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5.20《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
经济重心南移教案
经济重心的南移泾源一中李碧芳课标要求: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包括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水平的提高和商业的繁荣以及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史实,进而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之时。
2、能力目标:通过思考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思考和总结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南方商业的繁荣教学难点:南方经济的发展原因教学方法:讲述法重点分析法图示法列表归纳法教学过程:一、导入1、投影:谜语三则:白如玉,穿黄袍,只有一点大,都是宝中宝。
(打一农作物)生在山上,卖到山下,一到水里,就会开花。
(打一农作物)不是桃树却结桃,桃子里面长白毛,到了秋天桃熟了,只见白毛不见桃。
(打一农作物)2、提问:这三种农作物在古代是生长在南方还是北方?从大家平时的了解和感受中,你认为当今我国是南方经济发达还是北方经济发达?师:(肯定)今天的南方不仅风景优美、经济发达,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那么,历史上南方经济发展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经济重心的南移》。
二、讲授新课(一)检查预习1、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发行的第五套人民币,大家天天见、天天用,可以说非常熟悉。
但是你们知道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叫什么吗?它出现在何时何地?2、北宋时,著名的瓷都叫什么?3、优良品种占城稻是从哪国引进的?(二)新课学习1、名词解释2、粗读感悟、浏览课文,思考:经济重心南移表现在哪几个方面?⑴精读讨论一:①阅读“南方农业的发展”,思考:南方农业的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南方农业的发展的表现有哪些?(学生回答后,幻灯片展示)②小结农业发展的成就(幻灯片展示)⑵精读讨论二:①阅读“南方手工业的兴旺”,思考:南方手工业的兴旺,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学生回答后,幻灯片展示)②幻灯片展示:边展示边了解(师生互动)③小结手工业的成就(幻灯片展示)⑶精读讨论三:①阅读“南方商业的繁荣”,思考:南方商业的繁荣,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学生回答后,幻灯片展示)②提问:城市:其商业活动的情况怎样?(幻灯片展示)贸易:贸易状况如何?(幻灯片展示)货币:有了哪些变化?(幻灯片展示)③动脑筋:课本57页④试一试,你能行⑤动脑筋:课本59页⑥小结南方商业的繁荣的成就(幻灯片展示)三、回读全文,知识整理(列表)四、小结经济重心的南移农业的发展:水稻棉花茶叶手工业的兴旺:纺织制瓷造船商业的繁荣:城市贸易货币五、课堂练习。
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
第十课经济重心的南移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包括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水平的提高、商业的繁荣和海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史实,进而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之时。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景的设置,缩短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增加知识的趣味性。
在科学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欣赏宋代经济成就,体验中国古代的高度繁荣从而增加民族自豪感。
在师生和谐共处的氛围中达到获得知识和愉悦情感的目的。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有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精神。
在体验中国古代的经济繁荣中增加民族自豪感并进而形成民族责任感、使命感。
通过古今经济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经济、关注生活、并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南方商业的繁荣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阅读分析法、讨论归纳法、识图法、联系对比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是中国古代自战国到中唐时期的经济重心所在。
但随着历史的演进,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终完成。
那么,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哪些表现?为什么会出现南移?这些问题有待我们去探索和思考。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板书课题: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现在大家跟随老师穿越时空,回到宋朝,看一看,南宋经济的发展状况。
提到古代经济,我们一般从哪些方面来学习呢?生:农业、手工业、商业。
师:在中国古代,农业是天下的根本。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南方农业的发展,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农业发展的表现:(板书)1、水稻产量居首位;2、棉花种植推广到长江流域;3、茶树栽培有很大发展。
师:江南农业有很大发展。
无论农作物的水稻种植,还是经济作物棉花、茶树的栽培,它的发展都远远超过北方。
(过渡)师:南方农业的发展,既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为手工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直接推动了南方手工业的兴旺。
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
经济重心的南移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 使学生掌握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影响。
3.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二、教学重点:1. 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影响。
三、教学难点:1.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分析。
2. 经济重心南移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背景、过程、原因和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影响。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经济重心南移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我国历史,思考经济重心南移的背景。
2. 讲解:详细讲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背景、过程、原因和影响。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如南宋时期的江南地区发展、海外贸易繁荣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影响。
4.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经济重心南移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如文化繁荣、科技发展等。
5. 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经济重心南移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7.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2. 关注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分析能力、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结合学生的作业和课后反思,了解学生对经济重心南移知识点的深入理解和运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结合地理学科,让学生了解我国地理环境对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2. 结合文化学科,让学生探讨经济重心南移对我国文化发展的影响。
3. 结合其他历史时期,让学生了解我国经济重心的转移情况,培养学生的历史串联能力。
八、教学资源:1. 历史教材、参考书籍: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理论资源,帮助学生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知识。
2. 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关于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事件、图片、地图等资源,丰富学生的学习材料。
历史《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
历史《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历史《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历史《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1过渡:在地主的田庄中,农民紧张而繁忙的劳动。
晚上,田嫂还要纺纱织布。
手工业的兴旺(手工业篇)引导学生回忆前代制瓷业和纺织业发展的情况,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的有关内容进行比较,思考“宋代南方手工业与前代相比有哪些发展?”学生回答后我进行归纳:丝织业水平超过北方;棉织业首先在南方兴起并初步发展;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的重心,制瓷工艺取得新的突破;造船业发达,居世界首位。
出示宋代景德镇的代表性瓷器图片;哥窑的冰裂纹瓷器图片;南宋海船图片。
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化技术教学手段,运用教材中的图片、资料,将比较抽象的历史史实直观化、形象化,并形成自己的心得和观点,以达突破学习难点、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创新能力之目的。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拓展探究:出示图片一艘出土于福建泉州的南宋海船,有13个密封的船舱。
想想看,这种船有什么优点? (南宋海船的水密舱结构,具有较强的抗御风浪的能力,适宜在较深的水域中航行。
)将历史课的知识与一些现实问题结合起来组织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临安(杭州)之行十多年后,田嫂的孩子们长大了,两个男孩决定离开田庄,到外面去闯荡。
他们顺着运河来到了当时的京都临安(杭州),他们看到了临安繁华的景象。
在临安大街上,他们会有什么见闻?带着这个问题指导学生自学。
在讲述南方商业的繁荣时,应讲清两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宋代南方商业发展的条件。
我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这一时期南方农业、手工业发展的情况和前面课本中有关宋代民族关系的相关内容全面思考这一问题。
其次是南方商业繁荣的具体表现,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唐朝商业活动的情况,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有关叙述,提问:“宋代商业的繁荣与唐代相比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回答后,我加以归纳总结。
历史《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设计
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掌握江南地区成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
(3)认识经济重心南移对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地图等资料,观察和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2)运用比较法,分析江南地区成为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
(3)运用史料分析法,了解经济重心南移对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兴趣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江南地区成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
(3)经济重心南移对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其原因。
(2)经济重心南移对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影响。
1. 图片展示法:通过展示相关图片和地图,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2. 比较法:引导学生分析江南地区成为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
3. 史料分析法:运用相关史料,让学生了解经济重心南移对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影响。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分析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图片:江南地区的美景、古代农业生产场景等。
(2)引导学生关注图片中的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和方式。
(3)提问:为什么江南地区会成为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重心?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引导学生关注教材中关于江南地区成为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
3. 课堂讲解:(1)讲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分析江南地区成为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
(3)阐述经济重心南移对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影响。
4. 史料分析:(1)展示相关史料,让学生了解经济重心南移对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影响。
(2)引导学生分析史料中的关键信息,加深对经济重心南移影响的理解。
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
经济重心的南移教学目标:1. 了解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2. 掌握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其对我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概括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教学重点:1.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2. 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3. 经济重心南移对我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难点:1.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过程的概括。
2. 经济重心南移对我国古代社会的影响的深入理解。
教学准备:1. 教材《中国古代史》相关章节。
2. PPT课件。
3. 教学素材(图片、地图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了解我国古代经济的分布特点。
2. 提问:同学们认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是否发生过转移?转移到哪里了?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请同学们翻到教材第页,阅读“经济重心的南移”部分。
2. 学生自主学习,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及其影响。
三、课堂讨论(15分钟)1. 教师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解答疑难问题。
2. 讨论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进行分析。
3. 讨论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引导学生关注南移的阶段性和特点。
四、案例分析(10分钟)1. 教师展示相关案例,如江南地区的开发、南宋商业的繁荣等。
2.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及其对当地社会的影响。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及其影响。
2. 学生反思本节课的学习收获,提出疑问。
教学评价:1. 课堂讨论参与度。
2. 案例分析的深度。
3. 学生总结和反思的能力。
六、深入学习(10分钟)1. 请同学们翻到教材第页,阅读“江南地区的开发”部分。
2. 学生自主学习,理解江南地区在经济重心南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七、地图分析(15分钟)1. 教师展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南移的路线和范围。
2. 学生分析地图,概括经济重心南移的特点和趋势。
《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过程。
(2)掌握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和影响。
(3)分析经济重心南移对我国历史发展的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2)运用地图、数据等资料,展示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3)以案例分析法,探讨经济重心南移对当时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的兴趣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独立思考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关注国家经济发展、历史变迁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过程。
(2)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和影响。
2. 教学难点:(1)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分析。
(2)经济重心南移对当时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教学资源。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3. 地图、数据等辅助教学材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经济重心南移的背景。
(2)提出本节课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教学内容的讲解与分析:(1)讲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如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等。
(2)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如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变化。
(3)探讨经济重心南移对当时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3. 案例分析:(1)选取典型的案例,如南宋时期的苏州、杭州等,分析其经济发展特点。
(2)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和影响。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5. 课后作业:(1)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
(2)查阅资料,了解经济重心南移对后世的影响。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度,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掌握江南地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3)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背景。
(2)运用地图、数据等资料,分析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
(3)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讨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兴趣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珍视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江南地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3)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影响。
2. 教学难点:(1)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影响。
(2)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江南地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收集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数据和地图等资料。
(3)准备教学课件和教学道具。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课文,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基本概念。
(2)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内容和心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展示江南地区的美丽风景,引发学生对江南地区的兴趣。
(2)引导学生思考江南地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对江南地区的认识。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教师通过地图、数据等资料,展示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
(3)教师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影响。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影响。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2)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绘制一幅反映经济重心南移的思维导图。
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
经济重心的南移教学目标:1. 了解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 掌握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内容:第一章:引言1. 教学目标:介绍经济重心南移的概念和背景。
2. 教学内容:解释经济重心的定义,回顾我国经济发展历程,提出经济重心南移的现象。
第二章: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1. 教学目标: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2. 教学内容:介绍我国改革开放政策,探讨南方地区的发展优势,如地理位置、人口红利、科技创新等。
第三章: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1. 教学目标: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具体过程。
2. 教学内容:分析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以时间线的形式展示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第四章: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1. 教学目标:探讨经济重心南移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 教学内容:从区域发展、产业结构、人口流动等方面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第五章:案例分析1. 教学目标:通过案例分析,深入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现象。
2. 教学内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南方城市或地区,分析其经济发展特点和优势,探讨其对全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贡献。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概念、原因、过程和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现象。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逻辑分析、团队合作等方面。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检验学生对经济重心南移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第六章:政策因素与经济重心南移1. 教学目标:分析政府政策对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2. 教学内容:探讨政府如何通过区域发展政策、税收优惠、产业扶持等手段,推动经济重心的南移。
第七章:南方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1. 教学目标:了解南方地区如何利用自身优势进行产业转型升级。
《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01
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自唐朝晚期至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及其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从三个方面展开教学内容。
第一,南方农业的发展。
第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
第三,南方商业的繁荣。
“南方商业的繁荣”是本课的重点。
要讲清南方商业繁荣的表现及其影响。
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以及对于我们的启示,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要从自然、经济、政治三方面全面分析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要从正反两方面来理解南方经济发展的影响,从而得出正确的启示。
教学方法当讲究方法的灵活性及实用性。
本课教学以探究式学习法为主,以思维训练为主线,辅以PPT,加强直观教学。
教有法贵在变法,学有法贵在创新。
生本教育,重在主动参与;有自己的空白时间带,有弹性内容选择,师生平等,互相探讨共同发现,实现教学资源的师生共享。
教学过程一、MTV“江南美”营造教学氛围二、复习导入1、回顾上册内容,说出魏晋南北朝以来人口流动的趋向2、这些人口流动有何影响?三、明确学习目标1、了解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
2、概括并思考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
四、解题什么叫经济重心?什么叫南方?五、粗读感悟思考:经济重心的南移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六、精读讨论1、精读讨论一阅读“南方农业的发展”,思考:❖南方农业的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南方农业的发展的表现有哪些?学法指导:标注加线。
原因:❖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北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江南统治者重视发展农业❖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条件优越❖南北方劳动人民辛勤耕耘,共同开发了江南赏析《耕获图》,想一想,农民在从事哪些劳动?表现:农业的发展(1)粮食作物新品种:越南的占城稻产粮区:“苏(州)湖(州)熟,天下足”产量提高:水稻产量居粮食首位(2)经济作物棉花:两广.福建长江流域茶叶:南方大量种植茶树观察分析汉代、宋代手工业分布情况,过渡到下一课题。
2、精读讨论二阅读“南方手工业的兴旺”,思考:南方手工业的兴旺,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1)丝织业、棉纺织业丝织业水平超过北方;棉织业首先在南方兴起并初步发展。
区域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
区域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2. 使学生掌握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其对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唯物史观。
二、教学内容:1. 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2. 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3. 经济重心南移对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1. 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2. 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四、教学难点:1.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分析。
2. 经济重心南移对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背景、原因、过程及其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现象。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经济重心南移对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教案内容依次按照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教学方法编写。
每个章节的教学内容应包括相应的历史背景、原因、过程和影响等方面的知识点。
教案应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便于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教学。
六、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教学资料。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3. 历史地图或图片。
4. 教学卡片或幻灯片。
七、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古代经济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经济重心的变化。
2. 新课导入:讲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如江南地区的开发、南宋的建立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现象。
4.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经济重心南移对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影响。
八、教学反思:1. 学生对经济重心南移的理解程度如何?2. 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3. 如何改进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九、作业布置:1. 让学生绘制一张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示意图。
十、课程拓展:1.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历史书籍或论文,深入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背景和原因。
2.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访问历史遗址、博物馆等,增强学生对经济重心南移的认识。
区域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
区域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区域经济重心南移的概念和背景。
引起学生对区域经济重心南移现象的兴趣和关注。
1.2 教学内容:介绍区域经济重心南移的定义和意义。
分析区域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影响。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思考区域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性。
通过图片和数据展示,直观地展示区域经济重心南移的现象。
第二章:区域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导致区域经济重心南移的各种原因。
2.2 教学内容:分析人口、资源、交通、政策等因素对区域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2.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地区为例,引导学生探讨导致区域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不同地区的经验。
第三章:区域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区域经济重心南移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分析区域经济重心南移对地区经济发展、就业、人口流动等方面的影响。
探讨区域经济重心南移对资源分配、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挑战和机遇。
3.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析区域经济重心南移对自己的家乡或熟悉地区的影响。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出应对策略和建议。
第四章:区域经济重心南移的成功案例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一些成功的区域经济重心南移案例,并从中汲取经验。
4.2 教学内容:分析一些国内外地区在经济重心南移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4.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了解成功案例的经验。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借鉴这些成功经验,为自己的家乡或熟悉地区的发展提出建议。
第五章:应对区域经济重心南移的挑战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应对区域经济重心南移挑战的策略和方法。
5.2 教学内容:分析政府、企业和个人在不同层面上应对区域经济重心南移挑战的策略。
5.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探讨应对区域经济重心南移挑战的策略。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和建议。
经济重心的南移 教案
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教案标题: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目标:1. 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概念和原因;2. 分析南移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3. 探讨南移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教案步骤:1. 导入(5分钟):-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是否听说过“经济重心的南移”;- 引发学生对于经济重心南移的好奇心。
2. 知识讲解(15分钟):- 介绍经济重心南移的概念和原因;- 分析南移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包括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的优化等方面;- 通过图表和数据展示南移的具体表现和趋势。
3. 讨论与思考(20分钟):-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南移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小组展示:各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 整体讨论:引导学生就各组的观点进行讨论,激发思考。
4. 拓展活动(15分钟):- 组织学生进行小研究,调查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了解是否存在南移的现象;- 学生撰写一份简短的报告,总结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并分析可能的原因。
5. 总结与评价(5分钟):- 概括经济重心南移的概念和原因;- 评价南移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总结南移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6. 作业布置(5分钟):-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短文,讨论他们对于经济重心南移的看法,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教学辅助工具:1. PPT演示;2. 图表和数据资料;3. 小组讨论和展示的材料;4. 研究报告的指导要求。
教学评估:1. 讨论与思考环节中,教师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思维的深度;2. 学生撰写的短文,评估其对于经济重心南移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学延伸: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讲座,深入探讨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影响;2.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南移对于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具体影响;3. 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赛,就南移的利与弊展开辩论,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辩论能力。
历史《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设计
历史《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 使学生掌握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史实分析和综合概括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背景。
2. 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3.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4. 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背景、过程、原因和影响。
2. 教学难点: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影响。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具体过程。
3. 利用图表法,直观展示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述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背景:介绍我国古代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稳定的历史背景。
3. 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结合图表,讲解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从北方逐渐南移的过程。
4. 探讨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5. 阐述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分析经济重心南移对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性和影响。
7.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经济重心南移的理解和记忆。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让学生对比经济重心南移前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
2. 联系现实:引导学生思考经济重心南移对当今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巩固学习成果。
3. 知识运用能力:通过课后实践项目,检验学生对经济重心南移知识的运用。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审视教学内容是否全面、深入,是否符合学生认知水平。
2. 反思教学方法:总结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经济重心的南移优秀教案
经济重心的南移二、讲授新课。
(一)南方农业的发展。
指导读书分析、归纳出南方农业发展的四大表现:1.农业技术提高:灌溉技术和耕作技术;2.耕地面积扩大:太湖流域、苏州、湖州;3.农作物品种交流、种植区域扩大;4.和经济作物大量栽培:棉花种植的扩大。
(二)南方手工业的进步。
1.棉纺织业。
了解初始阶段的棉纺织技术,观看《纺车图》一车、二人、双纱。
2.制瓷业。
了解景德镇制瓷业的概貌,并看图说说青白瓷的特点。
(三)商业的繁荣。
1.北宋时在四川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发行了“会子”。
思考:纸币的出现说明了什么?2.南宋临安是南方的政治中心和繁华的商业都市。
引导学生分析临安商业繁荣的原因和表现。
3.两宋时期对外贸易活跃。
指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到著名的对外贸易港口。
经济重心南移。
教师概述从夏商到两宋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
到南宋时期我国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并一直持续到今天。
而今,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更突出,国家制定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方针。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东西部的差距会逐渐缩小。
思考: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阅读教材,概括出农业发展的表现。
阅读教材,了解手工业进步的表现。
阅读教材掌握商业繁荣的表现,并思考提问。
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
三、总结拓展。
复习本课知识。
复习知识。
巩固知识。
高二历史《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教学设计
-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出自己的观点。
-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给予积极评价和指导。
4.加强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精神。
-例如,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经济重心南移对当今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培养学生的现实关注和思考。
5.创设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历史,提高历史素养。
-例如,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方面,加深对经济重心南移的认识。
2.教学内容:
-详细讲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如地理优势、人口迁移、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等。
-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以具体历史事件为例,阐述南移的阶段性特征。
-探讨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变革。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设计: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思辨能力。
2.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设想
1.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通过展示南方地区的历史地图、图片等资料,让学生了解南方地理环境,体会南方经济发展的优势。
-通过这个话题,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主题——经济重心的南移。
2.教学内容:介绍经济重心南移的背景。
-回顾已学的古代历史知识,如江南地区的开发、大运河的开通等,为学习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
-简要介绍南北朝、隋唐、南宋等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情况,引发学生对经济重心南移现象的关注。
经济重心的南移的历史教案
经济重心的南移的历史教案•相关推荐经济重心的南移的历史教案一、明确目标1、了解自唐朝中晚期到五代、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2、概括唐朝中晚期到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
教学重点:南方商业的繁荣。
教学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二、前置自学1、为提高粮食产量,从______引进的优良品种__________ ,很快在江南地区推广。
太湖流域的______、_______,成为重要的粮仓,民间流传着“_______,_________”的谚语。
_______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主要产地在_______。
棉花的种植,由____、______扩展到长江流域。
2、宋时,南方丝织业有了很大的发展; 丝织品“号为冠天下”;朝廷用的丝绸,有很多来自________。
宋时棉织业由发展到东南沿海。
3、是中国瓷器史上的辉煌时代。
浙江______烧制的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感,北宋兴起的_________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
宋时,地区已成为制瓷业重心。
4、宋代最大的商业都市是和。
出现了和。
5、宋朝时,_______、______是世界闻名的大商港。
宋朝的海外贸易,近至和,远达和。
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立______ ,管理对外贸易。
6、前期,地区出现的_________,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宋时,纸币发展成为与铜钱并行的货币,叫。
纸币的产生。
7、从_______ __开始的经济中心南移,到__________最后完成。
三、展示交流四、合作探究1、材料一:材料二:朝迁在故都(东京开封)网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柢。
语曰:“苏湖熟(丰收),天下足。
“(1)上述材料反映了南方经济有哪些发展?(2)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的变化?(3)网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五、达标拓展1、宋朝时,优良品种占城稻是从哪里引进的?( )A、日本 B、越南C、朝鲜D、阿拉伯2、如果你回到了北宋东京,可能会遇到下列哪几种情况?( )①使用交子买东西②吃上太湖流域的'大米③用上景德镇的瓷器④晚上盖棉被睡觉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④D、②③④3、南宋最大的商业都市是( )A、开封 B、广州 C、临安 D、泉州4、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在( )A.北宋的四川地区B.南宋的四川地区C.北宋的汴梁地区D.南宋的临安地区5、北宋兴起的( )后来发展为著名的瓷都: A、杭州 B、苏州 C、景德镇 D、明州6、经济中心南移到何时最后完成( ) A、唐朝中后期 B、北宋 C、南宋 D、元朝7、南宋时期,有一位阿拉伯商人运载一批货物到泉州销售,他抵达泉州后办理有关手续应到A. 蕃市B.市舶司C.蕃学D.蕃坊8、在一次拍卖会上,人们见到了一件珍贵的拍品,专家鉴定它是出自当时浙江范围内的一个名窑,距今近千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两宋的繁荣与元的统一
第2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
一、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1、(原因):至南宋时期,由于北方人口的大量南移,南方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
而同时期的北方,因战乱而人口减少、城镇衰落,农村经济发展缓慢。
2、(表现):农业:①南方农业生产的突飞猛进,得益于水田农具的改进、农业耕作技术的成熟,以及稻麦轮作的推广。
②人口增长的压力促进了耕地的大量开垦,人们因地制宜开辟了圩田、沙田和梯田。
③水田面积迅速增加,水稻已跃居全国粮食作物的首位,太湖流域成为全国的粮仓,时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④此外,南方的棉花、茶叶等经济作物的种植也很有普遍,桑蚕业的中心也由北方移到南方。
商业:宋代的纺织、制瓷和造船等手工业也有较大的发展:①官府在杭州、苏州、成都等地都设有官方的丝织作坊,江浙一带还出现了独立的私人作坊,称为“机户”。
②棉花种植已由海南、闽广传播到江南一带,至南宋末年,海南岛已发展出较为先进的棉纺织工具。
③宋代的制瓷远较前代发达,江西景德镇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产品远销海内外。
④东南沿海城市的造船业也十分发达,造船技术居世界领先地位。
二、商业:商品经济的发展:
两宋时期的社会经济,在唐、五代的基础上,又有较全面的发展。
国内外贸易与城镇商业的活跃,更是超过唐代。
1、城镇商业的活跃:民间商品经济有所发展,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2、北方边境贸易榷场:(概念)宋、辽、西夏、金并立对峙时期,各政权都在边境接界地区设置了互市贸易的市场,称为榷场。
(特点)榷场由政府管理,贸易方式和交易的商品种类都由官府控制。
(内容)宋朝主要输出茶叶、瓷器、丝织品等,从辽、西夏和金输入的主要有马、皮革、药材和盐等。
(作用)虽然榷场的设置出于控制边境贸易以挟制对方的意图,但榷场的互市贸易促进了边境地区的商品交流,是各对立政权、地区间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
3、海上丝绸之路:(原因)①由于西夏的兴起,中原通往西域的中外商路受阻。
②商业的繁荣和经济重心的南移,③促使宋朝政府重视并鼓励海外贸易。
(表现)到南宋时,①从海路前来通商的国家有50多个,②东南沿海出现了许多贸易港口,其中广州、泉州、明州是著名的三大外贸港。
③官府在贸易港口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贸易事务,征收商税;④市舶司所在的港口,还设有专供外国商人居住的“番坊”和用于番货交易的“番市”。
(内容)宋代的海外贸易,输入的商品主要有香料、珍宝、药材等,输出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茶叶等。
由于贸易商品以香料、丝织品和瓷器为大宗,当代中外学者把宋代的海上商路称为“海上丝绸之路”或“香料之路”。
(范围)这条以中国泉州为起点,可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波斯和阿拉伯的海上丝绸之路,(作用)不仅使宋朝政府获得了巨额的财政收入,也给通商各国的文明进程增添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