;方法;意义中图分类号:B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 -1890(2018)02 -0085 -03中国的传统文化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形成了 自己的特色,以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著称于 世,成为了中华民族赖以生生不息的精神土壤。
而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在于全世界人民的平 等、自由和解放,实践证明其所倡导的基本原理和 主张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是全世界一切受压迫 的劳苦大众的福音书。
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鼓 舞下,中国共产党得以成立并积极地宣传马克思 主义,以之凝聚人心号召人民并最终夺取了中国 革命的胜利。
这是一个充满艰辛和挑战的历程。
我们知道,一种外来的理论如果要在一片新的陌 生的土地上发挥其号召力,就必须实现与本土文 化的融合,否则它就会像失去土壤的树一样枯萎 死亡。
马克思主义虽然是一种放之四海皆准的真 理,但它毕竟是一种近现代兴起的西方哲学,这就 决定了它只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才能充分发 挥其理论与实践力量,指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解 放与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
而中国共产党人 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创造性地完成了使马克思主义 与中国的实际其中也包括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 的历史使命,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毛 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 科学发展观,从而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与强大的战斗力。
可以说,没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不 会有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 就。
在举国上下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 力奋进的新历史条件下,进一步的推进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特征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特征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不断 形成的,是由中华民族创造出来的,在中国的传统 文化中,儒家文化占据着主要的地位,儒家思想遵 循封建的礼教,注重等级制度,而且以封建伦理为 主。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以下的特征:在人们认识 的世界中注重人的自我反省,最终要达到“天人 合一”的理想境界;在生活方式方面,人们日出而 作,日落而息,以小农经济为主,自给自足;在伦理 道德方面,人们崇尚中庸,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能超出道德的规范,同时,人们还要克制住自己 的欲望。
毫无疑问,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内涵极 为复杂的概念,既有积极的意义与价值,也存在不 少落后的、负面的东西。
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涵和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人的本质、关于世界收稿日期$2018 -04-08作者简介:杨兰(1980 -),女,吉林长春人,吉林警察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85 —杨兰: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的本质、是以实践为基础进行辩证的,是人们在不 断地进步和发展而形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历 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追求实事求是,与时倶进,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有很大的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性和革命 性不断发展的统一的哲学[1]。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必要性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构成了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不断地 发展,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作为指 导的原理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条件,马克 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国发展的 必然要求,适应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2.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必然途径任何的文化都要不断地发展和继承,同时也要吸收其他民族优秀的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 粕”,只有各个民族的文化不断地进行交流和发 展,才能让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加丰富,更加具有内 涵,让更多的人更好的了解中国文化历史,我国的 历史十分悠久,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中,中国 的传统文化也十分博大精深,文化是一种精神产 物,它也要适应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吸收传统文 化中的一些有价值的东西,让中国传统文化能够 不断地进行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有着重 要的意义。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封建的小农经 济决定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 融合,才能使中国传统文化更好的发展[2]。
3. 中国现实的客观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应当符合中国的现实 需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又离不开 中国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被引进到中国之后,由于被教条主义地运用,也曾出现了一些问题,导 致了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一些失误与 挫折。
主要原因就在于一些共产党人在运用马克 思主义时忽略了中国的现实条件,并没有考虑到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革命和发展的实际相结合。
所幸的是,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善于学习,善于汲取 经验教训的政党。
中国共产党从长期的革命与建 设实践中认识到,要实现中国革命的胜利,要建设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地结合,让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在中国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1. 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指导,弘扬发展国传统文化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要取其优秀的文化不 断地发展,同时也要为这些传统文化注入更多新 鲜的血液,在继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也要吸收其 他外来民族的文化,取其优秀的文化与中国传统 文化不断地发展融合,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 发展,但是也不要一味的吸收外来的文化,不能摒 弃传统文化,不能让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逐渐的 减少。
所以,我们要不断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研 究,加强传统文化的建设,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 保护,还要正确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 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化,弘扬我国的传统 文化,让文化在中华民族中不断地发展进步[3]。
2. 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促进马克思主哲学的发展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发展,也出现 了一些问题,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问题也不断的显 现出来。
所以,要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发展,让马克思主义更好的面向大众,面向人们。
在精 神文明建设中,要不断的发挥传统文化的优点和 长处,不断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向更 多的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让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人民大众中不断地发展,使更多的人熟悉马克 思主义哲学,让深奥的哲学道理在人们的生活中 变得通俗易懂,让马克思主义更加深入人心。
3. 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合,要围绕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马克思主义指导着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地发 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的民 主精神与时代精神,在社会主义中不断发展。
社 会主义核心的价值体系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发展,让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地继承和发展,促进了 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让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不 断地进行创新,让传统文化不断地发扬光大。
社 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也是在不断发展中形成出来 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是十 分必要的,不同的哲学文化中,要相互融合吸收先 进的文化,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能够不断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能够互补提供 了条件,两者在物质观、历史观等方面有着相通—86 —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年第2期性,也不会有根本的冲突,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在 马克思主义中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在发展中应 当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能 够被普通的人迅速地接受,优秀的文化促进了马 克思主义的发展,让普通人用自己的方式更好的 了解马克思主义,让马克思主义越来越具备更多 的活力[*]。
四、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和实现路径中国的发展和建设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哲 学的发展也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只有具有中国特 色的马克思主义才能适合中国的发展,为我国提 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的 传统文化在结合的过程中也表现出来了中国的风 貌,中国的气派。
马克思主义哲学符合中国的发展,能够指引 我们更好的认识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我国的传 统文化进行批判和创新,从而更好的发展中国的 传统文化。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弘扬自强不息,坚持不懈的民族精神,让中国人民形成一种自强 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为建设更加具有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做出贡献,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取 得了很大的进步,当时也存在了一些不良的现象,所以,我们要正确的看待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 义的指导下,能够更好地发展中国的传统和文化,还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利于建设 法制社会与经济社会,为社会主义培养更多的接 班人,同时,马克思主义还能够引导人们正确的处 理各种矛盾和问题,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出自己 的力量,还能够使人与人、人与社会更好地协调发 展,促进社会主义的建设[5]。
而且,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有顽强的生命力,有 利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为传统文化注入更多的 生命力,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不断发展,同时让马克 思主义哲学成为人们的思想基础,继承和弘扬中 国的传统文化,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推进我国古代价值观的不断发展,从而丰富马 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观,使人们能够研究生态问 题,让人们更好的建设自然和改造自然,近年来随 着温室效应,使全球进一步变暖,这些自然问题也 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
政府也要采取相应的措 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降低全球变暖的速度,同时,每个人也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环境,为保护环境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同时,还要保持 各个民族的语言,让民族的语言更有特点,进而促 进中国化的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更好 地被广大人们接受,让人们在很多方面更好地运 用马克思主义,更好地促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让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更好地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