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农教学实践微生物结题报告
微生物教学实践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结构、功能、分类、分布、生态及与人类的关系的科学。
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微生物学在食品、医药、环保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学生的微生物学实践能力,我们开展了一次微生物教学实践活动。
本文将详细阐述此次实践活动的背景、过程、结果及心得体会。
二、实践背景近年来,我国微生物学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学生在实践环节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方面,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脱节,导致学生实践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实验教学内容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开展了此次微生物教学实践活动。
三、实践过程1. 实践准备(1)制定实践计划:根据教学大纲,我们制定了详细的实践计划,包括实验项目、实验时间、实验步骤等。
(2)准备实验材料:我们准备了实验所需的试剂、仪器、设备等,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3)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6-8人,每组配备一名指导老师。
2. 实践内容(1)微生物分离与纯化:通过平板划线法、稀释涂布平板法等方法,从土壤、水体、食品等样品中分离纯化微生物。
(2)微生物形态观察: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形态、大小、颜色等特征。
(3)微生物生理生化实验:通过测定微生物的生长曲线、发酵实验、溶氧实验等,了解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和代谢特点。
(4)微生物鉴定: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实验、分子生物学方法等,对分离纯化的微生物进行鉴定。
3. 实践过程(1)实验指导:指导老师详细讲解实验原理、步骤和注意事项,确保学生掌握实验技能。
(2)学生操作:学生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
(3)实验报告:实验结束后,学生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结果。
四、实践结果1. 学生实践能力得到提高:通过本次实践活动,学生掌握了微生物分离、纯化、观察、鉴定等基本技能,提高了实践操作能力。
2. 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实践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教学效果得到提升:实践活动中,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提高了教学效果。
微生物学教学实习报告
微生物学教学实习报告一、实习背景与目的作为一名微生物学专业的学生,为了提高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我参加了为期一个学期的微生物学教学实习。
本次实习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微生物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实验操作技能,提高科学研究能力,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习内容与过程实习内容包括微生物实验室的基本操作、微生物分离与纯化、微生物鉴定、微生物生理生化实验等。
在实习过程中,我严格遵循实验室规程和操作要求,认真完成每一个实验步骤。
1. 微生物实验室的基本操作在实习初期,我学习了微生物实验室的基本操作,包括无菌操作、微生物的接种、培养基的配置、灭菌方法等。
通过实践操作,我熟练掌握了实验室基本技能,为后续实验打下了基础。
2. 微生物分离与纯化在此基础上,我进行了微生物分离与纯化实验。
通过采集不同环境样本,利用选择性培养基分离得到纯化的微生物菌株。
实验过程中,我学会了使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形态,运用PCR技术进行基因扩增与检测,进一步明确了微生物的分类地位。
3. 微生物鉴定在分离纯化实验的基础上,我进行了微生物鉴定实验。
通过观察菌落特征、测定生理生化指标,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分离得到的微生物进行了鉴定。
实验结果与预期相符,证实了我对微生物分类鉴定的掌握程度。
4. 微生物生理生化实验此外,我还参与了微生物生理生化实验,了解了微生物的代谢途径、生长条件等。
通过实验,我深入了解了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为后续的微生物应用研究奠定了基础。
三、实习收获与反思通过本次实习,我收获颇丰。
首先,在实践操作中,我提高了自己的实验技能,掌握了微生物实验室的基本操作规程。
其次,我对微生物学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将理论应用于实际问题。
最后,我在团队合作中锻炼了自己的沟通能力,学会了与他人共同解决问题。
然而,在实习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一些不足。
例如,在实验操作中,我发现自己在细节处理上仍有疏漏,需要更加细心严谨。
微生物的实训报告反思总结
一、前言微生物学是一门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态、遗传、变异和进化的科学。
在生物科学领域中,微生物学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为了加深对微生物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验操作技能,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微生物实训。
通过这段时间的实训,我对微生物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以下是我对实训过程的反思和总结。
二、实训过程回顾1. 实训内容本次实训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菌落总数测定:通过学习菌落形成单位(CFU)的概念,掌握菌落总数的测定方法。
(2)霉菌和酵母的检查与计数:了解霉菌和酵母的形态特征,掌握其检查与计数方法。
(3)乳酸菌的检验:学习乳酸菌的分离纯化方法,了解乳酸菌的生理特性。
(4)微生物药敏试验:学习药敏试验原理,掌握药敏试验操作方法。
(5)探讨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分析不同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探究微生物生长的最适条件。
2. 实训方法(1)菌落总数测定:采用平板计数法,通过制备培养基、接种、培养、计数等步骤,测定样品中菌落的数量。
(2)霉菌和酵母的检查与计数:采用显微镜观察、计数板计数等方法,对霉菌和酵母进行检测。
(3)乳酸菌的检验:采用平板划线法、显微镜观察等方法,对乳酸菌进行分离纯化。
(4)微生物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将纸片浸入含有抗生素的溶液中,与菌液接触,观察抑菌圈的大小,判断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5)探讨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通过改变培养基的成分、温度、pH值等环境因素,观察微生物的生长情况,分析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三、实训反思1. 实验操作技能在实训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实验操作技能的重要性。
例如,在菌落总数测定实验中,正确掌握接种、培养、计数等步骤是保证实验结果准确的关键。
通过本次实训,我熟练掌握了各种实验操作技能,为今后的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础。
2. 实验设计能力在自主设计性实验中,我学会了如何根据实验目的设计实验方案。
在设计实验过程中,我充分考虑了实验的可行性、准确性等因素,力求使实验结果具有科学性。
微生物实习报告
微生物实习报告本次微生物实习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实验操作和报告撰写。
实验操作部分包括细菌的培养、纯化、鉴定、药敏试验等;而报告撰写部分则是对实验结果的整理、分析和总结。
以下是本人对本次微生物实习的报告撰写部分的总结。
一、实验目的和内容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不同细菌菌种的培养与鉴定,学习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环境和工业领域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并掌握细菌在人类医学、食品卫生、环境卫生等方面的检测方法和应用技术。
本次实验的内容主要包括:细菌的培养和分离、细菌的药敏试验、细菌的鉴定和特性分析。
二、实验操作和结果1.细菌的培养和分离我们以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四种常见细菌为实验样本。
首先,我们拿到细菌菌液,进行接种和培养。
接种方法是通过接种环在琼脂平板上进行涂布,由于接种环接触到的是有机物,所以需要高温高压灭菌,避免带入其他菌种。
接着进入培养箱内进行培养。
在培养箱内我们调节了培养温度、培养时间、光照强度、细菌营养等等条件,将每个菌种进行生长培养。
生长时间根据不同的菌种有所不同,肠杆菌需要1-2天,而枯草芽孢杆菌则需要5-6天生长才能够进行观察。
最后,我们将培养好的菌种进行分离。
分离涂板是通过不同的脱培养方法将板上的细菌分群,来获取不同菌落形态、色素沉淀和其他的特性。
分离后,肉眼下可以看到不同菌种形态、大小、色泽的差异,并从中获得多种不同的单菌株。
2.细菌的药敏试验对于一些人类疾病的治疗,我们使用的是抗生素,抗生素的药敏试验就是通过不同种类的抗生素来测试细菌的抗药性,来选择对细菌具有较好杀菌作用的抗生素。
具体的实验操作是,在琼脂培养基上涂布细菌菌液,然后在其表面筛选几种指定抗生素,形成抗生素浓度的梯度,观察菌落生长情况,判断细菌对各种抗生素的耐受力和敏感性。
3.细菌的鉴定和特性分析为了确定细菌种类,我们需要进行鉴定。
鉴定细菌的方法多种多样,有通过微观形态、生理特性、生化反应、分子生物学等多种方式来区分细菌。
最新微生物实训总结报告(1)
微生物实训总结报告1.项目意义学习并且掌握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技术(包括食品卫生菌落总数、食品生产环境菌落总数、食品卫生大肠菌群);学会样品的采集、处理、检验与报告(包括菌落总数的计算和单位、大肠菌群的计算和单位);熟练操作重温显微镜的使用和革兰氏染色。
2.项目的实施方案的具体落实过程周一:探讨方案,分析具体实施细节(取样方案、检验标准、流程图、物品清单),准备第二天要用的实验器材,配制培养基。
周二:去速派餐饮进行工器具和取手、原料的取样(两位同学),准备第三天要用的器材(两位同学),跟取回样品的同学一起进行接种培养。
周三:空气中杂菌、半成品、成品的样(两位同学),回来后四人接种培养,同时记录第二天的大肠菌群培养结果和菌落总数的检测结果并计算。
周四:记录第三天的菌落总数的检测结果,并对培养的细菌进行革兰氏染色,显微镜观察,画出细菌形态,同时记录第三天大肠菌群的培养结果,完成报告。
取样方案:工器具工作台和手原料、半成品和成品镊子(消过毒)→各取25g土豆/鸡肉→放入无菌均质袋中→放入225ml生理盐水中空气中杂菌100mlPCA →湿热灭菌(121℃15min)→分别倒入5个平皿(干热灭菌165℃2h)→放入洁净区的四个角落和中间区域流程图:原料、半成品、成品:2.3.1工器具1ml 1ml 1ml 1ml 1ml 物品清单:湿热灭菌:PCA 150ml×6、100ml×1生理盐水锥形瓶50ml×2、225ml×3生理盐水试管9ml×23双料LST试管10ml×12、单料LST试管9ml×33BGLB10ml×18剪刀×2、棉签×15、镊子×3干热灭菌:无菌均质袋×3、洗耳球、打火机、酒精灯、酒精棉试管架、显微镜、接种环、载玻片、革兰氏染色试剂、记号笔、电子天平、量筒、烧杯、吸量管、擦镜纸平板×35吸量管×293.检测报告3.1空气中杂菌的测定3.2工器具3.3原料、半成品、成品、手3.3.1菌落总数3 73.3.2大肠菌群3.4镜检镜检结论:都呈紫色,显阳性4.结果分析4.1细菌污染的来源1.原料本身带来的2.实验器具或者手未清晰干净。
微生物综合实训报告总结
一、引言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态、遗传、变异等方面的科学。
为了加深对微生物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际操作技能,我们参加了微生物综合实训。
本次实训历时一个月,通过实验室的实践教学,我们对微生物的基本知识、实验技能以及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应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以下是对本次实训的总结。
二、实训目的与内容1. 目的(1)加深对微生物学理论知识的理解;(2)提高实际操作技能,培养严谨的实验态度;(3)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应用。
2. 内容(1)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及生理;(2)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及鉴定;(3)微生物的发酵与应用;(4)微生物在环境保护、食品加工、医药卫生等领域的应用。
三、实训过程1. 实验准备(1)熟悉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了解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2)掌握实验原理,明确实验目的;(3)预习实验内容,准备好实验所需的试剂、仪器等。
2. 实验操作(1)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通过平板划线法、稀释涂布平板法等方法分离纯化微生物;(2)微生物的鉴定:采用形态学观察、生化试验等方法对分离得到的微生物进行鉴定;(3)微生物的发酵与应用:学习微生物发酵的基本原理,掌握发酵工艺的操作要点;(4)微生物在环境保护、食品加工、医药卫生等领域的应用:了解微生物在相关领域的应用实例。
3. 实验报告撰写(1)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2)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实验经验;(3)撰写实验报告,内容应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操作步骤、结果与讨论等。
四、实训收获与体会1. 收获(1)加深了对微生物学理论知识的理解;(2)提高了实际操作技能,培养了严谨的实验态度;(3)了解了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应用。
2. 体会(1)实验过程中,严谨的态度和熟练的操作技能至关重要;(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助于提高实验效果;(3)团队协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培养了良好的团队精神。
五、实训不足与改进1. 不足(1)实验过程中,部分同学对实验原理掌握不够透彻,导致实验操作出现偏差;(2)实验过程中,部分同学实验态度不够严谨,影响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3)实验报告撰写不够规范,存在格式不统一、内容不完整等问题。
微生物实习报告总结通用
微生物实习报告总结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有幸参与了微生物实验室的实习工作。
通过这次实习,我不仅加深了对微生物学理论的理解,还掌握了实验室操作的技能,积累了实践经验。
以下是我在实习期间的学习成果和体会。
首先,我了解到微生物实验室的基本设备和操作流程。
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习了显微镜的使用、细菌培养、菌落鉴定、生理生化实验等基本操作。
同时,我还熟悉了实验室的安全规范和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
这些知识和技能为我今后的微生物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我参与了微生物分离和鉴定的实践。
在实验室中,我学会了使用不同的分离技术,如平板划线法、液体稀释法等,从不同环境中分离出微生物。
并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分离出的微生物进行鉴定。
这些实践经历让我对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别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此外,我还参与了微生物培养基的配制和优化。
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习了培养基的成分、配制方法和质量控制。
通过实践,我了解到培养基的配制需要精确的计量和搅拌均匀,以确保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同时,我还学会了根据微生物的生长特性进行培养基的优化,以提高微生物的产量和活性。
在实习期间,我还参加了实验室的讨论和学术交流活动。
通过与导师和同学们的讨论,我了解了微生物学领域的前沿动态和研究成果。
这些学术交流活动拓宽了我的视野,激发了我对微生物学的兴趣和热情。
总结起来,这次微生物实习让我收获颇丰。
我不仅掌握了实验室操作的基本技能,还对微生物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实践,我认识到微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性和挑战性。
我将把在实习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微生物学家。
同时,我也感谢实验室的导师和同学们对我的指导和帮助,他们的支持让我在实习过程中不断成长和进步。
微生物教学实践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引言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态、遗传、进化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为了提高学生对微生物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本学期我担任了微生物学教学任务。
以下是我对本次教学实践的总结报告。
二、教学背景与目标1. 教学背景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微生物学在食品、医药、环保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为了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本次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
2. 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形态、结构、生理等基础知识;(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等基本技能;(3)提高学生运用微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激发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本次教学主要包括微生物的分类、形态、结构、生理、遗传、生态以及应用等内容。
2. 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采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结合实例讲解微生物学基础知识;(2)实验教学:设计实验项目,让学生亲自操作,培养其实验技能;(3)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微生物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4)讨论交流: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实践过程1. 课前准备(1)查阅相关资料,编写教案;(2)制作多媒体课件、实验指导书等教学资料;(3)准备实验设备和试剂。
2. 课堂教学(1)理论教学:按照教案进行讲解,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实验教学: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确保实验安全;(3)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微生物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4)讨论交流: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课后辅导(1)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2)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3)组织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
五、教学效果评价1. 学生评价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表现等方式,学生对本次教学实践的评价较高。
微生物实验工作总结5篇
微生物实验工作总结5篇篇1一、引言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参与了多项微生物实验项目,这些项目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医学、农业和环境保护等。
通过这些实验,我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还对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本文将对我参与的微生物实验项目进行总结,并阐述我的工作心得和收获。
二、实验项目概述1. 医学领域:我参与了一项关于病原微生物的研究项目,旨在探索某种新型病毒的基因组结构及其致病机制。
通过基因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我们成功揭示了该病毒的遗传特征,为后续的疫苗研发提供了重要依据。
2. 农业领域:我还参与了一项关于植物病害的研究项目,通过分离和鉴定植物病原菌,我们筛选出了一批具有较强致病力的菌株,并对其致病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为农业生产中的病害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3. 环境保护领域:此外,我还参与了一项关于环境微生物的研究项目,通过富集和分离环境中的微生物,我们筛选出了一批能够高效降解有机污染物的菌株,并对其降解机制进行了研究,为环境保护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三、工作心得与收获1. 实验技能的提升:通过参与这些微生物实验项目,我不仅掌握了多种实验技能,如微生物培养、分离、鉴定和基因测序等,还熟悉了相关实验仪器的操作和维护。
这些技能的提升为我的后续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对微生物的深入理解:通过实验和研究,我对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微生物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如医学、农业和环境保护等。
同时,我也意识到了微生物的潜在风险和挑战,如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和污染等。
因此,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会更加注重微生物的安全管理和风险控制。
3. 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微生物实验项目通常需要多人协作完成,这锻炼了我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在与团队成员的交流中,我学会了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并善于将自己的想法与团队目标相结合。
这种团队合作的精神不仅提高了实验效率和质量,还增强了我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凝聚力。
微生物实训报告自我总结
一、前言微生物实训是我大学期间的一门重要课程,通过这次实训,我对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实验技术和实际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以下是我对这次实训的自我总结,旨在回顾和总结实训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以便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二、实训目的与意义微生物实训的目的是通过实验操作,加深对微生物学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微生物实验技术,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同时,通过实训,培养我们的科学思维、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三、实训内容与过程1. 实训内容本次实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微生物的基本形态观察: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菌、放线菌、酵母菌等微生物的形态结构。
(2)微生物的培养与分离:学习微生物培养基的制备、微生物接种方法、微生物纯化技术等。
(3)微生物的鉴定:掌握微生物的鉴定方法,如形态特征、生化反应、分子生物学方法等。
(4)微生物的生理与代谢:研究微生物的生长曲线、代谢产物、酶活性等。
(5)微生物的应用:了解微生物在食品、医药、环保等领域的应用。
2. 实训过程在实训过程中,我们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认真阅读实验指导书,了解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2)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做好实验记录。
(3)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找出实验中的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
(4)完成实验报告,总结实验过程、结果和心得体会。
四、实训收获与体会1. 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通过本次实训,我对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掌握了微生物实验技术。
在实验过程中,我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
2. 培养了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在实训过程中,我们遇到各种实验问题,需要运用科学思维去分析、解决。
这使我认识到,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对于解决问题至关重要。
3. 增强了团队合作精神在实训过程中,我们小组共同完成实验任务,相互协作、相互支持。
这使我认识到,团队合作精神在实验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微生物实训总结
微生物实训总结微生物实训总结微生物实训是本学期的一门实践性强且非常有趣的课程,通过实验室的实际操作,我们深入了解了微生物的基本知识、培养方法和鉴定技术,并在实验中获得了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
这学期的实验内容主要包括微生物培养基的制备、实验室的常用设备和技术的使用、微生物的分离培养、鉴定和保存等。
实验一开始,我们学习了微生物培养基的配制方法和基本成分,了解了不同菌株对营养物质的需求差异,并在老师的指导下亲手制备了常用的肉汤培养基、琼脂平板等。
通过实践,我们掌握了制备培养基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学习了实验室的常用设备和技术,如无菌操作技术、菌种的传代培养和染色等。
无菌操作是微生物实验的基本要求,我们通过灭菌操作,有效避免了外界细菌的污染,保证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菌种的传代培养是保证菌株的保存和繁殖的重要环节,我们学习了液体传代、平板传代和冷冻保存的方法,并在实验中顺利完成了菌株的转移培养。
染色技术在微生物鉴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们学习了革兰氏染色、抗酸染色和荧光染色等不同的染色方法,并通过观察菌落颜色和结构的变化来判断细菌的形态和属性。
微生物的分离和鉴定是本学期实验的重点内容,我们学习了丝状真菌、酵母菌和细菌的分离方法,并通过菌落形态、生理生化试验和微生物试纸等多种手段对菌株进行了鉴定。
在鉴定过程中,我们需要仔细观察菌落的外观和形态、菌液的颜色和气味,并结合生理生化试验的结果来确定菌株的种属和属性。
通过这些实验,我们增强了对微生物鉴定的理解,并培养了细致观察和严谨分析的能力。
实验中,我们还深入了解了微生物在生物工程、食品工业和医药领域的应用。
微生物在许多生产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酵母菌的发酵制酒、产酸菌的酸奶发酵和产酶菌的生产酶等。
通过学习这些应用案例,我们明白了微生物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并加深了对微生物学科的兴趣。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我们注重了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
每次实验前,我们都会进行小组讨论,明确分配任务和角色,并在实验过程中相互协助。
微生物分析实训报告总结
一、实训背景微生物分析是微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研究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分布、生态、生理、代谢等方面。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微生物分析在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医药卫生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我们的实验技能和理论水平,学校组织了微生物分析实训课程。
本次实训旨在通过实验操作,加深我们对微生物分析理论的理解,提高我们的实验操作技能。
二、实训目的1. 掌握微生物分离、纯化、鉴定等基本实验操作技术。
2. 熟悉微生物培养、计数、形态观察等基本实验方法。
3. 了解微生物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 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实训内容1. 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1)实验原理:利用微生物在培养基上的生长特性,通过选择适当的培养基,对样品进行分离和纯化。
(2)实验方法:取适量样品,进行梯度稀释,涂布于琼脂平板上,在适宜条件下培养,观察菌落特征,挑取纯菌。
2. 微生物的鉴定(1)实验原理:根据微生物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等,对分离纯化的菌株进行鉴定。
(2)实验方法:观察菌落特征,进行革兰氏染色,测定生化指标,进行菌种鉴定。
3. 微生物的计数(1)实验原理:利用微生物在培养基上的生长特性,通过稀释涂布平板法对微生物进行计数。
(2)实验方法:取适量样品,进行梯度稀释,涂布于琼脂平板上,在适宜条件下培养,观察菌落,计算菌落数。
4. 微生物的形态观察(1)实验原理:通过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形态、大小、排列等特征,有助于微生物的鉴定。
(2)实验方法:制备菌悬液,滴加于载玻片上,加盖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
四、实训结果与分析1. 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在实训过程中,我们成功分离和纯化出了多种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等。
通过观察菌落特征,挑取纯菌,为后续实验奠定了基础。
2. 微生物的鉴定通过革兰氏染色、生化实验等方法,我们对分离纯化的菌株进行了鉴定。
实验结果表明,部分菌株与已知菌种相符,部分菌株为未知菌种。
微生物的观察实训报告总结
一、实验背景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
为了更好地了解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我们进行了微生物的观察实训。
本次实训主要包括显微镜观察、细菌分离纯化、微生物培养特征观察等实验内容。
二、实验目的1. 通过显微镜观察,掌握微生物的基本形态和结构;2. 学习微生物的分离纯化方法,提高实验操作技能;3. 了解不同微生物在液体、半固体、固体培养基上的培养特征;4.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实验设计等综合能力。
三、实验内容与方法1. 显微镜观察(1)实验材料:洋葱表皮细胞、酵母菌、细菌等;(2)实验方法:将实验材料制成切片或涂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和结构。
2. 细菌分离纯化(1)实验材料:土壤、水样、食品等;(2)实验方法:采用稀释平板法、划线分离法等,将样品中的微生物分离纯化。
3. 微生物培养特征观察(1)实验材料:不同微生物;(2)实验方法:将分离纯化的微生物接种于液体、半固体、固体培养基上,观察其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显微镜观察结果(1)洋葱表皮细胞:细胞呈长方形,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结构清晰可见;(2)酵母菌: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细胞壁较厚,细胞质内含有大量细胞核;(3)细菌:细胞呈杆状、球状、螺旋状等,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结构清晰可见。
2. 细菌分离纯化结果通过稀释平板法、划线分离法等,成功分离纯化出多种细菌,如大肠杆菌、乳酸菌等。
3. 微生物培养特征观察结果(1)液体培养基:微生物在液体培养基中生长迅速,形态较为单一;(2)半固体培养基:微生物在半固体培养基中生长较快,形态多样;(3)固体培养基: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菌落,菌落特征各异。
五、实验总结与讨论1. 通过本次实训,我们掌握了微生物的基本形态和结构,了解了微生物的分离纯化方法,提高了实验操作技能。
2. 在显微镜观察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调整显微镜的焦距,观察不同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
实习微生物实验报告
一、实验名称微生物菌落计数及鉴定二、实验目的1. 学习并掌握微生物菌落计数的原理和方法。
2. 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菌落特征。
3. 熟悉微生物菌落鉴定的一般步骤。
三、实验原理微生物菌落计数是微生物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主要用于估算微生物的群体数量。
本实验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菌落计数。
该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将待测样品进行一系列的稀释,然后将稀释后的样品涂布于琼脂平板上,在一定条件下培养,待菌落长成后,通过计数一定面积内的菌落数量,推算出原始样品中的微生物数量。
四、实验材料1. 样品: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2. 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营养琼脂培养基等。
3. 仪器:无菌操作台、显微镜、移液器、涂布器、培养箱等。
4. 试剂:生理盐水、无菌水、10%氢氧化钠溶液、0.1M盐酸溶液等。
五、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和营养琼脂培养基分别制成固体培养基,分装于试管中,高压灭菌后备用。
2. 稀释:取适量样品,用无菌生理盐水进行系列稀释。
3. 涂布:将稀释后的样品用涂布器均匀涂布于固体培养基表面。
4. 培养:将涂布好的平板置于培养箱中,根据不同菌种选择合适的培养温度和时间。
5. 计数:待菌落长成后,选取菌落数量适中的平板进行计数。
以平板上30-300个菌落为宜。
6. 鉴定:观察菌落特征,如颜色、形状、大小、边缘等,初步判断菌种。
然后进行进一步的鉴定实验,如革兰氏染色、生化试验等。
六、实验结果1. 菌落计数:经过稀释和涂布,计数出原始样品中的微生物数量。
2. 菌落特征:根据菌落颜色、形状、大小、边缘等特征,初步判断菌种。
3. 鉴定结果:经过革兰氏染色、生化试验等鉴定实验,确定菌种。
七、讨论1. 在进行菌落计数时,应注意稀释比例的选择,以保证菌落数量在适宜范围内。
2. 在涂布过程中,要保证涂布均匀,避免菌落重叠。
3. 在培养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培养条件,如温度、时间等,以保证菌落正常生长。
4. 在菌落鉴定过程中,要注意观察菌落特征,结合生化试验等方法,提高鉴定准确性。
微生物检测实训报告总结
一、前言微生物检测是食品安全、公共卫生和疾病控制等领域的重要技术手段。
通过本次微生物检测实训,我对微生物检测的基本原理、操作流程及实验室安全管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以下是对本次实训的总结。
二、实训目的1. 掌握微生物检测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能。
2. 熟悉实验室安全管理规定,提高实验操作的安全性。
3. 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实训内容1. 微生物检测基本原理本次实训主要学习了微生物检测的基本原理,包括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分离纯化、鉴定和计数等。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微生物检测的方法主要有平板计数法、显微镜观察法、分子生物学检测法等。
2. 实验操作技能在实训过程中,我们进行了以下实验操作:(1)样品采集与处理:学习如何采集食品、水源等样品,并进行适当的预处理。
(2)微生物分离纯化:通过平板划线法、稀释涂布平板法等方法分离纯化微生物。
(3)微生物鉴定:利用显微镜观察、生化实验等方法对分离纯化的微生物进行鉴定。
(4)微生物计数:采用平板计数法、显微镜计数法等方法对微生物进行计数。
3. 实验室安全管理在实训过程中,我们学习了实验室安全管理规定,包括生物安全、化学安全、设备安全等方面。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正确操作实验设备,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四、实训收获1. 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本次实训,我将微生物检测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2. 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在实训过程中,我养成了严谨的科学态度,严格按照实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 提高团队合作精神在实训过程中,我与同学们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实验任务,提高了团队合作精神。
五、不足与反思1. 操作技能有待提高在实训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在某些实验操作方面还存在不足,如微生物分离纯化、显微镜观察等。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将加强练习,提高自己的操作技能。
2. 实验室安全管理意识需加强虽然本次实训学习了实验室安全管理规定,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仍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意识。
微生物实验实训总结报告
一、前言微生物实验实训是生物技术、食品科学等相关专业的重要实践环节,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技能,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本次实训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下是本次实训的总结报告。
二、实训内容1. 微生物的形态观察与分类本次实训首先对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进行了观察,通过显微镜观察了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形态,了解了它们的生长特点。
随后,对观察到的微生物进行了分类,加深了对微生物分类学的认识。
2. 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实训中,我们学习了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技术,包括平板划线法、稀释涂布平板法等。
通过这些实验,掌握了微生物分离纯化的基本操作,为后续实验奠定了基础。
3. 微生物的鉴定在微生物鉴定实验中,我们学习了细菌、真菌的鉴定方法,如形态观察、生化反应、显微镜观察等。
通过这些实验,提高了我们对微生物鉴定的实际操作能力。
4. 微生物的培养与保藏实训中,我们学习了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包括液体培养、固体培养等。
同时,还学习了微生物的保藏方法,如冷冻保藏、石蜡封存等。
通过这些实验,掌握了微生物培养与保藏的基本技能。
5. 微生物的代谢实验微生物的代谢实验主要包括营养物质的需求实验、代谢产物的检测等。
通过这些实验,了解了微生物的营养需求和代谢特点。
6. 综合实训项目在综合实训项目中,我们进行了微生物发酵实验,包括培养基的制备、发酵条件的优化、发酵液的提取与纯化等。
通过这个项目,培养了我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实训收获1. 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本次实训,将微生物学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相结合,使我们对微生物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提高实验技能:在实训过程中,我们掌握了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提高了实验技能。
3. 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在综合实训项目中,我们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
4. 增强创新意识:在实训过程中,我们不断尝试新的实验方法,提高了创新意识。
大一农业微生物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与目的随着农业科技的飞速发展,微生物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为了让我们这些大一新生能够深入了解农业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学校组织了为期两周的农业微生物实习。
本次实习旨在通过实践操作,加深我们对微生物学知识的理解,提高我们的实验技能,并培养我们运用微生物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习内容与过程1. 实验室参观与学习实习的第一天,我们参观了农业微生物实验室。
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了解了实验室的基本布局、常用仪器设备以及实验流程。
随后,老师详细讲解了实验室的安全操作规程,强调了无菌操作的重要性。
2. 微生物分离纯化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们进行了微生物分离纯化的实验。
首先,我们学习了如何配制培养基,然后从土壤、植物根系等样品中分离出微生物。
通过梯度稀释、涂布平板、挑取单菌落等步骤,我们成功分离出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微生物。
3. 微生物鉴定在分离纯化微生物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微生物的鉴定实验。
通过观察菌落特征、测量菌落大小、显微镜观察等方法,我们初步鉴定了一些微生物的种类。
此外,我们还学习了如何使用生理生化实验对微生物进行进一步鉴定。
4. 微生物发酵在了解了微生物的基本特性后,我们进行了微生物发酵实验。
我们选择了酵母菌和乳酸菌作为发酵菌种,分别进行了酿酒和酸奶的制作。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学习了如何控制发酵条件,观察发酵过程,以及如何检测发酵产品的质量。
5. 参观农场为了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我们还参观了一个现代化的农场。
在农场,我们了解了农作物种植、病虫害防治、生物防治等方面的知识,并实地观察了微生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三、实习收获与体会通过本次农业微生物实习,我收获颇丰。
1. 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实习过程中,我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加深了对微生物学知识的理解。
同时,我也认识到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它为我们的实践操作提供了指导。
2. 提高实验技能在实验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使用显微镜、离心机、培养箱等仪器设备,掌握了微生物分离纯化、鉴定、发酵等基本技能。
微生物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实习单位:XX微生物实验室实习时间:2021年6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实习内容:在本次微生物实习中,我主要进行了微生物的分离、纯化、鉴定和应用等方面的实践操作。
实习过程中,我认真学习了实验室的基本操作技能,并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了一系列微生物实验。
一、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1. 土壤样本的采集与处理:我参与了土壤样本的采集工作,并在实验室中对土壤样本进行了处理,包括灭菌、稀释等步骤。
2. 微生物的分离:通过平板划线法、涂布分离法等方法,我将土壤样本中的微生物进行了分离。
在分离过程中,我掌握了不同的分离技巧,并了解了各种分离方法的特点。
3. 微生物的纯化:利用 streak plate method 和 pour plate method 等方法,我对分离得到的微生物进行了纯化。
在纯化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选择合适的培养基、调整菌落距离等技巧,以确保获得单一的微生物菌株。
二、微生物的鉴定1. 形态观察:我通过显微镜观察了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包括细胞大小、形状、排列方式等,从而对微生物进行了初步鉴定。
2. 生理生化实验:我参与了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实验,包括糖类发酵实验、蛋白质分解实验等。
通过实验结果,我对微生物的生理特性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微生物的形态特征,进一步明确了微生物的种类。
3. 分子生物学鉴定:在导师的指导下,我学习了PCR技术,并参与了微生物的基因扩增和序列分析。
通过比对基因序列数据库,我完成了微生物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三、微生物的应用1. 发酵实验:我参与了微生物的发酵实验,包括种子液的制备、发酵条件的优化等。
通过发酵实验,我了解了微生物在生产中的应用价值。
2. 产品提取与分析:在发酵实验的基础上,我参与了微生物产物的提取和分析工作。
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分析方法,我掌握了微生物产物的分析技巧,并明确了产物的质量标准。
实习心得:通过本次微生物实习,我对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微生物实验实训报告总结
一、实验背景微生物实验实训是生物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旨在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微生物的基本知识、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方法。
本次实训课程主要围绕微生物的基本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分离纯化及培养技术等内容展开。
二、实验目的1. 掌握微生物的基本形态和生理生化特性。
2. 熟悉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及培养技术。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思维方法。
4. 提高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兴趣和认识。
三、实验内容1. 微生物的基本形态观察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微生物的形态,了解其基本结构特征。
2. 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性实验进行微生物的菌落计数、生长曲线测定、溶氧量测定等实验,了解微生物的生长规律、代谢特点及环境适应性。
3. 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实验采用平板划线法、稀释涂布法等分离纯化技术,分离纯化微生物,获得单菌落。
4. 微生物的培养技术学习微生物的固体培养、液体培养、厌氧培养等技术,了解微生物的培养条件及注意事项。
四、实验过程1. 实验准备(1)实验材料:各种微生物样品、培养基、实验试剂等。
(2)实验仪器:显微镜、培养箱、培养皿、移液器、酒精灯、高压蒸汽灭菌器等。
2. 实验操作(1)微生物的基本形态观察:取适量微生物样品,制成涂片,进行显微镜观察。
(2)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性实验:按照实验要求,进行菌落计数、生长曲线测定、溶氧量测定等实验。
(3)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实验:采用平板划线法、稀释涂布法等分离纯化技术,分离纯化微生物,获得单菌落。
(4)微生物的培养技术:按照实验要求,进行固体培养、液体培养、厌氧培养等。
3. 实验结果与分析(1)微生物的基本形态观察:观察到的微生物形态与理论知识相符。
(2)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性实验:实验结果符合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和代谢特点。
(3)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实验:成功分离纯化出单菌落,证明分离纯化技术可行。
(4)微生物的培养技术:成功培养出所需微生物,证明培养技术可行。
五、实验总结1. 实验收获(1)掌握了微生物的基本形态和生理生化特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微生物学及免疫学(实践教学)结题报告疑似仔猪白痢与仔猪副伤寒病死猪病料中病原菌分离鉴定班级:指导教师:时间:蒋2015年6月疑似仔猪白痢与仔猪副伤寒病死猪病料中病原菌分离鉴定指导老师:摘要:肠杆菌科的细菌种类众多,在自然界广泛分布,本实验从疑似仔猪白痢与仔猪副伤害病死猪病料中培养分离病原菌,对该细菌进行分离培养、生化鉴定、药物敏感实验和动物实验,整个实验以微生物学的知识作为理论支撑,在实验过程中运用细菌分离鉴定的基本方法,达到实验目的。
关键字:仔猪白痢仔猪副伤寒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分离鉴定1 实验依据:仔猪白痢也称迟发性大肠杆菌病,是一种肠道传染病,多发于10~30日龄。
临诊上以下痢、排出灰白色粥状粪便为特征。
仔猪副伤寒也称猪沙门菌病,是由沙门菌引起的仔猪的一种传染病,常发生于6月龄以下仔猪,特别是2~4月龄仔猪,多见急性者为败血症,慢性者为坏死性肠炎。
大肠杆菌(E.coli)和沙门氏菌(Salmonella)同属肠杆菌科,分别为埃希氏菌属和沙门氏菌属的代表菌。
大肠杆菌为革兰氏阴性无芽孢的直杆菌,兼性厌氧,两端钝圆,散在或成对,大多数以周生鞭毛运动。
碱性染料对本菌有良好的着色性,菌体两端偶尔略深染。
在琼脂培养基形成圆形凸起、光滑、润湿、半透明、灰白色菌落;麦康凯琼脂上形成红色菌落;本菌能够发酵多重碳酸化合物产酸产气。
大多数菌能够迅速发酵乳糖。
沙门氏菌为革兰氏阴性的直杆菌,兼性厌氧。
通常都以周生鞭毛运动。
绝大多数发酵葡萄糖产酸产气。
在三糖铁(TSI)上产生硫化氢。
在肠道杆菌选择或鉴别培养基上,大多数菌因为不发酵乳糖而呈无色菌落。
麦康凯琼脂上典型菌落呈透明、无色,有时带有暗色中心。
2 试验内容平板和斜管培养基的制备;病原菌增菌培养;病原菌分离培养;病原菌培养特性鉴定;病原菌生化鉴定;病原菌药物敏感实验。
3 试剂与器材材料:麦康凯琼脂粉,琼脂粉,三糖铁琼脂,亚硫酸铋(BS)琼脂,伊红美蓝琼脂,氯化镁孔雀绿增菌液,牛肉膏,蛋白胨,氯化钠,磷酸氢二钾,结晶紫,石炭酸复红,95%乙醇,革兰氏碘液,生化管(葡萄糖、乳糖、麦芽糖、甘露醇、蔗糖、葡萄糖蛋白胨水、蛋白胨水、硝酸盐还原、硫化氢),乙醚,药敏纸片(四环素、环丙沙星、卡那霉素、青霉素、呋喃唑酮);器材:接种环,试管,培养皿,三角瓶,电炉,天平,移液枪,PH试纸,酒精灯,玻片,显微镜,恒温培养箱,高压灭菌锅,量尺。
4 方法和步骤4.1 平板和斜管培养基的制备根据需要制备普通琼脂培养基、普通肉汤、增菌培养基、麦康凯培养基、BS培养基、伊红美蓝培养基和三糖铁斜管培养基。
将配好的培养基装入三角瓶或试管进行高压蒸汽锅内,121℃灭菌30min。
待三角瓶冷却至60℃在无菌室倒平板,每个平板约15ml。
4.2 病原菌的增菌与分离培养无菌取病死猪心、肝病料,分别进行组织触片,自然晾干固定,美兰染色5min,冲洗后吸干镜检。
将心、肝病料剪成小块,分别接种于普通肉汤、增菌培养基各1支,在37 ℃水浴摇床中培养24 h。
4.3 病原菌培养特性鉴定4.3.1 菌落特征观察用接种环接种增菌培养基中的菌液于普通琼脂平板、BS平板、伊红美蓝平板和麦康凯平板,各2个,37 ℃培养24 h,观察病原菌在4种培养基上的菌落特征,并记录。
发现有特征不同的多种菌落,分别取单个菌落进行镜检观察,取显微镜下符合大肠杆菌或沙门氏菌形态特征的菌落,继续纯化分离鉴定,直至得到较纯的菌。
4.3.2 病原菌形态染色特性鉴定分别对4种培养基的单个疑似菌落进行镜检。
在洁净玻片上轻滴1滴蒸馏水,无菌勾取菌落于水中,火焰固定,结晶紫染色1-2min,洗涤,革兰氏碘液染色1-3min,洗涤,95%酒精脱色30-60s,洗涤,稀释的石炭酸复红染色10-30 s,洗涤,吸干多余水分,滴加香柏油,在10×100倍的显微镜镜检,观察并绘图。
4.4 TSI实验取上述鉴定中符合大肠杆菌或沙门氏菌形态特征的菌落,以接种针挑取菌落涂布并穿刺接种于斜面,置36±1℃培养18-24h观察结果。
4.5 病原菌生化鉴定分别取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合格菌进行生化实验。
取生化管,在1/3-1/4处掰开,在酒精灯火焰旁,用接种针将菌落接种到11种(葡萄糖、乳糖、麦芽糖、甘露醇、蔗糖、葡萄糖蛋白胨水、蛋白胨水、硝酸盐还原、枸缘酸盐、硫化氢)培养管生化管中,每种生化发酵管各1支,上下抽动3次接种针完成接种。
每次接种前后都要对接种针进行灭菌,每次接种好一种培养管,将培养管倒插在泡沫板上。
37℃培养48 h,观察并记录结果。
4.6药敏试验4.6.1 操作方法将两种菌分别用灭菌接种环致密划线于琼脂平板表面(可重复来回划线),用无菌镊子将各种抗菌药物圆纸片,分别贴于培养基表面,各片距离要相等。
37 ℃培养24 h观察结果。
4.6.2 结果判定根据药物纸片周围有无抑菌圈及其直径大小,来判断该菌对各种药物的敏感程度,分为高度敏感、中度敏感、低度敏感和不敏感四种.表1 抗生素敏感度的标准抑菌圈直径(mm)敏感度>20 极度敏感 15~20 高度敏感 10~14 中度敏感 0~10 低度敏感 0不敏感5 实验结果5.1 组织触片美兰染色镜检结果在10×100倍的显微镜下观察到符合要求的细菌,同时也有其他类型的杂菌存在。
5.2 培养特性结果分离纯化培养得到两种疑似菌落。
A 型菌落:B 型菌落:5.3 纯化后病原菌革兰氏染色镜检结果两种疑似菌:形态特征相似,粉红色,杆状,无荚膜,无芽孢,但是A 细菌稍长,B 细菌稍短。
5.4 TSI 结果产气产生斜面变红色 试管变黄变黑色5.5 生化实验结果5.6 药敏实验结果6 讨论分析6.1 实验结果分析6.1.1组织触片镜检结果分析因病料放置在室温温度下的时间较久,且与空气直接接触,故有许多空气中的杂菌落入病料中,难以判断病料中的病原菌种类,故进行普通肉汤及增菌培养。
6.1.2 培养特性结果分析纯化分离培养得到A和B两种类型菌落,因其在普通培养基上形状特征相似,而在麦康凯培养基上,A细菌菌落为玫红色,B为浅咖色;在BS培养基上,A为浅棕色B为黑色;在伊红美蓝培养基上,B细菌菌落明显出现金属光泽。
故A菌有可能是大肠杆菌,B菌有可能为沙门氏菌。
6.1.3纯化后病原菌革兰氏染色镜检结果分析两种菌在革兰氏染色镜检下形态特征相似,粉红色,杆状,无荚膜,无芽孢的革兰氏阴性菌,但是A细菌稍长,B细菌稍短。
故根据革兰氏染色的形态特征无法判断A和B分别为何种菌。
6.1.4TSI结果分析在三糖铁试验中,A细菌试管产气,培养基变黄,穿刺线五颜色变化,故初步判定其为大肠杆菌;B细菌试管产气,斜面变红,培养基变黄,穿刺线变黑,故初步判定其为沙门氏菌。
进一步对A和B进行生化鉴定。
6.1.5生化实验结果分析在生化鉴定实验中,A和B细菌在乳糖、蔗糖、硫化氢、吲哚生化管中有明显的差异,结合之前的鉴别培养基菌落特征、三糖铁实验,基本判断A菌是大肠杆菌,B 菌为沙门氏菌。
6.1.6 药敏实验结果分析根据药敏实验结果可以判断,大肠杆菌(A)对四环素、环丙沙星、卡那霉素和青霉素低度敏感,对呋喃唑酮高度敏感;沙门氏菌(B)对四环素和青霉素低度敏感,对环丙沙星、卡那霉素和呋喃唑酮极度敏感。
在选取治疗药物上,仔猪白痢应该选取呋喃唑酮进行治疗,效果较好;仔猪副伤寒应该选取环丙沙星、卡那霉素和呋喃唑酮进行治疗,效果较好。
6.1.7 综合结论通过进行病原菌分离、生化鉴定及药敏实验,达到了实验的预期效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理论结果相符。
可以判断病死猪病料中既含有大肠杆菌又有沙门氏菌,该猪综合感染仔猪白痢和仔猪副伤寒致死。
6.2 误差分析6.2.1 开始分离的沙门氏菌中总是含有大肠杆菌原因:接种环未勾取单个菌落。
6.2.2 平板上没有长出菌落原因:接种环太烫,未冷却勾取菌落,造成高温杀死病原菌。
6.2.3 平板上长出成片细菌,没有单个菌落原因:接种时勾取的细菌太多或接种时划线太疏。
6.2.4 生化试验结果与理论不符原因:高温杀死细菌或者杂菌污染影响实验结果。
7 疾病的预防与治疗7.1 仔猪白痢预防与治疗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注意保暖通风。
采用“自繁自养”、“全进全出”的管理模式,完善种猪引进检疫隔离制度。
供给妊娠母猪和哺乳母猪全价饲料,促使母猪分泌好的乳汁,保证仔猪的营养需要。
对于初生仔猪,应尽快吃上和吃足初乳,提高被动免疫力,在2周龄左右合理补饲全价仔猪日粮,以满足仔猪机体快速发育对糖、蛋白质、矿物质等营养的需要。
同时夏季加强通风降温等防暑工作,冬季应加强圈舍保暖。
保持圈舍清洁卫生,临产时用0.1%的温热高猛酸钾溶液擦洗母猪外阴和腹下的乳房区,防止病从口入。
免疫接种可明显降低仔猪白痢的发病和死亡率:用仔猪大肠杆菌三价苗在母猪临产前20天肌肉注射2头份,能够有效的防治仔猪白痢的发生,从而起到了明显的效果。
药物治疗:用长效沙星注射液,配合654-2注射液,治疗仔猪白痢疗效确切。
其他在发病期间,饮水添加0.1%高锰酸钾,再加入少许食盐,对本病治疗起辅助作用,同时也补充了电解质,防止脱水。
7.2仔猪副伤寒预防与治疗免疫注射:应用仔猪副伤寒疫苗进行接种,在断奶后各免疫1次,中间隔离3~4周,每次剂量不少于4~5ml,在副伤寒危害严重的地方有计划的预防注射,能有效的控制该病的发生。
加强饲养管理:给予全价优质的饲料,出生仔猪要尽快尽早吃初乳,提前补料,断奶后合群时不要突然改变环境,猪群数量不宜过大,以免发生拥挤,潮湿等。
保持圈舍及环境卫生,定期用消毒药喷洒猪栏,运动场及墙壁,食槽等经常洗刷,给予清洁饮水,粪便发酵处理。
当有猪发病时病猪应及时隔离,圈舍用10%石灰乳或3%草木灰进行消毒,病猪进行治疗,可采取肌肉注射土霉素液或安乃近注射液,每天早晚各一次,用药3~5天病情可以好转,死猪进行深埋等无害化理。
对未发病的猪可采取药物预防,在每吨饲料加入金霉素100g或磺胺二甲嘧啶100g可起一定的预防作用。
8时间安排2015年6月8—12日撰写开题报告2015年6月15日培养基的制备,病料的肉汤和増菌培养2015年6月16-17日疑似细菌筛选、纯化,镜检2015年6月18日生化鉴定实验2015年6月19日药敏试验参考文献:[1]陆承平.兽医微生物学[M].第五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2]姚火春.兽医微生物学实验指导[M].第二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3]蔡宝祥.动物传染病诊断[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4]梁崇杰.仔猪大肠杆菌病及其防治[S].四川: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5]张耀相.猪伤寒沙门氏菌的分离与鉴定[M].黑龙江:黑龙江畜牧兽医,2003.。