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谈诗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诗人谈诗》教学案(苏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诗人谈诗》教学案(苏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诗人谈诗》教学案(苏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诗人谈诗》是苏教版九年级必修的一本课文,本书是一本诗歌随笔集,收录了20篇诗人的谈论和思考,涵盖了丰富的诗歌理论和实践。
这本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诗歌的特点和运用技巧,更是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表达能力的重要教材。
本文就针对《诗人谈诗》这一教材,详细阐述教学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诗人谈诗》,达到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1、阅读理解:学生通过阅读和学习,掌握不同的诗歌理论和实践,理解、解读和欣赏不同类型的诗歌,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2、写作实践:通过学习和分析,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表达方式,提高诗歌表达的能力。
3、文化素养:通过学习、欣赏和解读诗歌,提高学生对于文学艺术的兴趣和认识,培养出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诗人谈诗》共分为20个章节,这些章节之间并无先后联系。
因此,教学设计可以根据章节内容,逐层递进开设教学环节。
1、《现代诗论》:和学生一起分析现代诗的特点、写作技法和运用方式,让学生了解现代诗歌的实践和发展过程。
2、《诗的基本形式》:帮助学生了解诗歌的语言形式,从而更好地识别和理解不同类型的诗歌。
3、《写景诗》:分析写景诗的特点和写作手法,让学生对写景诗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4、《抒情诗》:帮助学生理解抒情诗的重点,认识到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5、《哲理诗》:让学生了解哲理诗的构思、表达方式和深层意义,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蕴含的哲学感悟。
6、《古体诗》:让学生了解古体诗的特点和写作技巧,加深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
7、《现代诗歌的深度感悟》:带领学生欣赏、分析和理解现代诗歌中所蕴含的深度感悟,引导学生对于生活和人生的思考。
8、《诗与音乐》:介绍诗歌和音乐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情感和音乐之间的深刻共鸣。
9、《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带领学生了解诗歌中的象征手法,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含义。
初三语文上册《诗人谈诗》的教学设计
初三语文上册《诗人谈诗》的教学设计苏教版初三语文上册《诗人谈诗》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读懂诗歌中的形象及诗人抒发的感情。
2、研读诗评,加深对诗作的理解。
3、学习写作诗歌评论教学重点:1、读懂鲁藜的诗,结合有关背景理解作者的感情。
2、对照曾卓的诗评,能说说作者的.独特感受。
教学难点:根据诗中的描叙,想像并描述画面,从而更好的理解作者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已读过许多诗歌,谁能说说诗歌与其他几种文学体裁有些什么区别?结合学生发言交流再问:欣赏诗歌该从哪些方面入手?二、欣赏诗歌:1、学生齐读全诗,概括全诗内容:诗中写了“我”深夜醒来时所看到的情景。
(曾卓语)2、读诗,首先要理解诗中的形象。
请同学划出诗中写到了哪些形象,再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任意一节)的画面。
学生准备、交流,并组织同学点评。
3、古人云“诗言志”。
这首诗通过写“我”深夜醒来时所看到的情景,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如学生仍理解不到位,投影幻灯片――有关诗句的理解)4、初步理解了诗的形象、诗人的感情,下面,请同学来说说你自己读了这首诗有哪些感受、体会。
(组织学生准备、交流,点评。
)三、研读诗评:1、刚才同学交流了自己读诗的感受,下面我们来看看曾卓的读诗感受。
学生自读诗评,要求:能看出并说说作者着重从哪方面评论这首诗的。
2、进一步研读:作者又是如何阐述这点的(具体见教参——投影出示)3、梳理本文的思路。
四、拓展迁移:????阅读戴望舒的《雨巷》,说说你的阅读感受、体验。
五、学习仿写:阅读鲁藜的短诗《泥土》,学习曾卓的评论形式,写一段评论文字。
附: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就时时有被埋没懂得痛苦;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路。
《诗人谈诗》教学设计方案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7.请对本诗后两句作简要赏析。(2分)
答:本诗最后两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在诗人笔下,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她带去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牵挂之情。诗句想象丰富、意境新颖,令人回味无穷。
教学活动7
七、作业
1、将自己整理的关于读《一个深夜的记忆》的感受或困惑与同桌交流,记录要点。
2、将自己的想法与曾卓的感悟进行比较,找出自己不够深入、不够准确的地方,加以纠正。
3、用学到的方法在原诗旁边加上批注。
附:板书设计
4.拓展延伸对所学知识进行运用训练。
三、知识与技能
1、品析原诗,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认识。能说出作者抒发的感情。
2、能理解诗文蕴含的内涵及意境。
3、对两位诗人的作品有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4、能掌握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及其运用。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阅读欣赏《一个深夜的记忆》感受诗人抒发的感情,并思考一些诗句的内涵。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略了诗的意境之美。
2.感受诗人丰富而细腻敏感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
1.按照初读、品味、感悟的过程,理清原诗的内容,品味内涵及情感。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尽量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
3.品读曾卓的评价,同自己的阅读感受进行对比,互相交流得到自己的感受。
2、联系原诗,说一说曾卓的评论为何会如此深刻透辟?
①抓住要旨,体味意境;
②展开联想,丰富内涵;
③联系时代,深化主题。
3、小结:曾卓,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诗人。他以诗人的身份写下的这篇对鲁蓠的《一个深夜的记忆》的评论,虽然只有五六百字的篇幅,却以其精练明晰的文字,深刻独到的眼光,为我们如何阅读和评论诗歌,学习诗歌评论的一些常识做出了榜样。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5《诗人谈诗》(第2课时)学案(新版)苏教版
十五《诗人谈诗》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能自主赏读说出作者抒发的感情。
2.能理解诗文蕴涵的内涵及意境。
3.对两位诗人的作品有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学习重难点】1.能理解诗文蕴涵的内涵及意境。
2.对两位诗人的作品有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自主学习】1.朗读文本内容,对第一课时相关知识作回顾。
2.下列关于诗歌内容的表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①诗歌是通过形象表达思想感情。
根据诗歌的表达方式来分,诗歌可分为叙事诗、寓言诗。
②诗歌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优秀的诗歌不但具有较高的思想境界,而且具有充沛的感情。
③诗歌具有丰富的想像,通过想像寄托诗人的愿望、理想,表达诗人的感情。
④诗歌,在语言上要求准确、生动,讲究“炼字”“炼句”,要求用简洁的话语表达丰富的内容。
3.判断下列句子所运用的表达方式。
①这首诗写于抗战时期的延安,描写的是诗人在一个深夜醒来时所看到的情景。
()②起伏的山峦,河岸边的山峦的巨大的暗影……大地笼罩在沉静中。
()③我欢喜这首小诗的宁静而又深远的意境,这在一般新诗中是少有的。
()4.预习中你还有哪些疑惑?【课堂探究】朗读曾卓《宁静而深远的意境》与鲁藜《一个深夜的记忆》,深入挖掘文本。
1.《一个深夜的记忆》的作者鲁藜,以自己的独特眼光,从常见事物身上发现了美,你能说出他发现了怎样的美吗?2.《一个深夜的记忆》是从“我”的角度来观察和描写的。
“我”对描写对象的认识、感情有没有变化?有怎样的变化?请你结合作品作一点具体分析。
3.《宁静而深沉的意境》一文中提到李白和鲁藜都对月光产生了错觉,但又有些不同,你能说说不同在哪里吗?4.你能说说评论者曾卓为什么会偏爱鲁藜的《一个深夜的记忆》吗?【达标检测】阅读下面两首小诗,完成相应习题。
【甲】小池【乙】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写出甲诗中表现自然景物之间亲密融洽关系的词语。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5课《诗人谈诗》教案 苏教版
诗人谈诗教学目标:1.能自主赏读说出作者抒发的感情。
2.能理解诗文蕴涵的内涵及意境。
3.对两位诗人的作品有自己的感受和见解教学重难点:1.能理解诗文蕴涵的内涵及意境。
2.对两位诗人的作品有自己的感受和见解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我们曾经学过不少诗,大家多多少少有点体会,请大家谈谈你认为可以从诗的哪些方面去入手理解诗歌?(诗人的生平经历,写作的时代背景,诗歌叙述描写的内容、词语的感情色彩、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等)二、检查预习1. 给加点的字注音。
鲁藜.( ) 门槛.( ) 曙.光( ) 乍.( )然眺.望( ) 旷.野( ) 山峦.(. ) 笼.( )罩弓弦.( )2.了解鲁藜:鲁藜(1914—1999),福建省同安县人。
解放前出版的诗集有《醒来的时候》《锻炼》等还发表过小说、寓言等作品。
三、自主探究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尝试分析诗句的含义,把行与行、节与节之间跳跃的空隙填补起来。
四、自主合作1.请一位同学在理解诗歌含义的基础上朗读诗歌。
2.请同学们用生动的语言,把诗歌中描绘的形象、图景表述出来。
3. 揣摩下列各诗句,说说你对诗句(1)月光流进门槛/ 我以为是阳光的理解。
诗人看到月光,以为是阳光,这是一个“美丽的错误”,写出这种“错觉”,更显示他对光明的殷切期待的心情。
这充分看出诗人内心对光明的追求;看出了诗人对黎明的渴望。
(2)河岸被山影压着” “压”字,给人一种很沉重的感觉,让人喘不过气来。
既写出了现实的黑暗,又表现出诗人盼望黎明不到的压抑心情。
(3)“我感觉到,万物还在沉睡/ 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这两行诗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强烈地盼望黎明以后发现夜还正深(河岸被山影压着/ 有星流过旷野去)以后的失望,但只是失望而不是绝望,这是看清现实以后的一种冷静和成熟,从“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也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执着。
五、自主展示品味语言特点(1)精练:第一节的十八个字里,诗人却蕴藏着多么丰富的内涵。
这就是语言精练所具有的艺术魅力(2)准确:第二节中的“仿佛”,就是把想象合情合理的表现出来了。
《诗人谈诗》教学设计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
《诗人谈诗》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诗人谈诗》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上册)1《诗人谈诗》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历程,理解宋词、元曲的特点和现代诗的特点;2.懂得诗歌创作需要借鉴多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学会欣赏各种类型的诗歌作品;3.提高诗歌阅读的技巧和鉴赏能力,学会运用适当的方法进行诗歌分析和评价。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中国诗歌的发展历程第二章宋词的创作背景与特点第三章元曲的创作背景与特点第四章现代诗的发展与特点三、教学策略结合具体课文,以情境教学的方式展开教学;以图表、逻辑表达和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相关知识;课堂分组进行诗歌创作实践和作品分享,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注重学生的语感训练,加强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节中国诗歌的发展历程1.放映《中国诗歌的发展历程》的PPT,介绍汉武帝、陶渊明、李白、杜甫等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2.学生模仿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写作,探究古代诗歌的特点。
第二节宋词的创作背景和特点1.播放《宋词的创作背景和特点》相关PPT,学生跟读掌握并理解;2.分组讨论宋词《浪淘沙·北岛》中“白雾渡江楼”和“江水流春去”等词语的意象特点和情感表达;3.分组进行词牌走“跳”的歌唱练习,提高语感和韵律感。
第三节元曲的创作背景和特点1.呈现《元曲的创作背景和特点》相关知识图表,学生掌握相关知识;2.学生阅读《西厢记》中的词句,揣摩戏曲的特点;3.课堂表演戏曲《牡丹亭》和唱段《春香传》,加深对元曲的理解和感受。
第四节现代诗的发展和特点1.呈现《现代诗的发展和特点》相关知识图表,学生掌握相关知识;2.学生模仿汪国真的现代诗《爱情小品》,探究现代诗的特点;3.分组进行诗歌创作和作品分享,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五、教学评价1.开设学生自我评价和课堂教师评价,以便学生自我发现问题并改进;2.通过平时作业、课堂演示、期末测验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
《诗人谈诗》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活动3
三、对比阅读,学习方法
1、读曾卓的评论。
①把你认为与作者的见解不同的可以拿来共同鉴赏。
②将自己的见解与作者的评价比较,看看自己与作者相差多少,相同的是哪些,哪些不及作者,哪些自己的理解不够准确,加以纠正。
③说一说他的评论比我们的分析丰富深刻的地方有哪些?
5、读诗要有独特的感觉,就是指不但要能够进入诗的意境,而且还要通过自己的独特感受来产生联想,以进一步丰富诗的内涵。
教学活动6
六、拓展延伸
2010年中考题
(一)诗词赏析。(第7题,共2分)
品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渔家傲 [北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诗人谈诗》教学设计方案
学校石林板桥中学姓名段伟林
课题名称
诗人谈诗
科目
语文
年 级
九年级
教学时间
2课时(90分钟)
学习者分析
对于农村中学的学生来说,语文学习上升到评论一首诗、一篇文章,可谓难度甚大,有的学生两年来基本上是睡着过来的,现有的语文水平让教学举步维艰,因此,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的导也就尤为重要,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有如深入无作用,不如降低难度让学生有所得。1、教会学生学习诗歌的方法:分清类别、咀嚼文字、明辩手法、体味意境。2、教给学生赏析诗歌的方法:①从诗歌的语言入手。②从诗歌的形象入手。③从诗歌的情感入手④从诗歌的艺术特色入手。让学生在以后学习诗歌中不致于见到就怕而无从下手。
2、难点:体味诗“宁静而深沉的意境”,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及其运用。
教学资源
图片、音频、视频、课件、板书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1
2018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5课《诗人谈诗宁静而深沉的意境》教案
《诗人谈诗》教案方案教学目标.了解新诗的特点,理解诗歌中的思想感情。
通过朗读《一个深夜的记忆》,能理解诗文蕴含的内涵及意境,说出作者抒发的感情.。
2.理解《宁静而深沉的意境》的内容,学习作者评论的方法。
3.谈谈自己对这首诗歌的独特感受和见解,学会欣赏新诗。
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诗歌评论,在理解前首先要研读《一个深夜的记忆》这首诗。
如何在诗歌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理解这首诗的意境,这是教学本文的重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尝试通过朗诵,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用形象的语言引导学生去体会诗歌的意境。
引导学生学会在赏析中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展开联想和想象,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
品味诗歌中体现的诗意,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
教学设想教案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阶段研读鲁藜的《宁静而深沉的意境》,第二阶段对评论进行讨论,循序渐进,便于学生理解记忆.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诗歌讲析.简介作者鲁藜(1914-1999)原名徐图地,笔名流痕、怒隶、鲁加、许怀榕等。
他的诗富于哲理,诗风纯真清丽,是我国“七月诗派”的卓越代表。
因所谓“胡风反革命案”而蒙难二十多年,平反后,历任天津市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
从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诗集《醒来的时候》、《儿时的歌》《鹅毛集》《鲁藜诗选》等。
2.解题:这是一首现代诗,诗歌诗人通过对月光产生的错觉描写,表达了诗人内心对黎明的渴望,对光明的殷切期待(写此诗是中国还处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艰苦阶段)。
3.学生反复朗诵原诗,把自己对诗的理解在书上标注一下。
4.分析诗歌结构:第一节:盼望长夜结束新课标第一网第二节:渴望黎明到来第三节:回到现实中来5.赏析第一节诗的第一节只有三行,十八个字,第一句是客观叙述,“月光流进门槛”,一个“流”字,富有动感,使得一幅静止的画面变得生动有趣了。
第二句“我以为是阳光”是一种错觉,这里的阳光一语双关,既指现实中的阳光,又表示诗人内心对光明的追求。
《诗人谈诗》教案2
2、先不看作者的评价,把自己对诗的感受、体会、心得甚至困惑,用随文 批注式写在书旁。 3、小组交流。 ①同学之间把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换,互相评价。 ②把你们组的集体智慧展示给同学们。 4、有没有那位同学的意见在小组内未得到认同,但现在心里仍然有些不服 气的?可以将你的观点说给大家听一听吗? 更多精彩推荐:初中>初三>语文>初三语文教案
曾卓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诗人。他以诗人的身份写下的这篇对鲁藜的诗 《一个深夜的记忆》的评论,虽然只有五六百字的篇幅,却以其简练明晰的 文字,严谨的结构,深刻独到的眼光,为我们如何阅读和评论诗歌,学习诗 歌评论的一些常识做出了榜样。 领略了诗的意境之美,今后在赏析的过程中就可以与作者近距离接触,走 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也许是宁静深沉的、也许是冷清肃杀的、也许是喧闹盎 然的,我们要通过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优美意境。感受诗人丰富而 细腻敏感的内心世界。 教学目标: 1、阅读《百合花》,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作品主题。 2、就《百合花》细节描写的成功运用谈谈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感受。 3、知道小说阅读的一般常识,培养解题技能。 教学重点: 1、阅读《百合花》,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作品主题。 2、阅读茅盾的评论文章,感悟作者的评论观点。
《诗人谈诗》教案 2
教学目标: 1、能自主赏读说出作者抒发的感情。 2、能理解诗文蕴涵的内涵及意境。 3、对两位诗人的作品有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阅读欣赏《一个深夜的记忆》感受诗人抒发的感情,并思考一些诗句的 内涵。 2、体味诗宁静而深沉的意境”。 教学时间: 二教时 主备人:姜殿乔 复备人:陈万华 任教班级:九(9、12细节描写的成功运用谈谈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感受。
教学时间:2 课时
苏教版九上《诗人谈诗》教学设计
十五诗人谈诗宁静而深远的意境曾卓主备:灵宝市第二初级中学九年级语文何金柱验收人:冀宁波预习提示:1、查相关资料,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2、了解作家作品及写此诗的相关背景。
3、自主阅读《一个深夜的记忆》《宁静而深沉的意境》小组讨论交流对诗文的理解及诗歌的意境的理解。
教学目标:1、品析原诗,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认识。
2、理解评论,学习如何表达自己阅读诗歌的感受。
教学重点与难点:1、阅读欣赏《一个深夜的记忆》感受诗人抒发的感情,并思考一些诗句的内涵。
2、体味诗“宁静而深沉的意境”。
教学时数:一教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趣引思诗歌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样式,古往今来,为广大人民所喜爱。
在同学们的记忆积累中,你最喜欢的一首诗是什么?能背诵出来并简要地谈一下理由吗?同学们所谈的这些,都是我们赏析诗歌的角度。
当然,我们还可以从自己的阅读感受出发,从更多角度深入赏析诗歌。
今天,我们就先共同赏析一首现代诗歌——现代作家鲁藜的《一个深夜的记忆》。
二、反复诵读,自我赏析(学生自学,小组交流10分钟)1、反复诵读诗歌。
2、先不看作者的评价,把自己对诗的感受、体会、心得甚至困惑,用随文批注式写在书旁。
教师巡回指导。
3、小组交流。
①同学之间把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换,互相评价。
②把你们组的集体智慧展示给同学们。
4、小结:对同学的评价做出点评归纳总结。
(教师总结3分钟)【明确】诗只有三个小节,十行81个字,但展示的意境却很丰厚,蕴涵的意蕴却很深刻。
第一节,通过对月光的误解写盼望长夜的结束。
第二节,通过由风声引起的联想表达对黎明的渴望。
第三节,写又回到“万物还在沉睡”的现实的夜中。
三、对比阅读,学习方法1、读曾卓的评论。
(小组合作10分钟)①把你认为与作者的见解不同的可以拿来共同鉴赏。
②将自己的见解与作者的评价比较,看看自己与作者相差多少,相同的是哪些,哪些不及作者,哪些自己的理解不够准确,加以纠正。
③说一说他的评论比我们的分析丰富深刻的地方有哪些?2、联系原诗,说一说曾卓的评论为何会如此深刻透辟?(教师引导帮助)【明确】全文六段,开头一段表达自己对这首诗的“偏爱”,表现了眼光、感受和理解的独特;中间四段则都是对诗歌的意境进行阐发,对诗人内在的情感世界进行探索,合理的想像和分析,为最后结论的得出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一段表达了对这首诗的总体评价,“宁静而深沉”的概括,简练而准确。
《诗人谈诗》教学设计
《诗人谈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通过阅读诗歌,品味诗歌中体现的诗意,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
2.学会在赏析中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展开联想和想象,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阅读欣赏《一个深夜的记忆》感受诗人抒发的感情,并思考一些诗句的内涵。
2. 体味诗宁静而深沉的意境”
教学过程:
1.导入:我们班有位同学曾经在她的作文当中采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出示幻灯片,并且由作者来朗诵这首诗)大家对这种文体已经不陌生了,你们知道这种诗与其它文体最大的区别是什幺吗?欣赏这类文体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语言风格、结构布局、情与景的交融)如何来评价一首诗的优与劣?(字词、写景、抒情、状物、意境)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着名诗人鲁藜的世界,去品味,去领会,他为我们创造的宁静而深沉的意境。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15《诗人谈诗》教案2
《诗人谈诗》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新诗的特点,理解诗歌中的思想感情。
通过朗读《一个深夜的记忆》,能理解诗文蕴含的内涵及意境,说出作者抒发的感情.。
2.理解《宁静而深沉的意境》的内容,学习作者评论的方法。
3.品读文章,谈谈自己对这首诗歌的独特感受和见解。
学会欣赏新诗。
【教学重难点】如何在诗歌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
这是教学本文的重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尝试通过朗诵,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用形象的语言引导学生去体会诗歌的意境。
引导学生学会在赏析中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展开联想和想象,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
品味诗歌中体现的诗意,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二、诗歌讲析1.教师感情地范读《一个深夜的记忆》。
学生听读,注意诗歌节奏,感受诗人抒发的感情。
2.学生反复朗诵原诗,把自己对诗的理解在书上标注一下。
3.体味诗“宁静而深沉的意境”。
(1)读完这首诗,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些句子?为什么?(2)“月光流进门槛/我以为是阳光/开门,还是深夜。
”第一节诗写月光引发的错觉,你觉得哪个词语用得好?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诗的第一节只有三行,十八个字。
第一句是客观叙述,“月光流进门槛”,一个“流”字,是诗人的主观感受。
用了这个“流”字,使月光照在大地上的一幅静的画面变得生动有趣了。
诗的第二句,“我以为是阳光”,这可能是诗人在瞬间产生的错觉,这种错觉,更显示作者对光明殷切期待的心情。
诗的第三句,“开门,还是深夜”,这是对错觉的纠正,但又是颇含深意的(因为诗人写此诗时还在抗日战争的艰苦阶段),这句话是在另一层次上对现实的真实感受。
(3)第三节诗写月光下眺望所见景物,你能用准确优美的语言描述出其中的意境吗?试试看。
河岸被山影压着有星流过旷野去我感觉到,万物还在沉睡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明确:诗人独自面对大地,感到自己是最初醒来的人。
这里用了“感觉到”这个词,就使这句诗有了更深一层的含意:诗人是对于时代最敏感的人,是盼望黎明最迫切的人,这里的诗人不是指他自己,至少不仅是指他自己。
2020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5课《诗人谈诗》教案 (新版)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诗人谈诗》教案
(新版)苏教版
教材分析:
《诗人谈诗》,就是诗人曾卓谈鲁藜的《一个深夜的记忆》。
作者是从“宁静而深远的意境”这一角度来谈,表达了他的独特的体会和见解。
学情分析:
“诗”这样一个字眼,对于初中生来说不陌生,他们是背着“鹅、鹅、鹅”渐渐长大的,是唱着“谁知盘中餐”慢慢懂事的。
但新诗,他们学得不多,就初一时学过《冰心诗二首》、《现代诗四首》,相对来说都是比较简单的。
而《一个深夜的记忆》是必须要结合时代背景去深入体会,才能理解的。
同时,曾卓谈的“意境”问题,对于初中生也是很难理解的。
所以前一节课每个同学必须做好对诗本身的理解。
通过本课的学习,理解曾卓独到的感受,掌握他独特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理解诗人抒发的情感。
2.品味作者评论,学习方法。
3.尝试新诗欣赏。
教学重点:
1.学习并背诵这首诗歌,并能谈自己读诗时的感受。
2.理解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诗歌评论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1.分析诗歌中诗句的内涵,体会诗歌的意境。
2.学习作者怎样欣赏和评论诗歌。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自学:
1.熟读课文,感受文章的魅力。
九年级语文上册 15《诗人谈诗》教案 苏教版
15诗人谈诗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把握意象,深入体味诗歌意境。
2.分析诗人丰富而细腻敏感的内心世界。
(重点)3.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认识。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古国,积淀出浩如烟海的文化硕果,散发着巨大的艺术魅力,不仅有同学们熟知的古诗词,现代诗歌也是其中的奇葩。
今天,我们就先共同赏析一首现代诗歌——现代作家鲁藜的《一个深夜的记忆》。
二、自主预习1.走进作者鲁藜(1914—1999),福建省同安县人。
三岁随家到越南侨居,1932年回国,同年参加革命,开始写诗。
1938年去延安。
解放前出版的诗集有《醒来的时候》《锻炼》等,解放后出版的诗集有《红旗手》《星之歌》《时间之歌》《鹅毛集》《天青集》等,还发表过小说、寓言等作品。
为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
2.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的字音。
曾卓(zhuó)鲁藜(lí) 门槛(kǎn)曙光(shǔ) 乍(zhà)然眺望(tiào)旷野(kuàng) 山峦(luán) 笼罩(1ǒng)3.理解词义。
乍然:忽然;突然。
山峦:连绵的山。
笼罩: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
眺望:从高处望远处看。
曙光:比喻已经在望的美好前景。
洗礼:比喻重大斗争的锻炼和考验。
意境:文学艺术作品。
4.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这首诗是从“我”的角度来观察和描写的,其中写了“深夜”哪些特定的景物?“我”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变化过程?从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写深夜特定的景物有:月光、晚风、河岸、山影、流星、旷野。
“我”的认识变化过程:由月光引发错觉——听见了黎明的音响——月光下眺望所见的景物——觉得“我是最初醒来的人”。
诗人借这种变化过程,表达人们对光明的渴望和赢得光明的乐观情怀。
三、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1.从诗的内容来看,全诗可分几节?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明确:第一节:盼望长夜结束。
第二节:渴望黎明到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课堂小结(1分钟)
五、课堂练习(11分钟)
1、判断下列句子所运用的表达方式。
①这首诗写于抗战时期的延安,描写的是诗人在一个深夜醒来时所看到的情景。()
②起伏的山峦,河岸边的山峦的巨大的暗影……大地笼罩在沉静中。( )
③我欢喜这首小诗的宁静而又深远的意境,这在一般新诗中是少有的。( )
重难点
重点:课文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情感。
难点:对两位诗人的作品有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一.检查导入,揭示教学目标(3分钟)
1、赏析《宁静而深沉的意境》的写法特色,学习作者把自己阅读诗歌的感受清晰表达的方法。
2、掌握鉴赏现代诗歌的基本法。
3、学习写简单的评论。
二.学生自学.(10分钟)
2、文章开篇有何特点?第二自然段交代了那些内容?诗人为何将深夜当作黎明?
表达自己对这首诗的“偏爱”,表现了眼光、感受和理解的独特。
阐释诗作内容的表现背景。
因“错觉”而产生的联想。把月光误认为是曙光的来临。
3、了解诗歌意象、意境的含义。
意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
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事物或画面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意”是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事物或画面。
4、理解评论的结构,归纳各部分的大意。
1段:表达自己对这首诗的“偏爱”,表现了眼光、感受和理解的独特;
2-5段:对诗歌的意境进行阐发,对诗人内在的情感世界进行探索,合理的想像和分析,为最后结论的得出打下坚实的基础;
1、了解作者作品。
2、文章开篇有何特点?第二自然段交代了那些内容?诗人为何将深夜当作黎明?
3、了解诗歌意象、意境的含义。
4、理解评论的结构,归纳各部分的大意。
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20分钟)
1、了解作者作品。
曾卓(1922-2002),原名曾庆冠,当代诗人,其诗富于感情,有较深的内涵,诗风朴实、醇厚,虽然长期遭受不公正待遇,但热情却未因生活的艰辛而退却。出版的诗集有《门》《悬崖边的树》、《老水手的歌》。
固镇三中集体备课专用稿纸
主备人:李强
时间
2013、10、20
地点
初三办
召集人
李强
课题《诗人谈诗》源自课时2课时(总第课时)
科任教师
授课时间
教学
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本诗深刻的主题,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能力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想象、描绘、体会诗歌《一个深夜的记忆》蕴涵的意境。尝试写评论。
情感目标:在体悟诗歌意境的基础上分析诗人丰富而细腻敏感的内心世界。
讨论补充
记录
讨论补充
记录
板书
设计
宁静——月光沉睡动中有静
意境
深沉——深夜压静中有动
教学反思
2、下面诗句中托物咏怀,表明作者坚守节操、至死不变的一项是()
①.我从东方来/从汹涌着波涛的海上来/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艾青《黎明的通知》)②.我们都在下面,你在高空飘扬,/风是你的身体,你和太阳同行,/常想飞出物外,却为地面拉紧。(穆旦《旗》③.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④.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